第一篇:王荣在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 荣
(2010年12月21日)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大规模、专题性的社会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会全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的有关精神,研究部署新时期我市社会建设工作,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会上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和《社区服务发展规划》,请大家认真审阅、提出意见。刚才,许勤同志总结了过去30年我市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社会建设的具体举措,望大家认真落实在工作中。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提升发展理念,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谋划和推动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认真落实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惠民生,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及早规划建设了覆盖全市的民生基础设施框架,建成了跨入全省乃至
全国先进行列的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居民收入跃居全国前列,率先建立了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完整的城市管理、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形成了一批城市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成果;高度重视环境营造,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了一片片青山绿水、公园绿地,使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成为重要的城市竞争力。可以说,深圳30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个狠抓经济建设、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下功夫抓社会建设、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的过程。深圳从昔日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为民生殷实、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大城市,初步探索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社会建设之路。
今年是深圳发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胡锦涛总书记专程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充分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取得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三个“面向”、三个“新”和五个“继续”的要求,赋予我们“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崇高使命,为新形势下深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5月份召开的市第五次党代会,全面总结了过去30年的改革发展经验,明确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奋斗目标,描绘了深圳未来发展的总体蓝图。
立足新形势,肩负新使命,深圳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
图,必须在过去30年打下的基础上,把社会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想干、敢干、快干”,努力为市民群众营造一个更加舒心、安心、顺心的生活环境,从源头上、基础上、根本上加强社会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造和谐幸福新特区。
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思想统一到新形势新要求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作为政治自觉,增强搞好社会建设的内生动力。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树立“五种理念”:
一是“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重要内容”的理念。以胡总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发展理念的深化和升华。它把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下推动深圳的发展,就是要以社会建设的力度来体现科学发展的力度,以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来体现科学发展的水平,以抓好新形势下社会建设的能力来体现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是“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理念。过去30年,深圳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与党中央赋予我们的新使命相比,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新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现实要求相比,今天深圳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相对而言任务更重、挑战更大。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与经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使深圳的社会建设在新的发展时期更有力度、更见成效。
三是“社会发展是城市发展重要支撑”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摸着石头过河”,基本上走了一条“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道路。这在宏观上实现了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但在微观上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平衡、不协调。特别是在社会领域、在人均发展指标上,区域之间反差尤为突出,而且开始成为吸引人才、引进项目的制约因素。今天的深圳,已经到了一个必须以城市发展来带动现代产业、带动现代生活的新阶段。一定要扭转那种片面、孤立看待产业发展的观念,更加注重综合配套、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以社会建设的加强来支撑城市品质的提升,以城市品质的提升来集聚优质发展资源。
四是“社会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重要范畴”的理念。通过多年来的努力,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深圳最为闪亮的一个城市品牌,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与金融、物流、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形成了深圳的独特优势。在新的发展时期,按照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深圳的创新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视野,把社会领域的创新作为重要内容来抓。要通过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发展等多方面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把深圳打造成为国家社会创新的先锋城市。
五是“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理念。社会是由不同阶层、不同组织、不同群体的人们组成的一个“大家庭”、“共同体”。推进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更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要紧紧
依靠人民群众,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二、突出工作重点,推动深圳社会建设实现大提升 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对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主要举措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了“四个加快、两个阶段、六大举措”的总体思路。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抓好落实,推动社会建设在新的发展时期迈大步、见成效。具体来说,要突出以下“六个重点”:
(一)着力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加强社会建设,就是把握好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民生幸福城市。为此,要进一步明确“民生为重”的公共财政导向,继续加入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并进一步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法规制度,科学界定财政民生投入的范围、标准,逐步实现民生投入的制度化、法定化;同时,要抓住国家批准特区范围扩大的机遇,把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作为推进特区“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来抓,着力加强原特区外的城市交通、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建设,让人民群众尽快看到特区一体化带来的新变化、新便利、新实惠。
特别是,要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民生问题。一是要切实抓好教育发展。教育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最大
民生,也是深圳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要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壮大发展、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学前教育高水平普及、民办教育更健康发展、特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现实要求、满足深圳科学发展的长远需要。二是要切实抓好医疗卫生工作。医疗目前还是深圳作为一座新兴城市相对而言更需要提升的领域。要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力争未来5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本市常住居民、全部实现门诊统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全市居民,让人民群众的医疗条件和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要切实抓好住房保障。住房不仅是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重要投资环境,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把住房保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在“十二五”期间计划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力争使保障性住房人均住房基准建筑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让符合条件的困难人群、夹心层群体和各类人才都能在深圳享受基本住房保障。四是要切实抓好公共交通事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市民出行环境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课题。要按照“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慢行交通为延伸”的思路,大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覆盖中心城区和主要通勤走廊的轨道网络,大幅提高公交分担率,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舒适、高效、低碳。五是要切实抓好养老服务。随着时间的推
移,深圳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养老将成为日益重要的民生问题,必须未雨绸缪、早做准备。要把加大对老年群体的服务保障列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加快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让深圳的老人晚年更有保障。六是要切实抓好环境保护。要把环境作为重要的民生来抓,让老百姓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饮水、享受到绿色宜居的生态。加大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建设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机制和环保执法标准,力争未来几年我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宜居,基本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七是要切实抓好社会治安。治安仍然是目前企业和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保障“安全”这个最基本的民生。要以打击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暴力性犯罪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平安深圳”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率,实现“发案少、秩序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目标。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中,已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目标和重大任务,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扎扎实实推动落实,力争让人民生活在新的一年以及“十二五”期间得到进一步的显著改善。
(二)加强社区建设、发挥社区作用,夯实社会和谐的基层基础。社区是构成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各种社会群众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
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必须把社区建设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切入口来抓。
要以党的建设带动社区建设,把社区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当前尤其是要继续做好区域化党建工作,健全社区党组织,深入开展“党代表进社区”活动,让市、区两级党代表与社区建立固定联系、到社区开展工作,带动广大党员“亮身份、作表率、起作用”,做群众的知心人和服务者,成为加强社会建设和密切党群、政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推动力量。
要整合社区管理服务资源,大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民心网、服务网”。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工作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及社会各界密切配合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民心联系网”,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群众自助服务网”,医疗、教育、文化、助残、法律、商业等领域的“便民服务网”,把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需要的支持、帮助和服务在社区触手可及、顺心满意。
要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推进社区民主自治。进一步理顺和规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之间的关系,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支持居委会依法组织开展自治活动、规范业主委员会的发展,实现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有效对接、良性互动。
(三)深化体制改革、大胆探索实践,激发社会建设的活力和动力。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和“魂”,是过去30年深圳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不竭动力。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破解社会建设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更要强调改革创新。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坚持向市场要投入、向开放要发展,更多吸纳社会资本进入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在加强政府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同时,加快推进高端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鼓励、引导、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立足于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当前重点是进一步深化大部门制改革,统筹推进区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在社会管理上理顺“条条”、“块块”的职能,力争取得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管理有序、群众满意的成效。
