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鄂尔多斯婚礼课程
鄂尔多斯婚礼的起源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
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2006年5月20日,鄂尔多斯婚礼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的地域十分辽阔,因而蒙古族的婚姻仪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尤以鄂尔多斯婚礼最为精彩。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流传了700多年,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和情趣。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这种婚礼一般要持续两天至三天,自始至终都洋溢着迷人的蒙古族风情。
婚礼简介
一、流程
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
鄂尔多斯婚礼——这里说的鄂尔多斯婚礼,即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她集鄂尔多斯歌舞、饮食、文化、礼仪、风俗于一体,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它起源于成吉思汗时代。生活在伊金霍洛旗的蒙古族,大多为达尔扈特部落的后裔,都是直接为元代宫廷服务的卫士歌手的子孙,她们世代相传,较多地保存了当时的文化,所以其独特性与魅力是任何地方的蒙古族婚礼所无法比拟的。如今,来伊金霍洛旗的游人碰巧赶上一家蒙古族的婚礼,或观看模拟鄂尔多斯婚礼的表演,一定会大饱耳福、眼福、口福。鄂尔多斯婚礼有一套独特而严格的程序。
二、乘马娶亲
下午申时,新郎家中,宾客盈门,馈赠礼品。主家摆下宴席,请来乐手、歌手,宴请大宾、伴郎、祝颂为首的娶亲
3女方家最盛大的婚宴就要开始了。宴毕,新娘即将出嫁。所以也称“离娘宴”。同时也是新郎的最后一次过关考试。先轮流给宾客叩头敬酒,接受女方家亲戚赠送的衣服佩饰,穿上才可以娶走新娘。进膳时,新郎必须当众掰开一个半生不熟的羊脖子,一般羊脖子里总要塞根红柳棍,以考验新郎的腕力和智力。宴后,新娘就要登程,女友们把新娘团团围住,进行“阻嫁”,男方奋力抢亲。之后,开始装扮新娘。馆头额吉解开新娘的大辫,蘸着碗里的清水,梳得油光净亮,把链垂头饰戴上,意味着少女时代就此结束,今后将以少妇的形象出现。女方送亲的人准备好骑乘,在悠扬的礼赞声中,蒙着红纱的新娘由俩位胞兄牵着,缓缓穿过人群上了红马,向婆家走去。这时,女方宾客唱起了惜别的歌为她送行,直唱得新娘泪如雨下,不时地停马回望。
六、迎新拜灶
离婆家不远时,男方派出的人已在野外迎侯多时,就地摆开酒宴为送亲者接风洗尘。趁大家喝酒之际,新郎与祝颂人骑马赶快逃走。按照风俗,跑得慢了帽子就有被抢走的危险。新娘的到来引起一阵暄闹。由新娘家陪送的嫁妆从两堆火中通过,而新娘也要由新郎牵着马从火中穿过。以避邪免灾。新娘步入正厅后,先向灶神三拜九叩,男方祝颂人同时为她吟诵《祭灶词》。然后,依次向婆家主婚人等叩头,并接受赠礼,跪拜完毕,揭去喜帕,新娘方可在众人面前亮相。
6迎亲的队伍将在傍晚时分出发。新郎身着红绸长袍,腰束金黄宽带,脚蹬高统马靴,由领头人、祝颂人陪同,来到蒙古包前象征蒙古族人民勇敢精神的玛尼宏棋杆下,由祝颂人领头,在场宾客和韵,唱起欢乐的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之后,迎亲的队伍扬鞭策马向新娘家驰去。
按照传统的礼节,迎亲队伍在新娘所在的浩特先骑马绕跑一圈。正待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马,欢聚在新娘家的亲友便迎上来,寒暄之间,迎亲的祝颂人还未来得及下马,他手捧的哈达就给新娘家的一位厨师用烧火棍接过去。这时,新娘的亲友们在包外围成一个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样子,还用一条丝带将迎亲者挡住,这叫“彩带隔门”。于是善于辞令的祝颂人便高唱鄂尔多斯民歌发问:“你家天天关门,还是见我们来了关门?是嫌我们来的人多,还是因为错过了时辰?”口齿伶俐的伴娘就会用民歌反唇相讥。这样,双方一唱一答,充满情趣,直到最后,伴娘才收起彩带,放迎亲者进包。
进包后,祝颂人拿出送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女方父母亲友过目,并敬献上奶酒和全羊。之后,新娘家举行盛宴,招待迎亲的人。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杯盏交错,歌声不绝,直到深夜。当年长客人走后,一位少女会端上一
婚期选择
结婚日期,由喇嘛选择,通过媒人和证婚人通知女家。由媒人和男家亲友将聘礼送到女家。结婚前几天,男家女家通常宰牛杀羊准备,打扫或新搭蒙古包,备下美酒、烟、制作或购买好看的蒙古袍、蒙古学、马靴,通知亲友。结婚的新房一般扎在西北角,紧靠长者(父母)的蒙古包,亲友的蒙古包由此往东排在一旁,作厨房用的蒙古包则扎在东北角最靠边的位置上。
