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网评论
开弓没有回头箭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讲话(2015.1.16)干任何事情,坚忍不拔才能胜利,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反腐败斗争更是如此,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正因如此,面对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艰巨繁重任务,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广大干部群众拍手称快、坚决拥护。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容不得半点松懈和停顿。
从严峻性上看,近年来腐败现象趋于严重,区域性腐败、系统性腐败、家族式腐败、塌方式腐败等不断发生,特别是在反腐败斗争高压下,有些人还在顶风作案、我行我素。从复杂性上讲,区域性腐败和领域性腐败交织,用人腐败和用权腐败共存,体制外和体制内挂钩,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同在,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形成了“共腐关系圈”,更严重的是,有些人搞官商勾结、上下勾连,腐败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渗透,严重危害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统一。
反腐败斗争实践告诉我们,腐败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一篙松劲”,越是胶着状态越要持续加压发力。如果管一阵放一阵、严一阵松一阵,群众会加倍失望,更无法向历史交账。因此,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必须保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让那些想搞腐败的人断了念头、搞了腐败的人付出代价。
反腐败是一场必须赢的较量,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我们横下一条心来反腐败,绝非一时兴起,也不是和谁过不去,而是要承担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党与腐败水火不容,人民对腐败深恶痛绝。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也要得罪听党话、守规矩的广大党员干部;任凭腐败蔓延就会亡党亡国,真反腐败才能兴党兴国。这笔再明白不过的民心账、政治账,决定了反腐败斗争没有禁区,没有特区,也不能有盲区,要求反腐败斗争必须始终态度不能变、决心不能减、勇气不能泄、尺度不能松。
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败斗争无退路。“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全党必须牢记,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惩治腐败是为了赢得党心民心。这是一场严肃重大的政治斗争,必须决战决胜。
打铁还需自身硬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讲话(1.19)“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作为监督执纪的专门队伍,纪检监察干部肩负着维护党纪政纪、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责,其素质、能力和作风,直接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效。正因此,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监督、敢于负责,努力成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按照这一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大政治任务。
一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一中心任务,切实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能,紧紧抓住监督责任这个“牛鼻子”,用扎实有效的工作、敢抓敢管的担当、踏实辛劳的付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成效。惩治腐败没有禁区、严明纪律不留特区、聚焦“四风”排除盲区、创新巡视形成震慑„„这些落地有声的成绩说明,我们的纪检监察队伍是一支立场坚定、态度坚决、行动有力的队伍,是一支值得信赖、敢于亮剑、能打硬仗的队伍。
信任是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最大支持,但是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应该看到,纪检监察机关不是天然的保险箱,纪检监察干部也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如果监督者不被监督,就可能出现“灯下黑”的情况;纪检监察干部发生以案谋私、串通包庇、跑风漏气等问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伤害,将比一般干部更甚。“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清理好门户,做到打铁自身硬,才能让监督执纪问责更有底气、更加硬气、更具权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纪检监察干部敢于担当、敢于监督、敢于负责,就能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注入强劲动力;相反,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党纪政纪就必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因此,纪检监察干部尤其应该涵养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对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该调整的就要调整;对不敢抓、不敢管、监督责任缺位的要坚决问责。唯其如此,才能让责任意识深入人心,让担当精神蔚然成风。
越是面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的新挑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越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加强自身建设、强化自身监督,始终确保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成为党纪政纪的忠诚卫士,成为严惩腐败的钢铁拳头。以绝对忠诚标注精神高度,以铁的纪律打造过硬队伍,以担当精神激发干事热情,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必将为夺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胜利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的“治国理政观”系列特稿十篇
【之十】习近平的网络观: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总书记向大会发来贺词,他在致辞中指出,“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网络建设,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今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对网络发展和网络安全的高度重视,本期习近平“治国理政观”让我们一起学习总书记的网络观。迈向网络强国,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
——习近平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2014年11月19日)
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内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
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
——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讲话(2014年2月27日)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认清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做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讲话(2014年2月27日)
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解读 《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
我国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域名总量全球第二。在日益严峻的国际网络空间形势下,我国宜全面进行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战略布局,积极参与并开展领网安全立法,尽快着手建设国家网络边防,构建信息科技自主创新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中国话语权,打造网络疆域的保护体系。这是我国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
《逯海军:守望相助,实现网络强国的伟大梦想》
网络强国建设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核心工程。在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道路上,要履行国家责任,实现守望相助,聚合网络空间的最大正能量,选择科学发展的路线图,首先需要解决一系列思想观念问题。比如新兴产业崛起的时机、经略网络空间的理念,网络空间产业力量的构成,国家担当的卡位点,以及实现网络强国的真正驱动力等。只有在这些问题上达成普遍共识,我们才能战略清晰、应对得当,走出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科技创新之路。
《吴晔:加快国家网络安全力量建设势在必行》
网络空间以其“超领土”的虚拟存在,全面渗透到现实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海空天实体空间之后的“第二类生存空间”和“第五个作战领域”。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力量建设已经成为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必由之路。
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
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讲话(2014年2月27日)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解读
《马利: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时代指引》
网络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格局。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已经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从链条式传播变为圆规式传播。在网络浩瀚海洋中,技术驱动着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信息流向很难被控制。从实际情况看,网络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导致新闻舆论场正在发生一场历史性变革。网络从“边缘媒体”变身为新闻传播主阵地,后来居上。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阵地正在被网络逐步蚕食。报纸读者年龄日趋老化,电台走向窄众传播,电视遥控器也逐步被鼠标取代。
《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这为我们突出宣传思想工作重点、加强网上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加强网上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构建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
全球互联网治理方向:积极开展有效合作
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网络建设,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则,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习近平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2014年11月19日)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认真应对。虽然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个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主权权益都不应受到侵犯,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在信息领域没有双重标准,各国都有权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国际社会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习近平在巴西国会的演讲: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2014年7月16日,巴西利亚)
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信息化发展水平,要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能力,更好惠及民生。
——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讲话(2014年2月27日)
解读
