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概论》21篇经典必考文献要点归纳
《毛泽东思想概论》21篇经典必考文献要点归纳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3、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
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5、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
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2、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3、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4、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内容:
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毛泽东实际上批评了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某些人坚持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中国革命应当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意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4、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
5、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五、《实践论》(1937年)——认识必须和实践相统一
1、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3、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六、《矛盾论》(1937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内容:
1、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3、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七、《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
1、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
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3、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4、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论新阶段》(1938年9月29日)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八、《<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
1、提出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
九、《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
1、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
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3、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
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十、《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1、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客观依据
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
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4、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的观点
5、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6、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辩证统一的观点
7、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十一、《论政策》(1940年)——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1、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学说批判了“两个极端政策”;
2、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3、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提出了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4、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提出处理国内阶级关系的基本政策。
十二、《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一
内容: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
十三、《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二
1、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胜利,必须解决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2、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3、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辩证关系
十四、《反对党八股》(1942年)——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三
1、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2、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
3、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维模式
十五、《论联合政府》(1945年七大)——中国人民胜利的指南
1、第一次全面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在中共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有一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作为骨干,有一套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2、提出中共三大作风:
(1)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联系群众
(3)批评与自我批评。
3、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科学阐明了实现光明前途的客观依据和条件
4、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
5、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6、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具体阐述。
十六、《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中共十二月会议)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1)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2)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提出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核心: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十七、《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
1、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
3、提出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十八、《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
1、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相应的基本政策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十九、《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
1、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
3、分析了各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和职能
5、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6、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二十、《论十大关系》(1956年)——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1、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
2、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十大关系
3、阐述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关系,发展了唯物史观
4、辩证地分析了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关系。
二十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典范
1、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规律,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
2、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3、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4、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
6、坏事具有两重性,努力创造条件使坏事变好事。
必背知识:
◎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三大纲领:土地、没收官僚主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大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共十五大报告(1997年)
1、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毛、邓);
2、三次历史性巨变(20世纪):
(1)辛亥革命(1911年)
(2)新中国成立(1949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
(3)改革开放
3、三大伟人(孙、毛、邓);
4、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1949)和人民解放(1956),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二篇:【2014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21篇经典必考文献要点归纳
《毛泽东思想概论》21篇经典必考文献要点归纳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3、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
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5、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
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2、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3、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4、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内容:
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4、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着
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
5、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五、《实践论》(1937年)——认识必须和实践相统一
1、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3、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六、《矛盾论》(1937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内容:
1、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3、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七、《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
1、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
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3、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4、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八、《<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
1、提出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
九、《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
1、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
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3、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
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十、《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1、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客观依据
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
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4、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的观点
5、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6、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辩证统一的观点。
十一、《论政策》(1940年)——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1、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学说批判了“两个极端政策”;
2、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3、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提出了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4、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提出处理国内阶级关系的基本政策。
十二、《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一
内容: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
十三、《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二
1、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胜利,必须解决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2、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3、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辩证关系
十四、《反对党八股》(1942年)——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三
1、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2、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
3、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维模式
十五、《论联合政府》(1945年七大)——中国人民胜利的指南
1、第一次全面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在中共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有一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作为骨干,有一套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2、提出中共三大作风:
(1)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联系群众
(3)批评与自我批评。
3、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科学阐明了实现光明前途的客观依据和条件
4、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
5、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十六、《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中共十二月会议)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1)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2)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提出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核心: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十七、《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
1、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
3、提出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十八、《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
1、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相应的基本政策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十九、《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
1、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
3、分析了各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和职能
5、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6、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二十、《论十大关系》(1956年)——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1、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
2、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十大关系
3、阐述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关系,发展了唯物史观
4、辩证地分析了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关系。
二十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典范
1、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规律,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
2、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3、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4、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
6、坏事具有两重性,努力创造条件使坏事变好事。
必背知识:
◎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三大纲领:土地、没收官僚主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大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共十五大报告(1997年)
1、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毛、邓);
2、三次历史性巨变(20世纪):
(1)辛亥革命(1911年)
(2)新中国成立(1949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
(3)改革开放
3、三大伟人(孙、毛、邓);
4、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1949)和人民解放(1956),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概论21篇经典必考要点归纳
《毛泽东思想概论》21篇经典必考文献要点归纳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3、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4、小资产阶级是元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5、工业元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人纲领。
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2、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3、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工中最革命的力量
4、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内容:
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4、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
5、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五、《实践论》(1937年)——认识必须和实践相统一
1、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3、发展了认识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六、《矛盾论》(1937)——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内容:
1、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3、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七、《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
1、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
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3、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4、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八、《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
1、提出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定”(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念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3、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定的中心一环。
九、《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
1、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
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3、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要概念
4、进一步提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十、《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1、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 了客观依据
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
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4、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的观点
5、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6、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纳的实践辩证的观点
十一、《论政策》(1940年)——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1、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学说批判了“两个极端政策
2、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3、根据具体问题分析的方法论,提出了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4、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提出处理国内阶级关系的基本政策。
十二、《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延安整风的光学文献之一
内容:将主观主义分为教务主义和经验主义,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
十三、《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延安整风的光学文献之二
1、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胜利,必须解决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2、坚持主观与客观、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理念脱离实际的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3、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提示和阐明了赏人团结与斗争的辩证关系
