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药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药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008)
(一级学科:中 药 学)
中药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现覆盖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分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生物技术学等多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在学术队伍、实验装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旨在培养大批适应中药现代化需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一.培养目标:
依据研究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药现代化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1.研究生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个人素质。
2.研究生既要掌握传统中药的基本理论,又要掌握现代中药学的研究方法,了解中药现代化以及国内外中药发展的最新动态。
3.熟练掌握一至二门外语,能熟练地查阅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较强的外文写作能力。
4.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技能,具有独立研发中药新药的能力,毕业后能胜任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其他单位的教学、科研、技术管理工作。二.研究方向: 中药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应与中药现代化密切结合,主要研究方向有: 1.中药化学:主要从事中药新药的开发研制,从中药中发现新的活性物质以及新药的先导化合物。随着我国实施对化学物质和药品的专利保护,我国药品生产必将尽快实现由仿制向创新转轨,从中药中寻找结构新颖、安全低毒的化学活性物质不但是我国新药研制的优势和特色,而且事实证明更是一条捷径。2.中药药理学:主要是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的作用机理,对中医药的科学内涵进行证明并用现代术语进行阐述,这必将带动中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拓展中医药的生存空间,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
3.中药制剂学:主要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传统剂型丸、散、膏、丹进行改革,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使中药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加速中药制剂现代化研究进程。
4.中药资源学: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开发,研究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寻找濒危中药的代用品,建立新的药用资源和食品资源,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质量标准。
5.中药分析学: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对我国传统中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与技术,制定科学可控的质量标准,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用现代分析技术诠释传统中药理论。
6.中药鉴定学:主要从事中药品种的整理发掘研究,继承和发扬祖国药学遗产,对中药材进行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7.中药炮制学:改革传统炮制手段,并从现代中药化学和药理学角度阐明药物炮制前后的变化,建立科学、合理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8.中药生物技术学:运用现代细胞工程技术手段,生产有价值的新型药物和原料,保证我国濒危、珍稀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中药现代化,开创低成本、高产出、无污染、的工业化生产天然中药的重要途径。三.学 制:
全日制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学制为3年,论文时间不少于2年,入学半年后应及时进入科学研究工作。四.培养原则
(1)硕士研究生应加强政治理论、自然辩证法等课程学习,积极参加班级及所在教研室、系和学院组织的公益劳动等活动。
(2)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包括教学实践),其中需完成规定必修课。除外语课外,一般规定20课内学时(实验课40学时)为一学分,教学实践为2学分。
(3)课程设置分必修课及选修课两大类,凡考试有两门(含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或一门课补考仍不及格,不得申请学位。
(4)非本科毕业生或非药学或中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经考试录取为研究生后,按所在学科专业要求,补修2门本科必修主干专业课,且须考试合格,但不计入学分。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研究生既要完成规定的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又要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政治学习应是课堂与经常性的政治、形势、政策、法制、道德教育相结合。
2.中药学研究生的培养以科研实践为主,同时注重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科研工作的训练,掌握实验技能,熟练应用现代测试技术,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后续可持续发展的素质。
3.研究生课程的学习采取课程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提倡以自学为主,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特点和特长。
4.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并注意发挥学科组的力量。指导小组的组成要注意学科之间的交叉,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5.研究生入学一年半,要进行中期考核,全面考察其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论文的开题报告及身体状况等。考核不合格者,应终止其学业,并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处理;考核合格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接受全面的科研技能训练。六.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应体现出作者掌握了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独立查阅文献资料,写出开题报告,拟定工作计划,在得到认可之后,进入研究实践,在研究方向和科研手段方面要有一定的新意,要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上至少发表一篇论文,或其开发项目通过省级以上部门的技术鉴定,或申请发明专利,方可提交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学位。学位论文的书写格式必须按学校的统一要求进行。
七.答辩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和学位的申请与授予等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办法和沈阳药科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进行。
课 程 设 置
必修课
必修课名称 编码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 自然辩证法 2 英语 3 专业英语 4 教学实践 5 选修课
选修课的开课原则采取自由竞争的原则,原则上少于10人选课的课程将不予开课。所有课程在开课之前必须提出课程大纲、课程简介、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
1.过去已开课程且评价较高、适用面较宽的课程继续开课。2.教师经过进修学习,有新理论新方法者可开设新课。3.可以外聘教授、专家学者来校开设新课。
4.课程开设主要面对大范围研究生,凡是涉及到某一研究方向的课程,原则上不再开课。
编码 选修课名称 学时(上课/实验)学分
3.0 1 日语 100
3.0 2 德语 100
