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马将会相关内容背景及意义
习马会
习马会(台湾称马习会),即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的历史性会面的简称。
2015年11月7日15:00,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世纪之握”的动作,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会面使用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互称“先生”。
中文名
习马会
外文名
Meeting between Xi Jinping and Ma Ying-jeou 时 间
2015年11月7日15:00
地 点
新加坡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
人 物
习近平、马英九
意 义
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
会议背景
汪辜会谈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协会的倡议和积极推动下,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备受注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已引起台湾岛内的高度重视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1993年,两岸两会负责人在新加坡进行了破冰的“汪辜会谈”,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一直在两岸间扮演重要的斡旋角色。此番习近平在中新建交25周年之际,应邀访问新加坡,为“习马会”创造了先机。马英九应该也是看准了这一机会,努力为他任内实现“习马会”做最后一搏。台湾官方与新加坡有着良好的关系,马英九与李家也私交颇深(马英九今年早些时候以私人身份赴新加坡吊念李光耀),基于这层信任关系,加上有对“汪辜会谈”历史传承的意涵,新加坡也就成了大陆对“习马会”唯一认可的国际地点。以上为“天时、地利”,也呼应了马英九一再重申的“习马会”要选择“适当时机、适当场合”的原则。[1] 2008年以来,两岸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取得丰硕成果,为两岸领导人会面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两岸之间还存在一些政治分歧。
因此,两岸双方通过沟通,商定会面使用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互称“先生”。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按照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也体现了双方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
参会人员
中国大陆领导人:习近平中国台湾领导人:马英九
会议内容
双方握手
2015年11月7日下午3点,两岸领导人习近平
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在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的瞩目下,两岸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间长达70秒左右。这历史性的一握,冲破了两岸交流形式的最后束缚,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正式会谈
公开阶段
媒体朋友可以在现场采访
习近平致辞:
尊敬的马英九先生,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两岸领导人见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历史将会记住今天。
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苦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然而,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冲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过去七年,台海局势安定祥和,两岸关系成果丰硕,两岸双方和广大同胞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正因为有了这七年的积累,两岸双方才能迈出今天这历史性的一步。在此,我要向所有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做出贡献的同胞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
两岸双方应该从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得到启迪,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
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选择。我们应该以行动向世人表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共同为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我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关系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
马英九致辞:
习先生,大陆与台湾代表团的各位女士、先生,以及在场的媒体朋友们,大家午安,大家好!
今天,我与习近平先生分别以台湾与大陆领导人的身分,穿越66年的时空,伸手相握,握着两岸的过去与未来,也握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深具历史意义。
22年前,也就是1993年的4月,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与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在新加坡会面,签订了4个协议,为两岸制度化协商打下了基础。12年前,也就是2003年的10月,我在「东亚经济高峰会」上,与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资政对谈。当时我们都认为:「两岸的发展,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
此刻,我和习先生相对而坐,共聚一堂,在我们背后的,是两岸分隔超过一甲子的历史;在我们眼前的,是这几年来,双方致力「以对话取代对立、以和解替代冲突」的成果;在我们手上的,是永续和平与繁荣的目标。此时此刻,海峡两岸正大声向全世界宣示巩固台海和平的决心,以及促进区域和平的讯息。
