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培训的有益尝试

时间:2019-05-15 08:1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通讯员培训的有益尝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通讯员培训的有益尝试》。

第一篇:通讯员培训的有益尝试

通讯员培训的有益尝试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20世纪的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生产设备;21世纪的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将是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和他们的生产力。”这一论断要求企业在成长中要十分重视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问题,重视对员工综合能力及工作积极性的挖掘和提升。正是源于这种考虑,企业如何应对“本领恐慌”、提高“充电”效率,破解培训时间太短、培训课程过于单

一、培训流于形式的问题,中铁五局六公司举办了有史以来时间最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通讯员培训班,由此开辟了这个公司在通讯员培训上的先河。

2014年4月21日,中铁五局六公司“2014年通讯员、网络评论员暨团干培训班”开班,29名来自基层一线的员工在重庆机关本部开始了为期10天的脱产培训,以期达到“科学培训,实现共赢”。

这次培训,明显有别于许多企业的内部培训。他不仅延长了培训周期,还把培训内容从狭隘的岗位职务培训转向丰富多彩的全方位培训,内容涉及写作基础知识、互联网发展和舆论引导、公文写作、人物通讯与报告文学、摄影与摄像、企业文化建设等多个维度。这种全方位的培训模式,不仅能提升员工的岗位技能,还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位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发现和培养更多的潜在人才搭建平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铁五局六公司对员工进行综合素质培训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按照公司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出发,根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目标,结合工作要求和业主需求的变化及趋势,制订培训的相关内容。通过培训,将企业长远发展与员工自我提升有机结合,最终力求实现两者共赢。

开展学习培训,不仅明确培训的大方向,同时更关注培训老师的选择、培训纪律的管理等诸多细节的掌控,而“明确大方向、关注小细节”正是这次培训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培训班邀请了企业文明杂志社、重庆华龙网以及中铁五局宣传部相关人员讲授专业基础知识,传授采写摄影、摄像技能技艺,让学员们受益匪浅。除了有专业人员教授外,严格的纪律则是培训的另一保障。按照要求,培训期间,采用集中住宿管理模式,对学员进行严格考勤,并将考勤记录送至各所属单位。良好的师资队伍搭建与严格规范的纪律要求,使培训工作在得以正常开展的同时,也保证了培训效果,这是细节决定成败的真实写照。

培训从课堂走向室外,既通过热火朝天的现场采风,触摸生动活泼的人和事,增强学员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与采集能力;还通过投身于大自然的观光采撷,提升学员捕捉美好瞬间的摄影摄像能力。培训的 “授”与“学”“静”与“动”结合得恰到好处,充满了知识性与趣味性,大大增加了学员的主动参与度,实现了由“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变。这也是培训取得成效的突出特点之一。

“10天的脱产培训在中铁五局也是少见的。”中铁五局六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晏学武毫不掩饰地坦言。的确,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许多工作和学习都要求短平快,短期的一两天培训很容易流于形式,把培训当作任务去完成,但实际上大多收效不大。如何才能在企业长远发展与员工自我提升之间寻求到一个最合适的平衡点,中铁五局六公司的探索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10天培训不压缩时间,不压缩课程,不压缩内容,能静下心来学、实实在在学,避免培训变成花架子。如此,或许时间多占了一些,费用多花了一点,但效果的确倍增,这其实也不失为一种花钱不多的智力投资形式。

(责任编辑:李万全)

第二篇:创新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有益尝试

创新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有益尝试

为了提高全县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十二五”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县委党校大胆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模式,以基层干部实际需求为导向,采取“送教上门、流动授课”的形式,开办“流动党校”,先后利用3个月时间,深入全县19个镇对镇机关和所属单位干部职工、村组干部、农村党员、产业合作社代表等进行了以思想教育、理论武装与技能培训为主题的大规模教育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一成功做法和经验表明:县级党校创办“流动党校”是一种创新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有益尝试。

