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小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从开学到现在,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在目前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中存在着好多问题,下面是问题分析及我采取的对策:
(1)做笔记的习惯需要进一步培养。部分学生不知道做笔记,老师提醒做笔记,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将笔记记在课本相应的位置,随便找个地方就记。而且有的学生写的字很大、很乱,不利于以后的复习巩固。不做笔记的学生会出现当时理解了、记住了,但是过后又忘了,出现复习时知识遗漏的现象。对策:让学生明确做笔记的重要性;在需要学生做笔记时一定要进行强调说明,要做而且要做的位置;课堂上巡视,随时提醒;课后将课本收起来检查,成绩好的学生笔记一般做的比较好,不合格的学生一定要求学生参照别人的补上。在起始阶段教师一定要检查落实。
(2)审题能力、解题技巧有待加强。据我观察,猜题的同学大有人在。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做题越快,因为他在猜题,题目及选项扫一眼,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及分析,觉得哪个答案像,就选哪个答案。对策:要求学生做题时读题要慢,要找出每个题的关键词,要知道每个题是考查课本上的哪个知识点;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只说答案,要说出这个题的解题思路。生物简答题一般都通过图来考查,认真对待课本上的每一个插图,要求学生熟记并检查落实。在处理题目时,不同的班级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七八班,重点处理学生存在问题较多的题目,而对于五六班,速度要放慢,多通过一些题目的处理来帮助学生熟知解题的技巧。
(3)死记硬背,没有刨根问底的好习惯。当时记住的知识过后就忘。措施:说明理解的重要性;对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在班中大力表扬,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对于撂爪就忘的情况,采取循环记忆法,学习后面知识的同时,不忘对前面知识的复习记忆。
(4)欠缺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学生存在逼着学的现象。措施:对于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但是教师要先了解这个孩子的性格,有的需要哄,有的需要吓唬。做好其思想工作特别重要。而且一旦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解决,不能给他们钻空子的机会。
(5)课堂上不会听讲,步伐跟不上老师。措施:教师授课时要密切关注学生,通过其表情、动作上来掌握其听课状况,随时进行提醒。
(6)书写习惯需要我们各位老师齐抓共管。
(7)错别字虽然是个别现象,但是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原先一直存在要求的多,但落实的少。只要落实到位,学生的成绩也就提上来了。落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去落实,二是交给学生去落实。学生落实是在老师的分工下成立一帮一或帮二帮三互助组,学生检查,老师抽查。
第二篇:小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小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一)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受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诸如人的个性特征、情绪特征、意志品质等。在影响小学生学习成绩的诸多非智力因素中,毅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在对学习成绩发生影响的非智力因素中,缺乏毅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可以说是一个开端环节。
首先,缺乏毅力的学生往往不能克服困难坚持学习。在学习顺利时,能够坚持学习的时间也比别人短;若遇学习不顺利,则会干脆放弃学习。所以,缺乏毅力直接导致学习成绩差。其次,缺乏毅力还会通过知行脱节和低自尊等环节间接导致小学生学习成绩差。缺乏毅力的学生有时会知行脱节。一方面,他们并不是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够坚持学习,产生知行脱节现象。知行脱节和低自尊往往互为因果关系。一方面,低自尊的学生因为缺乏自信,每当遇到困难时很容易放弃,从而导致知行脱节;另一方面,知行脱节所产生的结果会使行为与认知偏离更远,从而更觉得自己不行,导致自尊更低。低自尊的学生往往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即使努力也没用,因此,学习成绩比较差,尤其在遇到困难时会更差。
低自尊的学生一般都是自卑感比较重的学生,他们往往由于非常敏感而导致对行为矫枉过正。例如:老师批评了两句就不去学校了;考试成绩不好就故意捣乱;为自己的下一次成绩不好做铺垫、准备借口,等等。这种矫枉过正的反应会进一步加速知行脱节现象,因为这些学生其实知道他们这样做是不好的。这些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很追求虚荣,他们的许多行为表现都是虚荣心驱使的结果。
这些低自尊的学生往往也表现为缺乏竞争意识,对什么都满不在乎。
从上述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循环关系图来看,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智力的影响并非一二个因素孤立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从非智力因素入手去纠正小学生的学习问题,并提高其学习成绩并非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如果再加上智力因素、家庭和社会等因素,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二)对策指导