十四、《反对党八股》(1942年)——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三
1、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2、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
3、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维模式
十五、《论联合政府》(1945年七大)——中国人民胜利的指南
1、第一次全面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在中共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有一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作为骨干,有一套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2、提出中共三大作风
(1)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联系群众
(3)批评与自我批评
3、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提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科学阐明了实现光明前途的客观依据和条件、4、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
5、掌握思想教育是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十六、《目前开掘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中共十二月会议)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地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3)民族工商业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1)必须满贫雇农的要求
(2)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提出人民军队的十厌腻军事原则(核心: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十七、《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
1、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元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酱主义的革命”
2、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
3、提出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十八、《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
1、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及期采取相应的基本政策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才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为断甘醇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十九、《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
1、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
3、分析了各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和职能
5、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6、制定了新中国外效政策的基本原则
二十、《念经十大关系》(1956年)——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1、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
2、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十大关系
3、阐述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关系,发展了唯物史观
4、辩证地分析了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关系。
二十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典范
1、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规律,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
2、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念
3、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4、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
6、坏事具有两重性,努力创造条件使坏事变好事。
必背知识:
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三大纲领:土地、没收官僚主义、保护发族工商业
三大作风:理念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大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共十五大报告(1997年)
1、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毛、邓)
2、三次历史性巨变(20世纪)
(1)辛亥革命(1911年)
(2)新中国成立(1949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
(3)改革开放
3、三大伟人(孙、毛、邓)
4、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1949)和人民解放(1956),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要点
《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
答: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时间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答:第一,在经济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中国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革命有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第二,在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第三,在思想上,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以及在此影响下爆发的五四运动,使各种新思想纷纷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答:科学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②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③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④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⑤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它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而长远的理论指导作用。
答: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点:①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③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④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⑤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加之中国的土地广大,造成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⑥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答:第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接近领导权问题,革命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根本区别。其他区别: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接近领导的。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广泛的群众基础。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答:①从时代特点和条件来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接近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②从领导力量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③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来看,五四时期,已涌现出一批拥护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成为运动的左翼和领导力量。
答:①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提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②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运高潮,同时开始从事农民工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③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的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意义:①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共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作出的,说明中共成熟了。②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之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共,挽
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答:因为:第一,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第二,农民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剥削制度的主要受害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主要是对农民的压迫,在农民中有着很大的革命性;第三,中国民主革命的路线是农村包围城市,人力物力的主要源泉在农村。
答:因为官僚资产阶级有三个特点: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官僚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反动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成为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这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但压迫工人、农民,而且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民族资产阶级。它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但不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相反,却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第一次,瞿秋白领导的左倾盲动错误;第二次,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第三次,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答:土地革命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缺。抗日战争时期: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以减租减息作为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答: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造成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的若干工商业城市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的状况,形成了近代中国的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第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意占着主导地位,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第三、那时中国已经有了新的政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和革命人民,这是战胜敌人的基本力量。
答:①中国式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农民是封建势力的主要压榨对象和帝国主义掠夺的主要对象,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②中国的反动派相当牢固的控制着若干近代工商业城市,而停滞着的农村却是它无法牢固控制的地方。
答:必要性:①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群众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②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是强大的,但同时其内部存在着激烈的甚至是不可克服的矛盾。③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促使敌我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革命的方向转化,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可能性: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存在着内外各种矛盾。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光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压迫之下,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最大压迫式民族压迫。
答: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之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促进。
答: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人民群众、自我批评。
答:三大法宝:①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③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答:第一,经济方面,由于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实施,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制度被彻底春晖,官僚资本被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没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积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新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即国营经济及其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第二,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第三,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总之,新民主主义社会既然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自
然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这两种因素不断地碰撞、冲突和较量,其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因素不断被削弱、被限制。
答:内容特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反映历史的必然性:第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讲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二,对资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答:第一,严格区别官僚资本也民族资本的界限(对官僚资本采取剥夺、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则是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最终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第二,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低级形式: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公私合营)。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在把私有制企业改造成公有制企业过程中,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答: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时间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具体表现为:第一,和平赎买。第二,逐步过渡。第三,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第四,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答: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召开的。大会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正确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和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第二,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实施经验,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方针,还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政策。第三,提出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第四,总结党的建设经验,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意义:中共八大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取得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
学指P177
答:在这一著作中,毛泽东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在总结自己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的新学说。第一,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的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第二,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两类矛盾性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应不同,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第三,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第四,这一理论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加了新内容,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答: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全面地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十大关系,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它论述的前五大关系主要是讨论经济问题,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后五大关系主要是讨论政治思想问题,即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答: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营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营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②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③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答: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五章-教材要点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道路的起因: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第一,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第二,借鉴苏联的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结、探索的初步成果。
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八大召开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全国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八大的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结论,这一阶段的初步探索是后来探索的开创性工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至“文革”前的失误。
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失误的原因: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失误的表现: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至“文革”前的有益探索。
(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2)党中央许多同志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结论: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过程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目的: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过程:
(1)1980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开始。
(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1986年9月,“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3)1992年视察南方时,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科学的、精辟的、完整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中,不是简单地出于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逻辑推演,而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看,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
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时代特征看,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
胡锦涛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发展:“社会和谐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过去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甚至脱离实际条件,盲目扩大公有制的范围,提高公有制的程度,结果导致远离根本目的的结果。
过去的认识是把社会主义的特征作为本质,以至于远离了社会主义的目的。
第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针对性,一方面是过去只着重于关注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把它当作目的本身,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另一方面是防止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少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两极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两个针对性:
历史:清算模糊认识;
现实:防止改革的偏差。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这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其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再次,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运。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必然性: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首先,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其次,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历史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2)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
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4)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过程
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1958年初,毛泽东又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并要求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以后,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第三,现代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3.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思考题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