一、组建动因

镇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始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面对新形势,创建“流动党校”开展送学下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提升镇村干部履职能力的迫切需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三农”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2011年乡镇机构改革、撤乡并镇之后,各镇管辖范围扩大、管理人口增多,工作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干部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镇村换届后,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工作热情和知识水平都很高,但基层工作经验、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以及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一些基层干部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领会不深,开展工作没有底气;部分村组干部对基层组织职能和自身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开展工作缺乏勇气;个别党员干部对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没有思路和办法,开展工作缺乏新气;少数基层干部思想禁固,解放程度不够,开展工作缺乏朝气。二是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历史进程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基层干部队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干部热衷应酬、心浮气躁,干工作没有思路,抓落实没有招数,解难题没有办法,不能很好的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少数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岗不尽其责,工作主动性不强,对安排了的工作消极应付,对需要突破的重点工作一推一动,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还有一些干部漠视群众、脱离群众、宗旨意识淡化,干群关系紧张。三是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转型的实践需要。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干部教育培训指示精神,尽快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体制和机制上的转型,近年来,陕西省委组织部在全省广泛开展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实践活动,并于2010年6月在宝鸡召开了全省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座谈会,总结提出了“三统一推”(即统筹培训计划、统筹培训资源、统筹培训实施,推进县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上水平)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要求在办学体系、培训模式、运行机制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体效能。“流动党校”送学下乡活动正是这一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的具体实践。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流动党校”这种学习培训形式,增强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切实解决好基层干部为群众服务的真感情和真本领问题。

二、基本做法

(一)统筹培训资源,明确培训的基本原则

“流动党校”送学下乡活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基本要求和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基本原则,做到了四个坚持:一是以人为本,按需培训。准确把握基层干部特点,根据镇村干部需求,精选学习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活动。

二是部门联动,整合资源。对于涉及到县委党校题库中不具备培训的内容,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协调,安排县农业、林业、司法等部门承担相关课题任务,各有关部门安排业务骨干备课,解决了镇村干部对林权法规、国土法规、农业强优计划、农村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需求,有效整合了培训资源。三是因人制宜,分类施教。把“流动党校”和远程教育站点相结合,镇村干部与党员群众的不同需求相结合,重点培训和普通培训相结合,贴近农村工作,贴近基层干部。四是体现特色,注重实效。围绕提高镇村干部在实施“工业三年赶超计划”和“农业三年强优计划”,引领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转变服务方式等方面的能力素质,推动农村各项工作快速发展这一目标任务,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统筹培训计划,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与内容

“流动党校”送学下乡活动注重三个方面的重点培训:一是综合素质提升培训。主要培训村“两委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职责及作用发挥、苏浙“三化”建设经验及对我县发展的启示,目的是让基层干部明确职责,解放思想,为做好本职工作打好思想基础。二是农村工作技能培训。主要培训产业发展和农业强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作用发挥、升级晋档和党的建设业务知识,目的是让基层干部明确任务,掌握方式,为做好农村工作提供有效保障。三是社会管理能力培训。主要培训社会管理与维护稳定、农村财务管理及实用法律法规,目的是让基层干部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锻炼干部。

(三)统筹培训实施,分层推进基层干部培训

培训实施分三步:第一步“流动党校”重点培训。主要是“流动党校”深入各镇对镇机关干部、镇属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区)“两委会”主要干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重点培训。第二步镇党校全面培训。主要是由“流动党校”教师分片联合各镇对“两委会”成员、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村民小组干部、产业发展大户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第三步村支部强化培训。主要是由“流动党校”分派教师指导各镇党校通过村级活动中心、远程教育平台对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进行有关基本知识、形势政策、公民道德素质的培训。通过三个层次,实现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这种分层推进的培训方式一方面有利于组织者的安排和协调,进行分类施教;另一方面能够及时总结得失,调整培训进程,增强培训效果。

三、主要经验

(一)深入基层、认真调研是搞好培训的前提。为了使基层干部培训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今年年初,县委党校组织教学人员分东西北三路深入基层,采取与镇党委书记面对面征求意见、召开镇村组干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整理归纳,确定了“流动党校”送学下乡培训的三个重点:一是综合素质提升培训。主要培训村“两委会”职责及作用发挥,目的是让基层干部明确职责,解放思想,为做好本职工作打好思想基础。二是农村工作技能培训。主要培训产业发展及党的建设有关业务知识,目的是让基层干部明确任务,掌握方法,为做好农村工作提供有效保障。三是社会管理能力培训。主要培训社会管理及实用法律法规知识,目的是让基层干部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锻炼干部。

