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思路、归纳文意(附答案)
散文第一讲
把握结构思路、归纳文意
主笔:何吟
审查:李志荣、王洵澄
布局谋篇包括线索设置、结构安排、详略主次、过渡穿插、伏笔照应、烘托铺垫等。(其中详略主次、过渡穿插,伏笔照应、烘托铺垫等将在下一讲“鉴赏技巧、形象和分析评价观点态度”中讲解)散文内容方面因叙事、写景等不同,归纳文意题的设置也各有侧重:写景状物类一般从景或物的特点、写作角度、作者情感方面设题;记事类一般从事件的成因、经过等过程以及人物特征方面设题;哲理类多半在于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目设置不同,答题技巧有别,但无论如何,一定要注意,概括的本质就是以题目要求为标尺,仔细推敲各个个体的特征与内容,然后求同舍异,分类整合。综合近几年高考出题形式,概括归纳可以分两大类型:把握结构思路和归纳文意。
作品结构是文章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是准确理解文意的关键。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阅读时,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段内各句群之间的层次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文章、把握好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而对文章进行较深层次的概括分析。
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因为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直接体现。文章的思路大致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的,叫做“纵向思路”。纵向思路通常又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即事物发展顺序和人的认识顺序)三种。“横向思路”指的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横向思路通常又可分为总分式、对比式、纵横交错式三种。
作为近代散文典范之作的《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在行文思路上似乎很随意,实际上却是匠心独具。文章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回环反复,果因相连,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特点。
在《荷塘月色》中,该文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为不管是文章的构思,还是材料的安排,或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都是在它的统领下有条不紊地展开的,它是该文的核心所在。作者对“素雅”“恬静”“朦胧”的荷塘月色作一番深情的赞美,只是想借“今晚的荷塘”来排遣内心的烦闷。
正是有了这样的“文眼”,文章才能产生一种浑圆一体意脉贯通的审美效果。
“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解题方略(一)了解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文章是围绕什么逐步展开写作思路的?请简析。2.本文结构严谨,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3.作者围绕什么写了哪些事?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5.××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二)明确解题思路
对这一题型在解题时,可以从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方面来思索:
1.从散文的情感变化(神)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写景抒情散文尤其如此,如《荷塘月色》。
2.从散文蕴含的道理(神)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哲理散文需这样。
3.从散文散乱的事件(形)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叙事性散文需这样。老舍的《我的母亲》以时间为顺序叙述母亲的家长里短,从母亲的娘家、母亲出嫁、父亲去世后母亲独立持家,一直写到母亲去世。在“我”一岁半到小学毕业这个大的时间段里,又以母亲的品格为中心叙述母亲给“我”的人格影响,主要写了三个方面——勤俭诚实、热情好客、最会吃亏而又不失原则。我考入师范,三姐出嫁,除夕之夜母亲独守家中,我廿三岁、廿七岁给母亲的两次打击。对这些事件的叙述,紧紧扣住了母亲给予子女特别是我的无私深沉的母爱和生命的教育。这是一篇叫人啼泪的挚情之作,老舍以他细微地描写,传达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4.从时间、空间变化(形)的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游记散文需如此。
文章的“思路”可以分解成下列几个方面:(1)段内的结构层次;(2)全文的结构层次;(3)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4)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5)文章主旨形成的过程。
(三)掌握具体解答方法
概括文章的思路一般可以分四步:
第一步,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通过阅读全文,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内容。
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存在的脉络。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的结构。具体做法是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也要注意。
第四步,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
(四)运用常用答题模式
本文以×××为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散文的线索:
1、线索:指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或者把作品的全部材料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2、线索类型:以事物为线索、以事情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情感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
