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时间:2019-05-15 09:0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第一篇: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是人类特有的感情。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感情有关,目的是前传后教而约定俗成。也就是说,对死者毫无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丧葬。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各民族,各教派,各地区办理丧葬的习俗不一,大体有以下共同形式: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世、“过身”、走了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选找“风水宝地”。请阴阳先/道士念经做法事等,择“吉日、吉时”安葬。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谢孝后,孝子才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出殡的当天晚上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归山灯”。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扌罗两朝”。

办丧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丧饭两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

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我国汉族丧葬习俗大体如下:

建国前,道教、汉人“重死轻生,厚葬薄养”,对葬礼极为重视,致有“生时不孝顺,死后哄鬼神”之谚。未成年者及非正常死亡者方可草草掩埋。人死在外,不得抬入家门,一切从简。老人去世,葬礼繁褥,大体有: 小殓 男死称“寿终正寝”,女死称“寿终内寝”。临终时遗体厅堂,咽气后由亲属为逝者穿寿衣。寿衣逢单数,衣上口袋要撕去,以免有碍后代。外裹“抖尸被”、“盖面被”。入棺暂不加 盖,称“小殓”。报丧 孝男孝女跪请家族长辈主持丧事。请阴阳先生择定大殓成服扶枢还山吉期,然后印发“讣闻”,派人遍告亲友。如丧母,须及时向“外家”报丧。接讣告者须给报丧人吃红蛋。

大殓、成服 由“八仙”(抬柩者)给逝者盖棺,钉棺,称“大殓”。“母死怕外家,父死怕叔伯”。母死,大殓前必先让外家过目。大殓时孝子孝孙披麻戴孝,叫“成服”。丧属须反穿衣服,孝子腰围稻草绳,手持“孝杖棒”(父死用竹,母死用桐)。

安灵、堂奠 厅中设灵堂,由孝子当天跪写灵牌。亲友吊唁,须携“奠仪”、(用白纸包)、挽联、香烛、冥镪等物。孝子孝孙跪地谢吊,无人搀扶不得起身。堂奠又叫“家堂祭”。吹班在下厅奏哀乐,孝男、宗族、戚族、外家、生前友好等顺序随礼进行祭奠,丧属在孝幔内跪谢。除家祭外,还有于扶柩还山途中举行祭奠,叫“拦路祭”。超度 请僧人、道士为死者念经诵咒,行“烧官钱”、“沐浴”等仪式以超度亡灵(魂),俗称“做半夜光”。有钱人家则夜以继日请僧道做法事,称“做斋”,有的长达七天七夜。

做七 葬后,以死亡日始,每逢七日,丧属备香烛至坟前哭奠。四十九日为“满七”,须在坟前烧化冥镪及纸扎冥具。明、清时,孝男百日内不得剃头,今已无此忌。

出柩 出柩前,棺木上矗纸扎白鹤、仙童,取“驾鹤归仙”之意。抬棺木杠称“龙杠”,绳称“龙索”。“八仙”抬棺起柩后,孝子孝孙沿棺号哭,亲戚世友擎竹幛列队送柩。至村外,由僧道诵经咒,“八仙”引孝子捧灵牌沿棺做法事。行别棺仪式后,送柩者即可归家。由僧道、鼓吹引孝子由别路人家祠安置灵牌。安葬毕,备盛宴谢“八仙”,每肴必双碗。旧时“八仙”多为义务性劳动,不取报酬。现有发给工资。旧时富豪之家,为选择坟山或等待吉日,常停柩在家几年不葬,今无此俗。检骨改葬 安葬后八至十年,必须挖出遗骨,安置特制陶器(俗称“金罂”)内重葬。再筑永久性坟墓(非正常死亡者除外)。此俗原为客家人丧葬一大特点,称“二次葬”。起因为祖先南迁时背负祖宗遗骸随行,积久成习。后己失去原有意义,反因寻找风水宝地,辗转改葬;亦有寄在悬崖下,等待“宝地”,久而不葬的,实为一种陋俗。这种习俗现在已摒弃了。什么是七七四十九天?

七七四十九天的超度起源于佛教,佛教给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带来了“七七追荐”等仪式,是一种超度死者亡灵的大法会。佛教认为,人死亡以后到转生完成之间有一个很短的缓冲期,称为“中阴”,时间很短,只有四十九天。在这四十九天内亡者的灵魂谓“中阴身”,中阴身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六道轮回,否则就会灭失。这四十九天中,除了极好的人可以直接升天,极坏的人立即下地狱外,绝大多数人要通过超度赎罪,才能投个好胎。也有民间传闻说人又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七满魄尽,所以要“做七”和“三周年”(注:因为魂未散尽,故需守孝三年)。要在“七魄”没有散尽前请出家人来超度,尽力改变他转世投生的类别。如果过了这四十九天再超度,只会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投胎的类别了。还有种说法称,在死者去世之后的四十九天内,每隔七天阎王就要审问亡魂一次,就像经历七灾一样。

(注:投生=托生=脱生:谓有生命之物死后灵魂投胎转生世间。

魂;《说文》:魂,阳气也。《康熙字典》解释:“云”和“鬼”联合起来表示“人死后其体魄中的阳气回旋升天”。人死之后,魄体留地,还原为地气;附宿于肉身的阳气则离开体魄,回旋升空,还原为天气。离开死者之体回旋升空的阳气,就是“魂”。

魄;《说文》:魄,阴神也。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根是阴性。魂为阳,魄为阴。三魂七魄;中国道教对于人的灵魂说法。人的精神分而可以称之为魂魄,其魂有三,一为天魂,二为地魂,三为命魂。其魄有七,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中枢,六魄为精,七魄为英)。

如何“做七”,“做七”有什么讲究?