一般来说,对付那些缺乏毅力的学生,行为论的强化说比较有效。因为这些学生只是缺乏毅力,并非不明事理。具体做法是,一旦发现学生能够坚持学习一段时间,及时给予强化(表扬或其他),使这种行为继续下去:学习强化(表扬或其他)再学习。
强化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参照奖励的使用策略中提到的固定率策略或变化率策略。另外,也可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原理,通过在无条件刺激物和中性刺激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毅力。具体做法如下:
如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生学习和奖励之间建立联系的方式增强其学习毅力。奖励的使用可参照前面有关奖励的使用策略。
自尊作为心理健康的中心环节,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低自尊的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这里既有个性方面的原因,也有外在原因,但多数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高小学生自尊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了解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然后才能针对其原因,制定具体措施。一般来说,小学生的低自尊和学习成绩差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当然,小学生的低自尊也与其他因素有关。有的小学生由于认为自己的某方面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如因为在课堂回答问题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等。由于低自尊的形成往往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用认知的方法提高其自尊更有效。采用认知方法提高自尊的基本原理是:认知改变行为,不健康的行为是人们的认知活动作用的结果。教师的作用是:通过改变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提高其自尊。教师首先应当从小学生的问题入手帮助其端正对自己的看法;如果小学
生对自己的看法并没有错误,教师则应进一步从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入手,帮助其看淡眼前的利害得失,教其从长远着想,着重考虑人生的大方向、大目标等。低自尊有时还会导致小学生缺乏竞争意识,看似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他们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掩盖他们不敢与别人竞争的虚荣心理。这些学生的最大障碍或最大问题是:他们把眼前的虚荣看得高于一切,有时会为了满足眼前的一点小小虚荣而不计后果。教师对待这些学生应采取的态度是:尽可能淡化其自身的种种缺点,但是,通过举出别人的类似做法说明其利害。总之,在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之前,尽量不要伤及其“自尊”。有些低自尊与较为忧郁的个性特征有关,对于这些学生,一般的认知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要时需要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帮助。
随着学习更有毅力,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提高,其知行脱节行为和过于敏感性会自然扭转,反过来促进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虽然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及其他因素在决定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中不可分,以上部分还是分别对它们作了介绍。但是,教师在考虑这些因素时应放在一个总体框架下进行。
第三篇:小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特征分析
小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特征分析
姓 名:程
单 位:江西省新建县实验小学
联系方式:
邮 编: 伟
chengwei044@163.com 330100
小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特征分析
儿童英语学习的很多心理和社会特点既不同于儿童的第二语言学习(尽管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又不同于成人学习者,他们在语音学习、词汇学习、听说学习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所以,一切教学策略的探讨都必须建立在对儿童英语学习心理特征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一)语音学习的特点
儿童先天具有较强的语音的感知和语音辨析能力及语音模仿能力,大多数有关年龄变量对儿童英语学习能力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最后达到的语言水平较高,在发音方面尤其如此。通常,如果学习者在
六岁之前说第二语言,那么他将很少或没母语口音;
