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晨读资料。诗歌鉴赏试题集锦一
2017届高三语文晨读资料·古诗词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一)致酒行①
李 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②。主父③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④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⑤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注】①元和初年,李贺因其父名曰“晋肃”的避讳而被剥夺了科举考试资格,诗人在离开长安的回乡途中创作了这首诗歌。②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健康之意。③主父:《汉书》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④马周:据《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时被旅店主人轻视对待,仍悠然独酌,后至长安当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马周代常何条陈二十余事,皆合太宗心意,后被授监察御史。⑤迷魂:宋玉曾作《招魂》招屈原之魂,此处指执迷不悟。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构思别致,主客对答,情节性强,先总起写劝酒场面,接着两句是客人表白心怀,于是主人再次劝酒致辞,客人最后再作回应。B.“主父”句使用了贤士主父偃入关后不得任用,资财匮乏,屡遭白眼的典故。客人以之自比,“困不归”一语中寓无限愤怒之意。C.“马周”句使用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投宿新丰的典故,马周当时处境比主父偃更狼狈,这从“天荒地老无人识”的夸张表达中可推知。D.“空将”句引用了马周后来代写条陈,令太宗大悦而被破格提拔的典故,但事实上马周并未“直犯龙颜”,主人如此表述大有言外之意。E.“雄鸡一声天下白”写出了主人开导所产生的效果,这开导激起了客人的反驳,“幽寒坐呜呃”五字形象刻画出客人此刻的悲愤之情。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答案】1.BE(选对一项2分,两项全对5分)(B“困不归”应是寓含困顿羁旅、异乡漂泊的辛酸之意。E“激起”的应是客人积极乐观的豪情,而非被激怒后进行反驳,“谁念”意即“谁还惦念着”或“谁还会念及怜惜”,表明自己已振作,不复之前的悲愤难过。)
2.①无人赏识。通过主父偃屡遭白眼(或马周在新丰被轻视)的典故,表达不受赏识、不得志的痛苦。
②羁旅漂泊。通过描绘家人折柳望眼欲穿,表达出诗人的漂泊困顿、久羁异乡的辛酸。
③自信乐观。通过马周后来受赏识的故事,表达政治出路不特一途、终有出头之日的乐观自信。
④积极进取。通过雄鸡高唱迎来天明之景,表达诗人不再一蹶不振的豪情壮志,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赏析】
从开篇到“家人折断门前柳”四句一韵,为第一层,写劝酒场面。先总说一句,“零落栖迟”与“一杯酒”连缀,略示以酒解愁之意。不从主人祝酒写起,而从客方对酒兴怀落笔,突出了客方悲苦愤激的情怀,使诗一开篇就具“浩荡感激”(刘辰翁)的特色。接着,诗境从“一杯酒”而转入主人持酒相劝的场面。他首先祝客人身体健康。“客长寿”有潜台词:忧能伤人,折人之寿,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七字画出两人的形象,一个是穷途落魄的客人,一个是心地善 2017届高三语文晨读资料·古诗词鉴赏
良的主人。紧接着,似乎应继续写主人的致词了。但诗笔就此带住,以下两句作穿插,再申“零落栖迟”之意,命意婉曲。“主父西游困不归”,是说汉武帝时主父偃的故事。主父偃西入关,郁郁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作者以之自比,“困不归”中寓无限辛酸之情。古人多因柳树而念别。“家人折断门前柳”,通过家人的望眼欲穿,写出诗人的久羁异乡之苦,这是从对面落墨。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到“直犯龙颜请恩泽”是第二层,为主人致酒之词。“吾闻”二字领起,是对话的标志;同时通过换韵,与上段划分开来。这几句主人的开导写得很有意味,他抓住上进心切的少年心理,甚至似乎看穿诗人引古自伤的心事,有针对性地讲了另一位古人一度受厄但终于否极泰来的奇遇: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受地方官吏侮辱,在去长安途中投宿新丰,逆旅主人待他比商贩还不如。其处境比主父偃更狼狈。为了强调这一点,诗中用了“天荒地老无人识”的生奇夸张造语,那种抱荆山之玉而“无人识”的悲苦,以“天荒地老”四字来表达,可谓无理而极能尽情。马周一度困厄如此,以后却时来运转,因替他寄寓的主人、中郎将常何代笔写条陈,太宗大悦,予以破格提拔。“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即言其事。主人的话到此为止,只称引古事,不加任何发挥。他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是:政治出路不特一途,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岂足悲观!事实上马周只是为太宗偶然发现,这里却说成“直犯龙颜请恩泽”,主动自荐,似乎又怂恿少年要敢于进取,创造成功的条件。
“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为第三层,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作者运用擅长的象征手法,以“雄鸡一声天下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诗人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天下白”的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谁念幽寒坐呜呃”,“幽寒坐呜呃”五字,语亦独造,形象地画出诗人自己“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的苦态。“谁念”句,同时也就是一种对诗人以前的批判。末二句音情激越,使整篇诗具有积极的思想色彩。
《致酒行》以抒情为主,却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不作平直叙写。诗中涉及两个古人故事,却分属宾主,《李长吉歌诗汇解》引毛稚黄说:“主父、马周作两层叙,本俱引证,更作宾主详略,”还在于它有情节性,饶有兴味。另外,诗在铸词造句、辟境创调上往往避熟就生,如“零落栖迟”、“天荒地老”、“幽寒坐呜呃”尤其是“雄鸡一声”句等等,或语新,或意新,或境奇,都对表达诗情起到积极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九日①水阁
宋•韩琦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注】①“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菊花配螃蟹的习俗。②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12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平治二年(1065年)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七绝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2017届高三语文晨读资料·古诗词鉴赏
B.诗作的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
C.此时作者年事已高,他从心底里服老,尾联的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
D.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两句有着严格的对仗,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E.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6分)【答案】1.A C,A“七绝”应为“七律”; C项应为“虽然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
2.①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的诗人形象。(2分,重点是人生晚节。)
②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2分)③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里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并自勉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2分)【赏析】
韩诗平易中见深劲,比较讲究炼意,但与一般的西昆体作家相比,风格又比较朴素。这首诗从水阁入题写九日宴会的兴致。
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写景较工,而以疏淡见长,且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与全诗以意胜的特点很一致。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这一对比的意思一直贯穿到诗尾。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是韩琦的名句,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五、六两句写眼前宴会之事,重九宴会饮酒是诗歌中的传统内容,蟹螫也是展现文士风流雅致情趣的传统意象,但此诗不仅仅是简单借用这两个传统的重九意象,还更多地写到了酒和蟹螯本身,这种写日常生活中文士生活趣味的作法带有自居易的特点。
诗的最后写自己年老虽不能豪饮。但诗兴仍豪,有翻案之意。这样写诗的意思不致衰竭,章法健举。
这首七律,可谓信手拈来,“咸得于自然”,浑然天成。也是诗人直抒胸臆而作诗,而不是“出于经史”;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这正是这首诗歌能够被人广为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晚登龙门①驿楼
许浑
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
