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学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的理论(共5则)

时间:2019-05-15 08:0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法学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的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法学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的理论》。

第一篇:浅谈法学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的理论

浅谈法学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的理论

法学0903 王礼尧 09261066

作为一名法学大三学生,毕业后又打算出国继续深造,我本以为老师的留的这一题目应该对我们来说除了字数意外相当容易,但真正着手准备以后才了解到一个周末的时间是远远不够把这一问题研究深入的。首先是我对题目的理解,主体为法学专业国际化发展,我认为这里应该指的是我们中国大陆的法学专业,毕竟世界各国不同法系应该适用于不同的国际化发展理论,所以我首先查阅了一些中国法学专业在近年如何适应国际化变革的文章,而随后也查到了邓正来老师的一系列文章,也都是关于中国法律全球化问题的,但无奈时间紧张,只能对这些文章囫囵吞枣,浅谈自己引发的一些看法。

比较邓老师的诸多文章不难发现,他认为我国法学目前盲目追求国际化是持一种观望态度的,甚至认为这是不值得肯定的。最终我得到的观点则与他略有不同,我认为法学专业的国际化发展还是十分必要的。在我看来,考虑这一问题首先应从法学专业开始入手研究,法学专业现状如何呢?在我们上小学时,法学一度是最火热的专业,但近年来在高校改革的几年里,招生人数的增加、各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开设都促成了法学专业的不断壮大。法学专业在广大考生心目中被塑造成了需求广大、发展前景良好的热门专业,因此跟我一样的许多考生为了选择这样一个好专业而纷纷考入例如我们交大这些工科院校的法学专业。专门的法学院学科划分详细,专业程度化高,使学生受系统的教育;综合性大学法律系的特色在于学生可以发挥多学科优势 , 可以跨系选科。但是近年来法学热招生冷就业的现象已经逐渐浮出水面,本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的法学专业学生却在就业市场上并不受用人单位欢迎。

说完了现状下面再来看看法学专业的发展趋势,要求是从国际化发展方向来探讨这一问题,那么,什么是国际化呢?人们在谈论“趋势”的时候,通常使用的概念是“化”;比如“全球化”,指的就是全球发展走向一致的趋势。“化”的过程,就是趋势形成的过程。以此类推国际化就是法学专业向国际发展趋势形成的过程。当下中国法学的处境,已经与十年前大为不同,在法学专业不断正规化,精英化了之后,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法学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开放的社会和健康的市场经济都需要法律不断发展。这个趋势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显突出。中国自加入WTO开始,就已感觉到了国际法律谈判人才及跨国诉讼人才的短缺。目前中国已是世界公认的大国,我们参与世界的深度、广度都在加大,参与全球规则制定的机会和空间也在增大,法学教育有责任培养国际型人才。一部分高水平法律院校早已有了这种自觉。中国政法大学、北大、清华、人大等校,都已在国际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上作了各具特色的探索,类似交大等一些后起的法学院校在彰显国际色彩方面也在奋起直追。当然,法学教育的国际化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提高法科学生外语能力、优化知识结构,也包括培养方式、培养目标等多个方面的变革。而且,顺应法学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仅在涉及法科学生的培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在改善教育管理体制、师资知识结构、评价机制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我总结以后认为法学专业的国际化发展对多数学校就是在培养人才时做到师资队伍国际化、学生活动国际化、专业方向国际化、毕业去向国际化。

都说“国际化”已经成了法学院校追求自身“特色”办学的重要标签,那么是否所有开设有法律专业的学校都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由于目前法律专业在高校中极其泛滥,原本只有专科甚至职高师资力量的一些学校都改换门庭变成大学,开办法律专业。不难设想这些学校的学生素质和师资力量何以能开展这种较高成本的教育模式。因此,与其画虎成猫,减少投资,把有限的精力放到少数并非远不可及的专业发展上去。然而,作为例如交大的这些系统比较完善的高校,法学专业国际化发展则是非常必要。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为北京法治建设服务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北京的法学学生也一定要学会接受和适应国际化发展。

2、中国在崛起阶段所具有的外向型经济特点决定了我们当前培养的法律人才应该具有国际的眼光和战略,通晓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游戏规则。

3、法学国际化可以引导法学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寻求解决中国实践问题之新路径,使我们将来能够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法律发展,参与并主导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运作。

而何种国际化发展是我们的法学专业所需要的呢?反观邓正来老师为何不赞成法学国际化观点,我在读过他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之后有了一些感悟,在他的文章中屡屡提到一个专业名词“现代化范式”,他认为现在中国法学界是在盲目的追求一种现代化,甚至冠冕堂皇的称之为全球化,认为一切都要以现代化为基准,任何事物都要讲求全球化,这是不合理的事情。他说的也的确有道理。他认为,这种“范式”不仅间接地为中国法律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而且还致使中国法学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提供的并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与此同时,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现代化范式”因无力解释和解决由其自身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实际上最终导致了中国法学总体性的“范失”危机。因此,我们必须结束这个受“现代化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并开启一个在“全球化时代”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1]

正是在批判“现代化范式”的基础上,邓正来指出:我们必须结束这个受“西方现代化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正如邓正来在《迈向全球结构中的中国法学》中的宣言:“我们应当努力在„全球结构的知识社会学‟的基础上、在对此前各世纪法理学的反思和否思的基础上并在中国立场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全球结构的法理学范式‟或一种„全球结构的中国法学学派‟,并由此形成我们在此一特定时空中对人类法律制度与社会秩序的新认识。”[2]在此,邓正来倡导建构一种新的法学范式——全球结构中的中国法学范式,这一方面来源于庞德“世界法”的启示,另一方面显然受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的影响。从“现代化范式”到“全球结构范式”的转换,意味着一个知识自觉和反思的时代的开始和学术自主性的建立,并且邓正来试图在反思和批判中国法学过程中回答“什么是„中国‟以及如何认识和解释„中国‟”这一最为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从“主权的中国”迈向“主体性的中国”的问题,这也是贯穿全文的另一条主线。作者特别强调“世界结构或全球结构中的作为特定时空的中国”,一方面,他并未完全采纳否弃民族国家的观点,而是将中国与世界结构或全球结构相结合,意味着要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对世界结构进行重构,“中国要进入世界结构之中”也是作者根据全球化的大背景所提出的,而在在现代化范式支配阶段,“中国虽在世界之中却在世界结构之外”。[3] 邓正来认为,在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途径中,由于遵循“冲突-示范-接受”模式,使现代化理论具有了“合法性暴力”的地位,“进步”的导向都源于西方,这也导致了中国法学学者,作为被动接受的一方,在“理想图景”的建构过程中成为了被建构者。他指出,在“现代化”问题上,我们过多地接受了源自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主流学派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法学国际化,不是简单的受西方支配,像世界靠拢,国际化乃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世界秩序,但是在这里,所谓的“国际化”,并不只是意指这种狭义的世界秩序,而是意指包括“去国家化”进程在内的全球性世界秩序。众所周知,全球化正在冲破传统的民族国家壁垒,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国际性规范或全球性规范需要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接纳和遵守,而且许多国际性或全球性规范直到今天才第一次获得了其真正的世界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各国在接纳和遵守这些普遍的国际性或全球性规范的时候,也始终会在很大程度上捍卫其本国的文化、法律和政治认同标准,进而将这些国际性或全球性规范与本国的文化、法律和政治传统结合起来,逐渐使得那些国际性或全球性规范得到本土化。比如说,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同意接受和遵守有关环境保护和人权保护的国际公约,但是在解释这些公约的具体意义的时候,特别是在本国实施这些国际公约的时候,每个国家的解释和适用都深深地刻有该国家自己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的特殊烙印。更为重要的是,在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时候,每个国家都可能经由建构并提供自己关于世界的理想图景而实质性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及其方向的选择和决策,并在这个意义上使之“本土化”。我们既不能退缩也不能全盘接受西方价值的支配,而是在学习法学并与国际化接轨的同时,要通过对话、进行商谈,建构中国自己的理想图景,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参与世界结构的重构过程,从“主权的中国”迈向“主体性的中国”,即形成中国在思想上的主体性。而这一目的如何达到,我想通过培养的国际化法学学生与世界进行对话之后,这一目标将不再遥远。

总而言之,可以说中国法学专业未来的国际化发展方向意味深远,发人省思。邓正来试图在世界结构下启发我们自己的思想发言,既不是简单的否定西方也不是全盘接受西方,而是对世界结构和中国社会秩序进行反思,并且在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中国自己的理想图景,进而建构起一种新的法学范式,促成法学范式的转换,开创一个法学的新时代。他的雄心大略令人感佩,但是,他也认清在旧范式向新范式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理论困境和障碍,而无法在时代转换和范式转换之间架起一座融通矛盾的桥梁,并且在世界结构对知识生产的支配关系问题上缺乏进一步的反思,所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也包含着矛盾和困境。因此,要建构一个全新的中国法学范式并不是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深刻反思,也需要寻找解决矛盾和困境的出路,只有这样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今后才能把握住我们中国法学专业国际化的未来以及中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邓正来,2005:自序《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2] 庞德《法理学》

