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理工专升本政治(南昌校区培训班资料)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935年毛泽东在全党实际领导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 大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是在
古田会议 遵义会议 瓦窑堡会议 洛川会议
1938年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
遵义会议 瓦窑堡会议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中共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重要性的会议是
瓦窑堡会议 遵义会议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中共七大
1943年毛泽东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文献是
《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
《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定》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
中共七大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出进一步阐述的领导人是
毛泽东 刘少奇 周恩来 朱德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遵义会议 瓦窑堡会议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中共七大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艰苦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路线是
组织路线 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主题是
战争与革命 和平与发展 战争与改良 和平与合作 1984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
第一次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党的十三大 党的十四大 党的十五大 党的十六大
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会议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党的十二大 党的十三大
1992年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的是
党的十二大 党的十三大 南方谈话
视察上海时谈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上海召开党建座谈会上
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中共十六大报告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人党章的会议是
党的十三大 党的十四大 党的十五大 党的十六大
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党的会议是
十六届二中全会 十六届三中全会 十六届四中全会 十六届五中全会
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党的文献是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1931年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的王明教条主义者把
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 苏联经验神圣化 城市武装起义固定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同
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 中国的历史结合起来 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客观必然性是
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同教条主义作斗争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实践上探索出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是
中国特色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中国特色大跃进道路 中国特色人民公社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历史贡献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
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的开始萌芽 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的初步形成 遵义会议后到抗战时期的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继续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功绩有
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
误方针
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建设上来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提出了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 1987年党的十三大主要功绩是 .
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全面阐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
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 “三个有利于”的思想 市场经济思想
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
1998年党中央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中开展党性党风教育活动的内容是
讲理想 讲学习 讲政治 讲正气
2002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重要思想,是党
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力量 2002年5月江泽民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
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利益之根 力量之源
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基础在坚持立党为公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要求?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要求。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在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大城市发展革命力量、夺取政权道路是行不通的,开始把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发动工农群众,创建工农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积累了许多治国治民的革命经验。特别是毛泽东在遵义会上确立了领导地位后,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的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提出了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为什么说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特殊的国情,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与马可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极不相同,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也是不相同的;同样,在新中
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发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
级革命的新时代。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巨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采用“本本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不仅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而且是因为它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是因为它为中国人民所掌握。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伟大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历史证明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又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成效显著,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在新世纪阶段,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落实科技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历史也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答:毛泽东思想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是20世界上半年的世界和中国政局变化,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的主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引
大的影响: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由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它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新中国建立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帝国主义侵略战火曾燃烧到我国边境,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思想正是这种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求翻身、求解放,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有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党内多次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这些经验教训,引导和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更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毛泽东思想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而形成的理论概括。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经过实践的反复比较,党和人民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科学指导思想,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的科学体系。它的主要贡献: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了新中国;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什么? 答: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它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
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斗争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独立自主,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把本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办好;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总之,这三个方面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怎样理解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答:邓小平理论是我国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指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果断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一理论指引下,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引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国际风云变幻情况下,经受了严峻考验,得到了蓬勃发展。邓小平理论提高了全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它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
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历史进入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同时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基本原理;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赋予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因此,这“两个没有变”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要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种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答: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指引前进方向,的必然?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
第一,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极不相同,而且在如何进旗帜指引胜利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切成绩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取得的。在新的历史关头,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需要我们对“举什么旗”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心,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历史
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是在于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十分丰富。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践,创造地制定出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化、具体化,从而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来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加新的内容。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把马克思主义由欧洲的形式变成了中国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和政策,为中国人民所理解、所接受,成为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优秀文化结合进而达到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成,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样,就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有着共同的显著点:
第一,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所凝结的丰硕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这些理论成果的形成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毛泽东选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文选》以及胡锦涛的重要讲话,都是这些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此外,各个历史时期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也为这些理论成果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党的重要文献,也是这些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这些理论成果在内容上,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它们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三,这些理论成果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它们根据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自己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又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人民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
第二,它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代表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特别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极大的挑战,更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集聚力量,才能使中华民族以崭新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它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是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 答: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它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第二,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不仅开辟了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而且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永远是中国前进的旗帜。
第三,它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三大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引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根据和现实依据是什么? 答:第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邓小平果断地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科学论断,揭示了世界已进入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因此,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二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党在指导正作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左”倾严重错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果断地纠正了这种错误,深刻分析其原因,同时又坚持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因此,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第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新的实践,是理论发展的源泉。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 答: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它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一理论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引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国际风云变幻情况下,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得到了蓬勃发展。
第二,它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因此,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不能有任何动摇。
第三,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世界特征和国际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
断。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是创造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要理论成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贳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基本点和出发点,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心一意谋发展,就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的建设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始终成为领导核心。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三,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大理论成果。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提纲挈领,切中实质,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一,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第二,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艮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
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相互
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它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
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观点,等等。这些都表明科学发展观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怎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第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
第一,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第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总之,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
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
最早对实事求是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是
毛泽东 邓小平 刘少奇 张闻天
毛泽东最早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论断的文章是
《古田会议决议》 《反对本本主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出马克思主义界定的文章是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倡导的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的会议是
遵义会议 瓦窑堡会议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中共七大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
二中全会 三中全会 四中全会 五中全会
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要意义是在党的十一届
二中全会 三中全会 四中全会 五中全会
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表述,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党的会议是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五中全会 十二大 十三大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
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要意义的文献是
《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解放思想,独立思考》 胡锦涛提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在
中央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讲话中 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 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讲话中 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讲话中 毛泽东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理论基础的文章是
《实践论》 《矛盾论》
《反对本本主义》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1929年毛泽东在一封信中第一次使了“思想路线”概念
1929年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反对主观主义”问题 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论断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出了界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的著作和讲话有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1992年春,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是否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增强党的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江泽民提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
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突出继承性 富于创造性
2007年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
发展是第一要义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路线,主要表现在
科学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科学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要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做到
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重视实事求是 重视理论的创新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此后,党章虽然有过几次修改。但关于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表述,一个字也没有改动。
