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徐志摩与陆小曼婚礼成千古绝唱
徐志摩与陆小曼婚礼成千古绝唱
徐志摩
风流才子徐志摩与京城名媛陆小曼,经过一段曲折浪漫的相恋之后,于1926年订婚,定于同年孔子诞辰在北京北海董事会举行婚礼。而请出徐志摩的先生梁启超作证婚人,则是徐家同意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的三个必要条件之一。
梁启超作为维新时代的大师,私人生活十分严谨。他虽然喜欢徐志摩这个学生,但两人在家庭、婚姻问题上,观念大不相同。当初徐志摩为了与林徽因结婚而不惜与妻子张幼仪离婚时,梁启超就曾竭力反对。对于徐志摩爱上有夫之妇陆小曼更无好感。起初,无论谁出面做工作请他证婚,他都一概回绝。后来他经不起胡适等人的一再劝说,方同意证婚。徐志摩本与林徽因相恋,后来林徽因许配给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才转而追求陆小曼。梁启超心里总觉得有点对不起爱徒,自己尽管讨厌陆小曼,但事已至此,只好参加徐志摩的婚礼了。但他决定,既要怜惜徐志摩,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
徐、陆两人的婚礼如期举行。轮到证婚人致辞时,梁启超缓缓起身,表情肃然地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必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梁启超接着说:“徐志摩、陆小曼,你们听着!你们都是离过婚,又重新结婚的,都是过来人了!这全是由于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希望你们不要再一次成为过来人。我作为徐志摩的先生———假如你还认我做先生的话———又做为今天这场婚礼的证婚人,我送你们一句话,祝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这段骂训交并、一反常规的证婚辞,令徐志摩面红耳赤,陆小曼脸色发白,冷汗涔涔。徐志摩强忍愧怍,上前对梁启超说:“先生不要再讲下去了。顾全一点弟子的面子吧。”婚礼的喜庆气氛,至此荡然无存。
这段梁启超证婚苦训徐志摩的往事,袖手人多年以前,曾经在不同的文章里读过数遍,然终不得其解。后来在梁启超写给他女儿梁令娴的一封信中,梁这样解释道:“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的事,就是去替徐志摩证婚。他的新妇是王赓的夫人。与志摩爱上才和王赓离婚,实在是不道德之极。志摩找到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将来痛苦会接踵而来。所以不惜声色俱厉地予以当头棒喝,盼能有所觉悟,免得将来把志摩弄死。我在结婚礼堂上大大地予以教训,新人及满堂宾客无不失色,此恐为中外古今未闻之婚礼也。”
“免得将来把志摩弄死”,梁启超一语成谶。5年后,徐志摩飞机失事,魂飞九天,他与陆小曼婚后生活的苦闷可以说是罪魁祸首。也就是这段训辞,吓得陆小曼终生未嫁,只能与翁瑞午同居,直到1965年4月3日,63岁的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抑郁而终。
痛恨陆小曼的不道德固然是一个方面,袖手人觉得,徐志摩与梁启超的大儿媳林徽因的一段旷世恋情,也让梁启超象吃了苍蝇般地不吐不快。借着证婚这个机会,“新仇旧恨”一并了结。附件 张幼仪简介
张幼仪(1900年——1988年)出生地:江苏宝山 第一任丈夫:徐志摩 第二任丈夫:苏纪之 长子:徐积锴
次子:徐德生(三岁夭折)二哥:张君劢 四哥:张嘉璈 张幼仪的一生:
张幼仪的一生分为一分为二,“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去德国前的张幼仪,她比徐志摩小4岁,12岁在二哥和四哥的帮助下入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再次受到了先进教育。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也就是徐志摩的妻子,两人的婚姻,用徐志摩的态度说就是:“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当时替张幼仪作媒的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
1918年,18岁的张幼仪为徐志摩生下长子徐积锴(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幼仪哥哥张君劢的信,被迫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1922年,张幼仪生下次子后,两人在德国柏林离婚。去德国前,张幼仪怕离婚,怕做错事,怕得不到丈夫的爱,委曲求全,可每每都受到伤害;去德国后,她遭遇了人生的最沉重的怆痛,与丈夫离婚,心爱的儿子死在他乡,一切都跌至谷底。
徐志摩与结发妻子张幼仪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女,汉族。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福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陆小曼——一代才女、旷世佳人
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1915年就读圣心学堂,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她是个画家,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父亲陆定原是财政部的赋税司司长,1922年和王庚结婚,1925年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同年参加了中国女子书画会,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她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卞昆冈》五幕话剧。她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
陆小曼母亲的话来说是“小曼害死了志摩,也是志摩害死了小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徐志摩没有与陆小曼结婚,不需要为了金钱四处奔波,他也许不会离开前任妻子张幼仪,就能得到家人的经济上的接济,不需要那么劳累,更不会死于飞机失事;同样道理,陆小曼不离开王庚的话,她也必定是个富太太无疑。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与翁瑞午过着“十分尴尬的同居生活”一直到去世,长达30年。30年里,中国从旧社会走向新社会,可是,陆小曼的生活轨迹没有多大的变化:一是仍然留恋鸦片,二是身体还是多病,三是仍然没有生儿育女,四是还是要靠男人来维持生计。即使陆小曼本人出身名门,才高八斗,她还是没有勇气出来工作,只有到了晚年,才出来就任上海文史馆馆员
第二篇:徐志摩致陆小曼的情书
龙龙:
我的肝肠寸寸的断了。今晚再不好好的给你一封信,再不把我的心给你看,我就不配爱你,就不配受你的爱。我的小龙呀,这实在是太难受了。我现在不愿别的只愿我伴着你一同吃苦。――你方才心头一阵阵的绞痛,我在旁边只是咬紧牙关闭着眼替你熬着。龙呀,让你血液里的讨命鬼来找着我吧,叫我眼看你这样生生的受罪,我什么意念都变了灰了!
