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品牌化经营与传统经营理念比较(本站推荐)
创意重庆---城市形象设计国际论坛
创意重庆---城市形象设计国际论坛于2004年2月17日上午9:00正式开幕,来自美国、香港以及国内的城市营销和平面设计专家们共聚一堂,交流大家对城市形象设计的真知灼见。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周波在会上致辞。9:30,来自香港的著名平面设计师韩秉华先生就“非单一的城市形象”这一主题开始了今天的演讲。
本次论坛的主要来宾有市政府官员、城市形象设计专家、平面设计界、广告界、营销学术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品牌企业主等,共计约350人,来宾们向记者表示他们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能与来自美国、香港以及国内的城市营销和平面设计专家们为重庆的城市形象设计出谋划策。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能拓宽重庆形象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也希望借机可以加深公众对自己城市的关注与热爱,让人民以主人翁姿态更多的参与城市形象建设与推广。
在今天论坛的主讲人中,除了现在正在演讲的韩秉华先生外,还有来自美国的知名设计专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全职教授杰克逊·波茨(Jackson Boelts)先生,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靳埭强先生,影视制作专家、北京2008申奥宣传片制片人范冬阳先生,城市营销学者、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倪鹏飞博士,他们将通过“城市生活体验与设计”、“如何通过广告提升城市竞争力”等话题展开演讲。
《重庆城市形象设计国际论坛》主要内容摘要
论坛主要四位嘉宾:韩秉华、靳埭强、范冬阳、波茨
主持 靳先生你能谈谈重庆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靳 重庆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城市,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在建设中我要对重庆政府进行批评了,比如政府大楼的修建就是直接照搬国外的,他们破坏了重庆的历史文化,也没有按照重庆特色去建设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建筑,象这样的建设对重庆的形象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主持 那难道让我们的政府钻到吊角楼里去办公吗?
靳 我到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们可以在重庆特有的文化基础上找出属于自己特有的东西。
韩 重庆城市形象首先是政府要对此事引起重视,而且要长期的,始终如一的贯彻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在硬件上给于经济支持,在软件上要考虑教育市民,这是一个长期而庞大的工程。
主持 范先生你能谈谈重庆给留下的印象吗? 范 重庆是一个很美的城市,我发现重庆有三美:美景、美食、美女:)
波茨 重庆是一个山城,错落有致,很有层次感,这些美的东西就象缭绕的烟子,是很不容易抓住,她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浪漫的城市。
主持 李老师你如果要你为重庆设计一个形象你会怎么设计?
无间 作为一个设计师我就从设计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发,我觉得设计师起的作用只是对重庆的城市形象进行一种规划,真正的城市形象设计应该由所有的重庆人民共同完成,他们都是重庆形象的塑造者。
一位叫linda的网友提问道:“在今天的讨论中,我们希望知道,本次重庆形象设计是强调趋于国际化还是强调地域特色化?” 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韩秉华先生说,他觉得今日重庆的形象依然感觉是四川的一部分,重庆的城市形象设计应该赋予自己的地域特色,应该是中国的重庆、世界的重庆,应该是国际地域化的,而不是单一的模仿其他国际大都市,也不是单一的火锅文化。
五位城市营销和平面设计专家从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宗海手中接过了聘书。这五位专家分别是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韩秉华、靳埭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杰克逊·波茨、城市营销学者倪鹏飞、著名电视人范东阳。
第二篇:《读者》的品牌经营理念
1、市场化运作——《读者》发展壮大的保证 追求精品战略,是《读者》赢得读者喜爱的关键。而成功的市场化运作是《读者》杂志发展壮大的必要保证。转变思想观念、做好“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建立《读者》的营销策划系统,抓好发行工作。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对出版工作提出层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的要求,《读者》杂志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要走产业化、规模化和经营化的道路。《读者》开始从侧重内容及图文并茂方面下功夫转变到注重内容与营销策划并举上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逐步地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营销策