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②。心感膺门③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注】①龙门,相传为夏禹治水时开凿。②据传,鲤鱼跃过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无法跃过者,则“曝鳃点额,血流此水。” 2017届高三语文晨读资料·古诗词鉴赏
③膺门,东汉李膺礼贤下士,后以“膺门”借指名高望重者的门下。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写诗人晚登驿楼,由眼前龙门胜景,追忆大禹开山疏水之功。“万古人知”流露出对大禹千秋壮举的仰慕。
B.颔联写诗人站在楼上眺望,视线由远及近,青色的山岭从远处将大地一分为二,洪流从高处泻下,生动地展现出龙门一带的雄伟气势。C.颈联诗人想象传说中的鲤鱼跃龙门的景象,其中“风云”“波浪”写的是龙门一带风云迭起、大浪滔天的自然景观。D.“波浪无程尽曝腮”明写虽有滚滚波涛,但那些未能跳过龙门的李煜全都“曝腮”无路可走,暗写自己仕途遭遇了重大挫折,从此没了前程。
E.全诗多处使用典故婉转抒怀,既凝练贴切,又和谐自然,深得用典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的高妙。
2.面对眼前胜景,诗人为什么在晚山秋树之下“独徘徊”?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1.AE(选A的2分,选E得3分,选C的1分,选BD不得分)B项,“青色的山岭从远处将大地一分为二”错。“青嶂远分从地断”的意思是,青色的山岭从远处被黄河分开,这些山岭好像从大地上断开一样。“断”字表明,不可能是山岭而是黄河将大地分开。D项,“那些未能跳过龙门的鲤鱼全都‘曝腮’无路可走”错。“波浪无程尽曝腮”中“无程”是因没有跳过龙门,从而没有了变成龙的辉煌前程,并非无路可走。注释中的“曝鰓点额,血流此水”意思是,未跳过龙门的鱼头碰在石壁上,血流到河中,因鱼鳃接触不到水,在太阳的曝晒下不停张合的惨状,意思是遭受了很大挫折。“暗写自己仕途遭遇了重大挫折,从此没了前程”错。从尾联“新安膺门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可知,作者盼望有名望且礼贤下士的人重用自己,虽然暂时还没有等到,只能独自徘徊,但没有丧失信心,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C项,“风云”“波浪”既是写龙门之景,又暗喻宦海之中的风云和波涛,是即景抒怀之语。该项分析不全面,顾得1分。2.①追思古人。首联“万古人知”流露出诗人对大禹开山疏水的千秋壮举的慨叹与仰慕。②壮志难酬。颔联巧借“烧尾”“曝腮”两个典故,体现对士人皆入仕有路、唯独自己腾达无门的现状充满无奈。③无人举荐。尾联用典故,感慨自己虽过膺门,却无人荐才,从而空怀壮志,只落得“独徘徊”的冷落下场。【赏析】
希望变身为龙的鲤鱼从各个地方来到这个被凿开的龙门,龙门山有多处开凿的痕迹。千古以来,人们都知道这道龙门是夏朝的大禹开凿而成。放眼望去,远处绵延不断的轻轻山岭被黄河一分为二,似乎大地从这里断开,滔滔洪流从高远处泻下,仿佛从天而降,所有越过龙门的鲤鱼都会有云雨相随,又有天火烧其尾,从此有了飞腾之路,都变成了龙,而那些无法越过龙门的鲤鱼就只能曝腮点额,鲜血流入浑浊的河水中继续挣扎。此次经过龙门,内心不禁向往到像东汉李膺那样既名高望重又礼贤下士的人的门下,但也只能在傍晚时分面对着山上萧瑟秋风中的树木独自徘徊。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同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叙,山木尽亚②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 2017届高三语文晨读资料·古诗词鉴赏
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③。
【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②亚:通“压”,俯偃低垂。③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首题画诗,开篇两句写王宰不愿仓促作画,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作者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B.“壮哉”二句表明这是一幅“昆仑方壶图”,以极西的昆仑和极东的方壶对比,意味两座山峰布满画面,整个空间非常辽远广阔。C.“巴陵”一句重在写水,连举三个地名,一气呵成,表现图中江水从洞庭湖开始,一直东流,源远流长,一泻千里,波澜壮阔。
D.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云气蒸腾好像随龙飞动,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传神地描绘出画面中水势的壮美和云气的弥漫。E.“尤工”二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经营位置、构图布局方面旷古未有的技法,在一尺见方的画面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
2.请就“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两句诗所蕴含的情感及手法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1.BE,B项没有对比的手法 “布满画面”理解有误;E “一尺见方”是对“咫尺”的误解。
2.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此入画中了。(或:作者希望得到锋利的剪刀,将画中的吴淞江水剪下带走)。诗人以索靖自比,以王宰画和顾恺之画相提并论。高度赞扬昆仑方壶图的逼真和巨大艺术感染力。【赏析】
这是一首题王宰画的诗,原作没有传世,然而由于杜甫熟悉王宰的人品及其作品,通过他的神来之笔,仿佛为后人再现了这幅气势恢宏的山水图,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首四句先不谈画,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他不愿受时间的催迫,仓猝从事,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只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胸有成竹,意兴所到,才从容不迫地挥毫写画,留下真实的笔迹于人间。这是大家风度,笔墨自然高超。然后诗人进而描写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极西的昆仑和极东的方壶对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由西至东,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纵横错综,蔚为壮观。画面空间非常辽远广阔,构图宏伟,气韵生动,给人以雄奇壮美的感受。“壮哉”一词,表达了诗人观画时的美感体会和由衷的赞叹。此图不是某一山岳的实地写生,而是祖国崇山峻岭在艺术上集中的典型概括,带有中国山水画想象丰富、构图巧妙的特色。
中间五句,杜甫从仄声韵转押平声东、钟韵,用昂扬铿锵的音调描摹画面上的奇伟水势,与巍巍群山相间,笔墨酣畅淋漓。“巴陵洞庭日本东”句中连举三个地名,一气呵成,表现图中江水从洞庭湖的西部起,一直流向日本东部海面,源远流长,一泻千里,波澜壮阔。诗里的地名也不是实指而是泛指,是艺术上的夸张和典型概括。“赤岸水与银河通”和“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江岸水势浩瀚渺远,连接天际,水天一色,仿佛与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山水一体,相得益彰。“中有云气随飞龙”句,语意出《庄子•逍遥游》:“姑射山有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古书也有“云从龙”的说法。这里指画面上云气迷漫飘忽,2017届高三语文晨读资料·古诗词鉴赏
云层团团飞动。诗人化虚为实,以云气烘托风势的猛烈,使不易捉摸的风力得以形象地体现出来。笔势自然活泼。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山木尽亚洪涛风”,着一“亚”字,便把大风的威力表现得活灵活现。诗人着意渲染风猛、浪高、水急,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以下是介绍这样巨大的艺术魅力产生的原因。诗人进一步评论王宰高超的绘画技巧:“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经营位置、构图布局及透视比例等方面旷古未有的技法,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咫尺应须论万里”,此论亦可看作诗人以极为精炼的诗歌语言概括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富有美学意义。诗人深为这幅山水图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诗人极赞画的逼真,惊叹道:“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结尾两句用典,语意相关。相传晋代索靖观赏顾恺之的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杜甫在这里以索靖自比,以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用以赞扬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表达出诗人看到怀素草书屏风之后惊喜的感情,以询问句陡起,好像在问屏风主人“您从哪里得到怀素的草书屏风啊”。B.“踪”,踪迹。用“踪”说明他平素就对怀素的去过哪里极为留心和熟悉,所以知道怀素来过屏风的主人家里。C.“尘色染”有两层意思,一是墨迹流传已久,古色古香,显得十分珍贵;二是字幅浸染尘色,有些斑驳,爱惜中流露出惋惜之意。
D.从“墨痕浓”三字中,仍然满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这里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
E.主人家所在之处的环境显得奔放古朴,这正与草书屏风的风格相映衬,书法之美与环境之美相彰显,更让诗人欣喜不已。
2.结合全诗,说说最后一联的含义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6分)
【答案】1.BE(踪,不是指怀素的踪迹,而是指怀素的笔迹,故B项不正确;“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是以“怪石”来比喻怀素草书中的字,指笔画中的“点”,好象正向秋涧奔赴。“寒藤”比喻笔画中的“竖”;“古松”比喻笔画中的“弧钩”。而不是指主人家的住处,所以E不对)