做七,也被称为“烧七”、“七七”、“斋七”等。是旧时汉族的丧葬习俗,现流行于全国各地。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分别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亦称“尽七”、“满七”等)。根据地方习俗不同,祭法也不同,有些地方比较重视头七、三七、五七与七七。现代城市生活中,也有缩短这四十九日的做法。或把“五七”作为“断七”,或“头七”与“七七”各七日,中间五个七每个两天为“七”,共24日的。我们就来分别讲讲一般人家“七七”怎么过:

【二七、四七、六七】

一般习俗以一、三、五、七这几个单七祭为重,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孝子只烧纸钱、不哭灵,称为“空七” 在临安和宁波等地方,也有让女婿做“六七”的讲法。

【头七】一般大家都认为,死者的魂魄会于“头七”返回家中,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准备一顿饭,之后最好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着也要躲到被窝里。如果死者魂魄回来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影响他投胎为人。也有人说,人死后魂魄会在头七到处飘荡,当天家人应在家中烧一个梯子状的东西,作为“天梯”,让魂魄顺着天梯到达天上。

一般人家也比较青睐在头七做法事超度亡灵。这样亲人能早登极乐。

【三七】三七也备受重视,可以由外甥、侄辈来做。

【五七】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乡台”。传说,死者只有在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会在阴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人亲友。杭州人习惯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伞。而苏州一带的地方,在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子女们就打开大门向西连续大喊三声“XX回来吧!”然后在灵前痛哭,同时端上事先准备好的酒菜,叫做“五更夜饭”,这个仪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后,就给人们观赏事先扎好的设施齐全的住宅,现代社会类似祭品花样也很繁多,各种家电一应俱全,这个就看个人喜好了。观赏之后,就用火烧尽,据说这样可以让死者在阴间有房住,叫做“化库”。

【断七】断七(即七七,第49天)之后就出了孝期了,一般都很看重,亲朋好友都会参加“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天一般会请道士和尚来做法事,安家神,保太平。人们认为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过之后子女们就要脱下丧服,换上日常衣服。

道教给丧葬文化带来的首先是十殿冥王的地府信仰。在道教形成之前,中国文化中已有较为模糊的阴间概念,汉代的镇墓文中,便发现了很多阴间的官吏和职称,如墓皇墓主、蒿里君、泰山令等等。同时,佛教也有彼岸世界的种种信仰和观念,但道教将这些系统化、具体化,建构了一个具有严密组织体系的地下世界。传说中道教的冥界

在酆都(今重庆丰都),其君主称为酆都大帝,下辖十位冥王:

第一殿为秦广王,是鬼魂的报到处,称黄泉黑将,管生死寿天;

第二殿为楚江王,掌功过,是初动刑处,有16个小地狱;

第三殿为宋帝王,主管刑法,有黑蝇大地狱和16个小地狱;

第四殿为五官王,专管诈伪、欺人之类案子;

第五殿为阎罗王,这是从佛教中借过来的,梵名为奈落伽(Naraka)、泥犁(Niraga),据说是“地狱之王”;

第六殿是卞城王,专管奸淫、盗窃;

第七殿是泰山王,这是从中国传统信仰中移置过来的,在道教信仰中,专管僧、道犯罪;

第八殿是平等王,专管大案要案,有阿鼻地狱,这也是从佛教中借来的;

第九殿是都市王,专管不孝不悌、邪恶作伪;

第十殿是转轮王,这也是从佛教中来的,他所管辖的也是佛教信仰中的“六道轮回”。

第二篇:和政县汉族丧葬习俗

和政县汉族丧葬习俗

宙生日月东升西降,时逢白昼轮回复始;

草木皆季春发冬眠,人生时命终就归魂。

和政地区汉族丧葬文化习俗传承祖先崇拜和佛教、道教及儒家思想,形成了延续至今习俗并蓄的礼仪和祭祀程序。汉葬基本实行土葬,辅之以火葬(火葬者多为恶性疾病、月间产、孕妇、年轻突发死亡者)。老年人病逝或寿终正寝者,一般不会火葬。如果那样,会遭到别人的“笑话”。在整个葬礼过程中既注重亡故者归土后的安葬,也崇尚来世的修行和对灵魂超度,更以孝道而显昭世人。汉族的丧葬仪式一般有几个主要过程。

一、净身冥灯。每当人老或病危时,儿女或请村中长辈给垂危弥留之人洗浴净身。如剃头、修面、剪指甲。在病人咽气(断气)前,要在病人房中、院落、大门点燃“佛灯”,意为亡魂一时进入阴间,双目不能适应黑暗,点着冥灯可以让亡魂顺利走上黄泉之路。

