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

时间:2019-05-15 08:0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

第一篇: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

2007年,巅峰智业完成了受黄山市政府的委托而进行的对安徽省黄山市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项目涵盖黄山市行政区划范围。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黄山风景区,区、县辖42个镇、100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1169个村民委员会,8507个村民小组,48个居民委员会,共147.56万总人口。市域面积9807平方公里。核心资源包含了屯溪茶场、山旮旯农庄、山乡农家综合住宿接待、渔家乐、西递、宏村古村落、齐云山景区综合住宿接待、太平湖综合旅游接待服务。

核心命题是借助黄山品牌,依托节点城镇群,通过古徽州特色文化与乡村的复合嫁接,构建乡村深度休闲游憩群落,推动黄山市旅游跨越式发展。发展定位于构建以徽文化为灵魂,集修学考察、观光采风、游览游憩、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民俗体验、美食购物等于一体,以主题乡村群落为主要载体的度休闲旅游目的地。

形象口号为黄山乡村·意境田园。核心创意包括:

创新空间发展策略:构建“7112”开放式空间格局,7个旅游发展片区、1条旅游发展带、1个资源战略储备区、2条旅游合作廊道。

创新产品体系:以主题观光、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等功能为主题产品线索,构建综合接待服务村落、主题观光游览村落、徽文化深度体验村落、深度生态游憩村落、田园采摘游憩村落、民俗技艺主题体验村落、康体养生保健主题村落等七类主题乡村系列。

创新运作模式:重点按照资源特点将乡村旅游划分为景区辐射型、古村聚落型、民俗风情体验型、特色产业型四种类型,分别对其开发模式进行独立设计。

亮点项目包括:

仗鼓禅茶体验村——以茶园观光、茶文化休闲体验为主,以茶园休闲度假、公务会议接待为战略培养方向,集休闲度假与清心、修身于一体的,颇具乡土气息的茶文化展示与体验片区,茶主题体验文化村落,生动鲜活的黄山茶文化展示基地。

徽州婚庆主题村——以徽文化主题特色婚庆为核心,以其它喜庆活动为补充的深度体验型主题村。争取成为长三角最具魅力、颇具国际知名度的古典婚庆举办地,成为长三角著名的喜庆主题村。

徽商文化深度体验村落——以西递丰富的资源为依托,以观光游览市场为先导,以中高端深度休闲游憩度假市场为培育重点。打造生动、鲜活的中国徽商文化深度体验村落。菊主题休闲养生度假村落—以观光游览、农家特色餐饮为先导,以休闲度假、美容康体旅游为重点发展方向的菊花主题休闲养生度假村落。

童谣里的乡村--重点面向牯牛降景区游客的,以艺术群体、背包族、深度游憩者为主体的,清新秀丽的,中高端的,充满小资情调的原生态休闲度假古村落。

该规划为黄山市各区县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新思路。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规划经验,从乡村旅游的含义、发展趋势,到乡村旅游规划策划、全国布局以及乡村旅游扶贫政策都有深刻见解,拥有多项乡村旅游规划案例,丰富的实践项目经验。

第二篇: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从2009年2月开始策划,2010年7月18日由市旅游局组织进行了终期评审,《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及《汉江洞河水上风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紫阳城及真人宫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中国富硒茶观光园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三个重要节点开发规划通过审定,2010年8月19日正式批复,县人民政府于2010年9月13日正式行文报告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定。调研组经过调研以及对《规划》编制过程和内容进行座谈了解后,认为:

(一)项目概况。积石峡片区工程是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子项目之一,位于民和县境内,工程涉及官亭镇和中川乡(官亭镇11村、中川乡12村)。项目区土地面积10.66万亩,其中不动工面积4.18万亩,项目建设规模6.48万亩,新增水浇地1.01万亩,新增耕地8912亩,整理后的耕地皆为高标准农田。工程总投资21163.89万元。新建支渠12条(自流支渠9条,提灌支渠3条),总长30.3km,提灌站3座。斗渠595条,长419.6km,斗门445座。建设田间道路125.9km,生产道路186.4km。省水利厅承担积石峡北干渠工程,干渠长16.8km,设计引水流量为4.19m/s。

(二)项目进展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旅游产业近年来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势头,但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效益还不好,尚未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待时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旅游意识较为淡薄,对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发展旅游业与全县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旅游业促进投资环境改善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开发富硒资源与开发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意义认识不是很到位。旅游业发展在机构设置、政策投入、规划实施上存在差距和不足。

二是工作机制不健全。旅游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县上虽已成立了强大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但在操作层面还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和推进机制,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组织工作机构,由于观念不

一、认识不

一、重视程度不一等因素,没有形成推进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服务体系不完善。由于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未能及时出台,严重影响了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通往景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制约严重,由于旅游资源分散,旅游景区、景点互不连接,没有形成完整的、适合游客要求的旅游线路;

