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传统文化 提升干部修养
传承传统文化 提升干部修养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发展中,积累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诸子百家异彩纷呈,唐诗宋词精美绝伦,修齐治平的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斗不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建构了华夏民族的灵魂家园,充实了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成为历代士子修身养德的重要滋养。如今,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要圆满完成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必须传承传统文化这一宝贵的精神遗产,不断提升干部素养。
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干部。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蓝图再美好,要靠人把它变为现实,制度再完善,要靠人抓落地生效。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离开人的不懈奋斗,一切愿景都是纸上谈兵、流于空谈。我们在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如果干部的能力跟不上工作的要求,干部的修养达不到事业的需要,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关于提升人的修养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但得此生长许国,何必生入玉门关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的是献身国家、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从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到四知太守杨震,彰显的是严于律己、追求慎独的崇高品格,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到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闪耀的是正义至上的义利观。这些先贤事迹和铿锵箴言,经受了历史长河的淘洗和长期实践的检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三严三实 等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对于今天我们加强领导干部修养,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们要从传统文化这片深厚的沃土中汲取养分,建设一支修养较高的党员干部队伍。
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传统文化,自觉把学习传统文化作为涵养政治品格、提升领导素养的一个重要抓手,做到真懂真学真用,并带动普通党员干部开展学习。要通过举行传统文化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激情。要通过张贴宣传画、制作公益广告等途径,有效形成宣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要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传统文化不仅有充满正面价值的积极因素,也有一些落后腐朽的内容。如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极端自私观念,三从四德等愚忠愚孝的封建价值观等。对这些与现代文明理念格格不入甚至水火不容的旧风尚、旧道德,必须发扬扬弃精神,坚决予以摈弃。
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我们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提升干部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水平,从而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篇:传承传统文化 提高人文修养
传承传统文化 提高人文修养
回想过去的岁月里,包括求学时代和教师生涯,我们接触的传统文化,只是仅限于几十首古诗词,几十篇古文.教师为社会培养未来的人才。作为社会群体中一种特殊的职业,一个特殊的身份,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具有更高的人文修养,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增强文化修养,提炼文化品味
俗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教师,多读点传统的经典诗词文章,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
如果,每天,我们利用一点时间,感受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婉转柔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沧桑世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士者骨气。
如果每天能用一点时间去品味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受到诗人晚年孤苦病老之时,站在高处,远望滚滚长江、无边秋日的凄清景色,空有一腔忧国伤怀的愁绪与无奈;聆听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教诲;与他一起体会“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社会理想,让诗人的喜怒哀乐,爱国情怀穿越历史的长河,历经岁月的风雨,沉淀到我们的灵魂深处,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多读多背点,把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积淀在心里,日积月累,慢慢就会变成自身的一种内在的文化素质,一种外在的儒雅气质。
二、增强生活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大凡经典的古代文化作品,它之所以能够沐风栉雨,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向我们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多读一些传统的思辩性哲理文章,细悟其中的奥妙,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法,为人处事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升华到更高的新境界。《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明的智者,就象水一样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衡,总是处于人们所不喜爱的较低位置,所以它的完美接近于天地的精神。“上善若水”,乃人生的最高境界呀!