……
啊我的龙,这时候你睡熟了没有?你的呼吸调匀了没有?你的灵魂暂时平安了没有?你知不知道你的爱正在含着两眼热泪,在这深夜里和你说话,想你,疼你,安慰你,爱你?我好恨呀,这一层层的隔膜,真的全是隔膜:这仿佛是你淹在水里挣扎着要命,他们却掷下瓦片石块来,算是救渡你!我好恨呀,这酒的力量还不够大,方才我站在旁边,我是完全准备了的,我知道我的龙儿的心坎儿只嚷着:“我冷呀,我要他的热胸膛依着我;我痛呀,我要我的他搂着我;我倦呀,我要在他的手臂内得到我最想望的安息与舒服!”――但是实际上只能在旁边站着看,我稍徽的一帮助,就受人干涉,意思说:“不劳费心,这不关你的事,请你早云休息吧,她不用你管。”哼,你不用我管!我这难受,你大约也有些觉着吧。……
龙,我的至爱,将来你永诀尘俗的俄顷,不能没有我在你的最近的边旁;你最后的呼吸一定得明白报告这世间你的心是谁的,你的爱是谁的,你的灵魂是谁的。龙呀,你应当知道我是怎样的爱你;你占有我的爱,我的灵,我的肉,我的“整个儿”永远在我爱的身旁放置着,永久的缠绕着。真的,龙龙!你有时真想拉你一同情死去,去到绝对的死的寂灭里去实现完全的爱,去到普通的黑暗里去寻求唯一的光明。【www.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注:徐志摩向陆小曼求爱时,一个是有君之妇、一个则初为人妻,但从他们互通的情书来看,他们相爱的热烈火爆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徐志摩的情书《爱眉小札》出版后,连许多自认为是开放新潮的人读了都觉得有点脸红,不好意思。徐志摩给陆小曼写这封情书时,他们的爱情还处于一种“地下”状态,第二年10月3日,这对被称为“才子佳人”的浪漫情侣终于如愿以偿结为夫妻。
第三篇:梁启超为徐志摩陆小曼证婚
梁启超为徐志摩陆小曼证婚:你们用情不专 得重新做人
核心提示:1926年农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在北京北海公园,徐志摩终于与他的灵魂之伴侣陆小曼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新婚典礼上,证婚人梁启超的新婚祝词,却让所有人惊愕不已。他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上没有成就,你们两个人都属用情不专,以至于离婚后再娶再嫁,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凤凰卫视2011年12月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1922年秋天,诗人徐志摩从英国剑桥留学归国,石破天惊地发表了一篇《徐志摩离婚通告》,文名尚未远播的他,立刻以这样的一个头号新闻震动了中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宗西式离婚事件,挑战了中国千百年的封建婚姻制度。徐志摩当时呢,只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在20世纪上半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从政治和经济上,冲击着盘踞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那个时期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思想激变,生活方式也随之在激变。
而那个时候受到挑战的呢,绝不仅仅是传统的婚制度,但是婚姻与家庭,确实是盘绕成了整个社会的基石。从中我们能够清晰生动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呼吸与温度。在那个战略动荡的时代,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性情、个性和理想呢,他们到底追寻怎么样的婚姻与爱情呢?他们是不是也有着非常细腻的情感,有着似火的热情。本期的《凤凰大视野》,我们就将重温那一段段遮蔽与淹没在宏大历史之下的红尘往事,或者它无关历史宏旨,但是一定能引领我们从一个侧面,探寻整个时代的映像。
解说: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乘南京号轮,从上海浦江码头启程,自费赴美留学,与他同行的有汪精卫、李济、查良钊、刘叔和等一批日后在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当轮船航行在浩瀚的太平洋上,徐志摩站在甲板上,遥望茫茫的国土,海天一色间,思绪万千,激动不已。他在船舱中挥毫疾书了一篇热情洋溢,大气磅礴的《启行赴美分致亲友文》,畅谈了他为中华图强民族复兴而渡海求学的豪情壮志。“国难方兴,忧心如捣。室如悬磬,野无青草。嗟尔青年,为国之宝,甚而所惯,以驻我脑。诚哉,是摩之所以引惕而自励也。”
梁文道(文艺评论家):当年的留学生的心态,在某个意义上,直到80年代为止,可能都还存在着,那种心态是什么心态呢?就是认为我们中国还是很落后的,我们中国很封闭的,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天大地大,我坐船出去为什么了什么,要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我出去为了什么,要知道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我要学新的东西。同时,还因为爱国的理由,我把这些东西带回来,带回来我想改变这个国家。所以他们一方面带着很浓重的好奇心,另外一方面有很强烈的急迫感,这是清末第一批留学生出去之后,到民国年间留学生都有的一个共同的一个集体的意识。