划理念。即“让《读者》成为您身边的杂志”,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做好读者分析,确定《读者》的读者群体。第二是市场分析,分析确定巩固已经占领的市场,寻找新的发展市场和潜在空间。第三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竞争对手,学其所长,避己之短。第四是对分销渠道的分析,目前国内已经形成的分销渠道主要是邮局、零售、书店和二渠道等。第五制定低价位的营销方案。低价位适合中国国情,能满足最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其他报刊杂志打价格战时,《读者》已经深入人心,以低价位提前占领市场。第六是进行效益评估,根据总体效益及变化情况不断完善自己的营销策划系统。
2、采取了分印点的办法,1988年开始在全国设立分印点。分印之前发行量
在150—180万之间徘徊,分印后各个印刷点通过竞争,很好的促进了发行。1986年《读者》的发行量在全国期刊排名第16位,分印后发展很快,这几年已经名列前茅。
3、加强广告策划,逐步和国际与市场广告养刊的惯例接轨。如今,《读者》的年广告收益已达2000万元以上,占到赢利收入的三分之二,这又为《读者》的发展和扩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策划并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扩大《读者》的影响力。如开展了向“希望工程”捐款救助失学儿童活动,此举让7700名失学儿童重新跨入课堂。1997年教师节,发起子给全国特级教师赠书、给边防哨卡解放军送书行动,向7000名教师免费赠送一年的《读者》。《读者》策划这些回报社会的活动,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行动,也是赢更高层面上提升刊物的品位,赢得读者发自内心的厚爱,并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
5不断开发《读者》的品牌资源,在《读者》的附加值上下功夫。
1998年《读者》创刊200期时,重点推出了《读者》珍藏光盘,收入创刊以来全部内容。此光盘推出后,价值不断上升,带动杂志发行量同步攀升;二是以其潜在、可观的动态价值,成为读者精神消费的宠儿;三是借助宣传造势增值,及时举办阅读有奖活动,活动空前火爆,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还形成了交换答题的小型市场。四是依靠优质服务增值,《读者》的编辑们都熟知商业的“250定律”,即每个人后面大约有250个亲友,如果得罪一个人,就意味着得罪了250个人,相反,如果你帮助了一个人就意味着你帮助了250人。据此,编辑们把“服务是无限的”作为座右铭和躬行准则。此外还独创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亲情订阅”方式,使杂志的人情味更浓。
6、立体型的宣传推广。用每一期封面和当期文字精华,印发明信片邮品,开拓新品种,达到宣传和增订上的双赢作用。立体型的宣传推广。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些活动,与一些报纸、电视台联合开设了读书专栏、读书架,这样对《读者》本身也起到了宣传作用。打破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陈腐观念,通过创意新颖的整版彩色征订广告,在《读者》杂志上刊登“选择篇”、“亲情篇”、“梦想篇”、“游丝路篇”、“口碑篇”、“全家福篇”,把杂志从内容、包装到低价优质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
目前《读者》具体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读者》的核心竞争力,是把刊物做大做强的基础。目前,《读者》已拥有一份正刊、两份子刊和两份主办刊物,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关键是提高《读者》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要提高办刊质量,把刊物做细、做精。几份刊物要各具特色,不能多刊一面。进一步做好《读者》正刊、子刊、精华本、合订本和《读者》丛书的出版发行工作,先对甘肃人民出版社内期刊进行整合,然后再走出社门进一步拓展。待条件成熟后,积极筹划《读者》海外版,让《读者》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2、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期刊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是期刊走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化的必由之路。拟计划组建一个《读者》出版社,专门出版精品图书和双效图书。
3、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将广告项目从办刊中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的《读者》广告公司,或《读者》文化传播公司、《读者》电视剧制作中心。在电视台开设一个《读者》频道,在电台开设《读者》论坛,以现代化的视听传播工具,为《读者》与读者的交流提供一个信息平台。与省内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强 强联合,以品牌投入的方式合作开发以《读者》命名的相关产品,充分开发无形资产的效能。
读者的品牌理念
《读者》的内部行为识别系统表现在编辑的培养、编辑的分组制、沟通、薪酬制度等方面。《读者》的外部市场行为表现在其广告、竞争、服务等方面。
每次有新进员工时,《读者》要求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量阅读以前的《读者》文章,在这种阅读中逐渐培养他们的《读者》理念,抹掉他们的个性,形成与杂志相融合的独特气质,以此来保证《读者》理念的一致性。