2.①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中去了。②“以龙喻字”,表现怀素草书飞动的气势和苍劲的形象,仿佛有生命一般; ③“恐”,表现出作者对怀素草书的珍爱之情。“怕这些字变成龙飞走”(或对怀素书法的赞美之情)。
【赏析】 “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障蔽的用具,为美观设计,上面一般都绘有图画或写有文字,所以它在适用中还有书画的艺术价值。这首诗看似咏“屏风”,实际上是咏“屏风”上怀素的草书。它“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 2017届高三语文晨读资料·古诗词鉴赏
描述了怀素草书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以及它那无穷的生命力。是为唐人论书名篇之一”(洪丕谟《书论选读》)。
怀素,他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勤奋好学,后遂以狂草知名,兴到运笔,如骤雨急旋,随手万变,而合乎法度,成为一代大师。他的草书在当时知名度就很高,到后来,他的书迹更为人所宝,虽片纸只字,亦价值连城。怀素的草书到了韩偓所在的晚唐、五代,愈来愈为世所珍。韩偓本人不仅精于诗歌,对书法也有一定造诣。据宋代《宣和书谱》卷十载:“考其(韩偓)字画,虽无誉于当世,然而行书亦复可喜。尝读其《题怀素草书诗》(按即《草书屏风》)云云,非潜心字学,其作语不能迨此。后人有得其《石本诗》以赠,谓字体遒丽,辞句清逸。”由于韩偓本人对书法有爱好和研究,因而他对怀素遗留在屏风上的草书墨迹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一开始就以问句陡起,好象十分激动地问主人:“您从哪里得到的这个屏风啊?”惊喜成分之态,溢于言外。而且紧接着就立刻判定,这分明是怀素的笔迹(踪,是踪迹,这里是笔迹)!这充分说明他平时对书法极为留心,尤其是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十分熟悉,如故人相遇,一眼便认了出来。接下来,作者在惊喜中对屏风上的整幅墨迹作了审视:“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前一句从“尘色染”中,见出墨迹流传已久,古色古香,弥足珍贵;但由于长期辗转流传,字幅上浸染了尘色,有些斑驳,诗人在极端爱惜中似乎也流露出一丝惋惜之意,后一句说虽然染上了很多尘色,但还是可以看见那浓黑的墨迹,从“墨色浓”三字中,仍然满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这里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已经把整幅字中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了读者,十分形象而又准确。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作者的惊喜之情在诗行中不停地跃动。但又显得一气贯通,流转自如,其欢欣的情绪,犹如一条活泼的小溪,在曲折中畅流而下。这四句显得极为自然,完全是一片真情的流露,读来仿佛如见当时情状,到后四句,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对字幅中的点画作了具体描述,把这一高度抽象的艺术,十分具体、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具有怀素书法的特点,使人叹赏不已。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这两句先是从点画来赞美怀素书法的苍劲有力。前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的字,好象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赴。这一比喻形象奇特,但却由来有自。晋代卫夫人《笔阵图》说:点,要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里在“石”前加一“怪”字,就表明它不同一般,体现出怀素草书的“狂”的特色。在“怪石”与“秋涧”间着一“奔”字,充分表现了草书中“点”画在映带时那咱迅疾有力的动势,十分生动。后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象枯藤(即“寒藤”)挂在古松上,这个比喻又从欧阳询来。欧阳询《八诀》说:竖,要如“万岁之枯藤”;弧钩,要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藤”“松”已有劲健意味,再用“寒”“古”来形容,就更具苍劲之感。两句中虽只点出点、竖和弧钩这些个别笔画,但却在怀素草书中具有代表性,其它笔画概可想见,那种中锋运笔时饱满、刚劲、浑厚的效果,鲜明地显现出来。而且,这些“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的点画,构成了狂放、豪纵的整幅气度,无一字不飞动,无一字不活泼,体现了生动的气韵。这是书法作品中很难达到的高妙境界。这屏风上生动的草书,激动着诗人的心,不禁生出奇妙的想象;“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中去了。这一想象更为奇特,但也并非无来处。古人把写草书比为“笔走龙蛇”,如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因为笔画的盘绕曲折,有如龙蛇 2017届高三语文晨读资料·古诗词鉴赏
迅速有力的游动。从以上比喻中,可见怀素草书是何等的笔势夭矫,生动活泼,显现了旺盛的活力。另外,古人常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来比喻“书圣”王羲之的字,这里也隐然以怀素比王羲之,可见推许之高。“恐”字,不仅有估计的意思,也还有怕它真化为龙,从水中飞走,而失去这珍贵难得的字幅的意思,有一种风趣的意味隐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怀素草书遗墨的万分宝爱之情,使前四句那种惊喜神情一直贯穿到末尾,全诗洋溢着充沛的激情。
诗人从屏风写起,然后写怀素草书,写怀素草书又先表现整体感觉,然后再以形象的笔墨作具体的描述,全诗层层深入,步步引进,最后又以神奇的想象结尾,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并和篇首暗中照应,在章法上显得谨严、完整,表现出精心的安排。特别是形象的生动描写,激情的强烈抒发,使全篇荡漾着盎然诗意,语语动人心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芳草渡 【宋】 贺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①,此夜为谁排。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注】①“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B.“撚青梅”的“撚”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撚梅的形象。
C.词的下片“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
D.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
E.这首词写妻子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在表达方式上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夫妻离别时难分难舍之情。
2.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
1.CE(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5分)(C项“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分析有误,“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主人公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出的是一种令人感动的为对方着想的牺牲精神,所以“幽怨”是没有依据的。E项对表达方式的概括有误,这首词重在叙事抒情,没有写景。)2.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2分)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2分)③“留”“送”“撚”“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2分)
第二篇:古代诗歌鉴赏(一)
古代诗歌鉴赏(一)——写景抒情类和咏物
抒怀类
一、写景抒情类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①红蓼:生在水边的蓼草,花色浅红成穗。
(1)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 孟 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1)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人有云“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请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 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①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1)本诗运用的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较为复杂的,请根据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诗人的情 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郊行 袁 枚
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杂花香自空中至,野草根从旧处生。小鸟啼咽催布谷,老牛牵犊学春耕。劳劳官走江城北,争怪长条目送迎。