要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创造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积极推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健康护理、养老康复等社会服务业发展,加快建立与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社会服务产业体系;要积极扶持发展社会组织,拓宽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渠道,采取奖励、补贴、项目委托等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强化社会管理、促进平安和谐,营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秩序。深圳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要立足实际,加大力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营造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
要着力加强人口服务与管理。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契机,摸清我市人口的总量、结构以及变化动态,为党委政府人口问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把加强人口服务和管理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调控人口结构的有效办法和举措,探索建立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城市空间结构联动调整机制。
要健全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出租屋管理和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努力解决社会治安管理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大力推广运用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加快实现社会管理精细化、数字化、动态化。
要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维稳工作。进一步落实信访维稳责任制,完善覆盖全市的三级信访工作网络平台;尤其要着力加强基层信访工作,落实矛盾排查化解措施,把工作做在细、做在实、做在前,努力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五)扩大公众参与、强化社会互动,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社会建设的生动局面。社会建设不是党委政府“一家之事”,要想方设法扩大公众参与,促进党委政府与市民的互动,提高 10
社会建设的广泛性、渗透性和互动性,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
要建立健全社会建设信息互动平台,切实做到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在继续办好现有“直通车”、“民心桥”、“12345政府公开电话”等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善用现代传播技术,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参与便捷的沟通平台,鼓励引导市民群众为社会建设积极出谋献策,并及时向社会公示社会建设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进度情况等,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
要着力打造公众参与社会建设的活动载体,壮大社会建设的群众基础。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和谐家庭、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力争让每一个市民、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企业在社会建设中都能有位置、有作为、有贡献。继续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热心公益、乐于奉献、服务优质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队伍;继续大力支持义工工作发展,推动更多的市民参与义工活动,擦亮“深圳义工”的品牌。
要更好地发挥专家学者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就社会建设的重大决策等虚心向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请教,经常性地组织就我市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理论研讨,提高各项社会政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六)培育家园意识、提升城市文化,为加快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明环境。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
要把加强社会建设与筹备举办大运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标兵工作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迎大运讲文明树新风”等文明提升活动中去,组织好大运志愿者队伍,充分展示深圳市民热情、友善、开放、文明的良好城市形象,努力通过这两项重大活动使城市文明水平与精神面貌有一个大的提升。
要在全社会培育家园意识、家园文化。要特别注重激发市民关心深圳、热爱深圳、维护深圳的家园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尊重市民的主体地位,用得到广泛认同的城市人文精神来凝聚人、感染人、激励人,构筑全社会共同的精神家园。
要加强人文关怀和社会安抚。推进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必须更加重视社会成员“心灵”的和谐。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平等、关爱、谦和、礼让的精神,更多地关爱弱者、更多地帮助受到挫折的人,让我们的社会多一分温暖、少一分冷漠;进一步建立健全心理咨询网络,把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逐步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帮助他们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新格局
加强社会建设事关新时期深圳改革发展的全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督促检查,努力实现一年开好局、三年成体系、五年大跨越。
一是要健全领导机构。为了加强对全市社会建设工作的领导,市委决定,将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调整更名为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涉及我市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各区(新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承担起社会建设的领导责任。
二是完善责任体系。加强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必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工作新格局,建立健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层层分解、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切实把各方力量调动起来,形成工作合力。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要求,抓紧制定社会建设“五年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任务,由市领导分别牵头抓几项重点工作,明确各区、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义务、工作标准,建立多部门共同完成重点任务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条块分割、力量分散、责任不清、效率不高等问题。
三是加强战略规划。社会建设既是当前的重大任务,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制定战略规划,推动我市社会建设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取得突破。特别是,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中,要进一步加重社会建设的分量,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尤其是对人口发展、社会管理创新、社区服务,以及教育、医疗
卫生、住房、交通、环境保护等涉及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在“十二五”规划中予以突出和强化,拿出过硬的举措,确保未来五年见到显著成效。
四是强化督查落实。要高度重视各项决策执行的“过程监督”与“后评估”,防止流于形式、虎头蛇尾。对市委市政府《决定》中提出的一系列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逐一明确具体的“路线图”、“时间表”,按步骤扎实予以推进,并及时进行过程中的小结评估,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通过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现场办公、专项督办、网络问政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社会建设的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
同志们,做好社会建设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开创我市社会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刘淇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力争在七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在健全领导体制上实现新突破。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建设领导格局,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更大的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市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用,进一步增强市社会建设的领导力量,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得到具体落实。
二是在健全党委与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上实现新突破。要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作用,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在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实现新突破。要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好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问题,让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舒心。
四是在人口管理和服务上实现新突破。要完善人口管理法规,细化管理政策,使各类人群都有人管理、有人服务。要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坚决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五是在居民自治组织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要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村庄社区化管理,在农村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发挥好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在社会建设管理中的作用。
六是在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上实现新突破。要依法打击违法建设和非法经营,把执法管理力量深入到基层,解决好基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加强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管理,使这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七是在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管理上实现新突破,实现社会管理的全覆盖。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吉林,市委常委、秘书长、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士祥,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梁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昭玲,副市长、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丁向阳出席会议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大主题和一个重点,也是贯穿整个报告的一条主线和一大亮点。《政府工作报告》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和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等方面作了系统部署。这是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
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扎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治本之策,也是有效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对于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至关重要。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认真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部署,对于全面完成本届政府任期最后一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当前,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收入分配、居民住房、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不少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不抓紧解决,将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社会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正,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得到统筹兼顾,让全体人民得到更多实惠。
第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前提。实现经济既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大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起大落。这需要通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来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尤其是需要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筑社会稳定和谐的“安全网”;建立健全社会救
助体系,特别关心和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继续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地区间人民生活水平和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切实解决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和道德失范问题,等等。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才能体现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三,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今年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这将继续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会引起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譬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求继续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实施关闭破产和积极稳妥推进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部分国有企业职工的局部、眼前利益,需要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各项政策,依法及时解决问题,确保职工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特别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也要以把国内事情办好为前提,要求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第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促进社会和谐是全社会的任务,更是政府的基本职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多年来,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越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方面,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另一方面,一些该由政府管的事没有管或者没有管好,特别是社会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比较薄弱。必须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
