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经济学知识点归纳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金银财富增加。一国要使金银货币的绝对量增加,从而使国家富裕起来,必须发展国际贸易,并且在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因为,只有当一国的出口大于进口时,其他国家要向该国支付,该国的金银财富才会增加,其经济才会因为资本的流入而获得发展。重商主义的两大缺陷:金银货币财富观和贸易保护主义。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相互需求理论(约翰.穆勒)绝对优势理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的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
相对优势理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分工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分工生产其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
相互需求理论:两国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率(反映了两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决定了两国两种产品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实际的国际交换比率必定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所确定的界限之内。
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应当分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和开展贸易,将会使各国的福利都得到增益。机会成本:指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某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
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1)生产要素不是同质的,即同一种生产要素并不是完全相同或质量相同的。(2)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投入生产要素的比例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该国每多生产1单位的该种商品,就必须越来越多地放弃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以获得足够的资源。
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都是凹向原点的曲线,说明两国在生产这两种商品时都具有机会成本递增的特点。
边际转换率:每多生产1单位小麦时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布的数量。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一国对两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反映了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相同效用水平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特征:(1)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2)凸向原点意味着边际替代率递减。(3)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MRS=P小麦/P布=U小麦/U布 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点:位于社会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位置上,公切线的斜率表示一国在封闭条件下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
封闭条件下,两国各自达到国内均衡的条件:MRT=MRS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所能获得的效用超过其实际支付的价格而产生的净利益。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因产品销售收益大于其生产成本而产生的净利益。提供曲线:表明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提供曲线回弯的原因:(1)机会成本递增。(2)边际效用递减。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该国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一国的贸易条件是另一国贸易条件的倒数。
交易成本:是指进行交易所花费的成本。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交易成本:(1)由于地域和空间的距离所引起的运输、通信方面的成本。(2)由于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所引起的成本。(3)由于贸易保护政策所引起的交易成本。如关税、配额等。比较优势取决于商品的相对价格。
要素密集度:衡量的是商品生产中不同生产要素被密集使用的程度。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某种生产要素的丰富程度。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国应当分工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要素生产的商品。在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的情况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相反。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因此,一国丰裕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获利,而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则因贸易而受损。
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也是国际贸易的起因和贸易利益来源的和另一个独立的决定因素。现代贸易理论和传统贸易理论之间的关系:(1)生产技术;(2)要素禀赋;(3)消费偏好;(4)规模报酬不变;(5)完全竞争市场 重叠需求理论:两国之间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及贸易的规模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和平均收入水平决定的。
技术差距模型:1.需求滞后;2.反应滞后;3.掌握滞后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种产品从其创新引入到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需要多种不同的投入要素,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投入的要素比例会发生变化。
规模报酬递增:指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递减。产业内贸易:指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种产品分类目录中的产品。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1.产品的差异性;2.动态规模经济;3.运输成本和地理位置;4.产品目录的分类程度。
产品内贸易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产业内贸易,能够在更大规模上进行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可以消费种类繁多的商品,从更广泛的选择中收益。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1)专业化的供应商;(2)劳动力市场共享;(3)技术扩散和知识外溢。
雷布金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以更大比率增长。