二、穿寿衣。人咽气后既要给遗体闭目合嘴,还要请本村庄与亡者平辈中的年长者为死者穿寿衣。寿衣须衣、鞋、袜齐全。无论冬夏均着棉衣,一般要穿上五下三,有衬衣、棉衣、罩衣;家境富裕的可穿五件、七件不等。后将遗体仰面安放在正堂(上房)靠后墙中央的灵床上,将两足并拢用麻衣片束捆,面盖冥钱。

三、带打狗饼。挺好遗体后要在亡人左右手腕上带两串小 饼(俗称打狗饼),便焚化纸钱,孝子连续哭喊三声。民间传说亡人亡故后,要赴黄泉之路,到阴曹地府报到,路遇恶鬼和恶狗挡道,亡魂可以用打狗饼打狗,使狗贪吃而放魂,亡魂携带的纸钱全用来贿赂挡路恶鬼,使亡魂顺利到达阎君地府。

然后在灵床前遮以幛幔,幔下设供桌,摆放亡人遗像,点着“长明灯”,摆放祭祀献碗、茶酒及亡者身前喜娱之物等,另放民间手工纸货。有金童玉女守于供桌左右,供桌前摆放烧纸盆。灵堂布置完毕后在灵堂地铺上一层麦草,称为草铺。亡人之子女和亲近晚辈(称孝子)执香跪于幛幔下的草铺,日夜守灵,焚香烧纸正式开始。

四、告丧。在孝男孝女齐备于草铺时,由“总管”(村庄中操办丧事的总负责人)询问奔丧亲友,并一一记下,安排庄子里与亡者亲友熟悉的年轻人第二天凌晨四处奔赴“报丧”。孝子男头缠5寸白布一周,女头缠白布后垂至腰部,用麻绳系于腰间。若亡人在世已添重孙,重孙则头缠兰孝布一圈,除孙子以下,脚趾骨不系麻绳外,其余孝子全部系麻绳。

第二天下午,要在大门口竖起倒头幡,贴告丧讣告。讣告牌上书主人名讳、出生年月、亡故时辰、孝子、孝眷名字及告丧时间等。倒头幡要用竹枝和五色彩纸扎为圆圈,并用彩纸连缀。每一圈表示十年,若亡人六十,则倒头纸为六圈,依次类推。

五、备丧。丧事悼念的一切事务由本村庄众人公选的一名有威望、懂礼仪、并有一定阅历和组织能力的人承当(称总管),由他来组织丧事执事(也称值事或手足的)班子,对全庄子的劳力按丧事规模进行详细分工安排,一般为:总管、坐匣(收银记帐)、接客、提茶、司酒、厨师、点照等。“阴阳”由4、6、8、9人不等,有的家庭也请僧人单双数不等,这种超度亡灵称经、黄两坛。所有被安排的人员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在整个治丧中虽然孝子和亲友为失去亲人而悲伤,但庄院治丧安排后事却井井有条(附有详细分工表)。

六、招亡坐师。晚八时左右,“阴阳”吹打、诵经,从丧铺至院落,反复到场外。场外按照五行方位,备有招魂城,约400个平方米,四角立杆,杆根放麦草堆,并点灯,立杆上方用线连接,线串纸钱。中央安放桌椅升幡,在此“阴阳”吹打诵经转城。孝子按辈份大小顺序排列,大孝子手捧亡人灵牌及引魂幡跟随“阴阳”,其余孝子紧随其后。阴阳停止步伐时,孝子们就地而跪,焚烧纸钱。待诵经完毕,分别“破城”'放鞭炮焚草堆。此时观看招亡的邻舍每家都给自己的亲人焚烧纸钱。传说此时已故亡魂都来此接受超度,并由招亡的丧家备好米汤给所有前来烧纸的纸堆泼洒。

转完城后,“阴阳”领孝子入院。招亡转入院内事先准备好的由小凳数条组成的“奈何桥”。桥面上搭着白孝布约丈余,从上房屋檐延伸到灵堂前。“阴阳”诵经超度亡人过“奈何桥”,烧火布。诵经中可听到“阴阳”在超度亡魂中说到亡人在世间如何辛苦一生,亡故后孝子们如何悲哀和悼念等。经诵完后,将灯全部关掉,点着火布,说能看到亡人已走到哪里了,是否过了奈何桥。燃烧时的布由经线和纬线网成,烧着后火星覆灭前后不一,便形成不规则的花纹,每个人看到的画面感受和理解不一,故想象也不一样。时说看到动物,时说看到房子,时说看到人等等。

招亡结束,休息片刻就进行所谓的坐师了。此时,阴阳坐到事先在院落中搭好的坐师台开始诵经。孝子们跪在坐师台下 烧纸跪香,直到诵完经,将放到师罐内的五色粮食,包括冰糖、核桃、红枣和“阴阳”书写的“符”抛向孝子们,才算结束。传说,男女老少吃了师罐内的东西会得到亡人的保佑,平安大吉。一般坐师3-4个小时后才结束。