府的目标,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上,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要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这对于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推动政府全面履行职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管理不到位、公共服务比较薄弱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研室提供)
第二篇:在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上王荣书记讲话全文
在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上王荣书记讲话全文
(2010年12月21日)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大规模、专题性的社会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会全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的有关精神,研究部署新时期我市社会建设工作,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会上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和《社区服务发展规划》,请大家认真审阅、提出意见。刚才,许勤同志总结了过去30年我市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社会建设的具体举措,望大家认真落实在工作中。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提升发展理念,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谋划和推动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认真落实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惠民生,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及早规划建设了覆盖全市的民生基础设施框架,建成了跨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的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居民收入跃居全国前列,率先建立了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完整的城市管理、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形成了一批城市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成果;高度重视环境营造,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了一片片青山绿水、公园绿地,使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成为重要的城市竞争力。可以说,深圳30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个狠抓经济建设、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下功夫抓社会建设、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的过程。深圳从昔日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为民生殷实、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大城市,初步探索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社会建设之路。
今年是深圳发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胡锦涛总书记专程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充分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取得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三个“面向”、三个“新”和五个“继续”的要求,赋予我们“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崇高使命,为新形势下深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5月份召开的市第五次党代会,全面总结了过去30年的改革发展经验,明确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奋斗目标,描绘了深圳未来发展的总体蓝图。
立足新形势,肩负新使命,深圳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在过去30年打下的基础上,把社会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想干、敢干、快干”,努力为市民群众营造一个更加舒心、安心、顺心的生活环境,从源头上、基础上、根本上加强社会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造和谐幸福新特区。
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思想统一到新形势新要求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作为政治自觉,增强搞好社会建设的内生动力。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树立“五种理念”:
一是“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重要内容”的理念。以胡总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发展理念的深化和升华。它把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下推动深圳的发展,就是要以社会建设的力度来体现科学发展的力度,以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来体现科学发展的水平,以抓好新形势下社会建设的能力来体现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是“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理念。过去30年,深圳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与党中央赋予我们的新使命相比,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新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现实要求相比,今天深圳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相对而言任务更重、挑战更大。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与经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使深圳的社会建设在新的发展时期更有力度、更见成效。
三是“社会发展是城市发展重要支撑”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摸着石头过河”,基本上走了一条“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道路。这在宏观上实现了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但在微观上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平衡、不协调。特别是在社会领域、在人均发展指标上,区域之间反差尤为突出,而且开始成为吸引人才、引进项目的制约因素。今天的深圳,已经到了一个必须以城市发展来带动现代产业、带动现代生活的新阶段。一定要扭转那种片面、孤立看待产业发展的观念,更加注重综合配套、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以社会建设的加强来支撑城市品质的提升,以城市品质的提升来集聚优质发展资源。
四是“社会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重要范畴”的理念。通过多年来的努力,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深圳最为闪亮的一个城市品牌,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与金融、物流、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形成了深圳的独特优势。在新的发展时期,按照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深圳的创新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视野,把社会领域的创新作为重要内容来抓。要通过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发展等多方面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把深圳打造成为国家社会创新的先锋城市。
五是“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理念。社会是由不同阶层、不同组织、不同群体的人们组成的一个“大家庭”、“共同体”。推进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 度重视、加大力度,更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二、突出工作重点,推动深圳社会建设实现大提升
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对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主要举措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了“四个加快、两个阶段、六大举措”的总体思路。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抓好落实,推动社会建设在新的发展时期迈大步、见成效。具体来说,要突出以下“六个重点”:
(一)着力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加强社会建设,就是把握好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民生幸福城市。为此,要进一步明确“民生为重”的公共财政导向,继续加入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并进一步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法规制度,科学界定财政民生投入的范围、标准,逐步实现民生投入的制度化、法定化;同时,要抓住国家批准特区范围扩大的机遇,把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作为推进特区“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来抓,着力加强原特区外的城市交通、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建设,让人民群众尽快看到特区一体化带来的新变化、新便利、新实惠。
特别是,要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民生问题。一是要切实抓好教育发展。教育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最大民生,也是深圳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要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壮大发展、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学前教育高水平普及、民办教育更健康发展、特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现实要求、满足深圳科学发展的长远需要。二是要切实抓好医疗卫生工作。医疗目前还是深圳作为一座新兴城市相对而言更需要提升的领域。要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力争未来5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本市常住居民、全部实现门诊统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全市居民,让人民群众的医疗条件和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要切实抓好住房保障。住房不仅是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重要投资环境,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把住房保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在“十二五”期间计划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力争使保障性住房人均住房基准建筑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让符合条件的困难人群、夹心层群体和各类人才都能在深圳享受基本住房保障。四是要切实抓好公共交通事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市民出行环境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课题。要按照“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慢行交通为延伸”的思路,大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力争到 3 2015年基本形成覆盖中心城区和主要通勤走廊的轨道网络,大幅提高公交分担率,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舒适、高效、低碳。五是要切实抓好养老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养老将成为日益重要的民生问题,必须未雨绸缪、早做准备。要把加大对老年群体的服务保障列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加快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让深圳的老人晚年更有保障。六是要切实抓好环境保护。要把环境作为重要的民生来抓,让老百姓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饮水、享受到绿色宜居的生态。加大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建设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机制和环保执法标准,力争未来几年我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宜居,基本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七是要切实抓好社会治安。治安仍然是目前企业和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保障“安全”这个最基本的民生。要以打击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暴力性犯罪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平安深圳”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率,实现“发案少、秩序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目标。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中,已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目标和重大任务,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扎扎实实推动落实,力争让人民生活在新的一年以及“十二五”期间得到进一步的显著改善。
(二)加强社区建设、发挥社区作用,夯实社会和谐的基层基础。
社区是构成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各种社会群众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必须把社区建设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切入口来抓。
要以党的建设带动社区建设,把社区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当前尤其是要继续做好区域化党建工作,健全社区党组织,深入开展“党代表进社区”活动,让市、区两级党代表与社区建立固定联系、到社区开展工作,带动广大党员“亮身份、作表率、起作用”,做群众的知心人和服务者,成为加强社会建设和密切党群、政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推动力量。
要整合社区管理服务资源,大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民心网、服务网”。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工作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及社会各界密切配合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民心联系网”,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群众自助服务网”,医疗、教育、文化、助残、法律、商业等领域的“便民服务网”,把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需要的支持、帮助和服务在社区触手可及、顺心满意。
要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推进社区民主自治。进一步理顺和规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之间的关系,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支持居委会依法组织开展自治活动、规范业主委员会的发展,实现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有效对接、良性互动。
(三)深化体制改革、大胆探索实践,激发社会建设的活力和动力。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和“魂”,是过去30年深圳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不竭动力。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破解社会建设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更要强调改革创新。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坚持向市场要投入、向开放要发展,更多吸纳社会资本进入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在加强政府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同时,加快推进高端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鼓励、引导、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立足于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当前重点是进一步深化大部门制改革,统筹推进区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在社会管理上理顺“条条”、“块块”的职能,力争取得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管理有序、群众满意的成效。