解说:徐志摩出洋留学,是为了日后进军金融界做准备,他想在中国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他甚至起了个英文名字叫汉密尔顿·徐,意在敬仰美国建国后的第一位财政部长,伟大的政治家,连邦党领袖汉密尔顿。他先进入卡拉克大学历史系,一年后拿下学士学位,继而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嘉宾:而他所以进哥伦比亚大学呢,就是因为汉密尔顿,这是汉密尔顿当年求学的地方。解说:徐志摩立志要做中国的汉密尔顿,这与父亲徐申如对他的期望一致的。徐申如,清末民初时期,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首富,也是该镇商会的会长。1908年,徐申如联合本县乡绅,将拟定要经过桐乡县的沪杭铁路拐了一个不小的弯儿,经过他的家乡硖石镇,使硖石镇迅速发展成为沪杭线上的一个经济重镇。
徐志摩故居导游:对我们本地最大的贡献,也是影响最大的,铁路的应经。原本这条铁路呢,是往我们硖石镇北面的桐乡过,那么正好是一条直线,可以提速啊什么,但是桐乡当时有保守势力是反对,也是比较激烈的,当时徐申如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呢,就跟当地的一些士绅,到省里去争取过来的。据说也受到了当地的保守势力的反对,也砸了他的店,一些店的店门面,不过他坚持下来了。
解说:20世纪伊始,正值中国新旧学制交替时期,科举虽已废除,但地方上的新式学堂尚未开办。徐家是大户人家,有家塾,徐志摩作为徐家独子,四岁就入家塾开蒙,对于这段家塾岁月,徐志摩有过这般记述。“白天天热得连气都喘不过来,可怜的读书官们还照常临帖习字,高喊着,黄鸟黄鸟,不亦说乎。”在孩子的记忆里,这是一段单调刻板,枯燥乏味,而又严苛充实的家塾生活。正是这段严格的传统教育,为他日后成为学贯中西的现代知识分子打下坚实的旧学基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打响,各省纷纷响应。民主、自由的新思想,弥漫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当时正在浙江省最好的中学杭州府中学堂读书的徐志摩,也通过报纸关注着革命的进展。他最崇敬戊戌维新时期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当时,梁启超的启蒙思想和学识风采风行天下。徐志摩就效仿梁启超的文章《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在校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这篇文章在杭州府中轰动一时,被老师贴在教室的后墙壁上。不了,这却给徐志摩的人生,带来了一场巨大的转折。
章景曙(徐志摩研究学会会长):有一次呢,就是那个张幼仪的哥哥,就是那个张嘉璈,当时他来到了这个浙江杭州,担任那个总督的秘书,所以他就到这个学校去视察,视察的时候他看到那个徐志摩的文章,所以这样的话呢,他就觉得这个孩子不错,是不是可以介绍给自己的妹妹,那么他的妹妹正好在苏州念书,当时年纪还很小,是女子师范学校,念书,他们也不管他们两个是不是知道,他们就马上写,他就马上写信给那个徐申如,说我的妹妹想跟你们的儿子,能不能,能够结为这么一段婚姻。解说:张家是江苏宝山县的名门,张幼仪的祖父曾任清朝知县,二哥张军劢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民社党创立者,四哥张公权,曾任中国银行总裁,是政学系重要人物,能与世代书香门第政治经济上炙手可热的张家联姻,徐申如自然是求之不得,两家一拍即合。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事就这么定了下来。这年,徐志摩16岁,张幼仪13岁。1915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上北京大学预科,同年10月份,徐志摩与张幼仪完婚。婚后,徐志摩北上进京读书,张幼仪退学在硖石镇住下侍奉公婆。一日,徐家一个佣人向张幼仪描述了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她照片的情形。徐志摩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张幼仪这才知道,徐志摩对这桩婚姻并不满意,只是碍于父母之命或张家的声势。不幸的种子至此埋下,但此时已经就读北京大学的徐志摩,在张家兄弟的帮助下,得以拜梁启超为师,一番新的天地就此打开。
陈晓楠:1918年,在短短的几个月间,正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徐志摩,就接连遇到了两桩喜事,一件呢是他的妻子张幼仪为他生下了一子,取名徐积锴,徐家举家欢乐;其二是他在同乡蒋百里和妻兄张君劢的引荐之下,正式的拜梁启超为师,成为了一代宗师的新弟子。父亲徐申如大为惊喜,他毫不犹豫的拿出了1000大洋,作为拜师的贽礼,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但事后的事实证明,这也许是他一生投资当中回报最丰富的一笔,拜师那天,梁启超见徐志摩对答之间透着聪慧,非常喜欢,当时正值留学欧美的热潮,梁启超就建议徐志摩到国外去留学,婚后三年,徐志摩独自启程赴美留学。
解说:徐志摩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习甚是刻苦,他在一年半后取得了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又用了半年拿下硕士学位。他如同大多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一样,迫切地阅读研究,汲取一切西方的新知识,几乎西方的每一种思想,学说和主义,他都会涉猎。还一度被留学生们称为布尔什维克。而真正吸引他的是英国的哲学家罗素。罗素,剑桥大学的教授,当时世界瞩目的哲学明星,徐志摩对罗素的憧憬和向往,促成了他留学生涯的最大一次转折。