这66年来,两岸在不同的体制下发展,能够从军事对抗转为合作交流,绝非朝夕之功。7年多来,两岸签订了23项协议,创造了4万多学生交流、每年800万旅客往来与1700多亿美元贸易的空前荣景。这些巨大改变的基础,都在于「和平」。历史为两岸留下了错综复杂的世代课题,这正是「尚书」所说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对于各自坚持的敏感议题,需要双方正视现实,以智慧、耐心与诚意务实处理。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努力在双方这些年来建构的「制度性协商」之下,达成了两岸和解与合作,推动了永续和平与繁荣,而这也是两岸及国际社会共同的期待。今天,我愿提出维系两岸和平繁荣现状的五点主张:
第一、巩固「九二共识」,维持和平现状。海峡两岸在历史为两岸留下了错综复杂的世代课题,这正是《尚书》所说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对于各自坚持的敏感议题,需要双方正视现实,以智慧、耐心与诚意务实处理。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努力在双方这些年来建构的「制度性协商」之下,达成了两岸和解与合作,推动了永续和平与繁荣,而这也是两岸及国际社会共同的期待。
第二、降低敌对状态,和平处理争端。两岸目前已不再处于过去的冲突对立,双方应持续降低敌对状态,并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第三、扩大两岸交流,增进互利双赢。两岸目前尚未结案的议题,例如货贸协议、两会互设机构、与陆客中转等,应尽速处理,以创造两岸双赢。
第四、设置两岸热线,处理急要问题题。两岸目前在海基会、海协会首长之间,与陆委会、国台办副首长之间,均已设有联系机制。今后应在陆委会、国台办首长之间设立热线,以处理紧急与重要问题。
第五、两岸共同合作,致力振兴中华。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互助合作,致力振兴中华。
这五点主张不是为一己之私、单方之利,而是为了后代子孙的幸福。我诚挚地希望,双方都应该重视人民所珍惜的价值与生活方式,维护两岸和平,以中华文化蕴涵的智慧,确保两岸互利双赢。
习先生,当前的两岸关系,已经是1949年以来最为和平稳定的阶段。这几年,我常常在台湾的大学校园中,看到两岸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运动、一起演奏、一起欢笑的画面。那种自然的水乳交融,往往让我既欣慰,又感动。他们有热情、有创意;但他们没有仇恨,没有包袱;他们能在人生较早的阶段建立友谊,一定可以为两岸永续和平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好好珍惜、扩大这个基础。
北宋大儒张横渠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习先生,为了两岸人民,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
谢谢大家![2] 闭门阶段
两岸领导人集中精力就一些重要问题交换看法。
(注:两岸领导人将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探讨深化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岸民众福祉等重大问题)两岸双方各自召开记者会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张志军表示,在此次两岸领导人会面中,双方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积极共识,具体如下:双方肯定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双方认为应该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加强沟通对话,扩大两岸交流,深化彼此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造福两岸民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该携手合作致力于振兴中华,致力于民族复兴。我认为上述积极共识,对推动两岸关系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马英九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共回答了14名记者的提问。[4]
共进晚餐
17:30分习近平与马英九共进晚餐,本次晚餐将采取“AA制”。此外,马英九方面除空运了8坛马祖老酒外,更准备了两瓶1990年出厂的57度金门陈年高粱酒,将作为“和平之酒”送给习近平。据了解,这两瓶酒是由随行的“国安会”秘书长高华柱私人珍藏。1990年9月,两岸红十字会在金门签署协议,当时高华柱是金门127师的师长,为纪念“金门协议”签署,特地买了一批金门高粱酒珍藏。[5] 重要意义
会议首先在于总结了两岸交往的历史经验,共同书写了两岸关系的最大公约数。“习马会”上两岸领导人对两岸关系的政策主张阐述,不乏共同点和相互呼应之处。两岸领导人都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的政治基础;两岸领导人视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为两岸的共同使命;两岸领导人都认为,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的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不应成为干扰两岸交流合作,伤害同胞感情的因素。这三个共同点,实际上构成了两岸关系最大公约数的主要内涵,由此也明确了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
会议发出了台海事务作为中国内部事务,应当由两岸中国人共同解决的信号。从1993年“汪辜会谈”以来,到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登陆”,再到此次两岸最高领导人会面,尽管期间两岸关系的发展曾经出现波折,但是从经济交流、人文交流到政治商谈的发展轨迹没有改变,两岸和平发展的趋势已初步形成。
会议开辟了两岸良性互动的新空间。对于台湾方面建立两岸热线的呼吁,大陆方面积极予以回应,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之间有望建立起沟通热线,从而推动两岸高层交往机制化、日常化。对于台湾涉外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大陆愿意通过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同时,大陆方面欢迎台湾同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欢迎台湾以适当方式加入亚投行。这些主张不仅有助于提振台湾经济,增进两岸的民心交流,也有助于两岸关系进一步向命运共同体演变。[6]
