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带动瑞安乡村振兴 浙江日报

时间:2019-05-15 08:5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旅融合,带动瑞安乡村振兴 浙江日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旅融合,带动瑞安乡村振兴 浙江日报》。

第一篇:农旅融合,带动瑞安乡村振兴 浙江日报

农旅融合,带动瑞安乡村振兴      浙江

日报

夏盈瑜 姜路遥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金灿灿的油菜花竞相绽放,宛如一幅油画,美不胜收。随着“油菜花热”,瑞安市围绕“花海经济”做足文章,实现了花旅融合,延伸旅游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油菜花竞相绽放

乡村遍地“黄金”

上周末,家住莘塍街道的薛女士同家人来到桐浦村赏油菜花,随后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张张灿烂如画的油菜花照片。“三月正值出游踏春的好时节,跟家人一起赏赏油菜花,吃吃农家乐,乐趣无穷。”薛女士说。

据瑞安农业局农业站站长郑晓微介绍,今年该市油菜花种植面积共2万多亩,比去年略有增长,主要集中在桐浦、陶山、马屿以及曹村,其中桐浦镇的桐浦村和马屿镇的天井垟拥有连片油菜花。

“今年整个桐浦镇的油菜花种植面积有近5000亩,比去年增长了25%。”桐浦镇农办相关负责人林志挺说。除了桐浦,马屿的油菜花也悄然绽放。马屿镇相关负责人庞子千表示,今年该镇油菜花种植面积3000多亩,比去年略有增长。连片的油菜花集中于马屿天井垟创意农业示范基地,种植面积近1000亩。

去年,马屿镇在天井垟打造了创意油菜花《小马过河》,将本地文化融合入创意农业。据介绍,创意油菜花面积近30亩,由黄色、淡黄色、紫色、白色和绿色五种颜色构成,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观赏的游客。庞子千介绍,这是创意农业的发展新方向,有效推进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的有机融合。

“花海”带动乡村旅游

补助提高农民积极性

油菜花长势喜人,“油菜花海”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容小觑。“最近每逢周末,桐浦村就迎来1万多的游客量,并带动周边的农家乐、采摘游等乡村旅游。”桐浦村村委会主任杨小龙说,仅该村附近就有五六家农家乐,油菜花的“吸金”能力非凡。

3月20日,为期12天的桐浦油菜花节开幕。据悉,去年举办油菜花节期间,桐浦油菜花基地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可以预见,随着今年油菜花节的举行,桐浦村将迎来游客高峰期。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户种植油菜花补助增大,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郑晓微表示,在田园种植油菜花面积达500亩或在山上种植油菜花面积达150亩,每亩均能获得补助80元,去年全市共发放补助资金13余万元。油菜花由机械播种、收割的,还可获补助40元/亩。

提升旅游品质和体验

向全域旅游过渡转型

依托油菜花的自然禀赋,借势打造和提升休闲旅游产业,是瑞安市旅游近年来着手打造的重点。林志挺表示,为了让游客更好地欣赏油菜花,桐浦村打造了观景台,以及长约三四公里的游步道等硬件设施。这大大提升了桐浦村旅游品质,以及游客的旅游体验。

据业内人士介绍,瑞安的“油菜花经济”已从过去单纯的“走马观花”,到不断更新软硬件设施提升游客体验感。丰富旅游内容,实现花、旅深度融合,衍生产业链,令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凸显经济张力。通过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传统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过渡,正在成为该市近年来着力推进的旅游发展目标。

瑞安市风景旅游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近年来已经规划并形成了多个赏花休闲旅游品牌。除了油菜花,瑞安市还形成了郁金花、杜鹃花等“花经济”,逐渐形成一个一年四季有看点的 赏花旅游观光格局。