《世界互联网大会,在古镇寻找新世界共识》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互联互通,许多原本只能分别操作的工作、服务,如今通过无所不在、无所不通的网络,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合作。对于这一点,刚刚在阿里巴巴上市过程中紧密合作的中外投资者、互联网业者可以证明,无数知名不知名的中小互联网业者、使用者,也是最根本的受益者。
《谢新洲:网络空间治理须加强顶层设计》
当前网络空间的大国博弈呈现更加丰富的内涵,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日益复杂,国际权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网络空间不仅对传统国际关系带来新的挑战,也给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领域带来更多更新的问题。这些都给我国的网络空间治理带来新的考验。
【之九】习近平的法治观:依法改革依法反腐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让我们通过学习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与重要性。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12月4日)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12月4日)
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2013年2月23日)
【解读】 《依法治国,公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宪法至上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对我们国家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和法律,把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莫纪宏:建设“法治中国”的辩证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过程中,以“法治中国”建设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时代主题,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法治观的思想内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首先要抓好作为根本法的宪法自身的实施工作。作为依法治国逻辑大前提的宪法得到遵守,依法治国的各项事业也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抓住“依宪治国”这个法制建设的“纲”。
【司法公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国政法机关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从严治警,坚决反对执法不公、司法腐败。
——习近平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01月07日)
我们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2013年2月23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2014年1月7日)
政法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公生明,廉生威。”要坚守职业良知、执法为民,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要靠制度来保障,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谁违反制度就要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2014年1月7日)
【解读】
《汪永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政法工作》
习近平同志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落实好这一重要指示,关键要把好每一起案件的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法律适用关,确保实体正义、程序正义。程序正义是实现实体正义的前提,实体正义是程序正义追求的目标,两者相辅相成。只有运用法治思维把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结合好,才能坚守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坚持司法为民 实现公正司法》 有力促进司法公正,推进阳光司法。实现公平正义,要求在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坚持合理合法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公正司法,从实体上说,是根据证据准确认定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公正处理案件的实体关系;从程序上来说,是在最大限度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司法快速及时、有序高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的功能。
【依法改革: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至11日)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2年12月31日)
要正确推进改革,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准确推进改革,认真执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考察调研时强调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2月28日)
【解读】
《付子堂:用法治思维稳步有序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总之,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加快进度。司法体系和司法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完善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应有之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务必加强领导、协力推动、务求实效,以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目标。切实解决司法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要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通过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文明、树立司法权威、提高司法水平。司法体制改革关键要在党的领导下,根据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布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
《凝聚法治力量助力改革攻坚》
攻坚累积起的难题要靠法治。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矛盾绝非一日形成,城镇化如此,环境治理如此,就业问题如此,医疗、教育等诸多问题莫不如此。所以,改革的推进也要坚持“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原则,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代表委员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并思考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多从法治层面求解,立足法治建言献策,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而持久的法治动力。
【依法反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要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3年1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1月22日)
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党的各级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遵守政治纪律的教育,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反腐败必须强化监督、管住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建好笼子。笼子太松了,或者笼子很好但门没关住,进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发挥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监督作用,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建立领导干部谈话制度,畅通人民群众举报和监督渠道,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一个重要导向就在于建好笼子、强化监督。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14日)
【解读】
《许耀桐:反腐节点就在当下》
十八届四中全会成为反腐的节点,标志着今后的反腐败斗争,不再去追捧反腐案件数量的急剧增加,不再诧异于腐败官员级别的惊悚跳跃,而要在法治化、制度化上下力气来防治腐败。这样的反腐节点,才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节点。《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从严治党的一贯要求。对***一案的审理充分表明,惩治贪污腐败,我们有党纪之严,更有国法之束。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反腐败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用制度约束权力,使权力正确规范地行使;在法治框架下查处腐败,使反腐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我们党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根本方向。近期查处的一系列大案要案都表明,对于贪污腐败,不管涉及谁,不管涉及哪一级,我们都会坚持一切皆断于法。这种对法治的共识,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每一步,体现在反腐倡廉的每一个环节。
【之八】习近平的尊师重教观: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13年教师节前夕,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主席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习主席把“教师”视为中国的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14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到北京师范大学慰问和看望教师,并再次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历数习主席多次考察、讲话、批示,他从尊师重教、社会责任、注重人才等多个层面发表论述,表达对中国教育的重视、对中国教师的尊敬。让我们从他的观点中,来探寻“尊师重教”的思想,体会教师这一职业在他心中的地位。
【之七】习近平的军事观:听党指挥是灵魂 能打胜仗是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回答了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重大课题。这些重要论述体现出了总书记的军事观,也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八一建军节前夕,编辑特梳理习近平关于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供网友学习领会。
【之六】习近平的经济观:勇于改革、稳中有为、关注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他的经济战略思想根植于中国的实际,是多年积累形成的,并一以贯之不断发展。丰富的工作经历,使他对经济数据的意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规律以及发展方式转型有充分的了解,对中国经济也有着深刻的理解。通过学习习近平主席的经济观,我们将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之五】习近平的国际合作观:以“中国智慧”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
中国人历来讲求“和而不同”,“和”与“同”是一对哲学范畴,最能体现中国古代辩证思想和政治智慧。中国领导人深谙其道,在他国发表演讲中阐明外交主张,运用历史的、现实的多重维度,寻找共同的渊源以期促进双边或多边战略合作。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文明观和世界观,力图运用“中国方案”破解全球治理难题。让我们通过习主席在外事活动中一系列的讲话,来感悟他旨在构建国际合作的“中国智慧”。
【之四】习近平的历史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在7日举行的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上,总书记如是说。总书记具有很强的历史感,有着深远的历史眼光、深厚的历史智慧和深邃的历史思维。他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现状、认清趋势、把握未来。让我们一起学习总书记的历史观。
【之三】习近平的党员观:总书记教你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次考察、讲话、批示中,从增强党性、加强学习、遵纪守法等多个层面阐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之际,让我们从总书记的这些观点中来探究,如何做一名“好党员”?