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它是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是党在新世纪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党永葆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四个基本内容,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四各方面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互相联结,互相补充,而最核心的是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在当今条件下,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呢?第一,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第二,要全面地看问题,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第三,要发展地看问题,决不能
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第四,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什么? 答: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关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发展理论。
实践证明,要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做到:第一,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二,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价值。第三,重视理论的创造。理论在与历史、现实的实际联系中,要进一步发展和创造出合乎中国需要的新理论。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出科学界定的内容是什么? 答: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简明扼要地表述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并对它的科学含义作出了界定。“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既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这个成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作了新的科学解释,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容,使“实事求是”这一古老成语获得了新的强大生命力,成为思想路线的科学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的生动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范例。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答:1980年邓小平在《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解放思想的前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
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解放思想是要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三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江泽民提出“与时俱进”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体现时代性。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既然时代、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理论、思路和方法也应随之改变。二是把握规律性。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握事物发展的新规律、新趋势,并用对新规律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行动。三是富于创造性。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三性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时代性是前提,把握规律性是核心,富于创造性是目的。
胡锦涛提出“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2004年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求真务实,就是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的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答: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我们应从时代的发展和本国国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坚持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凡是经过实践多次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基本理论,必须坚持,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其次,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当原有理论中某些结论同新的实践产生矛盾的时候,就不能以原有的某些结论来裁剪新的实践,而应该由实践赋予原有理论的新 的内容,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创新。
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怎样形成和确立的? 答: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
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在1929年6月的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概念。同年12月,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的问题。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适用于党的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指导全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1937年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批评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整风运动中,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怎样理解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答: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他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第二,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连在一起,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概括,就是从邓小平开始的。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就在于实事求是,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第三,深刻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制定和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基础。邓小平说: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答: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到实事求是。
第一,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一致的。不解放思想,教条主义盛行,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离开了实事求是,脱离实际,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
第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江泽民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所谓时代性,要随着时代、情况的变化,解决问题的理论、思路和方法也应随之改变。所谓规律性,就是要用对新规律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所谓创造性,就是要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三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时代性是前提,把握规律性是核心,富于创造性是目的。
第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胡锦涛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求真务实,就是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关系中国
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在中国革命道路上,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中央领导人不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顽固走城市革命发展道路,几度使中国革命运动陷于困境。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使中国革命最终取得了全国胜利。正如邓小平说:过去搞民主革命,答: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研究中国实际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从“本本”中寻找出解决中国问题的答案。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系列的新政策,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
第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成果。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对三大规律的不断深入认识,将贯穿于共产党执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因此,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也必将贯穿于这一历史过程。
第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先进性是关系到党的性质和历史地位的根本问题;创造力是党永远保持活力的根本因素。能否永葆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关键在于是否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因此,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和办法来。(2)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理论,发展理论。毛泽东把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比喻成“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去射中国革命之的。
(3)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把握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这一过程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综上所述,思想路线的四个基本内容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是什么?怎样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答: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160多年了,世界和中国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马克思主义却始终保持了它的旺盛生命力,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地指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就没有成功的革命运动;正确的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解放,还受到各种束缚,就不能完全从实际出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把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作为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必须做到:
第一,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一再告诫我们: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迷失方向。这就是我们坚持老祖宗不能丢的道
理所在。对于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第二,理论创新必须同实践紧密结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在发展,改革在深化,社会在前进,后人超前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创造出符合实践发展的新理论。这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的道理所在。对于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总之,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求实”,敢于说出老祖宗没有说过而又符合当今实际、具有科学依据的新话,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向前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怎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四个坚定不移”。
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
持解放思想的结果。因此,当前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把我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中解放出来,开拓创新,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又好又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把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通过科学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通过科学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 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奋斗历程充满艰辛,宏伟目标催人奋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论体系。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不断地开出绚丽的创新之花,结出丰硕的理论之果。
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仍然需要我们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战略机遇期,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总之,“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宝贵经验的总结,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牢把握十七大的主题,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答:(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封建主义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中共三大 中共四大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的标志是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反对本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
分清敌友问题 革命领导权问题 农民问题 革命对象问题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
民族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 立即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无产阶级的领导 人民大众的参与 反对帝国主义 反对封建主义
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
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大革命存留的政治影响和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及政策的正确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的基本国情 毛泽东否定“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的文章是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对本本主义》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农民阶级 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是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
民主的文化 大众的文化 民族的文化 科学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动力包括
农民阶级 工人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法宝是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群众路线 民主革命时期,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 知识分子 手工业者 小商人 自由职业者
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是党的根本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工作路线 基本路线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农村革命根据地 工农联盟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成为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封建势力勾结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黑暗的势力。
第二,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封建剥削制度仍占明显优势。民族资本始终没有成为主要形式。
第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平衡。中国人民经济上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是世界所少见的。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答: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集中表述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行武装斗争的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第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规定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前途是经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是什么? 答: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大革命存留的政治影响和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及政策的正确,又构成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939年至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以《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的方向。简述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内容。
答:“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有力工具;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
者的联盟;第二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者的联盟。在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本的、主要的联盟。第二个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共产党要正确地领导革命统一战线,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两个联盟的关系: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促进。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是什么?
答:毛泽东明确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就不可能成功。他还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看做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并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党的建设。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建设,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为什么说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答:第一,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没有合法斗争的可能性;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迫。因此,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第二,面对中国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和庞大的反革命武装,中国革命只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帝国主义之间和国内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经验。
答:第一,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显著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
第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又一条宝贵经验。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是促进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第五,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明确指出了执政党的建设的问题,强调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为什么要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答:所谓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主要是要自觉地把思想教育、思想领导放在党的建设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教育、改造党员和干部,纠正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一个创造性的发展。之所以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针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特点而提出来的。一是中国共产党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党员大部分出身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搞好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反对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影响和侵袭。二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党员
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怎样认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答: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与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所在。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武器。为了人民的利益,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勇于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要克服自身的非无产阶级意识,以积极的思想斗争来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首先,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多数。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须同中间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其次,由于反革命的力量相对强大,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中国革命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过程。为了积聚革命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统一战线策略,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答: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因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绝
不是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要坚决彻底。第二,中国工人阶
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尤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必须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而官僚资产阶级依附于帝国主义并为帝国主义所豢养,则是革命的对象。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国家政权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因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答: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本来,中国资产阶级应当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中国资产阶级也确曾为此努力过,奋斗过。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证明,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工人阶级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中国工人阶级,除了同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不占有生产资料,同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是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之外,还有着自己的特殊优点:第一,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而这种压迫的严重性、残酷性是世界上少有的。因此,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工农联盟。增加无穷的革命力量。第三,中国工人阶级人数虽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中城市,集中在煤矿、铁路、纺织等大中型企业部门,便于组织起来进行有组织的革命斗争。