邓正来 译

[3] 邓正来,2005:自序《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第二篇:大学国际化

一、设立大学国际化标尺和确立国际化路线图的必要性

1.大学国际化问题的紧迫性

经过1999 年以来的扩招,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它不仅每年为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可改变其命运的圆梦机会, 而且对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公平, 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 增强总体竞争力, 保证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的宏伟目标,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扩招将以金色的一页, 载入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册。[1]

扩招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其一是人们不得不面对令人尴尬和不解的现象, 一方面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招不到合格、合适和满意的毕业生。麦肯锡公司2005 年11 月对80 多位人力主管调查的结果显示, 只有不到10% 的求职者符合外资公司的会计、财务、工程等岗位的要求, 大多数人缺乏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沟通能力。由此得出结论: 除水资源、能源和基础设施外, 人才尤其是具备国际化素质的人才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2]

这种状况绝非偶然。中国经济高速运行30 多年, 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 民营经济已占半壁江山, 外资合资企业举足轻重。其融入全球化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皆出人预料: 当今中国, 外汇储备全球第一, 2010 年已达2.8473 万亿美元, 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60% 以上;2009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1% , 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八年保持增长势头,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4%。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净资本输出国, 政府鼓励

走出去。[3] 中国经济已成为面向全球、依靠并受制于全球经济, 同时也越来越直接和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外向型经济。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管理人员和雇员了解世界、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游戏规则;要求为其提供人力资源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并相应改革和革新专业、课程、管理和办学体制, 提高师资和管理水平。因此, 接受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十分重要的战略方向。

2.2010-2020 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突破——接受和提出教育国际化口号

高等教育国际化一直是中国学界探讨和推介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一直十分审慎,在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正式文件中, 一直没有这一口号或提法, 直到2010-2020 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第四十八节中才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 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 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无疑, 这是中国政府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上的重大突破。但还有许多问题文件没有回答。如, 究竟什么叫国际化?国际化是否意味只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究竟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改革和革新提出了什么要求?如何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的, 防止国际交流中花了大钱、轰轰烈烈, 却没有对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国际化素质的提升产生影响? 回答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指导重要而昂贵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与国际化标尺的选择和设立

1.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多样、演变及其争议

知识和人类追求知识的活动从来不受国界限制, 大学国际化是伴随近代和现代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产生的现象。应当看到, 大学国际化在主权国家之间, 又常常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理解和抱有不同的目的。

历史上, 高等教育国际化曾被欧洲国家用来在它们在亚洲、非洲和美洲殖民地推行欧洲高等教育模式, 以巩固其政治、文化、经济及学术统治地位, 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当今欧盟推行一系列重大欧洲学校交流合作计划(如COMETT and ERASMUS), 旨在促进欧盟各国在科研、技术和教育领域的合作, 已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心从政治转移到经济领域, 尽管政治上的目的并未放弃, 即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各成员国年轻一代的欧洲意识。冷战时期, 高等教育国际化则被两个超级大国用来谋求各自政治影响的领域。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世贸组织的成立和运行, 已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方面提上了国际社会政府间的谈判议程, 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式带上了政治、官方和商业化的色彩,也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其历史上的新阶段。当今的挑战在于, 不管承认与否, 理解与否,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和挑战已现实地摆在每所高校和各国政府面前, 区别在于是主动、有序地迎接挑战, 还是被动应付。当然, 人们仍应看到, 这一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仍是一个并不完全、并不平衡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马约尔有过极妙的评论,说这一进程依然是一部分人化人,一部分人被化。[ 4]一些发达国家包括美国的大学, 一谈国际化往往就是如何接受和扩大培养留学生, 到海外办学, 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澳大利亚则明确提出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出口商品。因此, 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于后进和劣势的国家普遍担忧, 接受这一理念可能意味着面对教育主权丧失的风险, 意味着国外、境外强势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侵入,本国学校难以抗衡外国教育机构的竞争及本国文化和传统被削弱等。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但并非一定发生。具体到一个主权国家这种状况是否一定会发生, 是否一定是消极面大于积极面, 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具体立法、政策和政府主管部门、高校知己知彼, 取其长补己短的眼界、水平、知识、能力和智慧。[ 5]

2.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和标尺的探索和建议

我赞赏西方学者Jane Knight 下的一个比较中性的定义。他提出, 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将国际的和跨文化的层面融合进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中去的过程。[ 6] 前不久, 世界贸易组织(WT 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从各自立场出发,在其2007 联合报告中提出, 大学要使

毕业生具有积极参与全球化社会的能力, 具备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语言技能和技术技能, 与不同机构、不同文化打交道的技能。[ 7] 可以说, 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立场, 准确反映了当今国际经济界和国际劳动市场对全球化浪潮中高等教育改革和革新, 对提升大学毕业生国际化素质的具体要求。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活动中的重要领域, 是其1993 年以后不少国际会议的共同主题或重要议程。面对众多校长和学者争论国际化的定义时, 我给出的定义更加具体, 也较易操作: 同一个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可反映企业的一切一样,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在国内外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样是检测一个学校办学成效的最佳尺度。如果您的学校每年能有相当百分比的毕业生, 因为国际化素质较高, 在本地找不到工作, 可以到外地找到;在上海找不到, 可以到曼谷找,在亚洲找不到可以到非洲、美洲找;在纽约找不到,可以到巴黎找;您就可以对外宣称, 您的大学已经是一所国际化了的大学。[8] 这就是我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学, 包括中国大学国际化建议设立的一杆标尺。这是一把用实践检验国际化办学成效的标尺。以此为准, 可以检测一所大学的主要和最终产品

毕业生的国际化素质及其在国内和尤其是在国际劳动市场上被认可的程度;可以明确大学国际化的具体目标, 确立大学国际化的重点领域, 鼓励和保障教师和学生

国际化主体的积极参与, 正确制定国际化方略;可以作为评估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依据和标准。

三、大学国际化路线图的绘制和落实

1.路线图的绘制

如果接受以国内和国际两个劳动市场对毕业生国际化素质的认可程度为衡量大学国际化成效的标尺, 那么, 一个学校国际化路线图的绘制就顺理成章, 因为要使毕业生成为

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就必然对国家的宏观教育决策和对学校的支持和控制程度, 对学校的领导、管理、专业设置、课程、师资结构和水平、学校经费使用以至校园、图书馆建设等提出挑战和十分具体的要求, 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必将是学校全面改革、革新和提升的过程, 以下层面所构成的路线图就是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可操作性, 甚至是可以量化的。

路线图1

(1)国家政治意志层面:

国家为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建立较为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例如适度加大课程设置、国外教材使用的灵活性, 促进与国外对口大学的学分、学历、文凭的互认, 为学校提供准确的信息、推介合适的合作对象。同时, 提供必要的专项财政资助, 尤其是对不发达地区大学的资助。

(2)学校领导层面的国际化:

除了学校领导成员良好的学术背景尤其是多学科背景外, 领导班子中应逐步增加具有以下经历和技能的成员: ——在国外学习、教学或做过行政管理的经历;—— 对本国文化特性和环境有深刻了解, 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对教育的要求、国家和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有清楚认识, 有较为广泛的国际联系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并从多方筹措经费的能力;——掌握一到两门外语等。

路线图2

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逐步增加有在国外学习或从事过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的比例;—— 增加有双语技能, 尤其是能用当今世界主要学术语言授课的教师的数量;—— 实行开放的教师招聘政策, 保留一定数量的职位招聘经过精心选择的外国人, 包括已经离退休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逐步增加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广泛的国际联系, 具备把国际和跨文化层面吸收、消化、融合到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能力的教师数量;——骨干教师逐步掌握制定国际合作项目、多方筹措活动经费的能力。

路线图3

课程国际化: ——用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更新和革新现有课程, 组成新的课程模块;—— 创立新课程, 反映相关学科的新发现、新进展;——选用一些原文、原著, 用于课堂教学, 或作为师生教学、学习参考资料;——加强师生外语技能培训和课程比较研究,提高利用网络资源尤其是开放教育资源的能力等。

路线图4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专业、院系, 联合培养、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和合作办学不失为提高学生国际化素质和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捷径, 关键是: ——要知己知彼, 在本校有一定实力的领域内,从发达或发展中国家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实行合作培养或联合办学;——要增强民族自信, 妥善处理不同政治理念、办学理念、文化、宗教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歧义, 以保持合作的连续性;——善于充分利用合作办学中取得的人力、智力资源, 改进和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 尤其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网络模式, 节省成本, 追求合作办学效益最大化。

路线图5

留学生、外教及相关讲座数:

——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数量、来自的大洲数、国家数, 与中国学生同班学习人数等;—— 聘请外教的数量及占教师数的百分比;—— 聘请国内外专家做国外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各行各业各领域内的所谓“国际游戏规则”等方面讲座数、学生参与数等。

路线图6

积极有选择地参与地区和国际学术组织的活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形形色色的跨国、跨地区学术机构和网络的增加和活跃, 其活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活动和办学理念的变化和趋势。一所希望国际化办学的大学完全置身其外是不可想象的。积极但有选择地、有准备地参与其活动是必要的。

路线图7

建设一个有利于中外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相互接触、交流、交互的校园环境、学术和文化环境:包括宿舍、餐厅、图书馆、道路、路标、标识、管理、制度等。留学生和外教再多, 如果管理和设施的许多具体措施不利于中外学生教师接触交流, 希望通过聘请外教和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达到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甚至收效甚微。

2.路线图的落实和检测

路线图提出的方向、行程是具体的, 因此, 一个大学在国际化道路上走了多远, 或者说国际化的程度, 是可以检测、比较的。例如:

(1)计算一下: ——有多少毕业生在国外获得了工作? ——有多少毕业生在国内外资或合资企业、研究机构、银行获得了工作? ——有多少毕业生应聘或通过自主创业从事其他与外贸、外事有关的工作? ——有多少毕业生到境外、国外深造?

