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爱心献身青年志愿者事业
用爱心献身青年志愿者事业
王强
我叫王强,是景德镇发电厂一名汽机运行值班员。
什么是志愿者?我第一次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是在2001年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日。那天,单位团委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我是维修组的主力队员,平时大家叫我“电器迷”、“维修专家”,这天前来找我们维修的人也特别多,我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上午的服务活动快结束时,来了一位急匆匆的老人,他抱着一台笨重的,79年生产的红灯牌老式收音机要求修理。我一看,这种老式收音机早已淘汰,很难找到配件,无法修理。他急了,几乎是哀求的说:“我孤老头子听它十几年了,离不开了,小伙子,你就帮帮忙吧。”望着老人那乞求的眼神,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我必须尽最大努力帮他修好那台收音机。我顾不上吃午饭,带上损坏的配件,跑遍市区的每个维修店,去找这台收音机的配件。
“老板,这样的配件有吗?”,得到都是千遍一律的答案:“没有”。怎么办?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一个回收旧家电的小店角落里,终于找到了这个稀有的配件。问题迎刃而解了,老式收音机很快就修好了,收音机里面传出了美妙的音乐,老人兴奋的说道:“太谢谢你了,又听到这熟悉的声音了,可以听我喜欢的评书了。”当看到老人开心的,像抱着一个宝贝离开时,我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开始体会到“志愿者”这三个字的份量,明白了还有许许多多像这位老人一样渴望社会关怀和帮助的人。从此,志愿服务这颗种子,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刚开始从事志愿服务时,我的服务对象只是家人带来的熟人和朋友,之后是同事和邻居,再后来,发展为周边慕名而来的陌生者。不论亲疏,无论远近,只要一个求助电话,我便会在休息日,或是下晚班的早上,骑着自行车出发。“发电厂有个青年志愿者叫王强,免费为别人修理电器,不但技术好,而且还上门服务,”消息不胫而走。上班--下班--接活--上门--修理,志愿者服务让我的生活越来越忙碌。
2004年,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如何让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得到服务。我决定让志愿者在互联网上有个自己的小小的家。不久,我便在景德镇在线网站“阳光论坛”PC俱乐部建立了“青年志愿者维修服务站”,这是目前以个人名义设立的、瓷都唯一的志愿者网络服务站。
很快,很多人就给我的服务站发来帖子,有提出技术问题的,有咨询是否收费的,也有持怀疑态度的。
“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肯定是骗人的” “这个广告打的不错啊,挺有创意的” “又是商业噱头吧?最后还是躲不过要收费的”
反正什么样的说法都有。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当我一次又一次用实际行动兑现志愿者的承诺,当我不断为网络求助者解答指导各种问题之后,大家终于认可了我。求助信息与日俱增,求助电话最多的时候,每天二十多个。维修服务站成立不到一年,光解答技术难题的回贴就有近千封。
如今,点开我的志愿者服务网站,这样的贴子比比皆是 “昨天,王强帮我修了显示器,技术很不错,多谢了。” “王强大哥帮我修好了电视,衷心感谢!” “你又去上门了,我们技术问题一大堆哦”
“天气这么热,王强去你们家的时候,你们要多准备点凉水啊”
看到我整天忙碌的身影,许多网友深受感动,纷纷与我联系,也主动加入到志愿者行列,积极帮助求助对象。志愿者爱心活动在网络里开始无限传递着…… “志愿者”三个字,在我眼里,是一个温暖的词汇,微笑着施予援手,收获更多的微笑,这种真诚的交流,是一种珍贵的体验过程。我投身志愿者服务活动,就是想通过这种形式去帮助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
我忘不了2005年春天第一次到景德镇西瓜洲服务的经历。西瓜洲地处景德镇的城乡结合部,居民大多是环卫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收入低,生活艰苦。作为一名志愿者,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走近了这个群体。那是户姓张的人家,一家三口,丈夫在环卫处做临时工,妻子下岗,孩子在中学念书,一家三口挤在一间低矮、潮湿、昏暗的破房里,室内的墙壁是用报纸糊起来的,旧家具上脱落的漆斑处处可见,家里唯一值钱的是那台已经坏了的17寸旧电视机。孩子从网上看到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发出了求助信息,在全家人在满怀期待的同时,又有点担心会不会收取费用。当我把电视机修好,并告诉他们不收任何费用时,两口子十分感动。他们执意留我吃饭,并说:“我们家穷,没有什么好招待你,一顿饭而已。”我不肯,他们就紧紧地抱着我的工具包不放。如果我走了,他们会觉得我嫌弃他们,反倒伤了人家,当女主人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我面前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只是为他们做了一件极其普通的事,可他们的热情和淳朴令我深受感动,这不是一顿普通的饭菜啊!他们真心感谢的不仅仅是我,而是我们这支团队,是我们广大的青年志愿者啊。
在志愿者服务的道路上,并不都是感谢和赞扬,也有无尽的汗水和泪水。有些人对志愿者的付出并不理解。
“年轻人,不就想出出名嘛!”