《读者》实行编辑分组制。自1981年创刊以来,它的主发编辑事实上只有三人。这种情形的局限性不言而喻,一本杂志成了两三个人心灵的声音。因此,自1989年始,他们成立编辑小组,一个成熟的编辑带领一个新编辑,一个主发,一个辅发,既缓解了压力,又使编辑们迅速融入了杂志自成一体的风格,增加了新的声音和思想。这种分组制,既传达出《读者》在秉承一贯的风格,同时又体现了它具有的鲜活生命力,不断增加新鲜血液的创新精神。③
为了保持与读者的联系,加强互动,使文章符合读者所需,《读者》专门设立了读者稿件
处理办公室,他们将读者的来稿一一阅读,并将有用的东西圈出以备用,将好的文章选登在“心声”栏目。正是这种看似麻烦的工作让《读者》能够始终贴近读者,用心体会他们的想法。《读者》还模仿《泰晤士报》“读者议会”栏目,开辟了“编者往来”栏目,每期供读者交流。《读者》的稿件实行的是一稿三酬制。当一篇文章决定录用时,《读者》会同时给稿件推荐者、文章的作者和这篇文章的原刊登出版者酬金。而且他们还建立健全了酬金发送制度,争取半个月内将酬金全部分发到这些人手中。这种一稿三酬制向外界传达着强烈的守法意识,既保护了每一方的权益,同时又保护自己免受版权纠纷。
《读者》的外部市场行为主要体现在其广告策略上。广告是一般非公益性杂志赚钱的主要途径,但是《读者》没有被市场所牵扯,它创办之初就没有把盈利作为最为主要目的,直至今日,《杂志》也是一直在慎重地选择广告。它只选用那些与杂志读者群相适应,风格个性相一致的广告。这些广告不但没有损害杂志清雅的风格,相反,它们与内容成为浑然天成的一体,带给人们美的欣赏之余,也增加了杂志的信息量。
首先在刊名方面,《读者》最初的刊名为“读者文摘”,符合“编辑为读者摘文,读者为编辑荐文”的主旨,后来改名为“读者”,取“来自读者,回归读者”之意。这个刊名简洁大方,给人以亲切感。而且字体没有华丽的装饰和累赘,只是简单的行楷,清晰可辨,端庄大方。在1994年全国兴盛CI形象识别热潮时,《读者》向全国征集读者商标识别设计,最后决定将一只绿色的小蜜蜂作为其固定形象识别图标。用这只底色为苹果绿、张开双翅的小蜜蜂比喻《读者》,准确地表达了它辛勤劳动、服务大众的形象和社会功能,这个刊徽自1995年正式使用一直沿用至今。
《读者》杂志的封面设计追求简洁,这也符合它一直所坚持的清新淡雅的风格。它的封面用白色作基础色,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简洁大方,而且包容性很强。封面的主体是一幅清新明快但很有内涵的图片,用简单的黑线框住,刊名压在其上,端庄优雅,同时又透着高贵。杂志的封二是具有艺术性的摄影作品,封三刊登的歌曲流行又不媚俗,这一切都和杂志的风格相契合。
《读者》的版式设计和插画也值得称道。自杂志创刊到现在,杂志的版式设计几乎没有改变过。杂志以绿色为主色调,文章标题和插画全部采用绿色,正文用简单的黑色。长篇文章简单地铺陈,没有花哨的边框,需要的时候也只是一条简单绿色线,清爽明亮。《读者》十分重视杂志的插画,配有专门的插画人员,为每一篇文章量身定制画作,这些插画或为幽默的漫画,或为简单素描,或为一幅黑白照片,但和文章相配而生,融合在文章中,令人赏心悦目
第三篇:浅析经营城市的理念
浅析经营城市的理念
一次,我乘坐的飞机在幕色中缓缓降落,漆黑的大地上出现了一个亮点,那亮点越来越大,迅速变成一大片,像黑暗中的一堆金子,飞机飞越了城市,城市网状的街道和一座座的高楼闪着眩目的光茫从我眼前掠过,我不禁惊叹于城市的庞大与壮美,也让我不禁要问,那就是如何才能有效地管理这么庞大的系统,如何把城市建设得比现在更美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但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将走向何方?经营城市做为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城市的一种新理念,其核心是将城市当作重要的国有资产,用企业家经营企业的理念进行运行,实现城市建设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当然,城市的系统要远远比企业的大得多,繁杂得多,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则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这一点不论大小都是一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在企业的改革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什么就不能把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用在城市上呢?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组合和市场化经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促进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一、无“市”不为城市
什么是城市?在中国古代,城和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城,就是用夯土筑成的高大墙体,展成一线称长城,围成一圈是城,是以防御为基本功能。而市是指货物交换的地方,是聚集货物,进行买卖
1的场所,是以贸易为基础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里的人越来越多,商业不断发达,使城和市逐渐融成一体,于是城市产生了。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些交叉路口、水路码头、口岸要道等易于交通贸易、人口集中的地方好形成了城市,如上海、广州、泉州这些城市并不一定筑城,但他们也都是真正的城市。由此可见,城市的根本在于“市”,没有市场,就没有城市。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的代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的中心性、聚集性和系统性以及城市的其他功能,决定了它的高度集约化,可实现低投入而高产出,投资效益大大优于农村,因此,市场机制、利益机制、效益机制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在今天的城市更是这样。
二、企业改革了,政府管理下的城市呢?