(2)看领导班子的构成是否有利于国际化办学,则检查: —— 按建议的标尺, 看学校制定的国际化办学规划取得的成效;—— 领导班子成员掌握外语技能的进展: —— 在国外学习、教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经验、经历的积累情况;—— 路线图1 对领导班子提出的关于国际化办学知识和能力提高的程度。

(3)检查教师中: —— 有过国外学习或从事过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的比例增减;—— 有双语技能, 尤其是能用当今世界主要学术语言授课的教师的数量变化;—— 教师招聘政策变化和招聘外籍教师数量;—— 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广泛国际联系, 具备把国际和跨文化层面吸收、消化、融合到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能力的教师数量的变化;—— 掌握制定国际合作项目、多方筹措交流活动经费能力的骨干教师数量。

(4)课程国际化的检查: —— 用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更新和革新现有课程, 组成新的课程模块的数量;—— 反映相关学科的新发现、新进展的新课程;—— 选用用于课堂教学, 或作为师生教学、学习参考资料的原文原著的数量;—— 师生外语技能培训和课程比较研究, 利用网上资源的能力提高的程度, 等。

(5)看联合培养和合作办学的水平和质量: —— 合作对象在其国内和国际上的声誉, 如排名位置, 投入合作的师资数量和职称, 授课课程、课时和学生反馈等;—— 听课学生数、毕业数和就业情况;本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与外方合作的数量、授课时数;—— 合作年限, 未来规划, 对学校办学的影响。

(6)学校有利于国际化办学的校园物质、学术、文化环境的建设和改进, 检查: —— 过去学校设施和管理规定中不利于中外师生接触、交流、交互的地方和条例减少的数量;—— 国外图书期刊增加的数量等。

3.中国大学国际化面临的几个挑战

如上所述, 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变成国际化办学,就必须以培养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国际化素质为宗旨, 就必然要触动一个学校的课程、师资、管理、制度等, 必然提出学校在这些方面究竟有多大的自主权或回旋余地。因此, 我认为,高等教育法和纲要规定授予大学的自主权能否落实, 国际交流与合作转变为国际化办学的关键, 是大学国际化面临的首要条件和挑战。

国际化办学能力亟待建设。这包括国际化办学需要对国外教育发展尤其是希望与之合作的对象国的教育发展、教育政策、优势与劣势有相当的了解;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本校国际化办学的方向和方略、计划、合作伙伴的选择有相当的共识;领导和教学骨干具备必要的政策水平和合作交流技能。可能是每所学校都希望接受国际化办学理念, 恐怕具备国际化办学能力者, 仍数量有限。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并非易事, 这不仅需要自身能力的提高, 还需要政府的指导、专业团体和专业人士的必要咨询,以保证少走弯路。

学校国际化进程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受诸多因素制约, 经常是学校国际交流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缺乏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常常使国际交流事半功倍,甚至花了大钱, 收效甚微。解决好以上问题, 将有助于国际化办学连续、可持续发展, 达到预期目标。

四、几点结论

1.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过渡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2.国际化不等于一系列甚至大量的国际交流活动的总和。国际化首先是当今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理念, 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一种素质, 是考核当代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极其重要的层面;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后进地区实行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备战略, 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各国教育决策当局无法回避的政治和政策选择。

3.增强自信, 知己知彼, 目标明确, 为我所用, 长期坚持, 就能逐步在不平衡的国际化浪潮中取得主动, 达到提升自己、跨越发展的目的。

4.大学国际化必然要求国家建立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和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5.大学国际化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提升教师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国际化素质;必须鼓励和增加国际化主体 —— 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6.大学国际化必然对学校和校园生活所有方面, 从领导、管理到教学、科研、后勤保障, 提出改革、革新和提升的要求, 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必将是学校全面改革、革新和提升的过程。

7.大学领导和教授对中外文化的深刻理解,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积极作用和可能出现的挑战有清醒的认识, 具备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形成有效合作项目、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合作交流中可能产生的歧义的能力, 是一个学校国际化能否成功的关键。

8.大学国际化的进展和成效是可以量化和可以评估的, 如果其国际化路线图是具体的、明晰的、科学的和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 1] [ 5] [ 8]

王一兵.走上四重过渡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 J].高等教育研究, 2006,(11).[ 2]

环球时报, 20060816.[ 3]

200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R].新华社,20100225;中国人民银行2010 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N].金融时报, 20110112.[ 4]

马约尔.在欧洲第二届社会科学大会上的讲话[ Z].199806

.[ 6] HANS DE WIT.Chang ing Rationales for the Internat ionalization of H ig her Education [ J].Internatio nalHigher Education, Spring 1999.[ 7] T rade and Emplo ymentcha lleng es for Po licy Research[ R] / / ILO and WTO Repo rt 2007.WTO Secretar iat,20070813.原载: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张洪 刘健夫 阮艳花:对以国际化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认识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管理论丛与技术研究专刊

日期:2010/12/3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也是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经路径。教育部最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可见,教育国际化对于促进大学能力建设意义重大。国际化是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契机,不少大学事实上已经将国际化确定为自身的发展目标。但是,国际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国际化水平和程度都没有明确不变的标准。因此我们认为,大学国际化不应仅停留在发展目标上,应在充分认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环境、趋势及学校内部资源的基础上,做出高水平大学国际化建设的战略选择,通过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以国际化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由趋势变为现实

1.全球留学生数量猛增

学生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为活跃的表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1995年全世界8200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其中有160多万学生到外国留学;2004年,全世界I.32亿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其中有245万人到外国留学。不到十年间,世界全球范围内留学生人数增长53.1%。在我国,2005年出国留学人数11.58万,2009年则逼近23万,短短四年出国留学人数翻了一番。究其原因,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学生国际交流的深刻动因。反过来,学生国际交流数量的大幅增加也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政策、管理和规划等方面得到完善和提高。

2.教师、学者跨国流动性增强

人才越来越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推动力,成为全球教育机构竞相争夺的智力资本。因此,世界范围内教师、学者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大,它构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教学科研条件及学术环境优越、工作生活待遇优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吸引了大批优秀教师、学者前往学习、交流和研究。同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师、学者也被广泛邀请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外专家、学者加入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外国智力,注重师资的国际化比重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和教育机构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新加坡一些大学在国外专门设立教师招聘机构,派专人到欧美、日本、澳洲等地的名牌大学延揽人才,高薪聘请著名学者专家到本国任教; 日本则通过修改有关法律和政策放宽对国立大学外籍教师的限制,从而增加外聘教师数量;即便是在教育高度发达的美国,许多高校除了聘请高水平教师任教外,还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到美进行短期访问和交流。我国近年来面向教育国际化也加大了“请进来”与“走出去” 的资助力度,“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制定和实施就是例证。

3.信息通讯技术革命推动了教育全球化进程

日新月异的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大大拓展了信息交流的天地,使得信息交流系统具有了开放性和广泛性。知识、教育理念等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跨越国界。不同国家可以共享一流大学的课程与师资,全球范围内教育文化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高效。

二、华北电力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实践

1.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华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视其为学校走向世界,获得广阔发展空间的桥梁和纽带。我校先后与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及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并签订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开展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交流带动了人员交往与流动,为学校增添了国际化的生机。

2.着力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上层次、上水平

在注重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我校千方百计着力自我发展、寻求自我突破,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上层次、上水平。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以“1l1”计划为推动力和突破口,将一般性人员交流提升到可增强学校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和留学人员中的大师级人才;通过打造引智基地充分发挥引智的层次、质量和效益。在学术交流方面,学校在鼓励支持校内教师学者出国访学、参加学术会议之外,积极申请和承办国际学术会议。一系列国际会议,如能源法国际学术会议、能源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及国际绿色能源会议,取得了重大成功;在学术合作方面,精心培养合作伙伴,以国际项目为依托开展科技合作,提高合作的针对性。与阿贡国家能源实验室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参与中英二氧化碳减排科技合作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澳大利亚特别科技合作项目;与丹麦科技大学RISOE国家实验室、韩国能源研究院达成科技合作协议;与英国剑桥、利物浦等4所大学联合申报了4项能源类科技合作项目;在国际化办学方面,调整国际教育学院机构的设置,实现国际教育学院实体化运行,提高国际化办学效能;与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合作创办孔子学院;大力开展与发展国家的国际合作办学;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领域中方牵头高校的身份,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开展教育合作。结合与国际知名大学的联系及合作办学的渠道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招收留学生项目,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外国留学生的数量和教育层次,提升了国际化办学能力。开展国际人才培训,多次承办商务部援外项目发展中国家电力技术培训班,已培训国外电力领域官员及专门技术专家近200人。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和努力有效地扩大了大学国际交流合作规模,提升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初步实现了学校“十一五”规划里的国际化办学目标,为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 实施国际化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战略是大学根本性的发展图景,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战略的规划与实施,是大学提高办学绩效、确保发展目标实现的有益做法。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尤需发挥国际化战略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1.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观念,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实践国际化发展战略需要观念的破旧立新;以国际化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大学教学与管理人员打破意识狭隘的禁锢,牢固树立全球化意识和国际化观念。大学教师及管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本领域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全球意识、国际水准、世界眼光”。要从全球与大学自身相互参照的视角出发,审视高等教育国际化,了解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文化交流的现状,努力形成具有世界性、体现时代性且保持民族性的国际化观念。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探求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发展的普适性规律,结合大学的特殊性明确自身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途径并付诸实践,将国际化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