1920年9月,徐志摩决然放弃哥伦比亚大学,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登上了前往英伦的轮船,他要投奔罗素,到其任教的剑桥大学读博士,而这趟航行,使得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文人和诗人,因为他在伦敦遇到了林徽因。
章景曙:去了以后呢,谁知道罗素被除名了,在康桥被除名了,为什么除名呢?两个理由,一个是罗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跟英国政府政治观点不合;第二个观点因为他跟他的女秘书,因为在英国这个国家里很保守,是不能离婚的在当时,他居然要跟自己的夫人离婚,他就跟那个女秘书好上了,这两件事情除名了,除名以后呢,恰恰中国的国内,这个研究系,研究系有梁启超、蒋百里他们,他们正好成立一个叫讲学社,讲学社邀请,每年邀请一位西方的专家,或者国外的专家到中国来讲学,那么罗素正好邀请他来。所以徐志摩到英国的时候,罗素已经到中国来了。解说:在剑桥扑了个空的徐志摩失落又寂寞,他给父亲写信,希望张幼仪能来英国夫妻团聚。但由于他的贸然退学,没经得父亲同意,恼怒的父亲没有立刻回复他的要求。这年秋天,倍感孤独可怜的徐志摩,开始在伦敦广结名流。为了结识英国的大文学家狄更生,他前去拜访,当时伦敦国际联盟的主席林长民,希望他能代为引荐。在林家,他见到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
嘉宾: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当时民国的风流人物,是一个风云人物,也是风流人物,主要的还是林徽因的气质和她的美貌,这个呢都必须考虑进去。
解说:就在徐志摩与林徽因频频交往之际,1920年冬天,张幼仪满怀期待之情抵达法国马赛港,她此次奔赴英国是为了与丈夫团聚,但她没有想到,此时的徐志摩,早已没有了九个月前写家书的愁怀,等待张幼仪的将是一场分离。
章景曙:张幼仪发现,徐志摩魂不守舍,每天一早就出去寄信,说是他去理发,但不可能每天去理发吧。然后实际上,他们(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通信,来往的信件都在这个店里边交换,从伦敦寄来的信,徐志摩拿到,然后徐志摩每天拿过去一封信,几乎是每天一封信。
解说:1919年,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青年男女对浪漫爱情的憧憬和向往。在中国留学生中,反抗旧式婚姻,或与家乡那个依父母之命娶来的夫人离婚,成为一种风潮。1921年经自由恋爱而结合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正与新婚夫人杨步伟游历至欧洲,竟也被鼓动离婚。杨步伟在《杂记赵家》一书中回忆“那时还有一个风行的事,就是大家鼓励离婚,几个人无事干,帮这个离婚,帮那个离婚,首当其冲的是徐志摩和他的太太张幼仪,那时她还怀着孕。”
章景曙:张幼仪甚至原谅到什么程度,她说你可以纳妾,可以娶她(林徽因)为妾,因为这个封建嘛,当时的家庭可以纳妾。但徐志摩说,他说不是纳妾,而是以自由偿还自由,我们解开这个烦恼结,你也去争取你的自由,我也有我自由。因为徐志摩在当时知道感情是没有的,因为两个人从小的时候,是父母这样一个情况下,媒妁之言结婚的,父母之命,是吧。所以呢,徐志摩这个时候受了罗素的影响,罗素认为没有真爱就不能有婚姻,没有爱情,那就这个婚姻是不道德的。
解说:1922年2月,张幼仪在德国柏林产下一子,一个月后,徐志摩在金岳霖等四位好友的见证下,在德国与张幼仪签署了离婚文书。半年后,徐志摩回国,在《新浙江》的副刊上发表《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向传统封建婚姻制度宣战,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桩自由文明离婚案。然而当徐志摩完成离婚大事,匆匆返回剑桥,他心中的伊人林徽因,却已在数个月前,随父亲悄然回国。
陈晓楠:1924年,在中国文化圈里,一件风花雪月的事件传得沸沸扬扬,诗人徐志摩为了追求林徽因而离了婚,但是呢,林徽因却和梁家大少爷梁思成确立了恋爱关系,于是徐志摩失恋了。这场情事本来和鲁迅没什么关系,但是恰在此时鲁迅呢,因为看不惯文坛上盛行的失恋诗风,比如说什么哎呀哎呀,我要死了之类,就写了首打油诗叫《我的失恋》,加以讽刺,并且投给了《晨报副刊》。《晨报副刊》的编辑孙伏园是鲁迅的同乡兼学生,一向很积极的发表鲁迅的文章,但是代理经理却是徐志摩的同乡兼好友,把这篇文章给撤了。这在《晨报》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孙伏园愤然辞职,结果徐志摩接任了《晨报副刊》的编辑一职,开始了他人生中最意气风发的时期。
这一年徐志摩的感情和事业一样,迎来了一个转机,那就是他的好友胡适,热心地为他引荐了一位王夫人,直接改变了徐志摩的感情轨迹。
这位王夫人名叫陆小曼,出身名门,父亲是北洋政府财政部赋税司的司长,陆小曼自小就接受中西文化双重教育,才貌双全,精通英、法语言,18岁那年被外交部选中,作为接待外国使节时的翻译,从此名震北平社交界。她的丈夫王庚是梁启超的学生,与徐志摩算是同门,毕业于美国西点陆军学校,回国后屡屡晋升。1924年那年,任哈尔滨警察厅长,长期不在北京,这使陆小曼常感到很寂寞。
柴草(《陆小曼传》作者):因为那个徐志摩跟王庚也是朋友,那么徐志摩跟陆小曼的接触机会就比较多,那么逐渐逐渐的两个人有共同的爱好,有共同的语言,而且他们正处于感情,各自的感情都有些问题的时候,都比较失意的时候,那么慢慢的就产生了情愫。
