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

时间:2019-05-15 09:3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2013年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认到垄断资本主义

1.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界70年代以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3.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

垄断组织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垄断条件竞争的特点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5.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且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长期偏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它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一战前开始形成,二战结束后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积极作用:首先在一定程度中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

要注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三种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各种国际垄断组织,同盟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5.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地位。

三、经济全球化

1.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2.表现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

3.动因

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二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三是各国经济体制变革。

4.后果

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消极后果: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二是在经济增长中社会进步,可能导致环境恶化;三是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是经济全球化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四、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二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资本家日渐采取缓和的劳资关系制度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五、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历史地位

进步性: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并且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2.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久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资本积累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商品经济及商品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与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坐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3.货币

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一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1.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使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不断增长,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

3.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的阶段: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职能);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职能);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职能)。连续进行的条件一是空间上并存二是时间上继起。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一是缩短资本周转时间,二是加快流动资本周转速度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两个基本理论:一是两大部类,第一大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大部类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二是社会总产品上从价值上分为C+V+M三部分

4.资本主义工资与利润

资本主义工资本质:工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5.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特征是和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周期性的特点: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四、资本主义政治本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职能: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本质: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治、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本质是为资产阶段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段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段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本质: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六届六中全会最先提出,党的七大通过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并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变现出来。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凝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倡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幽灵雪峰,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族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毛泽东思想

1.形成和发展

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战争与物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2.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3.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科学成果;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4.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三、邓小平理论

1.形成和发展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是到的主题。

历史依据: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

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和发展

时代背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现实依据: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

2.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指导意义: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新环境,新的科学水平、新的科学判断、新的科学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五、科学发展观

1.内涵和精神实质: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2.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内容: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第一,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第二、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第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应该做到:第一,理论创新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第二,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第三,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第二篇: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总结

考研政治:物质世界和实践八大命题点

物质世界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年的考核重点。

命题点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命题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哲学史上有所谓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过程,它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而反动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根源。一般说来,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它却是生长在结果实的、活生生的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3.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

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命题点3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一定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界定的。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与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命题点4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意识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命题点5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是时间空间的具体内容。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必须借助物质运动而存在,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命题点6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命题点7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由于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命题点8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制约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产生后,又制约自然界,不断地改变自然界。这种改变产生两种结果,如果尊重自然规律,既推动自然界的发展,又可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如果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破坏了生物圈内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就会出现生态失衡”全球危机。

从表面上看,生态失衡"全球危机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它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严重失衡,因为这种危机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进入自然系统而导致的,它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 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 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在实践中正确处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促使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三篇:2013年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认到垄断资本主义 1.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界70年代以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3.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

垄断组织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垄断条件竞争的特点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5.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且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长期偏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它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一战前开始形成,二战结束后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积极作用:首先在一定程度中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

要注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三种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各种国际垄断组织,同盟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5.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地位。

三、经济全球化 1.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2.表现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 3.动因

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二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三是各国经济体制变革。

4.后果

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消极后果: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二是在经济增长中社会进步,可能导致环境恶化;三是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是经济全球化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四、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二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资本家日渐采取缓和的劳资关系制度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五、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历史地位

进步性: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并且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2.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久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资本积累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商品经济及商品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与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坐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3.货币

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一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1.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使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不断增长,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

3.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的阶段: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职能;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职能;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职能。连续进行的条件一是空间上并存二是时间上继起。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一是缩短资本周转时间,二是加快流动资本周转速度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两个基本理论:一是两大部类,第一大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大部类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二是社会总产品上从价值上分为C+V+M三部分

4.资本主义工资与利润

资本主义工资本质:工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5.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特征是和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周期性的特点: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四、资本主义政治本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职能: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本质: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治、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本质是为资产阶段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段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段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 论和观念的总和 本质: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六届六中全会最先提出,党的七大通过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并 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变现出来。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凝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倡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幽灵雪峰,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 的新境界。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高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 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族政治、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重大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毛泽东思想 1.形成和发展 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战争与物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2.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 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3.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科学成果;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 富。4.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 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三、邓小平理论 1.形成和发展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是到的主题。历史依据: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2.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 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和发展 时代背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现实依据: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2.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3.指导意义: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新环境,新的科学水平、新的科学判断、新的科学体系。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五、科学发展观 1.内涵和精神实质: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2.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是与 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内容: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是制定并贯彻执 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第一,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 提条件;第二、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第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应该做到:第一,理论创新必须要坚持 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第二,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第三,理 论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第四篇:考研政治知识点

毛泽东著作

1.1926年前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2.1928年10月和11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3.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4.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针对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指出“本本主义”是错误的,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5.1937年,《实践论》《矛盾论》,对党的思想路线做了系统的哲学论证,主要为了克服教条主义。

6.1938年5、6月,《论持久战》,阐明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7.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8.1938年11月,《战争和战略问题》,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9.1939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10.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已经形成。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首次明确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11.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12.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成为延安整风的指导性文献。