3、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实战演练
问题一:题为“碗花糕”,为什么很多地方不写“碗花糕”?找出描写“碗花糕”的地方,看“碗花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题:第一部分大年嫂嫂给全家做了“碗花糕”。第二部分我被牛角顶伤后嫂嫂给我做“碗花糕”。第三次是我上私塾的时候嫂嫂给我做“碗花糕”。第四部分嫂嫂被迫改嫁,走时给我做了“碗花糕”。嫂嫂总是在特殊的时刻给我做“碗花糕”。作用: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碗花糕” 也代表了嫂嫂的至美至善。浅花瓷碗的命运、结局也如嫂嫂的命运、结局一样,永远地从“我”的视线里消失了,即碗花糕把嫂嫂的生活点滴穿了起来。
更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怀表,很老很老了
一块怀表很老了。
它镀铬的壳子已经斑驳,针盘也有好几个地方锈蚀。是带着日月盈亏的刻度么„„ 某天,我把它拿去找修钟表的师傅。他一看,笑了,“古董啦,不过一般机械表是106个零件吧„„上点油?”我说:“你看哩!”他拧了拧发条说:“只要动个小手术。等着好了。”他打开表,拆了零件。我点烟吸着。给他一支,他急性阻拦:不是吸烟时候,烟灰掸不得的。于是,他把零件挨个吹一吹,放在玻璃盘子120号汽油中。然后,以极细软的纸吸干,装配。一根微丝就着瘦长的小瓶口滴下点点油滴,上在轴上,上在钻石上,“行喽。”经他一拨弄,怀表复活了,金属簧轻轻响着,像在伴奏一种韵律操。
我把它收进口袋,回到家里。
母亲说,这是爸爸留下的一块表。吃粉笔的人嘛,攒钱攒了半年,才买了这块表。跟他一起走了四十年。他说,他一辈子别的什么都不要,只要知道时辰;只要知道秋冬春夏;只要几件打发寒暖季节的衣裳。就是这样,他起五更睡半夜,改课本,改答卷。还写了两本数字书。他从不讲究吃的,锅塘里埋几个山芋,拿出,拍拍灰放在袋里,往往可以度过一天。虽说他瘦棱棱成了皮包骨头,却像纬梭穿行于岁月的经绷。他学生的鬓角发灰了,他自己的头发也更加银白了。前两年,晚上睡觉睡得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过去了,灯油熬干,捻子熄掉了一堆灰。他就留下了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的几十年。
怀表在我身上焐得挺热,我时常摸出看看它。我听到的是时间的足音。我不可能是敲木鱼的和尚。应该承认已进入暮年,但还有点晚晴中火红;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
四周的木落,有些蕴藉深沉,然其飒飒之声不是唏嘘叹息,而是和我们蓝色星球搏斗的一种动力。
这块薄薄的圆圆的金属,我揣着好久了。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记录的是秋天。水红菱绽开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还会有什么抱憾的事么?除非你让秒针、分针在罗马字上寂寞地流转。在人生旅途上,除非你老在惦记:多几个安适的驿站好让我打尖„„
“行路人啊,为什么你总显得疲乏呢?”我不知道正在泉路上的父亲,像踏着骤起旋风 3
似的马蹄,会不会这样惊醒我,促使我时常警觉。——精神一点不能萎靡啊。问题二: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答题:以怀表为线索。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更正:
归纳文意,指在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基础上切分层次,归纳层意或段意,有的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比如概括《门》的主旨,就要先概括每段的大意,再对全文层次做出初步切分,在此基础上概括全文主旨。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第二三两段承接第一段,说明人们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五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六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七八两段集中阐释开门、关门的含意及其人生的关系;第九段是全文的收束,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由此可以概括出本文的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
“归纳文意”题的解题方略
归纳文意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它又可分为整体归纳(针对全文)和局部归纳(针对段落)。涵盖主题归纳概括、原因归纳概括、情感归纳概括、形象特点归纳概括(“形象特点归纳概括”将在下一讲“鉴赏技巧、形象和分析评价观点态度”中讲解)等多种形式。对这一题型,需要:(一)了解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2.结合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3.作者为什么说×××?请简要概括。
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的?请分条概括。(二)明确解题思路
1.读原文,切分层次,知大意
2.审题干,明要求,知答题方向 3.找区域,作对应,析要点
4.组织语言加以概括。(三)掌握归纳技巧
根据试题的不同要求和难度,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 4
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2.合并法
层次大意概括了一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①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②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3.舍取法
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考生答某一方面,如果不加辨别,把所写内容都概括进去,是不合要求的。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做出舍和取的决定。(四)运用常用答题模式
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常用:“①②③„„”这种形式分条分色组织。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实战演练
问题三:《五猖会》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它们拟小标题。答题:童年看迎神赛会、明人祈雨的赛会、亲见的赛会、东关五猖会
更正:
问题四:请简要概括“ 我”去看五猖会前情感变化经历的四个阶段。答题:高兴;忐忑、担心;急躁,无奈;伤感、痛苦
更正:
问题五:《道士塔》中展现的巨大的悲剧是谁之过?