1.0 3 origin 应用 16/16
1.0 4 医药学文献方法学 20
学时(上课/实验)40 216 30 40
学分 1.5 2.0 6.0 2.0 2.0 编码 选修课名称 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 6 中药资源学 中药成分代谢化学 8 中药新药研究与法规 9 中药细胞工程学 10 线性代数 16 药剂学专论 17 药物动力学 18 分散系物理化学 19 物理药学 20 试验与最优化 21 多元数据分析 22 体内药物分析 有机化合物光谱解析 24 药物分析专论 25 药物代谢 化学统计学基础 27 高等药理学 28 高等生理学 29 数学药理学 30 临床药理学 31 分子药理学 32 新药药理与毒理 33 药学分子生物学 34 高等有机化学 35近代有机合成基础 36 药物化学专论 37 植化方法学
天然化合物结构研究法 39 组合化学 40 不对称合成 41 绿色化学 42 生合成概论 43 天然产物全合成 44 分子遗传学
生物分子分离纯化及检测46 微生物药学专论 47 生物转化 48 基因工程 49 免疫学基础 学时(上课/实验)
30/20 30 20 30 20 50 40 40/20 30 30/60 40/10 40 20/40 50 30 30 30/20 40 40 20 30 20 20/16 40 40 30 40 10/70 50 20 20 20 20 20 40 40/40 20 20 20 40 学分 2.0 1.5 1.0 1.5 1.0 2.5 2.0 2.5 1.5 3.0 2.0 2.0 2.0 2.5 1.5 1.5 2.0 2.0 2.0 1.5 1.5 1.0 1.5 2.0 2.0 1.5 2.0 2.0 2.5 1.0 1.0 1.0 1.0 1.0 2.0 3.0 1.0 1.0 1.0 2.0
编码 选修课名称
生物信息学基础与应用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与应用 52 粉体工程 53 药事管理法规 54 管理学 55 宏观经济学 56 微观经济学 57 发展经济学 58 药物经济学 59 管理经济学 60 人力资源管理
药品知识产权与WTO规则 62 项目管理 63 博弈论
高等生物化学 65 生药学专论 学时(上课/实验)
20/10 38/4 20/12 20 40 40 4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30
学分 1.0 2.0 1.0 1.0 2.0 2.0 2.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5
第二篇:外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外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身体健康,学习工作努力,实事求是。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较强的创新精神。
2、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初步掌握普外科常见病的诊断与处理。
3、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基础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导师指导下,能独立设计并完成硕士科研课题,撰写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4、其他方面:具有优良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
二、学习年限
三年
三、研究方向
1、胃癌、大肠癌、胰腺癌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实验研究胃癌、大肠癌、胰腺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变化,消化道肿瘤基因诊断和治疗,临床研究中研究胃肠吻合术式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应用价值,胰腺癌扩大根治术意义。
2、重症胰腺炎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实验研究中重点研究胰腺炎细胞信号传导、组织炎性介质、酶学、细胞凋亡等在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临床研究中重点研究胰腺炎临床分型、诊断、严重度及预后判断、内科、外科综合治疗。
3、肝癌、胆道癌、胆管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肝癌、胆管癌、胆囊癌的病理免疫组化变化与肿瘤侵袭性、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关系、手术方式的改进和非手术综合治疗的价值。胆管损伤的术式改进和选择,自体组织移植在胆管损伤修复中的价值、理想修补材料的探索。
4、布-加综合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布-加综合症方面:主要从事布-加综合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布-加综合症合并下腔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以及布-加综合症病变组织V因子的基础研究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主要从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研究,血管内皮损伤与血栓形成的关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
5、脾脏的功能及临床与基础研究
脾功能的测定,如Tuffsin因子的检测,肝硬化脾功能分级及与肝硬化相关的免疫组化。
四、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必须全部完成,非学位课程选修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包括学术讲座在内,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
(一)学位课程(必修课):22学分
1、政治理论
(1)自然辩证法40学时(2)科学社会主义30学时(3)形势与政策24学时
2、英语
(1)英语读写72学时(2)英语听说72学时(3)专业英语60学时
3、医学统计学50学时
4、计算机文化基础与程序设计72学时
5、局部解剖学24学时
6、分子生物学24学时
7、外科学60学时
(二)非学位课程(选修课):至少6学分
1、医学文献检索20学时
2、科技论文写作12学时
3、医学科研设计20学时
4、实验动物学18学时
5、病理学24学时
6、临床免疫学30学时
7、肿瘤学24学时
(三)学术讲座: 至少2学分
1、参加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学分
2、在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分
五、教学工作或临床工作
2学分 1.5学分 1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2.5学分 3学分 1学分 1学分 2学分 1学分 1学分 1学分 1学分 1学分 1学分 1学分每次0.5每次1学
在科室统一安排下,参加临床工作及实习医生带教,协管病床3-4张,初步掌握外科临床常见病的诊断与处理,并参加手术,掌握基本操作技术。时间为6个月,由科室进行综合考核。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第一学年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完成学位课程及非学位课程的学习。
2、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进入临床,协助上级医师分管病人,书写病历,参加手术,接受临床能力的初步培养,完成专业课及专业英语的学习,并通过考试。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有关文献,写出综述及开题报告。
3、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完成课题的实验研究。
4、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完成课题的总结,撰写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评阅与答辩。
5、第三学年第二学期,整理论文,申请学位。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必修课考核成绩达到70分,选修课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专业课及专业英语学习结束,以硕士点为单位由教研室统一组织考试。
2、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研设计、文献综述、开题情况及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等。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末。
3、毕业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科研进展、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综合考核。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
八、硕士学位论文
