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切的怀念我们的爷爷
深切的怀念,不朽的丰碑
今天是2012年11月28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沉痛的日子,因为我们今天都怀着沉痛的心情在这里沉痛悼念我们的爷爷,回忆爷爷生前对儿女的养育付出的艰辛,怀念爷爷对孙辈的关爱,作是文以记之:
(一)伤逝 爷爷走啦
您怎么走得这么急
急得儿孙们都来不及跟您说句话 当惊闻您要走的消息 您的儿子从江苏
您的儿媳妇、孙女从深圳 您的外孙从广西 乘火车坐飞机赶来啦 您的左邻右舍来啦 远的来啦近的来啦
可是,还是都来不及跟您说句话 爷爷呀爷爷,您是不是睡着啦 请您醒一醒,看一看
您的满堂儿孙齐聚在您的跟前
是多么希望您能再一次给儿孙们发指示
是多么希望您能再一次给儿孙们以语重心长的教诲 是多么希望能在大年三十再次贴上您撰写的鲜红的对联
您的儿子儿媳是多么希望能再次给您端上一盆洗脸水,一杯牛奶 可是......爷爷走啦
哀乐低回,低回的哀乐撕碎着儿孙们的心 淘气的小智智,不谙事的小锐锐哟 你们走远些玩吧
要玩,轻些吧,再轻些吧 不要吵着了姥爹 姥爹工作了一辈子
为这个大家庭操劳了一辈子 姥爹累啦,姥爹需要休息 你们现在还不懂 你们长大以后会懂的 ……
(二)丰碑
是的,爷爷辛苦啦一辈子,呕心沥血的一辈子 八十四年,三万零六百多个日日夜夜 您的童年、青少年是黑暗的旧社会 您的青年、壮年又是共和国最苦难的岁月 您带领儿女走过了坎坷,历尽了磨难 您的条条皱纹记下了一生的风雨行程
是您,用宽厚的肩膀扛起了养育五个子女的家庭重担 是您,把他们送进了航天大学、军营政府、领导岗位
即使生活在农村的子女不也无时无刻不倾注着您的心血、您的深情 是您,给了儿女们的生命
更给了他们以孝顺、勤劳、智慧的灵魂 爷爷呀爷爷 您是一支红烛 不求索取,只有释放 燃烧自己,照亮后人的航向 您是寨龙山上的一棵不老松 峥峥傲骨,枝繁叶茂
您看,您的儿孙个个事业发达,作风正派 不正是这动人的写照顾!爷爷呀爷爷 您,青丝变白发 永远改不了心中的爱
我们,我们的后人的血管里永远流淌着您的血脉因子 您的一身正气不怕邪,两袖清风敢碰硬 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三)盼归 爷爷走啦
寒风凄切,资水同悲
无语的资水哟流淌在儿孙们的心扉
不,那不是资水
那是儿孙们流淌成河的心泪 爷爷呀爷爷
儿孙们在泪眼朦胧中盼您归 日落啦还有日出的时候 春去啦还有春归的时候
可是,怎么只见爷爷去,不见爷爷归 爷爷呀爷爷,您明晚几时回 爷爷,您回来吧 ......
门外拂过一阵清风 兄弟们快点把门打开 那是爷爷回来啦 在这阵清风拂过后 待到明年的春天 待到山花烂漫时 他在丛中笑
那是爷爷对儿孙们春天的期望 ......
兄弟们,努力吧,朝着目标奋斗 沐浴着爷爷的家风,化悲痛为力量
记着爷爷的训导,沿着爷爷开辟的道路前进
那才是爷爷的精神最好的回归 ...... 爷爷的音容宛在 爷爷的精神与世长存
爷爷永远是儿孙们心中不落的星辰
2012-11-28
孙婿:胡湘华
第二篇:深切的怀念
永远的怀念
巫山县凌云小学:夏荣清
每逢佳节倍思亲。惟有“父亲节”更令我深深地思念!悲痛乎,1996年7月16日;因为,这一天是我父亲驾鹤归西的日子。他走了,带着他对儿女殷殷的祝福;他走了,留下他对儿女深深的牵挂;他永远走了„„这年他才五十九岁啊!“老爸呀,你为啥走得这么早?为啥走得这么快?我还没有尽到一个儿子的孝道啊!”当时我真的是肝肠寸断,悲痛欲绝,嚎啕大哭之。他的撒手,是老天爷没有长眼睛啊!