答题:
1、敦煌文物遭劫是象王圆箓这样愚昧无知的国人之过。
2、敦煌文物遭劫是无能、腐败的清政府及腐朽的权力阶层之过。
更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着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通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问题六: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答题:(1)童年时代感受到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的支配
(2)青少年时代由冷落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
(3)成年以后由感受时间隐藏在生活里到领悟时间引领生命 更正:
第二篇:·文言文如何正确把握文意
·文言文如何正确把握文意
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是选用一段课文上没有见过的文言文来出题。答好文言文题目的关键是读懂原文,把握文意。原文意思读懂了,解答题目就不难了。那么,如何正确地把握文意,读懂原文呢?这里着重谈谈两个方面的问题。读懂原文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实词的意义。在高考试题中,不仅对实词意义的解释要考它,大多数语句的翻译也要考它。因为实词里有一词多义的问题,有古今异义的问题,有通假字的问题,还有次类活用的问题,辨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正确把握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呢?主要有四种方法:
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确定实词在句中的正确词义,最要紧的是“根据上下文”。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察,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如1998年高考试题第16题B项“金人曳出,击之败面”的“曳”字,题面释为“蜂拥”。如果仅就这个句子看,“金人蜂拥而出”,似乎也可通,但是联系上下文来看就不行了。“(金人)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可知“曳“击”的对象都是李若水。又“曳”后跟着“出”字,可知“曳”应是“拖、拉”的意思。
又如1999年试题第11题,要求辨别“密走私访”资产巨富“‘应对肃敬”“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四个加点的词,哪一个与现代汉语不同。要答此题,必须先联系上下文推断这些词在文中的意思,再看这个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否相同。很明显,前面三个是相同的,“私访”是官吏隐瞒身份到民间调查,“资产”指财产,“应对”即答对,都与现代的意思一致。只有“绝食”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文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中的“绝食”,是说郡里发大水,老百姓受了灾,有一千多家人断了粮,没有饭吃。而今天的“绝食”是为了表示抗议或要自杀而不吃饭。
又如1999年的翻译题14题A项,“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这实际是考查“出息”这个词的意思。联系上文“资产巨富”,下文“常得郡县为征”“为债数来”,可知这个“出息”与现代汉语中表示有前途、有志气的“出息”是不同的,而是他资产的租息收益。
2.词汇、成语联想法。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今天见得少,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里保留着,我们可以联想有关的词汇、成语,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
如1997年第12题A项“善才绳之”,题面解释为“捆绑”,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绳之以法”这个成语,“绳”是“制裁”的意思,可以推断出“善才绳之”也应该是制裁的意思,这里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8项“先涕泣不自胜”,题面注为“控制”,是否正确?可以联想“胜任愉快“喜不自胜”,“胜”都作“承受”讲,可知作“控制”讲是不准确的。
又如1998年第18题B项“得全首领以没”,题面解释为“指保持高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五人墓碑记》中“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全首领”与“保其首领”意思应该相似,既然“保其首领”是保全头颈,即不被杀头,那么“保持高位”就是错误的了。
3.分析语法结构,确定词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如1986年全国试题第9题2小题“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
A.chen陈列 B、zhen阵地 C.zhen阵容 D.zhen列阵。为了正确把握“陈”字的读音和意义,我们对其进行语法分析。“陈”字前有“而”字与“对渭”连接,说明“陈”是个动词,所以B项、C项都不对。再联系上下文来看,他们是在打仗,故不是“陈列”而是“列阵”,应选D。又如1993年全国试题12题“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勤”的词义是:A.勤快B.尽力C.勤勉D.辛劳。我们分析其语法成分,“勤”在这里做“惮”的宾语,应该是个名词,所以“勤快”“勤勉”都不对,它们都是形容词。“尽力”是动宾结构,虽然可以做宾语,但用在这里也不太好,我们一般只说“不害怕吃苦”“不害怕流血”,没有说“不害怕尽力”的,所以应该选择“辛苦”。