0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让我们在辽阔的草原上,纵情歌唱,幸福万年长------歌毕,新郎在众人的簇拥下,跨上骏马向女家奔驰而去。通常新郎等人快到女家时,女家的蒙古包紧闭着,佯装不知,闭门不纳;或是新娘的伴娘和亲友们,在门前作半圆形,好像拒娶的态势。这时一位德高望重、善于辞令的婚礼祝颂人走出来,向女家客气地说:今天是黄道吉日,我们是按婚约来娶亲的。女家还照旧堵着门,以蒙古民歌高声发问,请祝颂人用歌声作答。
伴娘们先唱道--什么象征着洁白无瑕?什么标志着幸福荣华? 这样的礼物是什么? 你可把它带到姑娘的家? 祝颂人答唱道--清晨是纯洁白净的鲜奶,正午酿得更加甘甜,晚上变成醇香的酥油,这珍贵的礼品全都带来。伴娘们又唱道--千里草原上远近驰名,奔腾飞跃神速如鹰,2父母以矫客来临,安为上座,以丰盛的全羊美酒招待。宴时,先割羊肉一片祭祖,后敬新郎、新娘。宾主高兴地为新人的幸福举杯祝酒、高歌。礼毕,姑娘、小伙子们耍笑新郎就开始了。阿拉善市、鄂尔多斯市,“掰羊脖子骨”,就别有情趣,要求新郎掰断煮熟的羊脖子,为的是考验新郎的力气和智慧。为增加难度羊脖骨髓中常常插一根红柳棍或筷子。科尔沁争夺“羊恩吐”(羊嘎拉哈、也叫羊拐)也很富有诗意。
女方家要派人送亲。起程时刻快到时,新娘罩上鲜红的面纱,穿上桃红色的蒙古袍,腰扎宽阔的绿绸带,足
蹬长统马靴,显得分外健美。在送亲的祝酒声中,新娘乘马绕自家蒙古包三圈,向自己的父母和朝夕相处的姐妹们痛哭流涕,互相诉说慈爱、感恩、友谊之情依依不舍地告别。
这时,母亲常常边哭边唱,父亲的歌自己不能唱,通常姑娘们代唱。父母唱完歌,新娘在伴娘的陪送下,同新郎的娶亲队一起,登程出发。新娘总是姗姗而行,故意落在后面,走快了会被人笑话。娶亲队和送亲队都想抢先到男方家,双方在路上都尽情驰骋,互相追逐戏逗。娶亲到家新郎新娘下马前,先绕蒙古包走三圈。下马后,拿着马鞭,双双通过两堆旺火,表示爱情的纯洁、忠贞不渝,象征着婚后生活的兴旺、幸福、纯洁。新郎新娘先拜佛爷、灶神。拜灶时,先在灶里燃起红彤彤的旺火,新人并排跪在一起,新郎的膝部还要压着新娘的袍子边,以示男贵女贤;同时新郎伸右手插入
鄂尔多斯婚礼以男方娶亲为主线,浓缩了蒙古族娶亲过程中的精华内容,寓情于歌舞,场面热烈欢快、诙谐喜庆,内容健康,品格高雅,突出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粗犷剽悍、豪爽热情、讲究礼仪的民族性格。
鄂尔多斯婚礼集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的崇尚文化、祭祀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习俗、民族歌舞之大成,以幸福、吉祥、喜庆、热烈的情绪贯穿始终,展示了民族魅力,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传承。
鄂尔多斯婚礼产生于蒙古远古时代,形成于成吉思汗时期。它集合了鄂尔多斯祭祀、民俗、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文化大成。
《鄂尔多斯婚礼》将这种民俗传统文化用歌舞剧形式搬上舞台。全剧共有8幕,分别是序曲《日〃月〃火》、《祈缘》、《迎婿》、《沙浴》、《惜别》、《婚庆》、《摇篮》、尾声《天〃地〃人》。
鄂尔多斯婚礼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篇:鄂尔多斯求婚婚礼
鄂尔多斯求婚婚礼
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驰名中外,它的许多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情节,至今还保留着,沿用着。婚礼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定亲、婚礼和回门。
定亲 儿子长大成人后,父母就要物色一位年龄、长相、针线、营生都般配的姑娘,作为儿子的配偶。接着就请一位娴于辞令、善于交际的媒人去女方说亲。当然,女方也要详细地了解男方,不过在形式上必须让男方占个主动。姑娘一般在十七、十九这些奇数年龄成婚。定亲通常分两步进行。
先是小定。由媒人自己再寻找一个合适的人,一同携带两盘饼子(每盘有8个圆形面饼,上面放有奶食、红枣和糖)、一瓶白酒来到女方门上,喝完茶以后,将两盘饼子拿出来摆在桌上,让姑娘的父母品尝奶食,再向他们每人献上一条哈达,说明求婚的来意。而后从拿来的瓶里倒出酒来敬给女方双亲;再把其余的酒连瓶子交给他们。接着就在女家的欢宴上详细介绍男家特别是女婿的情况,提出求婚的愿望。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后(姑娘也得点头),才算初步达到了求婚的目的。
再就是大定 这次除原来的两个人外,还得有女婿和一位近亲,选择良辰吉日,带着哈达;一只绵羊背子(煮熟的整羊,如没有,绵羊背子可以用砖茶代替)、两盘饼子、一瓶酒等礼物来到女方家。女方一般也要有娘舅近亲和邻里等几个主要人物在场。男方让女家主人品尝奶食之后,便献哈达,将饼子和羊背子摆在桌上表示送来了定亲的礼物。这时主家便出来一个人,将羊背子象征性地品尝以后,便端起盘子正转一圈放了下去,尔后媒人便向女方长辈每人敬酒两盅,便开始饮酒用膳。这次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决定聘礼的数量和结婚的日期等事宜,蒙古语称作“依克河勒奇高日”。聘礼通常称为穿戴,有“一九”、“二九”之说,“一九”主要包括砖茶、大布、帽缨、腰带、大畜,还有给女方父母的贴杆马、银钱。给姑娘的礼袍等。这些物品大部分在娶亲时又陪送回去。姑娘的头戴主要由女方家准备,但男方家应根据财力情况给予必要的资助。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头戴往往完全自备,有的还相当昂贵,在一般情况下,大定也可以简化程序或跟婚礼一起举行。