第二篇:美丽乡村 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美丽乡村 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实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乡村绿道”和“川西林盘”两张牌,盘活乡村资源促进农民增收,以美丽乡村汇聚产业与人气,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新晋网红地 成都旅游“新名片” 崇州道明镇的竹里、竹艺村,集贤乡徐家渡林盘凡朴生活圈,还有蒲江的明月村,这些成功“转身”的川西林盘,早已是微博、抖音、朋友圈里的“网红”,成为各地游客追捧的乡村旅游热点,今年端午假期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感受“国际范”“天府味”的林盘生活。在凡朴生活圈,来自全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的义工一齐参与打造,带来了自己对于生活的体验和对自然的理解。将当初林盘整治时老百姓拆除旧屋破棚废弃的材料重新利用起来,通过自然生态的建造手法,形成了一处处充满着创意的功能建筑。在川西坝子,越来越多的传统林盘正在向乡村旅游综合体华丽蝶变,一幅“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徐徐呈现。蒲江县明月村,让几位外国大学生流连忘返,农房改造的乡村书吧、乡村小酒馆,处处洋溢着文创带来的新活力。这里将一个传统的村落通过艺术的手法,变成时尚现代、具有国际范的新林盘,让他们改变了行程,留下来慢慢品味。国际化不只是高大上,乡村的返璞归真也是国际化。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乡村绿道已经成为成都的一张“新名片”。6月14日,在端午小长假来临之际,市旅游局面向广大市民和游客推出了9条天府绿道、川西林盘旅游线路产品。根据今日头条大数据显示,在6月14日至18日期间,这9条“走绿道、玩林盘”精品旅游线路总计网络关注度高居全国第一。

经济新形态 创造产业新机遇

随着乡村绿道打造成果初现,一条绿道,串联起了成佳茶乡的吃喝玩乐,乡村游玩法多样化对当地百姓增收和旅游产品多元化的带动作用也显而易见。成佳同心绿道沿线既可采茶、制茶、学习茶艺,也可以开展农事体验、自然科普教育,游客可体验最生态的成都乡村游,沿着一条绿道,就可以把茶乡的生态和文化“一网打尽”。伴随着天府绿道和川西林盘建设,由此带来的成都乡村经济新形态也悄然改变,带来的不仅是秀美乡村绿道和宜居川西林盘的视觉感官体验,也带来着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位于大邑县青霞镇的“成都匠人村”,构建起乡村创意生态系统,孵化出100多个乡村创意品牌。在明月村,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文化客商在这里驻留,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巴金文学院签约作者马嘶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把一个农家院子改成了书院,每本书都是他亲自买回;传统文化爱好者冯玮开了遵生小院,和客人们一同聊天、做手工,慢悠悠地过日子…… 与崇州紧邻的温江区,按照“以道为导、串珠成链”思路,推动城乡要素沿绿道一体化流动、产业沿绿道一体化布局、人口沿绿道一体化集聚,把绿道建设成为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经济带,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增添新动能、注入新活力。温江在绿道旁有机嵌入都市农业、医养健康、文创旅游三大业态,规划布局寿安康养、和盛农旅、万春文旅等6个百亿级产业组团。全力做强绿道产业链,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从简单的绿化、美化向产业化、功能化转变,天府绿道与川西林盘建设的神来之笔,让天府田园的诗情画意变成一个强磁场,要素碰撞、创意流淌,农商文旅全面融合。本报记者 赵荣昌 赵一 本报摄影部供图

第三篇:乡村振兴 “浙里”先行 浙江日报

乡村振兴 “浙里”先行      浙江日报

乡村振兴 “浙里”先行

从“1707”到“0”,温州提前攻下全省四分之一“消薄”任务

从“1707”到“0”,温州提前攻下全省四分之一“消薄”任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笔下美好的桃花源,恰似千百年来人们追寻的理想家园。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春天里,草长莺飞,最是好风景——蓝天白云下,阡陌碧野,汩汩溪水延绵村里;乡间小路、庭前屋后干净整洁;路边花坛爬满了青苔,茶花、三角梅随风摇曳……一幅幅恬静安详的田园画面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在浙南之滨、瓯江之畔铺展开来。