要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创造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积极推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健康护理、养老康复等社会服务业发展,加快建立与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社会服务产业体系;要积极扶持发展社会组织,拓宽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渠道,采取奖励、补贴、项目委托等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强化社会管理、促进平安和谐,营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秩序。
深圳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要立足实际,加大力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营造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
要着力加强人口服务与管理。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契机,摸清我市人口的总量、结构以及变化动态,为党委政府人口问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把加强人口服务和管理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调控人口结构的有效办法和举措,探索建立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城市空间结构联动调整机制。
要健全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出租屋管理和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努力解决社会治安管理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大力推广运用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加快实现社会管理精细化、数字化、动态化。
要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维稳工作。进一步落实信访维稳责任制,完善覆盖全市的三级信访工作网络平台;尤其要着力加强基层信访工作,落实矛盾排查化解措施,把工作做在细、做在实、做在前,努力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五)扩大公众参与、强化社会互动,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社会建设的生动局面。社会建设不是党委政府“一家之事”,要想方设法扩大公众参与,促进党委政府与市民的互动,提高社会建设的广泛性、渗透性和互动性,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
要建立健全社会建设信息互动平台,切实做到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在继续办好现有“直通车”、“民心桥”、“12345政府公开电话”等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善用现代传播技术,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参与便捷的沟通平台,鼓励引导市民群众为社会建设积极出谋献策,并及时向社会公示社会建设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进度情况等,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
要着力打造公众参与社会建设的活动载体,壮大社会建设的群众基础。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和谐家庭、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力争让每一个市民、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企业在社会建设中都能有位置、有作为、有贡献。继续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热心公益、乐于奉献、服务优质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队伍;继续大力支持义工工作发展,推动更多的市民参与义工活动,擦亮“深圳义工”的品牌。
要更好地发挥专家学者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就社会建设的重大决策等虚心向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请教,经常性地组织就我市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理论研讨,提高各项社会政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六)培育家园意识、提升城市文化,为加快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明环境。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
要把加强社会建设与筹备举办大运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标兵工作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迎大运讲文明树新风”等文明提升活动中去,组织好大运志愿者队伍,充分展示深圳市民热情、友善、开放、文明的良好城市形象,努力通过这两项重大活动使城市文明水平与精神面貌有一个大的提升。
要在全社会培育家园意识、家园文化。要特别注重激发市民关心深圳、热爱深圳、维护深圳的家园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尊重市民的主体地位,用得到广泛认同的城市人文精神来凝聚人、感染人、激励人,构筑全社会共同的精神家园。
要加强人文关怀和社会安抚。推进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必须更加重视社会成员“心灵”的和谐。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平等、关爱、谦和、礼让的精神,更多地关爱弱者、更多地帮助受到挫折的人,让我们的社会多一分温暖、少一分冷漠;进一步建立健全心理咨询网络,把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逐步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帮助他们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新格局 加强社会建设事关新时期深圳改革发展的全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督促检查,努力实现一年开好局、三年成体系、五年大跨越。
一是要健全领导机构。为了加强对全市社会建设工作的领导,市委决定,将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调整更名为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涉及我市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各区(新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承担起社会建设的领导责任。
二是完善责任体系。加强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必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工作新格局,建立健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层层分解、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切实把各方力量调动起来,形成工作合力。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要求,抓紧制定社会建设“五年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任务,由市领导分别牵头抓几项重点工作,明确各区、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义务、工作标准,建立多部门共同完成重点任务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条块分割、力量分散、责任不清、效率不高等问题。
三是加强战略规划。社会建设既是当前的重大任务,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制定战略规划,推动我市社会建设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取得突破。特别是,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中,要进一步加重社会建设的分量,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尤其是对人口发展、社会管理创新、社区服务,以及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交通、环境保护等涉及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在“十二五”规划中予以突出和强化,拿出过硬的举措,确保未来五年见到显著成效。
四是强化督查落实。要高度重视各项决策执行的“过程监督”与“后评估”,防止流于形式、虎头蛇尾。对市委市政府《决定》中提出的一系列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逐一明确具体的“路线图”、“时间表”,按步骤扎实予以推进,并及时进行过程中的小结评估,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通过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现场办公、专项督办、网络问政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社会建设的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同志们,做好社会建设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开创我市社会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深圳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调研2010年09月03日 17:03:26
来源: 求是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30年来,深圳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社会 7 管理工作也面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社会治安管理难等诸多难题。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坚持党委政府主导、维护群众利益、大胆改革创新、依法依规管理、源头治理五个原则,从五个方面入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理念创新——开启社会管理创新的闸门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管理,通过改善对社会、企业和基层的服务,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树立源头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科学高效常态化,通过构建行政责任、法治政府建设指标、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行政电子监察四大体系,形成人大政协监督、政府公共关系、政务公开、社会监督四大平台,建立依法管理、常态管理、有序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树立综合治理理念,部门协同形成合力,完善综治基层基础工作体系、综治工作责任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深圳建设体系、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树立依靠群众理念,扩大公众参与,建立专业性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联防队、巡逻队、治安理事会等各种群防群治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治安管理。
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基础性关键性社会管理制度
为破解基层社会治安、社会稳定方面力量分散、多头管理的难题,深圳创新街道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体制,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在全市57个街道设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把信访维稳与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把“中心”建设与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相结合,对社会管理各项任务进行分解、排查、处置,提高基层的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创新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体制。2003年底,根据人口形势发生的变化,深圳市率先对出租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按照“房户合一、以房管人”的模式,整合原公安户管员和房屋租赁管理队伍,成立了隶属综治部门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按照一定比例组建协管队伍,完善了管理网络。近年来,他们不断加大管理、服务和执法工作力度,推行“旅业式”、“物业式”、“单位自管式”、“散居包片式”和“院区围合式”五种出租屋管理模式,完善信息通报反馈机制,建立流动人口分类管理机制,实行出租屋编码卡制度和出租屋管理的“普查”、“抽查”和“倒查”制度,有效提升了社会治安和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大调解”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良性互动,建立专职调解员制度,构建起“以专带兼、专兼结合、网络化”的“大调解”格局,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与信访、公安、法院等部门的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及警民联调机制,切实解决了大量纠纷难题。
手段创新——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社会动态管理
一是运用网格化手段,实现社会管理精细化。依据辖区面积、居住人口状况、出租屋间数、工厂商铺数、治安情况、地理环境及管理难易度等因素,将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实行“一格多 员”(管理员、协管员、督导员、警员等)责任捆绑管理模式,实行“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同格同责,同奖同罚”,实现事前主动防范、常态化治本管理。二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会管理动态化。加强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信息平台标准化建设,健全出租屋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实有房屋全部纳入管理和人来登记、人住管理、人走注销的要求,认真做好房屋普查登记和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及时摸清全市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的底数,人口信息做到了实时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三是运用科技化手段,实现社会管理数字化。在治安、城管、打击非法营运、春运购票人流疏导、口岸物流监控等方面使用电子监控系统,及时发现线索和搜集相关证据,对加强动态防控、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圳市首创的“路灯杆报警定位标识”系统,提高了指挥处置效率。
基层基础建设创新——综治工作全面覆盖、守护平安
一是强化城中村、旧屋村、同乡村管理。深入推进城中村和旧屋村改造和整治,推广“围合院区式”创建和“门禁卡加视频”做法,提高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做好群防群治工作。把建立预警机制与村规民约自我管理相结合。在同业同籍人员居住较集中的区域(同乡村),探索建立党支部进行自我管理。通过强化“三村”管理,刑事治安案件发案数明显下降,居民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二是强化特殊区域的综合管理。在深圳机场成立场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场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场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维稳中心,在罗湖口岸、火车站设立严管区,在大型企业、重点场所组建综治工作室,在龙岗区所属海域建立“海上大综管”机制,扩大综治工作覆盖面。三是强化多种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对安全文明小区的日常管理、动态管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确保小区管得好、不滑坡。四是强化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和管理。广泛发动群众开展邻里守望、看家护院活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公职人员作用,调动外来人员积极性,组成群众看护队伍,推进“红袖章”工程,在社区楼院易发案时间段、易发案路段和易发案部位开展看护巡逻,在技防设施监控不到的背街小巷和未封闭楼院加强看护布控。
考核制度创新——责任考核奖罚分明、科学合理
