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对谢樵牺牲表哀悼

时间:2019-05-15 08:2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人对谢樵牺牲表哀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人对谢樵牺牲表哀悼》。

第一篇:国人对谢樵牺牲表哀悼

国人对谢樵牺牲表哀悼

谢樵获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今天上午,记者从云南省相关部门获悉,公安部政治部批准谢樵同志为烈士,并颁发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公安部边防局给谢樵同志追记一等功。此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还做出重要批示,对谢樵同志的牺牲表示哀悼,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谢樵追悼会12日在昆明举行

中新网昆明8月12日电(余雪彬)12日,在鲁甸地震中为转移受灾群众不幸遇难的战士谢樵的追悼会在昆明市殡仪馆举行,近两百名他生前所在部队的战友和自发前来的云南各地民众为烈士送了最后一程。

3日,云南昭通鲁甸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发生后,谢樵生前所在的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紧急组织41人的应急医疗救援分队,赶赴地震灾区。4日上午,医疗救援分队率先进入重灾区龙头山镇光明村。谢樵与战友们一起,一路搬运抢救伤员,转移疏散群众。13时,救援队接到村民刘远玉求救:他所在的大林村被泥石流掩埋,60余人下落不明,请求救援队帮助进村搜救。救援队迅速组织力量向大林村疾进。行进途中,暴雨倾泻而下,余震不断,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挡住了进村唯一的道路。谢樵主动请缨:“我年轻,身体好,懂水性,我先来!”他脱掉外衣,向对岸游去。眼看就要游到对岸时,又一次余震突然袭来,一块块石头从山上滚落水中,激起巨大的浪花,谢樵不幸被一块石头击中,消失在水中。8日,谢樵遇险后第4天,武警云南总队打捞到一具遗体,经辨认,确定是谢樵。12日的追悼会现场,公安部边防局政治部副主任盖金东宣读批准谢樵为烈士和追记一等功的决定。

追悼会现场,谢樵的母亲钟孙秀在两位亲属的搀扶下,放声大哭,情绪一度失控,后被家属喂服救急药品。自发前来参加追悼会的昆明市民赵刚说:“我最近一直在关注鲁甸地震的新闻报道,得知有个90后的战士为转移受灾群众不幸遇难的消息,一直很难过,今天想来为他送行。”

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勤务中队队长谭莹连说三次“没想到”,他表示谢樵生前并不是特别扎眼的一个战士,但是为人勤快,且非常有担当,对他的离去始终感到震惊。遗体告别仪式的最后,钟孙秀抱着儿子的遗像,站在棺木前,久久不愿离去,哭喊着:“谢樵宝贝,求求你再亲妈妈一下。”

在征求家属同意后,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将把谢樵安葬在昆明市金宝山艺术园林生命文化园忠诚卫士英烈广场,与2010年海地地震中牺牲的云南公安边防总队三位维和烈士长眠在一起。

第二篇: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

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

摘要:在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中涌现出来的儒家学说,因为与中国古代封闭的封建社会制度相适应而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儒学并不像西方哲学家所说的只是一种道德形而上,而是集哲学、宗教、道德、政治、经济、教育、法律于一身的系统的思想体系,是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所形成的最为发达的学说体系。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曾经为社会的进步起过重要推动作用。但是,这种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一路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增删损益的文化,免不了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和小农意识,即精华与糟粕并存,带有明显的两面性,对后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因此,我们今天必须对儒家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予以扬弃,加以合理利用,与时俱进,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关键词:儒学

民族性格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儒学自春秋形成、战国蔚然大宗,秦朝受到重创,实质也历经了三次大的改动——董仲舒的神学诱导,宋理学的伦理开掘,明心学的人性推崇。通过封建统治者官方的传播,儒学对于国人性格的影响也日渐深刻,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民族性格。所谓民族性格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里某一群体的稳定的、共同的性格。因此社会文化是影响民族性格的主要因素。儒家思想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显示了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巨大影响力,中华民族的性格也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精神表现。

进入现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儒家文化受到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其在人类文化上的先进性和发达日益减弱,失去影响力,甚至有人认为儒家的道德文化面对着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进攻已节节败退。国人对其影响力甚至核心价值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和摒弃。但我认为,儒学的发展还是尤其必要性和魅力所在的。