“这小子肯定脑子有问题,这种事情没任何好处,还一直做!”
甚至连我的亲戚朋友也曾不理解,父母常说,“儿啊,你做好事,我们不反对,可差不多就行了,不要把所有的时间都赔上去啊”,妻子也常埋怨我陪她的时间太少了。听到别人的讥讽,我觉得难过,有时也会对志愿者服务产生动摇;看着头发花白的父母和忙碌的妻子,我确实感到内疚,我照顾他们的时间太少了。然而,每当想起修收音机的老人,想起西瓜洲的困难群众,想起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又会毫不犹豫的走出家门去履行一个志愿者的神圣使命,我决心在青年志愿者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勇往直前……
第二篇:用爱心做事业
执着的追求——记“肇庆慈善之星”陈俪元
身为一家企业的董事长,工作繁忙,却能坚持每个月到敬老院开展敬老服务,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会亲自服侍素不相识的老人,帮老人剪头发、洗脚修指甲,令旁人赞叹不已。她不仅热心到敬老院尊老爱老,也十分乐于救助那些身处困境、急需帮助的人,被她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年来,她捐款捐物的价值已经超过50万元——她就是广东元隆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俪元。2015年,陈俪元将她的慈善梦带到了肇庆市技师学院,当年资助4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并给10名困难学生颁发了助学金,今年又资助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5名。近日,笔者访谈了陈俪元女士,了解到一个企业家不同寻常的慈善之路和执着的追求,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艰苦创业 锐意进取
1998年,21岁的陈俪元怀揣着借来的5万元人民币,凭着温州人敢闯敢干的热情,来到广东云浮创业,开办了一家生产、销售床上用品的企业。
“当时的生产场地只是租用不到二百平方米民宅房,两台机器,两副台板。”就这样带上三名员工就干了起来。她白天在外跑业务,一手提着产品一手踏着自行车挨家挨户的去推销,晚上回厂做工人。
“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是温州创业人的真实写照。”陈俪元说道。
凭着讲诚信、讲质量、讲服务的经营原则,使企业得到了客户的好评。十几年来,经过无数风风雨雨的洗礼,企业营业额从原来一年只有十几万元发展到现在一年六千多万元,企业规模从不到两百平方米的出租房发展到占地三仟多平方米的工厂。
多年心血化乌有 好人扶持心感恩
陈俪元既当老板又当工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开创出自己的事业,但是2001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她的床上用品加工厂,让她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化为乌有。
就在陈俪元痛苦无助的时候,“许多客户提出支付或预付加工费,他们还打电话安慰、鼓励我,希望我继续开厂。”
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陈俪元开办的床上用品加工厂很快重建复产。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陈俪元在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下度过难关后,一直有一个心愿,“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用爱心做事业 用感恩的心做人
陈俪元认为:“只有一个有爱心的人、有正能量的人才会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为有需要的弱势群体服务,在未来的人生中最希望的是能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献出自己的一点点爱心可以去温暧更多有需要的人。”
陈俪元身兼广州温州商会副会长、肇庆市温州商会副会长、肇庆市青年企业家会员、肇庆市女企业家副会长、肇庆市红十字会理事、肇庆市慈善会理事、广东省红十字会服务队会员、肇庆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
“这些职务鞭策我一辈子必须做慈善,必须感召更多人当义工,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那些信任我的慈善组织。”
陈俪元说到做到,从2005年开始,陈俪元的经营刚有起色,就来到敬老院开展敬老活动。这10年来,陈俪元和义工们每到云浮、肇庆等地的一家敬老院,她都会帮孤寡老人理发、剪指甲、洗脚,有时还会买上鸡鸭鱼肉来到敬老院,亲自动手给这里的孤寡老人烹饪一桌美味菜肴,比儿女照顾亲生父母还要细心和周到。
陈俪元至今也不觉得给孤寡老人洗脚很别扭和难为情,反而觉得很自然和开心,“每个人都会慢慢老去,我每次看到敬老院的老人,就好像看到自己将来衰老的样子,我是在这些孤寡老人需要温暖的时候给予他们温暖,我感到很快乐。”