就在不久前,170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钳制着数百万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遐想;短短时间内,从“1707”到“0”,温州提前攻下了占全省四分之一的“消薄”任务。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一股蓬勃奋发的生机和活力,正在广袤的瓯越乡间勃发——

党建引领、抱团取暖、村村摆擂比拼,全市围绕增强村干部战斗力“金十条”、驻村干部真爱严管“双十条”和不适任村干部退出办法,不断掀起基层干事创业热潮。

领导挂牌、项目领办、周研月督季考,全市今年以县为单位举办了6场村级集体经济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新增村级集体发展项目904个,覆盖1738个村,总投资额95.8亿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9亿元。

政策下乡,村企结对,数万乡贤归故里,全市248家企业、67家社会组织相继结对村庄帮扶发展,一批强村公司涌现,“大数据+”布网助阵,为发展“增肌造血”……

看乡村振兴,“浙里”先行;望瓯越大地,动能澎湃!

A

谋在深处

凝心聚力图振兴

温州有5404个行政村,其中集体经济薄弱村1707个,大约每三个村便有一个特别需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消薄”任务占全省总量四分之一。

农稳安天下,而村不强则民不富。如何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是考验温州基层发展的关键问题。

短板就是潜力,差距也是机遇。温州市委研究出台《关于坚决打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工作责任与干部考核、提拔使用捆绑。市县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领办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创新开发“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监测,特别是对170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开展集中攻坚,全面吹响温州“消薄”号角。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在温州北部,永嘉县岩坦镇岩门下村曾经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如今,一个集度假、观光、疗养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养生区呼之欲出,成为温州山区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的一个生动注解。这个转变,靠的是什么?答案是:基层组织凝心聚力图振兴!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员带头,真抓善抓,巧干实干,就能事半功倍。在瓯海区新桥街道,新桥村抓实“五议两公开”制度、推进驻村干部抓党建制度、开展“清廉村居”建设,以党建红色引擎驱动,打出“阳光村务”组合拳,累计清缴拖欠租金407.6万元,有效实现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在洞头区东屏街道,金岙村在村党支部调研谋划和引领下,以“古村石韵·写意金岙”为主题,全力发展旅游经济,2017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87.5万元,同比增长436.3%。乐清市白石街道下马岭村则发动党员带头招引项目,打造“仙源”乡村旅游品牌,成功壮大村集体经济。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每一幅乡村发展画卷的背后,都有一组挥洒汗水的群像:全市各地纷纷建立“消薄增收”责任制,挂上“周研月督季考”作战图,全力推进“联村包村蹲村强村”活动,搭建乡村比拼大擂台,对干得好的给予奖励,给后进者施加压力,有效掀起了乡村振兴干事创业热潮。

B

抓在要处

小村兴业有大计

记忆中的乡村,乡愁中的田园,经温州全市人民的巧手,正在编织成美丽幸福的家园。今日之温州,乡村建设新曲正酣——

推进乡村振兴,已不是简单的“多予”和“少取”可以解决。“消薄”只是及格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我“造血”能力,实现村级集体自主经营、稳定收益。

温州将大量优势资源整合集中,投向“消薄增收”主战场。通过整合同类型的资源和优势,抱团确立发展项目,尽可能地放大资金、资产、资源的效用,确保每个项目都能产生持续的经营性收入。全市深入实施“两新”组织“帮扶八法”,将资源、资金、信息等导流入村,企业与社会组织结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助其谋划实施村级发展项目;同时,引导和鼓励外出创业能人、乡贤志士回报家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小村兴业各显高招——鹿城区藤桥镇渡头村强村发展尝试BOT,洞头区元觉街道花岗村扮靓石屋彰显海岛风情,文成县周壤镇岭南村“点土成金”富乡邻,泰顺县包垟乡林岙村一株中草药激活村集体经济……