4、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进行推断。
如1991年全国试题18题“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顽鲁”的正确意义是: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蠢笨。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顽鲁”与上面“贤俊”相对的特点来加以推断。“贤俊”是“贤能而俊俏”,那么,能与之相对的只能是“愚昧而蠢笨”了,其他几项中有些东西如“鲁莽”“固执而粗鲁”“顽皮”等都是人品,而非天生的资质,不能与之相对。要正确把握文意,除了要正确地理解实词意义,还要注意省略的问题。我们知道,文言文行文简洁,省略很多。从成分上说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等,从省略方式上说有承前省和蒙后省,主要是承前省。阅读时,省略了什么成分,要根据上下文弄清楚,否则就会产生误解。
如1994年全国试题第13题“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都是“卖出” B.都是“买入” C.卖出、买入 D.买入、卖出。要解答好此题,关键是弄清“辄货市粟麦”是一个省略句,应是“月俸得白米,辄货(之)市粟麦”,这样一来意思就很清楚了,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应选C。
又如1996年全国试题中这一段话:“岁旱,巫乘此哗民。(郭)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关于这一段的理解,后面第19题B项是这样说的:“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早’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至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这个理解之所以错误,关键就在于对“暴日中”这一句的省略成分的理解有误。题面是理解为“(永)暴日中”,即郭永自己在日中暴晒,那就是求雨活动了,所以说他“求得大雨”。其实应该是“暴(之)日中”,即把巫师杖责之后,还放在太阳底下晒,这仍然是对巫师进行惩罚的措施,不是什么求雨活动,更谈不上什么“求得大雨”了。天降大雨只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1999年高考题中出现了专门考查省略成分的题型:
1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B.及(琼)欲求遏,度知其意。C.苦请,(颍)遂便为留。D.自从(琼)贷粟以付饥者。考查省略成分,实际是检测考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意。B项“及欲求谒,度知其意”,从上下文看,是道研求遏苏琼,希望苏琼帮助他征收在南清河郡的租息,题目在“欲求谒”前补出主语苏琼,变成了苏琼求遏道研,显然是错误的。C项“苦请,遂便为留”,是赵颖苦请,苏琼看在他是退休太守,又苦苦请求的分上,便留下了他赠送的一双新瓜。题目在“遂便为留”前补上主语“颖”,成了赵颍收留了新瓜,也是错误的。D项“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从上下文看,应是苏琼从有粟家贷粟给付饥者,题目在“从”后补出宾语“琼”,成了苏琼向苏琼贷粟,也明显是错误的。只有A项中“常得郡县为征”是指道研在清河郡有很多产业,每年有很多租息,过去常常得到郡县官吏代为征收。题目在前面补上主语道研,是正确的。
其实,1999年的翻译题也是重在对省略现象进行考查。如14题C项“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这一句的翻译之所以错误,也是省略成分没有搞清楚。应该是“启听(淮南民众)(于)淮北取籴”,原句省略了兼语和介词,就导致了译文的错误。D项“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也是省略成分没有搞清楚致误,应该是“遂得商估(于淮南北)往还”,指商贩可以在淮河两岸来往,而不是商贩之间自由交往。原句省略了一个状语,就形成了误解。要弄清句中的省略成分,惟一的办法是联系上下文,详加考察,看省略了什么成分,应如何补充,补充之后上下文意是否协调,协调了,就是正确的。如果有抵牾难通之处,就是不正确的,应该另外考虑了。正确把握文意,除上面谈的两点外,对文中的一些修辞现象,如比喻、借代、婉曲等,要弄清其真实意义。
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山陵崩”指太后百年去世,不是指真正发生山崩,否则会发生误解。在高考中,为了尽快正确把握文意,还要善于利用题目选项。在高考试题中,有很多题目都是三个正确的,一个错误的,其正确的选项实际起到了疏通字句的作用。只要把那项错的找出来了(错的往往比较明显或以前学过),其余的就可以从注解、翻译来看。对文意的叙述这类题,也可以这样利用,如1999年第16题 ABC三项对文意的叙述,就起到了疏通文意的作用,我们应该好好利用。
第三篇:阅读课:怎样把握文意
把握文意
学会阅读
(1)整体概括法
整体概括,指的是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精要的表述。其表达的主要特点是:第一,要求对文章的大意进行归纳;第二,要求将归纳出来的意思用另外的语句进行“再表达”;第三,对“再表达”的语句有一定字数的限制。
《绳子》
对于绳子,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那年要出国,特地到百货公司,买来一只很大的箱子。尼龙的料子,织染着红、黄、黑、绿四色交错的方格图样。看起来很热闹很新潮,正像我当时的心情。出国前几个月,我细心地用各式流行的衣服、杂物等,将它塞满。
出国前夕,父亲没有征得我的同意,便径自拿来一根牢固的绳子,左两圈、右两圈地将它结结实实地捆住!我眼睁睁地看着,心里懊恼极了,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脑子里老大不甘愿地想着:谁要带这么难看、这么土气的五花大绑的皮箱出国?多没面子!然而,临别依依,我只得将一腔埋怨压抑下来!
飞机经过日本,转飞加州,当我从旧金山机场的旅转台领出那只皮箱时,我赫然发现,皮箱上那条漂亮的、一路到底的长拉链,竟然沿路开着口,满满一箱跃然欲蹦出来的东西,竟全靠那根绳子给拴住保全了!
