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有哪些习俗

时间:2019-05-15 08:0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冬至有哪些习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冬至有哪些习俗》。

第一篇:冬至有哪些习俗

冬至将至,民、食两俗有来头

立冬不算冬,冬至到来,才是真的冬。12月21日将迎来2016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冬至。这是一个寒冷的节气——因为我们即将开启“洗澡靠勇气、洗衣靠毅力、起床靠尿意”的模式,想想身体就一阵的哆嗦;这也是一个温情的节日——因为我们离新年更近了,与家人共聚的日子也不远了,想想心情又止不住的激动。

无论此时的你是在哆嗦还是在激动,小编先为你送上一份冬至的习俗大餐,愿你能从那些久违的民俗中感受一缕冬的温暖,从那些熟知的美食中嗅到一丝家的味道。

冬至民俗,“数九”祭祖文化多

一岁一“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在古代,冬至被当作一年中较大的节日来过,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后来,人们在这个时候常用糯米粉做“冬至圆”,同时为了区别后来春节前夕的“辞岁”,人们称冬至的前一天叫“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九天是一九,再数九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欢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祭天祭祖

冬至还是一个传统的祭祀之日。据说,唐宋时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现在很多地区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冬至,有着两千五百多年的古老文化。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关冬至所流传下来的美食佳肴有很多,那你知道这些饮食习俗背后的传说吗?

冬至食俗,味美传说更美

饺子——“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称“饺子”。馄饨——“冬至馄饨夏至面”

北京人吃馄饨驱灾辟邪:相传,汉朝为了平息与匈奴的战乱,希望能够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所以在当时,老百姓把匈奴部落中两个罪大恶极的首领浑氏和屯氏取谐音叫做“馄饨”,用肉馅包成角儿,恨以食之。

江浙人吃馄饨忆西施:相传,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吴王夫差因吃腻了山珍海味而导致没有胃口,西施进厨房为他做了些小点心,并用畚箕盛给夫差吃。夫差吃后高兴问道,这是什么点心?西施心里想,这昏君每天混沌不开,便脱口而出应道:“混沌”。于是,为纪念西施的美貌与智慧,江浙一带的人将馄饨定为冬至的美食。汤圆——“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早在明、清时期着一习俗已经形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史料有正式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这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羊肉——滋补驱寒

山东滕州沿袭这一食俗,冬至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寓意驱除寒冷。相传,汉高祖刘邦在 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赤豆糯米饭——防灾祛病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其实,有关冬至食宿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相信,这些独具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不仅让你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勇气,也让你切真地体会到中国传统的节气之美。冬至,虽有着大江南北不同的味道,但“归家团圆”却是它骨子里透出的一种文化精神。所以,今年冬至,请记得早点回家,与家人们过个快乐的团圆节;如果在外回不了家,那也请记得问候家里的父母和亲人,让他们感受到寒冬的温暖。

第二篇:晋江冬至习俗

晋江冬至习俗

晋江一带,“冬至”前夕,家家户户都舂米“搓丸”。丸子颜色有红有白,并要捏几件小巧玲珑的玩具,俗称”捏鸡母狗仔“。如做成猪头、猪脚、花鱼(三牲),还有荔枝、桃、梨、柑、桔、香蕉(五果)┅┅象征兴旺吉祥。”冬至“早晨,农家户户都要煮甜丸”花色品种奉祖先“,然后当做早餐,还要将吃剩的几粒红丸,粘贴在门户、谷仓、器物上,庆贺丰年,酬谢诸神祇。除此之外,许多人家还要蒸糕粿,做寿龟,蒸年糕,象征年年高升(”高“与”糕“谐音),祈冀福寿延绵。

第三篇:冬至节气习俗

冬至节气习俗

[摘 要] 主要介绍冬至的起源,冬至各地的活动以及南北方冬至节的饮食习俗,冬至节的现状和人们对冬至的看法。

[关键词] 冬至;祭祖;饮食;饺子;汤圆

Midwinter;ancestor worship;food and drink;dumpling;tangyuan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人用他们的智慧发现并总结出季节的变化,编成独具特色、便于记忆的节气歌来指导日常的生产生活。在这二十四节气中,即将到来的冬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清嘉录》中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者“亚岁”,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表示过了这一天,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据专家考证,我国在汉代首次出现冬至庆贺仪式,人们将冬至称为“亚岁”, 到了宋代,冬至还被定为“法定节日”,每逢冬至,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日,学生放假。