中性技术进步:发生中心技术进步时,劳动与资本的生产效率以相同比率升高,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w/r不变,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资本与劳动相互替代的情况,因此资本和劳动的比率K/L也不变。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生产效率的提高大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在w/r不变的情况下,K/L上升。由于每单位劳动现在使用更多的资本,因而将这种技术进步称为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大于资本生产效率的提高。在w/r不变的情况下,K/L下降。由于每单位资本现在是用更多的劳动,因而将这种进步称为资本节约型。
悲惨的增长:即使福利效应自身可以是国家福利增加,然而负的贸易条件效应非常之大,以至于增长后国家福利反而出现净下降。财政关税:是指把征收关税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源泉,它多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所采用。
保护关税:保护关税是指以保护本国同类产品为主要目的而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关税的价格效应:价格的提高导致进口需求相应减少。
关税的消费效应:征税是进口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提高,价格提高导致需求量减少。最优关税:是指使一国贸易条件改善的收益超过其进口量减少的损失而产生的净福利最大化 使得关税水平。最优关税率是外国对本国出口的供给弹性的倒数。
有效保护率:指征税后国内被保护产业每单位产出的附加值提高的百分率。名义关税率:表明了关税导致的最终产品价格增加的程度。
有效保护率:表明了关税对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产业提供保护的程度。进口配额: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进口商品的总量实行直接限制。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指国家通过法令或实际上要求本国政府机构在招标采购时必须优先购买本国产品,从而导致对外国产品歧视与限制的做法。
环境堡垒:又称绿色堡垒,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
社会堡垒:是发达国家以保障劳动者劳动环境的生存权限为由所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出口补贴: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出口,在出口商品时给予出口企业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
幼稚产业理论的基本观点:(1)自由贸易理论是以世界主义为立论基础的;(2)一国实行何种贸易政策应取决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本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相应的;(3)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4)主张对产业部门实行有选择的、暂时性的保护。(5)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是关税,但关税的征收应因时间、因产业差异。
穆勒标准:本国在发展初期面临着较高的初始成本,但通过保护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后,本国的成本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反而低于其竞争对手。
巴斯塔布尔标准:要求被保护的幼稚产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后,不仅要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即能够补偿保护期间的损失。
坎普标准:如果预期收益的贴现值能够补偿保护成本。那么及时暂时遭受损失,他也会继续进行投资,该部门亦会自动发展下去,而无需政府的保护。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因素:(1)技术进步对两类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2)市场环境对两类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3)收入的需求弹性对两类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经济一体化:即区域经济一体化,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通过谈判和磋商达成协议,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如相互间采取减少或取消贸易壁垒的贸易政策、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等,最终实现区域内部的自由贸易。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贸易创造:指当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后,一些原来在本国国内生产的产品现在被同盟国内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产品所替代,从而使同盟内部贸易规模扩大并增进成员国福利的贸易效应。
贸易转移:指关税同盟建立后,一国的进口由非成员国低成本的产品转向了成员国高成本的产品是所发生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和福利减少的效应。
第二篇:发展经济学知识点
1、入世;入世和分税制。国企三年脱困并列为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的里程碑,长达15变的入世谈判改变了几千条工业管理规则,及其对我国的工
业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不仅入世后没有出现主要行业的衰落,反而使
我国大部分行业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尤其是出口增长速度显著,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2、抓大放小;指国有企业从完全竞争、垄断竞争行业全面后撤,是民营企业在这
些领域占领先锋行业的过程,实现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初始
构思!
3、三年国企脱困;从1998年到2000年,对国企实行改制减员增效等一揽子方案,使国企从整体亏损边缘转变为大幅度盈利。是中国工业史上极其
重要的,为接下来的入世创造基础性条件!
4、外汇并轨;1994年把国定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到市场汇率,使人民币一夜之间
对外贬值六成多!
5、分 税制;主要是统一了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取向,是由于增值税作为新税制的主
要税种,中央取其四分之三地方取其四分之一,再辅以中央对地方返
还政策!
6、价格双轨制;是针对当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存局面的一种价格政策,为了
保护国营企业的核心地位,采取价格保护性定价,对欣欣向荣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给予市场定价!
7、海发展战略;给予沿海省份多余中西部省份各项优惠政策,促使东部省份优先
发展,抢占因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升级而出现的的国际市场,这
一政策促使了东部省份与东西不拉开了距离,尤其是东北,老工
业基地,位次逐位后移相当显著!
8、三中全会;(1)确定了务实改革派代表性人物,邓小平党中央核心领导地位!
(2)把阶级斗争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三中全会后,随即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的提高了粮食
产量,农村开始出现资本积累,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9、土地改革:按费井汉模型,工业化不仅需要剩余劳动力而且需要剩余产品,尤
其是在工业化初期,恩格尔系数较高,意味着工资成本受农产品价
格影响较大,同时在工业化初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份额较高,从而土地改革在推动农产品提高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工业的发现!