1、开题报告:教研室和指导小组同研究生一起制定具体论文工作计划,必要时请有关协作部门参加,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有一定创新性和可行性,要求设计合理,方法科学。鼓励硕士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
2、论文要求:论文应反映研究生已掌握论文选题、课题设计、文献检索、实验方法、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方法,于入学第二年第二学期末完成。
3、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论文需经过导师组预审、教研室内及相关学科老师参加的预答辩,由临床教学医院组织专家经“双盲”方法评审,获得通过后方能申请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按《蚌埠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组织、实施。
第三篇: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科学作风严谨,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其他方面:具有优良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
二、学习年限
三年
三、研究方向
1、护理教育
以当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教育学原理运用到护理教育中,主要研究护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并开展中国护理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研究。
2、临床护理
围绕临床病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健康问题,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开展内、外、妇、儿科病人的临床护理及专科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丰富临床护理理论,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重点从事内外科护理研究。
3、护理心理学
培养具有医学、护理学、心理学专业知识,并能够从事护理心理学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及应用的高级专业人才。主要研究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临床心理护理的科学方法,开展护理人际沟通技巧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
4、重症监护
以危重病医学理论为指导,探讨危重病的发生、发展、转化的规律,研究危重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技术、护理规范,同时开展对患者及家属由于适应伤病所衍生的不良心理反应及其干预策略研究。
四、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必须全部完成,非学位课程选修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包括学术讲座在内,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
(一)学位课程(必修课):22学分
1、政治理论
(1)自然辩证法40学时2学分
(2)科学社会主义30学时1.5学分
(3)形势与政策24学时1学分
2、英语
(1)英语读写72学时3学分
(2)英语听说72学时3学分
(3)专业英语60学时2学分
3、医学统计学50学时2.5学分
4、计算机文化基础与程序设计72学时3学分
5、医学科研设计20学时1学分
6、健康教育学30学时1学分
7、专业课(依据研究方向选学二门课程)
(1)临床护理学30学时1学分
(2)重症护理学30学时1学分
(3)护理心理学30学时1学分
(4)护理教育学30学时1学分
(二)非学位课程:至少6学分
1、医学文献检索20学时1学分
2、科技论文写作12学时1学分
3、分子生物学24学时1学分
4、康复护理学20学时1学分
5、护理伦理学20学时1学分
6、护理管理学20学时1学分
7、社区护理学20学时1学分
(三)学术讲座: 至少2学分
1、参加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每次0.5学分
2、在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每次1学分
五、教学工作或临床工作
硕士研究生按规定完成一轮教学或6个月临床实践工作,并有考核成绩记录。
1、教学实践:硕士生应参加本教研室指定的教学活动(规定上课时间除外),包括参加教研室备课会、听课、部分教辅工作、临床见习和部分课堂授课及政治学习、学术活动、各项集体活动等工作。
2、临床实践:硕士生应参加本专业的临床护理实践,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基
本诊疗知识及按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3、管理实践:在临床实践中结合培养方向及涉及的课题了解病房护士长、科护士长及护理部主任工作内容和方法,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管理能力。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研究生期间,除必须完成共同必修课规定的学时、学分外,还需重点进行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包括导师指定的必读的最新中、外文版护理学专著中外书籍;学习有关的工具书的利用,文献资料的检索、鉴别、分析;参加教研室的部分科研工作及相关的学术讨论,担任部分实验课的教学;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室科研工作,对选定的学位论文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出学位论文,进行论文评审和答辩。
具体安排:
1、第一学年:学校统一安排学习公共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
2、第二学年:第三学期进入科室,主要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实验与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在导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可以安排一些专题讲座。学期结束时,以专业点为单位组织专业课和专业英语考试,并将考试试卷及成绩报研究生部备案。同时阅读有关文献,写出综述及开题报告。第四学期做预备实验及进行课题实验研究,本学期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
3、第三学年:继续参加病房或教学工作,进行专业定向培养,包括各研究方向特定科研设计,专业知识学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学校、系和教研室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和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考核方法
1、课程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必修课考核成绩达到70分,选修课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专业课及专业英语学习结束,以硕士点为单位由教研室统一组织考试。
2、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研设计、文献综述、开题情况及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等。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末。
3、毕业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科研进展、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综合考核。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
八、硕士学位论文
1、选题
在充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专著等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选题的方向应尽量与导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相关或与教研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一致,课题的选题应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确定。
2、开题报告
选题后应立即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广泛邀请教研室及相关科室的人员参加,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选题的目的、依据,目前国内外进展的状况,研究的基本内容,采用的方法与手段,预期达到的水平,科研的条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度安排,经费预算等。开题报告后,导师组及相关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其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方可确定研究课题。