从2008年开始,全国各地只要哪里出现灾情,她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先后给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和云南鲁甸等地震灾区,捐赠了2000多床棉被,还有数万元救助金。
2013年,陈俪元得知怀集遭受特大水灾,捐赠了大米、矿泉水等价值10万元的物资。
捐资助学 扶贫又扶志气
陈俪元先后资助了20多名贫困学生读书,资助金额多达十几万元。陈俪元不仅资助这些贫困学生读书,还对他们扶贫又扶志。她经常驱车前往他们的家中探望,给孩子们送去衣服、食品等礼物,鼓励这些孩子坚强、自信,好好读书。
2015年陈俪元将她的慈善梦想带到了肇庆市技师学院,她联合肇庆市同心社会服务中心资助我院贫困学生10名,其中陈俪元个人捐助4名贫困学生,并且向10名苦难学生颁发助学金。
“今年陈俪元女士又捐助5名困难学生,并且已将学费汇到学院财务账户。”陈礼荣老师说道。
“她不仅仅是资助学生的学费,而且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我们还定期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陈女士。”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样走到哪里都会拥有一个笑容,每个人的人生虽然不同,但绝对不能因为贫穷荒废了学业,这样就断了后路,我希望受助的学生能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有用的人”,谈到捐助贫困学生的初衷时,陈俪元如是说。
陈俪元告诉笔者:“每个人都会被感动,特别是受人帮助过的人,当他有力量时也一定会帮助有需要的人,爱是会传递的。”
第三篇:献身阳光事业
献身阳光事业,爱洒莘莘学子
——教师师德师风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并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代表爱,只有玫瑰做到了;并不是所有的山峰都象征着伟大,只有珠穆朗玛做到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比作父亲母亲,只有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光荣的人民教师做到了!三尺讲台,是我们默默耕耘的土地,扎根这片土地,是我们的光荣和自豪!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把自己的青春,理想,信念,智慧毫不保留的奉献给她而无怨无悔!
作为一名教师,我很知足,知足于拥有这份高尚的职业;知足于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知足于清新而富有生机的校园氛围;知足于人生的平淡。平淡的人生也可点缀纷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次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纯洁的眼睛,我就会感到“老师”这两个字的份量。教师的一举一动将会影响这些纯洁孩子的一生。因此,我深深懂得,什么是为人师表,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努力进取,不断学习,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让自身的知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育人者当先自律。作为教师,我们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有意无意的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着指引,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师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学生至诚至真的爱,因为只有那样你才能让自己的言行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一股动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身为教师,我们都懂得,教育是平凡的事业,教育,是奉献的事业;教育,是爱的事业。
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是对学校、对社会、对工作、对学生、对家长高度负责的精神。师德,也是一种态度,一种学无止境、踏实工作的态度。师德,更是一种敬业乐业、严谨教学、爱生奉献、言传身教的行动,需要我们无悔的付出!
今天,新世纪的太阳正在我们面前升起,新时代的师德号角已在我们耳旁吹响,让我们一道,献身这阳光的事业吧!让我们携起手,肩并肩,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翼放飞理想,用知足带来感恩,用感恩促进奉献,用青春和热血谱写师德的新篇章!