孔子的“仁学”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核,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此不仅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的指导原则,而且也是“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智慧。无怪乎《全球伦理宣言》的起草者孔汉斯先生,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全球伦理的黄金规则,这是很有见地的。孔子和儒家极大地张扬了人的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创造精神,特别是人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的积极建构,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肯定道德、知识、智慧、文采、典章制度、礼乐教化等等。但孔子和儒家在极大地肯定人的文化创造的同时,并没有陷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文至上主义的立场,反而谨慎地处理了人文与自然、人文与宗教、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孔孟时期的儒学更多是道德层面的教化和规范。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思辩化,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和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而张岱年在其《中国文化概论》中评价道:“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具体而言,儒学对于民族性格的养成,首先是通过道德规范做人的原则,即儒家的所谓修己善人的做人之道,主要内涵是做人要“诚以立身、仁以待人、公以处世”,在这一儒家思想下形成了相应的性格特征。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信念和价值意识。其中,尤以对“天、地、人、物、我”及其关系的反思,特别是对“人”自身的反思最具特色。所以也有观点认为儒学作为民族精神的依托,相对而言,是一种前宗教的史文化。于西方神学比,它指向现实的生命。于史学比,又讲敬天畏神而保民;相对于道家,它恻重从外在修持人性。儒家的真正精神在于:敬畏历史而升华出的宇宙观;推己及人的人生价值观;融通为中、不变为庸的世界观。

所谓“诚以立身”即对自己要讲诚明。中国儒家思想认为做人的首要步骤是修己,“修己重 于善群”,《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修身便成为做 人的根本。而修身的原则是诚明,即做人要不昧良知,明辨是非,不欺世、也不自欺,更不能文过饰非,要“内省自讼,言行相符”、“过勿惮改,迁善齐贤”。其修身的主要方式挂内省,主张多做省过察非的体认。曾子每日三省吾身,成为人们世代效仿的榜样。儒家认为内省具有力图对自己的优缺点多加分析,谈到摒弃私欲,辨明是非的目的。所以修身即要做到自勉、自强、自信、自得,同样一即薯伸省、自反、,克己、律己。人们在这种“诚以立身”思想观念的影响就逐渐形成了人们向善避恶、引咎自责、严于律己、谨慎小心、瞩想沉思的性格特征。

“仁以待人”即对人要讲究仁爱。中国人历来重视人群的和睦关系,儒家思想的五伦可 以说是中国人际关系的理想模式。“五伦”的主旨是指提倡父慈子孝、君明臣忠、兄友弟 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也就是说人际关系要建立在仁爱道义的基础之上。囚此善群的原 则是要仁义,并且要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家庭生活中,要以慈孝友爱为原则;在学校 生活中,要以敬爱勤勉为原则;在社会生活中,要以诚信谦让为原则;在国内生活中,要以 公忠精诚为原则;在国际生活中,要以平等博爱为原则,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真挚和谐的人际 关系。儒家告诫人们要善群,就是要养成曲己成人的风范。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虚心,不炫 耀自己,能容纳不同意见,特别是小辈在长辈面前更要注意谦逊,但过分谦逊使人虚伪和心态失衡。其二是要体凉他人,能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不应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子 人”。三是要与人合作、互助,要能随合他人。四是能宽恕他人,不苛责别人,不怀恨结 怨。尤其是人们在与他人发生利害关系时,常因利而感恩,因害而结怨。孔子则主张以德报怨,要“施恩不望报,受冤不记仇”,“化干戈为玉帛”。因此儒家在与人交往时,更多地要求个体如何去适应、附随他人,强调以“让”求和谐。这样就造成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谦逊、互爱、同情、克己、容忍、施惠、互助的性格特征。

“公以处世”即在处理事物上要讲究公正。在处理事物时要能选择好执中持平的焦点,即要把握是非曲直的标准,要讲究公道,一注重公德,化私为公,而不能以公谋私。总之做事要合情、合理、合法,才能做到公正廉明。在这种“公以处世”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了诚实、正直、公私分明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中国人大都喜欢遵循中庸,无论是对人、对事、对己都避免对立,采取中和,不走极端。保持中庸之道在待人接物中便成为不偏不倚的中庸,在立身处世上便成为进退有节的执中,在修养身心上便成为参赞化育的中和。总之中庸之道使人在行为方式上要讲究均衡性,中规中矩,执中持平。然而儒家中庸思想对民族性格的消极影响多于积极影响。