1978年,一位老人的一番讲话,掀开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从此在中华大地上一埸经济革命开始了,全新的理念,大胆的实践,让我们目睹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个企业垮掉了,一个个企业站起来,市场经济的引入,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让我们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商机,那些无视经济规律的企业被汰淘出局,而那些能灵活运用市场规律的企业由小到大在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整经济的发展。但改革20多年来,我国的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政府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现在很多地方的政府在观念上和行为方式上还难以适应经济市场化,仍然习惯于用行政替代市场,认为经济权利资
源只有掌握在政府手中才是最有效的。改革的目的是要在整个中国建立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调整的不仅是企业,而是适用所有的经济领域,我们不仅要经营好企业,还要经营好城市,经营好整个国家。由于这种改革的滞后,已经使我们的政府面临着许多困境,城市只是给人们提供生产、生活条件的无偿服务型、共享型的公共产品,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没有收益,城市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加之城市政府财政困难,导致城市投入严重不足,城市建设滞后,影响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要转换政府的职能,要将目前的“行政控制型”管理,彻底转变为“服务型”管理,逐渐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国家就象一位负累很重的母亲,已经无法满足孩子们的伸手,只有解放思想,跳出传统的框框,把孩子们放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锻炼出独立生存的能力,才能解决我国城市与在的诸多问题。
三、企业是城市的老师
有一天,我和一位表兄聊天,他是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师,MBA硕士,当我们谈论起经营城市这个问题时,关于城市竞争力的许多理论都是企业经常用到的,而且这些在企业都有实践后的非常完备的系统。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企业一直都战斗在改革的最前沿,在他们的生存之战中,用多少辛酸的失败和欣喜的成功,不断完善,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把企业战略、形象、营销、管理、文化等这些理论移植到城市这个更大的系统上去。
改革前的中国可以看成是一个大公司,城市政府可以看成是分
公司,地方政府的人事、财政(可看成是人力和资本资源)全由总公司统一划拔。现在的地方政府可以看成是子公司,人大是监理会,党委履行董事的职能,市长是总经理,投资者是公司的客户,各种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是公司的资源,政府必须将这些资源推向市场,吸引客户,才能获得“生存的空气”。
四、以人为本
安纳西,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麓的美丽小城,一个房价比巴黎还高的地方。这个城市的旅游业非常发达,游客人数是城市人口的8倍以上,旅游业收在全法国都是响当当的。一次,一个中国人问当地的一位老人,这里游客这么多,为什么不盖上几座大酒店?以前有没有这方面的争论?老人回答,有过争论,也盖过楼,后来都拆了。在湖边有一排高大的法国梧桐树,后面是一排别墅,其中不乏知名建筑家的作品,但是人们还是认为那些房子破坏了自然的景观,专门栽了这一排树来“遮丑”,因为再好的建筑师也创造不出比自然更美好的风景。虽然企业经营与城市经营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它在根本上还是不同于企业的经营行为,它不仅要强调经济利益,更要强调社会效益和社会公平的实现,虽然经营城市的具体操作行为是由一些企业化的组织来承担的,而且运行机制也趋向市场化,但是从根本上它是政府管理和建设的一种手段,因而它最终代表的应当是社会公众的利益。
城市政府应当是一个全球的经纪人,不断优化,整合自己城市的资源,加强管理,提高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推销自己的城市。城市可以看成是一企业,企业的经营尚且有盈有亏,城市的经营也是如此,企业缺乏动力机制、文化理念或正确的市场再精明的总经理也可能倒闭,城市与是一样。这就要求城市政府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能采取科学的方法,合理有效地经营城市,把自己的城市建设地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1年
2. 马彦林刘建平《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
3. 姜杰张喜民《城市竞争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4. 程汉忠《制造城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
5. 刘维东《关于经营城市的几个问题》摘自《城市经济、区域经
济》2003年12期
6.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四篇:管理方式与经营理念
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现有的资源的基础上,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一种新的或更经济的方式来整合企业的资源,并能有效地加以实施,以达到管理效益最大化的动态过程。具体实施实施一般为:
一、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如果经营思路可行就是一种管理创新;
二、设计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作;
三、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它能提高生产效率,协调人际关系或能更好地激励员工;
四、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五、进行一项制度创新。
一、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更新岗位设计和工作流程,更体现在对经营观念、经营战略、组织结构、激励和约束制度、组织行为、管理规范、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及至在企业文化整合上进行系统性的调整。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观念的创新
管理观念的创新首先要求管理者从自身的角度认识管理职能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管理者应改变重维持、轻创新的观念,在管理活动中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制度规范与现存社会生活的最佳配合。
(2)战略管理创新
树立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和核心,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功夫。
(3)组织机构创新
建立学习型组织机构。学习型组织是以共同愿景为目标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是一种精简、扁平、网络化、有弹性、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创新的组织。