在七岁至十二岁之间开始说第二语言,那么他可能有轻微的母语口音; 在十二岁以后学习第二语言,那么他将几乎总是带一定的母语口音。儿童在语音的感知方面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有研究发现,儿童对单音节词和开音节词的掌握相对较为容易,如car、cow等,在感知以爆破音结尾的词时精确性差,分化较为困难,如:儿童总是把词尾的辅音吞掉,把love mummy读成[lΛmΛmi];
对辅音连的感知和模仿都较为困难,如:在学习“sw”、“gr”、“fr”时,他们往往去掉其中一个辅音或增加一个元音,对近似音容易产生泛化现象,如hen和hand。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儿童在感知、模仿和分化上较为困难的音,对容易产生泛化的音,教师应给予重的指导和练习,使儿童在初学英语阶段掌握正确的语音,以免对后续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定势影响。本人在试验区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和任课教师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期间学习过英语的孩子,如果当时学的发音不标准的话,就基本上要比初学者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纠正,反而加重了师生的负担。
(二)词汇学习的特点
在儿童语言里,词作为意义单位所起的作用远比它们作为结构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儿童对词的掌握 更关注词的意义,忽略词在句子的位置、语法结构等。儿童母语学习词类发展方面的研究发现: 会更早学会,并且容易被记忆和检索: 表达具体意义的词 引起强烈、愉快情绪的、儿童在一岁半至三岁期间
以掌握实词为主,由易到难的顺序依次为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量词。
三至六岁期间,儿童掌握的词类范围不断扩大,虽仍以名词和动词为主,但其它词类在总词汇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在英语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儿童英语词类的发展与儿童母语词类学习发展非常相近。
此外,有人(Anglin,1970)曾研究了儿童与成人对词汇意义认识的差异,并对儿童词汇习得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追踪调查,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
儿童英语词汇习得的一些重要特征,:
(1)儿童倾向于将一组词按主题横向组合起成年人则一般将同的词按句法特征进行分类。如对于提示词table,儿童的反应是eat,而成年人常见的联想是chair。这显然与儿童的认知环境与抽象能力有关。
(2)儿童对词义的理解逐渐由具体向抽象发展。成年人比儿童对词汇的抽象意义更容易接受,更倾向于使用暗喻式的表达法,如:3岁左右的儿童否认bright和hard可用来描写人,但到12岁左右,儿童便对这种搭配习以为常。(3)儿童对事物和词的理解逐渐概括化。此外,本人还发现在现代信息社会,儿童受电视、电影、网络和各种平面广告宣传影响,容易掌握一些广告词汇、流行词汇、缩略语和混合词汇。由于儿童的内部言语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在识记词汇时总是要出声读,通常还有动作和歌曲的支持。此外,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记忆和思维都具有高度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所以儿童在识记单词时,如果能将单词和实物、图片、有关记忆的歌曲和顺口溜或一定的情景结合在一起,那么对词汇的识记效果比起机械的重复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儿童的短时记忆也很容易遗忘,必须经常重复,还要用多种形式来反复刺激,才能进入长时记忆,取得较好的记忆巩固效果。
(三)听说学习特点
小学阶段的儿童听觉敏锐,模仿力强,他们先天具有较强的对语音、语调的听辨和感知能力,他们更倾向于用听觉而不是以了解发音的方式去处理语言,听是儿童获取语言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小学英语课堂上录音材料被广泛应用。但是对于英语学习而言,学龄初期儿童由于积累的词汇还很少,更缺乏系统的语法知识,因此,他们通过听觉获取信息的过程表现出需要其他信息辅助听觉信息获得的特点,那就是借助于非言语信息的支持来理解输入的信息。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和学生互相之间在语言交流过程中的声调、语气、丰富的表情、手势或体态等信息以及输入的语言材料中的插图、声音、动画等非言语信息都是儿童完成语义辨识过程,即真正达到言语理解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它有助于儿童理解当前输入的信息,有助于儿童对自己当前话语表达的适用性、切合性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儿童通过听觉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性对小学阶段英语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人在进行试验时也发现,学生非常不喜欢纯粹的朗读或者抄写的方式来记忆单词,一般倾向于用图形和图像辅助记忆或者编顺口溜和对话的方式进行记忆。
