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新课标)
XX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
www.xiexiebang.com 第一单元现代诗新[1]
摘要: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主要选择了现代新诗的学习,包括《沁园春长沙》《诗两首》《大堰河——我的保姆》三首现代新诗。
【编者按】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将与以往有所不同。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共5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内容分为:阅读欣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这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
“阅读欣赏”是教材的主体,可分为4个单元,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博览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目前,对高中语文必修部分的基础知识的总结,可分为: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写人记事散文)、博览约取(新闻、报告文学)、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这七个部分。
沁园春长沙
【课文简介】
《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字音】
沁(qǐn)园春百舸(gě)峥(zhēng)嵘寥廓(kuî)挥斥方遒(qiú)
漫(màn)江携(xiã)来浪遏(â)飞舟
【多音字】
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汗水可汗遒劲劲头
【相近字】
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
【字词解释】
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
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
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粪土:把„视为粪土,意动用法。
中流:江心水深急流的地方。
【近义词辨析】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
寥廓:(天空)高远空旷。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
新诗:五四前后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歌严整格律的束缚,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佳句欣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课文简介】
《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象征诗,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大革命失败的现实脱节的悲剧感,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将大革命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诗中描写的一切,悠长寂寥的雨巷,彳亍丁香一样的姑娘都可在现实中找到其象征意义。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诗歌记载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字音】
彷(páng)徨寂寥(liáo)彳亍(chìchù)惆怅(chàng)凄婉(wǎn)颓圮(pǐ)
青荇(xǐng)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笙(shēng)箫
【多音字】
看守看见遒劲有劲着迷执著装载记载悄悄悄然
【相近字】
彷徨惶然惋惜哀婉牌坊惆怅稠密丝绸追溯朔风挑衅河畔斑斓无耻谰言波澜
颓圮祭祀杞人忧天
【字词解释】
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太息:叹息。
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青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根生长在水底。
【近义词辨析】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徜徉: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文学常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诗人。著作有《戴望舒诗全编》。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康桥,现在译作“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这里留学。著作有《徐志摩诗全编》
新月派诗人:新月派是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3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文简介】
《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艾青诗选》,是一首叙事性很强的抒情长诗,塑造了大堰河这一特定的形象,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字音】
困箕(jī)青苔(tái)荆棘(jí)火钵(bō)忸(niǔ)怩麦糟(zāo)炖(dùn)肉
凌侮(wǔ)叱(chì)骂
【多音字】
瓦菲菲薄泥巴拘泥漂泊湖泊青苔舌苔
【相近字】
碾碎辗转堤堰揠苗助长偃旗息鼓凌侮陵墓棱角忸怩纽扣枢纽
【字词解释】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火钵:用来盛火取暖的瓦盆。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小。
团箕: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分圆形器具,用来盛晒粮食等。
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童养媳:旧社会中领养人家的女孩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结婚,叫童养。童养的儿媳妇叫童养媳。
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给别人,换取一笔钱,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凌侮:欺凌,侮辱。
冬米:即糯米,也叫江米。
典押:典和当。
忸怩不安: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咒语:说希望人不顺利的话。
天伦叙乐:指家庭骨肉团聚的欢乐。
【近义词辨析】
养育:抚养和教育。养活:供给东西使生活。
【文学常识】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XX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新课标)
XX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
www.xiexiebang.com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1]
摘要: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主要是学习古代记叙散文,本单元所选的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第二单元主要包括《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课文。...【编者按】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主要是学习古代记叙散文,本单元所选的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学习本单元需要注意反复朗读,细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一词多义】
、微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深奥,微妙)
(4)动刀甚微(轻微)
(5)周室卑微,诸侯相并(衰败,衰弱)
2、若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如)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3)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3、辞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言辞,词句)
(3)《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
4、鄙
(1)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3)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4)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谦辞,谦称自己)
【古今词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词类活用】
、名词做状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面)
2、名词做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3、动词做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4、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加强,削弱)
5、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6、意动用法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2、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
3、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文言实词、虚词】
、而
(1)夜缒而出(而,修饰连词)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而、顺承连词)
(3)今急而求子(而,才,表顺承),(4)朝济而夕设版焉(而,表转折,连词)
2、以
(1)敢以(之)烦执事(以、介词、用、拿)
(2)越国以鄙远(以、表顺承连词)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
3、之
(1)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的标志)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
(4)将焉取之(代词,指代土地)
4、焉
(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不译)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为什么)
【重点句翻译】、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2、共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3、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指晋国)增加土地呢?