2.改变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根据国际化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和素质性变化,可在凸显我校能源电力特色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相关专业设置与学科结构,建立科学合理且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例如随着能源、资源、气候和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热点,发展新能源与低碳经济作为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这一趋势对新能源与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在构建起了“大电力” 能源电力学科体系和成立可再生能源学院的基础上,应率先面向这一趋势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创造性。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将化石能源的高效洁净利用、能源结构多元化和新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等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当中来。要以国际合作办学为突破口,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积极搭建国际间科研、企业科技合作研究平台,利用政府问教育合作机会,创新学术交流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国际竞赛、会议和海外实习等途径构建学生的国际化培养体系,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3.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与机制

为适应日趋激烈的教育国际竞争,大学需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抓紧大学现代制度建设。逐步搭建起适应国际潮流的高等人才培养基本构架,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使学校的管理模式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要求。应明确院系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的主体地位,让各院系至少都有一个实质性交流的合作伙伴。制定全面、系统而科学的评估标准则体系,针对教学合作项目、科研合作项目、国际活动、合作成果与制度建设等项评估结果结合权重换算成相应分值,与科研、教学等方面的评分相加,得出各单位的年终总评分,将“国际化工作评估”纳入院系考核内容。

以国际化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从本质上讲,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学习、交流、借鉴,去发现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创造、创新和发展,推动大学能力建设,提升大学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观念,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建立融汇世界一流大学先进办学理念的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与机制,是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保证。(张洪,华北电力大学国际合作处助理工程师)

第三篇:法学专业国际私法

法学专业国际私法(近两年来的考试题)

四、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涉外继承中,对死者的遗产不分动产和不动产,也不论财产位于何国,其继承都适用一个统一的冲突规范,从而导致适用同一准据法,这种确定涉外继承准据法的方法在国际私法上称之为(A)。

A 单一制B.区别制C 分割制D.联合财产制

2.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这条冲突规范的连接点是(B)。

A.侵权行为B.侵权行为地C.侵权行为法律D.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8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涉外民事关系的案件时,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八章的规定来确定应适用的实体法。”这条规定表明,我国(B)。

A.采用反致B.不采用反致 C.采用转致D.采用循环反致

4.当事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籍,其中一个是内国国籍,这种情况下国籍的确定方法是(D)。

A.以当事人最后取得的国籍为其国籍 B.以当事人住所地国家的国籍为其国籍

C.由法院确定当事人的国籍D.以内国国籍为其国籍

5.对商标权的取得,我国采用(A)。

A.注册在先原则B.使用在先原则 C.混合原则D.审查在先原则

6.1985年《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法律适用公约》适用于(A)。

A.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B.具有不同国籍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C.住所位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

D.管理中心所在地位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

7.在我国,侵权行为事实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不一致时,由(B)确定侵权行为地。

A.当事人B.人民法院C.致害人D.受害人、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D)。

A.丈夫的本国法B.妻子的本国法C.夫妻双方的共同住所地法D.婚姻举行地法

9.《死者遗产继承法律适用公约》对反致制度的规定是(B)。

A 排除反致、排除转致B.排除反致、允许转致C 允许反致、允许转致D.允许反致、排除转致

10.仲裁机构对案件的管辖权来自仲裁协议和申请人的申请,当事人之间无仲裁协议或仲裁协议无效,则不得将争议提交仲裁,仲裁机构也无权受理案件,这是仲裁协议(B)。

A.对当事人的法律效力B.对仲裁机构的法律效力C.对法院的法律效力D.对执行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

四、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国际私法上规定最惠国待遇的目的在于(C)。

A.保证外国人与本国人之间法律地位平等B.保证本国人与本国人之间法律地位平等

C.保证与本国有最惠国条约关系国家的外国人之间法律地位平等D.保证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法律地位平等

2.我国法院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如果我国法律和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对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没有相应的规定时,法院可以(A)。

A.适用国际惯例B.以权威学者的学说为依据C.驳回起诉D.适用与案件有关的外国法律

3.法院地法这一系属公式主要解决(D)。

A.有关人的能力、身份、婚姻家庭和财产继承方面的法律冲突B.不动产物权方面的法律冲突

C.行为方式有效性方面的法律冲突D.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方面的法律冲突

4.意大利等欧洲大陆法系国家(B)。

A.把外国法看作事实,由当事人举证证明B.把外国法看作法律,由法官负责查明

C.原则上把外国法视为法律,由法官查明,必要时要求当事人协助D.由法学专家负责查明外国法的内容

5.美国甲公司、日本乙公司、中国丙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合资设立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该企业(C)。

A.具有美国国籍B.具有日本国籍C.具有中国国籍D.具有美国、日本、中国三国国籍

10.法院地给予外国人什么样的诉讼权利,由(A)决定。

A.法院地法B.当事人属人法C.行为地法D.当事人选择的法律

四、单项选择

1.在中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应适用的法律是(A)。

A.投资国的法律B.文明国家的法律C.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国家的法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2.卡弗斯提出了(D)。

A.政府利益说B.最密切联系说C国际礼让说D.结果选择说

3.国际私法对反致问题进行研究并逐渐形成一种制度,始于(C)。

A.鲍富莱蒙离婚案B.贝科克诉杰克逊侵权案C.福果继承案D.特鲁弗特继承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条第2款规定;“本法关于公民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是我国给予外国人(A)的规定。

A.国民待遇B.最惠国待遇C.普遍优惠待遇D.不歧视待遇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规定:船舶所有权的取得、转让和消灭,适用(C)。

A.行为地法B.船舶所有人国籍国法C.船旗国法D.船舶所在地法

6.从自然法的角度对国际私法进行研究,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共同体,存在着约束各个国家的统一法律,这一学派称之为(C)。

A.二元论学派B.民族主义学派C.国际法学派D.国内法学派

7.我国加入的国际铁路货物运输公约是(D)。

A.《瓜达拉哈拉公约》B.《海牙议定书》C.《关于铁路货物运输的国际公约》D.《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

8.《华沙公约》规定的承运人承担贴偿责任的责任期间足(A)。

A.货物交由承运人保管的整个期间B.货物从启运地机场到到达地机场

C.货物从装上飞机到卸离飞机D.飞机运行的整个期间

9.《死者遗产继承法律适用公约》规定了(C)继承制度。

A.区别制B.分割制C.同一制D.共同制

10.涉外民事案件的管辖权以地域为联系因素,由该地城所属国法院行使管辖权,这是(B)

A.属人管辖B.属地管辖C.协议管辖D.平行管辖E.专属管辖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C)是国际私法渊源的最早表现形式.

A.国际条约B.国际惯例C.国内立法D.国内判例

2.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发生的行为是侵权行为的,不作为侵权行为处理。这条冲突规范是(D)。

A.单边冲突规范B.双边冲突规范C.选择型冲突规范D.重叠型冲突规范

3.《法国民法典》第6条规定:“个人不得以特别约定违反有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法律”,这是一条关于(D)的规定。

A.识别B.反致C.法律规避D.公共秩序保留

4.对外国法人,我国以其(D)为标准确定其国籍。

A.法人住所地B.法人管理中心所在地C.法人主要营业所所在地D.法人注册登记地

5.实用新型专利优先权的期限为(C)。

A.3个月B.6个月C.12个月D.18个月

6.卖方负责提供货物、提供与货物有关单据、承担货物越过船舷前的一切风险,买方负责租船、货物保险,这一价格条件是(A)。

A.FOBB.CIFC.CFRD.FCA

7.发生在船舶内部的侵权行为,一般适用(A)。

A.船旗国法B.致害人国籍国法C.受害人国籍国法D.法院确定适用何国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47条规定:离婚适用(C)。

A.当事人的国籍国法B.当事人的住所地法C.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 D.选择或重叠适用当事人属人法或法院地法

9.外国人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适用(B)。

A.法院地法B.当事人属人法C.行为地法D.当事人选择的法律

10.国际商事仲裁可仲裁的事项是(C)。

A.婚姻、家庭、继承纠纷B.收养、监护、抚养纠纷

C.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D.政治争议纠纷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涉外继承中,对死者的遗产不分动产和不动产,也不论财产位于何国,其继承都适用一个统一的冲突规范,从而导致适用同一准据法,这种确定涉外继承准据法的方法在国际私法上称之为(A)。

A.单一制B.区别制C.分割制D.联合财产制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8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涉外民事关系的案件时,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八章的规定来确定应适用的实体法。”这条规定表明,我国(B)。