梦想无疆,凿路前行。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底子薄、力量弱,立项如果没有政策上的扶持,也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温州给出了一揽子政策,让薄弱村优先享受红利——市财政在原有专项资金基础上,每年增加2000万元奖补资金;同时,引导各级涉农金融机构设立专项信贷资金,对村级集体经营或参股的项目优先资助;各地还引导村集体通过提供保水渔业、水域养护、林业巡养等劳务服务获得政府补偿。

乡村发展因时而变、因时而新。眼下,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创业者大量涌现……这些新“农人”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最近,就在文成县二源镇湖底村,“邱老汉”高山蔬菜种植基地全新农业综合体项目已现雏形,村党支部书记邱茂聪对此满心期待。去年初,党员带头流转了200亩土地,跟着发展农业综合体。村里拥有高山蔬菜种植基地15%的股份,去年拿到了5万元的股息。效益出来了,村民主动要求一起干,完成土地流转600亩。邱茂聪说,今年村里预计可以再流转300亩土地,基地总规模可达900亩,发展空间和竞争力更强了。

新“农人”传承经验、创新思维,在乡下落地生花。在永嘉鹤盛镇西炉村,90后大学生周珊珊以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她的爷爷和爸爸都曾任西炉村党支部书记,从小在饭桌上,听到谈论最多的便是村里的大事小事。如今,她的新思路是,在父辈的基础上,运用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开拓发展路子,做“乡村旅游+”和电商平台。目前,村集体年收入已达38万元,人均收入达12160元。

C

干在实处

乡土澎湃新动能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就在年初,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在部署“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时指出,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强调,增强集体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而就在上个月,温州乡村振兴实施路线图——温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18~2022)》正式出台。这是温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春拂瓯江,气象万千。新时代乡村振兴,呼唤新作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万工程”,温州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为核心,组织实施“六千六万”行动,并深化农业农村十大领域改革。

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要立足各地发展不平衡这个现实。温州将目光锁定深化农村改革,激发温州人血脉中的改革基因,激发乡土澎湃活跃因子,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温州把建设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主抓手。”温州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这是推动城乡区域平衡发展的破题之举、出彩一招。

今年,温州将抓好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196个项目的实施。特别是围绕“高标准打造100条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示范带”这一目标,鼓励先行先试和典型引路,选择若干不同类型的地方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先行建设10条,确保今年建成一批、开工一批、再谋划一批。

值得关注的是,在实施“六千六万”行动中,温州挂出了清晰的作战图。增收:千村经济“消薄”防滑,万元农民收入新增;产业:千亿社会资本下乡进村,万家农业经营主体提质。

广袤乡野,蓝图绘就——

未来5年,温州在确保所有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10万元以上且年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的基础上,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总和比2016年翻一番。从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农民持股计划、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完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等方面入手,力争5年时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增1万元。

未来5年,全市吸引1000亿元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投向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休闲旅游品质工程和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工程。

听,大地律动是春声;看,乡村振兴正当时——挖机挥舞臂膀,工程车来回穿梭,永嘉481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集中开工,泰顺117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紧扣高质量标准全面摆擂……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伴随着又一年春天的脚步,温州凝聚磅礴力量、激荡发展豪情,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姿态,托起乡村美好生活。

(本版图片由永嘉县委宣传部提供)评分12345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900号

第四篇:推进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抓手。作为全省唯一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推进试点市,是新时代省委省政府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又一次重锤响鼓。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将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列入重大改革及先行先试项目,各县(市、区)围绕打造融合发展“晋城样本”,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乡村民宿、文创农业、农村电商等融合型新业态蓬勃发展。去年11月,笔者随市政协调研组深入到城区西上庄、泽州川底、阳城蟒河、高平野川、沁水土沃、陵川附城6个试点乡镇20个试点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在真切感受各地率先推进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的同时,对进一步推进融合发展做了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一、当前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融合特色不足。许多试点乡村只是对“农林文旅康”各种元素进行机械的组合,而不是有机的融合,存在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在主导产业选择和新业态培育上特色不够鲜明,布局随意,景致雷同,品牌化程度不高。目前试点乡村的产业融合充其量也就是在农业产业化方向上的传统延伸和简单升级,并没有打破产业间的界限,没有走出创新的路子。普遍停留在浅层次、表面化的乡村旅游上,多数仍以生态观光农业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受农业的季节性特点影响,农旅融合项目淡旺季特征明显,产业链条短,为当地创造的价值有限。

