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乡村振兴激活信城“三农”发展新动能
实施乡村振兴
激活信城“三农”发展新动能
信城街道办事处
盖立杰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纲领、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彰显了党对人民期待更高水平的回应,对“三农”发展更高水平的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新动能。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党的“三农”工作的一次理念创新和战略跃升,也是一次全面的内涵提升和外延拓展,是回应社会当前主要矛盾转化、破解“三农”瓶颈问题的治本之策。
信城办有37个行政村,其中城中村27个。目前大多数村的土地已经被城市建设和工业项目占用,大多数村成为“无地村”,可流转土地较少。多数群众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少数群众收入靠打零工,增收手段较为单一。
如何把劣势变优势,实现错位发展?这是摆在信城办每个干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年初的县委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栾兴刚同志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强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书写新时代“三农”工作崭新篇章。这不但为我们信城的“三农”工作明确了目标,也指明了工作路径。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重中之重,应以产业为主导,项目为载体,产业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为 抓手,创建富有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我们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发挥靠近城区的区位优势,发展壮大“城区经济”,利用电商平台,加快实施数字乡村战略。
新战略呼唤新动能,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摆在第一位的是“人才进乡”。信城街道办事处紧扣“互联网+”,把电子商务作为促进农业转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试点引领的原则,加大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以电子商务推动产业发展,以青年带动产业活力,积极打造“青年+电商+精准扶贫+数字乡村”的新模式,引导有识、有志青年回归本土,创新创业。
街道办事处积极推进,加快发展,结合实际,努力营造“众创、众包、众筹、众扶”氛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6月份与阳信聚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创信空间·阳信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综合性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打造“创信空间”平台,意为“创业在阳信”。“创信空间”由可可空间(cocospace)(上海)有限公司进行整体策划设计,用创信的首字母CX组成了一个一个正比的数学符号作为我们的LOGO,时刻提创业者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同时延伸符号有无限大的视觉效果,寓意阳信电子商务发展的无限空间。“创业者,是生的平凡,活的伟大的一群人,他们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妄图改变人生。创信空间以孕育伟大的企业为己任,视创业者为最宝贵的财富,尽心呵护着每一个非 同凡响的创新,为创业企业打造一个良性的商业生态。”作为创信空间的座右铭,时刻提醒创业者不要忘了改变世界的初衷。
园区氛围也紧紧围绕青年活力的特色,创信空间外体设计为凸显“互联网+”的气氛,吸引更多的年轻创业者,采用了彩色魔方的外围设计,内侧则采用了黑白钢琴键色彩为主色调,别称为“魔方楼”,让创业者有侵入式的视觉体验,激发创业者多维度的思考方式,以及灵感的焕发。
新战略呼唤新动能,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资本进乡”是关键环节。发挥财政资金的“整合”、“撬动”、“激活”作用,引领社会资本加大投入。电子商务产业园总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8452平方米,建筑面积15800平方米,25-200平米的独立办公室96间。园区配套拥有本地产品展示厅、农村电子商务扶贫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商务洽谈室、培训中心,健身中心、创信咖啡、便利超市、连锁酒店,物流等公共服务设施。其中,本土企业产品展厅占地1200平方米,为帮助企业进行集中对外展示和企业营销宣传,展厅配备了多样的实体商品展示和丰富的多媒体虚拟展示,让参观者能够切实的感受到展销企业的产品和公司经营理念。展厅划分为6个区域,依次为序厅、特色农副产品、肉牛深加工、不锈钢餐具、家纺地毯和尾厅。
创信咖啡为北欧现代简约设计风格,温馨而明亮的空间可以激发创业者的灵感,三人位圆形的桌椅促进了创业者之 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图书角有精挑细选的互联网及创业的相关书籍,方便大家深入系统学习。免费的咖啡供应,也为回乡大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方便他们接触到新鲜的创业理念和项目,甚至还有可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合作伙伴。创信洽谈室配备设计师风格的休闲沙发,懒人沙发等,旨在为创业者提供一个休闲、放松且私密的会客、洽谈环境。
新战略呼唤新动能,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服务进乡”是重要保障。入驻园区会有很多优惠政策,零负担运营。一是场地支持。入驻园区企业三年内房租免费。二是水电支持。入驻园区企业两年内水电物业宽带减免。三是培训支持。入驻园区企业终身享受创业孵化指导,技术支持。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视觉设计,IT指导,营销服务,创业辅导。四是融资支持,对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协助申请10万元的免息贷款,帮助创业者解决资金问题。五是服务支持。为入驻企业提供手续代办、信息咨询、电商企业孵化等一站式服务,提供金融服务、技术支撑、人才服务、法律保障等专业服务平台,全方位服务电子商务企业成长。完善的服务链条可以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产业园整合线上线下各类实体资源和物流配套体系,为电子商务办公、仓储物流、人才培训、创业融资、精准扶贫、提供聚成性服务,初步形成了产业培训、人才服务、科技金融等五大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集聚了品牌电商、代运营、第 三方平台、电商培训、信息软件、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电子商务相关企业,构建了良好的电子商务生态圈。
产业园培训中心基础设施配备完善,其中实操培训室配备电脑30台,作为园区的电子商务培训中心,定期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各大平台的入驻、网店的装修及运营,产品的发布与推广,以及售后和老客户维护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既有政策解析,理念更新,又有实际操作,可以使培训人员更快、更好的熟悉相关知识。小会议室可容纳30人,小型会议圆桌配备投影、音响等设备,且内有高规格接待室,可以满足园区创业者进行商务洽谈、座谈、接待等方面的需求。大会议室可容纳120人,配备电视、投影、音响等设备,并定期邀请专家、企业CEO、创业能手等,举办有关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策划、大学生创业等方面的系列讲座,免费向入驻者开放,丰富产业园的日常活动。
2017中国(阳信)牛骨雕刻文化艺术节在阳信县创信空间隆重开幕。活动旨在搭建中国牛骨雕刻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创建山东工艺美术牛骨雕刻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提高牛骨雕刻工艺品的创新设计水平,提升骨雕产品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我县地处黄河三角洲平原,畜牧业发达,有着“中国第一牛县”的美誉,庞大的肉牛养殖产业为牛骨雕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同时我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在的文化基因为牛骨雕刻这一艺术形式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支持。大力发展牛骨雕刻产业正是在本地区得天独厚的物 质、精神基础之上,深挖牛骨的艺术价值,延伸畜牧产业的链条。今后信城街道办事处将在电商产业园基础上引入骨雕特色项目,大力打造骨雕产业链,实现项目长期发展。
乡村振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和全新战略,也是一项新思维引领、新动能助推的创新工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为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助推“三农”新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三农”新发展