从积极方面看,中庸之道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在情绪方面中庸即是要学会克情制 欲,防止和抑制过激情绪的产生,学会用理智去克服情绪,保持平衡的心境,这些都形成了 中国人清心寡欲,恬淡平和的心理特点。在个人修养上中庸思想表现为能够取长补短,防止 以己之短、忌人之长,或以己之长蔑人之短,减少人我之间的嫉妒与欺骗等不良情绪的产 生。在逆境中,中庸能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对自己的利害看得淡,对 一时的得失看得轻,对任何恩怨放得开,对一切是非辨得明,而不沽名钓誉,爱慕虚荣,从 而摆脱消沉情绪的干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中庸之道防止了不良的偏激情绪的产生,维持了 人的静态平衡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

从消极方面看,中庸造成了我国民族性格上的一些弱点。在修己上,它告诫人们要安分 守己,不做冒险之事,教人不要去突破旧有的藩篱,制造合理的新规范,而要人们小心从 事,不急躁。做人要“平常”,要看重集体利益,不应突出个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 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人生哲学往往使人们畏缩不前,处事老成,使民族性格趋于平均化、规格化、一体化,而缺乏个性。在善群上,过分强调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吕新吾在 《呻吟语》中说的“不与善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间傲人争 礼,不与盛气人争是非。”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处世上,主张“听天由命”、“知足常 乐”的宗旨,对自然界采取敬畏、顺应的态度,而在是非曲直上,中庸之道虽代表了公平正 直的精神,但由于常被人误解,使得中庸变成放弃原则、和稀泥的根据,造成中国人对很多 事情轻易不发表看法,不表态,不流露感情,对问题经常是含糊其辞,模梭两可。“是非只 因多开口”被奉为多少人的经验之谈,表现出对问题采取迥避式的自我保护态度,甚至随波 逐流。

总之,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安静平常、含蓄内向、安分守己、保守 顺应、明哲保身、不求进取的性格特征。

中国历来注重家庭,把家庭视为最重要的社会结构。在封建社会中家庭是儿童的主要教育场所,社会文化通过家庭对儿童发生影响,因而家庭教育也成为民族文化传递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样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是通过家庭教育代代相传下来的。在家庭中子女养育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孝”为核心的家族伦理观念。中国人历来注重孝道,不孝被视为天理难容的事情,因此儿童从小就被培养如何去孝敬长辈。父母经常给儿童讲‘些子女如何尽孝的故事,如《孝经》和《廿四孝》,教导子女对父母要尊敬、顺从,不要怨恨父母。象“单衣顺母”那样,即使父母虐待孩子,孩子也不能怀恨,反而应更好地对待父母。所以在封建社会中子女对父母绝对权威的反抗是被禁忌的。在中国家庭中,子女的一言一行都要遵循“孝”这一伦理观念。家庭成员很少追究上下辈的谁是谁非,只求避免家庭内的亲子冲突,子女对父母是盲目地妥协。这种“孝道”一方面培养了子女敬爱、体谅长辈及他人的品德,同时也造成了顺从、以德报怨的性格品质。

第二方面内容是功名思想。中国父母都望子成龙,希望子女为其扬名。在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父母就严格要求儿童开始读书,并灌输一些功利思想,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等思想。同时给子女讲述一些激励他们勤奋、刻苦、上进的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铁柞磨针”、“囊蟹读书”等。父母通过培养子女勤奋好学的性格,来实现“扬名声、显父母”光宗耀祖的愿望,而对子女来说实现父母的愿望也是“孝”的表现之一。第三方面内容就是做人之道。这是封建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父母要想使子女今后能立足于社会,就必须教导其尊从当时社会奉行的规范。因此孩子长到四、五岁时,开始读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字经》,进行初步的道德规范熏陶,以后又读四书五经,系统地进行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教导他们如何诚以立身,仁以待人、公以处世、健以接物。

由以上可以看出,教育内容多是训导式的,偏重于伦理道德内容,这一特点也显示在儿 童故事当中,使得中国儿童故事缺少西方童话故事内容中的幽默、滑稽、幻想、冒险的成 分。如我国传统流传下来的故事多是“孔融让梨”、“程门立雪”、“芦荻当笔”等,而西 方流传的故事多是象“爱丽丝游记”、“白雪公主”、“睡美人”等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中国父母只知道教育儿童如何尊从古训和传统的行为规范,很少去讨论孩子们的想法以及他 们对将来的幻想,很少鼓励他们发展好奇心和创造力,使儿童从小就形成了墨守陈规、顺从 听话的性格,而缺乏冒险性和创造力。

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性格。中华民族是一个向善、乐群、好学 的优秀民族,表现出勤奋刻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谦逊、谨慎小心、含蓄内向的性 格特征,同时也具有依赖顺从、多虑退缩、因循守旧、思想刻板、乐天知命、世故冷淡等不 良的传统民族性格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儒学的确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依然有学者认为,如何合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因素,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人的精神历史依托与根的延续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三篇:谢樵青春在强渡堰塞湖时定格优美诗歌

谢樵——青春在强渡堰塞湖时定格

一块山石,夺去的,不仅仅是一场最美的年华,还有一个好兵未竟的梦想和

一个家的脊梁。

一湖浑水,没有多宽,隔着的却是生与死的距离。

多少焦灼的心?多少祈愿?