一、岁月无情,千磨万击更坚劲
我的父亲,是一个朴实勤劳的汉子,生于1938年6月14日,家里哥姐四人,他是老幺。他出生于我们的国家最戡难的时代。正是“国之不存,身将焉托?”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难得吃上一顿像模像样的饭;真的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居无定所,那个东家田租低,够仁义,就往那里搬。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副被岁月磨得光溜溜的石磨,搬到那里它就跟到那里。因为它是一家人的生活的加工厂。也只有它记录了岁月的艰辛与沧桑。
最残酷的是当父亲六岁多的时候,我奶奶生“疔疮”无钱医治,离开了人世。奶奶临终前神智非常清醒,她把我老爸叫道跟前,用手深情的抚摸着他的头说:“幺儿,你长大了,弄得到饭吃了。不要欠我哟。”不一会儿就闭上了双眼。此时,对于父亲来说如同天塌地陷!失去了母亲的孩子犹如野草任岁月的蹂躏与践踏。生活之艰难用语言难以表达也。
岁月的无情炼就了父亲坚强的性格。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做各种家 务,有时还要帮着爷爷下地劳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对父亲最合适的评价。在这期间值得父亲自豪是断断续续地上了两年私塾,他是百倍千倍的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这为后来看书读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残酷寒冬,怎能阻挡梅花怒放
渐渐地父亲长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当亲戚朋友看到他是一个治家的好男人时,姻缘亦随之而来。没妈的孩子还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老婆(我当年的母亲有点漂亮),令人羡慕死了。其实山花的烂漫不知经历了多少煎熬和苦难。
有了家,父亲千百倍之珍爱。不但爱家更爱自己的老父亲。虽然老爷爷失去劳动能力,需要赡养,但父亲从来没有把他当成包袱扔给两个哥哥。默默地承担了尽孝的义务,有人说他傻,更多的人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他还养成了特别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打牌亦不抽烟,只是偶尔喝点酒,他常说“成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就像水推沙”。他的勤劳、纯朴、忠孝、仁义、节俭之美德,使很多人为之叹服。
三、珍爱生活,于公于私从不含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走上了实行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在大集体中一致担任着生产队队长,他结合本地实际,合理安排,精打细算,使我们生产队的四十多户人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可是好景不长,十年浩劫开始了,造反派们总是要找点事做。他们想千方设百计地把父亲轰下了台。从此,集体的日子不好过了,可我们家的日子比以前还好多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毅然决然的到岩口子为生产队挖煤炭。挣到了公分,也解决自家的烧炭问题,小小的煤油灯照亮煤炭也照亮了自己的家,真可谓一举而多得。这两年来,由于条件的艰苦,给自己的身体不知不觉地种下了“习肺”病跟。
小家的日子有了好转,但是集体的境况愈来愈差。上级领导不得不又给父亲反复做工作,让他的生产队再去挑大梁。他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同意了。有一件事到现在我仞然记忆犹新,那是我刚进初中,父亲给我买了一双新凉鞋。有一天和几个同学到郑家洞去捉鱼,我把鞋脱到了一边,等我玩够了,可是鞋也不见了。怎么办了?直接回家吧,又遭父亲的打骂。我机灵一动,就把一位同学的与我的鞋有点相似的鞋借了穿着回了家。
回到家里后,我翻箱捣柜,还好在箱子角边我找到了厚厚的一扎(尽是一元)的人民币。我悄悄的拿了三元钱,第二天又买了一双原来那样的鞋。我当然瞒过了父亲,可是害苦了我的父亲。因为那是生产队的公款啊。上交这个钱时,他翻来覆去的数呀数,总是差三元,莫名奇妙及了。最后弄得他四处去借,他感叹道:“一文钱真的急死英雄汉那。”
半年之久后,他们在一起聊天时我同学的母亲给他说,那钱是我拿的,还再三叮嘱他不要惩罚我。在这件事上他恳切的教育我:“做事要诚实。”还说“打酱油的钱绝不能拿去打醋。一定要公私分明。”他的“鸣蝉洁讥,不羡蜣螂秽饱。”的高尚品质令我既感慨又惭愧。
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不知获得了多少个荣誉称号,曾经出席过县 劳模。还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5年还当上村主任(当时叫大队长)。他虽读书不多,但是他恪职尽责,秉公办事,深受群众喜爱。
四、为儿为女,鞠躬精粹至死不渝
我们兄妹七人,本来我们有九姊妹。其中夭折了一个三弟一个二妹。这对他的打击是用语言难以形容的,特别是三弟的死他好几天没有吃饭,每天以泪洗面。好多亲戚朋友都来陪他劝他。虽然我们姊妹多,但是,个个都是他的掌上明珠。犹如我们的祖国对钓鱼岛一样,是不可分割的。他竭尽全力使我们多读点书,说人情也吧,说好话也吧。他尽到了最大的努力。生活上尽力让我们穿好点吃好点,真是操碎了心。
渐渐地我们兄妹都长大了,读书要钱,圆娶婚配要钱。他又不得不操起了老本行——挖煤炭。虽然改善了当时的经济拮据状况,但是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了,每天咳嗽不止,从不离身的那就是“咳喘素”吧。即使这样他还是起早摸黑照常挖煤。
我风风光光的结婚了。分家时,他有千万个不舍。田里活帮我干,煤炭没有了帮我挖,造房时帮我去喊工。我几辈子也不会忘记他对我的关怀与帮助!