一是建立部门考核量化指标体系。根据综治各成员单位的职能分工,重新确定综治目标管理责任,逐一量化,形成新的综治委成员单位目标责任量化考核体系,全面评价各部门综治责任制落实情况。二是完善各区责任制考核体系。把以往分别进行的综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安全文明小区检查验收与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抽查考核合并统一进行,既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又增强了综治工作合力。对专项工作设置专项评分和特别扣分条款。三是落实综治责任奖惩制度。坚持对综治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兑现奖惩,增强综治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格落实综治“一票否决权”制。四是实施综治巡视制度。由政法综治部门牵头,组织综治巡视组 督查综治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贯彻执行情况;督促各区、各综治委成员单位贯彻落实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检查监督各区、各综治委成员单位综治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对重点单位和地区进行专项巡查。五是实施社会治安评估分析制度。市综治部门对各区的社会治安情况,按季度、进行评估分析,及时掌握全市社会治安的整体状况和变化趋势,促进综治工作取得实效。
第三篇:在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社会建设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上午,我们刚刚召开了区域城市化会议,下午又专门召开社会建设大会,这两个会议连在一起召开,既是巧合,也有必然联系。城市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核心是做好人的工作。所以,今天的城镇化,已经不是单纯空间开发问题,更多的是居民生活生产方式变革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多的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推进以人为本的区域城市化,最关键的是在城镇规划建设和有机更新过程中,牢牢扭住社会建设这个核心,切实做到以社会建设为主线。刚才,道强副书记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我都赞成,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准确研判形势任务,全面增强社会建设的责任感
2013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市委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幸福都市建设目标任务,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政策设计,更加注重工作统筹协调,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5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涌现出了一批社会建设创新典型,社会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社会建设领域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向获得表彰的先进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
当前,整个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多元的社会主体拥有多元的社会需求,不断涌现的新鲜事物也催生了大量新的社会事务,社会建设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承担的任务更为艰巨。
一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对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建立更加均衡普惠的发展机制。现阶段,南京的城镇化率已经突破80%,但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率并不高,大城市病与农村发展滞后的现状并存,江南江北差距与城市农村差距并存,外来常住人口增长迅速与落户人口增长缓慢的矛盾并存,重建轻管的格局并存。城市是社会的表现,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凸显了我们社会建设的不足,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不足。社会建设领域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必须更大力度的加强社会建设,提高科教文卫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好的保护人的权益,让更多的人“进的来、留得住、过得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区域城市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二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特征,对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机关、军队、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密集,社会主体思想活跃、需求多样,城区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社会组织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社会建设的任务更为繁重,创新社会治理的需求更为迫切。同时,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我们所提供的城市公共服务,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功能品质优势明显,既要满足南京市民的基本需求,也要承担起为周边地区部分群众服务的职责。公共服务是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关键突破口,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供给力,放大资源优势,能够进一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更加有力的推动宁镇扬同城化和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
三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全面深化改革,对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民生改善的成效,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社会建设中的问题,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长期以来,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和生态两项建设基础比较薄弱,总体处于探索阶段,改革创新空间很大。当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又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必要的稳定环境。从南京社会建设工作来看,我们仍有不少困局亟待破解,尚未解决的老问题与集中出现的新问题相互交织,政府职能“越位”与社会组织职能“缺位”并存,社会诉求多元与社会矛盾增多集中凸显。面对社会建设工作中亟待破解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扭住社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大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改革的全面成功奠定深厚的社会根基。
四是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盼,对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让人民满意,是检验社会工作的根本标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认知与追求也发生着变化,单纯的财富增加和物质积累,并不能给所有人都带来幸福感。与此同时,南京的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需要通过经济发展来提高生活质量。幸福生活的多重标准,也让社会建设面临多重挑战。去年,省统计局就民生幸福“六大体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虽然南京综合得分排在前面,但群众满意度却是处在后面的。这并不是代表南京的民生工作做的就是最差的,只是说明我们的工作与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有一点是无法回避的,如果我们的工作始终与群众的期盼有差距,那我们政府的公信力就将大打折扣。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尽快补齐社会建设这条“短腿”,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政府公信力提升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二、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着力提高社会建设科学化水平
社会建设的总目标,就是要最终形成与经济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现代化。南京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较强,社会建设基础较好,完全能够在社会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所以,南京社会建设要牢牢把握领先这个目标追求,力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社会建设要实现领先,既不能拘泥于固有模式,又不能满足于现有进度,必须在理念上大胆创新,在思路上有所突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南京社会建设总的方向是加快“五个转型”。
一是加快从以GDP为中心向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并重转型。社会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供公共服务。没有公共服务,就没有民生改善,也就没有党委政府执政的合法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过分强调GDP的优先性,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基础薄弱,供给不足,欠账很多。2011年镇村科学发展大会以来,南京市在全国率先取消镇村GDP考核,更多强调民生、生态和科技创业创新,大家在认识上逐渐形成共识。但是,社会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被“弱化”的现象还时有存在,如部分区的街镇考核体系,经济指标依然占据主导。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GDP迷信在很多地区、很多干部中还有市场,有些地方市场还不小。中央已经强调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评价一个地区既看GDP等经济发展指标,更看质量效益指标。今天我在这里再次强调,民生改善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责,公共服务是政府最基本的手段,只重GDP不重公共服务的政府,不是合格的政府,更不是以人为本的政府。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真正从思想深处意识到这个问题,彻底破除GDP迷信,切实回归到公共服务职能上来。
二是加快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近10年来是南京各方面变化最剧烈的10年,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矛盾集中凸显,城镇拆迁、劳动社保、土地征用、涉法涉诉、环境污染等矛盾层出不穷;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网络问题、流动人口问题等加大了社会管理服务的难度。但是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长期以党委政府为主导,习惯于大包大揽,习惯于用行政方式解决社会问题,不仅难以解决社会矛盾多发问题,难以提供更加均衡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且出现了“做的越多,越不讨好”的问题,有时候甚至“引火烧身”,增加社会稳定风险和公共服务成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社会领域就是要用治理理念代替过时的管理理念。对南京来说,社会治理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思路是培育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解决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在社会治理中,政府既不能唱“独角戏”,也不能只与市场唱“二人转”,而应当是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唱好“大合唱”,奏出“交响曲”,形成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自治的新型社会治理结构。
三是加快从碎片化向体系化转型。与经济建设相比,我们对社会建设的研究和推进相对滞后,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很多工作的开展,往往是等到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才
被动应付,着眼点是解决点上的问题。这种状况导致社会建设领域存在比较突出的“碎片化”问题。所以,加强社会建设的体系化,是今后社会建设的总方向之一。社会建设的体系化,首先要加强的是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建立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其次,要在具体工作中实现社会管理服务的全覆盖,重点是实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全覆盖、社会建设政策体系全覆盖和各类人群社会服务管理的全覆盖。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全覆盖就是要加强和改进社会领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以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全覆盖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以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社会建设政策体系全覆盖,就是要针对社会建设条块分割、部门利益、政策碎片、合力不够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集成,构建起科学完备的社会建设工作制度。各类人群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就是要把社会服务管理网络延伸到全市6582平方公里,覆盖到包括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在内的实有人口,确保每一个公民、每一寸土地都纳入社会建设体系中。
四是加快从失衡化向均等化转型。南京城市化率较高,但是城市化质量不高,突出表现在三大差距上,即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江北与江南的差距,外地人口与本地人口的差距。反映在社会建设上,主要是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以本地人口外地人口差距为例,在南京818万人口中,有176万外来人口,大部分是在南京的农民工。据调查,这部分农民工仅有1%享有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公租房和政策性保障住房,有55%的人选择让子女在老家读书,有超过70%的农民工选择回到户籍地养老。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主要不是农民工不愿意,而是无法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难以在城市立足。再比如,现在高淳、溧水撤县改区,但两区居民与主城区居民之间,无论是社会保障水平,还是就业收入状况,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最为悬殊的差距是城乡差距,南京城乡居民收入比超过2.4:1,城乡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巨大差距。所以,当前南京社会建设尤其是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要在基本全覆盖的情况下,加快缩小三大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绝对的相等,城市有城市的生活成本,农村有农村的便利条件,绝对的平等既没必要,也不现实。均等化的关键,是在考虑居民实际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以财政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承受能力为前提,逐步缩小巨大差距,努力实现相对均衡。
五是加快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我国社会建设起步晚,欠账多。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与全国情况类似,过去10多年南京社会建设既是跑步前进,弥补历史欠账,又是一种探索,力求找到一条路子。在新的形势下,过去那种“粗放式”、“打补丁”的社会治理,那种“大概齐”、“被动式”的社会服务,存在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难以解决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在社会服务管理过程中,必须放弃“粗放式”模式,改走“精细化”路子。推进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要求我们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将所有人、地、事、物、组织纳入信息化系统和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夯实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基础,让“铁打的营盘”服务“流水的兵”,使社会服务更加便捷实用、社会治理更加精细科学。推进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工作的科学管理,针对社区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等各项工作模块,建立明确可操作的工作标准,各项工作都要实施项目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确保社会建设任务按照严格的标准落实到位。
三、加快社会体制改革,为推动社会建设转型创造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建设、改革和治理的努力目标和前进方向。当前,南京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关键要在社会建设体制机制上体现“限、放、活”要求。