七、奔丧。第三天早上,本家要全力以赴接待前来吊丧的亲友。老丧要门口放鞭炮,以示福寿全归,每位亲友必在丧铺烧纸叩头,孝子也必须迎合叩头。祭奠亡灵,儿有外家(即亡人的舅舅的儿子、孙子),女有娘家,高潮在娘外家吊丧。每当娘外家到达,先不进门,让接客人告知总管,后由孝子们从灵堂手柱丧棒、头顶香盘从灵堂内走出,前去大门外恸哭、跪迎。娘外家也须在大门外放声大哭迎合孝子,由本庄院放鞭炮迎到堂内,悲丧痛哭,烧纸、泼酒祭祀,同时“阴阳”击鼓,诵经(三、五分钟),其间庄院接下娘外家吊唁的“三牲祭”(猪头、全羊、公鸡)及挽幛、素盘等摆在灵堂前的院子当中,后请娘外家坐席吃早饭。娘外家吃过早饭便到草铺坐草或与亲友们相互问安。庄院执客,全力以赴忙碌接待其他吊唁的亲友,大部分亲友吃过道场菜后逐渐告别。

八、吃道场。奔丧上菜在和政称“吃道场”,丧事上都要设席招待,每位吊丧的亲友,一般席上不那么讲究规范,道场上的菜叫“八碗”(是用碗来盛菜的),在饮食前,总管请孝子在桌前跪下叩三头相谢,回丧铺,吊丧亲友才可饮用。在饮食前,要夹一小块菜洒在院内,示意祭祀亡灵。同时,娘外家出2-3元钱让厨师割下娘外家献奠的羊肉,炒少许祭献在亡灵前。

款待娘外家,要另设席,重上“八碗”。碗菜齐备后,请孝子们跪在桌前向娘外家人叩头,后饮用之。等用完菜,收拾桌面,在八仙桌前摆放已故亡人的衣服、被褥、回礼的盘馍、猪 头、孝布10-30丈不等和“三牲祭”等。由总管发话,孝子们对娘外家吊丧表示感谢,并对丧事承办是否孝道作出评说,然后请庄院中有口才的人告禀(告辞附后),恭听娘外家人说话。如果孝子对亡人在生前不孝,则要在此时当众进行教育,并提出苛刻要求,拖延正常丧事时间,让孝子们向外家人叩头,直到娘外家满意后,将亡人起丧下葬。

九、告禀。告禀分孝方和娘外家两方面互相告禀。告辞主要有以下内容:

孝方:

天无日月下界愁,地无山川水失流。

树不开花无春秋,人无礼仪非君子。

家有黄金供白斗,有钱难买生死路。

大教爷留下了金木水火土,二教爷留下了生老病死苦,三教爷留下了仁仪礼智信,这就是请你们娘外家的礼仪。

儿有外家,女有娘家。

山有山主,人有人主。

太子山虽高,马寒山为大。

还有个管山的土主。

亡人留下了孝男、孝女、孝孙,今天披麻戴孝,跪在了娘外家面前,把亡人(哈)高抬者深埋,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亲戚们拿来了金香银罗和祭纸,装献了八宝的献碗及猪羊的祭献,来时身坐了冰冷的板凳,贵脚踩在了贱地,一路辛苦,多受了风寒之苦。

今天桌面上摆着黑面的馍馍和薄茶淡菜,歉待了亲戚,请你们多多谅解,这些猪头的祭献和亡人的金衣宝裤、毡毛被褥、白布的孝衫,请亲戚们嫑嫌少了收下。

孝子们给娘外家叩头者相谢了。

(此时,孝子们向娘外家桌前叩三头相谢。)

(本家说毕,便听娘外家说辞)

娘外家告禀:众位老人在上听,人老五辈年老尊;我不说两句,失了人前的礼仪,说两句是因生在寒家子弟,没读过 “五经”、“四书”,不知道人前的礼仪,也不知道丧事的规矩,前言不搭后语,只是不多的几句浅言粗语,涵望亲友们万万笑话不得:

天留日月佛留经,人留子孙草留根,天留日月东西上转,佛留经卷度众生。

人留子孙防顾老,草留冬根等春到。

太上佛留了金木水火土,释伽佛留了生老病死苦,孔夫子留了仁仪礼智信,三人共留十五个字,留在世间呈万物之灵。

兵有兵主,马有马主,山有山主,太子山虽高,还有个巡山的本方土主,老姑舅也有个骨主。

家有黄金供百斗,难买生死路一条,羊羔吃奶双脚跪,乌鸦还报父母恩;

父母的恩情报不了,报不尽!