(二)加强组织、周密部署是搞好培训的保证。为了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县委领导和县委组织部领导多次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县委组织部下发培训通知,从指导思想、培训的对象、内容、时间和地点、组织机构及职责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县委成立了“流动党校”送学下乡活动领导小组,下

设组织组、教学组、保障组,具体负责培训的组织协调、教学安排、后勤保障工作。各镇党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确定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各镇党委从开班仪式、动员讲话、培训纪律、会场服务、安排参训人员食宿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人管理。由于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管理措施得当,为该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精心备课、认真施教是搞好培训的关键。按照培训任务,党校对教师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在一周之内写出讲稿,着眼于针对性、实效性和通俗易懂;二是要求授课者在一周之内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生动、新颖、丰富多彩;三是不能停留在一次性备课上,对讲稿和课件要在讲授和使用中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学校按照个人试讲、集体点评、评优淘劣、修改补充、升华提高的步骤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教学“大练兵”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听取各个层次干部对专题的看法和建议,对讲稿进行修改完善。县委党校各位授课教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勤奋扎实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思想境界,成为保证这次培训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

(四)形式灵活、“菜单式”教学彰显特色。“菜单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坚持“干部缺啥培训啥”的原则,体现“实用、实际、实效”,全县19个镇从“流动党校”专题库中选点了15个专题,由各镇根据各自工作实际从教学专题中圈点4—6个专题进行集中培训,这种自由选择的“菜单式”教学,有利于充分整合培训资源,有效节约培训成本和时间,提高了培训效率,深受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欢迎。一是“菜单式”教学专题性强。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重要的现实问题分解成一个个专题,讲深说透,避免蜻蜓点水,力求有效解决村组干部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三是“菜单式”教学形式上灵活多样。课堂上把理论讲解、图片播放、讨论交流、解惑答疑等形式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用图示、画面来演示授课内容,使枯燥、深奥的理论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创新了培训形式,丰富了培训内容,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培训的实效性。

四、几点启示

实践证明,“流动党校”的开办,不仅有效地破解了大规模培训干部所面临的教育资源不足、工学矛盾突出两大难题,而且为县级党校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了新的平台。一是“流动党校”赋予了基层单位在干部培训中的主动权,调动了基层抓干部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流动党校”采取流动授课、送教上门的教学模式,赋予了基层单位在学习内容上的选择权、教学活动的组织权、培训时间的决定权、教学效果的评判权,使基层单位能够更好地结合单位实际和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机,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单位抓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二是“流动党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连接,推动了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迈上新台阶。“流动党校”按需施教、“菜单式”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基层的实践需要开设理论课程,贴近了基层干部的所思所想,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三是“流动党校”实现了党校教研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了理论教学水平。“流动党校”的开办,不仅为基层送去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也为党校教师深入基层汲取营养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由于“流动党校”教学课题都是基层单位提出的急需解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而党校的教学研究也就更加贴近基层,更多了解基层。今年来,党校教师加强了下乡调研,在备课过程中通过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再作理性思考,从而开阔了思路,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和灌输;在流动授课中注重互动交流,使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成了党校老师学习提高的过程。经过实践的磨砺,县委党校的理论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锻炼和涌现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在推动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郝彦学 张强民)

第三篇:通讯员培训

面对面

心连心

8月2日 新闻摄影知识培训

刘潞艳:我是感觉“被通讯了”!从刚开始的不了解,没想着写,就进了这个门。自从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后,感觉挺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得稿子也能到达赏心悦目了。

宋部长:人都有第一次,第一次很难,但是一旦跨进去了,了解了其中的奥秘,在规范中规范自己,到一定的程度,就能游刃有余,体会到自由的快乐。建议:平时多看《陕柴通讯》,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多学习,多思考。

张轶华:参加这次的培训后,使我知道了新闻写作的格式,了解到新闻写作应从哪方面入手,对编辑工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加了写作的信心。

冯铁社:“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我对写文章的理解。我自身就是铸造的一名一线工人,和同事们一起作业,对他们的工作有深刻的体会。作为一名最前线的通讯员,把造型工写活,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们的企业有无数个为企业默默奉献的人,而这些人和他们所创造的价值,需要我们通讯员为他们做宣传,为企业的形象做宣传,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让陕柴重工插上翅膀翱翔!