“限”,就是限制行政事务,推动社会治理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长期以来,南京基层社会建设职能存在“缺位”问题,不少街镇主要精力仍用于抓经济、抓税收,民生事务则转嫁给居委会,“衙门化”严重。而本应是居民自治组织的社区,则趋向“行政化”,承担了大量政府事务。面对新形势,要将传统社会管理理念主导下的一元化社会管理模式,转变为适应社
会转型要求的多元社会治理模式,不仅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还需要理顺基层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通过“还权、赋能、归位”,合理划分各自职能,科学厘清职责边界,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限”,就是要逐步取消对城区街道的经济指标考核,限制街道的经济发展职能,强化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管理职能,推进其工作重心下移。“限”,就是要弱化社区行政化倾向,减轻居委会行政性负担,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让基层社会细胞有能力实现社会服务和自我治理。
“放”,就是下放服务职能,促进社会服务合理化。政府放权、社会接力的良性社会生态形成了,才能形成社会协同的治理体系。南京社会组织总数虽然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但社会组织规模较小、结构不尽合理,全市依法注册登记的约6000余家,其中社团组织仅占23%,多数为社区群众团体以及民非组织,公益慈善、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类社会组织的总量和规模较少。社会组织自立、自主、自律机制不健全,无法承担起组织社会和自我治理功能。所以,放权首先要提高社会组织的承接能力。要加快推进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健全区街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切实优化社会组织成长环境。同时,大力培育和孵化各类社会组织,推动街道普遍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其次,放权要扩大权力下放规模,完善逐步有序向社会组织尤其是人民团体转移的方式、方法,尽快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政策,扩大择优购买公共服务规模。
“活”,就是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公众协作参与社会治理。当前,南京公民权利意识日益高涨。去年全市“12345”政府服务热线、网络问政的分别约为150万次、2万个,同比上升43.5%、20.7%。另一方面,我们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与2000年相比,去年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数从1.2万件增至5.4万件,矛盾纠纷从2.9万起增至7.7万起,大多数集中在城镇拆迁、劳动社保、土地征用、涉法涉诉、环境污染等领域。面对社会治理的新问题,必须坚决转变社会管理思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法治保障、居民自治的社会治理机制。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激发社会主体活力,加快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培养公民意识,充分调动公众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实现公众参与由个体化转向协作化,努力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新局面。
如果说过去我们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主要看经济实力,之后主要看城市面貌,那么今后将主要看社会发展面貌,看社会治理水平。各级党委务必要看清发展大势,务必要看清紧迫形势,务必要看清自身差距,把社会建设工作摆上优先位置,全力以赴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定期听取研究社会建设工作,对本地区本领域的工作作出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社会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计划的制订实施工作,保证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向前推进。二要加强工作研究。围绕社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每年都要安排重点调研课题,组织力量加强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特别要针对事关长远的重大社会问题,加强前瞻性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切实做到早打算、早预防,坚决避免事后救火,避免被动应付。三要注重项目实施。各地党委常委会每年要研究排定社会建设重点项目和资金方案,每年年末要听取研究本项目实施和资金保障情况,确保项目规范运作、科学实施。四要保证资金投入。各地要确保社会建设领域的投入增速高于本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为社会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社会建设不单是党委政府的事,更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事,全社会都要关心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协同推进的积极性,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社会各类主体齐抓共建,整体联动。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不仅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实践,而且要谋划和安排好本部门的社会建设工作,把社会建设的目标责任与部门目标责任相互衔接。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虚心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最大限度地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出来。
第四篇:王在全镇平安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
王守峰同志
在全镇平安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镇平安建设工作会议,是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中:总结我镇2010年的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表彰先进,分析形势,研究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镇委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研究了意见。下面,我根据镇委研究的意见,讲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分析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平安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010年,全镇各行政村、镇直各部门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党工作大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搞好依法治理,大力加强基层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维护稳定收效显著。强化了维护稳定领导工作制,加强信息传报,严密措施,依法及时蔬导化解各类纠纷和闹事苗头,保持了全镇大局的持续稳定。
今年是我镇经济发展关键的一年,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政治战线担负的任务异常繁重,因此,各部门一定要从新的角度看待平安建设工作,从保证经济建设的各项事业顺利进行的角度来支持平安建设工作,从维护全镇稳定的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工作,全面正确地认识平安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既要看到好的一面,坚定平安建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就一定能使我镇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在新一年里上一个新的更大的台阶。
二、明确任务,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全镇平安建设工作新局 第1页
面。
2011年,全镇平安建设工作思路是:改革创新,团结实干,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确保稳定,服务经济,各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一流,总的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平安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为经济服务的措施,保障全镇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一)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维护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各村、各单位要配强平安建设组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并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到人。
二、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宣传发动、摸底排查、严厉打击、集中整治,工作要做到了“四不走”,即:完不成任务不走,验收不合格不走,群众不满意不走,治安不稳定不走。要广泛宣传发动,开展摸底调查。完善治安防范机制,层层落实治安责任制,形成严密的治安防范整体。
(二)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维护农村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各村要在去年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法律要求的规定,在巩固的基础上抓规范,抓推广,抓深化,不断扩大基层民主,落实村民议事,政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提高广大农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水平,促进农村的持续稳定,要继续加强普法教育,在全体公民中广泛开展法规教育,特别是要抓好广大党员干部的法制教育,提高其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办事能力。
(三)要制定好治安联防措施,整顿巡防队伍,完善防范机制,层层落实治安责任制,形成严密的治安防范体系。开展思想教育,使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村风村貌得到明显的改善。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搞好民主法制建设。
(四)要进一步强化治安防范机制的建设。对镇直单位,要巩固人防,加强治安管理。对全镇旅店、饭店、废旧物收购站、车辆维修、特种行业、户出租房屋重新检查登记,建档、办证、定期检查,清理整顿,实施监督。要强化对重点人口和流动人口的。
对不同对象采取适宜管理办法,加强定期回访考查。要狠抓民事排查、调解。坚持镇每季度、村每月—次的民事纠纷,定期排查和分级调解制度,根据“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对因宪基、土地、邻里关系,家庭矛盾等引起的纠纷及时排查,及时调处,化解矛盾。同时镇成立了司法调解中心。
(五)积极搞好法律服务
平安建设各部门要把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固树立中心意见,服务意识,规范经济和社会生活,为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平安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加强党对平安建设工作的领导,是作好平安建设工作的政治保证,各村各单位要从全局的高度研究部署平安建设工作,及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把综合治理整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平安建设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自觉接受,坚决服从,主动争取觉的领导,坚持重大工作部署,重大情况、重大事项汇报制度,各村、各单位要积极配合平安建设部门的工作,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各项平安建设作任务。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平安建设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团结实干,努力奋斗,争取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2011年3月20日
第五篇:在全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新春佳节刚过,我们就召开全市建设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2003工作,部署2004年工作任务,动员全市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以更大气魄,树更高目标,鼓更大干劲,推动城乡建设事业实现新跨越。首先,我代表市建委党委向一贯关心支持建设事业的市直各有关部门表示衷心感谢,向为建设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全市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崇高敬意,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刚才,久成秘书长宣读了于建成市长给会议的致信,张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根据会议的安排,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200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团结实干,奋发进取,行业管理全面加强,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建设事业进入了观念更新、机制创新、市场运作、有序推进的新阶段。我市被省政府首批表彰为“山东省园林城市”,被评为“山东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市建委被授予“山东省建设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并在全省建设系统行风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概括起来,主要在八个方面实现了新提高。
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市区理顺了规划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成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健全了规划技术初审、专家评审、规划委员会审查、政府审批的规划决策机制。完成了万平口世帆赛场地、济宁医学院、老城区控制性详规等规划设计,开展了北京路、灯塔广场、火车站广场等一批重点路段、广场的规划,详规覆盖率有了较大提高。坚持“以一流的规划指导一流的建设”,聘请深圳北林苑景观设计公司、美国EDSA规划设计公司和同济大学对万平口海滨生态公园、万平口世帆赛帆船场地设施等进行规划设计;东港区聘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编制高科园、两城产业园和刘家湾赶海园规划;莒县聘请青岛设计院完成了新城区6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日照开发区聘请同济大学编制了分区规划;岚山办事处聘请同济大学编制了岚山总体规划及日照工业园规划;五莲聘请山东省规划院对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全市规划设计投入首次超过千万元,规划设计水平显著提高。勘察设计、施工图设计审查和城建档案管理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城市功能和品位有了新提高。完成城建投入9.8亿元,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市区上海路、青岛路、山海路、连云港路、临沂路、北环路、大连路、太公三路,莒县浮来中路,五莲站前路,岚山玉泉三路等一大批城市重点道路相继开工或建成,全市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城市大交通框架。按照一路一灯、一街一景的标准,对城市道路和广场进行了高水平亮化改造,为城市增添了亮丽风景。坚持生态建市、绿化先行,大力加强了城市绿化建设,先后建成了青岛路、海珠路、岚山人民广场、玉泉广场,莒县站前广场和五莲芙蓉广场等绿地广场,新增城市绿地110 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乔灌花搭配、点线面结合的大绿化格局。加快了万平口世帆赛场地设施建设,港池开挖已基本完成,比赛指挥中心、运动员俱乐部已经封顶,沉箱开始浇灌,护堤已伸入海中138米,完成投资4000万元。着眼于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对流经市区的营子河进行了彻底治理,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了“玉带河”。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改造新建了80多座造型新颖的公厕,得到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检查考核组的高度评价,为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奠定了基础。