五十九岁的父亲,儿女之事还没有拉上坎啊!还有太多太多的事要他去做。老天爷啊,为啥不长眼啊!
呜呼哀哉!我敬爱的父亲,永垂不朽!
第三篇:怀念爷爷
爷爷去世已二十七年了,但爷爷和蔼可亲的神情还时常浮现在我脑海里,爷爷谆谆的教诲还好像时常在我耳畔回响似的。
爷爷生活俭朴,在我的记忆里,爷爷总是穿着一身缀满补丁,有点斑白褪色的黑色家织布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破旧不堪的黑色线帽,脚上穿着破旧布鞋。爷爷的身体一向很好,饭量较大,年近八旬时,饭量尚不在我二十多岁时之下,不择粗细,只要能吃饱就十分满足。也许是饿怕的缘故,爷爷十分珍惜粮食,不论在什么地方,那怕是看到一粒粮子,也赶快捡起。
爷爷吃苦耐劳,是个永远闲不住的人。除在外经常参加劳动外,回到家里就收拾家什;每当下雨不能下地干活了,便在家批麻批,纺经子,以备打绳之用。大集体时,已七十多岁的爷爷,仍肩负着本生产队四百多口人粪便的担挑、菜园的管理。联产责任制之后,爷爷已年近八十,仍不辍劳作,有时还拉着盆车,去到几十公里之外去买。尤其令我内疚、痛心的是,爷爷去世前的二十天,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又把我们家中的粪便挑了一次。
爷爷又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爷爷写得一手好字,村子里办个红白事儿等,求写字的人很多,尤其到了春节,求写春联的就更多,无论是谁,爷爷总是有求必应。有时白天顾不上写,劳累一天的爷爷,便趁夜晚掌灯而写,赔工夫不说,还要陪墨水,但爷爷从不计较。爷爷还掌握了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一是“腮腺炎”的治疗——搢疗法。每年春上,孩子们易患这种疾病。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只要来到我家一说,爷爷即便是正在吃饭,也会立即放下碗筷进行治疗。只见爷爷口中念念有词,左手在病灶处搢来搢去。说来也怪,就这么搢上几次,病症就会自然消失。爷爷还掌握了一种家传治疗“累风湿”药剂的配制方法,时有病人寻求帮忙,爷爷也是有求必应。这种药剂的配制比较麻烦,尤其是马钱子的泡制较为费事,需将马钱子坚硬的外壳去掉,又不得使用硬东西碰击,只能用手指抠剥,抠剥一剂药的马钱子,会使手指头疼上几天。我清楚地记得,爷爷八十多岁那些年间,还常有确山、遂平等地的病人请去。一去就是几天,爷爷除收些来往的路费外,其余分文不取。有时家人也有埋怨的,“你那么大年纪了,去那远路程,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如何是好?”爷爷总是若无其事的说:“吉人天相,不会有事的!”