10、156项工程:对中国工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对中国工业具有奠基性影响。
1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采取了赎买,公司合营等政策,从
而对生产力影响较小。
12、大 跃 进:不顾客观可能„„大干快上‟‟,使国民经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使国民
经济严重失衡,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13、统供统销:是国家对几乎所有的商品统一定价,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对工业
积累,促进总工业发展起意义是积极的,对农业和轻工业而言却有
消极的作用。
14、三线建设:在„„反美防腐‟‟的背景下,把国防工业向„„山、散、洞‟‟疏散的过程,违背了产业积聚,规模经济,专业化协作等原则,影响了工业化进
程。
15、文化大革命:实质上是一种内乱,运动搞乱了人们的思想,社会的工作重心,在此期间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改革后的高速增长与中国未来增长的思虑:改革后的高速增长是中国在工业革命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资本积累无疑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而我国在这一方面恰恰是最为优势的,从而中国取得了持续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其中年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提高了土地与人力资本的使用效果,沿海发现战略通过推动加工贸易大大刺激了投资,分税制成倍的增加了基础设施与基础工业的设施,3年国企脱困极大提高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入世把中国的投资水平又提高到前所未见的高度,从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始终围绕着提高资本积累,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历程。
2013年我国人均收入接近7000美元,(甚至最近的一段极力认为如果按购买力水平核算,2014年底,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中国即将跨入高收入国家行业,至此,哈路德多马模型不再适用,而人均增长只与技术进步相关,那么,习惯于资本积累的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无疑是靠技术推动,首先通过城市化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的份额,尽可能的创造非农就业的机会然后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升级,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所占的比重可能要超过新兴产业,从而要加以重视。但是新兴产业是希望,要加大基础研发费用。第三,我国服务业无论从层级和业种和生态都非常落后,在服务业上的技术进步,中国人再也不能轻视了,此外,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诱导向适应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
第二章
一、古典假设:主要是劳动力无限供给,资本是稀缺的,两者不能相互替代V=S/K(v经济增长率,s储蓄率,k资本产出系数)
二、统购统销:(α1+1)(α2+1)(α3+1)—1
三、索罗模型:
1、新古典假设,不仅资本稀缺,劳动力也稀缺
2、f’>0,f”<0 生产函数F=AL^αK^β
α=(△F/F)/(△L/L)劳动力增加一单位产出变化率
3、稻田条件lim Fk→∞k:人均有效资本
k→0
lim Fk→0F:产出
k→∞
四、k=sf-(δ+ρ+γ)k
δ:人口增长率γ:技术进步率ρ:折旧(图)
···
五、L/L=ρA/A=γk/k=ρ+γ
(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
Y/L→人均产出=K/L→人均资本=增长率γ
A·L·KA技术 L劳动 K资本
A→△A 新的技术进步 L↑→△AK↑→△A
六、内涵增长:①斯密式:扩大市场范围
②诺斯式:制度创新
③普罗米修斯:技术进步
第三章
一、经济“起飞”的条件
①从农业释放足够的劳动力
②积累率超过10%
③要有主导产业
④要做相应的意识形态调整
二、主导部门是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密不可分的三、斯密顺序:农业→工业→商业
①克拉克配定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②霍夫曼定律: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③悠元两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
四、刘易斯假设是农村人口符合马尔萨斯均衡,城市符合工业赶超式,农村存在大量闲置劳动力(隐蔽型失业)
五、1.在均衡经济中:工资=边际产出
2.在二元经济当中:工资=制度工资的加成3.工资=农村的平均产量加成=农民工的机会成本
第四章
一、1.在经济赶超阶段(V=S/K),资本积累决定经济发展速度,这一点就是资本一词的来源。
2.资本的作用有三:
(1)在稳态之前,资本积累决定了人均有效资本(K*)生成速度。
(2)资本积累具有水平效应
(3)在索罗模型中,只有技术进步具有增长效应,但是实政研究表明是因为人均资本与科研教育份额是正相关。
3.在内增增长模型中,在要求平均收益动力驱使下,资本形成过程本身就是技术进步过程。
二、(最大的问题):我国的资本积累有一很大份额是政府推动的,实政表明,在垄断竞争行业中,政府推动的高额投资往往造成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恰恰是引起高额不良贷款的重要根源,是金融危机的重要隐患。
三、在中国,储蓄分为个人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
四、1.通货膨胀:物价水平上涨,消费水平降低。
2.通货膨胀是利率水平上涨,降低了投资水平。
五、建国后我国的资本积累的主要形成是通过“统购统销”为主要特征的计划经济来实现的,在人均100-200美元的收入水平下实现的百分之二十几的储蓄率,这是一个奇迹。即使我们经受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三线建设”“文化大革命”那样重大坎坷,我们的平均增长率仍然超过了印度,改革开放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积累,形成了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民工总量超过了职工总数的半数以上,它们的机会成本与边际生产率之间的差额构成了我国积累的第三大源泉。
第六章
一、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人力的资本贡献约为6成,物质资本仅为4成。
二、实际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互联网等都对教育有重大影响。
进入均衡增长以后,研发投入也是教育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宏观教育投资去年占GDP4%。
四、知识外溢:没有合同规定的溢出。
五、教育产业的成本在发达国家八成以上人工成本,在发展中国家这一份额要低一些,教育产业初始时建筑成本高一些,理工科实验设施成本高一些。
六、中国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严重不足。
第八章
一.中国式的加工贸易同时完成了资本,技术,品牌与国际市场的积累,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二.中国在扩大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减税(三年免税,两年减税,免减税后对外商翻牌不宜追究。)
三.1982年前后,中国成立了四个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厦门,汕头1984年前后开始14个沿海城市,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青岛,烟台,大连,丹东,天津,秦皇岛,营口。
四.外援对于中国这样的巨型国家,依靠外援是没有出路的五.资本项目下,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
六.往往是发达国家存在着债务危机。
七.我们不具备花外汇的能力。
第九章
一.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就是靠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目前所讲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由工业投资转变为服务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由出口和投资推动转变为投资和消费推动。
二.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价格优势)
三.对于两国,如果一国两种产品都有价格优势,那么,该国将出口优势更大的一种产品,另一国出口劣势较小的产品。
四.对于一个像中国那样人口规模比较大、储蓄率比较高那样的国家,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对于那些发展落后的小国家而言,具有比较劣势的重工业都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
五.幼稚工业针对比较优势而显示其重要意义。
六.采取补贴形式保护能使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相互竞争。
第十一章
一. 为什么在苏联解体后,朝鲜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二. 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什么?