杨兴昌:当我看到第一张《陕柴报》的时候,心情无比激动,这是我们企业自己的报纸,就萌生了把身边的事写出来的念头。慢慢地,就喜欢上了这份报纸。通过学习后,逐渐掌握了新闻稿件的写作,我还写一些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当自己的稿件经过初稿写作、修改直至在《陕柴通讯》上刊登后的那种欣喜无以言表。我认为作为我们通讯员来说,不仅要提高自身素质,还要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热爱企业,爱岗敬业,立足岗位,多留心,多观察,用心思考,丰富视野,多积累,写出的东西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杨美娟:我是一个感情丰富,安静的人,喜欢看书、听音乐,单纯、敏感。对于写东西,我一直坚持记日记,记下生活中的快乐与不快乐,但对于在咱《陕柴通讯》上写稿子,我从一开始就很胆怯,怕写出去被人家笑话。我在看报纸的时候,对好的文章很震撼,于是就想写点什么的,不管写的好与坏,想把心里的感觉表达出来。这次这个培训平台很特别,与编辑“面对面”,“一对一”,并且还“手把手”的指导,还有课堂培训的机会,真的很好,让我懂得了不懂的概念,涉及的面也很广,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宋部长:希望大家把报纸当成自己的家,在家中就不会有胆怯的感觉了。把敏感用到新闻中去,工作性质繁多,说明资源多,条件好。杨迎春:我开始写东西是赶鸭子上架。基于我的工作性质,对单位的情况了解的较多,有东西可写。在通过学习对新闻的基本格式、结构及语言的运用,自己掌握东西较快,这么多年走过来,从写消息开始,我学习了很多。这次培训,比较深入,系统,教给大家基本的写作框架,切合实际。而来参加培训,我都是赶完了活,来学习培训的,我认为有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无论如何对自己都是一种收获,一种财富。

宋桂娃:通过前几次的学习,我现在已经有了一种意识,在看《新闻联播》时,就会注意主持人口中哪一句是导语,人家的新闻是怎样开头的,怎样才能吸引人?……我是一个善于抓住重点,善于体验生活,善于学习的人,读书人是一个幸福的人,读书能忘我,能消除烦恼,我在写文章时,经常会在夜晚孩子家人都睡下了,起来反复推敲,琢磨,我总是把为完成任务的态度变成“解决技术难题一样”去解决它。印君:以前我写东西可以说是随心所欲,现在就不一样了,通过这次培训,有了系统性地提高。我平时工作也较忙,写稿子,包括这次培训都是挤出的时间,所以我很珍惜这次机会。

刘护强:这次的培训力度大,感受深,专业、系统,基础掌握地更多一些。

刘亚军:我是抱着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来的,通过学习,来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在通讯写作方面会多投稿。

屈保忠:我想用八个字来表达我对写作的态度:自由、责任、激情、快乐。

王德胜:我感觉我缺乏发现美的眼光。希望以后多搞一些这样的活动,定会积极参与,提高自己。王肖丽:

高部长:这次培训方式“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是首次搞这样的培训,我们有工厂、单位、自己三方面的责任。万事开头难,走过一段后,就不神秘了,就会觉得没啥。人有两种世界,一种是物质世界,一种是精神世界,而“写作是离自己精神最近的方式”,希望大家不要放弃,对自己另外的一种选择,对工厂负责,对大家负责,对自己负责,去享受写作过程的快乐,一起进步。

编者按:第一批通讯员培训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许多通讯员为了参加培训,加班加点完成手头的工作,挤出时间来听课,真的让我们很感动。在这次座谈中,大家畅所欲言,谈了各自刚开始写稿子的一些体会、困惑、经验,还有对这次培训的感受。这次交流,像一架无形的桥梁,拉近了编辑和通讯员之间的距离,对宣传工作开展的意义有了不一样诠释。相信随着时光的逝去,我们书写的文字,不仅仅是对陕柴一段历史的描述,而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的展现和传承。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手中的笔,描绘陕柴更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快速作文教学的有益尝试