【之二】习近平的教育观:公平、立德、改革,方能人生出彩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总书记把“更好的教育”列为人民的期盼之一,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此后,在全国两会上,在教师节慰问信中,在多次考察、讲话、批示中,他从教育公平、改革创新、立德树人等多个层面发表论述,让我们从总书记的这些观点中来探寻一些脉络,把握住“人生出彩的机会”。
【之一】习近平的人才观: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总书记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究竟谁是习近平眼中的人才、心中的栋梁?站在国家层面,如何才能培养优秀人才、吸引优秀人才、用好优秀人才呢?我们从习近平任总书记的多次讲话中,可以梳理一个脉络,找到一些关键词。
第二篇:申论复习资料(人民网实时热点评论文章)
这是我自己在人民网上找的文章,涵盖了中国梦、转变工作作风、群众路线、全面改革等热点,我觉得看这个有利于打开写申论作文的思路,希望对咱们有用哈,加油!
人民日报评论部:“转作风”本质是规范权力
——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之一
从转作风出发,无论是进一步公开政务,还是进一步完善监督,都需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自我限权”的决心,惟其如此,中国的民主政治方能不断走向更高境界
中央力倡转作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从长江刀鱼、龙井新茶降价,到一些高档餐厅搞起团购,涟漪之广,足见投石之沉,有群众感叹:转作风,是动了真格了。
不过,即便动了真格、见了实效,还是有问题时而曝光:面对群众责问称“国务院太遥远”,矿泉水瓶装茅台、红塔山盒藏“熊猫”,机关食堂吃燕鲍翅„„不一而足。新华社记者将对八项规定的应付心态,总结成九字经:观望风,变相吃,慢三拍。
这样的情况,说明对转作风,一些人看轻了、看浅了、看走眼了。或是认为只是些鸡毛蒜皮,因而转小了;或是认为只是要吹一阵风,因而转慢了;或是认为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转歪了。这些人正该想想:转作风,为什么中央如此重视、社会如此关注?
投注在作风上的目光,与其说是要看住个人,不如说是要看住个人手中的权力。所谓作风问题,莫不是权力突破应有边界、背离应有准则的失控、失范问题。比如大吃大喝,花的既是公帑,还可能在推杯换盏中搞寻租;再比如文山会海,占用资源不说,更降低了行政效率。所以,转作风不仅是简单的转思想、转行为,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权力运行的规范问题。好的作风,本身就是建立在对权力的合理认知、正确使用之上。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一大焦虑,源自对权力随意行事、任意作为的反感。现实里广受关注的官员丑闻,社会上不断弥散的仇官情绪,民间流传甚广的揶揄段子,其根源固然有各种原因,但权力的不自觉不自律不自爱,是重要因素。这就是习近平同志所说“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的无形之墙。砌成这堵墙的不良风气,本质上是权力与权利的对峙。
转作风,正是看到了症结,找到了切口,不仅要进一步改造权力观,更可成为规范权力运行的着力点。从提出改进作风的政治要求,到完善规范权力的体制机制,大张旗鼓的理念教育,逐渐变成踏石留印的制度安排:看住预算管好源头,财务公开实时监控,做好审计发现问题„„从这个过程,能够清晰地看出转作风这把利刃,指向的是“限制权力”这一肯綮,由此向社会释放强烈信号:要用制度给权力套上笼头。
八项规定将“改进工作作风”和“密切联系群众”并提,正体现以转作风打破无形之墙的期许。过去,宗旨意识往往诉诸“感性的政治”。为群众扶危解难、与群众打成一片,因而被拥护、被爱戴,鱼水之喻、亲人之情,可为代表。而今天,13亿人可能就有13亿种利益,在赓续传统之时,宗旨意识也应体现“理性的政治”。公众看到权力被关进铁笼子、放进玻璃房,才会对执政者产生信任与尊重。这样打下的执政基础,不是仅仅依赖个人素质,而是源于制度化、规范化的权力运行,无疑更为牢固。
作风体现着现代权力伦理问题,作风建设也可以成为权力运行现代化的途径。这也意味着,转作风本质是一个民主问题。民主的精髓,是对权力的限制和监督,既要看到“权为民所赋”,也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新一届中央领导履新之初如此狠抓作风,深意正存于此。这契合了世界民主潮流的趋势,顺应了人民民主意识的提升,更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执政党必然的选择。
从权力的角度看,作风、学风、文风三者,正是同一问题的不同层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都关联着党风。正因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才把“三风”作为一个整体来强调,严正告诫全党进一步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从转作风出发,无论是进一步公开政务,还是进一步完善监督,都需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自我限权”的决心,惟其如此,中国的民主政治方能不断走向更高境界。
人民日报评论部:要基层摸索,也要顶层设计
——深化改革方法论之三
改革要改得准、走得好,必须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基层探索可以大胆,顶层设计必须谨慎
历史的变局常常不期而至,机会属于有勇气拨开迷雾迈步向前的人。30多年前在安徽小岗村按下的指印,悄然掀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这场改变了世界1/5人口命运的改革大业,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改革这艘巨大的航船,以惊人的勇气驶入了一片未知的水域。摸着石头过河,成为贯穿改革进程的重要方法论。
经过30多年的摸索和适应,我们已经逐渐学会了用市场的手段配置资源,用法治的方式治国理政,用通行的规则参与国际事务。改革进入深水区,下一步怎么改?习近平给出了答案,“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
摸着石头过河,摸的是规律,激发的是实践热情。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市场机制和规则体系,这在我们以前的经验中是没有的。在历史的新变局中,试错是必要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破除旧体制,适应新规则的过程。
顶层设计,看的是全局,发挥的是制度力量。30多年来,中国不但是实干家的热土,也是一个沸腾的实验室。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从制度完善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人们最初的创造热情。30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制度自信”不断提升。
推向纵深的改革没有成例可循。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不能说完全掌握了改革和发展的规律。那种执一御万的想法和设计,是不现实的。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之中。