(4)人力资源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知识的快速发展。在“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一种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为核心内容的“能本管理”。即建立一种“各尽其能”的运作机制。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
(5)文化创新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一种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体现在每个员工的意识上,企业文化可以描述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最深层,是企业的共有观念和核心价值观;第二层次是中间层,是企业的具体行为和习惯,既“我们做事的方式”;第三层次是最简单最易见的标识、文字。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企业员工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
二、管理创新的主体
具体地说,管理创新主体是由企业家、管理者和企业员工三部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1)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也是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主导力量。可以说,企业家是创新
活动的统领,没有这一统领,再好的创意也会因无序而难以产生应有的创新效果。
(2)管理者。管理者是管理创新的主体。然而,由于管理者处于企业最高决策层与基层的中间结合部,他们的行为要受到上级领导的约束,受到自身权限的约束,所以,并非所有的管理者都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只有当他们的创意得到上级的认可,并且在企业中顺利实施时,才能成为管理创新的新的主体。
(3)企业员工。企业员工也可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他们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泉和基础。企业员工作为一个群体成为管理创新主体却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作为群体的员工可以包含大量的创意,当他们的创意得到企业家的认可并决定试行时,这些员工们就成了真正的管理创新主体。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土题,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跨入新世纪,要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管理创新。
1、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管理观念
(1)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管理已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不停地与外界环境交流信息如:科技发展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和科学管理信息等;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2)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知识作为全社会能够共享的无限资源,它不仅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消耗,而且可以通过创新不断增值;不仅可以扩大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提供调整生产要素创造革新产品和改进生产程序的能力。因此,在知识经济中,中小型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有形生产要素,且更取决于进入或创造与知识相关的市场的能力,以及将这些知识以快捷的方式融入产品或服务中提供给用户的能力。
(3)树立“能本管理”的观念
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具备“以快应变”的能力,以最快速的反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体现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同时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从物本管理过度到人本管理,进而深化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更确切地说就是能本管理。注重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侧重于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开发的管理。
2、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
(1)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一是创造性思维,善于洞察和想象,使管理工作有合理的前瞻性、科学性;二是风险意识,有远见、不怕失败、敢做超前性的工作,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三是创新的技巧,在创造思维和不怕风险的同时,还必须有科学依据,有可行的操作措施;四是新时代的风格,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要善于学习,敢于实践,善于团结合作,尤其要善待创新失败者,永不满足,经常自我挑战。
(2)推行全员创新
在人性化、民主化管理普遍推行的今天,企业员工已不是被动的受雇者,而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已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企业管理创新没有员工的理解、合作与参与,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3、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1)创新战略的制定
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企业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及可取得的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企业要搞好战略创新,就要总结成功企业战略管理的经验.成功企业战略有以下特点;其一,重视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及时把握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有效避开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威胁。其二,重视分析企业内部条件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改善内部条件,适应变化的环境。其三,企业选择战略,要对企业内部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进行综合分析,据此对备选的战略方案做出系统的评价,最终选出适宜的战略。
(2)打造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一,企业的内部战略性资源的整合、培养与创新。第二,围绕企业核心能力培育,妥善地实施企业内外交易性战略,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注意核心产品的战略性市场开发。第四,以顾客价值系统为导向,进行动态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开发。第五,加强对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保护。