县城标识系统、卫生环境等方面存在差距,宾馆酒店总量不足,整体档次不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四是主题形象不明显。旅游主题形象是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名片。我县旅游主题形象究竟打什么牌,至今仍没有明确的定位,景区(点)没有形象定位,缺乏深度打造,内容单一,缺乏内涵,缺乏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

建议:强化品牌建设,构筑大旅游格局。一要优化发展布局。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按照提升产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二要打造精品景区。以资源整合、特色营造为核心,加大现有景区的整合提升和深度开发力度,加快万亩桃园风景区、七里寺药泉风景区和炳灵寺水上风景区开发步伐,全面提升核心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和客源竞争力。三要提升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我县土族民俗文化、喇家遗址古文化资源,做足“纳顿”、“东方庞贝”文章,依托地方民间艺术和古迹,推出一批具有民情风俗的文化旅游产品,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打造人文特色的旅游品牌。四要拓展客源市场。创新旅游促销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推介,加强区域合作,大力拓展旅游市场。

当前,地委、行署对今年的各项重点目标和重要部署已定,近期将专题听取主要工作进展情况汇报。要实现巩固回升、加快发展,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驾驭经济工作能力和落实工作部署水平。一是理清工作思路。深入研究经济走势,准确把握加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切实找准影响和制约我县各项事业发展的突出症结和难点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缜密思考、反复研究,集中全县智慧,形成清晰的工作思路,明确项目推动的主要着力方向、产业发展主要工作布局、改革开放的工作重点、民生工程的主要方面,形成完整、系统的工作部署体系。二是研究细化举措。要密切关注省、地政策变化,及时跟踪对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最大限度地抢抓各类政策机遇,充分发挥政策效应。特别要将实施的重点项目列出单子,责任细化到单位,及时开展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向上争取和衔接联系有关重点项目,加紧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三是抓好当前工作。积极指导和帮助企业和业主单位筹备资金、土地、物资等生产要素,抓好统筹调度,加大生产经营组织和项目开工建设力度,确保一季度工业生产和投资拉动实现“开门红”。切实抓好“十二五”规划的前期政策研究,调查分析、机构组建、人员落实等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加强与省、地有关部门和外地客商联系,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力争资金早到位,项目早签约。抓好群众和信访工作,确保 “十一”和元旦、春节期间的安全稳定。努力做好春节期间的物资准备和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确保全市群众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春节。

第三篇:《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由世界旅游组织承担的《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简称总规)编制工作已顺利完成,5月13日,规划获得省政府第130次常务会议通过,5月27日,世界旅游组织的代表正式向省政府递交了规划文本。文本长达35万字,提出了把海南岛建设成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的目标,并设计了“海南岛:热带中国”的对外促销口号,有关专家称,总体规划是海南旅游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为帮助广大旅游从业人员更深入地了解《总规》,海南金旅网将面向VIP注册用户,分时分批地公布和解读《总规》及其他相关资料。

规划编制历时一年

经过多年发展,旅游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初步显现,旅游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也逐步增强,但与旅游产业发达国家、地区和国内旅游发达省份比,海南旅游业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规划滞后。

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省政府领导决定请外国专家帮助编制海南省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先生同意帮助聘请外国专家到海南省完成这项任务。2000年7月,世界旅游组织顾问因斯基普先生对海南旅游业进行了立项考察,并形成了编制规划的项目文件,省政府也成立了由国家旅游局领导和海南省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组成的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此后,经招标确定由香港森兰郭斯(亚洲)顾问公司为编制的具体承担单位,2001年4月,编制工作正式展开。

从2001年5月至9月,国外专家11人对我省各地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航空、公路、文化等相关部门进行座谈和讨论,先后召开了50次座谈会。9月下旬,国外专家完成了初稿,12月20日召开了初稿评审会,17名国内专家原则通过了这一规划,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会后,由外国专家对规划进行修改,同时规划办公室对规划进行译校,历时一年才形成最后的定稿。规划主要内容

《总规》长达35万字,并附有大量图表,分为三大卷,对海南旅游业进行了详细的评估,提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

第一卷分为五个部分,评估了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现有的旅游产品,阐明了开发规划的总政策,提出了全省旅游发展战略目标和空间结构规划,并对国内外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对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的九大战略作了具体的说明。

第二卷详述了应采取的各项行动,提出了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规划标准以及可持续的旅游指导原则,专门对海口、三亚、五指山等景区作出了规划,对文化旅游、温泉康体旅游、海洋旅游等九个专项旅游产品作出了规划,每一个项目都提出了详细的5年期计划。

第三卷是背景研究,收录了各项目组专家在编制规划过程中所作的专题研究报告。突出度假旅游

《总规》根据我省“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充分把握了把海南建成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的意图,打破了以往国内旅游规划编制中以资源为导向的常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始终从国际旅游市场对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产品的需求出发,对如何开发海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如何调整海南旅游产品结构做出了科学规划,设计了“海南岛:热带中国”的对外促销口号。