3、课题研究
确定科研课题后首先进行预试验。进行科研时,教研室及导师组应指定专人协助及指导科研工作。研究过程中要及时作好记录,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以便及时解决。科研中应培养严谨、求实、慎密的科学态度,严禁弄虚作假。
4、毕业论文的撰写与要求
三年级下学期主要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系统总结研究内容,提出学位论文的见解及价值,完成论文初稿。学位论文需经过导师组预审、教研室内及相关学科老师参加的预答辩,由护理系组织专家经“双盲”方法评审,获得通过后方能申请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按《蚌埠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组织、实施。
第四篇: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71007)
一、培养目标:
1、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规律。本学科主要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遗传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具有团结合作,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研究及教育的精神。
2、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3、较熟练地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初步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研究方向:
1、分子遗传: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重组、转座、DNA损伤与修复、基因突变、遗传与进化等。
2、数量与群体遗传:根据遗传学原理,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生物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采用数学、统计等方法研究生物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种群演化、生物进化等。
3、细胞遗传:细胞的起源与进化,细胞的增殖与周期,细胞的分化和生长,细胞衰老;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变异,核外遗传等。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一年,在职硕士可延长二年。累计在学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第一年一般以课程学习为主,后两年以论文工作为主。
四、课程设置, 学分要求和课程说明
硕士生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2学分实践性环节)。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的硕士生需补
本科生课程。硕士生32学分中,学位课约占57%左右,非学位(即选修课)约占43%左右(包括实践环节)。
课程设置:
学位课
1、公共基础课(7学分)
(1)自然辩证法2学分
(2)第一外国语52、基础理论学位课(5学分)
(1)分子生物学3
(3)微生物遗传学2
(4)生物化学33、专业基础和专业学位课(6学分以上)
(1)分子遗传学3
(2)数量遗传学3
(3)群体遗传学3
(4)细胞遗传学3
(5)生物信息学3
选修课
(1)进化遗传学2
(2)发育遗传学2
(3)基因工程2
(4)细胞工程2
(5)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2
(6)分子系统学2
(7)蛋白质组学2
(8)生物统计学2
(9)生物物理学2
(10)生物多样性专题
(11)第二外国语
课程说明: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学分 学分 2学分 2学分
(1)细胞工程
掌握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2.了解植物细胞工程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及发展趋势。
(2)基因工程
初步了解目的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原理,目的基因的分离克隆和表达载体的构建。提高转化效率的新技术和新策略、外源基因在转化植物中瞬时表达、稳定表达的规律及其调控,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杂交鉴定,及当前植物基因克隆和转化的最新技术。
(3)生物信息学:
以计算机、网络和生物数据库为手段,开展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算法)、存储、分析、解释、数据与知识发掘等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技术研究。
(4)分子遗传学:
从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重组、转座、DNA损伤与修复、基因突变、遗传与进化等理论。
(5)分子生物学:
主要介绍基因DNA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以及与这些过程有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并对基因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6)数量遗传学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基因作用——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概念,群体平均数和基因效应,遗传方差和亲子代协方差,遗传力和选择效应,遗传相关和选择指数,遗传交配设计,配合力和杂种优势,遗传型和环境互作。
(7)群体遗传学
研究植物群体遗传与进化的原理,变异模式,群体的遗传平衡法则,改变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隔离与物种的起源,渐渗杂交与进化,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以及适应性,种的形成等。
(8)细胞遗传学:
观察和分析细胞内各部分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结构,以及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变化过程;叙述细胞内各个部分的化学组成和新陈代谢的动态,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方法,阐明细胞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而说明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分化、分裂、运动、遗传、变异和进化等生命活动现象的机理。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
2、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的作用,因材施教,教书育人。要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具体培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发挥优势,不断积累新的经验。
六、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分为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课程学习计划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制定,应在研究生入学一个月内提交;论文研究计划(包括论文开题报告的安排、进行方式、论文工作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和完成期限等),一般在第二学期末提交。
2、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研究生参加实践教育的具体办法参照《南京林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实践教育的规定》执行。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教学实践、或技术服务、或社会调查。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或20个工作日,以培养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辅助导师参加大学生的某个章节教学、辅导、指导实习、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指导毕业设计等。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或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2学分。