亡人在世,眼看了花花世界,饱尝了人间酸甜苦辣,省吃俭用,痛里痛外勤劳一生,拉扯儿女们长大成人,口吃了珍禽百味,身穿了绫罗绸缎,活了六十花甲子、七十有余、八十有零。

大限(指一个人的寿数)一满,千佛难留。

今已口含眼闭,金骨在地。

百岁光阴在上,你为何忽留家眷而去,噩耗传至,如比大梦一场。

孝子们打发了亲方的老人奉请了我们,我们来时,没有搭上银罗的宝幡、猪羊的祭献和八宝的献碗,只烧者几张祭纸。

我们的贱脚踏在了亲戚们的贵地上,孝子们披麻戴孝,头顶的香盘,手拄的丧棒,含唁掉泪的接迎了我们,又请了七寺的喇嘛,八庙的道人。

唢呐吹开了天堂的大门,超度亡魂往西天跌落,好处超生。

又请了有名的木匠掌尺,做了三榜到底的棺材。(指棺材样式规格最高,由椁、棺、座组成)

请了有名的画匠师傅,油画了“万福万寿”的花样,请了手巧的纸活匠,做了全副的纸活。(全副为亡人殉葬的纸礼品,有车、马、轿、屋、侍女等120件之多)

请了有名的高功,看了天开黄道,地开良辰,万通大吉的日子,高抬者深埋,盼将来的子孙们发财发旺、学业有成、金玉满堂、大吉大利,子孙们尽到了孝心,报答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亲戚们院内安下了八仙的桌椅,席面上端上了尖茶、蜜酒,黄白的录素、八宝的儒菜,我们与在坐的挨门诸户、年老年幼

尽心者饮用了,让亡人生在中华之地,长在莲花池边。

孝子们抬上的金衣银裤、毡条被褥,回者孝子们的宝库里,回到仓里,仓里长粮,回到库里,库里长银!我们万万不敢应受。

孝子们抬的白绫的孝衫,斗大的斋茶、(猪头、背子),我们收者去了,让亡人荫护孝子,想事得道、谋事得成。

麻一样长,水一样清,面一样发,灯一般亮。

本家、亲戚、孝子们(哈)说多谢了!

孝子-请起!

后由娘外家1-2人走出桌前,回敬孝布,亡人在世的姐、弟、妹各6尺,总管3尺,厨师3尺,请娘(外)家的人3尺。并取下亡人衣服纽扣1-2个,回大素盘2-4个不等,退还孝子们抬给娘外家“三牲祭”款几百不等。

庄院帮助装备后,娘外家再去灵堂焚纸告别,此时孝子和娘外家人再次恸哭。起身后由“阴阳”击鼓吹唢呐相送,从中娘(外)家要留一人守候亡人的入殓和葬埋。

十、入殓。下午1时至2时左右,庄院送完亲友后开始入殓亡人,先抬棺到灵堂前,棺材头在门槛尾在堂内,用门帘遮住阳光,让每位孝子用衣襟包材内的木刨渣少许烧在烧纸盆里,随手向棺内放几元钱,让铺材者实收,其余的人把祭文、挽幛、纸字等收拾到大门外,等抬棺开始后焚烧。

棺材底先铺三并排烧纸一层,用佛香摆斜格图案,再撒五色粮食(大豆、小麦、青稞、玉米、小豆)、发面几小块和麻片一小束,酵曲几块后,再铺褥子,有娘外家做的,也有孝女做的。后安放亡人,仰躺在材内,亡人身体四周用黄纸包好木刨渣的草包挤紧,盖好被子。便让孝子最后过目亲人的面容,依规矩不能哭,更不能让眼泪掉入棺内(孝子与庄院里每年推算的2-3种属相为避相的要避开)。然后盖好棺盖,由“阴阳”1人用切刀背敲击棺盖,念念有词,舞弄大公鸡叫唤,点亮棺盖顶上用发面捏成的“长明灯”,一声起令,由十多人手抬背负,移棺到大门外放到已准备好绳索的凳子上,绑八抬轿。此项工作须有经验者操作,免得到墓葬地下棺入葬后解不出绳索。扫堂人把灵堂中的坐草全部打扫至大门外。

十一、送丧。入殓毕,孝子们已在大门外持香和烧纸跪候,棺材被绑好后,随两响鞭炮同时起棺,庄院其他人前呼后拥,前有村庄小孩每人持不同纸货一至两个,人员随庄院人数多少而论,越多越好。随之,男孝长子手持引魂幡,按辈份大小顺序肩搭白孝布牵引棺材。年长孝子有随同人搀扶。八人同时抬棺材快步奔向坟地。阴阳有三五人吹打送至半路,女孝子不上坟,跪在门外放声痛哭。

到坟地口,孝子们跪在墓口下方,慢慢焚纸钱,庄院用绳吊起棺,慢慢下葬,待庄院中有眼光人看准“阴阳”破土时定下的方位角度准确后,让土匠(挖坟的人)下入墓中解开绳结,棺顶正面的小窑中放入“宝罐”和小瓶活鱼几条等,待土匠离开墓后,由总管持铁锨,请大孝子后退至墓口,背对墓穴填三锨 土,从大到小依次轮填完后,庄院抬丧者争先恐后填埋至坟墓堆形成,坟顶插上引魂幡,献上花圈或是花篮。此时随从娘外家1人向庄院及送丧者主持孝子们给庄院们叩头相谢!孝子便面向庄院老少叩头相谢。