多少无助的眼神?多少波澜?

一个水壶,你留下的,风霜历练涂抹的斑驳,记载你多年的路途。

还有你说自己上前时,回眸中的坚毅。

因为你知道,前方等你的,是更多无助的生命。

而你的年轻的生命,就此驻足……

时光从不会因灾难而定格,而人们

却选择在此时,放下所有灾祸与不安,默默地擦着眼里滚烫的泪珠,为你送行……

古时樵夫活于林木,而谢天下烟水。

如今一个名叫谢樵的年轻人,选择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通往希望的木桥。

就那么生生的横亘,在湍流的浊浪中。

我们对他,又该致以

怎样的谢意?

第四篇: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论鸦片战争前后 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谈近代之初国人的世界观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还必须追溯到近代中国的“前代”,具体是指从1527年葡萄牙人来华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300余年间的历史。

在近代地理学传人中国之前,中国人对整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一无所知。国人心目中的世界构想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中国人都是以“中国”与“四夷”(即四周世界)相对称,也就是用“中国中心”的世界坐标轴来认识世界,世界知识非常狭隘。首先在地理世界观方面,中国人仍然认为“天圆地方”,“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日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认为中国人的世界就是中国,而中国即天下。而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仅限于 中国的十几个省,疆土四面环海,旁无大国,对中国以外的地区不甚明确,往往以海洋表示。这种狭隘的世界地理观念极大限制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认识的视野。其次,在文化上是独放异彩的,是世界唯一的文明之国与礼仪之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形影相伴的“华夷观”。依照华夷之辩,“世界”是等差有序的,整个世界划分为华夷两极。中国是居天下之

中的“天朝”,处于万方来朝的至尊地位。夷狄通过朝贡制度定期向“天朝”朝贡,中国则负有教化恩典蛮夷的义务,并且“内中夏而外夷狄”是不变的天理。这种畸变的世界观更加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地理世界观,形成了“华尊夷卑”的 思想体系。虽然在历史上外来文化也曾对中国产生影响,但终非主流,久而久之,中国上自统治者下至士大夫皆认为中 国文化是天下最优秀的,形成了体系化、理论化的对外观念,这种模式的不断确认与推广,最终又形成了中国人一元世界 观的思维定势,而不愿接受多国并存的多元世界观及国际观念。这种支配从中国统治者一直到普通人的思维定势,对近代之初世界观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行,完整意义上的近代世界观形成。16世纪中叶,随着耶稣会士和贸易商人来华,世界 地理知识开始输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世界地理观产生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为中国摒弃传统的世界观,形成全新的近代 世界观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

在传教士传来的西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关于世界地理知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是利玛窦的《万国舆图》和《山海舆地图》、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庞迪我《海外舆图说》、利类思的《西方要纪》等等,这些西书对五大洲、气候带的分布以及各国的政教、历史、人情风俗等做了较为

详尽的介绍,向中国介绍了许多崭新的世界地理知识。这些西方知识都是当时中国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以李之藻、徐光启等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对西方地理知识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仅在1584—1608年间,就在中国各地出现了利玛窦世界地图的十二种版本。一些开明士大夫接触这些书后,感叹世界之大,夷夏之见之不可持,李之藻亦慨叹:“地如此其大也,而其在天中一粟耳;吾州吾乡,又一粟之中毫末,吾更藐焉中处。”一部分中国人的眼界已经被打开了,他们率先打破“中国中心论” 的世界观,开始接受近代世界地理知识。

但这些传人的世界地理知识,在当时的影响极为有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西方世界地理知识的传播仅局限于很小 的学者圈子。即便是相信其说的,如徐光启、李之藻、冯应京等人对于这些世界地理知识,“亦未能穷其究竟”。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世界地理知识,采取了怀疑甚至抵制的态度。1584年,当利玛窦第一次在广东肇庆向国人展示