历史回顾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14] 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14] 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翌年,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成为1949年以来两岸授权高层人士首次会谈。[14] 1998年10月,“汪辜会晤”在上海举行,拉开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序幕。[14] 1999年7月,时任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的分裂主张,致使两会商谈被迫中断。2000年5月,奉行“台独党纲”的民进党上台“执政”,陈水扁当局的“台独”活动不断升级,使台湾局势日趋严峻。[14]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明了全国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台独”分裂势力的坚定意志。[14] 2005年4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举行历史性会谈,并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郑重宣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14] 连战回到台湾不久,“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被国民党列入政纲。
连战来访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于5月5日率团访问大陆。5月12日,胡锦涛和宋楚瑜在北京举行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14] 2008年3月22日,陈水扁和“台独”分裂势力企图通过“入联公投”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图谋遭到严重挫败。认同“九二共识”、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14] 2008年5月28日,胡锦涛同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新形势下两党领导人首次会谈。半个月后的6月12日,海协会和海基会领导人在北京举行了会谈,中断9年的两会制度化协商正式恢复。迄今,两会已举行十一次领导人会谈,签署23项协议,解决了关乎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问题。[14] 2008年12月15日,海、空运直航和直接通邮同步实施,两岸同胞翘首以待30年的“三通”基本得以实现。由此,两岸迈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崭新时代,各领域往来蓬勃发展,持续热络。[14] 2012年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2013年3月当选为国家主席;[15] 2008年和2012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
2013年10月16日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回答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会否举行“习马会”问题时表示,两岸领导人会面是两岸中国人自己的事,无需借助国际会议场合。[16] 台湾领导人马英九2013年底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表态,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将在2014年二月赴大陆,会见国台办主任张志军。马英九除了提前预告“张王会”的时间表,接受媒体访问时也表达,争取与大陆领导人习近平的会面意愿。王郁琦八号赴立法院报告时,重申促成“习马会”有三大条件。[17] 2014年2月11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举行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次正式会面[18]。
2014年4月16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范丽青表示,两岸领导人会面是多年来的主张,只要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持积极开放态度[19]。
2014年6月,张志军访台,实现了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互访。[14] 2014年9月24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说两岸领导人会面无需借助国际场合(北京APEC)[20]。
2015年3月27日,马英九谈“习马会”[21],表示不排除、不强求。[21] 2015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22] 2015年10月14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广州与台湾方面陆委会主委夏立言会面,就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以及两岸关系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交换意见,达成积极共识。[23] 2015年11月4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宣布[24],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于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24-26]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27] 2015年11月7日下午3点,习近平、马英九同时步入会见大厅。在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的瞩目下,在响成一片的快门声中,两岸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共同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这一刻将载入两岸关系史册。[2
第二篇:政治习马会的意义
11月7日下午,习近平、马英九两位先生会面。
跨越66年的时空,长达80秒的握手,两岸领导人的会面,定格在历史中。
下面,让我们请出此次会面的重要参与者、亲历者——中央台办、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听听他如何解读这次历史性的见面。
跨越66年时空的历史性握手
两岸领导人这一跨越66年的首次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必将载入两岸关系史册。两岸双方以相互尊重和建设性的态度,围绕推进和平发展、致力民族复兴的主题,就两岸关系相关问题坦诚交换意见,达成积极共识。会后,两岸领导人在亲切、轻松的气氛中共进晚餐。
两岸领导人会面举世瞩目。消息甫一宣布,犹如石破天惊,在两岸和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连日来,两岸和国际主流媒体大篇幅报道并进行深入解读。两岸同胞纷纷表达肯定和期许,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台湾各界和社会团体多表认同和支持,舆论普遍认为对两岸关系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包括美日在内的许多国家也在第一时间纷纷表示欢迎,对会面成果给予积极评价。