国家旅游局编制的《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认为,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海南是惟一具备条件建成热带海岛海滨旅游度假胜地的地区,总规贯彻了这一精神,提出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比重逐步加大,观光旅游产品逐步减小的要求和目标。总规引入了世界上较超前的旅游发展思维和理念。针对我省目前旅游设施的状况,要求开发一些低密度、高档次的旅游度假区,并且要具有一定规模,如在三亚的小东海、万宁的石梅湾、昌江的棋子湾和五指山、尖峰岭、吊罗山等进行这样的开发。在我国的旅游规划开发中,第一次提出了“莽原

旅游”的概念,并设计了热带雨林、滨海莽原旅游产品。总规吸取了省内专家的意见,把生态旅游划分为绿色生态旅游和蓝色生态旅游。

外国专家建议深入挖掘海南黎族苗族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其它特色文化遗产,开发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富有新意的文化旅游产品,还从外国客源市场的需求角度提出有创意性的方案,建议利用现有的火车设施,兴建蒸汽火车博物馆,开发蒸汽火车旅游产品。

这个规划的一大特色是可操作性强,既有指导原则,又有具体要求。如低密度的矮屋度假村每公顷不超过25个房间,要尽量使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装饰物也要充分显示地方的文化特点。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初稿)总目录

第一卷 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

第一部分 海南省旅游发展现状评估

第1章 宏观发展背景评估

1.1 宏观环境 1.2 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2章 旅游产品评估

2.1 引言及评估方法 2.2 海南的旅游资源和产品 2.3 海南旅游产品的分类评估

2.4 空间发展趋势 2.5 海南旅游体验 2.6 机遇与制约 2.7 海南旅游产品定论

第3章 旅游政策评估

3.1 引言 3.2 总体政策背景 3.3 现行的旅游政策 3.4 引起关注的问题

第二部分 海南省旅游发展战略目标与空间结构规划

第4章 旅游发展战略目标与对策

4.1 宏观指导思想 4.2 总体目标 4.3 “旅游总体规划”设定的发展目标 4.4 海南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与对策

第5章 旅游发展空间结构战略规划

5.1 引言 5.2结构规划的目的 5.3 开发概念 5.4 空间发展战略 5.5 住宿设施的布局

第三部分 市场开发与住宿需求

第6章 市场开发

6.1 潜在市场 6.2 游客接待人次目标 6.3 市场营销战略原则

第7章 住宿设施需求

7.1 现有住宿设施情况 7.2 未来住宿设施需求

第四部分 海南省旅游发展战略

第8章 旅游交通战略

8.1 岛外交通 8.2 岛内交通

第9章 滨海旅游战略

9.1 目标 9.2 方略 9.3 要件

第10章 生态旅游战略

10.1 生态旅游的定义 10.2 生态旅游的原则 10.3 海南生态旅游的机遇

10.4 对海南生态产品的潜在需求 10.5 海南生态旅游开发战略

第11章 文化旅游战略

11.1 重建的历史文物古迹 11.2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11.3 五指山市博物馆的改造

11.4 少数民族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建筑的生态敏感性 11.5 海南主要的文化吸引物

第12章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战略

12.1 海南少数民族概述 12.2 少数民族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2.3 面向少数民族的规划战略

12.4 旅游业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 12.5 旅游业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

第13章 旅游市场营销战略

13.1 引言 13.2 市场营销战略的决定性因素 13.3 海南旅游市场形象与定位 13.4 地域市场和细分市场

13.5 市场营销战略的阶段性

第14章 旅游产品改进

14.1 引言 14.2 观光游内容的多样化和质量的改进 14.3 旅游商品零售条件的改善 14.4 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14.5 旅游餐饮 14.6 其他旅游服务 14.7旅游信息系统的改善 14.8 旅游开发的监控

第15章 旅游人力资源战略

15.1 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总体对策 15.2 未来的聘雇需求 15.3 培训政策和培训机构述评 15.4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第16章 旅游投资渠道

16.1 政府渠道 16.2 企业渠道 16.3 投资激励措施 16.4 投资战略

第五部分 海南省旅游发展影响评估

第17章 旅游发展环境影响评估

17.1 环境影响评估方式 17.2 旅游业对海南环境的影响 17.3 海南旅游承载能力 17.4 结语

第18章 旅游发展经济影响评估

18.1 对旅游收入和GDP的影响 18.2 对政府税收的影响 18.3 对就业的影响 18.4 提高旅游经济收益的措施

第19章 旅游发展社会—文化影响评估

19.1 正面影响 19.2 负面影响 19.3 对本岛本社区的社会影响 19.4 对本岛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影响

19.5 旅游开发项目对当地社区的影响

第二卷 专题旅游规划建议

前言

第一部分 政策行动

第1章 旅游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1.1 引言 1.2 政府部门的作用和功能 1.3 企业界的作用和功能 1.4引入股份制合作形式 1.5 强化旅游意识的必要性

1.6 组织机构保障体系 1.7 现行体制述评 1.8 加强旅游规划的 1.9 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作用