此后,在一连串飘零的岁月里,每次我从箱子里,取出蔽体保暖的衣服的时候,父亲那低着头,沉默而坚定的捆缚箱子的神情,便时时映现脑际,父亲的影像,便像那根强韧而扎实的绳子,在我最软弱的时候,化成千万股力量,拉我、牵我、缠我、持我,及时伴我走过长路,一段又一段!
而在风里,在雨里,在雪里,在异地的土地上,这根绳子,便这样,变得绵长而无尽了。
(选自《语文天地》1999年第24期 作者:佚名)
从整体上我们可以对此文这样概括: “绳子”保全了---------------------,保证了------------------------------,让“我”感受到---------------------------。
整体概括法适用于“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适用于没有点明主旨的内容比较含蓄的记叙文或小小说,适用于运用特别手法如对话法、内心独白法写成的文章。
(2)模式分析法
文章写作是讲究布局谋篇的,这种“讲究”落实的文章结构上,就使文章表现出一定的思路,很多思路相同的文章的出现,就表现出这一类文章的模式。比如我们常说的总分总式、叙议结合 等。
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
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苦力为生。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这个意思。”促使他成功的无疑是那两位贫贱的名人。
从他们这一类人的故事中,你是否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造化有时会把它的宠儿放在下等人中间,让他们操着卑贱的职业,使他们远离金钱、权力和荣誉,可是在某个有意义有价值的领域却让他们脱颖而出。
在现实生活中,我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常因自己角色的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因自己地位的低下而放弃儿时的梦想,有的甚至因为被人歧视而消沉,为不被人赏识而苦恼。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啊!其实造物主常把高贵的灵魂赋予卑贱的肉体,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总爱把最贵重的东西藏在家中最不起眼的地方。
由于你抓住了“叙议结合”,你的眼光便迅速对文章进行“切分”,略一扫瞄,便知此文是“故事+议论”,同时知道了故事说的是-------------------------,再稍作浏览,便可知议论的主要内容是。这样,一篇短文的大概意思很快地被你理解了。
(3)抓纲拉网法 “抓纲”,就是抓住总揽文章大意的纲,一般来讲,是文章的题目。比如见到“向沙漠进军”这个文题,我们就能大略地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有关沙漠治理的内容。“拉网”,就是抓住文章内容的有关部位,迅速提取信息,形成对文章内容大概的了解。 怎样抓住“文章的有关部位”呢?第一,看首段有没有“总说”,这“总说”的内容一般便是文章之大意。第二,看段首,即看文中各段有没有“首括句”。如果有,这“首括句”的集合便是课文的大意。如抓住课文《向沙漠进军》各段的首句,就可以很快了解全文的大意。第三,看尾段,即看文章收束时有没有“总结”。文末的总结经常用来概括文章的大概内容。第四,看文章中呈规律性出现的点示句,它们每一句都可能标示着文章的一个层次,同时又领起文章某个部分的内容,它们的“集合”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赠给青春三句话
第一句话:趁着青春去长学问。
青年人如果立志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就要趁着年轻,多读书,读好书。既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
实践证明:对青少年而言,当你参加社会实践的渠道相对狭窄时,读书是培养学问的重要途径。你的学问做得有深度、有厚度,你将来的事业就会有坚实的地基,你对事业目标的选择范围也就越宽广。
第二句话:趁着青春去练特长。
特长,永远是我们手中的一柄利剑。在我们前进的途中,总是有一堵墙在阻碍着你的脚步,你挥起特长这把利剑,会逐渐在那堵墙上砍一个缺口。缺口多了,就会有一扇窗,窗子开阔了,就会成为一扇门。从某种意义上讲,特长与学问没有什么必然的区别,学问也是一门特长。但特长更应该是你人生中一个扎实的本领,它能在关键时刻给你一只饭碗。 不要等你没有饭碗时再找饭碗。趁着青春练特长吧,它会使你人生更加充实。
第三句话:趁着青春去吃苦。