3、学术活动:导师和学科组应积极要求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学术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和创新精神。鼓励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是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考核,交流培养经验检查培养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行人才分流。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由本学科专业组织专家小组对研究生论文研究的工作态度、论文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全方位考察,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问题较多者或不符合要求者,提出整改意见。
考核内容: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业务方面主要是课程学习、外语水平、文献综述、实验操作能力、开题报告及写作表达能力。
考核由学科组织专家5-7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政治思想考核由研究生院总支组织进行。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考核合格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缴费延长学习时间,专家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考核优秀者可作为提前报考博士生和获得奖学金的候选人。
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导师要加强从开题到科研、论文写作、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2、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论文的基本要求(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应有新见解或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或独立承担工作的能力)。
3、一般硕士生论文科研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工作应包括的内容(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调查报告、课程设计)。
4、一般应于第三学期末由系组织进行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3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对研究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5、硕士研究生在论文答辩前争取在国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文章。
6、按照《南京林业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的有关要求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做到公正、公开,严格要求。
第五篇: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50120)
一、培养目标
培养在对外汉语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与现状,把握本学科的学术发展方向和最新学术成果,有一定对外汉语理论研究、应用能力及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具备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科研以及国际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对外汉语本体研究
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3.第二语言习得
4.汉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5.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三、修业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为2-3年,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在学期间,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已公开发表3篇以上(含3篇,其中至少有1篇为CSSCI检索源刊物)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经硕士生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可申请提前毕业。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低于27学分。修满规定学分且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组集体培养和指导教师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导师组以指导教师为主,由3-5人组成,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拓展学生知识面和研究视野。
2.采取师生互选方式确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制定学习计划。
3.硕士生应于入学之初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并根据本专业硕士生必读文献阅读目录,每学期至少提交一篇文献阅读报告。
4.根据需要,采取联合培养的方式,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承认学分,实现开放式培养。
5.有计划地聘请校内外专家担任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承担授课任务,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 程
类 别课 程
编 码课程名称开课
学期学
时学
分备 注
公共
基础课100020001001马克思主义理论春季603需从4门课程中选择2门。外语背景的学生可申请免修基础外语课,但必须修读汉语言专业基础课。
100020001002-x基础外国语春季
秋季80
4学科
基础课200020102001汉语言专业基础秋季804需至少选择3门6学分的课程,其中含一门研究方法类课程。中文背景的学生可申请免修汉语言专业基础课。
200020102002理论语言学秋季40
2200020102003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秋季402
200020102004语言学方法论春季402
专业
主干课200020103001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春季402需至少选择3门6学分课程
200020103002对外汉语语音词汇问题研究春季402
200020103003汉语语法问题研究秋季402
200020103004中国文化专题研究秋季402
发
展
方
向
课专业方向课20002010400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春季402需至少选择3门6学分课程。
200020104002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春季402
200020104003语用修辞研究秋季402
200020104004语篇分析研究春季402
200020104005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秋季402
200020104006跨文化交际专题研究秋季402
200020104007汉字教学研究春季402
200020104008应用语言学导论春季402
200020104009社会语言学春季402
200020104010语言测试研究春季402
200020104011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秋季402
200020104012中国文学专题秋季402
公选课、跨专业课100020004026现代教育技术春季
秋季40
2100020004020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春季
秋季402
必修