第2章 规划标准及规定

2.1 引言 2.2 规划的层次结构 2.3 旅游住宿设施的通用形式及标准 2.4 土地利用分类及开发规定

第3章 可持续旅游指导方针

3.1 供海南省政府采取的总体指导方针 3.2 最佳环境可持续性做法的指导方针 3.3 生态旅游指导方针

第二部分 区域旅游开发规划

前言

第4章 海口区域旅游规划

4.1 规划范围 4.2 战略背景 4.3 交通条件 4.4 现有特点 4.5 现行城市规划背景 4.6 面临的机遇与制约

4.7 旅游开发概念 4.8 旅游规划要件 4.9 旅游线路 4.10主要旅游开发建议总结

第5章 三亚区域旅游规划

5.1 规划范围 5.2 战略背景 5.3 交通条件 5.4 现有特点 5.5 现行城市规划背景

5.6 面临的机遇与制约 5.7 旅游开发概念 5.8 旅游开发要件 5.9 旅游线路 5.10 主要旅游开发建议总结

第6章 五指山区域旅游规划

6.1 规划范围 6.2 战略背景 6.3 交通条件 6.4 现有特点 6.5 面临的机遇与制约 6.6 旅游开发概念

6.7 旅游规划要件 6.8 旅游线路 6.9 主要旅游开发建议总结

第7章 其他旅游圈开发建议

7.1 引言 7.2文昌旅游圈 7.3 石梅湾/兴隆旅游圈 7.4 棋子湾旅游圈 7.5 其他旅游地区改进意见

7.6 主要旅游开发建议总结

第三部分 专项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第8章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8.1 引言 8.2 海南的节庆 8.3 歌舞和影视 8.4 黎苗文化旅游产品 8.5 历史名人

第9章 温泉及康体疗养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9.1 海南温泉资源概述 9.2 海南温泉旅游开发概述 9.3 未来温泉度假区开发建议

9.4 具体改进措施 9.5 温泉康体疗养旅游业的主要目标

第10章 森林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10.1 海南热带森林资源概况 10.2 森林旅游开发措施 10.3 森林公园生态保护 10.4 森林旅游发展目标

第11章 海洋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11.1 背景情况 11.2海洋环境综述 11.3现有水上运动项目评估 11.4 可持续利用海域的原则 11.5 水上运动规划的总体方略 11.6水上运动培训的改进

11.7 水上运动的健康与安全要求 11.8 水上运动项目的改进

第12章 会展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12.1 海南作为会展旅游目的地的优势 12.2 海南国际会展旅游概况 12.3 海南国内会展旅游概况 12.4 会展旅游开发措施 12.5 会展旅游发展目标

第13章 热带农业观光及其它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13.1 热带农业观光游 13.2 工业观光游

第14章 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14.1 引言 14.2 训练设施 14.3 体育赛事 14.4 参与性体育活动 14.5 体育旅游开发措施 14.6 体育旅游发展保障体系

第15章 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15.1 引言 15.2 本地产品的利用 15.3 手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

第四部分 生态旅游项目规划

第16章 吊罗山生态旅游项目规划

16.1 场地描述及总体概念 16.2 保护价值 16.3 开发建议 16.4 时间安排

第17章 尖峰岭生态旅游项目规划

17.1 总体概念 17.2 保护价值 17.3 开发建议 17.4 度假村承载极限 17.5 辅助性生态旅游吸引物 17.6 进入通道 17.7 时间安排

第18章 五指山生态旅游项目规划

18.1 总体概念 18.2 保护价值 18.3 开发建议 18.4 时间安排

第19章 七仙岭生态旅游项目规划

19.1 总体概念 19.2 保护价值 19.3 开发建议 19.4 时间安排

第20章 霸王岭生态旅游项目规划

20.1 总体概念 20.2 开发建议 20.3 时间安排

第五部分 旅游开发项目规划蓝本

第21章 小东海旅游度假区项目概念性规划

21.1 选择小东海的缘由 21.2 区位和场地描述 21.3 规划及设计概念 21.4 交通条件 31.5 基础设施

21.6 开发要略 21.7 市场分析 21.8 可行性分析 21.9 环境影响分析

第六部分 五年期旅游发展行动计划

第22章 优先行动计划

22.1 引言 22.2 优先开发项目 22.3 组织机构 22.4 人力资源 22.5 生态环境保护

22.6 社会-文化旅游 22.7 投资渠道 22.8 交通与基础设施 22.9 其他行动

第23章 市场营销与促销计划

23.1 目前市场营销概述 23.2 市场调研 23.3 省外及海外代理营销代理 23.4 营销与促销手段 第三卷 背景研究

前言

第1章 客源市场调研分析

1.1 内地市场和海南市场 1.2 亚洲区域内市场 1.3 跨区域远程市场

第2章 旅游需求评估方式

2.1 有关定义 2.2 国家及海南省的旅游统计 2.3 旅游需求的评估方式

第3章 自然与环境特征

3.1 地理 3.2 气候 3.3 环境

第4章 历史与社会回顾

4.1 历史回顾 4.2 海南少数民族的结构与分布状况 4.3 黎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经济收入状况