世界地图时,中国人对于地图不是将中国放在中央而是推到东方一角上,提出愤怒抗议。为迎合中国人的观念,利玛窦“抹去了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在逾图两边各留下一道边,使中国正好出现在中央”。由于这种态度,国人并未真正认真研究西人的世界地理著作,明清时期的典籍大多仍然怀疑利玛窦等人宣传的近代世界观念,视之为“邪说惑

众”。《明史》“外国传”虽有“五大洲”的概念,但还不能确信“五大洲”的存在,其中的欧洲部分有佛郎机、吕宋、和兰、意大里亚四传,其记述多有错漏,其中多处将佛郎机、法兰西混淆,又将葡萄牙与西班牙混淆。乾隆时

期修《皇朝文献通考》“四裔考”虽从传教士的地理著作中采纳了不少内容,承认“大地东西七万二千里,南北如之”,一面却又说,“中国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缘边滨海者,是谓之裔,海外诸国,亦谓之裔。裔之为言边也。”书中 混淆佛郎机、法兰西、西班牙的情况依然存在,对西方诸国的政治、军事等情况也只字不提。从历史上看,正是这种“自我中心”的世界观念,限制了国人认识世界的历史进程,使得统治阶级对西方的认识处于模糊混沌之中。诚如梁启超所言,“言世界地理者,始于晚明利玛窦之《坤舆图说》,艾儒略之《职方外纪》。清初有南怀仁、蒋友仁等之《地球全图》。然乾嘉学者视同邹衍谈天,目笑存之而已。”因而,此时近代世界地理观远远没有进入一般有知识的中国人的世界认知,当利玛窦、李之藻、徐光启等人过世后,世界地理知识很快被人所遗忘、失传。当1792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率团来华时,清廷几乎无人知道“英夷”究竟在何方。嘉庆朝时,关于世界及周边国家的情况依然相当模糊,嘉庆朝所修《钦定大清会典图》卷八十七的中国全图中,只包括了中国和诸藩部以及周边的朝贡国,至于中国在世界中的地理位

置,甚至在亚洲的地理位置,都没有在地图上反映出来,这 表明时人还没有世界观念。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后的1842年,作为最高决策者的道光皇帝还曾向将军奕经询问“英吉利 国距内地水程,据称有七万余里,其至内地所经过者几国?克食米尔距该国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该国与英吉利有无往来?”与西方打了近300年交道的中国统治者的世界地理知识如此可怜,对于外部世界的无知程度实在令人惊讶。由此可见·明清间世界地理知识的输入,并没能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士大夫对“中国中心论”仍深信不疑。可是,即便是相信有关世界地理知识的若干说法,了解中国之外尚有其它文明,承认西学在某些方面优于中国文化,中国人也 坚持维护“中国中心论”的文化世界观,天下即中国的世界观并未受到真正的冲击。代表18世纪知识精英、学术和认知 水平的《四库全书总目》对新的地理知识和世界观念,同样表现出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从华夷观念出发,明清士大夫将 “英吉利”、“意大利亚”、“佛朗机”等西方国家视为夷狄,纳入中华帝国的朝贡系统,要求远来的西方狄夷使节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导致乾隆年间的中西礼仪之争,而一度兴起的“西学中源说”更是严重阻碍了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因而,当近代西方商人、传教士、外国使节来华时,国入仍然一概视为传统的“藩属”,采取卑视的态度和扶绥的政策,坚定认为中国“富有四海”,“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连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之初也认为:“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盈,并不借资夷货”,如果中国闭关绝市,“恐尔各国生计,从此休矣”。林则徐的这种观念在当时的士大夫中相当普遍。可见,当世界已发生大变化时,中国人仍用老祖宗传下来的罗盘给自己定位,依然沉醉于传统的世界观,尚未产生近代意义上的“世界”概念。直至鸦片战争后,中国才兴起了“世界史地研究”的热潮,开始形成近代世界观念的进程。从近代化的启动来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关键原因中,最重要的是缺乏对世界形势的认识,没有事先的世界观的转变为先导”。虽然早在鸦片战争前夕,少数中国人已经注意到了西方列强在东方的殖民扩张,开始关注域外地理,但他们仍乐观地断言:“彼万不敢以欺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并未加以重视。自鸦片战争始,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了主动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序幕。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英国的大炮“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此时,士大夫中的开明志士对探求外部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急迫感,发出了“开眼看世界”的疾呼.在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隙望世界形势的窗口。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近代出现了第一批介绍和研究世界历史、地理和现状的著作,揭开了近代中国了解世界、学习西方、走向世界的序幕。这时期编纂和翻译的世界史地著作主要有:林则徐《四