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能够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答:毛泽东指出: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它就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论述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答:第一,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从理论上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策略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和组织的统一战线,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是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无一例外地都需要正确解决这一至关重要的、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
(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决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往往在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否率领他们去打倒共同的敌人,其关键就在于能否在一定的形式下同 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3)敌强我弱决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在中国革命全部过程中,由于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从而争取革命的彻底胜利。
第二,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内部存在尖锐的阶级矛盾;在外部有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还存在各种政治派别的矛盾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又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迁。这种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3)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不但占了全国人口的多数,而且革命要求强烈,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统一战线中的左派。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军阀政府的压迫和排挤,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但又
缺乏革命的彻底性.所以他们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当努力争取的力量。
(4)中国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是,由于他们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所以一些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到斗争中去。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同这样的大资产阶级集团建立统一战线。这时,他们就成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暂时的同盟者。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答: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第一,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问题首要是土地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因此,发动农民革命,消灭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重要内容。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与外国帝国主义、中国地主阶级一起构成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收官僚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目标之一,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允许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民族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因为它是国民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了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理论。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如何进行革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二。它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问题。它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原理、暴力革命的原则,又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了胜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意义: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思想,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的发展。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伟大实践并取得了胜利。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在革命的实践中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发展的科学理论。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胜利,表明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了党的最低纲领,从而为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任务更加艰巨,道路更漫长,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继续新的长征。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作的重要讲话是
《不要四面出击》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论十大关系》 1953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
土地革命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搞好农业合作化的重要保证是
正确执行党的阶级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
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 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
迅速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 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
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
对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后的赎买政策是
四马分肥 实行定息 无偿没收 核价收购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时间是
1949年 1952年 1956年 1978年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消灭剥削
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大力发展生产力 过渡到共产主义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没收官僚垄断资本 没收民族资本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成分是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指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自愿互利 公私兼顾 国家帮助 典型示范
中国共产党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包括
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
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
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国家资本主义初级阶段企业利润分配的方面是
国家税收 企业公积金 工人福利费 资本家红利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采取的政策是
利用 限制 教育 改造
简述中国共产党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
答:第一,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之间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第二,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
第三,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
第四,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带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第三步组织大型的集体所有制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意义是什么? 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
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改造私营工商业的经验,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已经形成。
第三。是土地改革后,发展农村经济政治的必然趋势。随着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个体经济成为农村的主要经济成份。在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第一,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新中国诞生后,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没收官僚资本。国营经济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它是控制国家财政,稳定经济局势,保障人民和社会利益的主要经济力量,又是基础工业的主体。“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要由它来承担。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主要依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不能依靠资本主义私营经济。历史证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更没有能力担负起实现工业化的重任。国营企业大多数技术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强,与其他经济成分相比,国营经济的优越性明显地显示出来。此外,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高度统一和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逐步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在“一五”计划开始实行的重要时刻,进一步发展国营经济和扩大计划经济成为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基本因素。
第二,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我国工业经济落后,国家需要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同时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进程中,党和政府创造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和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到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一方面限制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消极因素,另一方面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困难,扶持其生存和发展。这些措施不仅受到资本家的欢迎,而且也加深了他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联系。利用、限制、经济方面:土改后农业生产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缓慢,农业生产增长率不高。这是由于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经济不利于分工发展多种经营,也不利于兴办农田基本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更不能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个体农民生产规模狭小、资金缺少、农具短缺、生产方式落后,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对粮食、原料及资的需要。在政治方面:土改后,农业个体私有制出现了两极分的趋势,土地买卖和租佃日益增加,雇工剥削逐年增长,新富农已经出现,而大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的境地。要避免两极分化.巩固工农联盟,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必须引导
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
第四,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只有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才能保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只有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才能解决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这个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解决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生产.提高人民生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总之,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不能走别的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已经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据统计,在工业总产值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社会主义工业由56%上升到67.5%,国家资本主义工业
由26.9%上升到32.5%,资本主义工业由17.1%下降到接近于零,在商品零售额中,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由0.2%上升到27.5%,私营商业由57.2%下降到4.2%。这表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解决这个矛盾,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指导地位的确立,促使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在人民中间逐渐树立起来。依据社会主义原则,在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建设取得了新成果。所有这些,就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深远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具有深远的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制度条件;第二,它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第三,它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第四,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
论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答: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解放生产力、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2)我们党在过渡时期中,创造性开辟
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
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避免了社会动荡和冲突。
(3)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式,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愿意接受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建设者。
(3)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明教育等原则体现了和平过渡。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促进了社会主义带来的发展。
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
任务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代表作是
《论十大关系》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
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完整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在
党的十二大 党的十三大 党的十四大
1992年南方谈话中
“社会主义本质”中的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是
消灭剥削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我国改革前的失误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疑虑,归根到底是没有完全搞清楚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归根到底是没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商品经济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
恢复党的思想路线 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本质是
社会主义公有制 无产阶级专政 计划经济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于1980年5月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
社会主义的特征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目的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方面的目标是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发展商品经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目标是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消灭剥削 发展生产力
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实行按劳分配 实行按需分配 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是 丰富的自然资源 先进的技术装备 生产力高度发达 高素质的劳动力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明确了社会生义发展的方向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 改革 创新 发展 革命
邓小平谆谆告诫,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 经济 文化 政治 社会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发展 改革 创新 实践
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是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 国防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 工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资源 人才 资本 科学技术
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的是 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
建国后,毛泽东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著作有
《改造我们的学习》 《愚公移山》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的许多思想观点
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 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
值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邓小平之所以再三提出一定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搞清楚
是为了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
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是为了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是因为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问题一无所知
是因为过去我们把怎样建设和
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原则是 公有制 按劳分配 发展生产 共同致富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内容包含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保护公有制,发展公有制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显著特点是
在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 在本质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 在特征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 在原则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中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目标的是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属于生产力方面目标体现在
发展商品经济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除两极分化
发展生产力目标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是发展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互为条件
邓小平关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阐述指明了
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从生产关系方面揭示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特点是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
任务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邓小平在阐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过程中指出
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
越靠得住
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
要靠我们的发展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
靠自己的发展
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
展问题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
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
律
必须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
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
变革作用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
着第一位作用
现代科学管理日趋现代化、科
学化,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
加突出
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是
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
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
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
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没有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正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2)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简述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
(2)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范围内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
(3)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搞清楚这一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答:(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为此,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时反复强调: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还在摸索之中”。(2)邓小平之所以再三提出一定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搞清楚”,一方面是为了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适应时代和历史的发展,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我们为什么长期以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答:(1)多年来,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马克思去世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没有搞清楚。
(2)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我们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了很多问题,但一直没有解决好。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如何建设切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我们长期以来并没有搞清楚。
(3)正是由于我们长期把苏联模式当作唯一的或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把这个模式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1)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实现共同富裕只能是一句空话。(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有何重要意义?