快速作文教学的有益尝试

近几年,隆昌地区中学语文学科组在作文教学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发挥集体智慧,开发出校本教材《快速作文指导与训练》一书,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所谓快速作文,就是要求学生在45分钟内快速审题,快速选材,快速立意,快速布局谋篇,快速修改,不列提纲,不打草稿,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极大地提高了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学生在明确的目标的指引下,脑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的积极的活动状态,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效率感,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从而达到积极主动完成写作任务的目的。

我校快速作文的写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快速思维。

包括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环节。这方面要弄懂题目要求,明确写什么,知道怎么写,确定中心,选择材料,分清主次。这一步一般在5分钟左右完成。

第二步:快速表达。

根据构思好的提纲边想边写,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写作技巧,书写快速认真,注意结构形式。表达过程中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不查字典,不问老师同学,待修改时再查再问,以免影响自己的思维和打扰他人的写作。这一步一般在25分钟左右完成。

第三步:快速修改。

要求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自评到互评。评改中运用常用的修改

符号,写出赏析和互评评语,并有适当的旁批。评改着重从中心是否明确,材料是否恰当,结构是否完整,表达是否得体,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做到浏览快速,删多补漏,斟字酌句,少改多就,反馈及时。这一步一般在15分钟左右完成。其中,自评5分钟,互评10分钟。

通过几年的尝试,学生的快速写作素养基本形成,作文能力稳步提高,语文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第五篇: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有益尝试

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有益尝试

李鸿忠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湖北是农业大省,群众工作的重心在农村。2011年3月至6月,我们集中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简称“三万”活动),10万多名干部进村入户访民情、送政策、办实事、促发展,把脚印“印”在1000多万农户家里,也印在了农民心坎上。这是我省一次规模空前的民情大调查、亲民大行动、干部大练兵,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了“三农”工作、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自觉担负起做好群众工作的政治责任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党夯实执政基础的“生命工程”,是各级党委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省委决定开展“三万”活动,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落实中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要求。新的形势下,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湖北作为农业大省,落实这一要求,必须抓住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突出农村群众工作这个重心,稳定农村就稳定了大局。开展这次活动,就是要让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与农民面对面交流,了解农民所思、所忧、所盼,促进惠农政策落实,帮助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为党员干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提供“训练场”,最终实现党心与民心的交融。这也是向建党90周年献礼的具体行动。

解决农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无论是算历史账、现实账还是感情账,加强“三农”工作都是我们的应尽之责。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面临新的矛盾和困难。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后,培养现代农业新型生产主体任务繁重,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公共服务、农民教育问题相对突出,农民和基层解决问题的资源、能力有限,迫切需要上级组织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各级干部首先要知“三农”、懂“三农”、爱“三农”,只有沉下去,才能知道要干什么;只有对“三农”有感情,才能真正重视“三农”。为政,以通下情为急。开展这次活动,就是要让党员干部深入实际,体察最真实的民情,为促进“三农”工作打好思想和工作基础。

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生活有更高要求,而且对人文关怀、精神文化、干部作风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群众的新期待,仅靠简单地送钱送物,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只有做好群众工作,疏导群众的情绪,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强群众的信任感和幸福感,否则可能积怨日深、“地动山摇”。开展这次活动,就是要创造一个干部群众真情互动的平台,让农民舒解心结、让干部接受教育,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树立党员干部的新形象。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干部是第一要素,作风是第一保障。干部必须与群众心连心,围绕群众转、带领群众干。我省绝大部分干部作风是好的,但也有少数干部由于长期在机关工作,滋生了一些不良习气。有的群众观念淡薄,不愿做群众工作;有的缺乏工作本领,不会做群众工作。作风要在一线养成,形象要在基层提升。到不到基层、到不到群众中去,对群众的感情就不一样,作决策的起点就不一样,抓落实的力度也不一样。开展这次活动,就是要让干部“接地气、鼓士气、增底气”,转变作风,提高能力。