解说:1925年9月,在上海有名的功德林餐厅,徐志摩和他的好友,画家刘海粟,请了一桌人吃饭。席间除了王庚、陆小曼母女外,还有张歆海、唐瑛、杨否佛、李祖法等人,这顿酒宴的主题,是关于诗人徐志摩的婚姻大事。席间,刘海粟坐在主任的位置上,举杯慷慨陈词,我们都是年轻人,谁不追求幸福,谁不渴望幸福,如果没有爱情的婚姻是违背道德的。刘海粟的话音刚落,重人就明白他话中所指的正是王庚。此时的王庚神情尴尬、阴郁,他瞬间明白,劝说自己同意与陆小曼离婚,才是今天这场酒宴的真正目的。
柴草:王庚呢,当时来说,他其实已经知道,陆小曼跟徐志摩的恋爱的事情,但是他其实也是爱小曼的,那么他也是舍不得跟陆小曼离婚。这样呢,又过了两个多月吧,到1925年的年底,王庚看到陆小曼确实是决然毅然的要离开他,那么其实王庚也是一个非常心肠还是比较好,而且他也是爱陆小曼的,那么他就在1925年的年底,同意了跟陆小曼离婚。
解说:这栋落成于1926年8月的小洋楼,是徐申如为徐志摩准备的新房,共20余间,有冷热水管、电灯、浴室,楼下的深黄印花地砖以及窗户上的彩色玻璃,都是当年从德国进口的。在二楼新人主卧的对面,徐申如专门为张幼仪留有一间客房,尽管张幼仪从未踏足这栋洋楼半步。嘉宾:徐申如对徐志摩是寄予着非常高的期望,他和陆小曼的结婚,当他一看出来,他们一定要结婚不可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非常好的,一方面把张幼仪认为养女,就是这样呢,因为张幼仪背后是一个强大的权力集团,他的哥哥,他的两个哥哥,一个是中国银行的董事长,一个是中国很有名的哲学家,所以呢,不要因为和张幼仪离婚,而得罪了那边,所以作为一个父亲呢,是考虑得非常仔细的。
解说:1926年农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在北京北海公园,徐志摩终于与他的灵魂之伴侣陆小曼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新婚典礼上,证婚人梁启超的新婚祝词,却让所有人惊愕不已。他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上没有成就,你们两个人都属用情不专,以至于离婚后再娶再嫁,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柴草:一开始呢,人们都不会料到,梁启超会这样严厉的去责备他们,他对陆小曼还是有看法的,从他的那个证婚词里面,可以看出来,他对他们这段婚姻,有一定的担忧和反对。
解说:梁启超的担忧最终成为现实,回硖石镇新宅生活几个月后,徐志摩和陆小曼移居上海,在这里,能歌善舞善于交际的陆小曼如鱼得水,她频繁地出入社交场所,很快便成为上海社交界的中心人物。她与徐志摩的矛盾开始日益显现。
章景曙:陆小曼她的弱点暴露出来了,就是生活上比较奢侈,这个花钱。陆小曼花的钱用今天的眼光看,相当于两万每个月。
解说:陆小曼在上海醉生梦死,甚至染上烟瘾,让徐志摩很沮丧。1930年秋天,胡适到北大文学院任院长,他劝徐志摩到北大兼课,一来可以换换环境,二来可以多些收入补贴家用。考虑到徐志摩的前途,陆小曼没有阻挡,但她不愿意随之前往,徐志摩只能频繁辗转于北京上海之间。
1931年11月17日,徐志摩从北京回到上海,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位于福熙路四明新村923号的家,他并不意外的看到,妻子正躺在二楼的烟塌上吸食鸦片。一场后来让陆小曼悔恨终身的争吵,在这栋老式洋房里爆发了,章景曙:他再一次的劝陆小曼,就是不要抽大烟了,一起回到北平。结果呢,陆小曼把她的烟枪扔过去,把徐志摩的眼镜砸碎。砸碎了以后,徐志摩提起那个箱子,转身就走。
解说:1931年11月19日早上8点,这场争执爆发后的第三天,徐志摩从南京大明宫机场起飞,赶往北京,因为次日下午,林徽因在协和小礼堂有个关于建筑艺术的报告,在飞机起飞前,他给林徽因夫妇发了封电报,请他们下午三点准时到机场接他。10点钟,飞机抵达郑州,徐志摩给陆小曼写了一封信,称头痛不欲再行,这竟成为他人生中最后几行文字。几个小时后,飞机在济南上空遭遇大雾,不慎撞上了济南开山,机毁人亡,那年徐志摩35岁。
陈晓楠:曾经想当中国汉密尔顿的徐志摩,从来不甘于只当一名诗人,但是他的生命,却永远停留在了35岁那年。他的人生就好像是他诗中所说的,感情是我的指南,冲动是我的风。徐志摩去世多年之后,林徽因病重,她唯一想见的人呢,竟然是张幼仪,那是这两个女人,唯一也是最后的一次见面,彼此之间没说一句话。张幼仪晚年曾经有人问过她是不是爱徐志摩,她回答说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叫做爱的话,那么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第四篇:梁启超主持民国四大美女陆小曼的婚礼,证婚词气傻男主角徐志摩
梁启超主持民国四大美女陆小曼的婚礼,证婚词气傻男主角
徐志摩
说起陆小曼。那绝对是民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在文学造诣极高,在书画方面也有较高的地位!事业虽发展的顺利,但是情感生活方面就比较坎坷了!她与民国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王赓结婚不就便离婚了。认识徐志摩后,两人相见恨晚,随后与徐志摩订婚。徐志摩邀请了自己的老师—梁启超为自己证婚。结果在结婚当日,梁启超痛斥两人再婚用情不专,把结婚当儿戏。希望陆小曼以后恪遵妇道,不要率性而为!....。听得徐志摩面红耳赤,直冒冷汗。梁启超发表了那篇惊世骇俗的证婚词,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成为一时笑谈!做为封建统治下的老顽固,这种不合礼法男女之间的事。自然看不惯!陆小曼下面来欣赏一下陆小曼的作品!下面来欣赏一下陆小曼的作品!下面来欣赏一下陆小曼的作品!下面来欣赏一下陆小曼的作品!下面来欣赏一下陆小曼的作品!