在儿童英语听说能力发展过程中,有人认为有一个重要的时期“沉默期”应该值得注意和重视。这个时期一般出现在初学语言的时期,在较长时间里,儿童通过“听”来提高语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来发展语言能力,他们往往保持沉默,极少用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当语言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儿童就开口“说”话了。所以这一阶段不应该强迫学生过早的进行语言的输出的活动,如说或写。对于这一观点,很多人持有不同的看法。本人认为,“沉默期”的存在并不是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独特现象,有时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由于缺少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或由于个体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局限所致,而主要反映了学习者的一种心理状态,即自信心。学龄初期正是儿童英语听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我们种资源,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听力训练环境,加大可理解的语言信息的输入量,在此基础上,为儿童创设使用英语的活动和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说、练,就能够充分利用儿童听说能力的先天优势,使他们的听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或者至少缩短儿童语言学习的“沉默期”。本人在试验区进行调研时发现,来自农村和幼儿园没有学过英语的儿童的“沉默期”较长,更需要教师关注,否则学生一旦失去学习兴趣或者基础差距多大就会影响以后的学习。“跨越式”教学采用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听、说、背、唱、演、编、玩、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表现欲,所以对普通班而言成绩提高的速度较快。
儿童学习英语的基本形式是模仿,他们学习语言时,从整体把握语言,不为个别词句所困扰,但由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局限,他们接触语言时,主要注重语言能用来做什么。因此,儿童在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时,更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意义,而不太关注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形式,与成人相比,儿童更容易获得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儿童一般喜欢学习短的词语,与他人进行简短的对话,他们对节奏感和旋律感比较强的英语歌曲、歌谣非常感兴趣,也容易学会。在我们试验中使用的资源中就包括大量歌曲和对话,情景丰富,发音地道,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口味和心理特征。
(四)儿童英语学习的先前知识和技能
对于汉语学习而言,学龄初期的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母语知识基础,一般5~6岁的学前儿童已经掌握3500个以上的口头词汇和进行人际交流的初步经验,这是儿童语文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但对于英语学习而言,处于初学阶段的儿童的先前英语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几乎为空白,因此,他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常常会借鉴母语学习的一些经验来学习英语,这就是母语迁移现象。这种迁移常常会对儿童的英语学习产生一些负面的干扰作用,但是也可能产生正面影响。除了儿童已有的母语学习知识经验会对儿童的学习产生影响外,对于多媒体环境下的儿童英语学习来说,学习者对多媒体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多媒体环境下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熟练性也会对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的效果产生影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儿童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知道如何使用检索和导航工具,知道如何从一个节点跳转到另一个节点,这些技能对学习者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学习者才能将有限的心理资源更多的投入到学习的内容上,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但是,对于学龄初期的儿童而言,他们不仅在英语知识和英语学习经验方面极为缺乏,同时还缺乏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因此,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使儿童掌握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这样才有可能使儿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信息展示和传递的优势来促进学习。如果是在使用大屏幕投影的教室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对这种信息显示的方式不一定比看图书更容易,视听教材里面的多余信息对教学信息的干扰是普遍存在的,学生不一定能很快接受集体对着大屏幕进行阅读的方式。
第四篇:小学生学习习惯案例分析
小学生学习习惯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
赵常宇:四年级二班学生,上课精神不集中,成绩较差,性格外向,爷爷奶奶对他非常疼爱。他不爱学习,上课爱搞小动作,很少回答问题,字的书写相当潦草,写字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笔画不规则,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据父母反映,回家后总是书包一放,假装写会儿作业,转眼就找不到人影了,问了总说写完了。
案例分析:
1、不良的家庭教育:
该生三代同堂,父母对他的成长缺乏正确的引导,父亲太严厉,母亲太放纵,祖父太宠爱。
2、性格弱点:上课不专注,加上接受新知能力差,尤其是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耐心,故而听课效果差,作业、练习水平低。此外,他虽有较强的成功欲望,但缺乏成功动力。
3.来自学校的原因:该生学习基础差,做作业时常拖拖拉拉,不能及时交作业,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的批评,这种自卑感日积月累,使他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因而发展到学习习惯一直很差,直至产生厌学思想。
辅导方法:
1、家校结合。
我们老师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常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络等途径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对其父母及家庭深入地了解,与家长协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共同施教。与他父母讲了孩子在校的情况,并与他们达成了共识,平时多关心他,帮助他搞好个人卫生。多与他父母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时作正确的引导。帮助其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的家庭气氛。
2、个别面谈。
常与赵常宇作个别面谈,以全面了解他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在谈话中了解到,其实卓某也想完成作业,只是因为上课管不住自己,没有认真听课,不懂就不愿做作业,爱拖拖拉拉。
3、创造机会,让他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如上课时多引导他回答问题,多给他说话机会,对于他稍微有一点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增加他的信心。同时,指导掌握学习方法,使之对学习逐步产生兴趣。
4、集体的爱温暖他。
调换座位,让他与品学兼优的同学坐在一起,让他的同桌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发挥小干部的优势,主动与他共同游戏,放学一起走,使他真正感受到同学们的爱,集体的温暖。教育成果:
半年来,老师同学和父母的关心,如春风般吹暖了他的心。通过辅导,赵常宇开始认真听讲了,作业也能及时完成,正确率也明显有了提高。在他的努力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考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反思:
1、宽容以待,良师益友 现在的小学生,别看他们年龄小,可是他们都非常的要面子,你要是太严厉的批评他,效果反而不大。因此,我要做他们的“知心姐姐”。就如我对待赵常宇那样,当他出现不良的学习习惯时,很真诚的和他谈心,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让她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不良习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用真爱对学生。爱是人的一种需要,对小学生来说,渴望这种爱的需求更迫切。教师把爱给学生,学生就会更尊重信任老师,而且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育活动中,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无形中形成一种接受教育的热情和动力。
3、要运用机智,抓住契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学生,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这里的方法是灵活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教育的契机往往潜藏在生活的每一瞬,因此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机智用自己的心去发现,去捕捉每一个教育的契机。
第五篇:小学生学习问题案例分析
小学生学习问题案例分析
我担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小红是我的学生,12岁,独生女。课堂行为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做小动作,偏离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反映:该生很容易分心,经常不看黑板的例题讲解或书上的内容,在课堂中与同桌说话、玩笔、玩自己的头发、东张西望或看窗外,小动作频率较高。从成绩和作业情况来看,作业较为潦草,做作业容易丢三落四,成绩较差。据该生自己反映,其在上课时经常会开小差并不是因为不喜欢这门课或这个老师,而是她很容易被身边其他事情吸引而忘了课堂上的学习任务。该生父母均长期在外经商,生活起居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对她比较溺爱,但母亲比较严厉,回来后经常因为她写作业容易分心责骂她,但收效甚微。[分析] 在学校课堂情境中不乏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Ross(1976)认为学习障碍是因为运用和维持选择性注意力的发展迟滞所造成的结果。由此可见注意力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即与优等学生相比,学习困难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注意的搜寻、稳定、转移、集中能力明显低弱。