青春是把结实的镐头。镐头就是用来开垦的,否则它就会生锈。青春是用来吃苦的,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爱拼才会赢”,“没有人能随便成功”。一个人事业和生活境界的高度,多是要依凭青春时代打下的根基。青春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拥有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还在于它能经受得起任何的失败。青少年再应该少“蹦迪”,多读书,少玩耍,多做功课,少去浪漫,多去苦练一门技术特长,千万不要等你到了输不起的年龄再吃苦。
很明显,“赠给青春三句话——,-,------------”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抓纲拉网”式把握文意的方法,适用于板块式结构的文章,适用文横式结构的文章,适用于用小标题领起段落的文章,适用于段首多用“首括句”的文章。
(4)段意叠加法
阅读较为复杂的、难度较大的、篇幅较长的、难以找到段落中心句的文章,可采用“段意叠加”法。这种方法能将阅读过程化长为短,变难为易,变慢为快。
所谓“段意叠加”,就是在阅读中先读懂“段”,把段意概括出来。一个一个的段读懂了,全篇文章也就读懂了。“段意叠加”法几乎可以用来阅读所有文体的文章。
1749年,美国哥拉斯葛大学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威尔逊的天文学教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具空中试验仪。它由6只风筝组成运载工具,把一些天文仪器吊到300英尺高空进行科学研究。
1893年,英国人劳伦斯•哈哥瑞夫为美国气象局设计了一种可以装在箱中的拆卸式风筝,利用它把气象仪器送到高空,以测取风速、温度、气压和高度等数据。当时,美国各地曾设立了17个这种“风筝气象站”,一直使用了40年,最后一个直到1933年才关闭。可以说,风筝是原始的气象卫星。
1752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夏日,在美国费城郊外的科罗拉多群山上,富兰克林父子放起了一只用金属丝和丝绸制成的风筝,进行近代科学史上著名的“风筝实验”。风筝头上的那根铁针,居然把空中的雷电沿着淋湿的风筝线,引到离地不远的一串钥匙上,发出了激动人心的火花,证明了“闪电就是电”,第一次揭开了雷电的奥秘,为近代电学奠定了基础。第二年,富兰克林就发明了保护高大建筑物的避雷针。
英国的乔治•格雷爵士在1804年用两只风筝作机翼,制造了一架五英尺长的滑翔机,进行了空中飞行实验。据伦敦科学博物馆航空史学家卡尔斯•吉布斯•史密斯博士说,赖特兄弟于1899年首先做了一只双身的风筝,用来观察它在空中的翻滚动作和如何借助空气的浮力由下降转向高升,从而发明了襟翼,并于1903年12月17日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
1901年,无线电的发明者、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从英格兰向纽约、芬兰拍发无线电报。不幸天线被风暴刮断,眼看试验就要停止。聪明的马可尼急中生智,把一个风筝放到空中,用来代替天线,终于使首次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拍发试验获得了成功。
选文共分四段,我们一眼可以看出,这四个段落是----------------顺序进行排列的。第一段的段意是:----;第二段的段意是:------------------------------;第三段的段意是:----------------------------;第四段的段意是:------------------------------。——这四个段的段意叠加在一起,就表现出了选文的主要内容:风筝曾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器具。(5)区分偏正法
有一类文章表现出一种“偏正结构”。一部分内容在文章中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这一部分文章主要起着“引子”的作用,这是“偏”;一部分内容在文章中起着显现作者的表达意图、突出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这是“正”。
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可以运用“区分偏正”的读法,把阅读的视点集中到“正”之上。对重点部分进行了理解,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全文的意思。