第五篇:徐志摩与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之间的情感故事
徐志摩与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之间的情感故事林徽因
林徽因
《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连续剧,是2000年春天在全国热播的,到现在已经四年了。那一段,有关徐志摩的书卖得很火。这个剧本是一个台湾剧作家王蕙玲写的,她是台湾铭传大学、世新大学和台湾艺术学院的讲师,她选择《人间四月天》这个题材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
这部戏从演员阵容、演出效果上,都得承认是成功的。但实在说,我作为一个研究现代文学史的人,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当时我正着手写《徐志摩传》,还在搜集资料、整理年谱阶段,光搜集资料编年谱,就用了三年时间,刚要动手写就赶上了这么个“徐志摩热 ”,不能说一点感慨也没有。
我的《徐志摩传》是2000年6月写完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0月印出来,当年就印了第二版。这个时候,《人间四月天》的热劲已经过去了。有人说,老韩啊,你要是早写上半年,不是就搭上这个车了吗?我不这么看。我的看法是,多亏我写得迟,我要是写得早,他们就把我的研究成果吸收到电视剧里头了,这个片子就不可能留下那么多的话题让人评说了!
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
现在所以重提徐志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我编过一本书,叫《回望徐志摩》,收录了许多朋友的纪念文章,其中有梁实秋的一篇《谈徐志摩》,很长,有两三万字。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
“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
梁实秋还说,他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讨人喜欢不是一件容易事,须要出之自然,不是勉强造作出来的,必其人本身充实,有丰富的情感,有活泼的头脑,有敏锐的机智,有广泛的兴趣,有洋溢的生气,然后才能容光焕发,脚步轻盈,然后才能引起别人的一团高兴。
徐志摩和好几个女人有婚恋关系,爱他的女人还有好几个,可以说,不管他对她们怎么样,她们中间没有一个恨他的。看了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人们恐怕最同情张幼仪了。多好的一个女人,徐志摩怎么就和人家离了婚呢!错了,张幼仪晚年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这话叫人听了会落泪的。一个他辜负了的女人说出这样话,这个男人在性格上品质上总是有过人之处的。
林徽因、梁思成和金岳霖
《人间四月天》里提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在伦敦相识,相识不久便相恋,两个人一起坐船在康河里游玩。从一幅剧照上可以看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坐在船上,徐志摩还搂着林徽因的肩膀,十分亲热的样子。还有一幅,徐志摩骑着自行车,林徽因坐在自行车的前梁上。有人觉得很美,我看了只觉得恶心,这是把现代小青年那种流氓阿飞行径,安到徐志摩的头上了。我绝不保守,我是说,徐林之间的恋情,绝不是这个样子。
先从年龄上说,徐志摩是1897年出生,按阴历是1896年。林徽因多大呢,她是1904年出生,按阴历算比徐志摩小八岁,按阳历是七岁。徐志摩1918年北大肄业以后去美国留学,后来因为他非常崇拜西方的哲学家罗素,便来到英国留学。到了英国以后,才知道罗素去中国讲学去了,这样他就在伦敦住下来,就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并在林长民家里认识了林徽因。林徽因当年只有16岁,还是个中学生。这是1920年秋天的事,同年年底,徐志摩就把张幼仪接到英国了,在剑桥大学旁边一个叫沙士顿的地方住下。当时他们的感情是不太好,可也没到离婚的程度。一个是已经结婚生子的男人,24岁了;一个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只有16岁,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到了那种程度呢!
这期间,徐志摩曾对林徽因表示了一点感情,林徽因见了信惊慌失措,自己不敢给徐志摩回信,由林长民给徐志摩回了封信。现在已经发现了当年林长民给徐志摩的信,信上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
林长民的这种态度,是我们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想想吧,这是八十多年前的事,就是给了现在有点封建意识的家长,那也是要动刀子的。我对你这么好,让你到我家里来吃饭,喝茶,你居然打起我女儿的主意来了,这还了得!可林长民没有这么做。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留日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又是研究宪法的,他表示能够理解,信上的意思是说,我的女儿年少,不知该怎样给你写信,她没有不满意的意思,你别误解,她让我代问你好。可见,他们当时实际上没有到那个程度,就是后来稍有发展,也不过是两情相悦而已。
对这一段朦朦胧胧的感情,林徽因长大以后,也是很怀念的,甚至多少有点觉得对不起徐志摩。现在要探究的是,16岁的林徽因当时有没有要和男子谈恋爱的意思,我的看法是有的。
1937年抗战初期,林徽因到了长沙,心情很是不好,给沈从文写了封信。因为当时正下着连阴雨,便想到了当年在伦敦时的心境。信上说,那时候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了,她一个人住在一个大屋子里,外面下着雨,白天独自一人在大房间里看书,晚上一个人坐在一个大饭厅里吃饭,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还有两条垂肩的发辫。一面吃饭,一面用嘴咬着手指头哭。这时候,总希望生活中有浪漫的事情发生,或是有个人叩门进来坐在对面同她谈话,或是同坐在楼上的火炉边给她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来爱她。而实际情况却是天天在下雨,竟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走来同她玩。