三. 毛主席的八字方针: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四. 土地的贡献
像中国这样的土地匮乏大国,随着快速的工业化推进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快速的城市化推进,农田的减少是相当显著的,是一个重大问题。
五.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最终消费品,往往农产品的比重都微乎其微。
六. 粮食就是政权。
七. 中国发展硬伤
1.中国的消费量是世界贸易量的2.5至3倍。
2.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
3.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4.荒漠化、石漠化、生态极为脆弱等区域占据我国绝大份额的土地。八.2013年中国农业GDP、农业增加值只占全国的10%,建国初期占80%以上。
九.中国城市化不同的特点: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十.外包、技术进步、土地流转。
十一.技术规模中性:既不发生劳动替代资本也不存在反向替代。
十二.中国粮食增长
1.政策(联产承包责任制)
2.资本和技术投入
十三.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6亿吨,印度2.5亿吨
十四.中国农业的隐患:①农田基本建设
②水利
③化肥过度使用
第十二章
1.土地改革(费景汉模型、刘易斯模型)
2.156项工程(完成144项)
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
4.1958年大跃进
5.统购统销
6.三线建设
7.文化大革命
8.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
9.分税制
10.沿海发展战略
11.外汇并轨
12.价格双轨制
13.三年国企脱困
14.抓大放小(国退民进)
15.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升级)
第三篇:国际经济学学习心得
国际经济学论文
国际经济学学习心得
摘要:这个学期专业课程中初次接触了国际经济学这一学科,知道它也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知道国际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联系。学了一个学期下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国际经济学比我想象中难学得多。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国际经济政策,还有各种经济学家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差别。。虽然很吃力,但一个学期下来,还是或多或少的有些收获。接下来我就谈谈学习国际经济学的感触。
一.什么是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国际经济学理论渊源久远,对国际经济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说中的国际贸易理论,其比较利益的思想是现代国际经济分析的起点,古典经济学说之后的“边际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经济学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最近几十年来,在以克鲁格曼、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学一般理论各个方面均获得了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发展。
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新李嘉图主义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因此人们有时又把该理论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它是用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解释
国际经济学论文
国际分工的原因和结构的理论。各种产品的生产是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各国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国家劳动力比较丰裕,有的国家资本比较丰裕,一国要充分使用本国的全部生产要素,就形成了各国专门生产某种产品的倾向性。资本比较丰裕的国家倾向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力比较丰裕的国家倾向于生产劳动密集性产品,结果形成了建立在要素丰裕程度不同基础上的国际分工。生产要素禀赋论也有其局限性。首先,这种理论仍然假定各国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素质没有差别,实际上这种差异是存在的;其次,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生产要素的禀赋不是固定不变的。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二)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一样,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配置不一样。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即H-O模型,又称为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其在一系列的假设之下,提出了:一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同时,该模型也显示了以下内容——发生贸易的基础为:相对要素丰裕度差异→相对要素价格差异→相对商品价格差异→比较优势;进行的贸易模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两国的贸易利得为:贸易能够增进世界和各国福利;两国实行的贸易政策为相互合作,自由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部分,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形式,为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所接受,也是20世纪上半叶以来西方主流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要素禀赋理论的两点不足逐渐暴露出来:一是它的一些假定与国际贸易的现实不符;二是它基本上采用的是静态分析方法。要克服这两点不足,就需要在研究上有所突破。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H-O-S理论一直占据中心地位,但是“里昂惕夫之迷“的存在使之陷国际经济学入了困境。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经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
国际经济学论文