十二、吃丧饭。亡人下葬后,负责治丧的总管吩咐众人请本家爷和所有帮助送丧的人到家吃丧饭。在亡者人家门口已备好一桶装满净水的水桶,上沿边放把菜刀(避邪),每人都得洗手(喻意洗掉抬丧的手,不愿再次在庄院里抬丧)。此时,由孝子和部分亲朋端饭,丧饭的风俗面是碎旗花面。饭后,可备些酒菜,款待丧事中主要负责人和部分愿意留下喝酒的人,至此一切完毕。

十三、守灵。晚饭过后,孝子们开始备第一晚上的守灵东西,有烧纸、香、祭纸等。去后先祭后土(在迷信中讲究,请下葬起坟之地的山神土地),再给亡人焚纸,泼洒、祭祀、叩头,完了后点着堆放好的麦草,孝子们坐立在坟旁守候,2-3小时后离去,旧社会时期的守灵时间长,约有三年,后从简到一年或三月,到现在只是连续三个晚上而已。守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说明亡故人葬在异地晚上害怕,让孝子对父(母)进行陪伴,不使亡人孤独,也表达了孝子对亡者的怀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第三天,就是收土日,晚上,除了携带以上相同的祭祀品外,还要带条绳子,烧完纸后,用绳子刮虑几次,整理坟堆。

十四、禅七。在民间丧葬活动中,禅七是一种佛教化丧俗。即人死后,由亲人做七七斋,为死者追福。所谓“七七斋”是人死后,每隔七天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日为止。

佛教认为人生有道流转,在人死与生之间另有一个“中阴身”阶段,“中阴身”如童子之形,在阴间正寻求生缘,以七天为一 期。如果七天内仍然没有寻求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天,到每七天为止,必生一处,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之间,隔七必须举行超度,并设各种食品烧阴钱、祭奠,以免新亡人在阴间挨饿、缺钱花。

在和政地方,留传至今便形成了头七、三七和五七三个祭日。

据史料,七七斋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到唐代更盛,沿袭至今,在唐代对七七斋称之为“十王斋”,即七七斋、百日、头周年、三周年,共为十斋。有关佛教典籍说:“十王斋”分属十王所辖:

一七斋:秦广王下; 二七斋:宋帝王下;

三七斋:初汉王下; 四七斋:五官王下;

五七斋:阎罗王下; 六七斋:变成王下;

七七斋:太山王下; 百日斋:平正王下;

一年斋:都正王下; 三年斋:五道转轮王下;

禅七时,要请僧道或“阴阳”先生书写疏文、追念疏、诵经拜签、发文奏表,作道场。

十五、百天、头周年、三周年。百天、头周年、三周年三祭日是和政丧俗较重视的日子,三个祭日里,必经请“阴阳”先生3-5人诵经,亲戚也得蒸素盘,拿祭纸前来跪香祭亡灵,三周年这天,主人还要请厨师做菜招待亲戚,三年内孝子们不去任何亲戚家拜年。祭过三周年后,一切和平日一样,逢年过节去上坟烧烧纸,如遇闰月年清明节前要在坟上添土。

第三篇:回族与汉族丧葬习俗的对比1

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2届本科生论文

回族与汉族丧葬习俗的对比

摘要: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简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宁夏是回族聚居的一个地方,在这里回汉文化交汇,丧葬文化亦是其中一部分。本文从回汉民族丧葬的基本形式和过程、回汉民族丧葬习俗的文化渊源以及汉回民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汉族和回族的丧葬习俗作一个简单的对比,旨在加深对回汉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回族 汉族 丧葬习俗 对比

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2届本科生论文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汉族回族丧葬习俗基本形式和流程的对比.................3

(一)回族的丧葬习俗深受伊斯兰教影响.................3

二、回汉民族丧葬习俗的文化渊源对比.......................5

(一)回族丧葬习俗源于伊斯兰教教义...................5 1、实行土葬,忌火葬...............................5 2、主张速葬,反对迟葬..............................6

3、从俭节约,崇尚薄葬..............................6

4、贫富贵贱,一律平等..............................6 5、履行义务,互帮互助.............................6

(二)汉族丧葬习俗源于儒教、道教和佛教的融合.........6 1、隆丧厚葬,香火永继.............................6

三、回汉两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对比.......................6 参考文献:................................................8

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2届本科生论文

引言

丧葬仪式是最具表现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之一。不同的民族、丧葬的礼仪、方式也各不相同。他是一个民族文化外在表现,透过丧葬习俗可以窥视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回族的丧葬习俗,是人“归真”后,由亲属、邻里乡亲、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祈祷的一种活动,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汉族的丧葬习俗,是关心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神灵,供奉于祖庙。绝大部分回族群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而汉族却随着佛教的传入,吸收了儒教以“孝”为核心的伦理文化,信奉“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各民族族的丧葬习俗,既有各民族的习俗特点,又有其所信仰的宗教教义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在本质。

一、汉族回族丧葬习俗基本形式和流程的对比

(一)回族的丧葬习俗深受伊斯兰教影响

根据伊斯兰教教法,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真主降示的,人也不例外。人降生后要按照真主颁示的经典处世做人,努力行善做好事。当人到老来,死期临近,唯祈求真主使其善终,再回到真主那里去,即“归真”。伊斯兰教教义认为死亡是生命的规律,并不令人畏惧。这是回族穆斯林对死亡的看法。