大定以后,双方父母就可以互相走动,选择一个吉年吉日,围绕八卦举行一个“开婚”的仪式,八卦是指火、水、金、土、天、气、木、山八种东西,同时商定迎亲、挽头的具体时辰,尔后双方便可以向亲朋邻友发出婚宴的邀请了。
鄂尔多斯风俗,台吉之间互不通婚,同族的兄弟之间不说亲,这是促进后代优生、健壮的优良传统。
第三篇:王军霞的鄂尔多斯婚礼仪式流程
“东方神鹿”王军霞的鄂尔多斯婚礼
仪式流程
中国第一位奥运会长跑冠军“东方神鹿”王军霞的鄂尔多斯婚礼将于2012年6月28日在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隆重举办。
王军霞的鄂尔多斯婚礼:
——是“东方神鹿”在苏泊罕大草原的浪漫品鉴与激情之旅;
——是国际马拉松名将在成吉思汗征战驿道上的时空穿越;
——是东方神鹿王军霞在苏泊罕大草原演绎的蒙古马背上的不朽情歌;
——是在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盟誓之地“东方神鹿”面对长生天升华甜蜜爱情的草原誓言; ——苏泊罕大草原是“东方神鹿”王军霞幸福婚姻中最具游牧激情与草原浪漫的休闲驿站。男方家
(一)娶亲出发
1、在包内娶亲队伍敬献奶食,请示出发
2、祭玛尼宏,诵《伊金桑》,敬香燃柏叶
3、新人整装挎弓,祝颂人吟诵《弓箭颂》
女方家
(一)门口迎接
1、迎接娶亲队伍,互敬鼻烟
2、献德吉、敬奶酒
(二)闭门迎婿
1、女方大嫂挡门迎婿
2、女方大嫂舌战祝颂人
3、祝颂人给大嫂们送上牛皮浑筒礼包
(三)行礼问候
(四)分发出嫁
1、乳汁分发,新娘换装、佩戴头饰
2、新郎以马鞭牵手新娘
3、新娘惜别父母
4、父母洒奶祝福
男方家
(一)半路摆席,抢帽嬉戏
(二)下马倒毡,跨火祈福
(三)跪拜公婆,敬献奶茶
(四)鄂尔多斯婚宴
1、东联·苏泊罕大草原景区为王军霞赠送马头琴
2、新郎新娘敬酒
3、鄂尔多斯民歌联唱——艺术团敬献三巡美酒
第四篇:鄂尔多斯地区婚礼民俗与民歌
内蒙古大学任选课程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
鄂尔多斯地区婚礼民俗与民歌
--以伊金霍洛旗婚礼民俗为例
[内容摘要]民俗音乐,作为中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媒体,主要是指利用中国的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中国传统的民俗音乐有很多的分类,比如各种礼乐等。而婚礼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的婚礼音乐也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民俗音乐。生活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的婚礼以鄂尔多斯地区的最为著名,由于曾经去伊金霍洛旗实习,所以本文就以伊金霍洛旗的婚礼民俗为例,来简单的介绍一下鄂尔多斯地区的婚礼民俗与音乐。
[关键字]鄂尔多斯 婚礼民俗 婚礼音乐 伊金霍洛旗
一、关于民俗与民俗音乐
(一)、民俗1
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民俗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 1 http://baike.baidu.com/view/277479.htm 内蒙古大学任选课程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
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比如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有着他自身的变异性,比如,过年的时候北方会吃饺子而南方则是吃年糕。
(二)、民俗音乐2
民俗音乐,又称民间音乐、民间歌谣、民间短篇诗歌等,简称民谣、民歌、民乐或民曲,于国际民间音乐协会之解释定义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通大众音乐”,也就是该音乐散布过程,纯粹是由演奏者或音乐接收者记录教习,并亲自相传所得。其范围包含歌曲、简单乐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调与步伐。而中国民俗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民俗音乐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就演奏方式来说,民俗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音乐主要是与中国的传统民俗相适应的,所以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的话,传统民俗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不少器乐曲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