二、加强新时期农村群众工作的新探索

近几年,我省在加强农村群众工作方面作了一系列探索,坚持选派小康工作队、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侧重于帮助村一级的工作,工作广度上没有覆盖全体农民、深度上没有沉到农户,工作内容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取得了一定成绩;而这次“三万”活动,重在全覆盖、访民情、增感情,工作广度、深度、内容都与以往不同,效果更为显著,影响更为深远。

最大特色是进村入户全覆盖。省委对“三万”活动的第一要求,就是沉到底,工作覆盖所有行政村、所有农户,让干部脚印印到每个农家。省、市、县、乡四级干部组成1.87万个工作队,走遍全省所有农户访民情,带去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对农业农村高度重视的强烈信号。参加干部之多、覆盖农户之广、民情调查之深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空前未有的。平原湖区、高山之顶,只要有农户的地方,就有工作队员的足迹。克服各种困难,采取有效方式走访农户,对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民,就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寄一封书信、留一张联系卡、送一份宣传单与之沟通。很多工作队员不分白天黑夜,不顾山高路远,不辞辛苦,走访农户、宣传政策。省委常委和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走访最偏远的村组、最困难的农户,推动入户工作一家不漏。有些住在高山上的农民,多年没有见过干部上门,拉着工作队员的手喜极而泣。钟祥市好干部刘军在访民情中倒下,把生命的最后脚印“印”在田埂上,村民们栽下80棵常青树纪念他。干部走进群众家门,打开了群众“心门”,群众像过年、迎亲一样高高兴兴,农村到处是欢声笑语。

主要任务是访民情、增感情。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能靠几个月时间全部完成。我们这次活动不是一般性地送钱送物,而是把重点放在走访民情、增进党群感情上,要求工作队员饱含深情地进村入户,倾听农民心声,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矛盾、提振精神,共建新农村。荆楚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最广泛的民情调查热潮,每个工作队员都写有民情日记,每个工作队完成了一份民情报告,还开展了大量的专题调研,各级党委政府掌握了最鲜活、最真实、最全面的社情民意,为完善农村政策、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面交流、手拉手亲近、心连心沟通,在群众心中激起了巨大“暖流”,群众赞叹“党的优良传统又回来了”。工作队员们一声声问候、一项项捐助、一件件实事,既赢得了群众信任,也净化了自己心灵,有的主动与农民结成亲戚,留下联系方式。

着力点是边访边查边改、促进科学发展。在活动中,各地各部门在汇总、梳理、分析收集到的民情民意的基础上,边查找问题边开展整改,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我们对各级各部门上报的群众意见和问题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生、农村政策落实、城镇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民主管理和社会稳定等7大类别26个项目,交由省直有关部门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整改中实行分类处理,对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对当前无力解决或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的问题,给农民群众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并纳入有关地区和部门的发展规划,逐步加以解决。工作队还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好事,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全省抗旱防汛的紧张战斗中,“三万”活动工作队就地成为抗旱防汛工作队,为夺取抗灾胜利、确保农业丰收、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突出成效是机关转作风、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我们把这次活动作为党性教育、实践教育、“三农”教育的大课堂,要求党员干部严守“六不准”纪律,扎实工作,以良好作风和工作实绩赢得群众信赖,防止轰轰烈烈搞形式、走过场。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队员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体察民情,“每天都被震撼着、每天都被感动着”,经受了难得的党性锻炼、实践磨炼、身心修炼,没有发生一起违反纪律的情况。机关干部亲身体验到泥土之辛、稼禾之苦,感受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与期盼,形成了重农之识、重农之情、重农之举,增强了上下一心谋发展、促发展的动力。这些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而且将对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生动的实践,深刻的启示