环节论文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32.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为课程讲授和研讨并重,选取相关研究领域的高水平论文、著作进行研读并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式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实践类课程可以采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一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一般采用笔试和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其中至少有一门学科基础课的考试为闭卷形式。
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倡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文献阅读报告、调研报告、课程论文等书写规范和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
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考试按照百分制评定,考查按照合格、不合格评定。考试成绩分为5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七、学位论文
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全部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形式。学位论文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要有创新性。学位论文工作包括以下四个主要环节: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入学3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制定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并由硕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四学期末进行,由导师组教师参加。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少于8个月。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
4.学位论文答辩
提前修满学分,经指导教师和学院同意,学位论文审查合格后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原则上在第三学年末进行。硕士论文答辩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
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3学分。
八、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一至第五学期进行。第一学期开始,结合所学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知识,在指导教师安排下,参加留学生教育学院的教学见习活动。教学见习活动要听3门以上主干课程,每门课不少于4课时,并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1次教案写作,参加统一试讲。完成以上环节的学生可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教学实习。教学实习要在学院统一安排下进行,集中进行一至两次讲评,教学实习不少于20学时。教学实习结束后,撰写3500字左右教学实习报告。
附:经典文献目录:
一、汉语本体研究(13)
1.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符淮青,词义的分析与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6.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陆俭明、沈阳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
10.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5。
11.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2.沈阳编著,语言学常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
二、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5)
14.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5.李泉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16.刘珣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17.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也在1994年至1997年的《世界汉语教学》上连载过,可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下载)
18.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
三、语言学习与习得(5)
19.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0.温晓虹,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1.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2.吴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3.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四、二语/外语教学法(7)
24.丁迪蒙,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技巧,学林出版社,2006。
25.彭增安、陈光磊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6.徐子亮、吴仁甫著,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7.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28.杨寄洲、崔永华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9.张和生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30.Jack C.Richards & 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语言教学的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五、文化教学(3)
3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32.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33.赵金铭,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六、语言测试与教学评估(3)
34.王景英主编,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5.杨惠中,语言测试的设计与评估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6.张凯主编,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七、教育心理学(3)
37.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8.江新著,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9.李广平、杨玉宝主编,教育科研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八、对外汉语教师技能(11)
40.陈宏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教案设计,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
41.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42.李泉主编,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43.李泉主编,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44.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45.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46.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47.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48.卢福波著,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49.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0.周健著,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