三、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自我专业水平
多学点传统文化,还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在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在一切都向钱看的时代,在丧失了理想与追求的时代,如何抵御外在的各种诱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关键一课。因此,多读读那些优秀的传统经典,听听古人对我们的劝戒吧:“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甚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每个人都少一些贪欲,这个社会就多几份平静。每一句话都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做一位有良知的老师。对于那些在师德道路上越滑越远的人,每一句话则像警钟,在他们心里长鸣,更像一枚枚重磅炸弹,投到他们心里。教师,本身就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是我们的一大教育任务。学习经典,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第三篇:传统文化传承
传 承 传 统 文 化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人们对中秋等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呼吁一直不断;可尽管有上述呼吁,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
为什么传统节日目渐被忽视,而“洋节受宠”,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人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趋同;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缺少适合年轻人的文化内涵;还有的人则把它归结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的错误方式,认为现在过节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缺少传统文化产业去丰富、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外延,这样变味的节日过起来只能是空虚无聊。
上述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根本问题是目前传统节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内容被掏空了。传统节日里,月饼、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绝不肯放过的利润点,然而,过分地强调饮食使传统节日变成了“饮食节”。春节吃一顿年夜饭、元宵节煮一锅汤圆、中秋节送几盒月饼、端午节吃几个粽子,节便过完了。传统节日给现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饮食,节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意境,则变得越来越淡了。没有烦琐仪式要求的洋节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互赠礼物、万圣节的魔鬼面具,洋节的随意简单让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发泄渠道,于是它们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
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地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如在传统节庆日给出专门时间,组织大型、健康、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倡导、继承、创新节日文化。
从商家的角度,应该把眼光放得再远一些、更宽一些。挖掘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不仅仅是扩展销售规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费者与企业、品牌间的情感联系,这是企业的最大利益所在。节庆消费要深刻挖掘消费者的情感价值,消费者最深层需求便是情感消费,这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挖掘得不够是厂家和商家的一种短视行为,传统节日其实有很多独特的价值,从目前来看,反倒是一些跨国企业独具慧眼,将中国的传统节目的营销做得非常到位。
我国传统文化深刻而久远,传统节日正是传统文化中最精粹的文化,光大传统节日内容传承传统节日精神,是凝聚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的强大力量。
第四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德行修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德行修养
——记北馆陶镇联合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传递着民族的血液和精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和推进,大量的不良文化也伴随着西方文化渗透到许多青少年心中。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不少人逐渐淡忘了我们本应坚守和传承的本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表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和道德规范的缺失、精神文明的缺失,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为弘扬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不少学校又把传统文化引进校园。
为落实好“教好书,育好人”的办学目标,我校根据本校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把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诵读经典诗文
1、开设校本课程。学校在开展的“振兴阅读”工程的基础上,从《道德经》中撷取精要语句为每篇引言,以周次为单位,分低中高年级,选择唐诗宋词中经典名篇编写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童蒙养正》《童蒙养正》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为道德品质形成阶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的是非对错。针对传统文化课程,我校还配备专职传统文化教师。在课堂上师生共同领略与诵读经典美文,在朗朗读书声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美德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鼓励教师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去读去悟,理论联系实际,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内化。
2、我校还坚持利用每节课前10分钟诵读经典文化书目,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选取《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孩子们在圣贤思想的启迪下得以成长。
3、学生放学时,每班站成整齐的路队,响亮地背诵着古诗井然有序地离开校园,诵读路队已成为我校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
4、我校每学期进行一次古诗诵读比赛,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感受古代先贤的智慧,表达诗词内在的情感,让孩子们通过对古诗文的诵读感受到古代圣贤思想的洗礼,古诗诵读比赛使这些名篇佳作传承下去,诵读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写作水平,还可以让学生在积累诵读、展现诵读中提高提高诗词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5、每个班级中都设有图书角,图书角由图书室派发的传统文化经典读本和其他读本组成,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对这些书目进行阅读,各个班级并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写传统文化读书笔记,每学期写一份传统文化读书心得体会。
6、古诗韵律操作为我校的特色之一,每天都呈现在全体师生面前。古诗韵律操共收纳了10首朗朗上口的古诗,学生一边齐声朗读古诗,一边根据节奏韵律做操。在活泼明快的节奏中学生既舒展了筋骨,又能用心感受每一首诗。这一小小的举动,达到了锻炼身体和积累知识的双重功效。这一形式新颖的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快乐。
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好学生在校的时间,通过播放古诗诵读、诗文联唱等让学生全面接触、诵读诗文。耳边响起的诗文诵读声如同每天吃饭一样,不自觉中吸收着营养,成为学生在校自由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承民俗文化
郎庄面塑为我镇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也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使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使学生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和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特将面塑引进校园。首先美术教师先到郎庄寻找资深的民间艺人“进修”,在美术课上和特长组里师生共同动手捏面塑,接下来根据自己的审美进行上色,看着栩栩如生的小鸽子、牡丹花、孙悟空……学生颇有成就感,并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在和面、造型、上色中无时不感受着地域特色文化所带来的的魅力和乐趣。