洲志》(1841年),魏源《英吉利小记》(1841年)、《海国图志》(1842年),陈逢衡《英吉利纪略》(1841年),汪文泰《红毛蕃英吉利考略》(1841年),李兆洛《西洋奇器述》(1841年),姚莹《英吉利国志》(1842年),《康鞘纪行》(1846年),王蕴香《海外蕃夷录》(1844年),梁廷楞《海国四说》(1846年),徐继畲《瀛环志略》(1848年),夏燮《中西纪事》(1850年),何秋涛《朔方备乘》(1860年),等等。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止,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 这些著作基本上向国人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世界形象。首先,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将“天下”的概念建立在近代地 理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史地概况。例如,魏源的《海国图志》明确了地球的概念和整个世界的地理构成,介绍了东洋、南洋和欧美国家的简弱历史,初步形成了筐界政治地理的概念;姚莹的《康辖纪行》以新的视角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的了解认识;夏燮的《中西纪事》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史,提出中国的兴衰发展已不可逆转地纳人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何秋涛的《朔方备乘》着重考察中俄边界的历史和现状,进而考察了俄国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地理等有关问题;梁廷栅的《海国四说》详细介绍了英美的史地情况;徐继畲的《瀛环志略》,以图为纲,纵横贯通,介绍了世界80多个国家的地理情况、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综上可

见,这些“开眼看世界”的学者开始自觉地以世界史的眼光考察世界格局,掀起了一股对世界史地知识追求的风气。“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近代世界地理知识和观念的传人,促使先进的士大夫开始摆脱“中国独居天下之中,东西南北皆狄夷”的传统世界地理观,同时也认识到西方人也并非古之夷狄,开始承认西方文明。这些世界史地著作通过对欧洲列强历史、政事、财政、商务、军事、文化、教育、宗教、风俗等方面的记载,大略地描绘出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文明体系。此时,中国士大夫所看到的西方文化,已经不再是利玛窦等传教士所介绍的西方中世纪文化,而是高度发展了的近代文明和近代科学。这些文明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坚船利炮”练兵制器的技艺、“天文算术”的自然科学、“以商贾为本计”的经济制度、“凡事会议而后行”的政治制度等西方近代文明。鸦片战争后,先进士人率先意识到西方列强侵略的严峻形势,并影响到中国的民族生存。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不仅隐含着承认西方近代文明所长,承认自己所短,而且这实际上是突破了自我封闭的文化优越感和华夷分立秩序,开始平等地看待外国和正确认识本国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的世界观走向崩溃。于是,以此为起点,中国近代士大夫开始用世界眼光观察中国社会问题,关注民族存亡,图谋中国富强的远策。在他们的影响

下,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研究船炮技艺的热潮,刊刻了不少这方面的著述。据现有的文献资料统计,谈及坚船利炮的有66人之多,一二十年间编写的有关枪炮火药制造和火器攻防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有22种之多。此外,这部分先进的士大夫对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也颇感兴趣。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最早注意了鳃和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它向国人介绍英国议会民主制的同时,也概略地提到了美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随后《海国图志》、《海国四说》和《瀛环志略》等著作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不仅远溯西土“声名文物之邦”的亚德纳斯国(即雅典),还扩及欧美数十国,涉及总统选举、议会设置、司法程序、宪法条款以及三权分立等内容。在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他们几乎是以相同的言词对之进行赞美。魏源称赞美国的民主政治是“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其章程垂奕世而无弊”。徐继畲刚更以赞叹的笔调,推许美国的民主制度,“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殁骏乎三代之遗意”,“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是“创古今未有之局”的奇事口阳。虽然他们是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三代之治的角度上来看待西方的民主政治的,但至少已经流露出对近代 民主制度的一种朦胧向往。总之,近代世界观的传人,把束缚人们的传统“天下”世界观网罗撕开了一个缺口,有助于拓展国人的视野,开阔他们的思路,促使他们摆脱华夷对立