答:(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对于我们在新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答:(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社会生产力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主要靠科技的力量。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科学技术不仅自身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其他要素发挥重要作用。
(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生产管理是科学、也是知识、也是技术。(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发展高科技并使其产业化,是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捷径。面对世界高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严峻形势,中国一定要参与其中,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试述邓小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以及科学回答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答:(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邓小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时代的要求,理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有什么特点。
答:(1)在本质和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特征层面深入到本质层面。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的五句话即是五个目标,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
(2)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邓小平认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邓小平在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强调解放生产力,认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一样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这就大大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3)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最终目标。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试述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内涵。
答:(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发展是实现和平的根本出路,中国加快发展起来,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同时,只要中国实现了自己的发展目标,中国就会对人类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我们,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
只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人民才能从内心里拥护社会主义,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相信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内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要实现国家统一。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都要靠自己发展起来。
(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要利用机遇,把握机遇,不可错过机遇,以实现发展。发展机遇稍纵即逝,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答:(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只有把生产力当作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使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且,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为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即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种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社会主义才有吸引力,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需求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为什么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1)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人民振兴中华,实现民富国强。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社会主义更好地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不断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也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在当代中国,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3)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
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我们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为什么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答: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始终是与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党要永远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就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时代前列,首先就要走在生产力发展的前列。敏锐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要求。
(2)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取代资本主义,就是因为它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只能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共产党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革命或改革的手段摆脱旧的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发展的羁绊。
(3)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不断为人民群众
谋利益的历史。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的腐朽的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着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1)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党的一切活动中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党员,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2)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形成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开创人才辈出并能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
供强大的才保证。
(3)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4)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是中国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人口多,劳动者素质不高
自然条件差,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曾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分为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不成熟的社会主义阶段和成熟的社会主义阶段
社会主义第一阶段和社会主义第二阶段
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高级形式的社会主义
全面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
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
社会主义社会的起始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发达阶段 走向社会主义的阶段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时期至少需要
100年 200年 300年 500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衽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属于
社会主义性质 半资本主义性质 半社会主义性质 过渡时期性质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
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四个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经济发展同人口众多、资金短缺、资源贫乏的矛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当前的国情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当前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党的方针政策决定的 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提供了
政治保证 组织保证 物质保证 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了
政治保证 组织保证 思想保证 发展动力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中,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兴国之要 力量之源 强国之路 执政之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中,四项基本原则是
立党之本 立国之本 执政之基 兴国之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中,改革开放是
强国之路 兴国之要 力量之源 执政之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改革开放不动摇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动摇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纲领 基本路线 基本方针 基本政策
我国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这些有益的探索主要是
毛泽东曾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不发达社会主义与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的阶段”
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
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决定的
这是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决定的 它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分别是
我国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
段
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以及
城镇化 公有化 市场化 国际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社会性质的区别,这种社会性质的区别具体表现在
经济基础不同 主要矛盾不同 发展阶段不同 根本任务不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包含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是指
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提出的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应是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起的政治保证作用是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具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因为它规定了我国
走什么道路
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由什么样性质的政党来领导 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
党的十五大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
基本路线 基本方针 基本目标 基本政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主要是: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暑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什么意义? 答:(1)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实事求是地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2)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就是要求我们埋头苦干,有助于我们脚踏实地地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历史任务。
(3)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既不好高骛远,也不灰心丧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什么主要区别?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虽然都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
之处,但两者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社会主义社会,而后者不属于社会主义社会。
(2)它们之间社会性质上的区别具体表现在:第一,它们的经济基础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前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有主体地位,已经建立在社会主 义经济基础之上,后者公有制经济还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第二,主要矛盾不同。前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而后者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三,根本任务不同。前者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后者的根本任务除了发 展生产力外,还要抓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问题。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答:(1)党的十三大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明确概括:“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它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1)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1)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起着三方面的政治保证作用: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和谐的环境;三是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或否定任何一项,否则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答:(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而共产主义必须是分阶段逐步实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2)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有区别,又有联系,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了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3)共产党人必须有远大理想,坚持最高纲领,但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现实工作,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而奋斗。为什么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层含义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必须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 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 阶级已经消灭。正由于已取得这些基本成果,才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才使得中国能作为世界瞩目的大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 件。我们必须珍惜这些已取得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决不能倒退,决不能走回头路。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还很不成熟,在经 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还处于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决不能超 越这个阶段,不能急于求成。
(3)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两方面的含义,才能同“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试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
答:(1)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要用相 当长的时间发展生产力,以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2)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在高于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全面实行 按劳分配原则,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样的历史进程,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3)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更长的时期。现代化的内容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现代化,是 以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起点的。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快的发展速度,付出更大的代价,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
总之,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不可逾越 的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答:(1)二十多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生命线,是国家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基础。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个中心、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
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两个基本点”,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改革开放为经济 建设提供动力,而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今后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否则无论 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
(4)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什么经济建设,什么改革开放都搞不成。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正式全面提出分“三步走”的,是党的
十二大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到20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二步是
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两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到20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是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
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的,是党的
十四大
十五大
十六大
十七大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
十四大
十五大
十六大
十七大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到2020年比2000年
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施人才兴国战略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
生产发展方式
生产运作方式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由
简单型向扩大型转变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
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工业
由小变大
由旧变新
旧弱变强
由大变强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
以现代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现代化
以市场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市场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
以国际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国际化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是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运输业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以农促工,以乡带城的发展阶段
工农并进,城乡协调的发展阶段
工农互补,城乡结合的发展阶段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民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业的伟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
新城镇的伟大历史任务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在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邓小平提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思想
“两个大局”的思想
“西部大开发”的思想
“以东促西”的思想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
经济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
经济快速增长
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
系
发现资源和利用资源的关系
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
系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即
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即
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20年,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
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203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两番,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我国已总体上实现小康,这是
低水平的小康
不全面的小康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不合格的小康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主要是
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
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所包含的内容有
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
节名称进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做到
“一个原则” “两个坚持” “三个转变” “四个创新”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这是指坚持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促进经济增长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主要依
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发行股票等集资金向主
要依靠发行股票、债券、基金综合集资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
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我们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优化产业结构要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
农业
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工业技
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
提高消费品加工业的数量和质量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
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它具有以下特点
同信息化等现代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三农”问题是指
农业问题
农村问题
农场问题
农民问题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为 它为人民生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
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
农业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
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带有普遍的趋向
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的趋向
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
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的趋向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道德高尚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党中央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曾提出过的重大决策,这主要是
实施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
人口的关系
生活的关系
资源的关系
生态环境的关系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我国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
重
尽量利用资源,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加快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有什么特点?