怎样“区分偏正”呢?秘诀在于抓住某些关键句,这些关键句往往点示着或暗示着全文的重点,在这些句子的后面,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内容。这样一些句子有:对文章内容起着转折作用的句子,对文章内容起强调作用的句子,用设问的方式表示将要解答问题的句子,表示将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阐释的句子,表示要用“回忆”来表现主人公的句子,表示要对人家的观点进行驳斥的句子等等。
水是最大的科学未解之谜之一:它是人类研究最多、也是人类所知最少的物质。 说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多少有些保守:实际上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
自达尔文写出《进化论》以来,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生命起源于富有营养的水。“进化”是一个必须从水底开始的过程,因为早期的地球没有保护性的臭氧层,水为生命提供了免受紫外线辐射的重要保护。
水不仅是创造生命的液体,也是一种神奇的物质。
水的非凡特性包括它作为溶剂的适应性和它能够溶解大多数物质的能力。水的另一个奇异属性是它的稳定性。即使加热到摄氏2000度,也只有极少一部分水分子会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在这一温度下,大多数物质都不能保留原来的分子结构。在水温升高的时候,水还能吸收相对较多的热量。
水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它沸腾的温度取决于气压。海拔越高,水的沸点越低。因此在西藏高原,藏人可以在水沸腾的时候喝他们喜爱的酥油茶。很多刚到印度的藏人常习惯性地端起开水冲泡的茶就喝,他们经常被烫得龇牙咧嘴。
水的最重要特性体现在它的固态上。水在结冰的时候体积增加,但分子密度比液态时低。当冰在水体表面形成后,它对下面的液态水能起保护作用。随着冰的融化,它释放的潜在能量能使冰下水的温度升高。除了很浅的一些湖泊和海域,所有水体在最寒冷的冬季仍能保留液态水,从而使水中的生命继续活下去。如果冰的比重没有水轻,那么在地球早期,海洋将冻成固体状态,地球上也就不可能出现生命及生命的进化。
文中的这个句子-将文章表达的重心移向“神奇”二字,于是下文的内容都表现了水的神奇。我们就迅速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6)组合关键词 “组合关键词”,就是从句段特别是从句子中找到点示本段主要内容的词,将它们组合起来,就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此阅读方法特别适用于美文“流行色”之一——用排比段的形式写成的文章。这类文章段落短小,全文由很多排列细密的小段组成,很难用“段意叠加”之法来进行速读,而用“组合关键词”的方法,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好,现请实践“组合关键词”的读法,快速把握下文《母亲的姓名》的大意: 母亲慈祥的姓名上,飘满了晨起的烟雾。她常用双手轻轻向脑后捋一捋沾满露珠的鬓发,走到我的小床前,弯下腰一声接一声深情地唤我;她常伫立在家门口,迎着晨风,一句句千篇一律地叮咛我;她常一次又一次焦急地来到巷口,跳起脚跟,望断天涯地祈盼我。
母亲动人的姓名上,积满了子女甚至父亲的泪水。无论是怨还是悔,无论是喜还是乐,那酸甜苦辣的泪花,都别无选择地落在母亲博大宽容的姓名上。如果,泪水是苦的,它就会浸疼母亲的心;如果,泪水是甜的,它就能滋润母亲的心。
母亲勤劳的姓名上,铺满了厚厚的霜一般的目光。在灯芯捻到最小的油灯下,母亲的手仍在一片舒畅的鼾声中忙碌着;那一声声震荡夜空的钟声似乎在催促着她与时间赛跑。也许,酣睡声,是她平生最爱听的乐曲。做也做不完的家务事,就像永远也纳不完的鞋底线,悠悠长长。她从不去丈量线的里程,只知一门心思地披着月色编织。
母亲美丽的姓名,就像那把曾梳理她少女梦、洞房情的梳子。自从我们稚嫩的背影牵引走母亲的视线开始,梳子就被束之高阁了。那寄托着外祖父母良苦用心的姓名被大家淡忘了,母亲只顾百般柔情地梳理儿女黑油油的发丝。
甚至,母亲善良的姓名上,还印着父亲充血的指痕。岁月的艰辛,道路的坎坷,父亲的心在手掌举起与落下之间,就释然了。而母亲却只能捂着痛处,在对未来的憧憬之中将其志却。
我把湿漉漉的视线从冥想中缓缓收回,捏紧笔管,打定主意,以后每封信的信封上,我都要写上母亲的姓名,用一声声绿色的呼唤,拂去母亲姓名上的尘埃;用一声声绿色的呼唤,唤回母亲埋藏于心底的青春。(选自《语文世界》1999年5期 作者:王建国)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加以组合,我们就知道,这篇选文内容就是:母亲是------、----、-------、--------、-------。母亲具有好多好多的美德。
第四篇:猜字谜(附答案)
猜字谜
1、十二月()
2、半部春秋()
3、一一补足()4.浪费一半()
5.田间花下逢()6.正看识而无言,倒看总不留心()7.耳有所闻()8.输掉一辆车()9.一年少三十天()