回族人在临终前,一般要念“清真言”,阿訇则为其诵读《古兰经》向真主祈祷,代临终者求真主恕 其罪过。归真后亲属要当即抹死者双眼,托下巴合其嘴,理顺其手脚,并将其头扶向右侧,然后将遗体身 上的衣服脱去,用白布单遮其全身,然后作大净。男亡人由男人洗,女亡人由女人洗。然后为亡人穿“开 凡”(尸衣)。“开凡”用白棉布制成,男亡人穿三件。女亡人同样是三件外,还须有一块裹胸布,长三尺 许,宽二寸许。男亡人头戴平顶小圆帽,女亡人戴盖头。

洗尸后,阿訇给死亡人站“者那则”(即举行殡礼)。站“者那则”可在清真寺内、也可在洁净的场地 进行。亡人亲属、朋友均为亡人行站礼,以祈求真主

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2届本科生论文

宽宥。此时,阿訇念“色纳”、赞圣,并为亡人和族 众作“都哇”(祈祷),阿訇在念经时轮番传递“赎罪金”。站完“都那则”之后便将“赎罪金”散发给参 加殡礼的人们。然后将“埋体”移入清真寺公有的“塔布”(专为运“埋体”而制作的长方形木匣子,回 民称为“经匣”)内,由四人或八人轮番抬至茔地。妇女和非穆斯林不能送亡人到坟地。

坟坑叫“麻札”,南北向,深五六尺至八九尺。直坑挖好后再挖侧洞,侧洞有两种:一种是从坑底向 西挖一长洞,俗称“偏堂”;一种是从坑底往北挖一洞穴,俗称“撺堂”。“偏堂”和“撺堂”高二尺许,堂口呈弓背形,宽约三尺,长约六尺,遗体放置其中。坟内不放任何物体,不用棺材,不许陪葬。入葬 时,阿訇跪在坟坑上方诵经,“孝子”在坟坑下方跪着听经,送葬者也环跪坟的周围聆听。坟坑填满,呈 驼峰形,也有堆成长方形的。至此,葬礼结束。

回族主张速埋俭葬,葬不择时,滞留不得超过三日。

回族十分重视对亡人的纪念。亡人归葬后,早晚要在亡人的居室内诵经礼拜,为亡人向真主祈祷。亡 后的头七、三七、四十日、百日、周年、三年要请阿訇到家中为亡人过“乜贴”,主麻日、开斋节、古尔 邦节亲人要上坟悼念亡人。

(二)汉族的丧葬礼俗受到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和佛家教义的影响。

汉族丧葬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隆丧厚葬,香火永继”。隆丧厚葬是汉人社会丧葬礼俗的主流。

汉族有人死亡后要进行一系列的程序。

预备寿衣、孝布、寿材、造墓,储备粮食等。寿衣又称老衣,一半用棉布制成;棺材以木质坚硬的柏樟为上等,以柳木为最一般。

设置铺板,净身换寿衣,避神,设灵桌供倒头饭,指路灯,治丧盆烧倒头纸,备打狗棒和打狗饼,挂门幡。

含殓。含即在气绝之前,或在入棺的时候,含金玉 或食物。亦或饭含即直接把饭放在死者口中。随后大殓。亦称入棺、入木、落材。入殓时,要由死者的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2届本科生论文

儿子抱尸入棺,最后在尸体上盖一红被。

报庙发丧。报庙:向阴间的官员通告死讯。发丧:人死后由丧主发丧,父死先报族,母死先报舅。一般由死者家属带孝到亲戚家,一见长辈便叩头,报告死讯。

成服。人一死,家里就要把准备的布匹拿出来赶制孝衣孝帽等孝服,等到停丧的各种仪式完毕之后或人卒三日之后,或在殓后或在殓前,举行“成服”仪式。

孝堂守灵。停棺并供灵牌、画像的地方设在厅堂或临时在外面搭的棚里,守灵人天天供饭,叫茶。闹丧:请戏班、乐工、锣鼓班子来家演唱,还有请乡亲来打牌赌博。孝歌内容主要是劝善行孝和说唱死者生平事迹、为人等。闹丧一般通宵达旦,延续数日,直到出殡。

祭吊。不论辈分大小,统统按死者伟大的规矩,上香跪拜。请僧道念经。

送魂闭殓。闭殓:即盖棺、合棺、闭棺。

治丧事务。家里遇着丧事,安排好管事人和办事人,一般是房族或乡亲中能干和可信的人。各地都有互助的习俗,如组织化的老人会,用具互借和邻里分担奔丧亲友的食宿等。

至此丧事的主体部分即宣告结束,但整个丧事的结束要在“七七”(死者死亡后第四十九天)之后。死者“头七”那天晚上叫“出煞”,按民间的说法,死者的魂灵在这一天晚上会由牛头马面带回生前住过的地方转上一圈,这是死者与阳间的最后一次接触。