(1)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手法和内容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野草根从旧处生”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揭示的不同哲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春思 严 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1)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比较“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与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异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咏物抒怀类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九首(其一)[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 ①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自选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①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请简析“芳心犹卷怯春寒”中“犹”字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歌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 ①本诗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为林黛玉所吟。②欹:通“倚”。③沉音:低声吟咏。④秋心:合写即为“愁”字。⑤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⑥平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1)这首诗是怎样写菊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抒发了所吟之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注 ①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1)请找出这首词中直接写作者“情怀”的一句,并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⑤
⑥
④
②
③
①
(2)叠句“梧桐落”有怎样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1)请分析颔联描写牡丹的角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中“牡丹”有什么象征意义?请结合李商隐的生平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 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于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③
①
(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①动静结合。“纹缬乱”说明波纹荡漾;“双尾”“玉刀”“明”说明鱼是跃出水面之鱼,在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写出了鱼的特征;“白鱼”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与星空倒映在一处的优美境界。(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2.(1)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2)结尾照应前文:积雪与冰初结呼应;气氛以行人绝迹为铺垫;直见以榆柳萧疏为条件。尾句既增添了画面的亮度,又写出了明月照嵩山积雪的壮观景象,以宏阔之语收束,有画龙点睛之妙。故结尾最奇。
3.(1)比喻。诗人以雪喻白发,借“两鬓雪”的具体形象,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遭遇和对前途的怅惘。这样既明白浅显,又含有深意,使全诗既有具体形象,又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2)这首诗饱含诗人对岁月如梭的感慨,表达了他对人生的体验。美好年华已逝而功业未就,自己对着镜中如雪的双鬓无望地叹息。这无望,也使诗人由悲哀转为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也才有了“明日对秋风”来倾诉一生的辛酸和无限的苦涩。4.(1)诗人村行本是“野兴长”,却触景生情,看到“村桥原树”,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因此“忽惆怅”。前后的情感变化,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运用了对比(衬托、映衬)、拟人的手法,通过对“晚籁”、山峰、“斜阳”、落叶、“荞麦花”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香、格调亮丽、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
5.(1)诗人紧扣“春日”二字,采用了由远及近的手法,通过嗅觉、听觉与视觉的转换,将青山、花香、野草、小鸟、老牛等意象组织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快、生机盎然的春日画面。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的是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根从旧处生”揭示的是一切复活的事物都是借助了旧的基础。
6.(1)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先以园中花繁蝶乱、春意盎然,暗示思妇因怀人而心烦意乱、无意游赏的心情。再以碧池澄澈无一物,落花满径来衬托思妇内心的空寂、孤独、失落之感。
(2)共同点:都以衣带宽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容消瘦。不同点:前者还以“恨游丝短”
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后者直言“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7.(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的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8.(1)“犹”字不仅明写芭蕉当时的“芳心未展”,而且暗指它将来的充分舒展,同时与末句的“会被东风暗拆看”遥相呼应。
(2)比喻。首句以物喻人,把未展芭蕉比作“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亭亭玉立的美丽的联想;第二句以物喻人,巧用暗喻,把未展芭蕉比作芳心未展含情脉脉的少女;第三句则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联想丰富而优美。
9.(1)与一般的咏物诗不同,本诗并未直接状菊,而重点刻画咏菊之人,构思巧妙,写法独到。一是妙用衬托手法,先以吟诗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来侧面烘托菊之迷人,然后以霜与月来衬托菊的丰姿和神韵。二是用典,以陶渊明事突出菊的高洁风骨。(意思对即可)(2)诗歌前两联描写咏菊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流露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颈联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哀怨凄苦之情;尾联借典明志,流露出坚守高洁的情趣。
10.(1)示例一:“断香残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该句贯穿笼罩全篇的感情。“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落”“又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无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示例二:“又还寂寞”是直接抒情。突出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远离故乡长期郁积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蕴深广)。
(2)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片片,像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脆弱的心灵。词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愁绪一下子涌上心头。
11.(1)上句从视觉角度描写牡丹:那点点水珠滴满花冠,如同泪洒玉盘,令人伤感。下句从听觉角度描写牡丹:那潇潇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人睡梦。
(2)牡丹象征遭受打击和排挤的诗人。李商隐少有才华,有理想追求,但屡受打击,有志难酬,就像诗中的牡丹,为雨所败。诗中的牡丹正处于万里阴霾的环境中,生气荡涤殆尽。想必日后遭受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诗人悲叹牡丹,实际上是在悲叹自己。12.(1)对比。飘荡的“旧苑”(故国)春来,依然一片草木荣生,青葱馥郁,含烟吐翠,丝毫
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弱其生机。作者将杜鹃在“他山”(异乡)啼血与此构成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自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2)既表达了作者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心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鸟自况,来表达情感。
第三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共100分)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蓣。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晋陵,即今江苏常州。黄鸟,即黄莺。绿蓣,指水中浮萍。古调,在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淑气:温和之气。
(1)结合诗句,简要说说早春“物候新”的表现。(4分)答: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又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1)海上朝霞灿烂,江边梅开柳绿,天气和暖,黄莺欢鸣,阳光明媚,浮萍泛绿。(4分,答出1点得1分,答出任4点即可)