10、一斗米()11.给一半,留一半()
12皇帝新衣()13 一流水准()14石达开()
15拱猪入门()16:格外大方()17一千零一夜()18七十二小时()19床前明月光()20需要一半,留下一半()21九只鸟,()22九号()23九辆车()24九点()25二八佳人()26二小姐()27二兄弟,各自立()28人不在其位()29人有他则变大()30人我不分,()
31人都到了()32人无寸铁()33人无信不立()34八十八()35八兄弟同赏月()36刀出鞘()37十一个读书人()38十二点()39十三点()40十八人()41十五天()
42十月十日()43十月十日,()
44十字对十字,太阳对月亮,()45十个哥哥()46三口重叠,莫把品字猜()
1、十二月(青)
2、半部春秋(秦)
3、一一补足(是)4.浪费一半(贝)5.田间花下逢(华)8.正看识而无言,倒看总不留心(只)9.输掉一辆车---俞10一年少三十天(肚)
11、一斗米(料)12.给一半,留一半(细)
皇帝新衣——袭 字谜:一流水准——淮 字谜:石达开——研 字谜:拱猪入门——阂 字谜:格外大方——回 字谜:一千零一夜——歼 字谜:七十二小时——晶
字谜:床前明月光——旷 字谜:需要一半,留下一半——雷 九只鸟,猜一个字 答案是:鸠 九号,猜一字 答案是: 旭 九辆车,猜一个字 答案是:轨 九点,猜一字 答案是:丸 二八佳人 ,猜一个字 答案是:妙 二小姐 ,猜一个字 答案是:姿
二兄弟,各自立 ,猜一个字 答案是:竞 人不在其位 ,猜一个字 答案是:立 人有他则变大,猜一个字 答案是:一 人我不分,猜一个字 答案是:俄 人都到了 ,猜一个字 答案是:倒 人无寸铁,猜一个字 答案是:控 人无信不立,猜一字 答案是:言 八十八 ,猜一个字 答案是:米 八兄弟同赏月,猜一个字 答案是:脱 刀出鞘,猜一字 答案是:力 十一个读书人 ,猜一个字 答案是:仕 十二点 ,猜一个字 答案是:斗 十三点 ,猜一个字 答案是:汁 十八人,猜一字 答案是:伞
十五天 ,猜一个字 答案是:胖 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猜一字 答案是:朝 十月十日,猜一个字 答案是:萌
十字对十字,太阳对月亮,猜一个字 答案是:朝 十个哥哥 ,猜一个字 答案是:克
三口重叠,莫把品字猜,猜一个字 答案是:目
第五篇:脑筋急转弯(附答案)
1冬瓜、黄瓜、西瓜、南瓜都能吃,什么瓜不能吃?
答案:傻瓜
4你能以最快速度,把冰变成水吗?
答案:把“冰”字去掉两点,就成了“水”。
5冬天,宝宝怕冷,到了屋里也不肯脱帽。可是他见了一个人乖乖地脱下帽,那人是谁?
答案:理发师
6老王一天要刮四五十次脸,脸上却仍有胡子。这是什么原因?
答案:老王是个理发师
7有一个字,人人见了都会念错。这是什么字?
答案:这是“错”字
9小华在家里,和谁长得最像?
答案:自己
10鸡蛋壳有什么用处?
答案:用来包蛋清和蛋黄。
11不必花力气打的东西是什么?
答案:打哈欠
12你能做,我能做,大家都做;一个人能做,两个人不能一起做。这是做什么?
答案:做梦
13什么事每人每天都必须认真的做?
答案:睡觉
14什么人始终不敢洗澡?
答案:泥人
16什么车子寸步难行?
答案:风车
17哪一个月有二十八天?
答案:每个月都有天
18你知道上课睡觉有什么不好吗?
答案:不如床上舒服嘛
19什么酒不能喝?
答案:碘酒
20什么蛋打不烂,煮不熟,更不能吃?
答案:考试得的零蛋“"
21打什么东西,不必花力气?
答案:打瞌睡
22火车由北京到上海需要9小时,行使2小时后,火车该在什么地方?
答案:在车轨上
23时钟什么时候不会走?
答案:时钟本来就不会走
24书店里买不到什么书?
答案:遗书
25什么路最窄?
答案:冤家路窄
26什么东西不能吃?
答案:“东西”方向
27一个人从飞机上掉下来,为什么没摔死呢?
答案:飞机停在地上
28一年四季都盛开的花是什么花?
答案:塑料花
29什么英文字母最多人喜欢听?
答案:CD
1.一家珠宝店的老板雇了一位保镖负责押送一箱珠宝,不幸中途遭人打劫。在整个被劫过程中,保镖始终死守着珠宝,尽管保镖没自盗自劫,可珠宝店老板还是损失了这箱珠宝,为什么?
2.有一位刻字先生,他挂出来的价格表是这样写的:刻‘‘隶书”4角;刻“仿宋体”6角:刻“你的名章¨8角;刻“你爱人的名章”1.2元。那么他刻字的单价究竟是多少?
答案:
1.保镖与球宝被一起劫走。
2.每个字两角
【四】
1、房屋,宫殿,岩洞,大厦,牛棚,那个词与众不同? 2、4+4+4+4猜一种水果?
答案:
1、岩洞,其他是人工的2、16----石榴 【五】
1、小逗号坐的飞机在6000米的高空突然出现故障,人们全部跳伞。但是小逗号过了3个小时还没落到地上。这是为什么?
2、小逗号的老师问小逗号:什么东西能载得起万吨货物,却载不起一粒沙子?
答案:
1、小逗号挂在树上面了
2、海水 【六】
2、卡车司机撞了摩托车,卡车司机受伤了,骑摩托车的却没有受伤,这个可能吗?
答案:
2、卡车司机并没有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