4、建立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管理理念,是企业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国际化的竞争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创新。
(1)建立终生学习机制
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强调组织内个体和团体学习能力,强调与工作不可分离的学习,把工作的过程看成是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建立学习机制是应注意几方面: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学习;在反思中学习和学习中反思;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学习。就其内容来说,可开展二个方面内容的学习:一人生观、道德观的学习。二职业技术学习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学习型组织需要建立并完善学习和创新的激励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和团体的潜能,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具体实践上应注意两方面的结合。一将公平竞争与系统思考有效结合起来。二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效结合起来,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
(3)建立通畅的反馈机制
良好的反馈机制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能敏锐、及时地洞察力企业的危机因素,将危机和发展的障碍消灭在萌芽中。这也要求组织内具备快速的信息传递速度,尤其是不良因素的反馈速度,动员企业成员关心企业的决策和企业的发展。
(4)建立持续的创新机制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对于企业来说,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首先,创新机制必须面向市场;其次,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再者,领导的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强大动力;最后,制度配套是创新的外在保障。
5、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能本管理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能力作用于知识才有力。能力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支配和操纵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主导力量,人们只有依靠能力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故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能够把知识、技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利润的“能人”。
(1)正确认识“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关系。“能本管理”就是在融合与发展“人本管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人力资本与企业其他资源的配置,增进组织内部各成员的有效沟通,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知识型、创造型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等,让人力资本的效用最大化。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对人力资源管理更具特殊意义。企业管理层应探索将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进行有效的组合,促进员工积极提高并发挥其工作能力。在实践中,企业可以更具自身特点,对以下激励措施进行相机抉择或有效整合:
①目标激励。通过建立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体系,激发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完成个人目标,从而体现个人价值及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目标激励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进取意识、奉献精神,并在目标体系运行中不断提出新的目标,推动员工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②参与激励。通过合理化建议、员工与各级管理层对话等民主管理方式,给员工某种参与制定计划和进行决策的机会,使其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信任,使员工产生主人翁责任感。员工对于组织的信任往往心存感激,因而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绩效,不负组织的厚望。③关怀激励。企业各级管理者通过对员工的体贴与关怀,使其工作和生活困难得到重视和有效解决,员工深感组织关怀的温暖,就会把企业当作大家庭,把企业当作自己为之奋斗的归属。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正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企业仅靠职位的升迁、薪资的增加来激发员工的潜能,其效能是微弱的。因此,为每位员工提供成才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是不可忽视的人性化激励机制。
④认同激励。大多数人在取得一定成绩和进步后,需要得到同事、家庭和社会的承认,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场合,以祝贺、表彰、认可、示意等形式承认员工所获得的成就,从而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增强他们不断进取的积极性。
⑤物质奖励。物质奖励是现代企业最常用的激励方式,它对有能力并取得业绩的员工给予可折算为一定价值量货币的物质回报。物质奖励可以是奖金(品),也可以是期权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激励方式通常效果显着,但如果唯此独尊,则不能使激励机制达到应有的效果。
6、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1)确立企业价值观
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确立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经营理念及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经营战略定位,并注意避免因一时利益而偏离主业、冲击主业。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能否久历风险而不衰,衡量它的惟一标尺却是用户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只有最好地满足用户物质和心理需求的企业,才能吸引用户关注的目光,才能有效益增长的平台,才能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提炼企业精神