一、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1949年以来,两岸曾经长期对峙隔绝,给无数家庭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痛和无法弥补的遗憾。这是一段民族辛酸史。然而海峡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兄弟亲情,挡不住两岸同胞对家人团聚的热切期望,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冲开了封闭已久的大门。近30多年来,两岸同胞交往互动日趋频繁,各领域交流合作稳步推进。特别是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道路,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两岸领导人会面条件渐趋成熟。两岸领导人会面得以实现,来自于两岸双方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得益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累积的丰硕成果,可以说是两岸民心所向,两岸关系发展大势所趋。
会面中,两岸领导人都肯定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认为应该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加强沟通对话,扩大两岸交流,深化彼此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造福两岸民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该携手合作,致力于振兴中华,致力于民族复兴。这一重要共识,为两岸同胞指明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基础、途径和目标,对两岸关系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会面将两岸交流互动提升到新高度,迈出了两岸高层互动往来的关键性一步,开创了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沟通的先河,开辟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前景。此次会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为今后两岸各层级的交流互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和两岸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拓展了新空间,注入了新动力。这也充分说明,两岸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完全能够通过建立和加强高层沟通,增进互信,明确方向,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巩固深化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根本政治基础。1992年,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促成了1993年4月两会领导人“汪辜会谈”,推进了两岸协商谈判。2008年5月,两会互致函电,同意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中断近9年的商谈。2014年2月,国台办与台湾陆委会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实现负责人互访会面。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两岸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加,各领域交流合作空前发展,为两岸领导人会面创造了条件。“九二共识”之所以如此重要,在于其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清晰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表明了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也不是“一中一台”,而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那样,没有这个定海神针,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
针对岛内一些人竭力否定“九二共识”,并将此曲解为所谓的“国共共识”,习近平指出,“九二共识”经过两岸有关方面明确的授权认可,得到两岸民意广泛支持。希望台湾各党派、各团体能正视“九二共识”。无论哪个党派、团体,无论其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这一郑重表态,既厘清了“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又体现了对台湾各政党、团体一视同仁的态度。
会面中,马英九对“九二共识”历史事实也进行了回顾,明确表示,“九二共识”的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方对意涵表述的内容完全不涉及“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因为这是台湾现行规定所不允许的。
两岸领导人共同对“九二共识”的确认,进一步夯实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政治基础,有利于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和台海和平稳定。
三、坚定了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处于1949年以来最好的时期,为两岸同胞带来了和平安宁的生活和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两岸同胞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这是两岸同胞在经历了几十年台海紧张动荡后所作出的正确抉择。
当前台湾社会深刻变化,政治纷争不休,影响冲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未来两岸关系的路要怎么走,是沿着和平发展道路继续前行,还是重蹈“台独”挑起紧张动荡的覆辙,攸关两岸关系发展前景,攸关台海地区和平稳定,攸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习近平指出,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台海动荡紧张,两岸冲突对抗,民众深受其害;两岸走和平发展之路,谋互利双赢之道,利在两岸当下,功在民族千秋,两岸同胞应该倍加珍惜和平发展成果,彻底化解两岸敌意,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稳定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框架。这为两岸同胞指明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针对岛内有些人在两岸发展道路不同和社会制度差异上大做文章,质疑两岸关系,习近平强调,道路和制度效果如何,要由历史去检验,让人民来评判。两岸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避免让这类分歧干扰两岸交流合作,伤害同胞感情。与此同时,习近平还对台方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作出积极回应,展现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广阔前景。