在24节气中,冬至是仪式感最强的一个节气。冬至居于新旧交

冬至节气习俗

替的岁首,是上古的新年。这一天,帝王要礼敬天神人鬼,冬至节仪被称为“国之大典”,在冬至这天南郊祭天,朝会群臣与各国使节,共贺佳节。反映在民间祭天则演变为祭祖,中国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祭祖、拜尊长、拜师,也是延续了很久的仪式。冬至祭祀为大祭,一般全族人都要参加,祭祀地点多选择家族祠堂或坟前。祭祀完毕,家族聚餐,若家中有人外出未归,则留出空座,摆上碗筷,象征性加些饭菜,以表示对家人的思念。在古代,冬至的时候,外面的游子必须赶回家祭祖。除祭祖以外,冬至是民间敬师、拜师的重要节日,从东汉至民国时期,冬至节敬师习俗沿袭未改,各书院、学院和私塾特别重视此节。是日,学生向老师行礼,并醵资设宴,宴请老师,同学之间相互交拜。同时,传统阴阳观念认为,冬至天阴冷到极点,阴盛而衰,阳气始生,所以冬至节晚辈要拜见长辈,并向长辈敬献袜、履之物,表达对长辈的祝福——顺阳而长,健康长寿。

冬至不仅有这些活动,而且冬至节的饮食也十分讲究。因地域不同,南北方各有差异。俗话说“冬至馄饨夏至面”,北方大部分地区多食用馄饨、饺子等食品。馄饨制作讲究,如北京馄饨常以韭菜、肉末、木耳等作馅,以米粉作皮,外阴内阳,食用意味着破阴释阳,助阳气生长,阴阳调和,万物和谐相处。南方大部分地区则食用米团、汤圆等。古时有“天圆地方”之说,天代表阳,冬至食汤圆,取其圆顺达阳气之象征,庆祝阳气生长,同时也寄予一家人冬至节团团圆圆的美好祝福。关于北方吃馄饨的习俗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

冬至节气习俗

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冬至吃饺子也是北方的一种习俗,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到现在,我们家乡(陕西)也还有冬至不吃饺子会冻耳朵的的说法。在南方,“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物,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市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代表家庭和谐、吉祥,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一岁。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

冬至节气习俗

时家里有怀孕妇女的话,冬至圆发,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

现如今,随着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冬至的节日重要性虽然有所降低,而且由于冬至和圣诞节时间里的很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过圣诞节而忽视了冬至这一传统节日,近几年来传统文化还是在回归,尤其是国家把清明等传统节日设为法定节日后。但北方的冬天本来就冷,所以冬至这个节日在北方就不如南方受重视。但丰富的节日内涵依然世代传承,我国一些地方仍然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在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如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昆明、海南、潮汕等地,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在我国台湾,现在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我们接受西方的文化,但同时也不该忘记我们的传统节日,希望今年冬至时,既能吃到饺子保持在北方的习俗,也能与南方的同学一起吃汤圆,体验南方的冬至节!

第四篇:冬至的习俗

冬至

冬至的起源

P.1

冬至的由來和曆法有直接的關係。冬至的日期,每年都在陽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陰曆的日期則不太一定,但大抵不超過陰曆的十一月。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後,日光照射北移,白天越來越長,黑夜越來越短。古人說:「冬至一陽生」,指的就是陰氣到冬至時 盛極而衰。相反的,陽氣則從此開始萌芽。

冬至也因為容易被測定,所以常被用來作為推算曆法中節氣的依據。周代建子,就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為正月。至少到了漢代,冬至就是個公定節日,百官皆可 放假一天。冬至之備受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冬至的傳說

天文學家將圓天分為三百六十度,作為一年時間的分配,自春分起,將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各放在九十度的位置上,所以冬至是以陽曆而論,每年的冬至約在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農民曆解釋冬至的自然現象:「斗指戊,斯時因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也最長。」

冬至這一天,對北半球的我們來說,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所以斜射角度最大,日照最不足,太陽東偏南(篇離角度最大)升起,當天正午的太陽的高度角最低約約只有48度,所以白天最短,晚上最長;所以也叫「最長的一夜」。

冬至

冬至的傳說

P.2

過了這一天,太陽直射位置慢慢往北移(往赤道方向),白天就慢慢地變長起來,太陽高度角也逐漸變大。所以在時序的轉進中,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冬至這一天,冬至成為重要的節日,民間稱為「冬節」。

冬節周代已有,自漢以來,冬節更為隆重「唐書」載:「元正,歲之始;冬至,陽之復,二節並重。」唐代以與新年並重,所以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到了宋代民間更為熱烈慶祝,杭州市區休假三日來歡度冬節。

台灣地區相傳冬至是牛的生日,這有個相當有趣的傳說。從前有個木匠叫墨斗公,在他所住的村子裡,土壤十分肥沃。農夫們只要將稻籽撒在田裡,就可以坐下來靜待收成了。因此這些莊稼人整天閒著沒事,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裡天南地北的聊天。墨斗公被他吵得無法靜下心來工作。於是就交待他的徒弟拿一包經他施過法的鋸木屑,每天早上抓一小撮撒稻農夫的田裡去。這些鋸木屑只要一撒到田裡就會變成雜草。墨斗公的原意是要農夫們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天天下田鋤草。不料這個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煩,就一口氣將整個鋸木屑都倒光了。於是,所有的田裡都長 了茂密的雜草,稻子反而枯萎殆盡,急得農夫們叫苦連天。