第5章 以往旅游规划和研究述评

5.1 引言

5.2 《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5.3 《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

第6章 环境和生态旅游方面述评

6.1 引言

6.2 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6.3 海南环境状况(议程21)报告 6.4 海南自然保护区

6.5 海南生态可持续性质量 6.6 海南生态旅游产品质量 6.7 海南岛部分海滩评估

第7章 文化吸引物述评

7.1 海南文化遗产的特点 7.2 海南文物古迹分类 7.3 精选文物古迹简述 7.4 海南现有中国特色景观公园

第8章 经济述评

8.1 经济发展趋势 8.2 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 8.3 产业结构 8.4作为经济领域一部分的旅游业

8.5 旅游产业目前的经济状况

第9章 旅游业相关就业与服务

9.1 在校生的旅游就业引导 9.2 能力标准

第10章 水上运动设施及水上运动培训标准

10.1 水上运动设施标准 10.2 先决条件及培训课程

第11章 海南旅游资源目录及评估

第四篇:黄山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思考与建议

黄山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思考与建议

更新时间: 2006-03-31 17:47:22.0 作者: 李联山 来源: 旅游调研 阅读次数: 56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国际旅游的第一大接待国,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将超过1.3亿人次;2000年统计数据表明,世界旅游收入是4550亿左右,中国占据了相当的比重。2002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者9800万人次,比上午增长10.1%,其中外国人13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人境过夜旅游者37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旅游外汇收入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384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9.2%,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

那么,中国旅游业中的乡村旅游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是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进程中一个很现实也很复杂的重要课题。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对第三次浪潮中现代科技与农耕文化奇妙重叠的时代特征论述:“„„这种奇怪的一致性,将使今天许多第一次浪潮的国家,可以不搞全套照搬,不完全牺牲他们的文化或者不首先通过第二次浪潮发展的阶段,就带有第三次浪潮文明的特点。”发达国家和地区经历了第一次农耕文明和第二次工业文明浪潮的席卷后,已进入第三次浪潮席卷期。与此同时,人们空前地渴求着返璞归真,亲近泥土。这是一种现代人追求的生存质量,又是一种生活时尚。在这种现代人类的双重探求中,城市和乡村都将找到自己需要获取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

黄山是自然与人文合璧的结晶,在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有2处世界遗产、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处国家重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处,已发现的地面文物多达4900多处。黄山是中国唯一拥有两处世界遗产的省辖市。《中国名人大辞典》收集的4万多清代以前历史名人中,黄山市就有800多位,位居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各州府之首。如此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的民间艺术,传统的风土人情,动人的名人轶事,珍贵的文人墨迹,似乎这种历史遗留的人文与大自然赐予的山水田园风光隐含着“天时”;而未来五年,我市四小时车程到上海、南京、宁波、合肥、武汉、南昌等中心城市大交通圈的形成,未来十年,江浙沪地区“后花园”逐步建成,又渗透着“地利”;更可喜的是,省政府“两山一湖”皖南黄金旅游带发展战略规划(2001年-2020年)的逐步实施,发展旅游现已引起人们的共识,可谓“人和”!

黄山市立市以来的实践证明:我市最大的优势是资源优势,特别是旅游品位高、密度大。旅游业是我市增长最快,潜力深厚的优势产业。旅游经济是我市最大的特色经济,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我市的市情非常特殊,既是基础薄弱、传统文化积淀厚重、开发开放难度较大的山区、库区,又拥有罕见的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潜力、正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的世界级旅游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市发展的“三最”(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佳)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70%的农村人口、80%的山场,毫无疑问,解决“三农”(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问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最”目标的关键。这个意义上,大力发展我市的乡村旅游业,正是我们富民强市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世界旅游组织专家们在所作的“两山一湖”规划中,对我市的乡村旅游情有独钟、寄予厚望,并精辟指出:乡村旅游在本地区未来的旅游业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详见作者撰写的《专家眼中的皖南乡村旅游和我们的选择》和2002年12月23日《黄山日报》登载的安徽省旅游局吴浩副局长撰写的《冲出亚洲的成功尝试》。毫无疑问,乡村旅游迎合了21世纪全球人居与旅游回归自然的生活质量意识。国际上流行的绿色旅游、旅游农业,回归大自然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一种趋势;国内的2002年“五一”南京10万余人主动寻访乡村田园,南充市的蔬菜之旅接待了近万人。这些信息或许给我市带来建立发展乡村旅游的启示,去进一步寻求我市旅游“二次创业”发展的新突破口,使之成为“黄山旅游”之后又一世界级的品牌。

所谓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换言之,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无论如何理解,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其在旅游业中的产业关联带动、吸纳当地就业和促进改革开放、脱贫致富等诸多方面,都能够发挥独特而显著的作用,是推动广大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我市黟县西递、宏村旅游的成功开发以及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最有力的例证。