徐志摩是爱过她的,她也感觉到了,只可惜没有发展下去。后来她多少是有点后悔的。1927年在美国留学时,正好胡适来美国,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上说: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昨天我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时的志摩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事实上,在1924年春夏间,他俩的感情是发展到相恋的地步了。真正达到论婚嫁的地步,则是1931年春天,徐志摩到北平教书之后。也就是说,林徽因和徐志摩确实是相恋过的,只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不是那种干柴烈火,一见面就烧起来的爱情。这样一说,就知道《人间四月天》里的处理,是多么荒唐了。
有一件事,可以验证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飞机失事遇难,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从现场捡了一块烧焦了的木头。那个时候的飞机不像现在的,有些部分是木头的。他捡了一块飞机残骸拿回去给了林徽因,林徽因非常悲痛,就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头。直到她1955年去世,一直就这么挂着。她觉着,她是爱徐志摩的,徐志摩又是为了赶回来听她的演讲而死的,她就要用这种方式纪念他。这在我们现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这点上,我是说在感情的纯洁与执著上,在对崇 高感情的理解上,我们是失败的。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比如说,一个男子,你的妻子爱着一个她过去的恋人,当然他们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喜欢他或感谢他,两人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你妻子的朋友因飞机失事而死,你会不会替她去处理他的丧事。而且因为你知道自己的妻子喜欢他,所以一定要在现场替她拣上一块飞机的残骸,然后送给你妻子保存,而你妻子呢,对他又特别地喜欢,虽然你是我的丈夫,虽然每天晚上和你都在这张床上躺着,还是要把这块飞机的残骸恭恭敬敬地挂在墙上。我相信我们中间极少有人能做到,能做到的是神仙,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
有人或许会说,反正徐志摩已经死了,她只是这样怀念他,又不会出别的什么事。这样优秀的女人,肯定对她的丈夫不会有二心的。其实,她对他的丈夫是有二心的,但是她做得非常光明磊落。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大概是1932年夏天,也就是徐志摩死了没多久,有一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说: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在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我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梁思成一听就知道出了什么事,知道林徽因爱上了金岳霖,想跟他分手又舍不得。
这时候梁家住在北平东总布胡同,金岳霖就住在梁家后院,另有旁门出入。起初也许只是好朋友住邻居,交往久了才爱上的。金岳霖受过西方教育,生活很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送过去,没事了就过到梁家在一起喝茶聊天。金岳霖喜欢林徽因,梁思成是知道的,但他不知道林徽因喜欢金岳霖到了这个地步。听了妻子的话,梁思成半天都说不出话来,全身的血液凝固住了,连呼吸都困难了。一面感到痛苦,一面又感欣慰,欣慰的是妻子很坦诚,没有把他当成个傻子。想了一夜,他把自己和金岳霖比了又比,觉得自己不如金岳霖,林徽因跟金岳霖结合会幸福的。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了自己的想法,同时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当时两个人都哭了。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说梁思成说这个事情一切由我来决定,我要是喜欢你的话,他是可以离婚的。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
从此以后,金岳霖就成了“游牧民族”了。这是我的说法,叫“逐林木而居”。游牧民族不是“逐水草而居”吗?林徽因姓林,金岳霖总是住在林家后院或是隔壁,林徽因到了哪儿他就到哪儿,还不是“逐林木而居”,还不是成了“游牧民族”吗?
金岳霖此后终生未娶,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还是林徽因的两个儿子给他送终的。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这种思想境界,咱们这些俗人,想都不敢想。只能说人家太完美太高尚,我们太庸俗太卑鄙了。当时他们三个人相处得非常好,甚至抗战以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四川李庄,金岳霖在昆明西南联大,放了假以后就住在梁家。有时候我认为,我们这代人对上一代人,尤其是那些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的感情是理解不了的。上一代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那些人物的感情,我自己只有佩服的份。人家就是受过文明教育的,是文明到骨头里的。所以说,我看了《人间四月天》的剧本,觉得王蕙玲女士也许是个好的剧作家,但对二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那一茬知识分子根本就不了解。
我说的都是根据真正的历史资料推断出来的。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到图书馆借这些书看看,比如《林徽因文集》里就有给胡适的信,还有给沈从文的信。