三、德育渗透
1、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利用每周一升旗时国旗下的演讲以及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爱国教育以及在校一日常规教育。每逢国家传统节日,让生为节日做些事情,如在清明节时祭奠先烈,如在重阳节时看望爷爷奶奶并讲述自己为老人所做的事情等等。使学生充分了解到传统节日的由来并培养了孩子的爱国主义、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孩子在接受学校知识教育的同时,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真谛,使孩子成长的渠道更多样。
2、观摩传统文化视频。学校每个月都要组织全校师生观摩传统文化视频,学生通过观看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案例视频,或潸然泪下或感动不已,能够真切得感受到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教育。从中受到思想启迪,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引领成长的目的。
四、注重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尤为重要,为指导家长进行切实有效、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家庭教育,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开设的家庭教育课堂传播美德教育内容和指导家庭教育的方法。
在我校经典文化氛围中,学生已被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孩子们心有所感,情有所动。他们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改观,许多教师谈到学生的变化都说,在管理上比以前省心多了,并且进校后均能做到文明礼貌。许多家长感叹最近孩子变得懂事了,知道感恩了。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用心挖掘,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里,让学生从朗读到理解再到践行,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只有这样,全面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目标将指日可待。
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是全盘接受的,而是要进行选择性地传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做到与时俱进,有创新、有发展,才能使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真正的教育还要做到知行合一,寓教于生活才是传统文化取得实效的基本保障,也是我们传承优秀传承文化的目的所在。作为教育工作者,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我们依然在路上。2014.12.31
(北馆陶镇联合校 刘付海
王雪娟)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
公管1203池彩仙1220200303 谈起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看清楚当今的传统文化的现状。人们在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态度。看到精髓的人主张复古,看到糟粕的人主张鄙弃,而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在古和今的关系上要摆正态度,既不能认为老祖宗的东西都是好的,然后不假思索的照搬了,这是没有一点现代精神体现的愚蠢做法。另一种极端就是觉得西方都是好的,崇洋媚外的想法会让你做出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划清界限的无知行为。再者人们对于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是浅薄的,比如城市的高楼大厦,四合院已被埋没了,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已渐渐的被西方节日取代。
对于这种现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似乎不让人掺杂任何其他国家的因素,而这一缺陷往往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一种疲倦。如今的世界是融合的,地球村的发展,文化也应该和世界文化融合。没有一点创新的文化不算是文化,一味的保留中国传统文化而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么这种文化会在一天天中消沉。中国人应该要有这种意识。有外国人士评价:杂技、书法、太极拳之类的表演都是非常好的东西,人们很喜欢,可是把这么有意思的全面的、复杂的中国,就用杂技和书法来解释是很可笑的。其次我们的传播途径应该要丰富。最熟悉的是孔子学院的传播,然而这种单一的传播途径无法让人真正的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
人们都只说要继承传统文化,然而继承发扬这种文化究竟有什么
意义呢?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真正能懂文化内涵和领悟的人微乎其微。一个国家的文化也能代表国人的素质和精神内涵,我们是中国人,就该发扬光大这伟大的精神,这也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团结。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历史积淀,更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铭记于心是必要的。第二,文化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搞好了,自然教育也提高了,人才出了,当然为政治经济服务,为人民服务。而且文化产业事业搞好了,更是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中国文化传统,是构成中国文化的特质,没有这种文化的继承,则无法保持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延续性,则将失去民族的独立性。一个国家失去了其文化的立体性和独立性,便会失去其根本,也就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独立性,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建立,为赢得世界,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每个人的责任。首先要理性认知中国传统文化。要以文化自信的态度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任何一种文明演进和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继承,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要有民族自豪感。传统是过去的,也是现在和未来的。国人要立足实际,发现并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找到切入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要以传统的孝道文化调和家庭伦理关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孝道文化都不会过时,但要注意这不是愚孝愚忠。还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令世人赞叹,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穷则养身,达则兼济天下”,都胸怀天下。我们应该利用这些精髓提高自身修养。今
天有些人目光狭隘,斤斤计较,不是要所有人都做个伟人,但只要每个人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那么整个社会文明的因子会更多。要以和而不同的理念实现价值观念多样化与一元化的统一。尊重每一个社会个体价值取向,同时更应该增强凝聚力。再者,构建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做好主流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大众传媒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工具性”或“载体性”的作用,而目前大众传媒传播的大都是娱乐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很少。大众传媒应该认识自身使命,让更多的人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创新传统经典作品大众化解读方式。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经典作品的阅读越来越少,更谈不上精读。中国网民那么多,如果能利用网络这个渠道,利用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或者利用网络意见的领袖作用,或许我们的传统文化会更加具有吸引力。最后,文化也要走出去的战略。经济要全球化,政治要多极化,文化更是要世界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转化、新生。任何文化都不可以自闭,要打开大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不能在和其他文化融合下迷失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要打造属于中华文化的品牌,提高国际影响力。
文化是民族的,每一个人都要以理性态度对待,维护民族文化的安全。文化也是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发展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再加其他国家的因子,打造品牌,这就是真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