“三个转变”。
答:(1)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答:(1)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2)低水平的小康,是指刚进入小康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忧的基本生存需要,离宽裕还较远。(3)不全面的小康,是指已经达到的小康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关注不够。
(4)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很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生活水平存在着巨大差距,而是还有扩大的趋势。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1)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2)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第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第二,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要实现的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这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舍理的问题提出的。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的问题提出的。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答:(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
密结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道路。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要立足于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相互协调。
(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要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发展、改善和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同保障劳动者就业有机结合。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1)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3)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答:(1)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工作的客观需要。
(2)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4)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5)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简述邓小平关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的思想。
答:(1)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2)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候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2)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上面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体系。
(3)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增加环保投入,健全环保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的更高要求。
答: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
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3)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试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答:(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战略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面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为什么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答:(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等。
(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3)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试述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这主要是:
(1)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发挥各个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技术条件加速地区经济发展,才能促进
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3)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有重要作用。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我们党提出改革的理论基础是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首先全面阐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是 马克思 列宁 毛泽东 邓小平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毛泽东认为,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在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落
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
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
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变和铲除原有的经济制度 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
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我国改革的任务决定改革应是 经济体制的改革 政治体制的改革 文化体制的改革 全面的改革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目的 前提 动力 方向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的 动力 基础
目的 方向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社会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 动力 前提 目的 方向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护稳定”,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 重要方针 重要政策 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国策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时期的基本国策
长期的基本国策 当前的权宜之计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点和主体是发展
对外经济关系 对外政治关系 对外文化关系 对外社会关系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首先使用“对外开放”表述的,是 列宁
毛泽东 周恩来 邓小平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立足点是
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坚持内外联动、互利共赢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建立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
开
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
全面开放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特区之“特”在于实行特殊的
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我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要立足于
以廉取胜的战略 以量取胜的战略 以广取胜的战略 以质取胜的战略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经过长
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
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贡献是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和内涵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贡献是
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
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
用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
筑,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
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
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
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我国的改革是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的伟大革
命
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发展和完
善
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制度
和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我国当前的改革是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
路
中国第二次革命
社会正常发展中解决社会基本
矛盾的一般性变革
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改革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第二篇:2010江西理工专升本考试大纲
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专升本”考试自主命题课程考试大纲
科目
一、《高等数学》考试大纲
一.主要内容
1。函数与极限
函数;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无穷小与无穷大;极限运算法则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导数与微分
导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隐函数的导数以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函数的微分。
3、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中值定理;洛必塔法则;函数的单调性和曲线的凹凸性;函数的极值和最大值、最小值;函数图形的描绘。
4、不定积分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
5、定积分及其应用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及分部积分法;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反常(广义)积分。
6、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7、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向量及其线性运算;点的坐标与向量的坐标;数量积、向量积;平面及其方程;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8、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偏导数;全微分;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隐函数的求导公式;多元函数微分法的几何应用举例;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
9、重积分
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二重积分的计算。
10、无穷级数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与性质;常数项级数的审敛法;幂级数;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二.基本要求。函数与极限
a.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熟练掌握函数的四种特性。会建立简单问题的函数关系式。b.理解数列极限的描述性定义。熟练掌握数列极限的计算。
c.理解函数极限的描述性定义。熟练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理解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性质及阶的比较。熟练掌握极限的收敛准则。熟练掌握两个重要极限。
d.了解函数的连续性。知道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会求一般函数的间断点。导数与微分
a.理解导数的定义与几何意义。知道可导与连续的关系。会求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
b.熟练掌握函数四则运算的求导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熟练掌握求导基本公式。掌握隐函数的导数、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了解高阶导数,熟练掌握二阶导数。
c.理解微分的概念,掌握微分的基本公式和运算法则。
3.不定积分
a.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定义。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
b.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c.了解有理函数和三角有理式的积分。
4. 定积分及其应用
a.理解定积分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b.熟练掌握积分变上限函数、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c.熟练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d.了解定积分的元素法,熟练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和旋转体的体积的计算。
e.了解反常积分。
5.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a.了解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会验证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知道柯西中值定理。b.熟练掌握罗必塔法则。熟练掌握函数的单调性、曲线的凹凸性和拐点,会求函数的极值。c.了解利用导数作函数图象,会求曲线的渐近线。
6.微分方程
a.了解微分方程的概念,熟练掌握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和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
b.熟练掌握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会求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通解(自由项f(x)=Pm(x)e r x)。
7.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a.了解向量的概念,熟练掌握向量的加减、数乘向量、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
b.熟练掌握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会求平面和直线的方程。
8.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a.了解多元函数、多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的概念。
b.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的概念,熟练掌握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和二阶偏导数。
c.熟练掌握多元函数的全微分,会求多元复合函数和隐函数的偏导数。
d.了解多元函数的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了解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方程。
9.重积分
a.了解二重积分的定义及其性质。
b.熟练掌握二重积分在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中的计算。
10.无穷级数
a.了解数项级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b.熟练掌握正项级数、交错级数的审敛法,掌握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概念。
c.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展成幂级数,会求幂级数的收敛区间。