第四篇:用爱心浇灌少先队事业
用爱心浇灌少先队事业
崇兴小学马文军
二十年前,我从吴忠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灵武杜木桥学区工作,开始担任杜家滩小学少先大队辅导员,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一九九六年,教委领导又委任我以杜木桥乡学区少先大队总辅导员的重任;二00四年,原杜木桥教委和崇兴镇教委合并办学后,我又担任了崇兴镇学区总辅导员。在少先队组织这块火红的沃土上长期耕耘,赤诚奉献,使我与少先队工作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实现了自身价值,感受到了少先队辅导员的快乐与充实。回顾昨天的历程,我忘不掉和孩子们倾心交流、共同参与活动的一幕幕情景,也无法淡漠童心与童趣曾留给我的激动与希望。这都激励我无怨无悔地投入到星星火炬照耀下的绚丽的事业中,精心组织参与每一次少先队活动,培养新一代少先队员,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一、主动探索,不断积累经验。
刚开始担任少先大队辅导员时,我完全是个门外汉,加上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落后,办学条件差,都制约着少先队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与学校领导的期望形成了矛盾。在同事们疑惑的目光中,我凭着年轻人的勇气在少队园地开始了多种探索与尝试。杜家滩小学当时十分重视队员的入队教育和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在援助失学儿童中也形成了良好的传统,基于以上认识,我一方面通过理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广泛涉猎有关少先队的书籍报刊,另一方面虚心向原来的老辅导员请教在农村学校开展少先队活动的方法,认识到建立健全学校的少先队各级组织,结合德育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制定符合农村学生特点的工作计划才能顺利打开工作局面。
记得在杜家滩小学开展的第一次少代会上,少队代表要选举少先队大队委员,由于多数队员代表队员对大队委很陌生,不知道各自的职责,所以在举手表决时显得无所适从。这种现象又引起我的思考,于是,我及时成立了队干部学习班,集中向队干部宣传介绍少先队的章程、队口号、队旗队徽、少队历史、活动传统等知识,此外还对活动骨干分子加以强化培训,使他们成为辅导员老师的得力助手。在红领巾监督岗,学习宣传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以后的新队委组建中,我每年都坚持队知识的培训学习和队员活动骨干分子的培养,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工作局面,为全校少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做法多次受到灵武市团委少工委的表扬。
尤某,是学校出了名的“坏”学生,谈其他,每个任课教师都感到头疼。后来在接任该班后,我发现这名学生十分爱劳动,体力十分充沛,又喜欢在班级活动中做一些滑稽的动作。通过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我让他担任班里的生活委员,提供锻炼的机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后来他的表现越来越好,在学校大队组织的“队员才艺大展”活动中,尤某表演的哑剧“砸骨头”获得一等奖,于是该生成为学校里的文艺骨干,同学们对他的评价十分高。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都以转化一名差生与培养一名优生同等重要的教育信念在每一位少先队员身上倾注爱心和汗水,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施展天赋特长。
那是一九九三年五月的一天,我组织带领广大队员开展远足活动,到毛乌素沙漠中探险。200多队员出发了,他们当中最小的才9岁,最大的12岁,天气十分炎热。在沙漠中小队员们夺山头、滚地雷,表演各种文艺小节目,充分享受着野外活动的乐趣。回来的路上,队员们都已筋疲力尽,渴的实在走不动了。看到这种情景,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讲起了红军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跟恶劣的大自然斗争的故事,以此激励孩子们,我还带头背起一个小女孩向山下走去,于是其他的小队员也振奋精神大胆行动起来,有的互相搀扶,有的背起了别人的书包与水壶„„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情景,使我终生难忘,感受到一名辅导员老师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多么的重要!以后,我每年都创设条件带领小队员到田野上、烈士陵园、民族风情园等地方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尽力在活动中增长每一个队员的才干,挖掘乡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因素。一次次的活动中,一次次的探索与积累,我逐渐总结出了“实、新、小”的少队工作思路。实,就是追究主题的实效,扎扎实实抓好德育工作。新,就是活动的内容于形式要新颖,要有吸引力,鼓励动员最广大的队员积极参与。小,就是从队员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发现少对工作的每个细微闪光点进行引申,开展卓有成效的活动。这样使工作覆盖整个少队群体。
二、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长期的少队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少先队辅导员必须内铸师魂、外塑师形,在每名少先队员心中树立良好的威信,以高尚的道德修养熏陶感染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长期坚持再职自学辅导员工作知识,认真阅读《辅导员》杂志和《辅导员自身修养》等书刊,及时了解新时期少队工作的动态和先进的方法,站在新的高度上组织活动。在平时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我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做丝毫沾污辅导员的事。
