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喜事安席答谢词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帮助料理丧事的全体工作人员,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我叔父因病于X月XX日X时逝世。噩耗传来,子孙们悲痛欲绝。四面八方泣奔老家,如天崩地裂般的诚惶诚恐。幸奈邻里乡亲齐聚相助,我们感激涕淋。
几天来,都管、勘舆先生、道士、香烛先生、纸马先生、厨师及全体料理丧事的亲朋戚友、乡里乡亲任劳任怨、不辞辛苦,以他们辛勤的汗水换来我叔父大人丧事的风风光光、顺顺当当、圆圆满满。
在此我谨以孝家的名义向前来悼唁,为我叔母父送上最后一程的全体嘉宾们表示衷诚的感谢!
向所有帮助料理丧事的乡里乡亲表示最衷诚的感谢!
借此机会,向近几天来乃至近一年来去医院、来家里探望的各位长辈、邻里乡亲表示最忠诚的感谢!
孝子、孝媳行大礼答谢!孝孙、孝孙女行大礼答谢!全体孝家行大礼答谢!
粗茶淡饭薄酒,难表敬意。所有不周,敬请海涵!谢谢大家!
第二篇:安席词
安席词
尊敬的 府母堂、各位亲朋好友、八大金刚及全体帮忙师傅、各位乐师、礼师:
大家傍晚好!
明月山垂泪,白沙河含悲!2014年农历八月十六,是一个万分悲痛的日子。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位乐善好施的老人,倍受人们敬仰的兆娭毑,因病与世长辞、驾鹤仙游,走完了人生的84个春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哀扶孝杖,泪洒麻衣,泣血顿首,痛切肝肠。从此年迈的兆爹失去了了一位好老伴,儿女们失去了一位好母亲,孙辈们少了一位好长者,乡亲们少了一位好邻居。但南海普陀山却多了一位大慈大悲的观世音。
今天承蒙各位亲朋、各位乡邻前来悼念,我受孝家之托,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谢意。由于地方窄小,接待不恭,招待不周,敬请海涵!
下面,孝子席前叩头致谢,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请大家尊坐,孝子平身!
最后,祝愿兆娭毑黄泉路上,一路走好,九泉之下,永远安息,保佑儿孙,富贵发达。祝愿各位嘉宾,身康体健,吉祥平安。
请大家宽坐、慢饮,孝子回堂守灵。谢谢大家!
第三篇:于归安席祝酒词
于归祝酒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值此春风送暖,万物复苏的大好时节,我家兄之女 小姐与
先生喜结良缘。在此于归喜庆之日,启动了数府列亲、家间长上,费资跋步,承赐厚贶。晚等为事不力,招待不全,礼仪不周,万望海涵。
今天,值此吉日良辰,我家兄奉慈命,设薄席,敬谢三谊。席备草具,园中粗菜,鲁酒方樽,不成敬意。言到坐次上:
东席上请
府的请归东席的上尊
南席上请
府的请归南席的上尊
前座,请
等借光奉陪。
所来者本应人人当敬,位位当尊,安席不周,招待不全,粗言奉席,一齐请坐。
谢谢!
第四篇:丧事安席讲话
丧事安席讲话
惊动列客,孝子安席,东西来北,厂棚内外,总行一礼(请大家坐下)。受主人家委托,下面跟大家讲三句话: 第一,表示感谢!今天是张杰、齐惠珊俩兄妹之父亲张公义庭老大人荣归火化升天之前夕,承蒙各位大驾光临,不辞烈日酷暑,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前来参加追悼大会,为此,我谨代表主人家,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对亡者生前各方面的关照和帮助;感谢你们对亡者生前病重期间的看望和慰问;感谢你们对亡者殁后的悼念和丧事的帮忙。
第二,表示歉意!主人家坚持移风易谷,倡导社会新风,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为此,如觉奠筵席面不丰盛、饭菜不合口味或招待不周的地方,敬请各位多多包涵。第三,诚意告知!明天早上的送行饭,七点半钟准时开餐,为此,今天在这里统一请客,敬请各位届时入席!没有来的,请大家相互转告。谢谢各位!