墨斗公眼看徒弟闖下大禍,就罰他變成一頭牛,來幫助農夫除草。墨斗公的徒弟變成牛後,惰性依然不變。主人要他耕田,牠就想出許多推託之詞:「今天我太累了」、「今天我感冒了」或是說「你還不餵我吃東西,我怎麼替你工作?」。牠甚至和主人約定,耕田時每走一趟就要餵牠吃紅龜粿或湯圓等食物,否則牠就要罷耕抗議。在天上的佛祖看到這頭牛如此狂妄,就在牛的下巴釘了一顆釘子,使牠再也不能開口抱怨(如今每頭牛的下巴都有一顆突起像痣的東西)。因為牠喜歡吃湯圓,人們就選擇冬至這天作為牠的生日。除了餵牠湯圓外,還在牛角、額頭上都黏了一顆「圓仔釘」。同時,為了感謝牛一年來的辛勞,冬至這天一定讓牠舒舒服 服的休息一天。

冬至

冬至的習俗

(一)敬神明

冬節一早,煮甜湯圓,先在大廳敬供神明與祖先。

(二)拜祖先和祭祖

P.3

中午時備酒菜,先祭祖先,然後全家聚餐,歡度冬節。冬至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廟」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稱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舉行,儀式隆重,祭後設宴招待親友,深具敦親睦鄰的功能。

(三)吃甜圓仔添歲

祭祀神明、祖先完畢一家人吃圓仔,全家團圓而食,叫做「添歲」,即古所謂「亞歲」。清代「重修鳳山縣志」記載:「十一日冬至,家作米丸,祀祖先,禮神畢,卑幼賀尊長者,節略如元旦。」

民間在冬節前一、二天,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在節前夕全家大小一起來搓湯圓,有紅的,也有白的,小朋友們則用米粉塑造的家飼如雞、狗、豬等等,俗稱「做雞母狗仔。」

(四)餉耗

在鄉下祭拜結束後,會將湯糰黏一、二個在門戶器物之上,即所謂「餉耗」。高拱乾修「臺灣府誌」中的記錄有「門扉器物,各黏一丸,謂之餉耗。」這雖是清代的習俗,但卻仍存留在我們民間的社會裡。

冬至

冬至的習俗

(五)補冬

P.4

在王詩琅所編艋胛歲時記中有關「補冬」的記載如下:「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貧戶則以福眼肉(龍眼乾肉)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謂此日食補品,於身體特別有益。」現代人到冬天常見街上有「紅面蕃鴨」、「薑母鴨」和各式各樣的「羊肉爐」(土羊肉或洋羊肉,臺灣式或外國式的)。不就是以前家中冬天的補品,一般人繁忙,沒時間燉煮,方便大家進補啊!這些補品都是較烈(熱)的食品,不宜吃太多,會造成流鼻血。湯圓:「圓仔母」與「做雞母狗仔」

冬至的湯圓,俗稱冬節圓,要做紅白兩色。另外再做如雞蛋大的湯圓紅白各六,內包糖料、花生粉等,稱為「圓仔母」。家中有小孩的,就讓他們用染色的生粿捏塑一些動物造型的小玩意兒,俗稱「做雞母狗仔」。拜過祖先的冬節圓,照例要黏貼一兩顆在門扉、窗戶、椅桌、床櫃等處。據說,這些冬節圓,日後乾燥給小孩吃,能保佑小孩平安長大。粄圓:客家人的湯圓

早期客家人的冬至祭祀,最大的特色是完全以「粄圓」來祭拜。通常在冬至前 一天晚上,先煮鹹粄圓當點心吃;冬至那天早上才煮甜粄圓來祭拜神明、祖先。通 常鹹粄圓不包餡,而是在湯中加入豐富的配料,通常有蝦米、香菇、蔥蒜花、芹菜 珠、蒜葉、茼蒿、瘦肉、香菜等等。

冬至

冬至的習俗

(六)台南地區的冬至:祭拜「菜粿」

P.5

台南地區的冬至,除了祭拜祖先以外,還有祭拜神佛、灶王爺、三界公(三官)及地基主的習俗。供品除了湯圓以外,還有一種「菜粿」。菜粿的做法是先將糯 米浸水,用石磨磨成團,加上一些紅色色素以增加美觀,就可以用來包餡了。餡料 主要有蘿蔔絲、花生粉、白糖、肉燥等等。包好後捏成半月形,放在高麗菜上,就 可以放進蒸籠了。蒸好的菜粿帶有高麗菜的清香,是很受歡迎的冬至食品。