张幼仪
张幼仪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
性。
1920年,徐志摩把张幼仪接到英国,在沙士顿住下,两个人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了,离婚也就不足为奇了。张幼仪呢,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管你徐志摩要我还是不要我,反正我是徐家的人。离了婚也不再嫁,直到儿子结了婚,直到把徐志摩的父亲送了终,直到五十几岁才跟一个医生结了婚。结了婚,还在为徐志摩的事操心,徐志摩的全集,就是在她的操持下在台湾出版的。她活了八十多岁,在美国死的,三个女人中,数她活得最长。她是最后的胜利者。晚年还做了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她的侄孙女的采访,写了一本书,把她一生受的屈辱全写出来了。根据这样一本书拍出的电视剧,当然是为张幼仪说话了。林徽因清纯可爱但不懂事,陆小曼干脆就是个交际花,徐志摩虽说英俊潇洒,也难脱认人不准的干系,这一切都不奇怪了。
这本书里有个观点,是很奇特的,就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后来跟陆小曼结了婚,张幼仪不恨陆小曼,恨的是林徽因,恨的原因不是因为林拆散了他们夫妻,而是因为林徽因既然答应了徐志摩,后来却没有和他结婚,把徐志摩闪了。她处处都是为徐志摩考虑的,就是离了婚,她还是爱着徐志摩,始终把自己当做徐志摩夫人。
张邦梅写《小脚与西服》的时候,他的爷爷张嘉铸还活着,听说孙女采访了姐姐,要写这样一本书,特意叮嘱,笔下对徐志摩要留情,他怕姐姐一时糊涂,过多地给孙女说些不利于徐志摩的话,孙女不知轻重全写进书里,损害了徐志摩的形象。大概就在《小脚与西服》出版前后,张嘉铸就去世了,他的遗嘱里有一条,就是告别仪式上不要放哀乐,朗诵几首徐志摩的诗就行了。
张嘉铸生前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1926年10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结婚时,张嘉铸不顾姐姐的感情接受得了接受不了,欢欢喜喜地盛装参加了徐志摩的婚礼。这在常人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徐志摩把你姐姐甩了,你还西装革履地参加那个人的婚礼,给了现在的人怕就做不到。这个事情要从两方面看,一是张家人对徐志摩多么重视,再就是徐志摩这个人的魅力多么大。也就是说,徐志摩这个人的品质是非常好的,决不是书上写的,见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就要下手的那样的男人,而是很有分寸,很有道德,很讲究品位的。
陆小曼 陆小曼是个什么样的人
电视剧里,把陆小曼演成个交际道理的。这么说吧,陆小曼什么人都可可能是的,恰恰就是这个交际花。
陆小曼的父亲叫陆建三,是我国早生,北洋政府时代,在财政部当过赋税是个很有权势也很有钱的职位。陆小曼代,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北京的法国书,家里又请了英国女教师专门教她英丽质,俊俏可爱。这样当她十七八的时是北京社交界的名媛了,好多外交场她出席。
花,是最没能是,最不
期的留日学司司长。这在少女时圣心学堂念文。她天生候,就已经合,也要请
说陆小曼是个交际花,不外是说她生活奢华,出入社交场合,还有捧戏子什么的。可是要知道,我们平常说谁是交际花,是说她凭着色相取悦权贵,获取金钱,供个人挥霍。陆小曼不是这样的,她花的是自己的钱。只能说,她不知节俭,不知爱惜金钱罢了。
看徐志摩的书信,常有劝陆小曼节俭度日的话。我们很容易同情徐志摩而责怪陆小曼,说,这个陆小曼,要是勤俭过光景,徐志摩就不会这么北京到上海飞来飞去,也就不会坐飞机遇难而死了。这样说是没有多少道理的。飞机失事,谁也料不到,就是小曼再节俭,徐志摩只坐一次飞机,也可能遇难。至于说小曼生活奢侈,加重了丈夫的经济负担,曾一度陷于困窘,对正常人家来说,也不是什么不可宽恕的事。名媛犹如名花,是要人供养的,像陆小曼这样的女人,就是要破费钱财的。只能说徐志摩后来养不起了,不能说陆小曼不值得养。你不能要这样的女人,又能下得了厨房,又能上得了厅堂,富了能和你一起去炒股发财,穷了还能和你一起去上街卖菜,真要能那样的话,也就不是名媛了。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陆小曼嫁了徐志摩,是出了大名的,要是不嫁给徐志摩,百年之后,谁知道世上有个陆小曼。这话初听似有道理,细细一想,是没有多少道理的。人活在世上,享福是主要的,出名是次要的。和陆小曼受的伤害比起来,出的那点名是微不足道的。陆小曼的母亲说了一句非常公道的话,她说,小曼害了志摩,志摩害了小曼。当然,反过来说,志摩成全了小曼,小曼也成全了志摩。徐志摩若不是一生中和这样优秀的女人有过感情的瓜葛,只是一个优秀的诗人,我们也不会这么喜欢他。
陆小曼的品质也是很高尚的。
自从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的家里,挂着徐志摩的大幅油画像,每天陆小曼都要在像前供上鲜花、水果。她自己呢,四季身穿素服,从来不去什么娱乐场所。有一年清明节,还去硖石给徐志摩扫墓。后来还出版了两本徐志摩的书,一本叫《爱眉小札》,一本叫《志摩日记》。解放前,她还和赵家璧一起整理了《徐志摩全集》,可惜因时局太乱,没有出成,不过总是尽了她当妻子的责任。
说起来叫人痛心,就是这样一个几乎可以说是圣女一样的女人,却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与同情。不知道有人去过硖石没有,就是海宁市政府所在地,那儿有徐志摩墓,也有徐志摩的故居,可是却没有陆小曼的墓。陆小曼的墓在哪儿呢,在苏州,是她的侄儿改革开放之后给她建的。这就不对了,陆小曼是徐志摩堂堂正正、明媒正娶的夫人,为什么不能和他的丈夫合葬呢。这也是陆小曼生前的愿望。我觉得这是海宁人的毛病,也是海宁人的耻辱。徐志摩有名气,你们就认他是你们海宁的儿子,迁移坟墓,修缮故居,宣传他。张幼仪的儿子在美国,有时还回来看看,你们就老说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妻子。无论是从旧道德上说,还是从新道德上说,都应当把陆小曼的棺木迎回去,跟徐志摩合葬在一起。这事情,迟早会有人办的,这一代的海宁人不办,下一代也会办,下一代不办,下下一代也会办。我就不信海宁永远也出不了一个明白人。
以上就是我想说的,综合一个意思就是不要老是说我们中国人没出息,就在几十年前,在新文化运动那个时期,我们中国出过一大批优秀人物。他们的才能和抱负,他们的情怀与气度,都是值得后代世人敬仰的,也是值得后代人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