科目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大纲
一、主要内容
1.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的发展
(2)计算机中的数制转换和常用编码
(3)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4)计算机数据安全和计算机病毒
2.操作系统Windows2000
(1)操作系统概述
(2)DOS简介
(3)Windows2000基本操作
(4)中文操作系统输入法
(5)Windows2000文件和磁盘管理
(6)Windows2000系统设置及附件使用
3.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
(1)Word文档的基本操作
(2)Word文档的编辑
(3)Word文档排版
(4)表格和图形及其他非文本对象设置
(5)Word特殊文档设置
4. 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0
(1)Excel表格基本操作
(2)Excel表格的编辑
(3)Excel表格格式化
(4)Excel图表制作
(5)Excel公式和函数的使用
(6)Excel数据数据管理
5. 计算机网络基础
(1)计算机网络概述
(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概述
(3)局域网及使用
(4)IP地址与域名
(5)Internert简介及基本应用
二、基本要求
1.计算机基础知识
(1)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分代、应用)
(2)掌握计算机中的数制转换方法(十、八、十六、二进制相互转换)和常用编码(ASCII,BCD)
(3)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输入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及基本工作原理
(4)了解计算机数据安全(安全定义、安全措施)和计算机病毒(病毒定义、防治)
2. 操作系统Windows2000
(1)了解操作系统(概念、五大功能)
(2)了解DOS操作系统(DOS组成、常用命令CD,DIR,FORMAT,MD,RD,COPY)
(3)熟练掌握Windows2000基本操作(桌面,窗口,菜单,对话框,按钮)
(4)熟练掌握中文操作系统输入法(常用输入法)
(5)掌握Windows2000文件和磁盘管理(资源管理器,文件基本操作,磁盘整理,格式化)
(6)了解Windows2000系统设置及附件使用(控制面板设置,系统盘制作,附件软件)
3. 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
(1)熟练掌握Word文档的基本操作(创建、保存、打开、输入、显示、打印)
(2)熟练掌握Word文档的编辑(选定、移动、复制、删除、撤消、恢复、查找和替换)
(3)熟练掌握Word文档排版(格式、段落、编号、边框、底纹、分栏、首字下沉)
(4)掌握表格和图形及其他非文本对象设置(表格制作、图形绘制、艺术字、数学公式)
(5)了解Word特殊文档设置(模板、邮件合并、文件的嵌入与链接)
4. 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0
(1)熟练掌握Excel表格基本操作(创建、保存、打开、输入、打印)
(2)熟练掌握Excel表格的编辑
(单元格、单元格内容以及工作表的选定、移动、复制、删除、插入)
(3)熟练掌握Excel表格格式化(数据、对齐、字体、行高列宽、边框底纹、其他格式)
(4)掌握Excel图表制作(图表的插入,修改,显示)
(5)掌握Excel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单元格地址,绝对地址,常用函数SUM,AVERAGE,SQRT,MAX)
(6)掌握Excel数据数据管理(数据清单、排序、筛选、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
5. 计算机网络基础
(1)掌握计算机网络(定义、产生、发展、组成、功能、拓扑结构、分类)
(2)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模型概念)与协议(TCP/IP)
(3)了解局域网及使用(局域网定义、组建、设置)
(4)掌握IP地址与域名(IP地址分类、设置,域名)
(5)了解Internert简介及基本应用(HTTP、WWW、FTP和Telnet服务、电子邮件)
科目
三、《政治》考试大纲
一、主要内容
(一)《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
1.毛泽东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法宝
5.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6.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理论
7.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8.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9.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二)《邓小平理论概论》部分
1.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8.我国的对外开放
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1.“一国两制”与祖国建设
1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3.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4.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二、基本要求
(一)《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和形成过程,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活的灵魂。
2、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
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性质;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掌握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基本特点和历史经验;掌握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掌握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主要经验。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认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掌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基本内容;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战略目标的实现。
6、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理解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认识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特点和历史任务。
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了解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掌握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伟大意义。
(二)《邓小平理论概论》部分
1、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与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了解和掌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懂得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解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含义;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4、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懂得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经济成分。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了解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现行分配制度;懂得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掌握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了解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懂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养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是建立和完善市场体制的主要任务。
8、我国的对外开放:
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懂得实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必然趋势,掌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意义。
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了解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高度民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目标;懂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道理。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了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掌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1、“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懂得坚持“一国两制”,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1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了解中国和平自主的独立外交政策;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懂得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
13、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了解和掌握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认识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的意义和作用。
14、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懂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党;认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一项新的伟大的系统工程。
第三篇: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软件冶金轻金属重点范文
1、铝的化学性质:氧化铝及其水合物的两性性质,使氧化铝的生产即可用碱法也可用酸法;三水铝是最易为苛性碱溶液溶出,一水软铝石次之,一水硬铝石溶出条件则苛刻得多;刚玉一般不和苛性碱反应Al2O3(1或3)H2O+2NaOH+aq=2NaAlO2+aq2、○1国内铝土矿资源的特点:高铝高硅低铁,并且大量是一水硬铝水石型的,矿石的铝硅比多数在4-7之间,优质铝土矿相对少些;○2国外铝土矿资源:世界存储量大概在245亿吨,铝土矿80%,集中在地处几内亚、澳大利亚、巴西等地,国外多为优质铝土矿,但氧化铁含量一般较高。
3、碱法生产氧化铝的三种方法:拜耳法、碱石灰烧结法、拜耳烧结联合法。○1拜耳法:直接利用含用大量的游离苛性碱的循环母液处理铝土矿,溶出其中氧化铝得到铝酸钠溶液,往铝酸钠溶液中添加氢氧化铝,经长时间搅拌便可分解析出氢氧化铝结晶。○2碱石灰烧结法:在铝土矿中配入石灰石、纯碱,在高温下烧结得到含有固态铝酸钠溶液,铝酸钠溶液脱硅净化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便可分解结晶氢氧化铝。○3拜耳烧结联合法:酸法生产氧化铝用硝酸、硫酸、盐酸等无机酸处理含铝的原料而得到相应的铝盐的酸性溶液,然后使这些铝盐生成水合物晶体或碱式铝盐从溶液中析出,也可用碱中和这些铝盐的水溶液,使铝成为氢氧化铝析出,煅烧所得的氢氧化铝或各盐的水合晶体或碱式盐,便可得到无水氧化铝。
4、拜耳法与碱法的优缺点:拜耳法流程比较简单、能耗低、产品质量、好成本低,但只限于处理高品位的铝土矿。碱石灰烧结法比较复杂、能耗高、成品质量和成本都不及拜耳法,但可以处理高硅铝土矿。
5、铝酸钠溶液温度、浓度的变化关系:○1制取浓度相同的溶液时,随着溶出温度的提高苛性碱的浓度可以降低;○2Al2O3的溶解度随溶液中的苛性碱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增加,但当苛性碱浓度超过某一限度时,Al2O3的溶解度急剧增加,Al2O3溶解度出现最大值。
6、苛性碱:以NaAlO2和NaOH形式存在的Na2O;碳酸碱:以NaCO3形式存在的Na2O;硫酸碱:以硫酸钠形式存在的Na2O;全碱:以NaO苛和Na2OC形态存在的碱的总称。
7.苛性比值=1.645xNa2O质量分数/Al2O3质量分数;苛性比值表示铝酸钠溶液中氧化铝的饱和程度和稳定性。硅量指数:铝酸钠溶液中三氧化二铝与二氧化硅含量的比例;当溶液中Al2O3的浓度一定时,硅量指数愈高,则二氧化硅杂质含量越低,溶液纯度越高。拜耳法的循环效率:亿吨Na2O再一次拜耳法循环中所产生的Al2O3的量用E表示,E的值愈高说明碱的利用率愈好E=1.645(α1-α2/α1*α2)Kg/Kg-Na2O;循环碱量为E的倒数1/E=0.608(α1*α2/α1-α2)t/t-Al2O38、影响铝土矿溶出过程的因素:○1溶出温度:随温度增高Al2O3在碱液中的溶解度增大,溶出发应速度以及碱浓度与反应产物的扩散速度也增加;○2循环母液碱浓度及苛性比值:循环母液的Na2O苛性浓度愈高,苛性愈高,未饱和程度愈大,氧化铝溶出速度及设备产能愈大,得到的溶出液苛性越低,碱的循环效率也越高;○3矿石的细磨程度:矿磨得越细溶出速度越快;○4搅拌强度:搅拌可使矿粒外层扩散厚度减少,有利于Al(OH)3与溶出溶液中OH-的扩散。
9、拜耳法溶出铝酸钠浆液稀释的意义:○1降低铝酸钠溶出液的溶度,便以晶种分解;○2铝酸钠溶液进一步脱硅;○3便以赤泥分离;○4有利于稳定沉降槽的操作。
10、影响赤泥拜耳法沉降和压缩性能的主要因素:铝土矿组成成分和化学成分;吃你浆液的温度;矿浆磨细程度;铝酸钠溶液浓度及粘度。
11、影响晶种分解过程的主要因素:○1分解原液浓度和苛性比值:溶液苛性比值低过饱和度大,溶液浓度高,溶液的过饱和度低,不利于结晶的长大和富集难得到强大的结晶。○2温度制度:当其他条件相同时,降低分解温度可以提高分解率和分解槽的单位产能。○3晶体系数和质量:晶体系数的增加分解速度加快。○4分解时间及母液苛性比值:随分解时间延长氧化铝的分解率提高,母液苛性比值增加。○5搅拌速度:搅拌速度使分解率显著提高。○6杂质:杂志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分解速度下降,Al2O3粒度变细。
12、分解母液蒸发过程中减少蒸发水量的途径:○1减少循环碱量的流量○2降低循环母液的浓度○3提高稀释后铝酸钠溶液浓度。
13、铝酸钠炉料烧结的目的:将生料中的Al2O3尽可能完全转变成可溶性的铝酸钠,氧化铁转变成铁酸钠,杂质二氧化硅、二氧化钛转变成不容的原硅酸钙和钛酸钙。
14、碱石灰铝土矿的配方:铝硅比(A/S)、铁铝摩尔比([F]/[O])、碱比([N]/[A]+[F])、钙比([C]/[S])、水分含量,固定碳含量以及干生料的粒度。
15、一水碳酸钠苛化的方法有:氧化铁法:2NaFeO2+2H20=2NaOH+Fe2O3+H2O;石灰法:NaCO3+Ca(OH)2+ap=NaOH+CaCO3+aq16、铝酸盐炉料烧结过程中将碳分母液蒸发的意义:可以利用窑气的热量蒸发母液中的水分,无需再蒸发器中将含水碳酸钠结晶水析出。
17、溶出时原硅酸钙(2CaCO3*SiO2)的行为和二次反应:
2CaCO3*SiO2+2Na2CO3+aq=NaSiO3+2CaCO3+2NaOH+aq;
2CaCO3*SiO2+2NaOH+aq=Ca(OH)2+NaSiO3+aq
3Ca(OH)2+2NaAl(OH)4+aq=3CaO*Al2O3*6H2O+2NaOH+aq;
2NaSiO3+(2+n)*NaAl(OH)4+aq=NaO*Al2O3*2SiO2*nNaAl(OH)4*xH2O+4H2O+aq;
3CaO*Al2O3*6H2O+xNaSiO3+aq=3CaO*Al2O3*xSiO2*yH2O+2xNaOH+aq;
3Ca(OH)2+NaAl(OH)4+xNaSiO3+aq=3CaO*Al2O3*xSiO2*yH20+2(1-x)NaOH+aq;
脱硅过程的意义和要求:SiO2过饱和程度很高的溶出粗液用于分解特别是碳酸化分解时大部分SiO2将会随同氢氧化铝一起析出,使产品氧化铝不符合质量要求。脱硅过程的原理:7NaSiO3+2NaAl(OH)4+aq=NaO*Al2O3*2SiO2*nH2O+3.4NaOH+aq;
18.铝电解槽的种类:○1预培阳极电解槽(不连续式和连续式预培式阳极电解槽)○2自培式阳极电解槽(侧插式槽和上插式槽)。
19、冰晶石(氟氧化钠)分子式:Na3AlF6或3NaF*AlF3;亚冰晶石:Na5Al3F14;人造冰晶石的方法有:酸法、碱法、干法和磷肥副产品法;酸法生产冰晶石的工艺有:制酸、精制、合成冰晶石、成品过滤和干燥等程序。
20、铝电解过程机理:熔体中各种离子在两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阴极上是含铝配离子中的Al3+放电而阳极则是含铝配离子中的O2-放电。
21、阳极效应:现象:阳极周围电弧光耀眼夺目,并伴有噼噼啪啪的声响,阳极周围电解质却不沸腾,没有气泡大量析出,电解质好像被排开,电解槽的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氧化铝对电流密度的影响是:临界电流密度随电解质中的Al2O3含量增大而增大。
22、润湿性变差学说:电解槽对碳阳极底掌的润湿性变差,在正常情况下,熔体对阳极底掌润湿性良好,很快被电解质从掌底排挤出来,当熔体中Al2O3溶度降到一定程度时,润湿性变差致使阳极气体不能及时排走,气泡逐渐积成大面积的气膜,覆盖于阳极底掌
23、铝电解槽节能途径:○1提高电流密度:降低电解温度、选择合适添加剂、合理配置母线○2降低平均电压:提高电解质的电导率、降低阳
极过电压、降低母线降压○3降低热损失:增加壳面的保温材料、加强槽体保温。
24、300C下Na2O-Al2O3-H2O系平衡状态图中(见图P17;2-1):OB线:为三水铝石在氢氧化铝溶液中的溶解度曲线。BC:为水合铝酸钠在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曲线。CD:为NaOH*H2O在铝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曲线。
25、影响铝酸钠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1溶液的浓度:氧化铝浓度低于25g/L或者高于264g/L的铝酸钠溶液都是稳定的,而中等浓度的溶液稳定性较差○2苛性比值:苛性比值增大溶液过饱和度下降、稳定性增大○3温度:苛性比值不变时,温度升高稳定性下降、当温度低于300C以下时溶液粘度升高,稳定性下降○4杂质:杂志是铝酸钠溶液粘度增加,溶液稳定性提高。
26、在Na2O-Al2O3-H2O系中的拜耳法循环图中(见P17图3-1)AB:进出线,BC:稀释线,CD:分解线,DA:蒸发线