目前,乡村旅游不仅在国际旅游中成为热门,国内也渐成时尚。同全国不少地区乡村旅游不断升温一样,我市在乡村旅游方面也有些积极的探索,除了西递、宏村旅游之外,如上丰花果山、蜀源生态养生旅游、一些乡镇开发的“农家乐”旅游等等。我们的旅游经营者已比较敏锐地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但自发增长期的乡村旅游尚存在遍地开花、良莠不齐、特色不显、内容不丰、规范不力、服务不周、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等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乡村旅游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人居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采购质劣价低的商品欺骗顾客;目光短浅的井底意识还表现在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二)在招徕客源上,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采用最多的宣传促销手段——发传单(或发名片)和宣传册也局限在人际的范围和较原始的手段。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

(三)经营者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尤其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既然发展乡村旅游既符合经营农户的根本利益,也顺应了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形势,又符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那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乡村旅游产业化进程中要有所作为,而且能大有作为。这既是对经营农户负责,又是为游客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四)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要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需耗费太大的成本,容易动摇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针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者联系黄山市情,通过研读臧世凯书记代表市委在三届三次全会上所作的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刻领会到:市委提出的要抓住“五大机遇”,实现“六大突破”的阐述,准确把握了我市独特市情,体现了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因此,从市情出发,立足于国际化大视野,站在战略高度,紧紧抓住大开放、大旅游、大交通、大调整、大政策的战略机遇期,乡村旅游是一项大有作为的事业,在我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以下,作者即围绕市委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六大突破”,结合学习体会,谈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个人之浅见——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推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吸引人才新突破的必需。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民营经济是黄山经济腾飞的双翼。要实现黄山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与突破,单靠我市现有的资金实力与有限人才显然不够。因此,对外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来强壮自身,扩大旅游内涵与外延,增强综合实力,显得格外重要与迫切。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乡村旅游是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民营经济,实现黄山经济腾飞的最佳选题,非常有必要唱响这支主题曲。

可以说,我市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推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吸引人才等工作,均有必要落实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主题上来。新成立的黄山市旅游经济发展指导委员会和落实“两山一湖”规划成立的安徽省旅游局皖南办事处,应以全市乡村旅游为主体框架,建立起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充分体现出旅游经济的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对我市旅游经济的指导职能。委员会和办事处人员可以公开选聘,面向世界选聘而设立的旅游专家组尤显重要。

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一切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一切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发展中地区旅游业诸多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们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缺乏自有人才,借智引智又流于口号,得不到好的创意和策划,同时又缺乏执行和运作优秀的创意、策划、规划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新成立的黄山市旅游经济发展指导委员会、安徽省旅游局皖南办事处也应以此为核心内容,着力开展乡村旅游人才的积聚和培养工作。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区域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推进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新突破的必需。如前所述,如何发展符合我市各区县特点和区域优势的特色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最重要的就是围绕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资源,突出重点,择优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村,高层面的统一规划、策划好,率先发展,快速突破,抓点带面,推动全局。这其中,编制高质量的旅游规划和凸现特色的创意策划项目是前提条件。

我国旅游业已进入泛规划时代,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同样需要项目规划先行。内容包括乡村旅游的战略目标、市场定位、建设布局、运作步骤、营销组合、品牌建树,效益分析等等。可以说,好的规划项目能引来资金的投入,能带来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滞后是资源配置水平的滞后,是知识和资金双重相对贫困的结果;而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规划项目的创意平庸是致命缺陷。要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必须有高质量的、新颖独到的规划项目和创意策划。

过去的一年中,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如2002年,“两山一湖”规划、《黟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终审,黄山市旅游业规划框架基本完成。其他区县对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普遍重视,已经着手进行中,如由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在规划的安徽新安江百里画廊旅游区总体规划、歙县渔梁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区详细规划、歙县棠樾牌坊群旅游区总体规划(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市歙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等。所有这些重科学、重保护、高品位、高起点的旅游战略规划的实施,对我市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可以预期不远的将来,乡村旅游必将在我市各区县县域经济中成为支柱产业,必将在我市未来旅游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必将在我市经济社会区域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中确立其主体地位。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和旅游经济新突破的必需。我市坚持以旅游经济为中心,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改革开放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已成共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显著效果,正在逐步实现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跨越。总结经验,不难发现:如果说我市旅游经济的第一次创业开始于探索中的步履艰难“上山”(以黄山风景区自然观光型旅游为主题)与“上市”(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A、B股的上市发行)而取得了辉煌成就,那么,顺理成章的“下乡”(黄山脚下徽文化沉积区、全市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与“上市”(条件成熟的各区县成立乡村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并上市),则是我市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和旅游经济新突破的关节点所在!