A.采用反致B.不采用反致 C.采用转致D.采用循环反致

7.在我国,侵权行为事实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不一致时,由(B)确定侵权行为地。

A.当事人B.人民法院C.致害人D.受害人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内)

1.在中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应适用的法律是(A)。

A.投资国的法律 B.文明国家的法律C.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国家的法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条第2款规定:“本法关于公民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是我国给予外国人(A)的规定。

A.国民待遇B,最惠国待遇C.普遍优惠待遇D.不歧视待遇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规定:船舶所有权的取得、转让和消灭,适用(C)。

A.行为地法B.船舶所有人国籍国法C.船旗国法D.船舶所在地法

6.从自然法的角度对国际私法进行研究,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共同体,存在着约束各个国家的统一法律,这一学派称之为(C)。

A.二元论学派·L.民族主义学派C.国际法学派D,国内法学派

7.我国加人的国际铁路货物运输公约是(D)。

A.《瓜达拉哈拉公约》B.《海牙议定书》C.《关于铁路货物运输的国际公约》D.《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

8.《华沙公约》规定的承运人承担赔偿责任的责任期间是(A)。

A.货物交由承运人保管的整个期间B.货物从启运地机场到到达地机场

C.货物从装上飞机到卸离飞机D.飞机运行的整个期间

9.《死者遗产继承法律适用公约》规定了(C)继承制度。

A.区别制B.分割制C.同一制一D.共同制

10.涉外民事案件的管辖权以地域为联系因素,由该地域所属国法院行使管辖权,这是(B)

A.属人管辖B.属地管辖C.协议管辖D.平行管辖E.专属管辖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答案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属人法是以当事人的国籍、住所或居所为连结点的系属公式,主要解决(CD)等方面的法律冲突。

A.物权方面的B.行为地方面的C.人的能力、身份、家庭财产方面的D.财产继承方面的2.经冲突规范援引某国法律作为涉外民事案件的准据法,而该国是一个多法域国家,存在区际法律冲突。各国一般采取(ABD)方法确定准据法,解决区际法律冲突。

A.以法院地冲突规范中的连接点确定准据法B.按多法域国家的区际私法确定准据法

C.当事人协商确定准据法D.法院地冲突规范专门针对多法域国家的法律适用规定了应以哪一法域的法律作为准据法

3.我国法院审理涉外民事案件,如适用的法律为外国法时,首先由法院查明外国法的内容。法院不能确定外国法的内容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查明。(ABCDE)

A.当事人提供B.我国驻该国的使、领馆提供C.该国驻我国的使、领馆提供D.中外法学专家提供

E.与我国订立司法协助协定的缔约对方的中央机关提供

4.对夫妻财产关系法律冲突,各国采用的冲突规则主要有(ABC)。

A.意思自治原则 B.属人法C.最密切联系的法律D.婚姻登记地法

5.我国法律规定司法协助的内容包括(ABC)。

A.司法文书和司法外文书的送达B.调查取证C.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D.协助当事人之间进行和解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答案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物之所在地法解决与物权有关的法律冲突,具体说来,物之所在地法(ACD)

A.决定物权客体的范围B.运送中的物品的物权关系

C.决是动产与不动产的识别与区分D.决定物权的取得、转移、变更和消灭的条件

2.识别可以基于以下(ABC)原因产生。

A.有关国家的法律对同一事实情况赋予了不同的性质B.有关国家的法律对同一事实情况划归不同的法律范畴

C.与案件有关国家之间,一国法律上的概念是另一国家法律上所没有的D.受案法院法官对同一事实情况依与案件有关国家的法律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3.外国法的内容通过各种途径仍不能查明,各国采用的解决方法有(AD)

A.以法院地法代替应适用的外国法B.法院强制性要求当事人之间和解

C.以权威学者的学说作为判案依据D.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或抗辩

4.我国加人《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提出的保留有(AD)。

A.商事保留B.民事保留C.协议保留D.互惠保留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我国法院享有专属管辖的案件有(ABCD).A.不动产纠纷案件B.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的案件

C.遗产继承纠纷案件D.中外合资企业合同、中外合作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案件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答案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国际私法上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ABD)。

A.对同一民事关系,相关国家的法律作出了不同的规定

B.一国法律的域内效力与另一国法律的域外同时作用于同一民事关系,法律的域内效力与法律的域外效力产生冲突C.同一法律概念,相关国家作出了不同的法律解释D.受案法院在一定条件下承认外国法律的域外效力

2.识别的依据是国际私法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依何种法律进行识别,学者们的主张主要有(ABCD)。

A.依法院地法识别B.依准据法识别C.用分析法学和比较法的方法识别

D.按不同的情况依据不同的法律进行识别

3.国际私法上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主要有(ABCD)制度。

A.国民待遇B.最惠国待遇C.优惠待遇D.不歧视待遇

4.仲裁机构受理涉外仲裁案件时需要审察的事项主要有(ABCD).

A.是否有仲裁协议以及仲裁协议是否有效B.申请仲裁的争议事项是否属于仲裁协议规定的范围

C.申请仲裁的事项是否属于可仲裁事项D.诉讼时效是否已经超过

5.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的内容包括(BCD)。

A.司法文书送达的豁免B.司法管辖的豁免C.诉讼程序的豁免D.强制执行的豁免

五、多项选择题

1.经冲突规范援引某国法律作为涉外民事案件的准据法,而该国是一个多法域国家,存在区际法律冲突.各国一般采取(ABD)方法确定准据法,解决区际法律冲突。

A.以法院地冲突规范中的连接点确定准据法B.按多法域国家的区际私法确定准据法

C.当事人协商确定准据法 D.法院地冲突规范专门针对多法域国家的法律适用规定了应以哪一法域的法律作为()准据法

2.国际私法上,排除外国法适用的制度有(ABCD)。

A.反致制度B.公共秩序保留制度C.法律规避制度D.外国法查明制度

3.“双国籍国民待遇”中的双国籍是指(CD)。

A.出版单位的国籍B.销售单位的国籍C.作者的国籍D.作品的国籍

4.船舶碰撞的法律适用,各国一般主张适用(BCD)。

A.当事人国籍国法B.碰撞发生地法C.法院地法D.船旗国法

五、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答案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1985年《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法律适用公约》规定国际货物销售合同适用的法律可以是(ABCD)

A.合同当事人双方选择的法律B.当事人没有选择准据法时,适用合同订立时卖方设有营业所国家的法律

C.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适用买方订立合同时营业所所在地法律D.在当事人没有选择合同的准据法时,如果合同明显地与B、C国家的法律以外的另一法律具有更密切的联系,则合同受该另一国的法律管辖

2.广义的反致包括(BCD)。

A.循环反致B.间接反致C.狭义反致D.转致

3.下列物权关系中哪些适用物之所在地法解决(BE)。

A.运送中的物品的物权关系B.物权的保护方法

C.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的物权关系D.与人身关系密切的动产问题E.物权客体范围的决定

4.《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不调整的货物买卖关系有(ABCD)。

A.供私人和家庭使用货物的买卖 B.以拍—卖方式、根据法律执行令状或其他令状进行的买卖

C.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或货币的买卖D.船舶、飞机或电力的买卖

5.对婚姻形式要件法律冲突,各同采用的冲突规则主要有(ABCD)。

A.婚姻举行地法B.当事人本国法

C.以婚姻举行地法为原则,当事人属人法为例外D.以当事人属人法为原则,婚姻举行地法为例外

五、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答案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2.识别可以基于以下(ABC)原因产生。

A.有关国家的法律对同一事实情况赋予了不同的性质B.有关国家的法律对同一事实情况划归不同的法律范畴

C.与案件有关国家之间,一国法律上的概念是另一国家法律上所没有的D.受案法院法官对同二事实情况依与案件有关国家的法律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4.一国法人到外国进行经济活动,须经外国认许。各国采用的认许制度有(ABCD)。

A.特别认许制B.一般认许制C.相互认许制D.分别认许制

5.对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各国作了不同的规定。知识产权法律冲突可以(ABCD)。

A.适用知识产权原始国法律B.适用被请求保护国法律 C.适用行为地法律D.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适用上述A、B、C

6.涉外合同之债的法律适用,主要有(ABD)。

A.意思自治说B.客观标志说C.合同自体法说D.最密切联系说

7.国际许可证协议根据许可人授予被许可人使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ABCD)。

A。独占许可证B.排他许可证C 普通许可证D.可转让许可证

8.航空器发生碰撞,各国一般主张适用(ABCD)。

A.被碰撞一方航空器登记地法 B.受害一方航空器登记地法

C.被碰撞一方也有过失时,适用法院地法D.碰撞双方的航空器在同一国家登记,可适用其本国法

9.我国加入《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提出的保留有(AD)。

A.商事保留B.民事保留C.协议保留D.互惠保留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我国法院享有专属管辖的案件有()。

A.不动产纠纷案件B.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的案件 C.遗产继承纠纷案件

D.中外合资企业合同、中外合作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案件

七、案例题(12分)