4、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图,考虑,图谋。
5、朝济而夕设版焉: 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6、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以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是到不了这个地步的。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他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9、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满足的呢?
【文学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5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烛之武,郑国大夫。
5荆轲刺秦王
【课文简介】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
【通假字】、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yuè,喜欢,高兴)
3、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4、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5、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ɡ),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0、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一词多义】、见
(1)见陵之耻:被(表被动)
(2)图穷而匕首见通“现”,看到
(3)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
2、诚
(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3、顾
(1)顾计不知所出:不过,只是
(2)顾笑武阳:回头
(3)将军宜枉驾顾之:回来
4、为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表被动)
(2)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3)为变徵之声:发出
5、说
(1)说尽心中无限事(讲述,谈说)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4)秦王必说见臣(喜欢,高兴)
(5)《师说》(古代一种文体)
(6)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古今词义】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故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8、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0、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同上。)
6、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0、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3、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特殊句式】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3、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3、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4、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往)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5、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6、倒装句
(1)常痛于骨髓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文言实词、虚词】
、发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3)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1)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
(3)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4)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5)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
(6)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7)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
4、度
(1)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
(2)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1)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2)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6.为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2)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3)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4)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6)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7.而
(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重点句翻译】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3)人不敢与忤视
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文学知识】
、战国策
《战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又称《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填人名)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是一部(填体裁)史书。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载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材料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鸿门宴
【课文简介】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项羽和刘邦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斗争。本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交代鸿门宴的由来;第二部分是写鸿门宴上的斗争;第三部分是叙述鸿门宴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壁而范增破斗;刘邦至军诛杀曹无伤。作者通过这次宴会的全过程,生动的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应攻伐而有“妇人之仁”。
【通假字】
.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②毋,通“无”,不要。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一词多义】
、为
(1)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2)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3)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4)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5)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6)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7)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2、故
(1)故听之连词,所以)
(2)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3)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3、辞
(1)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2)未辞也(告辞,辞别)
(3)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4、幸
(1)妇女无所幸(宠幸)
(2)故幸来告良(幸而)
【古今词义】、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2、省略句:
(1)沛公军(于)霸上。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为(吾)击破沛公军。
(4)具告(之)以事。
(5)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7)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8)还军(于)霸上。
(9)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
(10)竖子不足与(之)谋。
(1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12)如彘肩上
3、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4、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5、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文言实词、虚词】
.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5.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6.若若入前为寿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讵能若是乎
7.然沛公默然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不然,籍何以至此
8.于向,对:贪于财货
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就此:不如因而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
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处理对付:为之奈何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1.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2.且将:若属皆且为所虏
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况且:且焉置土石?
【固定结构】
无所:没有……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谁更……)?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用来……的。如“军中无以为乐”。
有以:有用来……的。如“项王未有以应”。
何……为:表反问。如“何辞为?”
【重点句翻译】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刘邦)现在进了关,没有掠取财物,没有宠幸妇女,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2.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这个时候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从(刘邦)一起死。”
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5.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6.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给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鱼肉,为什么告辞呢?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文学知识】
、时代背景
楚汉之争简介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与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司马迁简介(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人(现在陕西韩城南)。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监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大江遍及南北。初任郎中,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公元前104年,曾与唐度、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制定“太初历”。