今天的改革,需要回答为谁改、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需要向人们说明摸着石头过河之后,河对岸的图景;需要给予多元利益以表达机制、协调机制,凝聚差异格局之下的认同感;需要勾勒何谓中国人眼中的美好生活、理想社会;需要向世界说明中国立场,体现大国担当。这是现阶段深化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需要运用新的方法来破题。
今天的摸着石头过河,摸的不仅是市场规律,还有执政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风险弥散化的形势下,每一次日出都是崭新的,挑战面前,需要不断摸索。不但要摸经济形势,也要摸社会脉动;不但要摸中国国情,也要摸世界大势;不但要摸准摸对,还要顺势而为。
进一步深化改革,还需以顶层设计克服具体摸索中见木不见林的局限,发挥牵引机和路线图的作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比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城乡差异、地区差距,需要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予以解决。基层实践的单兵突进,需要宏观统筹予以整理和优化。在顶层决策与基层探索之间,亟待形成良性互动。
基层探索可以大胆,顶层设计必须谨慎。改革历程告诉我们,经过基层大胆试验、小心试错并予以完善之后的顶层设计,基本是符合国情符合民意的;未经实践检验的“拍脑袋决策”,大多漏洞较大,甚至流弊丛生。在产权改革、税制改革、司法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成果无不是在广泛的试点基础上进行的。事前调研、反复论证、及时调整、开门纳谏,已经成为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
进入深水区的改革事业,日日思进,步步向前。改革要改得准、走得好,必须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只有不断加强宏观思考、顶层设计,改革才会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只有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改革才会不断推进、走向深入。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务实是最质朴的方法论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思路聚焦之三
知难行更难,要想知行合一,既需深谋远虑,也得看准就行动
讲实情、谋实效、靠实干,严求实、看落实、重务实。梳理描绘近4个月的发展路线图,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唯实的气象使人耳目一新。如果选取一个字,来概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施政风格,“实”字无疑再合适不过。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些警句既朴实生动,又微言大义,被不少人记住,并在津津乐道的复述中,成为当代社会的时政流行语。
朗朗上口的短句,反映了求真务实的为政新风。转作风、动真格,访真贫、问真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人们在这些郑重的表态,更在党风政风切实的转变中,体认着“有勇气、有智慧、有韧劲”的魄力和决心;从文风会风改起,从具体事抓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对中国现阶段国情尤须有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从内部状况看,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从外部视角来看,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我们既有GDP逾50万亿人民币的经济总量,也有PM2.5屡超500带来的环境困扰;既有粮食九连增累积的端稳饭碗的信心,也有社会信任度降低语境下的食品安全难题。复杂而庞大的中国,存在许多难解而待解的结,也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凝聚起共识,更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这个意义上,知难行更难,要想知行合一,既需深谋远虑,也得看准就行动。
“再出发”的动员令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发出。带领13亿人一起爬坡,务实可谓最质朴、也最管用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不遮掩问题、不回避矛盾,直面困难、求解药方,找准路径、埋头苦干。求新的行动背后,乃是积极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能看到真贫就值了”,有这样的务实调研,才能作出没有贫困地区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战略判断;“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有这样的务实忧患,才会以“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决心剑指沉疴痼疾;“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有如此的务实真言,就必定会展示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再深的水也得趟的革新姿态。
务实作风折射务实理念,务实理念引领务实发展。牵引中国这列动车组,并对高速疾驰中的潜在问题始终保持警惕,殊为不易。但惟其如此,才能在发展道路的规划上、具体政策的制定中,秉持客观、理性,以清醒的头脑砥砺前行。凡事欲成,也需在理想与现实间作出可能的取舍。正因此,新型城镇化这一驱动内需的强力发动机得以加速运转,并被明确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抉择。这既是对城乡、区域两大差距的勇敢直视,也是立足脚下,对几亿人生存状态的现实观照,更是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务实之选。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务实的理念,最终要靠行动的落实去体现。现实治理中,这样的不良习气并非罕见:有时是口号喊得山响,表态格外动听,实功虚做,以中看不中用的表面功夫应付组织、忽悠群众;有时是“唯上”盖过唯实,从字面上生搬硬套“精神”,却全然不顾实际情况,看似跟得很紧,实则错得离谱。如此作风,无疑是贯彻务实理念的巨大挑战。只有从吏治抓起,将诚实、务实、踏实作为考核干部才德和政绩的重要标准,才能力避“空头政治”对求实精神的无形消解,防止“虚应之道”让务实要求“悬在空中”。
怀抱梦想,风雨兼程。离彼岸越近,可能遭遇的风险和挑战往往越多。而成就中国梦,必须踏踏实实走好中国道路,这是走向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务实选择,也是亿万中国人前进中的共同心声。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