反对“台独”,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前提。习近平明确指出,当前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是“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对此,两岸同胞要团结一致,坚决反对。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反对“台独”的坚定立场。
两岸领导人通过对两岸关系66年来发展历程的回顾,尤其是对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的肯定,表明了两岸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极大地提振了两岸同胞对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
四、推进了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扩大和深化
以民为本,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也是对台工作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指出,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要增进同胞的亲情和福祉,让两岸同胞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只要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两岸双方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并把好事办好。
针对台湾同胞关切的问题,习近平明确表示,我们愿意首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两岸可以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发挥好各自优势,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加两岸同胞的受益面和获得感。对货物贸易、两会互设办事机构、台湾同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台湾以适当方式加入亚投行等问题,都表达了我们的积极态度,充分体现了我们践行“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办好事的善意和诚意。
鉴于多数台湾同胞还从未来过大陆和台湾青年普遍关心的问题,习近平表示,我们热诚欢迎台湾乡亲来大陆走走看看,参与到两岸交流的大潮中来。要为两岸青年学习、就业、创业、交流提供更多机遇、创造更好条件,使两岸基层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这充分体现了对基层民众和青年朋友的真诚关爱和殷切期望。
此次会面中,双方同意采取积极措施,扩大深化两岸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交流合作,融洽同胞亲情,促进心灵契合。这些共识将为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和协商谈判注入新的动力。
五、凝聚了两岸携手实现民族复兴的热情和力量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习近平指出,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强盛,是两岸同胞之福;民族弱乱,是两岸同胞之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也是两岸同胞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岸同胞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相信台湾同胞定然不会缺席。马英九也表示,两岸同胞应共同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胜利70周年,这是我们民族付出巨大牺牲才赢得的胜利。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双方都表示,两岸史学界要加强交流,两岸同胞要弘扬抗战精神。
双方都强调,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呼吁两岸同胞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相信,这一重要共识,必将奏响民族团结振兴的主旋律,激励更多两岸同胞参与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来,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强大精神动力。
六、彰显了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
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国内部事务,同时又受到外部势力介入。台湾海峡一度成为冷战的前沿,亚太地区的热点,这不仅是两岸同胞不堪回首的一段伤痛历史,也对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台海局势保持稳定,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赞扬。
当前,世界还不十分安宁,局部地区和一些国家的内部对抗冲突时有发生。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冲突纷争,是世人普遍关注的问题。两岸领导人会面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以行动向世人表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共同为世界与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马英九也表示,应对外展现两岸关系可以由海峡两岸和平处理,同心协力,为两岸下一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表明,尽管两岸之间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但只要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采取对话沟通、平等协商的方式,两岸之间就没有解不开的结、过不去的坎。我们相信,只要两岸双方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一定可以创造以和平方式解决重大难题的最佳范例。