二是融合机制不活。市委《关于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是指导全市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产业、用地、融资、税费、基础设施、农村改革、人才队伍、组织建设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安排,释放了最大红利,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改革决心和魄力。但在落实层面,真正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善于突破的不多,有的还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在盘活土地资源、创新金融服务、引进能人贤才等方面尚未创造出更多鲜活的经验。

三是融合主体不力。目前,我市缺乏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试点乡村普遍存在新型经营主体结构单一、管理粗放、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带动融合发展的能力不强。一些龙头企业仍然沿袭过去乡镇企业的做法,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仍以订单农业为主,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比例很低;没有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在规模经营和产业链延伸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从而影响了广大农民主动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存在“上头热下头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二、推进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化发展。产业融合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要立足我市的太行山水、沁河古堡、绿色田园、红色文化等区位特点及产业优势,进行不同层次的乡村生态、康养、教育、休闲价值的深度挖掘,精准制定特色鲜明的综合化解决方案和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方案,避免千村一面,保持乡村魅力。这既是解决布局简单雷同、项目同质同构的前提,又是降低发展成本、适应消费习惯的关键,也是提升竞争力、增强持续吸引力的核心。乡村的休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乡村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质、健康的食品,要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拉开现代农业、全域旅游发展框架,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田园、新农家、新农村,建成“农业有看点、村庄有亮点、农产品有卖点、乡村旅游有爆点”的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先行区,叫响“康养晋城”大品牌。

二是汇聚政策资源,强化要素保障。大融合需要大整合,要抓住用好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机遇,一是整合分散于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休闲农业开发等领域的扶持政策,创新涉农资金统筹投入、集中使用、强化管理的机制,破解农林文旅康政策资源“碎片化”的困境,让一个钢镚儿花出两个钢镚儿的效果。二是将资金整合和资金撬动两促进,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撬动工商资本、金融等各类资金资本涌入乡村。建议在晋城市转型发展母基金下设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专项基金”,为农村新业态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让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八方来财”。三是试点统筹增设农业建设用地指标,专门解决新业态中设施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融合产业用地难问题,推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尽快从脑中“一张蓝图”变为眼前“一幅实景”。

三是抓好主体培育,增强融合动能。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不仅是把五个“鸡蛋”放在一个盆里、并且还要打碎搅匀,是产业之间的高度融合、有机交融。促进产业融合健康发展,重要的是谁来干、谁能干好的问题。产业融合必须有一定的组织化程度作保障,一家一户有时很难干成,核心是要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元化的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全市培育出农业龙头企业2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700余个、家庭农场(业主大户)335个,各类新兴主体正在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但应在抓面上开花的同时,择优聚力做强一批真心搞农业、真正有实力、真情带农民的主体,打造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航母”。

四是注重利益联结,确保农民受益。农民群众既是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的建设主体,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绝对主角和直接受益者。要创新融合发展的组织模式,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在就业安排与创业机会上更多地让农民参与。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优先承担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落实财政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要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宅专业合作社,盘活闲置的土地和空闲农房,设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确保农户持续受益,让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甘霖润泽广袤乡村和广大农民,进而结出乡村振兴更丰硕、更甜美的果实。

第五篇: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工作方案

陈堂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

工作方案

(产业链延伸型)