2002年,我市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步伐加快,旅游景区(点)“两权分离”继续加大力度。通过深化改制改组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我市众多旅游企业及景区(点)摆脱了包袱,轻装迈向市场经济大道,大大激发了旅游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这对我市旅游业全面走向市场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毋须讳言,这只是初级阶段,与我市旅游经济的客源市场国际化、旅游产业现代化、第三产业主体化进程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绿水青山枉自多,投资不来莫奈何”还是常可以听到的感叹!因此,我市到2020年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文明富裕、国际知名现代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必然呼唤新的突破,新突破必然呼唤新的观念、新的理论。

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货币、资源、知识产权是构成旅游业生产力的三大要素。要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旅游生产力,确保旅游产品的高效生产,就必须对这三大要素进行有效整合,这对发展中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战略的确立,客观上必然需要一个新的投资模式来解决。这个新的旅游投资模式即货币——资源——知识产权三位一体旅游资本的整合,这是一种典型的“多赢”策略。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业与信息产业具有天然的联系。旅游消费活动的特点、生产活动特点和产业运作特点,决定了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旅游业发展高度依赖于信息化系统,信息化之路是旅游企业的必然选择,旅游电子商务代表了今后旅游商务活动的发展方向。所有这些,我们都应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全方位的探索。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提高城市化水平,推进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新突破的必需。今后20年,我国的城市化将进入一个加速发展期,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综合实力的竞争愈加激烈。通常一个城区城市化的进程,是与城市的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的。那么,根据我市市情而确立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战略的实施,无疑将从最基层的广大乡村主动回应中心城区城市化的集聚、辐射与带动作用,从根本上保证和加速我市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根据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来看,最直接与现实的意义主要有:一是乡村旅游为“离土不离乡”的广大农民提供了一条新的致富道路,这既是老百姓的愿望,也是政府积极倡导和培育的初衷;二是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综合带动功能远远大于其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如:发展乡村旅游使农村对环境卫生的整治成了自觉行为,能够激发农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较好的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等问题。此外,发展乡村旅游业,无论从创造规模、品牌效应,还是吸引外来投资、提供就业机会等诸多方面都极具潜力,更重要的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农民观念的更新。而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必需的。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样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景观环境建设。重要的是我们要有长远的规划和一以贯之的建设方针。以人为本,以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徽风徽韵为特色,进一步突出旅游城市的主体形象和“精巧、雅致、生态、徽韵”的个性化风格,无疑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诚如世界旅游组织专家们所期待的: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他能够把具有历史意义的村落、当地的居民文化及优美的风景融合在一起。„„建筑物外观形象十分重要,必须加以改进并达到最高水准。从事古建筑保护的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复原村庄时,必须严格地遵循关于古建筑物保护和改造的国际标准,这一点至关重要。

(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生态经济新突破的必需。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黄山市既是山区又是自然与文化遗产密集区,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奇特的山水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流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加快发展的最大优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黄山新一轮开发开放的核心问题。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样需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依法管理、永续利用”的方针,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应始终贯穿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方方面面,进而促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

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充分发挥我市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也是符合时代潮流和黄山优势的希望之路。目前,我市悄然兴起的生态旅游,应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战略结合起来,通盘规划、全局考虑。可以说,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规划滞后带来的结果不是资源破坏,就是资源闲置,缺乏规划和低规划水平的开发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因此,我们应正确处理好乡村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考察国际上流行的绿色旅游、旅游农业等不同的旅游方式,其实质都是以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为背景或载体、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和旅游回归自然的生活质量意识的加强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应视为取得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基本保证。如新加坡为了对有限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有关部门将高科技引入农业并与旅游事业相结合,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游人不仅可以漫步其中,而且可尽情品尝,如同生活在仙境中,让人大饱眼福和口福。还有日本的观鸟旅游和观光农园及务农旅游、马来西亚的农林旅游区、澳大利亚的牧场旅游、美国的农场旅游、法国的远离城市的绿色旅游、意大利的乡村度假旅游、德国的“森林轻舟”旅游等等。乡村旅游的内容涵盖了上述多种旅游方式,甚至比其更为广泛。

(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增强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推进徽文化创新和“诚信黄山”建设新突破的必需。我市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明清主流文化的代表,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世界级的文化品牌。我们以发展旅游经济为中心,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旅游产品的灵魂是文化。原安徽省旅游局局长张脉贤先生曾精辟概况为:旅游是友谊的事业,文化是感情的纽带!文化,又因其丰富内涵和人性化的特征,需要相应的依托产业、载体,才能得以继承和发扬。毫无疑问,一方面,我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最为广泛的文化产业依托和载体,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也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

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应与积极推进歙砚、徽墨、万安罗盘、傩戏申报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棠樾、呈坎、许村、渔梁等申报纳入皖南古村落遗产扩展名录,争取花山谜窟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提升徽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使之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应与努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有机结合,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应与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把徽商精神融入新时代的旅游经济大潮中,塑造黄山人“诚信、进取、文明”的新风貌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应与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倾力打造“诚信黄山”、“文明黄山”的新形象结合起来。