(2)归思(思念家乡的感情)。(2分)
二、三两联借景抒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2分,每点1分。第一点如答成“以乐景衬哀情”也可)
(3)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是(2分)
(4)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请就第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6分)
(3)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情感。(2分,每空1分)(4)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2分)“催”和
“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炼传神。(2分)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2分)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②凤阚:皇宫。①西京:长安。
②龙城:泛指敌要塞。
③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以《从军行》为题的诗很多,例如
写的《从军行》,首句是。(2分)(2)第三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的?写出了战争的什么特点?(4分)答:
(3)最后两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1)如: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2)第一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第二句从听觉出发,写出狂风呼啸声和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场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悲壮。(3)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以及投笔从戎、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壮志豪情。
(4)开头两句写边报传来,激发了志士的情感,请各用一句话简评诗中“照”和“自”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2分)答:“照”字
“自”字
(5)简要赏析“雪暗”和“风多”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2分)
答:
(6)这首诗采用了跳跃式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再跳到又一个典型场景。这样的结构安排至少有哪两方面的作用?(2分)
答:作用一是
作用二是
(1)“照”字渲染了军情紧急的气氛。
“自”字写出了书生由衷的报国激情
(2)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将士们冒雪战斗、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3)作用一是场景之间留有合理的跨度,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作用二是使全诗节奏明快,气势雄浑,便于抒发这一书生投笔从戎、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㈠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⑵“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意象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5分)
⑴这首诗描绘了深秋送别的画面,抒发了悲秋伤别和对友人珍惜时光、及时建功立业的⑵这两个意象中,“渡”和“催”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
㈡(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①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明确: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②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请简要分析诗中的“花”、“月”两个意象所寄托的情感。(4分)
(2)请结合诗中五、六句谈谈诗人塑造了怎样的自我形象。(4分)(1)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感。(2分)诗人既借“月“来传递友人间异地的关照之情,也借“月”的缺而复圆来寄托盼望朋友团聚的拳拳之心。(2分)(2)塑造了一个正直的地方官吏面对现实处境而无可奈何的形象。“身多疾病思田里“既申述了自身的困难,又表达了思念友人或归隐田园之心;“邑有流亡愧俸钱”表达出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之情。(形象分析正确2分,联系诗句解说准确2分一“归隐之心或思念友人”1分,“心系民众“1分,未联系诗句扣1分。意思对即可)6.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1)—(2)两道小题。(6分)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注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注②]似月,皓腕凝霜雪[注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3分)
答: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
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
(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对每1 点得1分】
(2)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7.阅读下面欧阳修的一首《踏莎行》,完成9-10题。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水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⑴对这首词的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草薰风暖摇片辔”,是说在一个风暖花香的季节,行人却要辞别心爱的人,挥动马鞭,走上漫长旅途。
B、“迢迢不断如春水”,借用眼前的春水,表达了一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穷离愁。
C、“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劝告想登楼远眺的爱人;楼太高了,楼上栏杆已年久失修,千万别登楼凭栏呀。D、“平芜尽处是春山”,是说凭栏远眺,看到的只是一片青草地,即使望到了草地的尽头,也还有青山挡住视线。
⑵关于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对句开篇,通过候馆、溪桥点明旅途,通过梅残、柳细点明时令;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初春的景色。
B、接着,作者写草薰、风暖、水绿,通过对美好春光的描写,来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使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
C、下阕变换角度,行人由自己感到离愁的无穷无尽,推相到居家的爱人也一定相同,进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词通过对行人旅途中所见所感和居家爱人登楼远眺的心情的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女子的离愁别绪。(1)C(2)D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定**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㈠① 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②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㈠①“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 “何妨”更小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②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㈡⑴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⑵“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⑶“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㈡⑴闲适、轻松、自如。
⑵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⑶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1)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2)漏断:漏壶里水滴尽了。(3)拣尽寒枝不肯栖:鸿雁栖宿田野草丛间,不宿树枝。
㈠(1)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不超过40字)(3分)答:
。(2)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试简要分析。(不超过40了)(3分)答:
㈠(1)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3分)(2)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3分)㈡①该词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感情的?