有一次,学校来了几位朋友,互相交谈间,一位朋友顺手给我发了一支香烟,我就吸了起来,这是恰好被一名进门的学生看见了,就对我说:“老师,你不是说不能吸烟吗,你怎么还吸呀?”听到后我感到十分羞愧,认识到辅导员老师要比别人更注意仪表言行才会说服教育孩子们,决不能在小事小节上疏忽对自己的要求。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要求队员们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他们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从内心深处不断反省自己,真正做学生的表率。
在工作中我还注意到,学校每次组织的活动,虽然有效果,但不能长期渗透到孩子们的心灵中,转化成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习惯。针对这一问题,我引导队员们自发成立“学雷锋支援小队”,让他们选择个人喜欢的形式进行活动。我们乡镇有一所敬老院,孩子们对那儿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我就引导他们利用每周星期天结伴到敬老院帮那些孤寡老人洗衣服、擦玻璃、给老人们讲故事、唱歌。这样逐步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习惯,并潜移默化地熏陶出同情弱者、关心他人的情感,使活动产生长期的效果。
那是四月的一个星期天,我在自己家里的责任田中干活,老远看见有几个孩子举着鲜艳的队旗向我走来。到了我的身边后,我兴奋地和孩子们拥抱在一起。原来这些孩子是来向我报告一个喜讯——我们少先队大队又收到了一封表扬信,看着孩子欢乐的模样,我由衷地感动了,因为他们学会了和我在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打心眼里认可了我付出的每一份汗水,也认识到少先队工作是有意义的事业!
通过这些小事情,我更加坚定了开展系列化、经常化少队活动的决心。遵循这一目标,我相继组织开展了“我爱妈妈”、“我爱老师”、“安全文明在我心中”、“拒绝邪教、珍爱生活”、“放飞理想”、“五爱教育”“感恩教育”等系列主题活动,为此,我组建了“红领巾监督岗”、“红领巾广播站”、“国旗护卫小队”、“义务宣传员”等组织机构,把少先队的常规教育融入持久的活动内容中,以其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
孩子们每次活动的精彩场景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如果将这一切珍存下来该多么有意义呀?于是我自己买了一架照相机,同时刻苦学习摄影技术,利用节假日活动庆典的时间抢拍少队活动的每个镜头。到目前为止,我们学区珍存的少队活动相片资料共有500多张,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全方位记录了少队活动的火热生活,记录那些欢乐、光荣、幸福的岁月。每当看到这些老照片,我不由地沉浸在绵长的情感体验中,更加珍爱少队事业,更加执着于一名普通辅导员的信念,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我爱这平凡的工作!
三、努力开拓创新,不断跃进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少先队工作也必须用创新的思想去开拓。党的十六大以后,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界蓬勃展开,立足于现代教育思想、立足于“三个面向”提高少队工作的水平,为每个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服务是每位基层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少先队工作必须突破原来的格局和思路,在引导广大队员“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事、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上下功夫。少先队工作也必须与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起来。为此我先后组织开展了“主体性、体验性、发展性”特色的主题活动。于是我对原有的少队组织机构进行了有机的调整。比如在“红领巾监督岗”中实行岗位转换制,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等灵活的形式,这样我由原来主导活动的角色成为队员的参与者、促进者,服务者,尽力创设成功的机会交给小队员们进行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提高。
为了开展好体验活动,我经常为小队员们选定一些活动角色,让他们在活动中扮演一个角色,参与一项事务,发挥一项才干,形成一种能力。比如在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来临时,我组织他们开展了“我爱妈妈”系列体验活动。其中,为妈妈“梳一次头、端一杯茶、洗一次脚”的活动对小队员们触动很大,真正起到了教育作用。在随后举行的征文比赛中,队员们把这次体验活动的心得体会充分表达出来,一名队员对我说:“老师,如果不是组织这次活动,我如何也不会知道我妈妈脚上的伤疤,谢谢您!”听了学生的话,我感到十分欣慰,我觉得他们虽然年龄小,但在情感认识上逐渐成熟了,逐步成为生活的小主人,我的辅导员生活也一天天丰富了。
多年来,在校领导的支持关心下,在同事们的热心鼓励帮助下,在全体队员们的热心参与下,我们少先大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杜木桥少先大队于1999年被灵武市团委授予优秀红旗少先大队,2001年被自治区团委授予优秀红旗少先大队,2003年被授予全国红旗少先大队。我本人曾先后被市少工委、灵武市委授予优秀少队辅导员,2003年被市教育局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2004年被选为银川市少工委委员。2005年、2006年、2007年被评为镇级优秀教师,2008考核为优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照人们的要求和上级领导的期望,我所作的工作远远不够,还需不断完善自己。今年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创新,使学校的少队工作再跃上新的台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的有用之才!