——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一
今日中国,仍在穿越历史的三峡。这样的阶段,水域开阔也暗流涌动,大河奔腾却泥沙俱下。如何准确把握时代方位、辩证看待社会发展,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从未如此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从今日起,我们刊发“本报评论部”系列文章,与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思考。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观察,与国情对接、跟现实对表
曾有学者慨叹,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的时代”。从大都市恼人的雾霾到田野间空心化的村庄,从“蚁族”、“蜗居”难圆梦想到“舌尖上的安全”屡现危机。翻开报纸,相关讨论不绝于耳;打开网络,种种质疑迎面而来。一时间,问题让人烦恼,问题使人愤怒,问题令人“绝望”。
如何看待我们时代的问题?
“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总书记的要求,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问题是时代的声音”,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可以说正是在解决问题中步步向前。如果眼里没有问题、心里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改革、难言发展。有“问题意识”,是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能畅所欲言直面问题,更是时代社会的进步。然而,过犹不及。如果“唯以问题识天下”,群情激愤中,任“问题焦虑症”裹挟成极端情绪,固化为狭隘认识,演变为偏执思想,将人人变成易燃易爆品;如果“只让问题遮望眼”,心灰意冷间,让“问题悲观症”驱逐社会自信心,抵消发展正能量,吞噬我们的幸福感,“问题意识”本身就也成了问题。今天的中国,发展很快,矛盾高发,问题不少。我们固然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但也不能期望万年之事、朝夕解决。将问题拖成历史问题诚不可取,毕其功于一役也绝不现实。任何时候不能忘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各种问题,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超越阶段的夸张口号,或是“一招就灵”的万能良药,不是天真幼稚,就是轻浮狂躁。
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观察,与国情对接、跟现实对表。一年一度的春运最为典型,一个多月34亿人次出行,而人均拥有的铁路,还不到一根香烟长度。现代化的速度提升了,过程却无法压缩,再加上不断增大的人口规模、水涨船高的期待诉求,都使问题的存在有客观性、必然性,问题的解决有复杂性、长期性。
希望找到一个总开关,按一下就解决所有问题,肯定是空想。但在充满纠结的生活中,几乎每一个问题的细节里,倒确实暗藏着一个“哲学按钮”,按下那个按钮,被遮盖的意义就会一目了然。比如,农民工问题。过去十几年里,2.6亿农民相继进城,接近俄罗斯和日本人口的总和。他们的生活要在短时间内超越“绿皮车、编织袋”阶段,子女教育与就业,自身医疗与住房,十几年积累的问题要一下解决,即便是奥林匹克山上的希腊诸神,恐怕也无能为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化问题同样需要时间。用辩证法的方式考量社会进程,才能还原事件的真实意义。
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可以理解,更应该重视。不过,如果能多点“过程意识”,会更有利于看到主流、形成共识。比如教育公平。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占三分之一强。异地高考理应破冰,可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地开闸放水,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即使翻番,也无法满足如此激增的就读需求。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不正是在这样的日拱一卒中,才逐渐逼近问题的最终解决?
抽象的价值,存留在理论之中;具体的公正,则需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不像喊喊口号那样简单。医疗改革既需协调利益魔方,更需面对海量刚需和分布不均的现实;收入分配改革“分好蛋糕”理念明确,具体调整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知易行难,在当前中国,尤其如此。不存在一种简单化的理念,可以立竿见影搞定所有“中国式问题”。30多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正是从哲学层面上理清了问题与过程的关系,才摒弃了急于求成的冒进,拒绝了休克疗法的诱惑,找到了正确的逻辑和顺序。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有时候,我们的确感到被问题“追着走”、“推着走”。这可以理解,转型期中国问题一大堆,公众和舆论更加敏感,未来的改革之路肯定也充满挑战。但也要看到,正是在对问题的不断突围中,国家社会得到了实质性改善。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改革者有更多回圜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有“权利意识”,也要有“法治观念” ——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二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权利意识的步伐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如果说,当年一部《秋菊打官司》的电影,曾让人们充满好奇,那么今天,“讨说法”已经成为社会口头禅。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权利,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和纳税人权利,“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的普及,调动起创造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正如《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指出的,“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的存在”。飞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花圈抬到医院;网上讨论辩论,动辄粗口相向,乃至暴力威胁„„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权利的风帆如何行进,才能抵达文明的彼岸?