俞桂海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从城乡关系、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吹响了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补齐“三农”短板的新号角,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令人倍感温暖、摧人奋进,必将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助推“三农”新发展。当前,闽西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不快,乡村建设问题矛盾较多,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行科学谋划与精心布局,突出抓好三项重点工作:
一、建立健全符合闽西实际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引导更多社会资源、资产和资本投向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县。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要从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层面着手,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潜力、活力和动力,我市要紧跟这全新战略部署,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及时制定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方案,建立健全符合闽西实际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探索融合发展的渠道途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二要以完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为保障,“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公共项目、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公共文化等,引导更多社会资源、资产和资本投向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县,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新活力。三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积极探索完善共建共治共享“三共”的社会治理格局,弘扬公序良俗,促进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四要着力研究《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中央和福建省对闽西(龙岩)原中央苏区的支持政策,争取更多的政策红利、资源支持。
二、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把握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推进我市“三产融合”,培育农村 产业新业态,提升农业附加值。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我市“客家”“红色”“绿色”区域特征显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挥龙岩生态环境优越、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丰富的独特农业优势,一要深化供给侧改革,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创建智慧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电商农业等现代创新农业,做好做优“客家+红色+绿色”文章,激活“人”“地”“钱”等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完善三权分置制度,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增值,推进畜牧、蔬菜、林竹、茶业、薯业、烟草六大重点产业和闽西“八大干”“八大珍”“八大鲜”的特色发展,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加工业与旅游、餐饮、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二要制定优惠政策,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做实做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坚持精准帮扶与区域开发相结合,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三、打造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强化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关键在于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兴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三农”工作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弘扬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通过政治激励、工作支持、待遇保障,来提升闽西“三农”工作队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升“三农”工作队伍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带领群众致富及服务群众的能力。二要完善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农业部关于“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的总目标,抓紧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扶持,让更多村民尤其是有志青年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特别是返乡下乡创业的农民工、大学生、科技人员和退伍军人等,使他们更好地扎根闽西圆梦闽西,让新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作者系中共龙岩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第三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奋力谱写市“三农”发展新篇章
践行新发展理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奋力谱写市“三农”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位置,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药蛋果产战略为抓手,以政策扶持为引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积极规范乡村基层治理,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进步、农村全面发展。工作中,我们主要突出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突出顶层设计,做到目标任务明确
我市市委、政府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头号任务加以落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深入分析我市“三农”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出台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2018-2020)》,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组,为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为强化规划引领作用,进一步明确全市乡村振兴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我市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耗资76万,聘请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市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对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细化实化了工作重点、政策措施、推进机制,部署安排了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我市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走在前列。
二、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干事创业活力