27、简要说明含Ti的矿物在溶出过程中的行为:○1含SiO2:各种形式的含硅矿物与苛性碱反应,均有硅酸钠进入溶液,然后与溶液中的铝酸钠反应,生成溶解度很小的水合硅酸钠沉淀,造成Al2O3和Na2O的损失○2含Fe2O3:随着氧化过程的进行,含铁的矿物不仅污染铝酸钠溶液并使赤泥沉降恶化,引起蒸发管结逅堵管○3含TiO2:在拜耳法生产中TiO2引起Na2O损失和Al2O3溶出率降低,特别是在矿浆预热器中和压煮器中的加热表面生成钛结疤,增加热能的消耗和清理工作量。
28、Al2O3理论溶出率:理论上矿石中可以溶出的Al2O3量与矿石中Al2O3量之比称为Al2O3 的理论溶出率n(理)=(A-S)/Ax100%;Al2O3实际溶出率:实际溶出的Al2O3量与矿石中Al2O3 量之比n(实)[1-(Al2O3赤xFe2O3矿/Al2O3矿xFe2O3赤)]x100%;Al2O3相对溶出率:n(相对)=[(A-S)矿-(A-S)赤]/[(A/S)矿-1]
29、衡量赤泥沉降好坏的两个标准:赤泥沉降速度;赤泥浆液的物理化学性质:赤泥粒子非常细;赤泥粒子具有极其发达的表面。
30、分解率:以分解出来的氢氧化铝中的氧化铝占精液中含氧化铝数量的百分数表示的;分解槽单位产能:指单位时间内从分解槽单位体积中分解出来Al2O3的数量:P=Aa*n/γ=Aa*(αm-αm)/Tαm31、氢氧化铝在煅烧过程中的脱水过程:氢氧化铝的煅烧在1000-12500C下进行,在1100C-1200C脱除附着水,在200-2500C下三水铝石失去两个结晶水变为一水软铝石。5000C左右一水软铝石转变为γ-Al2O3转变为不吸湿的α-Al2O3。
32、分解母液发的目的:保持循环体系中水量的平衡,使蒸发母液达到符合拜耳法溶出或烧结生料配料的溶度要求。
34、在烧结过程中Al2O3、SiO2、Fe2O3物质行为:Al2O3构成的偏铝酸钠易溶于水,并且能在高温下与原硅酸钙保持平衡,反应式:Al2O3+Na2CO3→Na2O*Al2O3+CO2↑;SiO2:为达到Al2O3和SiO2的分离目的,炉料中的SiO2在烧结过程中应该转变为不含Al2O3和Na2O;Fe2O3:氧化铁在高温下与碳酸钠反应生成铁酸钠,反应式为:Fe2O3+Na2CO3→Na2O*Fe2O3+CO2↑
35、铝酸盐熟料溶出过程的目的:熟料溶出过程中要使熟料中的Na2O*Al2O3尽可能完全地转入溶液,而Na2O*Fe2O3尽可能完全的分解,以获得Al2O3*Na2O高的溶出率。决定烧结法系统经济效果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炉料烧成和熟料溶出。
36、为什么回收氧化铝:二段脱硅得到的石榴石渣中含有Al2O3量为26%,直接返回烧结过程必然造成氧化铝的大量循环和损失,采用碳酸钠溶液来提取Al2O3更为合适。
37、铝电解发展的三个阶段:○1化学法炼铝阶段○2电解法炼铝阶段○3电解炼铝大型化、现代化阶段。
38、电流效率:η=(P实/P理)x100%=(P实/CIt)x100%
39、影响电流效率因素:○1铝的溶解和在氧化的损失○2铝不完全放电○3其他离子放电○4其他损失(水的电解、碳化铝的生成、熔体的电子导电)
40、电能效率:理论上应该消耗的能量和实际应该消耗的能量比值ηE=W理/W实x100%
41、添加剂对电解质的影响:○1CaF2添加量增加,NaAlF6-Al2O3熔体初晶温度下降;MgF2:降低熔体初晶温度;LiF2:显著降低、NaCl降低、不宜超过10%,○2密度:CaF2和MgF2的添加剂使电解质的密度增大;NaCl和LiF使熔体密度明显那降低。○3电导率:随着熔体的AlF3的 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与Na+浓度有关,CaF2和MgF2的添加使得Na3AlF6-Al2O3熔体的电解率降低而MgF2的影响较大。LiF2-NaCl含量增大使熔体电导率升高,NaCl影响较大。○4粘度:MgF2、CaF2↑粘度↑、MgF2影响增大;LiF、NaCl添加使粘度↓、更明显;AlF3、Al2O3、NaCl都使冰晶石表面张力降低。○5而NaF和CaF2使之增大、表面张力:在气相中熔体表面质点因受内层作用力影响,具有内向收缩的趋势,表面质点对内部质点产生一种压力;界面张力随AlF3含量的增大或熔体摩尔比的降低而明显增大,往电解质熔体中加
可使铝损失降低。○6蒸汽压:CaF2、LiF和MgF2都使熔体蒸汽压降低,在酸性电解质熔体中,提高AlF3或降低摩尔比则使蒸汽压增大,NaAlF6-Al2O3随Al2O3的浓度↑而↓。
第四篇: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资料2018
一、选择题(单选)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特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8.人民群众的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仁义是:国民党一大。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的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2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是:集体主义。
33.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34.“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3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3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3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3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41.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42.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6.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4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49.“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5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巧合问题的最基本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52.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5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5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5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段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56.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和赎买 57.“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5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趣。59.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6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62.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3.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65.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6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首先建设。67.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68.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69.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70.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7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73.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7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75.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76.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77.实际工作的中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78.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7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80.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81.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82.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83.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84.新民主主义国家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85.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86.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主要是的指:民族资产阶级。87.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88.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89.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
90.毛泽东明确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六届六中全会。91.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92.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地质的问题》
9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9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96.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理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9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98.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9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00.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101.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属于:集体经济。10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104.“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05.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革开改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10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107.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10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09.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110.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后者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111.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1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的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13.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两大贡献的是:唯物史观 114.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加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15.下列不正确的是:无产阶级领袖是历史的主人。116.人的本质是: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11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真正的传播是在:十月革命
118.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119.新民主主义经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120.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21.从1927年11月到1935年12月瓦窑堡仁义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权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建立:工农民主政权。122.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123.每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24.国民党统治区第二条战线斗争的先锋和主体是:学生运动。125.标志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反动政权覆灭的历史事件是:解放南京。
12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27.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我国发展科学、艺术和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28.从1978年至1982年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12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130.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资”姓“社”问题。13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32.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梯次推进。
13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34.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预示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135.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13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37.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138.按照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139.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14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14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142.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14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4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4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46.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14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48.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149.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150.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酱主义社会,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说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
151.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应依据他:对社会的贡献。15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前的中期。153.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