第五篇:献身农村医疗事业
卫生院院长孟亚祥被评为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在他荣誉的背后是他对农村卫生事业的一腔赤诚,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
1989年,孟亚祥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本科毕业。出生在平桥镇一个小村庄的他从小对农村、对农民就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他不会忘记,因为农村的缺医少药,不少农民将小疾拖成大病而早逝;更不会忘
记,许多农村患儿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夭折。“在大城市大医院,我这样的人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可作为一名学医的大学生,家乡的农民用得着。”于是,他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作出了到乡镇卫生院去,为农村、为农民服务的选择,并由此坚定了奉献农村卫生事业,做一名农民的好医生的信念。
2003年9月,在区委组织部组织的公开选拔中,孟亚祥凭着精湛的医技、先进的管理理念一举竞聘成为车桥中心卫生院院长。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从制度改革、重聚人心、环境整治、团队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入手,将职工的希望一一点燃,同时也点亮了卫生院的未来发展之灯。他在全院开展了本院优劣势分析,多方问计职工、咨询农民、讨教专家,几经调研、酝酿,出台了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将医院发展与职工个人利益紧密联系,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档案工资制,实行经济待遇向重点科室、一线人员、医务骨干倾斜,理顺了职工收入与绩效挂钩的关系。加强行风和软环境建设,对所有的医护人员实行“一次投诉告诫、两次投诉轮岗、三次投诉待岗”,形成了“我是党员向我看齐”、“我是党员我应奉献”的良好氛围,过去的“冷面”服务转变成了“热情”服务,群众由过去的“不满意”转变为“很满意”。全院上下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孟亚祥在就任的第二年实施了设备更新工程。凡是进院设备,不论设备大小、价格高低,一律放手让相关科室去操作,但设备进院之前,必须上交市场调查报告和效益说明报告。三年来,卫生院共投入300多万元购置了ct、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的诊疗设备,大大提高了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做到了常见病、多发病不出镇,还可辐射周边乡镇,形成了一定区域威信,初步实现了卫生院发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目标。
孟亚祥是一名院长,更是一名医生。多年来,他始终努力做农民的好医生、贴心人。1999年3月的一天晚上,他己上床休息,值班的外科医生火速找到他,说有一位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休克了,如果不及时治疗,病人将有生命危险。但患者家属只带了100多元钱。对于这样危重的病人来说,100多元钱别说治疗,就是连输血也不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作为一名医生,孟亚祥来不及多想,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展开抢救,医院垫钱派车到血站取血。经过2个多小时紧张有序的抢救,病人终于脱离了危险。当时有病人问:“孟院长,这是您的亲戚?”孟亚祥说:“跟您一样,都是我的病人,只不过他是危重病人。”
对于病人,孟亚祥是满腔热情,对于家庭,孟亚祥却有着太多的歉疚。他的妻子是朱桥卫生院职工,由于夫妻俩工作都很忙,常常是聚少离多。2005年除夕夜,孟亚祥刚回到家,就接到卫生院打来的电话:有位患者急需手术。为了不影响其他职工的团圆,除夕夜又打不到“的士”车,孟亚祥只身骑着摩托车,赶回了30公里外的卫生院,顺利地完成了手术。当他骑着摩托车回到家时,夜已很深了,妻子仍在饭桌旁等着他,女儿已经趴在饭桌上睡着了。看着熟睡的女儿和等待多时的妻子,孟亚祥的心里是说不出的心疼和愧疚。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终有回报。工作以来,孟亚祥连续多年被区卫生局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卫生院长”,2001年他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当选楚州区十四届人大代表,2004年被评为“优秀区人大代表”,2005年被市政府评为劳动模范。2006年5月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6年11月,孟亚祥站在人民大会堂的报告台上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们讲述他的故事。他说,荣誉属于过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沿着选择的路继续走下去,一如既往地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奔小康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