这次“三万”活动规模大、覆盖广、社会反响好,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一次生动的实践。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获得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增强群众感情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现在交通、通讯发达了,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淡薄了。有的干部下乡坐着车子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回到城里谈一谈,像鸭子浮在水面游,对群众没有感情,哪怕给群众送去钱物,群众也不会满意。我省这次“三万”活动把“增感情”作为主要目的和检验标准,是一次“情感之旅”,突出“四个在一线”、“五个进农家”,党员干部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因此,农民把干部当亲人,到处可见干群一家亲的动人场景。农民说得好:真心比黄金更宝贵,真情比实物更重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身入才能心近,心近才能生情。党员干部只有“像鸬鹚沉到水底”,才能真正与群众建立鱼水深情。

维护群众利益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指出“人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群众工作必须以维护群众利益为依归。“三万”活动工作队坚持“虚”“实”结合,在访民情的基础上,围绕农民所需办实事,不仅帮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还帮助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文化活动室、成立道德评议会、建立农民健康档案等,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利益诉求,深受农民群众欢迎。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农民群众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建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群众利益,不断丰富群众工作内涵,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把群众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群众工作是一门大学问,群众工作能力是党员干部的重要基本功。机关不少年轻干部基层实践经验不足,群众工作能力欠缺。这次活动中,有的年轻干部一度感到与农民有距离感、说不上话,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和磨炼,逐步摸索出“十个一”进农家、开展“民情十问”等方法,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10多万名干部奔走在农村广阔天地,经风雨、增见识、长能力,创造了许多鲜活有效的群众工作“秘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实践告诉我们,党员干部只有在群众工作的磨炼中,才能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善于做群众工作,群众才能真心信服我们、支持我们,我们才能拥有来自群众的无穷力量和智慧。

建立长效机制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证。三个月的“三万”活动结束了,农民普遍要求工作队留下来,或者询问工作队何时再来。这实质是群众给我们提出了一项重大政治课题:我们离不开群众,群众也需要我们,必须建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适应党长期执政为民的需要。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任务繁重、情况复杂,开展集中行动是必要的,但还需建立包括责任机制、办事机制、联动机制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等内容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保证群众工作落到实处。省委将顺应广大群众的要求,充分运用“三万”活动成果,专题召开全会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决定,把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走访民情作为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制度,把“三万”活动的成功做法向工矿企业、城市社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移植推广,促进我省群众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下载通讯员培训的有益尝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通讯员培训的有益尝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计算教学的有益尝试_数学论文

    计算教学的传统模式是准备题——例题讲解——得出计算法则——巩固练习——形成技能。学生往往不理解计算的作用,加上计算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兴趣,成了计算的工具。我们应着手......

    通讯员培训心得

    作为一名基层单位的通讯员和政工主管,怎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搞好宣传报道工作,怎样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多年文字工作的经历谈一点宣传报道工作方面的一些体......

    通讯员培训心得

    通讯员培训心得 充满电汲足养出好文 为期三天的齐鲁石化新闻宣传业务培训虽已结束,但每位授课老师的精彩授教让我意犹未尽,不仅开阔了视野且增长了见识,汲取到了电视专题报道、......

    通讯员培训讲稿

    通讯员培训讲稿 尊敬的杨主席、各位同事,大家好! 我成为通讯员的时间不长,XX年5月28日我响应学校号召尝试写第一篇通讯报道,到今天还不足一年时间。去年6月份连续写了几篇通讯报......

    通讯员培训课程内容

    通讯员培训课程内容 1、什么是新闻?新闻要素? 2、新闻报道的种类和基本方法。 3、什么是新闻角度?怎样选择新闻角度? 4、通讯员搞新闻写作的要求是什么?应把握的新闻写作方法有......

    通讯员培训心声

    集团通讯员培训之心得体会为加强通讯员们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讯员的新闻采写能力,增强新体制下宣传报道工作的针对性,更好地围绕集团各项中心工作,更好地把奋战于一线的员工们......

    通讯员培训心得

    通讯员培训心得 前段,公司开办通讯员培训班,请来了《井冈山报》总编沈志平作指导。在培训过程中,沈老师侃侃而谈,从各个方面讲述自己的写作生涯,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此次培训只有......

    通讯员培训计划

    安洛苗族彝族满族乡 通讯员培训方案为提高安洛乡对外宣传力度,加大新闻宣传工作。安洛乡将对各部门、村以及的通讯员进行培训,借以提高广大通讯员的业务和水平, 充分发挥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