中国公民忻某与中国公民曹某1944年在中国结婚,婚后生育二女。曹某1949年去台湾,1991年加人美国籍。双方分离后,常有通讯联系。忻

某1975年赴美与曹某共同生活。1984年以后,曹某每年回国一次,并购买、翻建了三套住宅。1989年,忻某与曹某在美国发生矛盾,曹某独自来中国并与一妇女同居。忻某知道这一情况后,要求曹某与同居妇女断绝关系。曹不听,反到美国法院起诉离婚并获准。1991年3月,曹某又来到中国,于8月17日与原同居妇女到宁波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办理了婚姻登记。

1991年12月14日,‘听某向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与曹某离婚,分割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要求判令曹某支付生活费和抚养费。

问:1.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是否能受理这一离婚案件?说明理由。

2。本案应适用何国法律为准据法?说明理由。

答:1。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可以受理这一离婚案件。曹某在美国法院离婚并获准,曹某与忻某的婚姻关系在美国解除。美国法院的判决在中国并不自动发生法律效力,只有当事人在中国向中国法院提出承认与执行的请求,中国法院经审查,认为该判决的承认与执行不与中国的公共秩序相抵触,中国法院作出裁定,承认外国法院的判决在中国发生法律效力,该外国法院的判决才能在中国生效。曹某未在中国法院提出承认外国法院判决的申请,故该美国法院的判决在中国未发生法律效力,所以中国法院有权受理忻某提出的离婚诉讼。(8分)

2.中国受理离婚诉讼案件后,应适用中国法律为准据法。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7条“离婚活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4分)

七、案例题(12分)

王某是已取得美国国籍并在纽约有住所的华人,1996年2月回中国探亲期间病故于上海,未留遗嘱。王某在上海遗有一栋别墅和200万元人民币的存款,在纽约遗有一栋住房、两家商店及若干存款和汽车、珠宝等。王某在纽约没有亲属,其在上海的亲属向人民法院提出财产继承请求。

问:法院应适用什么法律审理这一案件?说明理由。

答:此案中,适用的法律包括以下几个:

动产(即存款、汽车、珠宝和商店等)适用纽约州法律。一不动产中,上海的别墅适用中国法律,纽约的住房适用纽约州法律。

由于死者未留有遗嘱,所以本案适用法定继承。对于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民法通则》第149条规定,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七、案例题(12分)

王钰、杨洁敏夫妻二人均为中国公民,婚后旅居阿根廷。因发生婚姻纠纷,阿根廷法律又不允许离婚,夫妻二人于1984年按阿根廷法律规定的方式达成长期分居协议,并请求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领事部予以承认和协助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就该案给我国驻阿根廷大使馆领事部的复函指出:我国驻外使馆办理中国公民间的有关事项应当执行我国法律,该分居协议不符合我国婚姻法的规定,故不能承认和协助执行。该分居协议系按照阿根廷法律允许的方式达成的,故只能按照闪根廷法律规定的程序向阿根廷有关方面申请承认。如果当事人要想取得在国内离婚的效力,必须向国内原婚姻登记机关或结婚登记地人民法院申办离婚手续。

问:请用国际私法理论解释我国为什么不承认和协助执行王、杨二人达成的分居协议。

答:王、杨二人的分居协议是按照阿根廷法律达成的,阿根廷不准离婚的法律与我国婚姻法的有关规定相抵触,承认和协助执行王、杨二人达成的分居协议有悖我国的公共秩序,所以我国不能承认工、杨二人分居协议的效力。

一国法院及一国驻外使馆承认与执行的只能是一国法院的判决或仲裁机构的裁决,而不能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当事人之间的协议。

八、案例题(15分)

甲公司与乙公司同为在香港注册成立的企业法人。1986年3月,乙公司与广州市丙公司签订了合作经营广州某酒店合同。为筹措合作经营的资金,乙公司与甲公司于1986年9月在香港签订贷款协议,合同中约定,贷款协议适用香港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后乙公司多次拖欠到期贷款和利息,甲公司要求乙公司还贷不成,遂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乙公司应诉,并且同意适用中国法律处理本案。

请问:

(1)对于本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是否有管辖权?说明理由。

(2)法院处理本案时能否以我国的实体法为准据法?说明理由。

答:(1)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有本案的管辖权。由于当事人双方均为香港法人,合同签订地、履行地也为香港,当事人也无选择内地法院管辖的书面协议,本案本不属内地法院管辖。但乙公司取得的贷款投入了在广州的合作企业,甲公司向广州市的法院起诉,乙公司未提出异议并应诉答辩,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第245条的规定,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乙公司有可供扣押的财产所在地的法院和视为有管辖权的法院。对本案有管辖权。

(2)应适用我国法律。原、乙公司在合同中约定争议适用香港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处理。但在诉讼中,双方同意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5条“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的规定,本案的准据法为我国的实体法。

八、案例题(15分)

1998年初,英国甲公司与宁波乙公司拟在宁波市某公园南大门合资兴建综合娱乐场所“宁波人世界”。乙公司遂要求赴英国就甲公司投资的设施性能等进行考察,费用可由甲公司垫付,待合作后补偿。为此,甲公司于1998年11月15日、1999年1月6日两次向原告发出邀请函,允诺在英

国逗留期间食宿及交通等将予承担。双方经协商,于1999年2月5日达成《关于乙公司赴英考察事宜协议》。协议约定:(1)乙公司派以王某为首的五人小组赴英国考察,由甲公司发邀请函。(2)在英国期间费用暂由甲公司支付,待合资后从利润中提取弥补。如不能合资,乙公司以其它形式弥补甲公司所垫付的资金。(3)根据市政府意见,乙公司在1999年5月动工兴建。(4)由甲公司协助办理考察手续及签证,考察时间为15天,甲公司代理人丁某、乙公司法定代表人宋某分别在协议上签字,并加盖乙公司公章。1999年3月17 B,高某等一行5人赴英国实地考察,共花食宿、咨询等费用12397英镑。同年3月28日,双方当事人在英国伦敦市签订了合资兴建“宁波人世界”合同。考察回国后,该合同报批宁波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未获批准。嗣后,双方协商,由乙公司以宁波市富锦小区一套二室商品房偿付该出国考察费用。因乙公司未兑现,甲公司遂向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称:我方与被告乙公司洽谈在宁波市建设大型游乐设施期间,乙公司要求我方发函邀请其赴英国考察,并垫付在英国期间的一切费用,待合资后从利润中提取相应资金支付,或以其它形式给予补偿。被告乙公司赴英国考察后,拒付在英期间由我方垫付的费用12397英镑,要求被告乙公司履行协议,偿付垫付的资金。

乙公司答辩称:与甲公司签订的合资项目合同未批准,应视为无效合同,不发生违约,赴英国考察费用亦不能全部承担。

请问:

(1)本案的性质是什么?说明理由。

(2)本案应适用哪国法律?说明理由。

答:(1)本案双方当事人为在中国境内成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协商签订了中方去英国考察、外方提供在英国期间的考察费用的协议,并已实际履行。由于双方还同意此笔考察费用将来从合资企业的利润中补偿外方,如不能合资则由中方以其他形式偿付,故在双方之间成立涉外合同之债。

双方当事人虽签订有合资兴建“宁波大世界”的合同,此合资经营企业合同经报批未获批准,该合同不产生法律效力。双方当事人对此也无争议及遗留问题需要处理,故本案仅是单纯的涉外合同之债争议。

(2)双方当事人就合同之债的争议,在合同中没有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按照原《合同法》的规定,应当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该合同是在中国境内签订的,债务人为中国法人,债务履行地也在中国,债权人又是向中国法院起诉的,故中国法律是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本案应适用中国法律处理。

八、案例题(12分)

王某是已取得美国国籍并在纽约有住所的华人,1996年2月回中国探亲期间病故于上海,未留遗嘱。王某在上海遗有一栋别墅和200万元人民币的存款,在纽约遗有一栋住房、两家商店及若干存款和汽车、珠宝等。王某在纽约没有亲属,其在上海的亲属向人民法院提出财产继承请求。

问:法院应适用什么法律审理这一案件?说明理由。

答:此案中,适用的法律包括以下几个:

动产(即存款、汽车、珠宝和商店等)适用纽约州法律。不动产中,上海的别墅适用中国法律,纽约的住房适用纽约州法律。

由于死者未留有遗嘱,所以本案适用法定继承。对于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民法通则》第149条规定,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第四篇: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1、中外工程造价管理发展的历史脉络

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社会分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在国外,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6—18世纪英国随着设计和施工的分离,出现了帮助工匠对已完工程量进行测量和估价的工料测量师。19世纪初,开始推行招标承包制,工料测量师测量和估价已经提前到工程设计以后和开工前进行。1868年在英国出现“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标志着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正式诞生。20世纪30、40年代,工程经济学创立,将加工制造业的成本控制方法加以改造后用于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工程造价研究得到新发展。到50年代,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相继成立了测量师协会,开展了对工程造价确定、控制、工程风险造价等许多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的全面研究。

同时,开始在高等学校培养专门的人才。70—80年代,英美一些国家的工程造价界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在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与实践方面进行广泛地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概念,使造价管理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到了80—90年代,人们对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进入综合与集成的研究阶段。各国纷纷改进现有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理论和方法,借助其他管理领域在理论与方法上的最新成果,对工程造价进行更为深入而全面地研究,创造并形成全面工程造价管理思想和方法。到目前为止,从事造价管理的人士还在不断研究探索,以寻求更有效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的理论和方法。