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齐心奋斗。两岸关系的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牵动亿万人民的心。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总书记关于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努力维护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第三篇: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幼儿早期学习中,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开发及终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早期阅读对幼儿早期的语词、概念、能力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早期阅读备受幼教界的关注。许多幼教工作者对早期阅读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如:阅读环境的创设研究、阅读材料选择研究、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以及家园互动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等,在不同方面都总结出了一定的教育经验。我园过去也曾对早期阅读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研究,发现幼儿对早期阅读颇有兴趣,但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教师在指导幼儿阅读时有灌输的现象,忽视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阅读教育环境;重知识轻能力,把早期阅读等同于识字教育;重结果轻过程,忽视情感体验和创造性思维训练;重集体教学,忽视日常培养;重幼儿园教育忽视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的作用。为此,从2009年7月起我园将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并有针对性的从2——3岁幼儿早期阅读指导为切入点,在分析2——3岁幼儿阅读特点的基础上,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通过家园同步开展早期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实现家园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家长指导幼儿阅读的水平的能力,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阅读理解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引起幼儿阅读识字的愿望,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发展想象、思维、表达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思路
1.研究目的:了解教师与家长在2—3岁早期阅读指导过程中的困惑,总结出一套有效解决2—3岁早期阅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
2.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案例收集法、追踪记录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3.研究途径:
①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教师及家长对早期阅读指导的困惑;
② 通过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获得理论上的经验积累;
③ 通过具体方案的实施,不断观察幼儿的阅读特点,进行案例的总结,个案分析;
④ 积累2—3岁早期阅读指导的策略,并总结出适宜的指导方法;
二、研究价值
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提高本幼儿园上在早期阅读的材料、指导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细致探讨一下针对2—3岁幼儿的、教师与家长在早期阅读指导中的策略,同时让好的图书在幼儿2—3岁这个年龄段发挥更好的作用,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辐射家庭的目的。
三、研究基础
在以前的工作中,进行过有关早期阅读材料和指导的初步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是这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如2007年6月,梅建宁的教案—
—《小鸟的家》收录在《幼儿园发展课程——教师用书》中,2008年2月,倪雪春的文章《开展家园互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全国创建和谐校园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8年9月,倪雪春图文《虫虫爬》在《现代教育报》启蒙专刊刊登等。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对适合2-3岁幼儿的阅读材料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并搜集了大量的图书(比如……),同时也认识到有些方法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养成阅读的习惯(比如……)。但要更好地发挥图书的作用,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探讨。因为图书只是阅读过程的第一步,它还需要具体指导策略、阅读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以及家庭参与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在前面获得大量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将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图书的作用、如果更好地指导和干预幼儿的阅读过程,帮助他们享受阅读的兴趣,并不断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第四篇:课本剧教学研究背景及意义