②黄庭坚《山谷题跋》评论此词:”语意高妙,似非食烟火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请你谈谈作者在词中表达的人生态度。㈡①比喻(或托物言志,或象征等类似答案
②虽然官场失意,内心孤寂,知音难觅,但仍旧坚守节操,拒绝同流合污。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1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面问题(6分)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1)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联系两片之间的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2分)(2)首先,这两句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其次,这两句词炼字的功夫了得!(4分)12.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看似平淡,但意蕴深婉”是《虞美人•梳楼》的特点,请结合上片“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简要分析。(2分)
(2)两首词均描写了词人在雨中所见的海棠但用意与手法各不相同,试具体分析。(4分)(1)词人写“愁”,却不明说愁多,只说楼小,且以“忒”字加以强调,其愁之多,便不言而喻。不说思归,却说“愁”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且以“几度”加倍表现。(答出以楼小言愁多,给1分;答出“觅归舟”言思归,给1分)
(2)《虞》词人久滞客中,思乡怀人,赏海棠本是为了自我安慰,排遣心中愁思,但映入眼帘的是雨后竞相吐艳的满眼红绿,联想到自己,韶华渐老,思乡自怜之情不减反增。本词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用意1分,手法1分)。
《如》通过写海棠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怜花惜花的心情,“绿肥红瘦”写出了一场雨过海棠凋零的残象,以哀景衬哀情。(用意1分,手法1分)。
1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⑴“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⑵“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是名句,常为人们引用。在词中,“青山”比喻什么?人们引用时又是什么意思?
⑶“山深闻鹧鸪”鹧鸪啼叫声类似“行不得也哥哥”,这里的鹧鸪声是什么意思?他们说什么事情行不得?你理解的根据是什么?
⑴希望收复中原,还独边境,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
⑵词中“青山”比喻主和派(说“外族入侵者”也可),引用“青山”指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⑶是主和平派的声音,他们所北伐收复中原行不得。理解的依据是词中“山”这一意象。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呜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4分)(1)辛弃疾利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白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巧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川鸟呜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忐未酬的忧愤利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此题4分,时代背景利思想感情各占2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2)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4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18.阅读辛弃疾《丑奴儿》,完成题目。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㈠⑴这首词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
字。⑵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答:
⑶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答:
⑴对比
愁
⑵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⑶秋色入心即为“愁”,愁而不能直说和尽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令人愁绝。
㈡(1)辛弃疾是我国南宋著名词人,与北宋的 被后世称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又因为他和 都是山东济南人,所以史称”济南二安“。(2分)
(2)有人说上下两阙中的”愁“不是一个”愁“,你是否同意?为什么?试作简要分析。(4分)(3)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4分)(1)苏轼(苏东坡)(1分)李清照(李易安)(1分)
(2)同意,本词上下两阙的”愁“不是一个”愁"。(1分)上阙是少年时没有社会体验,为文造情,所抒写的是一段闲愁;下阙是饱经忧患的感受,此时的愁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欲说无处的深愁。(3分)(本词抒发的是作者的沧桑之感,也是作者创作思想转变的写照。)(3)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4分)
第四篇:诗歌鉴赏资料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说:“‘雨中’‘灯下’虽与王摩诘相犯,而意境各自不同,正不为病。”王维《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这两句纯属白描,是赋体,并不兼比;不仅意境不同,手法亦自有别。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语虽近似司空曙,但手法也并不一样,这里只写灞上秋居漂泊异乡孤独寂寞的情景,不曾以树喻人,没有比的意思。司空曙“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的艺术手法。
[1]
题西溪无相院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2]
编辑本段译文
溪水漫流,已是雨过放晴,天光山色浑融一片明净,与水齐平的溪岸上静卧着几家门庭。微风轻拨溪中繁密的浮萍,萍叶空隙现出远山的倒影。沿溪轻轻地飘来一叶归舟,悄然能听到船舷擦动水草的响声。忽见寻路入城去的僧入,像从净境走向烦嚣世尘。溪桥上往来的过桥人,宛然在明净的镜中步行。正是凭借这场短暂的秋雨,西溪的秋色平添几分。别让溪中的芦苇任意勃生,妨碍游人观赏这溪上月影。[2] 编辑本段评论
宋·曾慥:“子野尝有诗云:‘浮萍断处见山影’,又长短句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又云:‘隔墙送过秋千影’,并脍炙人口,世谓‘张三影’。”(《高斋诗话》,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八所)
宋·苏轼:“子野诗笔老健,歌词乃其余波耳。《湖州西溪》诗云:‘浮萍断处见山影,野艇归时闻草声’,与予和诗云:‘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若此之类,亦可追配古人,而世俗但称其歌词。”(《诗人玉屑》卷十八)[2] 编辑本段赏析
张先籍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其地有东苕溪、西苕溪二流在乌程合流入太湖。诗当写湖州西溪。诗中描绘秋雨初晴的江南溪上景致,明净清丽,充满娴静的雅趣。尤妙于写静,善于写影。若寓“浮萍”之动于静,以“草声”之动衬静。
五、六两句所写静景,乃是至静之景,静入心境。张先又善写“影”,如“几家门静岸痕平”、“过桥人如镜中行”二句,是暗写屋宇、行人在水面的倒影。“浮萍”句是明写山影。浮萍断处间隙,隐现山影于水面,令人联想到微风轻拂,浮萍摇动,山影在水面也随之摇曳,真有神妙之趣;“莫放修芦碍月生”,却是虚写月影。不愧“张三影”之称。[2]
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1]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⑴端居:闲居。
⑵素秋:秋天的代称。[2]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
编辑本段注释
①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②“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
③无穷:无尽,无边。
④般:种。
⑤“只应”句: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⑥未是:还不是。
⑦别有:更有。[2]
编辑本段词意
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赏析一】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个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4] 【赏析二】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
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馀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
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
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