“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法学家杰里米·边沁的结论一针见血。“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在法律的条款中去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能水到渠成;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权利的实现才能顺理成章。反之,把“权利”当作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认为有了利益诉求,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整个社会又如何做到和谐运转?
一个成熟的社会,有许多不言自明的遵循:在高速公路开车,尽管车是自己的,但是不能超速行驶;在城市里盖房子,尽管土地使用权是自己的,但依然要服从市政规划。这些常识的背后,是对个人权利的清醒认知——没有什么权利是绝对的。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大化。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权利意识的步伐。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惯性思维,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其间的落差,很容易造成社会生活的失序。没有对公共规则的遵从,我行我素的自由,就会导致“组团式过马路”的乱象;缺乏对法律程序的敬畏,对化工项目的异议,很可能演变成行为失控的骚乱。那种只问结果不计手段、“以错纠错”式维权,看似“高效有力”,却会让更多人不讲文明、不守规矩。在这个意义上,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今天,如果说,“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成,那么“法治观念”的启蒙还在路上。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深层原因所在。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四 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
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
诚哉斯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没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正是在批判中,我们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从必然王国一步步逼近自由王国。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
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毛泽东说得清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在他们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他们懂得,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13亿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已经“熊抱”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微博便会“很有气质”。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有18名路人漠然而过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学生司占杰倾注爱心的麻风病村庄;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质疑,也有硕士生李英强兴办乡村图书馆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虚手袋,也有志愿者行动的朴实守望;有校园里“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不休争论,也有新闻界“我是建设者”倡议的强烈共鸣„„站在这块剧烈转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愤世嫉俗,有人习惯于悲观抱怨,但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肩起责任,用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攒起改造社会的正能量。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
——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五
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
“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只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利益的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这是现代版的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经历着“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一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独步天下,理想情怀又该何处安放? 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在人生海洋中远航”。确实,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甚至一个有理想的人,活在当下,会比别人更觉生存的困难与尴尬。但是人若没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我们赞颂希望“让人类远离饥饿”的袁隆平,我们钦佩把汗水洒落山间邮路的王顺友,实际上是赞颂一种更饱满的意义、钦佩一种更丰盈的人生。循着理想的星光,我们才能跳脱一己得失,眼界更远、胸怀更大,找到一个更持久、更深刻的生命出口。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这就是为什么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论》,也是为什么社会的改革者,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
翻开历史,越是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需要有超越个人、超越利益的理想。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执着信念,法国大革命中民主自由的热烈追求,20世纪初叶席卷世界的红色狂飙,都曾是导引时代前进的旗帜。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借用叔本华的一句话,它是对每个时代伟大事物的同一性和连续性的信心,是对一代代人的变化和衰退的抗议。
第三篇:人民网 政府工作报告
人民网 政府工作报告“点名”雾霾 专家:中国治霾不需
30年
副标题:雾霾 2014-03-09 09:56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常红 覃博雅)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防治大气污染,以雾霾频发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毫无疑问,治理雾霾将是政府未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0年前,雾霾与PM2.5这两个词语对我们来说很陌生,那时,北方地区遮天蔽地的沙尘暴与土壤沙化有关。但谁曾料到,从2013年起,雾霾像一头凶猛的野兽频频出击,已由区域跑向全国,从间隙性趋向于常态化。雾霾的源头来自哪里,应该如何治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巨大的现实难题。源头
长期研究大气污染问题的专家史汉祥认为,雾霾主要来源有三,首先是来自堆积如山的各类尾矿与煤矸石;第二是随意排放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第三是传统石灰石膏法治理二氧化硫造成的“二次污染”。另外,汽车尾气、土壤扬尘、生物质燃烧等,也有程度不同的贡献率。
环保与科研部门目前对雾霾的源头与贡献率有不同的认识,且引起争议。但不管如何,土壤扬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是构成PM2.5的主要成因。PM2.5作为可进入肺部的颗粒物,在城市环境中,它不仅严重降低了空气的能见度,对地面交通与飞机起降构成安全隐患;同时作为有毒物质,它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长,比沙尘传播远,因此对人体健康与大气环境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它不仅能导致呼吸系统、肺气泡等免疫功能下降,也会造成脑溢血、高血压、冠心病及脑神经萎缩、心血管堵塞等病变,甚至危害整个人体器官组织的健康。PM2.5对人体的危害正被人们逐步认识。
危害
雾霾的危害,有外因、内因两种。
“外因”是指PM2.5吸附着大量有害元素与化合物,且粒径越小,进入呼吸道越深,能影响血液正常循环,对人体心脑血管的影响严重,造成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并导致产生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而且气管由于长期炎症可诱发肺癌。“内因” 是指含有大量有害元素的PM2.5吸附在粮食、蔬菜等农作物上,食用后会渗入血液与五脏,侵害人体各器官,硬化血管,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最终产生病变。
现在,对于地方政府部门与相关污染大户,以及全社会都必须真正重视并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改变唯GDP第一的政绩观,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着想,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的相关规定与标准,加大投入,不惜代价,尤其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与狭隘的企业利益保护主义,敞开大门,接纳相关的环保企业,为他们的进驻与治理大开绿灯。
治理
近来,已有一系列政策与举措陆续推出,但是必须看到,雾霾的三大源头中的尾矿与煤矸石的污染、工业“三废”中的废渣污染与脱硫石膏的二次污染,以及限制温泉的乱开滥采,依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现实中,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也缺乏清醒认识与相应的关注,更遑论对堆积如山的尾矿与煤矸石、对“三废”中的工业废渣、对脱硫石膏的治理与资金上的支持。
日前,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称,国外经验表明雾霾治理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他引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洛杉矶、伦敦、巴黎等城市治理雾霾与大气污染的措施与启示》专题报告研究成果认为,洛杉矶、伦敦、巴黎等城市雾霾治理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中国当前类似的污染阶段,目前他们已经基本完成了相关治理工作。
马燕合认为,国外经验表明,雾霾可治,但是治理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在更加严格有效的环境管理要求及现代科技支撑下,中国治理雾霾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不断加强污染源头的控制、强化监测预警、严格管理和执法,同时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
史汉祥认为,目前,大气除尘、消除工业粉尘的环保技术可以从根源上杜绝颗粒物的排放;硫化物、氮氧化物在空气中可生成毒性更大的硝酸或硝酸气溶胶,形成酸雨,危害严重,现在的治理技术已经成熟并逐步推广;治理尾矿与煤矸石、工业固废、脱硫石膏的“二次污染”的领域,也有先进的治理技术,并且成本低、见效快。
史汉祥建议,走中国的治理雾霾之路,要中外结合,扬长避短,既吸取国外经验教训,又充分发挥自身成熟技术。当务之急是做到因“害”制宜,对“症”下药,对雾霾源头要同步治理,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四篇:人民网评论集
实是责任,见证担当(人民论坛)
——为政莫忘“三严三实”④
李斌
《 人民日报 》(2014年03月21日04 版)
干事创业,最可宝贵的品质是什么?