毋庸置疑,我市发展乡村旅游与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就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和发展文化旅游殊途同归,是“打黄山牌,做徽文章”的全面贯彻与落实。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乡村旅游业与文化旅游业同样是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是智力资源,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开展一系列统一主题下的创意活动,以激活业已存在或是有待开发的乡村旅游文化因子;二是文化资本,包括有形的文化遗存、自然生态和无形的文化积淀、文化底蕴,他们是文化创新和旅游景观的前提;三是要素资源,诸如土地、资金、技术、信息。要素资源的参与,使得文化资本具备了时空置换的可能。我们不难看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努力使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直至实现产业化目标的真正要义所在。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需,是我市今后较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的主要突破口,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诚如市委三届三次全会报告中所指出:新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对黄山来说,则是加快实现“三最”目标,进而由“山区最富”向“全国最富”迈进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年,则又是黄山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我们准确把握我市内外部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紧紧抓住了大发展的“五大机遇”,为我们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大舞台。作者坚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实现!

第五篇:《迁西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纲

附件:

《迁西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提 纲

第一章

总论

1.1 规划范围 1.2 规划期限 1.3 规划依据 1.4 规划原则 1.5 规划创新 1.6 规划目标 第二章

规划背景篇

2.1 历史沿革 2.2 区位交通 2.3 地形地貌 2.4 气候土壤 2.5 水文特征 2.6 动植物资源 2.7 农业概况 2.7.1 农业资源 2.7.2 农业产业 2.8 旅游概况 2.8.1 旅游资源 2.8.2 旅游产业 2.9 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章

综合分析篇

3.1 休闲农业发展SWOT分析 3.1.1 优势(strengths)

3.1.2 劣势(weaknesses)3.1.3 机遇(opportunities)3.1.4 挑战(threats)3.2 市场分析

3.2.1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3.2.2 农产品消费市场分析 3.3 总体评价 第四章

战略规划篇

4.1 指导思想 4.1.1 政府主导战略

4.1.2 点轴突破、整合开发战略

4.2 战略定位 4.2.1 产业定位 4.2.2 形象定位 4.2.3 市场定位 4.3 战略目标 4.3.1 总体目标 4.3.2 阶段性战略目标 4.4 总体功能布局 4.4.1 布局原则 4.4.2 功能分区

4.5 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4.5.1 种植业 4.5.2 养殖业 4.5.3 副业 4.6 重点建设项目 4.6.1 改扩建农庄项目 4.6.2 新建农庄项目 4.6.3 产业园区项目 4.6.4 青少年食品安全基地

4.6.5 农特产品交易中心 4.6.6 农产品物流体系 4.6.7 研发基地

4.7 开发时序

4.8 产业支撑体系规划 4.8.1 人力资源 4.8.2 市场营销 4.8.3 区内交通 4.8.4 餐饮住宿 4.8.5 环境保护 4.8.6 旅游安全 4.8.7 信息平台 4.9 产品开发与游线设计 4.9.1 产品开发

4.9.2 乡村旅游线路设计 第五章

效益分析篇

5.1 社会效益 5.2 生态效益 5.3 经济效益 第六章

保障体系篇

6.1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6.2 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6.3 打造多元化融资渠道

下载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村旅游发展

    摘 要:在旅游消费由大众观光型转向休闲体验型的今天,面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乡村旅游到底该如何开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开发一套乡村旅游策划开发的基本流......

    黄山市乡村旅游的调研报告[五篇]

    关于黄山市乡村旅游的调研报告2012年4月26—28日,黄山市委党校第四十六届县干班第六小组一行6人,深入我市部分乡镇,开展题为“黄山市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思路”的调研。调研组先......

    北京市大兴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北京市大兴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大兴是北京兼具城市、城郊、卫星城特征的一个区,在新世纪之初,如何面对北京快速的城市生长,如何应对日趋多样性、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如何将潜在优......

    黄山市旅游委员会

    黄山市旅游委员会 《旅行社审批》 服务告知单一、项目名称:旅行社审批 二、申报条件: 1、拥有产权的营业用房,或者申请者租用的、租期不少于1年的营业用房;营业用房应满足申请者......

    福建漳州古山重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一、水云间,榕树下,慢漫山重 山重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东部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东与厦门的集美区一山之隔。地处"厦漳泉"金三角地区内的核心地带,区位条件良好,有条件对接厦漳......

    霸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同书5篇

    甲方:**市旅游局乙方: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北京国智景元旅游顾问有限公司为了指导**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强政府协调、整合资源市场、推进开发保护,把霸州培育成......

    深圳龙岗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

    深圳龙岗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 (内容概要) 一、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1、指导思想 在深圳建设成为“国际性滨海度假旅游基地”和龙岗区“旅游兴区”的发展战略目标指引下......

    2《茂名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荐]

    2《茂名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标:围绕休闲度假旅游,以品牌建设为中心,强化精品意识,转变管理观念,创新促销方式,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推进滨海资源、温泉资源、森林资源及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