意识的束缚,从而一定程度上把固有的“天下”观念建立在近代地理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形成一种崭新的世界观,促使部分觉悟的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总体观之,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近代世界观具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这时期,士大夫阶层及其他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仍然很肤浅,严重影响了其“睁眼看世界”的广度和深度。虽然有了对外部世界的史地认识,承认西方文明的先进,但中国的士大夫依然固守文化上的传统世界观,其内心深处的华夷对峙的情节依然没有消解。翻阅鸦片战争时期这些先进士人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并没有西方文明看作是与华夏文明对等的文明体系,也没有视西方国家为真正平等独立的国家,华夏文化的优越感、天朝上国的意识仍根植于他们的文化思想。如魏源在《海国图志》第七十四卷《释五大洲》中,对世界中心问题进行了考辨,他先是否定西方图说把地球分为欧、亚、美、非、澳五大洲的说法,认为世界分为四大洲,接着又论证了在这四大洲中,亚洲是最优越的,最后又论证了中国在亚洲是最优越的,从而得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优越于其它民族和国家的说法。无独有偶,徐继畲在《瀛环志略》第一卷中,仍标榜中国为“伦物之宗祖,而万方仰之如辰极”,并说“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先进士人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同时,依然受传统华夷观念的

潜在影响。由此,对中国外部世界仍然冠以“海国”、“瀛环”、“四裔”之类的华夷观念下的老名称,对西方先进科技还是附以“百工技巧”、“艺技”、“奇器”等称谓。传统世界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这时期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基本局限于对世界史地的描述上,而未能更深入地对西方文明进行分析和探察,也就不足以从整体上改变国人对“天下”、“世界”的认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朝野上下又回复到往日的苟且状态中去了,极力避免谈论“西洋”事情。对此,林则徐不无讥讽地说,“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此时介绍世界史地的著作在国内的流传和影响也十分有限。《海国图志》问世后未能及时得到社会认同而广为传播,更遭到清政府的无端非议。据有人推测,在战后20年间五次印刷,仅印了1 000 册左右;而《瀛环志略》则只在1850年重印过一次,还被时人指责、诋毁“颇张大英夷”。直到19世纪下半叶,《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介绍世界知识的著作才开始在国内受到重视并流行起来。近代中国整体性世界观的滞后,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巨大损失,致使中国迈向近代化的脚步异常沉重。鸦片战争后,晚清统治者、其他一般士大夫和大多数中国人更是沉浸于传统的世界文化观,仍停留在华夷分立的世界里,难以自拔。鸦片战争后,从华夷观念出发,清王朝仍坚持其传统的制夷策。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各国纷纷前来要挟,企图从中分一杯羹。道光帝从华夷观念出发,坚持实行“持平”外交;在随即签订的一系列《南京条约》附属条约中,清朝官员也是站在从天朝朝贡体制的立场,结果给国家造成严重后果和巨大损失。这种状况,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才有所改变。随着中国的惨败和西力东渐的进一步深化,上层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才明显意识到世界一体化的存在,认识到近代中国正面临着全新的世界形势。世界近代化的历史表明,“后发”近代化国家在其开始启动近代化进程时,是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才促使“现代 性”觉醒并在社会内部传播和渗透的。日本学者富永健一在论及非西方后发展社会出现近代化的条件时,曾提出了著名 的“四个命题”,其中第一个命题即认为:“非西方后发展社会现代化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通过与本国文明完全异质的、作为外来文明的西方文明的输入,使脱离本国传统主义的精神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支持。⋯⋯输入产生现代化的原动 力——科学革命、市民革命、产业革命”,而摆脱传统主义。实际上就是:非西方国家要想实现近代化,除了输入有形的物质文明外,首先应实现世界观的转变。确实如此,近代中国在早期近代化的启动之际、学习吸收西方文明之前,首先必须摒弃的就是传统的世界观,同时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进行科学而客观的估价,树立新的世界观,主动地加入世界新秩序。如此,中国才能真正地走出传统、迈向近代化。但回眸历史我们发现,近代中国迈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是非常困

难的,近代世界观的形成更不是一帆风顺。中国近代化的延误,其制约因素固然及其复杂,但近代“前史”时期,统治阶层未能妥善处理好中西关系,导致近代世界观的形成滞后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16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中叶这300余年间,中国面对早已传人的世界地理知识充耳不闻,闻而不化,仍然陶醉于“天朝上国”的泥潭中。历经长期反复的认识,甚至是几代人的探索,直到鸦片战争后,中国才对激变的近代世界形势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才开始接受新的近代世界观。但已错过了开启近代化的良机,延误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因此,研究探索中国早期近代化的成败原因,更应把目光投向近代“前史”时期,投向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前后,考察中国近代世界观的形成情况,实际上这是决定中国早期近代化成败最重要的深层原因之一。