约在公元前103年,开始撰写《史记》,其时因替李广孙大将军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太史公书》,即《史记》。
2、《史记》简介
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共130篇,本纪12篇,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30篇,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70篇,记述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10篇,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8篇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共526500字。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鸿门宴人物注释
(1)范增(前277一前204)项羽谋士.居鄛(今安徽桐城南)人。秦末农民战争时,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以他为末将。后属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他曾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他忿而离去,途中病死。
(2)张良(?一前186)汉初大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王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那(今江苏唯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成为项羽所杀,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
4、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
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5、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秋毫无犯:秋毫,秋天鸟兽新长的毛;原指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
(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劳苦功高:指勤劳辛苦,立下大功。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不责备小的过错。大行:大的作为。细谨:小的谨慎。不辞:不怕。让:责备。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高中语文 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
弋阳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命制
弋阳一中2016届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检测
共150分,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 罗强
一、基础知识(18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3分)
A.长篙(hāo)漫溯(sù)
彷徨(páng)挥斥方遒(qiú)B.河畔(pàn)青荇(xìng)颓圮(jǐ)
浪遏飞舟(â)C.百舸(kě)
慰藉(jiâ)
忸怩(niǔ)
亘古不变(gân)D.舵手(duî)憧憬(chōng)火钵(bō)
残羹冷炙(zhì)2.下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虹霓(ní)
粗糙(zào)
青苔(tái)
支撑(chēng)....B、魅(mâi)惑 咒(zhîu)语 碾(niǎn)米 遒(qíu)劲 ....C、暴虐(nǜe)荆棘(cì)
漪(yī)沦
峥嵘(rïng)...D、忸怩(ní)
佝(gōu)偻
屏(píng)息 簸箕(ji)....3.选出字形有错误的一项()(3分)
A.仇怨 迷茫 哀怨 冷寞 B.笙箫 意气
斑澜 凄惋 C.窗扉 苍茫 青苔 天伦 D.保姆 踟蹰 涌现 沉淀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河畔 暴燥 云彩 神采
B、斑斓 寥阔 诚恳 榆阴 C、苍茫 蔚蓝 惆怅 颓圮
D、长篙 寥廓 漫塑 篱笆 5.选出对加红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3分)
①漫江(满江)碧透
②粪土(视„„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③百舸(泛指船只)争流
④鹰击(搏击)长空
⑤怅寥廓(指宇宙的广阔)⑥峥嵘岁月稠(平常)
⑦挥斥方遒(遒劲有力)
⑧激扬(激动)文字
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⑦ D.①④⑤⑥⑧ 6.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3分)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理解分析(24分)
7.填入下面诗句中的空缺处使上下句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3分)
朋友,不要说地上有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_______________,把阴影永远留在你身后。
A.抬起你的头,大步往前走
B.挺起你的胸,抬起你的头
C.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
D.迎着太阳走,抬起你的头 8.对下列诗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第四篇: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
文章摘要: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包含了《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三篇课文。
【编者按】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节选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光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的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散文,《赤壁赋》是宋代苏轼的散文,《游褒禅山记》是宋代王安石的散文。兰亭集序 【课文简介】
《兰亭集序》选自王羲之的《晋书.王羲之传》,这是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一、字词语言
1、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2)虽趣舍万殊 “趣”通“取”
(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同“犹”
2、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 贤士
少长咸集 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 环绕
一觞一咏 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看作一样。
E、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兴)即:使感叹产生
F、动词活用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4、重要实词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五)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4)期(jī)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5、重要虚词
(一)之
(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6、特殊句式
a)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短语:于+宾语 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c)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d)省介词“于” 映带(于)左右 悟言(于)一室之内
二、文学常识 1.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教与学》,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2.写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好不惬意。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三、素材积累
(1)东床——东晋名相王导是王羲之的叔父,刘禹锡《乌衣巷》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即指王导的家族。《晋书。王羲之传》载:“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郗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后因称女婿为“东床”,也称“坦腹”。
(2)《兰亭序》帖——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兰亭序》帖后,爱不释手,常常“朝夕观览”。贞观十年,让冯承素、虞世南、禇遂良等人摹拓十本,以赏近臣。死后将其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次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以冯承素临摹最为逼真,较有影响。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个半印,故又称为“神龙本”。
(3)“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大意是道是主宰万物的,它不会随外物(包括人的生死)而变化。
(4)“一死生”“齐彭觞”不是庄子的原话。庄子原话是:“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自蕲(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均见《庄子。齐物论》)
(5)滥觞——本文有“引以为流觞曲水”句。我国古代有流觞而饮,吟诗歌赋之雅俗。江河发 源处水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荀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崏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后以此来比喻事物的开始。如:楚辞中的谣歌可以看作是我国五言诗的滥觞。(6)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赤壁赋
【课文简介】
《赤壁赋》选自苏轼的《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
一、基础字词
1、虚词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2、通假字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②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③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④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3、古今异义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②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③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④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⑤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
4、实词
①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②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③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④如 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⑤歌 a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b歌曰(名词 歌词)
c倚歌而和之(名词 曲调)
⑥长 a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5、词类活用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②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③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④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⑤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⑥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⑧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⑨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⑩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相与枕藉乎舟中