我市突出抓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充分用好乡村本土人才,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以职业农民为主体、以科技人才为引领、以专业人才为保障、以乡土人才为特色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先后选派20名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提拔3名35周岁以下年轻干部担任乡镇长,树立面向基层培养干部导向,优化基层干部年龄结构,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推行“两委”干部进班子,拓宽优秀“两委”干部上升渠道,10 名优秀农村“两委”干部进入了乡镇班子任乡村振兴办主任,有效提升了乡村两级干部协同配合水平。鼓励在外“能人”回农村,吸引企业家、退休干部、退伍军人等 150 多名“能人”回村任职,拓展了农村“两委”班子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服务群众的能力。通过开展基层农技推广、“百万农民”冬季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不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
三、夯实组织基础,建设一线战斗堡垒
我市坚持把夯实农村组织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试点推行“村务监督月例会”制度,把推行“村务监督月例会”作为贯彻落实“二十五条”重要抓手和创新举措,在 32 个村试点推行。按照“有场所、有经费、有保障”的原则,为村务监督委员会提供办公场所和设施,组织纪委监委、民政、农经、农业等职能部门开展对口培训和专业指导,并分别给予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和委员每月200元和100元的误工补贴。“村务监督月例会”每月 5 日至 10 日定期召开,重点围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惠民政策落实、惠民资金的发放和村级财务的收支情况履行监督职责,形成权责明晰、衔接配套、运行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持续推进“干部包村、企业联建”行动。鼓励引导广大干部在项目建设、乡村振兴、服务群众等一线主动担当作为,先后选派470名干部到乡镇、农村、企业挂职,100户联建企业投入各类乡村帮扶资金6500余万元,22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万元以上,8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四、加大政策扶持,提升“三农”发展动力
为全力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资金短缺问题,我市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不断投入。研究出台了《**市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扶持办法》,连续三年拿出100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对符合政策要求的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等进行扶持。2017年共支付特色农业扶持资金达到469万元,扶持企业、合作社32家。2018年全市申报特色农业扶持资金830万元,申报扶持企业、合作社56家。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财政整合各类资金投入2.7亿元,仅“一乡一实事”、农村“六个一”工程、农村环卫清洁三项工程投入就达2.2个亿。用于县乡主干道改造工程及通道绿化、乡镇政府所在村街道硬化及排水、乡村文物修复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四件实事的资金就达1.7亿元。2019年再拿出 1 亿元财政资金实施“一乡一实事”和 1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此外,利用我市工矿企业众多、工商资本雄厚的优势,引导50家规模以上工矿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目前50家企业已经基本确定了发展项目,其中8个煤矿实施荒山绿化3000亩,沟南煤矿在绵山镇发展1万平方米双孢菇项目已经投入运行。
五、紧密结合实际,尊重农民发展愿景
在结合农民发展意愿的基础上,我市因村施策、因地宜制,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大力教化民风社风,努力实现“五个振兴”。实施一村一策,邀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等设计单位,对全市乡村振兴工作一村一策,精准发力,形成了张壁乡村振兴示范村、西堡幸福宜居小康村、三道河村城乡一体化样板村、东段屯美丽田园生态村、南庄乡村旅游示范村等一批特色村。打造一村一品,实施“药蛋果产”战略,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700亩,高产蛋鸡饲养量达到235万只以上,全市核桃面积达到9万亩,培育形成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3户。大力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张壁、南庄、紫丁香等村庄和园区的古村游、休闲游初具规模。2019年上半年,全市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营业收入1.19亿元,接待游客达65.31万人次。建设一村一景,突出农村乡土文化和自然风貌,努力形成“一处乡村一处景”。全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理农村积存垃圾70万方,完成了1.2万农户旱厕改造和3万农户“以气代煤”,污水集中处理将覆盖41个村,垃圾集中治理覆盖90%以上农户,10个村庄实现集中供热。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荣获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称号,受到中央财政 2000 万元奖励。先后喷涂农村文化墙70余万平米,栽植各类树木260万余株,安装雕塑小品200余个,装点了村容村貌,丰富了精神生活,潜移默化中教化了民风。
虽然我们在乡村振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上级要求比,与群众期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格落实省、晋中市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山西交出满意的**答卷。
第四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三农”问题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三农”问题
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分析我国“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且及时。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重视的问题。未来3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三农”是短板;未来18年,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三农”也是短板。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系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成色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要把“三农”问题拿出来,统筹各方面力量进行集中攻关,需要一个有影响力、有凝聚力的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于是提上十九大日程。在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和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随经济发展过度向城市集中,而相应的体制机制又不利于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导致农村长期处于“失血”状态。事实上,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并不矛盾。城市与农村是命运共同体,现代化不能建立在城乡分割的基础上,要通过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农村发展。因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首先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藩篱,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次会议提出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并在推动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要素流通、城乡互补等方面作了部署,将推动我国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构建是保障。本次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基本经营制度方面,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给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而“确保农民受益”的提法更是让农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由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人多地少的问题,要做强农业,就必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质量兴农。