第五篇:群众对学生党员测评表

XXXX 系 群 众 对 学 生 党 员 测 评 表

被考核人__郑柏成_______ 专业班级_09市场一班__ __ 填表日4月25日____分数49.3

该调查表旨在调查(预备)党员的日常表现,请每位同学如实填写。选出你认为符合你对(预备)党员评价的选项。其中1~12为单项选择,13题为不定项选择,14~16为开放式问题。同学们可根据你了解的实际情况填写。该调查表不用署名。上课迟到情况(5)① 总是② 经常③ 有时④ 极少⑤ 从不无故旷课情况(5)① 总是② 经常③ 有时④ 极少⑤ 从不独立按时完成作业情况(5)① 从不② 偶尔③ 有时④ 通常⑤ 完全 4 学习主动性程度(5)① 非常低② 较低③ 一般④ 较高⑤ 非常高 5 在学习上,对其他同学的帮助程度(4)① 从不② 偶尔③ 有时④ 经常⑤ 总是 6 对国内外时事的关心与参与程度(5)① 非常少② 较少③ 一般④ 较多⑤ 非常多 7 对班级事务的关心参与程度(5)① 非常少② 较少③ 一般④ 较多⑤ 非常多 8 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程度(5)① 非常少② 较少③ 一般④ 较多⑤ 非常多 9 与同学关系融洽程度(5)① 非常差② 较差③ 一般④ 较好⑤ 非常好 10在生活上对其他同学的关心程度(4)① 非常少② 较少③ 一般④ 较多⑤ 多整理宿舍卫生的积极性(5)① 非常低② 较低③ 一般④ 较高⑤ 非常高 12 作为党员能否对其他同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5)①非常少 ② 较少③ 一般④ 较多 ⑤ 非常多 13 该同学是否出现过以下不良行为,若有请在前面的方框中划出。(不定项选择)

□ 浏览反动、非法网页

□ 制造或传播反动非法言论

□ 打架、斗殴、谩骂他人

□ 在宿舍酗酒,在公共场所吸烟

□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有,请写出)。14 你认为该(预备)党员是否起到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并举出具体事例。

是___积极配合老师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你对该(预备)党员的总体评价:

_稳步上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你对该(预备)党员的意见和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分说明:以1~12题的分数作为群众的评分,而13~16题作为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了解,作为参考。1~12题评分标准:① 1分② 2分③ 3分④ 4分⑤ 5分总分60分

优秀:60×85%=51(分)良好:60×70%=42(分)合格:60×60%=36(分)

下载国人对谢樵牺牲表哀悼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人对谢樵牺牲表哀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个从沙特工作回来的国人的对伊斯兰教以及沙特的观感

    一个从沙特工作回来的国人的对伊斯兰教以及沙特的观感 来源 新浪微博 申启典 首先,大多数沙特人不极端。不是我们想象的都是恐怖主义分子。跟他们接触后你会发现他们还是很友......

    家长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

    白官屯镇中学学生学业综合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全面了解初中学生学科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

    孩子对家长的评价表

    孩子对家长的评价表 一.家长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多少? 1一小时以上 2半小时 3很少 二.家长认真检查孩子家庭作业的次数? 1.每天2.几天一次3.口头上问 ,从来不看作业 三.家长听孩......

    家长对教师师德评价表

    宫前学校初中部 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调查表 (家长填写) 1、您怎么看待您孩子的现任老师?( ) A、喜欢并信任 B、一般,接触少,不了解 C、不喜欢 D、其他 2、您喜欢教师的类型是怎样......

    解密牺牲在台湾的中共地下党:笑对枪口从容自若就义

    解密牺牲在台湾的中共地下党:笑对枪口从容自若就义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

    国人对抗日战争的相关了解及认识调查问卷[5篇范例]

    1. 您的性别 [单选题] [必答题] ○ 男○ 女 2. 您的年龄 [单选题] [必答题] ○ 18岁以下○ 18~25 ○ 26~30 ○ 31~40 ○ 41~50 ○ 51~60 ○ 60以上 国人对抗日战争......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反馈表(五篇)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反馈表尊敬的用人单位领导:感谢贵单位对我系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为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

    家长、学生对教师评价反馈表

    家长、学生对学校教师评议反馈表 尊敬的家长和亲爱的同学: 为了不断的提高我校的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家长,服务于学生,请你对我校教师的教学给予真实的评价。(请在相应的括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