1.培育团队精神。思想上相互磨合,行为上相互示范,利益上相互依存而步调统一。2.树立精雕细刻精神。在实际工作应精益求精,无可挑剔。3.打造超越自我的精神。树立开拓意识。
(3)塑造企业员工形象。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员工展示和表现出来的,因此员工的形象是企业整体形象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学习型的组织中,员工通过学习,使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和完善,员工以高素质的形象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4)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1.准备调研。结合企业实际,摸清和分析企业现状,总结经验,找出薄弱环节。
2.提炼设计。在深入调查和全面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炼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并进行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
3.推广实施。在企业内部,把广泛的宣传和细致的工作相结合,使全体员工真正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使企业文化在实际行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更新完善。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的,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不断地完善,使之适应时代的要求,顺应历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永无止境的。
第五篇:企业精神与经营理念
企业精神与经营理念
身为企业经营者,最重要的,是要对他的公司怀着信心;而好职员更要经常抱着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想法。这样的公司很少会失败的。不论经营者或从业员,都应该觉悟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自己的公司,甚至于有影响社会的可能。除此之外,任何一个员工在心理上,也要重视主管交办的工作。譬如说,主管交待你打电话取消一个约会,那么在打完电话之后,就算主管没再问起,也就该把结果告知。虽然这只是件微小的事,却可以由此逐渐赢得信赖。主管也往往人这些小事来判断他的员工值不值得信赖,能不能托付大事。
连寻常小事都办不好的人,偶尔完成一件大事,绝对不可因此骄傲。因为平凡的事比困难的事重要。公司的成长,往往是从一连串平凡的琐事中,累积起来的。根据松下先生多年来的经验,也只有在处理自己的业务时,智慧才能充分活用,并且没有风险。
诚信:立诚守信,言真行实。
诚信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基本要求,集团公司视诚信为立身之本、发展之基、信誉之源
切实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教育职工忠诚于企业,保守商业秘密,严禁任何为谋取私利而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积极倡导在企业内部以诚相待,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共同奋斗。
坚持合法经营,依法纳税。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努力使客户满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诚实、信用”的原则,认真履行合同,恪守对外承诺,保证合作者的正当利益。确保对外披露信息的真实性,牢固树立诚信可靠、负责任的大企业形象。
创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根本要求是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努力提高全方位的创新能力。
业绩:业绩至上,创造卓越。
业绩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结果的最终体现,是评价企业发展最关键的指标,是衡量单位和职工贡献的重要尺度。每个职工的业绩是构成公司业绩的基础,把业绩作为体现社会价值、提升企业价值和实现职工个人价值的结合点。
采取积极有效的步骤,建立和完善以业绩考核为核心的激励机制,明确并落实每个职工的目标和责任。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严格考核兑现,形成企业在市场上以业绩论成败,职工在企业中以业绩论奖惩的氛围,激励企业和职工不断提高工作业绩,从而提升公司整体业绩。
积极倡导广大职工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追求卓越。把创造卓越的业绩作为永恒的目标和神圣的使命,以卓越的业绩展示公司强大的实力,以强大的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更加卓越的业绩,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回报职工。
和谐:团结协作,营造和谐。
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合理设置内部组织结构,合理划分各个管理层级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信息沟通顺畅,组织运行高效。正确处理好企业与职工、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形成能够充分调动全体职工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制度性安排。大力倡导融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愉悦的工作氛围。
充分保证公司、社会、客户、合作伙伴的正当利益。以理性竞争、合作双赢的理念正确处理与竞争对手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辐射和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安全: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安全理念是既符合当前实际,又代表长远方向的文化理念。安全是创造优良业绩,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充分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把社会公众和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同时,积极承担保护企业财产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责任。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努力追求零事故目标。
持续改进工艺条件和环境,加强对变化着的环境中不安全因素的风险识别和风险预测,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努力消除各种事故隐患,实现本质安全。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加强健康、安全、环保工作。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开发和生产清洁可靠的能源及化工产品,加强环境保护基础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能源与环境的和谐。
精神是一个外在面貌,是我们企业体现出来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是我们要最终做要到的!
企业精神带动我们向着我们的理念的最终目标发展着,推动着企业的整体发展。
而这理念,贯穿了始终,给了我们企业发展一个目标、一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