第五篇:关于浏阳南区白喜事及其思考-陶Feng
关于浏阳南区白喜事及其思考
浏阳位于湖南东部,相传明初曾遭朱元璋血洗,其原籍居民几乎尽死,故如今的浏阳人多为湖北、江西、广东的移民。以东、南、西、北四大区域为界,北区多湖北移民,东区多广东移民,而南区多由江西宜丰迁入。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故浏阳四区风俗各不相同,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之称。
南区,位于浏阳的南部,史称南乡,其接壤于江西上栗、万载两县,是花炮祖师李畋的故里。南乡人民承接祖先产业,并不断发扬光大。数十万居民中,十有八九从事花炮生产、销售或与之相关的产业。故相比其他三区其经济要相对发达一些。许是手里有点钱的原因,南乡人出手大方,讲究排场,无论红白喜事,所需花费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且近年来规模越来越大,花费自然越来越多。不为其他,就为讲究一个排场。当然,当事者事后后悔者有,抱怨者更众。那么,是谁操纵着红、白喜事的全过程?谁定的规矩?其中利益关系如何分配?笔者以“白喜事”为例在下文中作简略的阐述。
一、何谓“白喜事”
所谓“白喜事”,即通常意义上的丧事。丧事的叫法在浏阳其他区叫做“做道场”或“做丧事”,即亡者亲属追悼死者并送其安埋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在南乡则有特别的叫法,即“白喜事”,其中的“白”好理解,因为死了人,总归不是好事,即使是老人死了,其亲人总是会悲痛一番的,且死者亲属都披麻戴孝,而麻和孝服都为白色。但为何称“喜事”?百思不得其解。笔者不止一次地请教过一些专门帮人家操持白喜事的所谓“礼先”了,其答不出个所以然。故“白喜事”的由来至今无权威解释。
二、“孝家”及其在“白喜事”中的地位
所谓“孝家”,即死者的嫡系亲属,确切的说就是亡者的儿子、女儿和儿媳妇。他们在整个“白喜事”的过程中被冠以“罪人”的称号。亡者入土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只能低头走路,逢人便跪,他们对整个过程的规模大小、花费多少、费用去向只能不闻不问,只是忙着跟随礼先们去进行一些莫名的程序。待白喜事结束以后,柜房先生会向其出示一张花费明细,孝家则按明细支付所有费用。
三、白喜事的全过程
1、入殓
入殓,在这里又叫入棺,即把亡者装入棺木之中的过程。这天来的是左邻右舍和被告知而来的亲戚朋友。邻居们帮忙做事,亲朋们则默默地与亡者作最后告别。这个过程约需一天。故帮忙的邻居中会有一批专门负责采购、做饭和招待的人,以代孝家招待来宾。来者的多少,视亡者及其亲属的人气和地位而定,少则十余桌(每桌十人),多则数十桌。一般认为,这天来的人越多越好,所以孝家绝不会吝啬这一天的招待开销。而帮忙的人,也不会吝啬这一天的工作时间,除非实在抽不出身的,一般都会到场。是所谓“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
2、议事
入殓后,吃过晚餐,一般人等尽散,但亡者本姓中的长者和一两个礼先会留下来,他们召集亡者的儿子(亡者的儿媳妇不能参加)对以下事情进行商定:什么时候出殡;白喜事做多少天(要么三天,要么五天);请哪些人参加;用多少个礼先(要么七个,要么九个);进行一些什么程序;请几个中乐队、西乐队、大鼓队、腰鼓队和戏班;埋在什么地方;出殡时用多少台车等等包含着白喜事的所有内容,却不会触及到开支问题。整个议事过程中,儿子们一般很少插嘴,因为多数做儿子的对刚刚离世的亲人都还有着无限的留恋,都还处于一种极度的悲伤之中。过几天稍稍理性一点时,则已成定局而为时已晚。
3、白喜事开始前的准备