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结合陈堂村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推进陈堂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带来的收益,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我镇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发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陈堂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陈堂村位于***镇东部,距***县城15公里,耕地面积3750亩,有473户,1713人。近年来该村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现已发展核桃种植面积1600亩、预计亩产200公斤,收入8000元/亩。樱桃100多亩,收入30000元/每亩。现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两家,年产值600余万元。陈堂村成立了宏兴旅游合作社和“泉家乐”家庭农场,实现了旅游发展专业化,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以核桃、樱桃和养殖为主要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等方式,该村生态资源丰富,重点发展核桃种植业。

二、陈堂村农村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优势条件

陈堂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核桃产业发展条件,现已发展核桃种植面积1600亩,均已进入挂果期。目前陈堂村集体与济宁森亚工贸有限公司签订核桃供应协议,年供应核桃260吨。实现核桃产业从生产、储存到精细化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紧密,产业链延伸较长,为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具备良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优势。

(1)自然条件。陈堂村地势东高西低,地貌属山地类型,山地坡度小于25度的占总面积的60%,基岩为太古代片麻岩,分化程度较深,土层厚度25—50cm,温湿润季风气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年日照时间2745小时,无霜期190天,土壤以褐土分布广。PH值5-7,有机质平均13.4%,以上因素均为核桃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2)产业链延伸效果显著。依托核桃加工产业链延伸,全村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加工型、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设施农业、品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猛。通过土地流转平台,引导企业建设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吸纳农村人力、土地、山区等资源,统一解决农民就业、福利和社会保障。陈堂村“纸皮核桃”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金奖。

(3)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显著。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活力,陈堂村通过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联盟等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已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其中济宁安鑫养殖有限公司位于陈堂村辖区内,通过先进的养殖理念和数字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先后被评为省级种畜禽场、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及济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带动效果显著。

三、发展目标

核桃产业链充分延伸。以核桃种植、储存、加工为基础的产业链充分延伸,至2018年济宁森亚工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0万吨精品核桃油加工项目建成投产。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鼓励农户以核桃林作价入股,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增加农户收入,村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努力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体系,以核桃精细化加工、电子商务、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比例进一步提高。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形成实体、电商、大宗交易等多种农产品流通交易模式,核桃销售交易应用电子商务比例超过70%。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由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陈堂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镇主要领导和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协助陈堂村做好试点示范工作。(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核桃产业融合发展的投入力度,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涉农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建设覆盖优势产区的产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保持陈堂村核桃特色产业优势地位。(3)增强产业链条支撑。坚持产业先行,推动核桃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核桃产业在更高的水平上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向基础延伸,向上链接市场,加快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推动阿里巴巴电商交易平台实现全覆盖,构建完整的主导产业链条。

下载农旅融合,带动瑞安乡村振兴  浙江日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旅融合,带动瑞安乡村振兴 浙江日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焕发文明气象 滋养乡村振兴 浙江日报范文合集

    焕发文明气象 滋养乡村振兴     浙江日报 焕发文明气象 滋养乡村振兴 ——我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纪事 本报记者 陆遥 通讯员 梁贵春到江南。行走在浙江乡野,带着泥土气息......

    农旅融合发展 打造精致胡场

    农旅融合发展 打造精致胡场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立足我镇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突出休闲生产生......

    发展农特电商 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农特电商助力乡村振兴近日,围绕安徽农特电商等农业农村新业新业态发展情况,我们实地调研了邮乐农品、三只松鼠、三瓜公社等新产业新业态企业,砀山百年申氏和金寨三个农民等......

    做好“三农”服务 促乡村振兴

    做好“三农”服务促乡村振兴以史为鉴,才能开创未来。总览历朝历代,农业兴旺、农民安定,则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凋敝、农民不稳,则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

    农业公园开拓农旅融合新模式[大全5篇]

    农业公园开拓农旅融合新模式 □高雯雯董磊解党先 前些时候,山东临沂苍山县代村的农展中心里,显得格外热闹,来参观的市民、游客摩肩擦踵。这是因为首届中国(苍山)国际蔬菜产业博......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如有不妥之处,请予批评,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逻辑作为新时代促进我国乡村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

    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总体方案 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