“课本剧教学研究”成果总结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999年,《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试验本)》在两省一市试行。该套教材较以往教材在文学鉴赏方面的要求有很大的提高。高中语文课本及读本上有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这就为学生鉴赏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高中语文第四册是小说和戏剧专题,鉴赏水平的提高成了当务之急。2000年,当时的高二语文组为此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活动。当年,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品有了很大的提高,效果颇佳。
2001年,在语文组组长的主持下,我们正式申报课题项目,当年11月被省课题小组批准立项。此时,我们在《新课标》“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的理论指导下,已认识到我们的研究不只停留在表演及提高鉴赏水平的层面,而应该上升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校园文化;促使学生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使其将短暂的人生体验升华为终生的人生理念”的层面,从而努力实践符合新大纲的目标要求。
2004年,课题研究结题。
2005年,该课题被评为省优秀课题。但我们的研究并未终止。因为,我们在实践、理论探索之后,我们又进一步认识到:“课本剧的编导实践使接受者更能做出深刻的评价”,“ 课本剧的表演给接受者以换位式的思考与体验”,“ 课本剧表演研究让参与者尽情进行文学欣赏,也获得了新的知识”,“ 课本剧表演的开展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因此,我们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2008年,新课标在我省实行。我们认识到该课题非常符合其要求,我们又将其上升为“课本剧教学研究”,使其成为我们的校本教材,可以主动将传统的课堂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将两者结合,为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理论探索打下扎实基础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一)该课题研究已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摸索阶段,该阶段重在课本剧表演,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阶段,2001-2004年,研究、探讨、总结阶段。该阶段重视编导、谈体会、写心得。促使学生巩固人生体验,提高人生修养。教师探讨教育教学心得,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创型能力。要求其自主编剧,自主学习,自主表演并开展总结讨论,写论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该课题研究实施过程分三个阶段:
1、前期编剧、选拔演员阶段。强调剧本要自主编写,不得套用抄袭。编写的剧本还必须是适合10分钟左右的舞台话剧剧本。
2.中期排练、公演阶段。讲究演员表演的艺术性,指导演员理解人物、深入角色。在排演中修改剧本,在演出中听取观众(同学)的评价意见,提高演 职人员及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
3、后期研究、讨论、写心得、谈体会、写论文阶段。重在使学生的人生体验升华为人生理念,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将教学教育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深入,提高教学水平。
(三)具体操作如下:
参与者:每全体高二学生及语文任课教师。
基础与条件: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及语文读本第四册(试验修订本)共有剧本27个(含电影剧本)、小说50篇(包括长、中篇节选)。这些剧本为学生的导、演提供了台本,而小说则为学生的改编创作提供了素材。编导原则:立足课堂,服务教学,每剧限定演出时间在15分钟内。具体操作:
1、剧本准备
剧本创作、选择准备安排在高二上学期结束的寒假,并在高二上学期,通过课外阅读,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剧本,介绍有关剧本知识,同时注意在各班培训编导骨干,让他们在寒假期间创作剧本或制定计划,然后,在高二下学期初召开座谈会,交流创作信息、编剧体会,讨论剧本修改,教师根据剧本及导演设想提出指导或建设性意见。
2、排演阶段
每年4月,在选好剧本的基础上进入排练,各班分成若干组,由编导对剧情和角色安排提出看法,与上有相同剧本的,也可借鉴学习上届学生有关体会文章。
这个阶段还准备一些必需的辅助物(简单的道具、有条件的可借些服装等),以简为主。
教材中剧本单元安排在第四、五单元,这实际上是在学期的中期阶段,教学课时需10-12课时,如果随堂教学大概三个星期即可结束,但如果要开展编、导、演的活动,学生的活动量、教师的指导时间相应增大,为了不占用课内时间,导、排应安排在活动课或课外进行。
3、演出阶段
配合教学计划,在各班先行演出、学生评议,并推出优秀剧目,在全年级公演,大家共同观摩,公演时间可安排在周末或课外活动时。演出时,请高一或高三学生代表及语文教师做评委。
4、评比办法
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对其行为作出客观评价,可设置编剧奖、演出奖、导演奖,并让参与者均写出自己的体会,每年安排专题在校报上予以报道。此外,还让“观众”对参演剧目发表评议,选出幸运观众奖或评价奖。
三、成果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
在新课标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教学延展到课外,使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而且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得以改变,教学水平得以提高。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贡献,为学生的终身人格培养打下扎实基础。2)主要观点
①拓展课堂教学,开发课程资源;
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其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③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与质量,是实施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格物致知”的好途径。
3)实施策略
①按教师要求自主编写剧本,要求每个剧目以话剧形式演出,舞台演出时间10分钟左右。
②进行校级或者社会公演,评选优秀剧目、优秀演员、优秀编剧、优秀导演、最佳创意等。
③组织学生座谈。分两类:一类是演职人员,一类是观众。谈完后写成心得、体会。编辑成册,进行展示。4)适用对象
高
一、高二在读学生。可在班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在年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
5)呈现形式
剧本、话剧、文章、录像带(或光盘)、照片。
四、成果实践效果