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今不存。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译文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君被贬官九江。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编辑本段题解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这首诗是元稹贬居通州(今四川达县)听到白居易也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诗的中间两句叙事抒情,首尾两句写景,情景交融,更显得凄楚动人,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白居易在江州读此诗后十分感动,对“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感触尤深。后来,白居易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
注释
幢幢(chuang床):晃动的样子;昏暗不明的样子。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元稹与白居易的交谊情深。
首句先写室内景物。夜深的时候,灯油已将燃尽,昏黄的火苗在作最后的挣扎。摇曳的灯影映在墙壁上,室内显得格外阴沉幽寂。此情此景是何等的凄惨悲凉!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受呢了心境不好。固然,他在元和十年(815)的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刚刚到任,又不幸染病,自身遭际坎坷,本已心黯神伤了,何况这时候又听到那从远方传来的挚友白居易贬谪九江的消息呢!他震惊、他心悸,陡然从床上坐起。好友被贬对他的刺激实在是太深太重了。他无论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阴惨的灯影里,只觉得夜风吹雨,凉气透过疏窗一阵阵地往身上袭来。
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的文学观点基本一致。政治倾向亦约略相同,守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人生遭际种种亦非常近似,这些,都使他们的交谊非同寻常,一日不见,恍若三秋。身处贬谪,重病缠身的诗人在听到老友的不幸消息后,竟是那样伤心动情,这不正是二人友谊的历史记录吗?据载,白居易在江州读到这首诗以后,马上给元稹回了一封信,信中大呼:“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此等情辞,在短书中四次出现。对于元稹的诗句,白居易评论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拿元稹的诗与白居易的书信对读,我们无不为二人的深挚交情所打动。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很有特点。首句和末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际上景中寓情。首句,侧重渲染室内悲凉的气氛,为全篇涂抹了一层暗淡、感伤的色彩。末句,写景兼顾室内与室外,笔法不仅变化。而且用“暗”、“寒”两字勾勒,这样,残灯、阴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景物,便都与作者的悲凉心情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凄惨孤独,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中间两句,叙述听闻,抒发感受,但是又竭力使文笔生动形象,尽可能地诉诸画面。特别是第三句,“惊坐起”三字紧接在“垂死病中”之后,分量极重。诗人本已处在垂死状态,可见病情沉重危险,而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竟然陡然坐起,其消息的惊动诗人心魄,诗人对挚友的关切同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激不平,就都被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三个字可谓传神之笔,作者善于捕捉人们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言语看似不奇而却意味深长。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司马。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上面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
第五篇:诗歌鉴赏练习题一·2016
诗歌鉴赏练习·一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日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
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怎样的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①
鹧鸪天•酬孝峙[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②③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⑴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⑵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诗歌鉴赏练习·二
1、(20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②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 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呢?为什么?
4、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5、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问: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
答案一
1.答:(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
2.(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3.(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4.答:⑴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⑵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3分)
诗歌鉴赏练习·二
1.解析:该题考查炼字,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能够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应注意体会感悟。淅沥的小雨好像丝网一样,想要将春网住,无奈落花遍地,又是在这黄昏时节,令人好不伤悲。
答案:网是“网住”的意思。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比喻生动新奇。既写出细雨如丝的特点,又写出诗人的惜春之情。
2.答案: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3.答案:寒字。寒字既写月色清冷,又写内心凄凉。在疏影、玉笛、寒月构成的清冷意境中,诗人心伴着一船寒月,到达百嘉村。“寒”字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的痛苦寂寞,是诗人百愁萦绕、无可奈何心境的反映。
4.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或答批判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5.答:步骤①刘诗含蓄深沉;吴词温婉悲凉;赵曲明快直露。
步骤②刘诗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步骤③这三篇作品语言特色各异,均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巧解“诗眼”
对于“诗眼”,可算是众说纷纭,但对于诗歌语句来说,“诗眼”不过就是最为凝练、最为生动、最富韵味的字,而且这个字有着画龙点睛的功用。我们说的“炼字”,属于创作过程,古代有人称之为“点眼”,而就鉴赏已成的作品,最为得当的称谓是“诗眼”。
诗词语句中的“诗眼”,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生动活泼的形态,最耐人寻味,往往使人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仅是一“余”一“上”两字,便使全诗景物情神毕透;“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一“疾”一“轻”两字,鹰、马的精神如见。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潜”一“细”两字,生动的传出了春夜和风徐徐,细雨绵绵的状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一 “低”一“舞”两字,形象地描摹出冬晚乱云弥漫,风雪交加的神情。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悦”一“空”两字,便达到了情景交融、形景神会的境地。王国维评论宋祁词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些例子说明,恰到好处的“点眼”能够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为诗歌创造美的韵味。
相传,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晶”。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拊掌称妙。
这是一个典型的关于诗词用字点眼的故事。试想,如果着一 “摇”字,那风便为狂风、努风,细柳梅花当然不堪一击,只能是变为败柳残花;既然是“淡月”,自然光亮度很弱,是不可能“映梅花”的。而苏小妹所谓的 “扶”和“失”字,不仅抓住了景物特征,更重要的则是创造了一种和谐朦胧的美妙的意境。
清代诗人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意”,就是意境,既包含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的境界,也包含作者主观的情思。“炼字”或“点眼”,只有拿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但是,我们如何鉴赏所炼之字的丰富意韵呢?