入殓后的棺材(礼先们取其谐音,叫“棺材”是谓有官又有财)一般放置儿子家的正厅,若亡者有几个儿子,则放在大儿子家中。议事时确定出殡日期便决定了放置时间的长短,一般视季节和亡者的年龄而定。夏季天热,放置时间为三至五天。若亡者年纪够大,又是冬季的话,其留置时间都在半月以上。
离白喜事开始的头二三天,帮忙人等便陆续到场,礼先、柜房先生和厨师早其他人一天先到。文房负责布置孝堂(类似于追悼堂),柜房负责提调大小事务,其他人等则各行其事,很有秩序。
4、白喜事的程序与不伦不类
白喜事的程序有繁有简,视议事时决定的天数而定。一般的有成服(此时孝家开始着麻衣、系草绳)、请师(礼先们请师)、请水、告祖、冲路、家祭、出殡、路祭等三十余道程序。期间的头一天晚上还会有地方戏、中西乐队的晚会,围观者众,场面十分热闹,有乐此不疲者能一直坚持到最后,而此时已是凌晨一二点了。
死了人,无论亡者故于何因,对死者的家属来说总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但整个过程却又穿插着如此隆重的文艺表演而使人乐不思归,真有些与主题格格不入、不伦不类的味道。何故?没有谁能作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笔者反复思之,许是古人“一生死”的思想在引领操持者们。你想一下,亡者死了,而新的一生却又开始,也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不过,问及操持白喜事的礼先们,却没有一个能说出“一生死为虚诞”的出处,更遑论其深意,毕竟是一些没念过多少书的所谓能人。因而笔者的揣测一直得不到礼先们的印证。
闹腾完了这一晚,剩下的要事就是出殡了。出殡很排场,也很霸气。出殡的队伍由礼先和提调们作总安排,前面是挂有大白花的十数辆小轿车开路,再是十余人组成的大鼓队,接下来是二三十人的腰鼓队,然后是中西乐队,最后是被十六人抬着的棺木及所有送殡的亲友,队伍很长也很有秩序,沿途鞭炮、礼炮不停地放,行人遇上停步,车辆遇上让道,所以说很排场,也很霸气。
四、白喜事的花费及其去向
笔者的爷爷于今年四月病故,由于年事已高,所以一般的场面自然应当有。我亦有机会了解整个白喜事的花费及其去向。几笔较大的花销就令我目瞪口呆。入殓费用七千(包括二千元的棺木支出),孝堂布置二千,音箱一千(包括了麻衣的租金),礼先工资及酬礼四千多,中西乐队工资及谢礼四千,大鼓队、腰鼓队又是四千,烟酒一万五千,炭、米、油、菜二万五千,鞭炮、礼炮一万一千多,算一下总费用达七万多。这仅仅是一个中等偏下的支出水平。虽有亲友随礼六万余,表面看只亏了一万左右,但六万余元的人情是必定少不了要慢慢去还的。所以事实上花费了多少就是多少。我爸的年收入是四万多一点,在当地来说属中等收入水平。我都感到他有些承受不了。真不知比他收入还低的人,如何去承担这笔费用。
五、对白喜事的再度思考
1、浏阳南区的“白喜事”无依无据,不伦不类。若说是超度亡灵,其操持着既非佛教僧侣,亦非道教道士,何以超度?此是为无依无据。而超度亡灵本应在极其严肃悲痛的环境中进行,实际中却既唱且跳,其严肃的氛围何在?是故为不伦不类。
2、花费巨大,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
多则十数万,少则四万的开支,对多数年收入只有二三万的家庭来说肯定不能承受,但风俗如是,又不能不去承受。其他地区的低收入家庭,可能还只有怕生病进医院这一怕,而在我的家乡却还多了一怕,那就是怕家里的老人有什么不测,怕百年之后那场“白喜事”!
3、改革的希望在政府的介入
回单位的头一天晚上,父亲和我作了一次长谈,大致意思是:①爷爷逝世后的费用巨大,但不要我承担,说是他做儿子的责任。②这种费用用的不值,但当下又不能不用。希望在我们这一代改变过来。他甚至说到了他,他死后尸体要火化,一切从简。父亲的话情深意切。可我想,如果真有这一天,我能按父亲的意愿去做吗?不过,我想如有政府的倡导甚至介入,也许有一天真不比去花这个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