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会议提出“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与此前的“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等表述相比有明显变化,反映出农村工作的政策导向开始从照顾农村、帮扶农民转变为放开对农民的束缚,放手让农民去大胆闯、大胆试。此外,会议还做出了开拓融资渠道等一系列制度改革安排,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破除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减少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壁垒和束缚,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农村不是简单地提供农产品,而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应做到“三个绿色”:构建绿色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强化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依靠科技引领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健全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补贴政策体系。本次会议还进一步提出,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这为农村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作者张茂荣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第五篇:优化农村公共服务、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调研报告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在湖南考察期间,非常关注乡村治理和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情况,强调“基层公共服务关键看实效,要提高针对性,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要把村为民服务中心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阵地建设好,完善充实服务事项,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求“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调谋求“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为通过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集中力量办成了很多顺民心惠民生的事,解决了大量农民牵肠挂肚的问题,全省“三农”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存在短板和弱项。比如我省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凸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面临较大压力,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3920元,城镇化率为57.2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农村公共服务滞后和质量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亟待破解。
一、优化农村公共服务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至关重要
公共服务具有满足公共需要、保障公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社会福利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效能。
多年来,湖南农业大学课题组运用计量模型,跟踪研究、实证分析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关系,发现农村公共教育、科技服务以及电力、水利、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均具有显著影响。优化农村公共服务,有助于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至关重要,也是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当前,我省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农村公共服务——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政府兜底、市场参与、社会协同,更加突出“公平为先”“质量为要”“城乡协调”“供需匹配”取向,适时适当拓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内容;
持续探索优化公私合作供给、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等方式,加大对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全覆盖、质量全达标、标准全落实、保障应担尽担,非基本公共服务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
完善质量制度保障体系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六位一体”建设;
健全包括“质量标准——质量执行——质量激励——质量监督——质量评价——质量改进”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管理链条,强化农民满意度测评在农村公共服务质量评判中的应用及其指标权重。
二、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精准性实效性重在“整全赋能”
长期以来,公共服务理论和实践都更多强调效率(单位投入的产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精准有效性(即产出与需求的匹配度)。供需信息不对称,服务人才不足、能力不强,政社协同不够,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够精准有效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应大力实施“整全赋能”策略,即强化整体性治理、全要素赋能,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精准性和实效性。
一是“人才赋能”
创新和完善乡村引才、聚才、铸才、育才、扶才、优才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农村公共服务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重点培养壮大“土专家”“田秀才”队伍,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农村电子商务培训计划,公费招收培养农村教师,着力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
二是“技术赋能”
当前,《湖南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已编制出台,我省花垣县、邵阳大祥区、双牌县、韶山市等4个县市区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应以此为契机,以点带面推动全省“数字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和ipv6部署建设,完善域名根镜像服务器和国家顶级域名解析节点建设布局;
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延伸,破解“数字鸿沟”“数据壁垒”“数据烟囱”,切实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村民少跑腿”。可借鉴推广浏阳高坪镇“智慧高坪”、益阳资阳区长春镇紫薇村“紫薇云”等通过智慧治理平台预约办事、家政服务等方式,打通联系服务村民“最后一公里”;
探索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方式,为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环保、安全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赋能”。
三是“还权赋能”
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民主体性”原则,主动创造条件使农民积极参与到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之中。比如可结合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制度,依托“三湘e监督”平台,全面及时公开村情民事,通过实时投票、点赞等形式,请村民参与村级重大公共事务、热点问题的事前意见征求、事中进展监督、事后实效评议,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的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全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