在中国,历代工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工、料限额管理制度。据《辑古纂经》记载,我国唐代就已有夯筑城台的定额。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共36卷,3555条,实际上就是官府颁布的建筑规范和定额。它汇集了北宋以前历代对控制工、料消耗和施工管理的技术理论精华,经明代工部完善成《工程做法》流传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引进前苏联工程项目概预算制度和管理思想,规定了工程项目各个不同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办法,对造价进行确定与控制。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始对工程概预算定额制度进行改革。1990年7月,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成立后,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方面才有了快速发展,改变了原苏联“量价统一”的定额模式,开始向“量、价分离”,实现以市场形成工程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形成了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理论,逐步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

2、国外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现状

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经历了几个世纪,发展成为思想先进和体系完备的诸多流派。当今,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和全面工程造价管理。

2.1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是运用工程经济学、数学模型等多学科知识,采用综合集成方法,重视投资成本、效益分析与评价,强调对工程项目建设前期、建设期、使用维护期等各阶段总造价最小的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主要是由英美的一些造价工程界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提出的。后在英国皇家测量师协会的直接组织和大力推动下,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和推广。发展至今,逐步成为较完整的现代化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4年到1977年间,是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概念和思想的萌芽时期。

第二阶段:是从1977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基本形成体系,并获得实际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期。

第三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进入全面

丰富与创新发展的完善时期,应用计算机管理支持系统,实现了造价管理的模型化和数字化。

2.2全面工程造价管理

全面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是用于管理任何企业、作业、设施、项目、产品或服务的工程造价管理的思想和体系。它是指在整个造价管理过程中以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原理、已获验证的技术和最新的作业技术作支撑,强调会计系统、造价系统和作业系统共同集成才能够实现的工程造价管理思想方法。

全面工程造价管理是1991年由美国造价管理学界在其协会的学术年会上提出来的。1992年,为推动自身发展和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进步,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更名为“国际全面造价管理促进会”,在全面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地研究和探讨,形成了全面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框架。

全面工程造价管理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经营管理和工作计划的方法;造价预算的方法;经济与财务分析的方法;造价工程的方法;作业与项目管理的方法;计划与排产的方法;造价与进度度量和变更控制的方法等。并为便于管理而按其先后顺序划分出详细的管理阶段:

(1)发现需求和机遇阶段;(2)说明目的、使命、目标、政策和计划阶段;(3)定义具体要求和确定支持技术阶段;(4)评估和选择方案阶段;(5)研究和发展新方法阶段;(6)根据选定方案进行初步开发与设计阶段;(7)获得设施和资源阶段;(8)实施阶段;(9)修改和提高阶段;(10)退出服务和重新分配资源阶段;(11)补救和处置阶段。

由此可见,全面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的局限性,拓宽了工程造价管理的范畴和领域,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要求。但是,这种管理思想和方法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并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施和发展。

3、国内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现状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思想和观念,是我们中国工程造价管理学界提出的,已经成为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工程造价管理学界对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科学所作的创新和重要贡献。它的基本观点是:

1、工程造价全过程由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竣工决算七个阶段组成。

2、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要达到的目标:一是造价本身要合理,二是实际造价不超概算。

3、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利用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管理手段,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造价,以提高投资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建筑安装企业的经营效果。

4、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是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

但是,我们现有这方面的理论与观念的研究还受到传统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跳出原有基于标准定额造价管理的限制。例如,我们仍然在做的“量价分离、动态控制”,“定额量、市场价、竞争费”,“概预算控制”等方面的方法论研究。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加快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国家统一标准定额已经难以适应,无法真正对一个具体工程项目实现科学的全过程造价管理。主要表现在:

1、决策依据不合理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只考虑建筑物的建设成本,而不考虑(或忽略了)设施在移交后的运营和维护成本。从长远的观点看,先期建设的低成本可能会带来未来运营和维护的高成本,高的建设成本可能带来未来运营维护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从而带来建筑物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成本的降低。也就是说,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决策的依据不合理。

2、缺乏对运营阶段成本范畴和成本函数的研究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对未来成本考虑过于粗糙,未能给出运营和维护成本的范畴和计算方法。

3、没有考虑工程造价统一管理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一个很大的弊端是条块分割,公路、水利、电力、石油、矿山等都有自己的定额。在同一地方同样挖一方土,采取不同的定额会出现不同的造价。另一个弊端是建设管理和运营维护管理割裂开来,给运营和维护管理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因素。第三个弊端是计算方式的不统一,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估算、概算、预算等的编制办法,给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4、现有工程造价信息系统缺乏对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支持

我国现在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集中在工程造价计算方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计价软件和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有四种来源:一是设计咨询单位开发研制;二是院校、科研机构研制;三是软件开发公司研制;四是企业自行开发研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我国工程投资体制的转变,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大都积极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造价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也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利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造价管理的积极作用正在被人们所认识。但是,所有这些都是针对工程造价的某一个阶段、某一参与方的,而针对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全体参与方的管理软件还没有出现。

也正是由于上述缺陷,必然造成工程项目决策不科学,工程设计不合理,导致投资规模失控,工程施工质量不稳定,造成投资的巨大浪费。致使“胡子工程”、“钓鱼工程”以及“三超”现象较为普遍。

4、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已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外工程造价管理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创造新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势在必行。由于全面工程造价管理本身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具体的方法论体系,它的发展与应用又需要有良好市场经济基础和完备的条件基础,不适于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则较为适于在中国发展,其可行性已有国内学者论证。

天津理工学院任国强在《从范式转换角度探讨在我国实施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可行性》中,探讨了在我国实施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可行性,阐明了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范式形成的三个条件。并从时间的跨度、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项目实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指出了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在我国是完全可行的。接着,他又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在城市水利系统中的应用》中,探讨了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城市水利设施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的成本方法。

在笔者参与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及其计算机实现》研究报告中,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出发,强调对工程项目建设前期、建设期、使用期和维护期等各时期全部造价的管理,指出其核心内容不仅包括建设期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更主要的是如何科学划分和计算运营期各种成本。从而,使投资决策建立在模型化、数据化基础之上,保证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给出了在我国实施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方式和重要意义,创造性地把中国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思想与西方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思想进行了有机结合。不容否认,这一研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正视和反思这些问题,就是深化适合中国特色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和与国际惯例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1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方面

要在给出了一个适合中国特色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结构的一个框架和每个阶段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一些初步建议基础上,还需要深入研究:

决策阶段(投资估算):

如何计算全生命周期成本(包括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成本范畴如何划分?成本函数

如何确定?计算全生命周期成本时如何考虑风险的不确定性?是否可以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决策支持系统?

设计阶段(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

在确保设计质量和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更为科学的建筑设计和

实施阶段(招投标、施工阶段、竣工结算、竣工决算):

招投标阶段的评标依据。施工阶段如何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评价、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和工程施工方案的确定等更加科学合理?施工阶段的支付

如何控制?

运营维护阶段:

如何确定运营维护策略?运营维护成本如何合理确定?如何确定设施是继续维护还是拆除重建?

4.2在工程造价统一管理方面

国外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的也不是很多,与我们所设想的工程造价统一管理的思想有一定的差距。任国强在《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在城市水利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给出了计算未来运营和维护成本的一种通用的方法。基本观点是首先进行成本范畴的分解,分解到对应于该成本有相应的成本函数为止。这样,把整个未来成本的计算分解为两个过程,一个是成本范畴的分解过程,另一个是成本函数的确定过程。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不同行业的未来运营和维护成本的统一计算。为了清楚起见,该文把成本范畴的分解一般用树型结构来表示,如果某个子成本范畴的成本函数不能给出,则要继续进行分解,把分解后的子成本加到成本树中去。

工程造价统一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上述所做的工作只是部分解决了工程造价的计算问题,即合理确定问题。我们这里所指的统一管理包括不同行业的统一管理、不同阶段的统一管理。因此,下列问题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

各个阶段工程造价计算是否有统一的方法?

是否能建立适合建设期和运营维护期的统一的编码体系?

是否能建立适合各个行业的工程造价计算和控制方法?