因此,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就给予学生一些训练注意力集中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使其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将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小红虽已上了五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另外,客观因素方面也会影响小红上课专心听讲。例如,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或者,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小红是不会听课的学生,这点对他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定准自己的位置,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自愿的去读书,去思考。要引导学生有效听课,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高教师亲和力的方法让学生喜欢教师,从而在课堂上能够专心听讲;我们更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用自身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吸引学生,促进学生有效听课。
[方法]
一、自我指导训练
①认知示范:成人执行任务时,大声对自己说话。如指导者示范问自己:“我现在集中注意力了吗?”如果没有,马上坐端正,认真听讲(用行动表示出来)。②外显的引导:个案在指导者口语的示范引导下,表现出同一行为。如成人问:“我现在集中注意力了吗?”个案表现出集中注意力的行为。③外显的自我指导:个案在执行任务时大声指导自己。如个案大声问自己:“我现在集中注意力了吗?”并表现出集中注意力的行为。④轻声外显的自我指导:个案轻声反复练习以外显语言指导自己的行为。⑤内隐的自我指导:个案以内隐的个人语言引导自己的行为表现。(2)感官训练
注意力的品质不仅包括注意力的选择性、分离性和持续性,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注意力。因此,对这几个方面的注意力的训练同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们采用方格练习,设计了1~25的随机数字表来锻炼个案的专注力,用“摸一摸”触觉训练来锻炼个案触觉的注意力,用“听一听”听觉训练来锻炼个案的听觉注意力和选择性注意力,用拼图锻炼个案的持续性注意力等。为了尽量降低个案的实验者效应,对个案的感官训练同样安排在一个小团体中进行。
(3)订立行为契约
为了强化行为改变的效果,研究者与个案订立行为契约。在订立行为契约中,选择合适的强化物非常重要。在与个案及其家长的访谈中了解到,个案喜欢画画,因此,我们与家长商定选择一套个案喜欢的画具作为强化物。我们与个案和家长商定后确定的行为契约如下: 2.认知行为训练方案的实施过程
认知行为训练分四次进行培训。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指导训练和感官训练,训练的时间安排在下午放学后30分钟。训练实施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研究者首先和个案订立行为契约,如果每次训练后的随堂观察中其课堂不注意行为低于5次,即发给一个代币(代币为印有研究者章的千纸鹤),获得5个代币以上即可获得个案想要获得的强化物。
第二,干预阶段。干预阶段主要是采用自我指导训练和感官训练对个案的课堂不注意行为进行矫正。第一次训练主要指导个案掌握自我指导策略:包括认知示范、外显的引导、外显的自我指导和轻声外显的自我指导,教会学生运用外显的言语控制自己的行为的初步方法。与此同时,研究者还采用1~25随机数字表对个案进行专注力训练。培训后,个案基本掌握了自我指导训练的方法。在第二天的两次随堂观察中,个案的课堂不注意行为次数分别为2次和3次,均少于每堂课5次的目标行为,发放2枚代币。第二次训练主要帮助个案复习第一次训练中的自我指导策略的内容,并引导个案采用内隐的自我指导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进行多重感官训练,如让其闭上眼睛,用手触摸小物件,猜想是什么;用耳听各种声音,猜想可能是敲击什么的声音。这样,通过触觉和听觉训练个案的注意力集中能力。训练后,个案第二天的课堂不注意行为次数分别为1次和0次,发放2枚代币。第三次训练主要是指导个案复习掌握自我指导策略。采用1~25随机数字表对个案进行感官训练。训练后,个案第二天的两次随堂观察中课堂不注意行为频次分别为0次和1次,发放两枚代币。第四次训练指导个案反复练习使用内隐的自我指导策略并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对个案在训练中的良好表现给予强化,并在个案的行为契约书上签字,可以用5枚代币换取其想要的卡通水彩画笔。
第三,跟踪阶段。在实验干预后一周,研究者对个案课堂不注意行为进行了6次跟踪观察。在对个案的观察中发现,个案有时会出现突然坐端正的举动,究其原因,个案报告说是突然想起研究者教导的“我集中注意力了吗?”这句话,然后提醒自己认真听讲。可见,个案已能将自我指导策略运用于实际的课堂情境中。
由于小红不会听课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采取方法之前必须进行成因分析,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尝试一下方法:
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4.教师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5、应用报酬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可以给小学生定个奖赏,作为学习的报酬,这个报酬可以依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制订。其次,遇到困难内容可让小学生用假想的敌人来处罚和激励自己。
6、利用目标明确化集中注意力。将大目标明确化,能够明确目标,从而集中注意力。另外,让小学生把目标用文字或图形来表示也有助于提高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