154.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对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作了具体分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55.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156.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57.“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虎“的著名论断反映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158.针对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159.为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工家红军的领导,明确提出“支部建在连上”是在:三湾改编。160.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61.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6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163.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16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16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166.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167.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8.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燕尾服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169.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70.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7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7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174.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17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17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177.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178.“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179.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物。180.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81.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82.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183.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水平184.国家的本质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185.阶级斗争诸形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斗争 186.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受:社会物质关系决定的。187.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七大。
188.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孙中山。189.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190.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191.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尽管资产阶级。19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193.毛泽东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在:党的七大
194.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96.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的是:陈云。
197.20世纪60年代初,最先支持和提倡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领导人是:邓子恢。198.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是:社会主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20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接掌诊断中,体现生产关系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201.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2.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20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204.社会主义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稳定 20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206.社会主义首先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207.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必须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8.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209.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 210.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211.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12.所有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213.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唯心论
2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 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5.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216.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218.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 219.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20.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下列错误的是: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21.人的价值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这是指: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2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22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南昌起义。224.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主要文献是:《反对本本主义》
225.大革命失败后建立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是:城市合办和乡村豪绅阶级政权。226.国民党反动政权存在的基础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
227.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也是区别于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8.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229.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30.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在当时的战略和策略是:不要四面出击。
231.1953年至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23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系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33.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关系
234.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
235.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3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237.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238.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3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4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1.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42.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43.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244.“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45.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民族团结和合作。24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247.把物质说成一种或者几种可直接感知的有形实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24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49.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250.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25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252.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合。253.上层建筑的两个方面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25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5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所遵循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5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过程。
257.近代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入侵
258.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以下哪篇文章中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将革命进行到底》。259.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
260.“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紧密结合。261.提出无所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262.直接影响到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大法宝作用发挥的是:党的建设。263.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斗争的焦点是:军队和政权的问题。
264.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的文件是:《五四指示》 265.毛泽东在1941年精辟论述“实事求是”原则的著作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266.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267.被毛泽东誉为“鞍钢宪法”的鞍钢企业管理制度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268.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工特征是:和平与发展。
269.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27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27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72.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27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74.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状况。275.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
276.社会主义首先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77.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
278.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279.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280.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
第五篇: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重要资料小抄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只重视感性认识。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在理论上 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义的认识 次正式肯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就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在实践中还会导致经验主义和教 16.科学反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 5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 3.哲学包括的内容:本体论和认识论 条主义的错误 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 民当家作主是社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 4.哲学的主要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或本质)68.唯物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辩证法:感性认识有待于 协调发展 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5.一元论哲学: 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 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17.1941 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实事求是做了科学解 56.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体;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是多 的本原;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69.完整的认识过程: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表明,认识 释,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 党合作的首要原则;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执政党和参政党的 6.唯物主义哲学三个基本阶段或历史形态: 第一,古代的朴素唯物 运动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 确立 关系,而不是执政党和在野党或反对党的关系。主义; 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升运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 18.实事求是是马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与时具进是马义的理 57.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 唯物主义。至无穷”,使认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论品质 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7.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70.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19.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 5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 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的心外无物,马赫的物是感觉的复合)71.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具进;胡锦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民族内部事务的全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