二、鄂尔多斯地区的婚礼
内蒙古的地域十分辽阔,因而蒙古族的婚姻仪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尤以鄂尔多斯婚礼最为精彩。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流传了700多年,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和情趣。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这种婚礼一般要持续两天至三天,自始至终都洋溢着迷人的蒙古族风情。
(一)鄂尔多斯地区婚礼步骤3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 2 http://baike.baidu.com/link 齐.毕力格.源远流长的鄂尔多斯婚礼[J].西部人.2003(05)3 内蒙古大学任选课程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 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鄂尔多斯婚礼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
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
(二)、鄂尔多斯地区大的婚礼民俗
鄂尔多斯婚礼仍保留着男到女家娶亲的习惯。结婚那一天,男家附近另设一座披红挂绿的蒙古包,作为新房。包里包外都是穿着鲜艳的蒙古袍、欢声笑语的男男女女,新郎也换上崭新的装束,忙碌着准备去迎亲。新娘则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内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来。
迎亲的队伍将在傍晚时分出发。新郎身着红绸长袍,腰束金黄宽带,脚蹬高统马靴,由领头人、祝颂人陪同,来到蒙古包前象征蒙古族人民勇敢精神的玛尼宏棋杆下,由祝颂人领头,在场宾客和韵,唱起欢乐的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之后,迎亲的队伍扬鞭策马向新娘家驰去。
按照传统的礼节,迎亲队伍在新娘所在的浩特先骑马绕跑一圈。正待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马,欢聚在新娘家的亲友便迎上来,寒暄之间,迎亲的祝颂人还未来得及下马,他手捧的哈达就给新娘家的一位厨师用烧火棍接过去。这时,新娘的亲友们在包外围成一个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样子,还用一条丝带将迎亲者挡住,这叫“彩带隔门”。于是善于辞令的祝颂人便高唱鄂尔多斯民歌发问:“你家天天关门,还是见我们来了关门?是嫌我们来的人多,还是因为错过了时辰?”口齿伶俐的伴娘就会用民歌反唇相讥。这样,双方一唱一答,充满情趣,直到最后,伴娘才收起彩带,放迎亲者进包。
进包后,祝颂人拿出送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女方父母亲友过目,并敬献上奶酒和全羊。之后,新娘家举行盛宴,招待迎亲的人。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杯盏交错,歌声不绝,直到深夜。当年长客人走后,一位少女会 3 内蒙古大学任选课程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
端上一盘羊颈骨,要新郎从中掰断。为戏弄新郎,伴娘往往将一根筷子插进羊颈骨里,当新郎识破伎俩,终于把羊颈骨折断时,他要当众与新娘分着吃,以示全心全意的爱情像羊颈骨那般紧紧相扣。
第二天,新娘要离开娘家时,往往泪如雨下,似乎很伤心。其实这是鄂尔多斯婚礼中的“哭嫁”习俗。这时,祝颂人领新郎“抢亲”。陪亲的姑娘将新娘保护起来。男方好言相劝不成,便挤进人群中“抢”新娘,场面十分热闹。最后,自然还是“抢亲”的人获胜了。
于是,新娘和亲人们依依惜别,送行的人们唱起送亲歌,歌声中,伴娘用红纱为新娘蒙上头,然后上马绕自家的蒙古包一周,便策马向新郎家驰去。一路上,双方亲友相互追逐嬉戏,看谁抢先到达,最后,往往是男方抢先到家。新娘下马后,先在蒙古包前的玛尼宏棋杆下举行“跳火”仪式,取兴旺之意。新娘进入蒙古包,祝颂人要向新郎的父母发问,新媳妇蒙头盖脸,能不能见人露面?回答后,婆婆揭开几媳的蒙头纱,然后赠送礼品,并给新娘起新的名字。接着,全羊席开始,持续到天明。次日清晨,新婚夫妇举行送客酒宴。送亲的众人都要畅饮三杯,然后方跃马扬鞭,踏上归程
(三)、鄂尔多斯地区的婚礼音乐