4.3在工程造价CALS系统方面

工程造价CALS是笔者借鉴CALS、建筑CALS的概念,率先提出的适合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集成的、共享的工程造价信息系统。

工程造价CALS是指集成的工程造价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把工程造价的各个参与方——业主、工程咨询单位、承包商、供货商、物业管理部门、政府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和民众、其它行业和海外企业,各个阶段——投资估算阶段、初步设计概算阶段、施工图预算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竣工决算阶段、运营阶段,通过开放性的通信网络和分布式的数据库系统,实现信息的交换、共享和连接。其目的是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参与方的信息的标准化、电子化,为有关各方创造便于信息交换、共享和连接的电子化环境。从而,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全生命周期确定与控制,减少工程费用、提高管理效益和水平。

工程造价CALS的建立,对于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降低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成本,提高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所必不可少的信息支持工具。

4.4在工程建设的投资决策方面

我国国内已经有人把人工智能、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等理论用于工程建设的投资决策。李同宁提出了一种用DEA模型评价和控制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精度的方法。该方法根据拟投

资项目在评价模型中的最优目标函数值来判断其投资估算的合理性。温国锋对国内外常用的投资估算模型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指出了各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比较有效的投资估算模型——基于ANN的投资估算模型。苟志远在综合论述了各种投资估算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投资估算加权灰色关联度法,并给出算例。姬晓辉把模糊集理论运用于送电工程,建立了投资模糊估算模型,用于若干送电工程的实例计算,得到了满意的成果。邵良杉给出了工程造价人工神经网络估算模型。所有这些文献探讨的都是如何根据已完工程信息采用人工智能、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等理论来估价建设成本。而没有考虑运营和维护成本。但是,运营和维护期一般在30年以上。如何计算在如此长的期间内的运营和维护成本,并考虑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上述理论在工程造价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加以扩展,扩展到工程建设生命周期投资决策,估计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成本。

4.5在应用已完工程造价信息对拟建工程进行造价模拟和仿真方面

应用已完工程造价信息对拟建工程进行造价模拟和仿真的理论研究现在还进行的比较少。目前可见的是,任国强参与完成的《湖北公路造价管理数据库系统》,任国强在《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发表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及其计算机实现》。前文体现了用已完工程造价信息对在建工程进行确定与控制的思想,后者探讨了在建设期如何用已完工程造价信息对拟建工程进行造价模拟和仿真。但是,没有考虑如何在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上应用已完工程造价信息对拟建工程进行造价模拟和仿真。这也是一个研究方向。

第五篇:法学专业的职业规划

自从选了法学专业后,我就觉得自己应该做个律师。因为我觉得律师是当今市场最好的职业,而且作为律师,可以帮人沉冤得雪、除暴安良,是最有正义的职业。因为市场的饱和状态及结构性差异的存在,使我国出现很多律师,可是优秀的律师却很少。所以做一名优秀的律师将是法学专业的最好出路。

一、自我分析

每个人认识别人是很快的,但是认识自己却是最慢的。有些人终其一生也不能认识自己,有些人用一生去认识自己。说白了,认识自己是很难的。

说我自己吧。我喜欢从事与人打交道的活动,并能分清主次。对事情有判断力,决策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富有同情心,愿意以实际的凡是帮助他人,通常可以让别人接受自己的建议,不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人。重要的是我喜欢推理,喜欢从案例中区发现一些东西。我觉得这写是我做律师最好的优势了,因为律师这个职业最注重的就是和人打交道,也就是和人交流,他们通过交流取得他们想要的信息或者证据。律师的每个案件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交流,靠的就是和人打交道的交际能力。当然,这些是我比较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对有些事情犹豫不决,不够果断。对不重要的事情,做事容易拖拉;有时候急于求成,细节考虑不周全。

二、律师职业的分析

A、外部因素

律师职业是很有发展前景的,可惜我没有什么实践经验,也没有学习到足够的专业知识。而且,很多企业都需要律师对各种纠纷进行交流、处理。但是企业同时也对这些律师有很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的健全,律师将越来越受欢迎。但要做一名优秀的律师却不那么容易的。首先,司法考试。司法考试,号称中国第一难。很多法学专业的学员都是在这里倒下的。再者,虽然没有过司法考试,但是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太多,人员需求又少,竞争压力大。其次,国际化的环境同时也意味着国际范围的竞争和挑战,对个人素质要求也就更高了。最后,优秀的人很多,而机会不一定是均等的,这时就不单单是知识的比拼,更是对个人发现机会、展示自己并把握机会能力的考验。

一名优秀的律师最基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良好的政浩素质,高尚的道德修养

作为一名人民律师,要以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为已任,时刻把人民的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同时,还必须不断进行自我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所有这些,都是律师事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是做一名合格律师的前提条件司法部从一九九五年起在律师资格考试中增加了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内容,这表明,管理者对这一问题已引起了高度重视。把这一内容的考核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议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这必将对律师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律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狠抓业务,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律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并通过具体的业务活动宣传法律。其实律师就是人们与法律沟通的桥梁。因此,律师不但要精通律师业务方面的知识,而且要精通法律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掌握与其业务活动有关的其他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在错综复杂的业务活动中站住脚,并立于不败之地。

3、渊博的学识

做一名称职的人民律师,精通法律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必须有渊博的相关学识。也就是说,要当好律师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科学知识,涉猎的知识范围要广泛。只有这

样,才能在处理各种法律事务时得心应手,镇定自若。

4、口才

做一名合格律师,还必须有厚实的语言功底,雄辩的口才,超的演讲能力。律师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但是法律方面的专家,而且还应该是个语言专家。因为律师只有将自己对案件的看法,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服合议庭,使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才算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所以,学习语言知识,演讲技巧,使自己变成精明强干、敏锐干炼的“智者”,是每个律师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综合上面4点来看,律师除了基本功,最重要的是交流。律师的关键在嘴巴,在于他们会帮客户和法律交流。律师有了基本功后,其它的就在于他的交流技巧了。他们有广泛的交际,渊博的学识,这都是他们和别人交流的基础。律师有了广大的交际圈,可以大范围的和别人交流。那么他离优秀的律师就不远了。

B、个人因素

根据当一名律师所应该具有的素质来对照,我的不足就多了。

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法学实在是一门很难学好的课程。课多内容多导致记忆的量很庞大,同时内容非常的抽象极易难懂,而对于一些重要概念的不清晰导致的是对一整节内容的混要不清似懂非懂。更糟糕的是,上大学后,本人的惰性如撒旦的魔咒一样袭满我的全身,平时很少花时间来巩固知识,因而当一名优秀律师的前提掌握全面的精深的法律知识我都还具有很大的差距。

从事律师工作必须具有相当的实践能力,本人自打进入大学以来,除了整天呆在学校外,除了上课睡觉,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社会实践的经验,因而动手或者相关的能力很是有待提高。

律师就是在法庭上辩论,唇枪舌剑,相当的口才是必不可少的。我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口才而自卑过,但是由于本人的性格问题,极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说那么一大堆话,做人低调的我奉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原则,也许这点和当律师所应该展现的一面不是很搭配。

三、计划

面对这些不足,我首先是要去正视它,而不是去逃避。所以我做了一些计划。

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并作好就业准备。

1、充分利用和分配时间,继续学习深造,全面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知识,拓展知识面。睡觉时间少一点,上网时间少一点,学习时间多一点,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在法律殿堂里汲取营养。平时多多泡泡图书馆,博览群书。

2、多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多与人交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在假期里,寻找机会,去律师事务所实习,多多接触律师,学习律师在办案时的工作流程,抓住每一次和律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培养自信与坦然的心态,抓住每一次表现的机会,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

3、提高就业技能,搜索就业信息。多去了解沟通和交流,例如:学习写简历、求职信,向老师和同校学长了解求职经历。争取在毕业前得到工作申请,积极参加各种招聘、面试活动,以及将要就业单位的信息。

具体任务:大二上学期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大二下学期通过大学四级英语考试,大三,做URTP项目,努力做好点。此外,涉猎一些科技经济方面的知识。大四,开始准备司法考试复习,实习、准备求职。

四、再评估与修正

当然,计划不是做了就可以的,还要定期检测预定目标的达成进度。而且每一阶段目标达成之时,要依据实际效果修订未来阶段目标可采用的策略。因为有时候客观环境改变影响到计划的执行。要时时调整自我,积极在工作上有所成绩。如果不能适应律师的工作,我会努力去提高自己。

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

职业规划就好像一个阶梯,每走一步对你的未来有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是人生进程的一部分,只有制定了良好的规划,才能明确自己走的方向,才能比别人少走弯路。在这份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对自己的将来到底有什么打算都只是很模糊的一个零散框架,通过规划,我理清了思路,看清了前方的道路,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哪些与我的目标相差较远的,是可以放弃的。

制定了这份职业生涯规划,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不断充实自己。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梦想,从这里开始!

下载浅谈法学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的理论(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法学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的理论(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学专业认知报告(共5篇)

    认知实习报告 根据小学期的安排,第一周是认知实习,主要是听一些讲座和去法院旁听。根据这个安排,我们基本完成了第一周的课程。通过认知实习,培养我们对于本专业的热情,进一步认......

    法学专业建设意见[共五篇]

    法学专业建设意见 想到这些,我也不禁联系到了自己。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通过这次的实习工作,我认识到了自己所学与现实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

    法学专业实习报告(共5则)

    专业实习报告(3号 宋体加粗)(宋体、4号)2011年2月28日至2011年4月24日,我参加了由法学院教务组织的08级法学本科生毕业实习活动。具体的实习单位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

    农商行发展方向(共5篇)

    农商行发展方向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产物,其前身是立足于广大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在1979年国家恢复农业银行,拉开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在此阶段农村信用社归......

    各专业发展方向[共五篇]

    主题:各专业方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主干课程: 机械制图、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CAD/CAM......

    专业发展方向设想(共五则)

    专业发展方向设想 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求教师必须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下面谈谈我在专业发展方向上的设想: 一、奋斗方......

    公司发展方向建议(共5篇)

    钢构分公司未来发展建议 来公司已经一年两个月了,陪伴车间的时间也有半年了。我曾也了解了一些钢构分公司发展的过程和车间的状况。就钢构分公司发展的目前状况而言,资金不足,......

    有法学专业的学校(共5篇)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湖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