(4)定语后置
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5)谓语前置
渺渺兮予怀。
(6)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8)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领域也有很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2、关于赋
赋 :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采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三、素材积累
(1)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名字都会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贬谪到黄州。“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 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苏轼站在赤壁面前,眺望如画江山,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震灼古今的前后赤壁赋。
无论是诗,还是赋,都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是他内心最真诚的告白。
(2)《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这正是《赤壁赋》的美之所在;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因为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赤壁赋》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在文中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满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游褒禅山记》 【课文简介】
《游褒禅山记》选自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这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元和年(公元1054年)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了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一、基础字词
1、虚词
其a、用于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第三人称代词,它。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指示代词,译作“这”。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
b、用作副词。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我们还是回去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其是之谓乎!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可怪也与?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
而
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2、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词类活用。
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3、实词
道
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4、词类活用
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5、古今异义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文言句式
a、固定句式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b、状语后置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请辞于军“于军”作状语限定动词“辞”的对象,“向军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于星火”表示“比星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划线“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
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于)市门外”表示“在市门外„„”。
具告以事“以事”表示“把事情„„”。
C、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作为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可使报秦”作为中心语“人”的宾语,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数量词“一双”作为“白璧”的定语,后置。
二、文学常识。
1、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临川人,北宋(朝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官至宰相,后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主要作品集《临川先生集》。在政治上积极推行“新法”,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这是一篇说理性游记,以游山为喻,文章前面写游山,后面谈道理,即事说理,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慎取”。
2、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县)人,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曾被封为荆国公,故世称之为荆公,谥号文。在文学上他是欧阳修倡导的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宋仁宗至元和年(1054)王安石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此山,同年七月以追忆形式写下此文,这也是王安石文集中惟一的一篇游记。
3、素材积累(1)王安石,伟大的改革家
“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的王安石是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人物。自北宋以来,褒之者少,而毁之者却是全面开花、随处可见,几百年内,无论是在官方的“正史”,还是在民间的小说、戏曲中,王安石的各个方面,从学问到做官,从私人生活到道德品行,无不被人垢病。
但是尘埃掩不住真金,浮云遮不住星泽,真正的智者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发出了夺目的光芒。他之所以被诟病,因为他是改革者;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面对种种非难,他抱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坚定信念,在那死气沉沉的环境中,爆响了一个惊雷。这惊雷,绵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无改革社会便不能进步,要改革必冒风险。是安于现状、安于落后;还是冒险而进,求得发展,这,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们已作出回答:已带领国人领略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2)《游褒禅山记》告诉了我们四个道理
第一,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较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世、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第二,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王安石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个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因盲从而后悔。第三,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能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第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第五篇: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新课标人教版)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新课标)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1]
4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一词多义】
微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2、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
3、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文言实词、虚词】
1、而
(1)夜缒而出(而,修饰连词)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深奥,微妙)(轻微)
(5)周室卑微,诸侯相并(衰败,衰弱)
2、若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如)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3)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3、辞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言辞,词句)兮辞》(一种文体)
4、鄙
(1)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3)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4)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谦辞,谦称自己)
【古今词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词类活用】
1、名词做状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面)
2、名词做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3、动词做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4、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加强,削弱)
5、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6、意动用法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而、顺承连词)4)动刀甚微
(3)今急而求子(而,才,表顺承),(4)朝济而夕设版焉(而,表转折,连词)
2、以
(1)敢以(之)烦执事(以、介词、用、拿)
(2)越国以鄙远(以、表顺承连词)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
3、之
(1)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的标志)(3)《归去来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
(4)将焉取之(代词,指代土地)
4、焉
(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不译)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为什么)
【重点句翻译】
1、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2、共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3、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指晋国)增加土地呢?
4、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图,考虑,图谋。
5、朝济而夕设版焉: 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6、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以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是到不了这个地步的。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他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9、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满足的呢?