蒙古族的婚礼充分体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在婚礼进行中,处处都会有歌声。新郎在到达新娘的蒙古包外,需要对歌,是的新娘的姐妹们满意了,方可面见新娘。之后,新浪还要在歌声中想新娘的父亲献上哈达。献哈达之后,新郎要带着新娘去夫家,这是,新娘的母亲会一边撒着马奶酒一边唱着送亲歌,去向夫家。
蒙古族的婚礼歌德内容,大致反映了姑娘对父母养育之恩,姑娘离别父母之苦等,歌曲形式多种多样。总之,是胡妮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三、小结
婚礼民俗,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的文化习俗,传承至今,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北方民族中的蒙古族的婚礼民俗,更是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内蒙古大学任选课程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高等教育.艺术.第五讲.民俗与民俗音乐
2、http://baike.baidu.com/view/277479.htm
3、贾艺.民俗音乐学与民俗音乐研究[J].天津音乐学报.2000(11)
4、昌桂文.浅谈中国民俗音乐[J].大众文艺.2009(11)
5、齐.毕力格.源远流长的鄂尔多斯婚礼[J].西部人.2003(05)
6、哈斯巴特尔.鄂尔多斯音乐及表演习俗——在当代视野中的传承与变异[J].内蒙古艺术.2009(02)5
第五篇:鄂尔多斯学习心得
鄂尔多斯学习心得
谢莺
一睹名师风采,走进名师课堂,现场观摩学习,聆听大师教诲,是每个普通老师的心愿。非常有幸,在2017年九月十六号、十七号两日,赴鄂尔多斯进行为期两天的听课学习。会上,6位专家型数学名师进行了精彩的课堂展示,流利的口语、娴熟的教学技巧、精致的板书、亲切的教态、良好的综合素质等,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学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而后省教育界的专家进行了点评,然后还安排执教者、点评专家与观摩教师互动,现场答疑,活动会场气氛热烈,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人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点云拨雾的作用。下面就我听了李培芳教师执教的《认识角》的示范课,谈谈我的感受体会:
9月16日我听了李培芳教师执教的《认识角》的示范课。李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建立角的表象,再教学角的特点,角的大小与角张开口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建立角的表象。李老师都能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剪刀、三角板、钟面、扇子等引入,让学生找出哪里有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在这里并能及时纠正对角的错误指法——只指一个顶点。然后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中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比如教学角的特点时,李老师都能让学生动手摸三角板上的角,让学生亲自去感受,角的顶点是尖尖的。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把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从而使难点得以突破。
三、以游戏、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李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由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中卡通动物,数学故事引入新课,这样安排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能充分利用课件来辅助教学。
李老师精心设计了课件,不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直观的感知角的属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口的大小的关系,并形象地看到角的大小的比较的方法。
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总之,通过这次听课学习,我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积极努力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2017、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