分教师教学教育成效和学生学习成效两部分。1)教师教学教育成效: ①锻炼了师资队伍。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课本剧教学的研究工作,而且力争取得较好效果。参与教学研究的教师达28人,②开展课题专题讲座11次。每届每班派20人参与听讲座。训练的学生累计达3000多人。
③制成教学录影带6合。
④撰写论文12篇。其中正式发表2篇,获国家级获省市级论文奖3篇。⑤组织学生座谈100余次。参加座谈学生达5000多人次。参与班级达136个涉及学生数近3万多人。
2)学生学习成效:
①学生自编优秀剧本300余部。②自拍DV 6盘。一部分剧目已上传校园网,土豆网,优酷网③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指保留可统计的)2000余篇,10余万字。④照片若干。
以上为有形成果。无形成果见以下案例:、1)鉴赏能力提高: 案例一:
学生在排演《三块钱国币》时,还没有上这一课,所以学生更多的只能依靠自己去理解剧本内容,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他们去查资料,了解剧本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他们自己给人物定型,设计人物语言和动作。即使这样,他们还是遇到不少困难。杨长雄的扮演者饶翔同学(2001届)在公演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体会:“记得刚接到这个剧本的时候,心中真是一点底也没有。因为在生活中我并不是一个善于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人,而剧中的杨长雄是一个能言善辩﹑在性格上有点“激”的大学生,因此要演好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既然已经接下任务,我就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角色演好。”演员本身和剧本角色的巨大反差,让演员的演技受到不小的挑战,其中的酸﹑甜﹑苦﹑辣更是他们课堂上所不曾体会到的。案例二:
2004届的唐堃同学在看了两个班同演的《雷雨》的最后一幕,分析某班失败之因认为:演员对“繁漪这个人物的把握”有问题,他说“作品中的繁漪应该是 一个非常矛盾的人,她必须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自己的情人周萍看上丫环(四凤),作为一个女人,看穿了周萍的自私,自己又爱又恨,所以演员的诠释不足,表演就难以到位。”他还比较说这个繁漪绝不能“塑造成《三块钱国币》中的吴太太”。
2)写作能力的提高: 案例三:
2003年的剧本《孔雀东南飞》,初稿有点像翻译文言文,内容单薄,剧情平淡。在教师指出改编存在的问题后,改编者三易其稿,师生之间的共同参与,让学生学到了剧本创作的知识,教师的指导意见在演出后得到验证。
案例四:
现在河海大学就读的2008届学生徐珺恺在她的最近来稿中提到:剧本《碧血红花》改编创作到最后确实是充满成就感的,这样的一次尝试成为我语文学习中一次特殊的体验,亦或说是一次文学领悟力的提升。关于这一切我心存感激且满怀欣慰,第一次看见了自己独立完成的剧本,第一次找到一种在小说电影剧本之间的文学契合,第一次体味到了高中生硬的课业之外一些新的学习方式。它还使得我在大学中各种实践活动中创作短剧小品更加得心应手,处理剧中人物的感情变化和情节冲突也更为细致准确。在大学中比别人多出的展示机会也正是因着那次课本剧改编中累积的经验。
3)创新能力提高:
案例五:
2003届的王欢同学改编《变色龙》,改编前,分析原作,搜集材料,弄清了“奥楚篾洛夫”在俄语中(是“颠人”)的含意,抓住原作中“他”两次脱大衣的细节,作了必要的戏剧夸张,为了更辛辣行揭露“他”欺下媚上的丑恶嘴脸,又将原作中的厨师改为“厨娘”,她认为,这样更富戏剧性,演出时更可看了。这种修改加强了原作的讽刺效果。
4)人生体验的提高: 案例六:
2003届的黄怡佳执导《孔雀东南飞》后,谈到这样的体会:“我并没有做导演的天赋,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我与‘演员’总是通力合作,互相切磋,就在这你一句,我一句的商议中,我感受到了一种说不出来的兴奋,尤其是我的意见被演员们采纳时,我竟会兴奋好半天,积极指数一路飚升„„。”
案例七:
2011届(15)班张刘一帆评论说:正式演出在所有人的关注下顺利进行了。我本该用最多的话语,最华丽的辞藻去形容去描写,在偌大的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又一幕课本剧。可是真正落笔时,却无从下手了。或许真的是因为过程比结果更让人享受吧。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排练的过程和正式演出中看到了最团结的集体,我从始至终都看到了大家对课本剧的热情。这是这次课本剧的排演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将让我永生受益的财富。学生收获,不言而喻。以上种种,不胜枚举。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
本课题研究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道德、情感、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培养起到课堂教学永远无法取得的效果。该课题简便、易行,规模可大可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第五篇:调研背景、意义及方式
调研背景、意义及方式
背景:
(1)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使得很多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专业上。有的学生如果所学专业在就业方面不是很热门还会选择辅修或修双学位,这样上课和写作业就占用了大量时间,阅读量肯定会减少。
(2)这些年网络得到了迅速普及,分散了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另外,大学生一般都经历过严厉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不重视课外教育,而且上大学后这种压力的减小也有可能减少学生对书本的兴趣。
意义:
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代勤奋拼搏,为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而奋斗。一大部分学生在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后,在大学里尽情地挥霍自己的青春。上网、谈恋爱、社团活动、兼职、聚餐出游等等成了大部分学生的课外生活的主要内容。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课外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在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中占有怎样的一席之地呢? 这个调研项目就是为了调查以松江七校作为调查对象,看看大学生们上大学之后的阅读情况。
调研方式:问卷调查:松江大学城七校采访教师:对现在大学生阅读情况的看法横比纵比: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对比,专业之间对比上网查阅数据:大学生阅读时间比例书店和报刊亭走访:书籍类型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