13.1941年5月,《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实事求是”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14.1945年,中共七大上《论联合政府》,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15.1947年12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第一次将当前阶段的经济纲领概括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6.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作了完整的概括,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对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作了完整的概括,即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7.抗战胜利后,《论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完整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8.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概括。

19.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深刻阐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为

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0.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思想。

各种会议

1.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选举产生陈独秀、张国焘、李达

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讨论实际工作计划时,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

2.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

义、共产主义。当前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3.1923年6月,中共三大,提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

义加入国民党。

4.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对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

治基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5.1925年1月,中共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6.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选出了以

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作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7.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8.1935年1月,遵义会议,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

地位,开始从理论上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从幼年达到了成熟。

9.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阐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10.1937年8月,洛川会议,指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强

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11.1938年9月至11月,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作《论新阶段》报告,最先提出“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12.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标志国民党从片面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

13.1945年4月,中共七大,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思想,通过的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4.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即“两个务必”的思想: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5.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共同纲领》的基础。

16.1950年6月,七届三中全会,确定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会议制订了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着重抓了四方面的工作: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7.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

任务。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18.1958年11月到1959年4月,第一次郑州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武昌会议)、八

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海会议)、八届七中全会等,主要是纠正围绕生产关系方面的急于过渡和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急于求成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在坚持“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带有局限性。

19.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庐山会议,出发点是统一全党认识,巩固纠“左”成果。

20.1959年8月2日至16日,八届八中全会,全党范围展开反右倾斗争。

21.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

针。

22.1962年1、2月,“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带头做自我批评,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

神和自我批评精神,在三年调整时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23.1964年底到1965年初,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24.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文化大革命”

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5.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

26.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27.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

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并且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28.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29.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

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论,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30.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内容: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

段,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

31.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四大,明确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32.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3.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三项内容:一是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二是指出马列主义

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

34.35.36.37.38.39.40.41.42.43.平理论,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三是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998年10月,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9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0年2月,江泽民广东考察,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2001年7月,江泽民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并在2004年写入宪法。大会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内容。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进一步阐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

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概括。

其他各种标志、第一次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广东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图谋达到高潮: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孙中山。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中国旧式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化肇端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运动失败标志: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戊戌维新。孙中山由改良转向革命的转折点:1894年上书李鸿章失败。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护法运动的失败。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1925-1927大革命高潮的起点:五卅运动。大革命最终失败的标志:七一五政变。

19.20.21.22.标志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一二九运动。标志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开始:九一八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卢沟桥事变。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9月22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

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2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第一次重大胜利:平型关大捷。

24.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首次大捷:台儿庄战役。

25.全国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

第五篇:考研政治时 总结的知识点

中共史1921、7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7中国共产党成党的二大分清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1923、6党的三大决定同孙中山合作,建立广泛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1925、1党的四大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问题

1927大革命失败

1928召开党的六大,指出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排斥民族资产阶级1935、12瓦窑堡会议,彻底解决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

毛泽东的代表作及毛泽东思想中的核心理念

1929年《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提出了赵忠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

1930年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确立“要以乡村为中心”的理念,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夺1930、51935、1219381939、101939、1219401941、51945、41947、121948、41949、619491956、41957、2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反对本本主义》①首次明确反对教条主义,提倡实事求是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提出两个先锋队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共产党人〉发刊词》①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②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①提出“人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②首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三大纲领《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阐述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①论述了党的最低纲领、最高纲领及其关系②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③党领导的军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概括为:“没收---,没收--,保护—”晋绥干部会议①完整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②完整概括了土地改革总路线《论人民民主专政》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七届二中全会①第一次提出执政党建设②全面系统论述了五种经济成分《论十大关系》①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把国内外一切----,为社会主义—”②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①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③把农、轻、重三者的关系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论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下载2013年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考研政治精华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精华知识点总结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综合各家之后,得出:否定之否定规律,必然和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矛盾对立统一,实践,认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

    考研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主要掌握以下67个知识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5、两种历史观的对......

    考研政治史纲复习知识点总结

    史纲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第一章 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第一批不平等......

    2017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抗日战争

    http://www.xiexiebang.com/kaoyan/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

    考研政治:认识论知识点

    考研政治: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可以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中的具体应用部分,在奠定了科学的物质世界观后,认识了整个物质世界的变化与发展,需要我们人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指导:辩证唯物论2

    三、意识观 ◆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

    考研政治大题知识点总结[全文5篇]

    一、 原理(4p25的4代表任4,2p106的2代表20天20题) 1、 认识论 ①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4p25;2p106(考点19)) 真理尺度:必须遵循、规律本质、只有才能 价值尺度:必须遵循、满......

    2016考研政治:改革开放三大知识点总结

    2016考研政治:改革开放三大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中,“改革开放”是很重要的一个考点,每年的考研政治永远少不了这方面的知识点,因为如今中国能发展得如此繁荣,离不开改革开放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