【文学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5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5荆轲刺秦王
【课文简介】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
【通假字】
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yuè,喜欢,高兴)
3、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4、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5、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n。
9、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0、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一词多义】
1、见
(1)见陵之耻:被(表被动)
(2)图穷而匕首见通“现”,看到
(3)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0、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同上。)
8、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ɡ),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2、诚
(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3、顾
(1)顾计不知所出:不过,只是
(2)顾笑武阳:回头
(3)将军宜枉驾顾之:回来
4、为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表被动)
(2)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3)为变徵之声:发出
5、说
(1)说尽心中无限事(讲述,谈说)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3)范增说项羽 曰(劝说,说服)
(4)秦王必说见臣(喜欢,高兴)
(5)《师说》(古代一种文体)
(6)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古今词义】
1、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故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8、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6、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特殊句式】
1、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
3、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3、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4、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往)(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5、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6、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文言实词、虚词】
1、发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3)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1)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3)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4)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5)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
(6)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7)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
4、度
(1)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
(2)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1)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2)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6.为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2)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3)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4)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6)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7.而
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重点句翻译】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子啊!
(3)人不敢与忤视
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文学知识】
1、战国策 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
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6鸿门宴
【课文简介】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项羽和刘邦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斗争。本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交代鸿门宴的由来;第二部分是写鸿门宴上的斗争;第三部分是叙述鸿门宴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壁而范增破斗;刘邦至军诛杀曹无伤。作者通过这次宴会的全过程,生动的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应攻伐而有“妇人之仁”。
【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②毋,通“无”,不要。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一词多义】
(1)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2)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3)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4)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5)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6)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7)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1)故听之连词,所以)
(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2)其人居远未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
1、为
《战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又称《国策》,12、故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填人名)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
(2)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订的,是一部(填体裁)史书。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3)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
13、辞
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载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
(1)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2)未辞也(告辞,辞别)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
(3)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材料
14、幸
(1)妇女无所幸(宠幸)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2)故幸来告良(幸而)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
【古今词义】 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使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悉反诸侯之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
古义:意外的变故。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
今义:副词,很。的。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3、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4、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5、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2、省略句:
(1)沛公军(于)霸上。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为(吾)击破沛公军。
(4)具告(之)以事。
(5)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7)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8)还军(于)霸上。
(9)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
(10)竖子不足与(之)谋。
(1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12)如彘肩上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沛公欲王于关中。(3)具告之以事。(4)良曰:“长于臣。”(5)得复见将军于此。【文言实词、虚词】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4.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5.去距离:相去四十里。离去,离开:脱身独去。6.若若入前为寿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讵能若是乎
7.然沛公默然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不然,籍何以至此 8.于向,对:贪于财货 比:长于臣。在:复得见将军于此。9.因就此:不如因而善遇之。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 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替,给: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处理对付:为之奈何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11.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12.且
将:若属皆且为所虏
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况且:且焉置土石?
【固定结构】
无所:没有„„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大江遍及南北。初任郎中,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公元前104年,曾与唐度、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制定“太初历”。
约在公元前103年,开始撰写《史记》,其时因替李广孙大将军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太史公书》,即《史记》。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12、《史记》简介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谁更„„)?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用来„„的。如“军中无以为乐”。
有以:有用来„„的。如“项王未有以应”。
何„„为:表反问。如“何辞为?”
【重点句翻译】
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在小处。
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共130篇,本纪12篇,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30篇,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70篇,记述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10篇,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8篇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共526500字。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曾誉它为“史
13、鸿门宴人物注释
(刘邦)现在进了关,没有掠取财物,没有宠幸妇女,这说明他的志向不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
2.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张良这个时候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
(1)范增(前277一前204)项羽谋士.居鄛(今安徽桐城南)人。秦末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农民战争时,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从(刘邦)一起死。” 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羽等救赵,以他为末将。后属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他曾劝项羽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他忿而离去,途中病死。良曰:“长于臣。”
(2)张良(?一前186)汉初大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人。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杀了人,我救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王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那(今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江苏唯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成为项羽所杀,复归刘邦,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
5.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为所虏。
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14、古代“座次”问题: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
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6.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左”
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3)室内:西为宾、长、贵;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给项羽,趁机说:
东为主、幼、贱。
“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左为贵,右为轻。
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是菜刀
西——北——南——东 和砧板,我们正是鱼肉,为什么告辞呢?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文学知识】
1、时代背景
楚汉之争简介
5、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秋毫无犯:秋毫,秋天鸟兽新长的毛;原指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
(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与项羽抗
劳苦功高:指勤劳辛苦,立下大功。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不责备小的过错。大行:大的作为。细谨:小的谨慎。不辞:不怕。让:责备。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
司马迁简介(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人(现在陕西韩城南)。西 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
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监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