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城市管理有了新提高。扎实开展了防治“非典”工作,加强了基层单位、施工工地、居民小区的“非典”防治,为全市的防治“非典”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抓双创、防非典”为突破口,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坚持把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作为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大力实施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各级普遍实行了领导包片包线、部门包村、沿路沿街单位包区域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东港区、日照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岚山积极参与了环境卫生突击周、突击月活动,莒县、五莲大力开展了“城区管理年”活动,莒县被评为全省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市区会同环保、公安、工商等部门组成综合执法队伍,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对沿街广告、流动摊点等进行了集中整治,共清理规范各类户外广告近万个。强化了城市维护管理。对城区人行道集中进行达标改造,铺装改造20多万平方米;对市区所有破损道路全部进行了维修,道路平整率有了大幅提高;实施了老城区亮化工程,方便了居民生活,强化了城市夜景效果。建立了市、区、街道、村居四级城市环卫长效管理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建筑市场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完成建安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12%,工程合格率达100%。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全市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集中进行了“六个专项治理”活动,对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行为进行集中整治;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创省优工程21项,4项工程获泰山杯奖;加大了建筑综合执法工作力度,及时查处了一些违规行为;依法加强了招标投标、建设监理、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管理,施工许可证核发率、工程招投标率均达到了100%;工程标准定额管理工作更加规范,装饰装修管理工作有了良好开端;劳动保障金管理进一步加强,超额完成了省确定的工作目标;建设科技创新和培训工作实现了新突破,有3项QC成果在全省获奖;切实加强了建筑施工和燃气安全生产管理,落实了安全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全员负责制,一手抓宣传,一手抓整顿,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抓安全的良好局面;扎实开展了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圆满完成了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有了新提高。进一步落实住房货币化政策,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5.7亿元,结存2.9亿元,公积金缴交率达65%;深入开展了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工作,出台了《日照市经济适用住房市场化运作实施办法》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顺利完成了经济适用住房市场化运作,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日照房地产博览会,通过政策驱动和执法检查,全面活跃和规范了房地产市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亿元,房屋施工面积110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67%和31%;加强了房地产有形市场建设,简化程序,让利于民,房地产交易空前活跃,成交额达22.9 亿元;产权产藉和中介服务全面加强;依法完成了日照港铁路西扩、山海路、营子河、火车站广场改造等拆迁清障任务,保证了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公用事业保障能力有了新提高。建成了两城河引水工程、岚山供水工程及五莲石亩子净水工程,开工建设了马陵水库供水工程,城市供水基本满足当前城市发展需要;加快了治污设施建设,第一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敷设污水管道11.2公里;垃圾处理厂已列入国债项目并开工建设,莒县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正加紧施工;加快了供热管网的改造和延伸,集中供热能力提高了40%;新开通了7条公交线路,服务水平有了新提高;推进了天然气合作项目建设,促进了民间资本进入城市经营;加快了大学科技园路网及供水、供热、供气工程建设,实现了城市建设与大学经济的良性互动;初步完成了环卫体制改革,迈出了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重要一步。
小城镇建设管理有了新提高。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加强了对小城镇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全市完成村镇建设投资5.6亿元,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开展了“村镇规划年”活动,初步构筑了较为完善的村镇规划体系;大力推进村镇管理法制化,在全市17个小城镇组建了村镇建设监察队伍,极大地提高了村镇管理水平;加强了小城镇典型的培育和引导,莒县夏庄镇被评为“全省中心镇建设示范镇”,东港区涛雒镇、莒县浮来镇被省政府首批命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
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有了新提高。深入开展了“革除障碍、跨越发展”主题教育,干部职工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跨越发展为目标,对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梳理、大幅精简,精简幅度超过周边城市同行业;简化审批程序,所有审批事项全部放到建设行政审批大厅,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启用了建设服务中心大厦,促进了行政服务全面提速;层层简化审批环节,在开发区、高科园设立分支机构,现场办理规划、建设审批业务;设立了外来投资项目快速审批通道,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全过程跟踪服务,营造了务实高效的建设发展环境。在全系统继续开展了内部行评活动,进一步加强了96111服务热线建设,行风建设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大力加强了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好成绩。
总结2003年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以跨越发展为主题,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各级坚持把跨越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顺境时乘势而上,在逆境时迎难而进,以敢打必胜的精神促进了事业的大发展。在城市建设中,东港区、日照经济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不讲价钱、不提条件,超前做好拆迁清障协调工作,全力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服务,保证了重点工程的顺利进行。莒县着眼于城市建设的大发展,科学制定了“发展新区、完善老区、产业拉动、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加快了新区开发步伐,目前6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已初具规模。五莲立足于城市功能的完善提高,集中有限资金,实行重点突破,建设了一大批便民利民的“民心工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岚山抓住大项目纷纷落地的机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主动与大项目对接,城市建设实现了新跨越,完成城建总投资4.2亿元,创历史新高。世帆赛场地建设办公室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技术要求高等诸多困难,坚持“建精品、树形象”,保证了工程进度。市自来水公司抓住机遇,果断决策,建设了两城河供水工程,抢先占领了市场,为供水事业的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市市政公司坚持以事业凝聚人心,以发展鼓舞士气,顺利通过了ISO9001质量认证,工程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市园林处干部职工发挥主力军作用,高质量、快速度地完成了任务。在营子居、海滨一路、营子河拆迁中,面对拆迁任务重、拆迁难度大等诸多困难,市房管局、拆迁办干部职工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全力加快拆迁进度,按期完成了拆迁任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实践证明,这种加快发展的历史责任感,这种完不成任务誓不罢休的强烈事业心,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成绩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必须十分珍视、努力发扬、长期依靠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创新机制,加快发展。强化市场意识,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出了工作新活力。一是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万平口世帆赛场地设施建设。面对世帆赛场地开挖工期紧、任务重、资金短缺的困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按照“市场运作、良性循环、滚动发展”的原则,通过市场化运作,优选了施工队伍,缩短了建设工期,降低工程造价1698万元。二是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房地产业发展。出台了《日照市经济适用住房市场化运作实施办法》,变划拨用地为挂牌出让,变暗补为明补,变定向购买住房为自主选择购房,实现了经济适用房运作上的“用地市场化、审批程序化、补贴货币化、购房自主化、监管规范化”,做到了住房困难户、房地产开发商、人民群众、政府四满意。出台了《关于加快旧城改造的意见》,坚持规划先行、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和政府扶持三个原则,将原村居占地由政府统一规划、收回拍卖,对原土地升值部分,除用于农民的旧房变新房、平房变楼房的补偿外,其余收归政府,用于“城中村”改造后的设施配套;修订了基础设施配套费收费办法,加强了收费管理,基本做到了应收必收,拓宽了融资渠道。三是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环卫体制改革。在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市环卫处按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实行了干管分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清扫保洁质量。初步建立了市、区、街道、村居四级环境卫生管理网络。四是运用市场化手段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日照房地产博览会。采取政府组织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在房地产博览的规律特点、市场运作的机制办法上,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创新,达到了以会养会、不用政府投入的目的。会展期间,利用国家、省、市多种媒体,大容量、立体化的宣传推介日照优良的居住环境和生态优势。通过举行房博会,加强了日照与全国房地产业界的交流合作,促进了我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培育强化了房地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级在经营城市上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广告经营权、绿地认养、城市基础设施冠名权等招标拍卖,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全市建设系统招商引资突破5000万元。城市建设融资渠道明显拓宽,城市资产经营步入了加速发展的轨道。实践证明,思路一变天地宽。市场化运作既出效益,又出速度。只要学会市场化运作,就能突破资金制约的“瓶颈”,就能推动城市建设的跨越发展。
(三)坚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各级围绕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个中心,着眼于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了工程施工、企业运营、市场规范等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五莲全面推行了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对工程建设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监控,确保了工程质量。莒县深入扎实地开展了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组织了质量、安全、建设项目执法等检查活动,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市质量监督站一手抓精品创建,一手抓通病治理,加大科技投入,革新检测手段,提高了工程质量整体水平。市招标办着眼于搭建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平台,在全省率先推行了中标后管理办法、市民旁听制度等,促进了建筑市场的规范和完善。市房管局坚持贴近市场、贴近用户的服务理念,完善房产交易市场,设立房源信息中心,建立房地产信息网络,各项业务工作都有了新突破。各生产经营单位强化市场意识,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机制,抢占市场,扩大经营,增强了竞争实力和内部活力。市公交公司瞄准大市场,着眼大发展,运用市场机制,对管理制度和经营制度进行大胆革新,引入竞争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全方位挖潜增效,多元化开拓经营,公交事业迅猛发展。市建筑院、规划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与高水平的设计机构合作,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规划设计理念,并加强本土人才的培育和管理,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市测绘院实行承包经营、量化管理、贡献定酬,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效率连年攀升。
(四)坚持以人为本,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牢固树立“加快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观念,全面加强了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带头讲政治、讲团结、讲大局,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深入扎实地开展了“革除障碍,跨越发展”主题教育,认真整改在思想作风、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广大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明显增强;落实了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加大了源头治理力度,筑牢了思想道德防线。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综合运用考核、竞争上岗、公示、试用期等配套措施,对部分机关干部进行调整,起到了凝聚人心、激励干劲的良好效果。机关各科室转变作风,深入现场,服务基层,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了团结进步的时代新风。各级各单位大力加强文化建设,靠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促进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各窗口服务单位以内部行评为动力,建章立制,优质服务,树立了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良好风气。
过去一年建设事业的大发展,各项工作的新突破,人心思上的好形势,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直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得益于历届建委党委打下的良好基础,是全市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同心同德、干事创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建委党委向关心、支持建设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工作在建设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过去一年我们虽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工作中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与省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三是建设体制与市场化、国际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四是公用事业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五是建设行政审批效率特别是规划建设项目审批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行风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工作机制和服务手段需要进一步创新。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关于2004年工作打算
2004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建设事业跨越发展、争取大见成效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的建设工作,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生态城市、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高强度投入,树立创新意识、精品意识、市场意识,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档次水平,做大做强做美城市,努力营造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