爷爷为人谦让,待人宽厚。曾有邻村一人买了我家的窑货,(我村以做盆罐为副业)几年过去了,还有几十块钱没给。一次,哥哥在集市上见到了该人,谈到了这件事,该人碍于集上人多的情面,与我哥言差语错发生了纠纷,该人来到了我家里。爷爷一方面训斥哥哥鲁莽行事,不懂礼数;另一方面倒茶让凳,安慰该人。该人被我爷爷的宽宏大量所感动,气消惭愧,事后逢人便说,我爷爷知书达理,气量宽宏------
爷爷是个读书人,也曾教过书,在我们孙辈九人中偏爱于我,常爱给我谈些心事,知我喜爱写字,曾楷书名联给我做帖,诲我做人,诸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行善之人犹如初春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作恶之人犹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让人非我弱,得志莫离群------”我都铭记于心,奉作为人处世之宝。
爷爷还是个令人可怜、不幸的人。爷爷一生命运不济,早些年(36——37年)间曾糊里糊涂的当过两年甲长、保长。解放后被扣上一顶“五类分子”的帽子,属于专政的对象,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期间。爷爷没少为此写检查、挨批斗,吃尽了苦头,以至于专干重活、脏活,挑大粪就是对爷爷惩罚中的一项。爷爷热爱生命,粉碎“四人帮”后,“五类分子”的帽子被摘除,他无比激动,无比欣喜;联产责任制实施之后,我家的生活状况才得以好转,可爷爷已是年近八十的老人,他每每与人谈及现实的幸福生活时,总难免有几分忧伤,曾多次感叹道:“生活好了,能吃饱了,可我老了!”
爷爷的身体一向健康,很少患病,万万没有想到在他八十二岁那年,即1985年农历八月间,最后一次,挑罢我家的大粪,突然患病,自此卧床,虽经多方医治,却再也没有能够站起来,抱着对家人、对生活的无比依恋而遗憾的心情离开了我们。每当想起这些,我就深
深的自责,倘若能不让爷爷经历那最后一次的劳累,也许爷爷就不会生病,就不会------爷爷辞我千载去,愚孙几时泪始干?
第四篇:怀念爷爷
怀念爷爷
今天,是爷爷去世三周年的日子,我非常想念他。爷爷是位退休干部,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爷爷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他喜欢集邮,喜欢摄影,喜欢垂钓,喜欢烹饪,还是发烧音响俱乐部的成员。
爷爷在世时,教了我许多本领。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和爷爷各自背着自己的照相机,去公园拍照。去颐和园拍照兰花,去中山公园拍照桃花,去玉渊潭公园拍照樱花,还去郊外拍照各种各样叫不上名字的野花。一九九四年我出生时,爷爷送给我一套集邮册和一张集邮卡,作为我的出生礼物,现在我已经有九本集邮册了,每当我闲暇的时候,就翻开那精美的集邮册,欣赏那小巧精致的邮票,那里有无穷的乐趣,使我增长了不少知识。看到集邮册,我就想起爷爷,他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邮票夹,专心致志的摆放邮票的神态。爷爷是我的启蒙老师,我非常怀念他。
第五篇:怀念梁爷爷
怀念梁爷爷
今天是2008年8月1日,对于别人来说,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十分悲伤的日子,因为今天我得知可亲可敬的梁爷爷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我非常悲痛。
回想起每天早上上学,一到校门口,总会看见慈爱的梁爷爷在笑眯眯地迎接着我们。放学时,梁爷爷总会送我们,看着我们被家长一个个地接走,这才放心。
要是碰到下雨天,您会帮我们开车门,撑雨伞,从不怕辛苦,我们感谢您——梁爷爷。
我们有困难的时候,就会向您求助,您会想方设法地帮我们一一解决。
特别是在儿童博客方面,有了您的鼓励和支持,我非常喜欢写文章,您看了以后,竖起大拇指,连声夸奖我:“非常棒!非常棒!”接着您给我出了个人专辑,并写了《序》,其中有一句是多看、多想、多写,我记住了,也照做了,我也取得了许多荣誉,如全国银奖,还被摘录在书中,还在各大网站发表了100多篇文章,这些都离不开梁爷爷您的鼓励和支持,所以我有好消息就会第一个告诉您,也会跟您拥抱,您也会紧紧地搂着我,我们都非常开心、激动!
平日里,您非常辛苦,跑上跑下,忙进忙出,有时您生病发烧,还坚持上班,这都是为了我们呀!我们向您鞠躬,说声:“谢谢!梁爷爷!”
今天,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会永远记着您对我们的好,我们永远怀念着您——梁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