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整个的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同时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新李嘉图主义的代表斯蒂德曼认为他的贸易理论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贸易与被生产的生产资料、利润、工资和经济增长的联系上,特别地,斯蒂德曼强调了收入分配在其理论中的突出作用。按照新李嘉图主义的价格决定方式,影响价格的因素主要是生产资料投入系数,劳动投入系数,分配率。由于一国生产某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是由生产技术、分配关系(表现为利润率、利息率和工资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程度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因此不同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生产条件、劳动效率等差异上,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分配关系的不同也会导致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而影响分配关系变动的一个重要影响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程度。这样,处于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处于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就自然不同。克鲁格曼贸易理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以李嘉图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原理为代表,但是实际国际贸易中大量贸易是发生在同类产品内部,70年代末以来,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对于国际经济学的主脉络的基本思想的了解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我想,在日后的学习甚至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继续研究学习国际经济学主流的、成熟的贸易理论或观点,并密切结合中国的贸易实践和贸易理论和政策的分析,以能够达到全面了解中国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状况、角色和机制。
第四篇:《国际经济学》读后感
今天终于把英文版的《国际经济学》读完了,用了我9个多月的时间,《国际经济学》读后感。这是我读完的第一本英文教材,可喜可贺。
第一次回国休假的时候买了两本经济学基础的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用了我几个月的时间读完,这些书解答了我在看新闻时遇到的很多疑问,开始对经济学产生兴趣,之后,在mlimanicity的书店买了本英文版的国际经济学教材。
读英文比中文费劲多了,总要查字典,顺便记住了一些单词,可谓一举两得。读这种书是学习英语的好方法,文法比较规范,比看电影或者读小说有用,读后感《《国际经济学》读后感》。
国外的生活比较单调,所以有很多空余的时间,无聊的时候把麻将捡起来了,但打完麻将觉得恐慌,所以睡前找本书来读。我现在比以前有耐心多了,以前读本小说都很难,一般都是有始无终的,国外的环境倒是能让人静下心来读书。
经济学的书有助于增长智慧,但对业务用处不大,以后多读些跟专业相关的书。
第五篇:国际经济学判断题
1.重商主义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重视出口 √
2.斯密认为国家财富的积累是通过出口实现的 ×
3.古典经济学派认为随着一国专业分工的出现,该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的机会成本将逐渐下降 ×
4.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各国仍可以通过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获利 √
5.比较优势理论只能应用于两国模型不能应用于多国模型 ×
6.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 √
7.生产可能性曲线外凸时,两国能通过比较优势实现完全专业化生产 ×
8.贸易均衡时价格一定处于封闭状态下两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之间 √
9.两国贸易理论看重币面分析 ×
10.国际贸易发生的先决条件是两国在封闭条件下存在价格差异 √
11.在微观经济学中,供给面的分析通常分为短期长期两种,主要以生产要素流动性作为划分标准 √
12.某一商品的价格上升将会导致该商品生产部门劳动需求曲线上升 √
13.短期内若劳动力是可流动要素那么某一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该部门资本劳动比上升 ×
14.短期内若劳动力是非特定要素那么某一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该部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下降 ×
15.短期内国际贸易一定会造成劳动者实际报酬上升 ×
16.从要素禀赋理论可以推测国际贸易将会引起劳动力充裕国家的相对工资水平上升 √
17.斯托破萨缪尔森定力阐述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
18.从雷布津斯基定理中可以推测要素积累必定会引起本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
19.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若一个国家首先成功推广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
20.重叠需求理论解释了贸易通常发生在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原因 √
21.如果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即使不存在比较优势也可以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 √
22.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
23.行业的先行者通常无法依靠历史形成的行业规模优势继续保持成本优势以及大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 ×
24.国际收支包括有现金与无现金支付的所有国际经济交易,它是一个事后的、存量的概念 ×
25.国际收支采用复式记账式,任何引起本国获得国外支付的交易记入借方,任何引起本国向国外支付的交易记入贷方 ×
26.只要一过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平衡的,该国的国际收支就是平衡的 ×
27.在经常账户差额中,商品贸易差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28.一国的经常项目差额可以分解为本国储蓄与国内投资的差额,因此经常项目逆差相当于向国外借款来提高总投资水平√
29.出口退税是一种直接的出口补贴 ×
30.对金瓯汽车征收10%的关税属于从价税 √
31.若小国对进口商品征税,那么关税造成的消费者损失小于国内生产商收益与政府关税收入之和 ×
32.若关税提高到足以阻止进口的水平,那么其收入效应是非常显著的 ×
33.在大国情形下征收关税一定会带来净福利的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