新中国初创,百废待兴,主持财经工作的陈云以“先小人后君子”为原则锱铢必较。他告诫财经干部,“不能拿老百姓的钱开玩笑”,“要廉洁奉公,同每一元钱作斗争,个人不动用公家一元钱”。
也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一些地方法院频发错判案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想方设法改进审判人员的工作作风,不仅让人汇编了证据调查的指导手册,还将“随处留心观察”设定为审判人员的绝大本领。
两则故事有一个共同特质,这就是不仅从严上要求,更向实处着力。陈云务实节俭,成就“红色掌柜”的美名;董必武求实调查,成为共和国法制建设的奠基人之一。从严从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的就是要发扬优秀共产党人干事创业最可宝贵的品质。
自古而今,“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实干兴邦始终是治国理政的至上圭臬,循名责实则是做人处事的金玉良言。反观“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流,“华而不实,耻也”,教训值得记取。纵观历史,惟此一实字,乃谋事之基、创业之根、做人之本。今天,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实不仅是干事创业的基本要求,更是一种历史责任。能不能求实、务实,能不能唯实干、重实效,见证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更检验党性与品行。
从“办事不吭声”的老实人张思德,到“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好干部焦裕禄,再到“退休福不享,栽树二十年”的“草鞋书记”杨善洲,尽管时代方位不断变化,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始终都是优秀共产党人的本色。今天,要成为我们时代的好干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组织上判断一个干部是否敢于担当,是否有责任心,关键还是看实不实。那些喜欢拍脑袋决策却不顾忌后果、喜欢权力在握却不愿担当责任的人,那些一说起来滔滔不绝、一做工作却不行的人,都不会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把实作为一种品质去追求,作为一种境界去修养,作为一种责任去承担,始终坚持埋头苦干、踏实肯干,必能担起时代重任,也终究不会吃亏。
谋事不实,蓝图再好也不过是画饼充饥;创业不实,梦想再美也只是黄粱一梦;做人不实,立身之本必定荡然无存。处在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实干“则难者亦易矣”,不干“则易者亦难矣”。有“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自觉,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才能啃下硬骨头、打破利益藩篱;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有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实劲,才能稳实增进人民福祉、坚实成就党的大业。我们党从严从实要求干部,强调实是领导干部的时代责任,道理正在这里。
“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胜利喜悦,也可能面临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难风险。惟有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崇实气魄,拿出骏马追风、驰而不息的踏实精神,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点点燃亮梦想的荣光。这是神圣的使命,我们应有舍我其谁的担当。
敢抓严抓才能抓实(今日谈)
舒炼
2014年03月22日03:24来源: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当前,领导干部兴起学习“三严三实”的热潮。其实,无论是修身、用权、律己的“严”字当头,还是谋事、创业、做人的“实”字为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面对改革发展的矛盾,要敢于担当;面对干部作风的积弊,要敢抓严抓。惟其如此,才能用“严”的标准取得“实”的成效。
敢抓严抓才是真抓,才能为法律底线、制度红线通上高压电,也才能斩断吃点喝点、收点送点、车配好点、房子大点的侥幸心理。然而,现实生活中,“敢不敢抓”却往往是一道严峻考题。有的是“法不责众”带来的考验,即便发现问题所在,敢不敢狠抓仍然需要胆魄;有的是情法纠结导致的滴漏,这个也打招呼,那个也走后门,口子一开制度就可能陷入“破窗效应”;有的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抓问题之名行“官油子”之实。凡此种种无不说明,抓而不严、抓而不实,实际上等于没有抓,客观上纵容了问题、助长了矛盾。
总书记反复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教育实践活动要确立一个较高标准,并严格按标准抓部署、抓落实、抓检查。随着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基层延伸,在根除积弊、净化作风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应做敢抓严抓的标杆,让贪官不好贪、庸官不好混,让坏作风无处藏身,好作风一路畅通。
以新作为催生改革新气象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4年03月21日01 版)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何谓“进行时”?既指驰而不息的状态,也指坐言起行的精神。换言之,改革不是徒陈空文、等待观望,而是要立说立行、说到做到。
环顾当今中国,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身处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站在全国两会过后的新起点,如何进一步激发改革精神,让人民群众看到党和政府的改革决心?如何更好地凝聚改革力量,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改革新气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只有进行时,改革期待大担当,改革呼唤行动派。现在,根据中央擘画的改革蓝图,各地各部门都有了改革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接下来的关键,在于落实。正因如此,总书记指出,“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
落实改革如何破题?找准突破口是前提。“会呼吸的痛”折射的环保难题,“输在起跑线上”背后的教育公平,“明天谁来当医生”反映的医改命题„„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感受百姓生活的痛点,就能找准制定改革举措的切入点。简政放权、新型城镇化、国有企业改革、社会管理创新„„对于这些改革任务,既按中央确定的方向、目标、原则办事,又勇于探索、勇于创造,扎实有序推进,才能做到与中央要求“上下对称”,实现改革“蹄疾步稳”。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改革从来都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回顾1978年以来的改革历程,正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正是各地区各部门的主动实践,使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彼此呼应,改革共识与改革合力相互激荡,催生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造就了风雷激荡的时代风貌。今天,面对改革深水区、发展攻坚期,冲破
观念禁锢,突破利益藩篱,需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呼唤大力改、大胆试、大步闯。从时间表倒数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与潜力,才能不断增强改革的感召力,动员和激励更多的人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新发展。我们今天的成就,无不源自迎难而上、锐意攻坚所形成的“改革红利”,这又构成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机遇。激发一往无前的进取意识,增强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以久久为功精神抓落实,我们就能不断用新的发展为改革开疆拓土,让改革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人民网北京1月1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强化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严明党的纪律,坚持不懈纠正“四风”,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比较满意的进展和成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岐山主持会议。
习近平指出,2013年,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央纪委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强化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约束、强化执纪监督、强化查办腐败案件等方面攥紧拳头打出去,形成了鲜明的工作特点。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共同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进展。我们坚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以上带下,发挥了表率作用;坚持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切入口,扶正祛邪,取得明显进展;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形成了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坚持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强化监督,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畅通人民群众举报和监督渠道,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评价。