初步计划指标是: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完成投资25亿元。硬化和改造城市道路39条(段);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56 万平方米;建设改造广场11 处、面积108 万平方米;建成垃圾处理厂;加快市区百发居委、营子居委等旧村改造步伐,重点整治海珠路、海曲路;加快公用事业改革,提高公用事业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加快建筑业发展,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0亿元,增加值5亿元,利税1亿元;继续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结构调整;加快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继续抓好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强化中心镇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依法行政,优质服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具体安排是:围绕一个中心,强化三种意识,实现九个突破。使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市环境明显改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高。
“一个中心”:就是围绕“干事创业、跨越发展”这个中心,紧紧抓住新一轮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机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以大手笔、大气魄推动城市建设速度和质量大跨越,实现“年年有变化、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的城建目标。
“三种意识”:一是创新意识。面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坚持用长远的眼光、开阔的思路和创新的思维,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实现在思想、机制、措施、落实上的创新。二是精品意识。尊重规律,多借外脑,问计于民,慎重决策,真正做到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精益求精,让每一项工程都成为“精品”,成为亮点。三是市场意识。正确处理资金来源少与建设项目多的矛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靠改革拓宽融资渠道,靠市场聚集建设资金。
“九个突破”:
(一)加大规划投入,在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上实现新突破。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把强化规划管理、提高规划水平摆上工作的首要位置,切实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指导调控作用。积极推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确定城市长远发展的空间形态和产业布局。以融入半岛城市群为契机,在全省海岸线总体规划指导下,完成海岸带分区规划和局部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建立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法定图则和修建性详规五位一体的规划体系。推进万平口区域规划设计国际招标,搞好市区北京路、海滨五路、海珠路、海曲路景观设计,灯塔广场、火车站广场等规划设计及五莲222省道西侧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环卫专业规划、莒县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岚山临海工业区、老城区控制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确保5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城市规划建成区和中心镇区。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批机制。积极推行“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加强城市规划区和规划控制区范围内的用地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统一管理,充分发挥规划执法监察职能,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
(二)推进城市建设现代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按照“突出重点、解决热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的原则,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的功能质量和艺术质量,精心打造品牌城市。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适度举债”的原则,加快以山海路、临沂路、海珠路、深圳路、香港路、天阁山路,莒县东环路、北环路,五莲东外环路,岚山工业区东西大通道为重点的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搞好与高速公路的衔接,形成畅通、便捷、开放的城市交通网络;坚持高标准、大气魄,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建设万平口世帆赛基地,改造灯塔广场、火车站广场及五莲站前广场等广场,精心打造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加快桃花岛风情园、海洋博物馆、太公岛公园等景点建设,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按照一路一灯、一街一景的原则,加快城市亮化建设,增强城市夜景效果;搞好城市供水设施和管网的建设改造,加快城市燃气项目建设,大力推行集中供热;提高污水处理率,建成垃圾处理厂,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打好坚实的基础;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坚持生态建市、绿化先行,加快三山(卧龙山、奎山、黄山)、三河(营子河、沙墩河、张家河)及山海路、上海路、海珠路等城市道路绿化和大环境绿化,构筑进城见林、出门见绿、城中有林、城在林中的绿化环境。
(三)创新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上实现新突破。结合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一整一条路、一整一个街区,整治一片、规范一片”的方针,制定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规划。继续对市容环境进行集中整治,使日照整体形象再上新水平。搞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清理卫生死角,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环境卫生质量;加快市区百发居委、营子居委等旧村改造步伐,逐步改变“城中村”面貌。本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政企分开、适度竞争,责任与职权一致、管理与服务统一的原则,逐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四)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在提高建筑管理水平上实现新突破。以培植支柱产业为目标,以规范和培育市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深化行业管理和市场管理,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科技进步,开创建筑业发展的新局面。运用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建筑企业总量,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积极探索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方式的改革,把工作重心从实体质量和施工现场安全抽检,转移到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大力推行和规范公开招标,扩大招投标范围,逐步将勘察设计、建设监理、材料设备采购和重要专业工程项目纳入有形建筑市场进行交易。深化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为主的行业自律体系。创新工程标准定额管理机制,加大劳动保障金管理力度,进一步强化综合执法工作。
(五)着眼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加快房地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以放开住房二级市场为突破口,着力改善住房消费环境,尽快把住宅与房地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全面放开已购公房上市交易,简化手续,降低收费,促进住房二级市场的繁荣。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供应政策,健全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督,强化小区物业管理,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发展。实行成区连片综合开发,堵住零星建设的口子。全面实施住宅产品、材料强制淘汰和商品房性能认定制度,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加快经济适用房市场化运作政策的实施,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房地产市场秩序。
(六)创新体制机制,在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将今年定为全系统的“改革年”,到年底基本完成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实现政事、政企分开,建管分开,管养分离,基本建立起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企业化、服务规范化、发展产业化、管理法制化的市场体系,使市政公用事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条件具备的鼓励直接转制,一步到位;条件不具备的,可以先改企,待具备条件以后再改制;对生产性、经营性和作业性单位根据各自情况,采取不同的改革形式。采取多种形式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民营化,提倡国有资本退出,提倡集团化、区域化经营。强化价格调控力度,尽快理顺生产和经营性行业的价格,为市政公用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各区县也要按照统一部署,科学制定计划,积极稳妥推进。
(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步伐。按照“一个中心城市、两个县域中心、八个中心镇”的总体格局,重点抓好夏庄、涛雒、街头等八个中心镇规划建设。继续大力实施“村镇建设规划年”活动,提高小城镇规划设计水平;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民向城镇流动、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城镇聚集,增强中心镇的载体功能和辐射功能。
(八)继续抓好清欠工作,在清理“双欠”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强化措施,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规划、招标、房管、建管、备案等单位要严格把关,对严重拖欠工程款的单位,坚决不予批建新上项目,在建项目不予办理有关手续,对恶意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建筑企业,取消投标资格,情节严重的收回资质证书。要完善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建立从源头治理拖欠和有效预防拖欠的长效机制。建筑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引导广大企业自觉抵制业主的不合理要求,防止不正当竞争。各区县要对辖区内的建设项目认真检查,确保业主投资按期到位。
(九)加强作风建设,在优化发展软环境上实现新突破。要把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列为当前的一项首要政治任务,紧密结合建设工作实际,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以全会精神统领各项工作。要巩固审批改革成果,继续精简审批程序,推动建设行政工作进一步提速。按照“谁审批、谁负责”、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严格的行政审批责任制。要继续深化政务公开工作。市建委将设立建设规划公示大厅,并在市区主要广场设立城市规划公示栏,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建立日照建设信息网,凡能公开的事项全部网上公开,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网络服务。要强化行政效能监察。认真受理社会投诉,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违规违纪问题,以严查实纠的效果教育职工,取信于民。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全年各项任务圆满完成2004年的城建任务光荣而艰巨,各级一定要认清形势,振奋精神,转变作风,真抓实干,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要勇于创新,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坚持机制创新,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一要创新公用事业运营机制。我市《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意见》即将出台,各级要按照统一部署,尽快排出改革的时间表,积极稳妥实施,整体系统推进。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措施定得全面一些,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二要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大经营城市力度,探索通过产权转让、使用权出让、经营权转让、入股等方式,盘活城市现有基础设施资产,实现存量资产保值、增值、变现。建立健全招商责任制,及时掌握各种信息,重大项目建立专门班子全程跟踪。广泛引入市场机制,让市场机制、利益机制、效益机制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使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走上市场经济轨道。三要创新用人机制。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改善用人环境,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打破常规,大胆引进,并解除其后顾之忧,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逐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要鼓励干事创业,真正让有本事、能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能够甩开膀子大干,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其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要真抓实干,树立务实高效的部门形象。目标已经明确,形势催人奋进。发奋图强,真抓实干,就能乘势而上;错失机遇,无所作为,只能延误发展。各级一定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继续发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团结带领广大职工,迎难而上,加快发展。要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胆识、创新的举措,努力把潜在的战略机遇期转变为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期。要坚持抓机关,带基层;抓班子,带队伍;抓干部,带群众。要把完成任务作为讲政治的重要体现,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人。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强化大局意识,维护政令畅通;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主动配合,合力攻坚,确保全年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要切实加强党风和行风建设,为跨越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要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树行业新风、让人民满意”为主题,继续实施“提速工程”,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实施“诚信工程”,深化和完善社会服务承诺制度,确保承诺兑现;实施“创新工程”,不断完善行风建设运行机制。各区县要继续搞好“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完善服务功能,规范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要积极推进职业道德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大力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争创各级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文明示范岗,担当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的主力军。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对(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党员干部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牢记“两个务必”,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创业的思想,坚决抵制奢侈浪费行为,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要大兴学习研究之风,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打造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单位。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善于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领导建设工作,切实为跨越发展提供政治、组织和领导保证。
同志们,2004年,我们面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负重奋进、敢打必胜的精神,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全市建设事业的新跨越。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