(七)冬至進補:「捕冬」

台灣民間也有在冬至日捕冬的習俗,捕冬的內容視家庭貧富而異。「有的宰雞 殺鴨燉八珍,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貧戶則以龍眼肉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謂 此日食補品,對身體特別有益。」(王詩琅,《艋岬歲時記》,一九七四)

第五篇:上海冬至的习俗

上海冬至的习俗

1、上海冬至习俗:祭祖扫墓

上海人过冬至还有祭祖扫墓的习俗。旧时上海人在赤冬至喝甜米酒,吃花糕、糯米粉汤圆之前,还要在桌子上把肉块垒起来祭奠祖宗。有点类似于清明,只不过清明时节,在上海是要吃青团的。也许每逢祭奠祖宗的时候,便会和鬼联系起来,于是便要人们早点回家了上海人还说,冬至时候晚上要早些回家,因为什么小鬼的会出来活动。

2、上海冬至习俗吃什么:汤圆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而上海属南方,冬至吃汤圆。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大家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3、上海冬至的习俗:甜白酒

甜白酒为醪糟的一种,是常州着名特产,其以大米、玉米、粟等粮食作物为原料,用清水浸泡或煮熟,再蒸透后,撒上甜酒曲,淋少许凉水,搅拌均匀,放置在温暖干燥处。夏季,l-2天即可成甜白酒;冬天,约需3-5天即成甜白酒。甜白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4、上海冬至的习俗:花糕

旧时上海人在冬至的家宴上,除了新酿的甜白酒、汤圆外,新蒸的花糕也是必不可少的节令食物。花糕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

冬至能同房吗

中国传统的观念,把男女分归为阳、阴,男归阳,女归阴。男女交合方可繁衍后代,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然而,男女交合必以时,才能达到阴阳调和,否则,阴阳不调,不但不能有利于后代的繁衍,还会生出许多祸患来。所以男女行房事也要有阴阳时日方面的禁忌。

古时,人们认为冬至阳气尚微,夏至阴气尚微,如草木萌生,易于伤伐,阴阳不能调和,虽说指的是自然界里的阴阳二气,也怕感染了男女体内的血气精神,这时候行房事恐怕不能配合节气而走泄了精血,导致神气疲乏,引来祸灾。

在过去,房事一直是远古的禁忌,人们避忌谈论,而族群的生殖繁衍又是重要之事,因此这些禁忌之说也就在小范围内的经验归结中流传了下来。不管它们正确与否,事实上这些禁忌总体上说,在形成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风貌方面和促使其发展至今的过程中都是起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的。因此冬至到底能否同房,则看个人意愿和想法,并没有太多强制的规定约束。

冬至上坟的讲究和禁忌

1、因为是祭祖,所以是难免会去一些很少有人去的地方,最好是依据常走的路线行走为好,勿要在偏僻的地方踏青,一来是安全问题,再者是易粘惹邪气。

2、对走路中或站立时遇到的坟,要有恭敬之心,勿用脚去碰墓碑,在这样的场所要多有严肃庄重的态度,其他相邻的墓碑前面不要随意触碰占据。

3、祖先的墓地,必定要好好清理杂草,添上松土,扫除墓前杂物,清洗墓碑。心中可默念,寄望九泉之下的先辈保佑后代富贵昌盛。

4、扫墓的时间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天未亮或刚亮或是傍晚时分或太阳将下时,都不可以扫墓,因为此时抵抗力最弱,不利扫墓人,一般是在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间为好。

5、去扫墓的人,如果是身体虚弱或病中或是额头发黑,则表示时运较低,若能不去扫墓最好;若一定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或玉佛等护身符。

下载冬至有哪些习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冬至有哪些习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冬至相关习俗整理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

    各地冬至习俗大不同

    各地冬至习俗大不同 冬至是中国农历一个重要的节气,各地群众过冬至的习俗却不同。 北京:冬至为进九之始,是个吉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吃馄饨意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冬至习俗有哪些 冬至节习俗

    俗话说,冬至如年。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deg;(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为我国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节日。千百年来,冬至祭祖等民间风俗,至今仍有流......

    冬至的习俗与活动

    冬至的习俗与活动 古代纪念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

    冬至习俗国旗下讲话5篇

    冬至习俗国旗下讲话 老师同学们: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冬至的文化习俗和科普知识[五篇范文]

    冬至的文化习俗和科普知识冬至知识科普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在国旗下讲话:冬至习俗(大全5篇)

    国旗下的讲话------冬至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冬至过后,各地......

    2021年冬至节气特点与习俗[全文5篇]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1年冬至节气特点与习俗,希望大家喜欢!冬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