综括古今审美经验,我们认为鉴赏炼字共有四个角度,即内容定位、修辞定格、表现定法、活用定真。
1.内容定位
炼字的目的是将自己内在的情思与感悟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炼字”关键还是要达意。鉴别用字的妙处,不能脱离诗歌内容。从古到今,好的诗词,特别是那些名句,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抒发情感,都出于作者大喜或大悲之情感的极限。所以诗词不仅是文章之精华,也蕴藉着情感之精华。
古人用意境或境界来品鉴诗歌作品,王国维是如此论境界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同样,判定字词用得如何,首先看它是否能写出景物的“真”,感情的“真”。具体说来,一要从诗歌描摹的物象景象中读出人物的思绪情感;二要善于联想与想象,感受作者所创设的虚境;三要获得言外之意,获得与人生意蕴相关的思考和领悟。
例如,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炼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泅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又例如杜甫《登高》中的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其中的“常”字写出了时间之长,频率之高,由此强化了诗人因遭遇坎坷,长期漂泊而产生的孤苦与悲凉的心境;而“独”字,根据对仗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偏偏”之意,诗人却偏偏要在多病之秋登高感怀,这不正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国忧民,虽九死犹未悔的执著精神的体现吗?
再如唐人李华《春行即兴》中的诗句:“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其中“空”字的理解必须和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才可以理解到位:春天本是鸟语花香,但此时花开花落无人赏,鸟儿啼叫无人听,显现出山路的荒寂,更流露出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2.修辞定格
概括性、抒情性极强的诗歌又最需要依赖修辞采进行表现。诗歌中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一点也反映在“诗眼”上。为了实现某些修辞手法,有些时候对语言的运用与平常也有所不同。
例如,王维的《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第三联中的“咽”字、“冷”字是诗眼。“咽”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更新奇绝妙。“咽”、“冷”两字的修辞运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
雍陶的《题君山》诗,“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状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美丽的君山如仙子刚刚梳洗罢的螺臀高高蓬起,美丽至极;而洞庭湖仿佛是一面镜子,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臀高耸的样子。这种比拟绝妙奇特,联想完全在“螺”字比喻的基础上形成。
张先的《天仙子》中写道:“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王国维在评价这首词时说,“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因为这个“弄”字,包含着拟人的手法,能够引发人的联想,言“花弄影”,含有“嬉戏”、“挑逗”之意,把“花”与 “影”都写活了,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情趣。
3.表现定法
诗眼除了可能包含修辞因素外,也可能包含其他表现手法,主要有:
以动衬静。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描写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过了滤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流”字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
以动写静。张先《天仙子》中的句子,“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以实显虚。宋祁《木兰花》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句,春意本来只可感知,不可听闻,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的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以乐衬哀。杜甫《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溅”、“惊”二字,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了解表现手法如何通过“炼字”来达成,对于我们理解句意乃至体会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活用定类
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要有意识的加以分辨。
李白在一首表现音乐的诗中写道“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要理解这个“洗”字的妙处,首先就要弄清其用法。在用法上它有被动的意思,亦即“流水洗客心”之意。“洗”字与“客心”搭配就充分表现出了音乐涤荡胸中世俗杂念的巨大感染力量,与“流水”搭配又暗取“高山流水”的典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与蜀僧的深情厚谊。
杜甫有一联诗句是“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苏东坡对此极为欣赏,我想,除了“吐”字下得极妙外,“明”字这一形容词兼摄动词的作用,赋予诗句以动态感。其他如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的“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王昌龄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字,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对于炼字鉴赏的阐述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物境真实、艺境规范、意境深刻。物境是根基,艺境是花朵,意境是果实。
1.物境真实
用字的妙处,第一要求是准确、具体地反映具有个性特征的现实,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物境”。杜甫的《旅夜书怀》这样描写自己看到的景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为何要用“垂”、“涌”二字来描述星星和月亮呢?因为用此二字才符合视觉规律:仰望天空,原野空阔,星光下照,远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样子,故用一“垂”字;平视前方,因原野空阔,月亮从江边升起,给人的感觉就像从江中升出一般,故用一“涌”字。
2.艺境规范
“艺境”,就是运用艺术手段产生的审美效果。修辞也好,艺术手法也好,都会给对象附加离奇的效果,或生动,或形象,或含蓄,或隽永。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便是如此。“绿”,本来是植物茎叶的颜色,是静态的;但是这里却活用为动词,将“绿”转化成动态的过程,也将诗人眼中那一刻静态的春天的江南大地转化成生机涌动的世界。因而,“绿”字运用了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不仅写出了江南大地由枯变绿的过程,也呈现出了江南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
3.意境深刻
“意境”,就是诗人通过某个诗眼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诗云:“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后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一个“低”字,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而一个“近”字则赋予了景物以感情。诗人不说江清“人近月”而说江清“月近人”,是因为“日暮客愁新”,诗人内,心有无限的愁思,月亮仿佛是一个能理解诗人痛苦和愁情的伴侣,它要主动靠拢来陪伴、安慰漂泊流浪之人。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一切客观外物只有经过诗人感情的内化与浸润,才能获得灵气与生命。对“诗眼”的分析,如同尝一脔而知全鼎,以此人手,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语言的韵味和魅力,继而了解诗歌巨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补充: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析《征人怨》,必以诗词意境入之,好象我就是“征人”,入“征人”之境,体会征人之意,便能更准确的找到诗眼。《征人怨》是一首边塞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属,实际上都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这“怨”字便是“诗眼”。从“金河复玉关”反映了对战事频繁的怨恨,“岁岁”、“朝朝”从时间上流露出怨情,“三春白雪”则怨边塞奇寒无比,“万里黄河绕黑山”是怨环境艰苦、景色单调。
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精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中:“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