习近平强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亟待解决。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习近平指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这是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级党委要认真执行,把这项重大政治任务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
习近平强调,解决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常抓不懈。我们开了个好头,要一步一步深化下去。抓作风建设,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牢记党对干部的要求。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
习近平指出,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
习近平强调,要以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要强化制约,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强化监督,着力改进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要强化公开,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党委、纪委或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对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各项改革举措要体现惩治和预防腐败要求,同防范腐败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腐败漏洞,保障改革健康顺利推进。
习近平指出,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党的各级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遵守政治纪律的教育,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习近平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加强组织纪律性必须增强党性。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全党同志要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时刻不忘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习近平指出,民主集中制、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等党的组织制度都非常重要,必须严格执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要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对待组织的问题,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接受党组织教育和监督。要切实执行组织纪律,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习近平强调,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党组织要发挥作用。各方面党组织应该对党委负责、报告工作,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尽心尽力做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王岐山在主持会议时指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全面总结了一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绩,全面分析了党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强调以深化改革推进反腐败斗争,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全党的组织纪律性。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的重要政治任务
抓紧抓好。各级党委和纪委要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引向深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出席会议。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军队及武警部队负责人等参加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分会场。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月13日在北京开幕。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持了会议。王岐山代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了题为《聚焦中心任务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工作报告。
第五篇:党史题,人民网
1.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的最主要原因是()。
缺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七”惨案的发生 军阀和帝国主义的镇压 革命力量的相对薄弱
2.1942年的整风运动为争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
彻底纠正了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
3.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在()。
“八一”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三湾改编 井冈会师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根本前提是()。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倡仪和平解决
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 英美支持蒋介石在中国继续掌权
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军得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是()。
根据地建设
武装斗争 游击战术的运用 土地革命
6.中共能够制定一个明确、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主要是由于()。
国际工人协会的支持
国共合作的实现 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
7.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给我党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
必须武装地反对国民党反动派
必须建立人民军队
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到西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避敌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9.从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的一年多时间,是人民解放军实行战略(),抗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阶段。
防御 相持 反攻 进攻 10.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
从民族的利益出发
从阶级利益出发 从工农群众的要求考虑 立足于蒋介石可能转变政策
1.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的最主要原因是()。
缺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七”惨案的发生 军阀和帝国主义的镇压 革命力量的相对薄弱
2.1942年的整风运动为争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 彻底纠正了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
3.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在()。
“八一”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三湾改编 井冈会师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根本前提是()。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倡仪和平解决
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 英美支持蒋介石在中国继续掌权
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军得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是()。
根据地建设
武装斗争 游击战术的运用 土地革命
6.中共能够制定一个明确、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主要是由于()。
国际工人协会的支持
国共合作的实现 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
7.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给我党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
必须武装地反对国民党反动派
必须建立人民军队
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到西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避敌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9.从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的一年多时间,是人民解放军实行战略(),抗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阶段。
防御 相持 反攻 进攻
10.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
从民族的利益出发
从阶级利益出发 从工农群众的要求考虑 立足于蒋介石可能转变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