二、回汉民族丧葬习俗的文化渊源对比

(一)回族丧葬习俗源于伊斯兰教教义

回族与其他九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其丧葬习俗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大。伊斯兰教规定丧葬的基本原则是土葬、速葬和薄葬。、实行土葬,忌火葬

土葬是许多民族处理死人的方式,而伊斯兰教是最坚持这一葬法的宗教之

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2届本科生论文

一。、主张速葬,反对迟葬

伊斯兰教法规定: 亡人三日之内必葬, 不择时日, 不问风水, 就地而葬。,一般是早上“无常”,下午埋;晚上“无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过三天。

3、从俭节约,崇尚薄葬

伊斯兰教把人生分为今世和后世两个阶段。今世是人生的旅途, 后世乃人生的归宿, 两者互为因果, 今世的所作作为在后世会得到应有的报偿。所以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不能两世脱节,。

4、贫富贵贱,一律平等

伊斯兰教认为,所有的人都是真主安拉造化的,在真主的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真主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履行义务,互帮互助

伊斯兰教义规定:穆斯林有埋葬亡人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为“亡人”举行葬礼的义务,至少要有一个人履行了这项义务,别人才能卸去责任。

(二)汉族丧葬习俗源于儒教、道教和佛教的融合 1、隆丧厚葬,香火永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俗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死者尸体腐烂而加以掩埋的活动,也不只是活着的人对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礼节习俗,儒家通过丧葬仪式宣扬并实行“慎终追远”的孝道,统治者通过丧葬制度强调并维系社会等级,达到调控社会的目的。

三、回汉两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对比

丧葬仪式是一个民族最有民族特点的风俗习惯之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对死亡的观点各不相同。因此,丧葬的方式和礼仪也就各不相同。

有着鲜明伊斯兰特点的回族丧葬习俗已成为回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2届本科生论文

体现着伊斯兰文化的内质,又有其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当一个回族人即将“归真”时,首先化解自己生前与民族内部成员的恩怨,不把先辈“遗留问题”留给子孙,给活着的家人一个团结、和谐的氛围。同时又营造整个民族内部的团结。其次在埋葬的整个过程中,与周围汉民族的丧葬相比。也表现出民族内部自觉自愿,互帮互助精神。同时民族向心力,以及对宗教的认同,也在进一步得到加强。

回族丧葬习俗中的薄葬、速葬显示出回族丧葬习俗的合理性,科学性。丧葬习俗中体现的穆斯林教门内皆兄弟,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穆斯林内部无高低贵贱之分等平等思想,这些都促进了民族情感的交融与沟通。

而世世代代以农为主的汉民族,客观上便生活于对自然给定性的绝对依赖中,在内心深处相信惟有自然的给予才能给人带来幸福,因此对天意的顺从居主导地位。这也为迷信提供了有效基础。

因此对比看来。汉族主张厚葬,而回族主张薄葬;汉族主张社会等级,而回族坚持人人平等,遵循公平的价值体系。而这些不同,也使其在社会功能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汉回民族丧葬的基本形式和过程、汉回民族丧葬习俗的文化渊源以及汉回民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使我们了解到汉回两族丧葬习俗之间各自特点。当然,仅仅了解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从中学习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其各自的优点。最后促进汉回两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2届本科生论文

参考文献: [1] 古兰经[M].马坚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王岱舆.正教真诠[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3] 勉维霖.宁夏伊斯兰教派摘要 [M]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38 [4] 刘智.天方典礼[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5] 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 106 [6] 高惠珠.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7] 郑梅丽.浅析穆斯林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回族研究,2003第4 期(总第52 期)[8] 冯今源、铁国玺著伊斯兰教文化百问[M]1 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 年版,第171 页

[9] 黄建中.比较伦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10]王才勇.中西语境中的文化述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第四篇: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又称为白事,过去都具有较重的封建伦理和迷信思想,礼俗繁多。解放后,大都从简了。当今的习俗,大致有如下内容。

净身装衣:人在百年归寿前,要按男左女右之规,在厅堂一侧铺上床,然后移置床上守终。同时属女性者,要替其梳头,若是男性,则要刮胡子。去世后,由死者子女或兄弟婶母到河(井)边盛回一小盆水(又称灵水),加抹药(秽草)和柚子叶煮之,替其浴身。毕后,按男双女单的寿衣为亡人着衣,并将一枚银币放于其口中谓之含口银。然后让亡者头里脚外地躺在床上盖上寿被,头戴寿帽,脚着白布底寿鞋。同时在亡者脚前放祭桌,放上一个香坛,点上蜡烛,摆上碗饭,饭上插一双筷子。

报丧上孝:特地向族戚友告知家人不幸去世的消息,谓之报丧。去报丧者把书面讣告交给主人,未备书面讣告者,就把某人逝世,何时入殓,何时出殡等告诉主人。其方式有专程登门口诉和讣告两种。无论父死(称正寝)母亡(称内寝)作为其子女、儿媳等都要先向本族长辈下跪泣告,随后由本族治丧理事会派员到母外家及五代内的姻亲家报丧,至于其他的族戚友一般则以讣告形式通报。过去有父故由宗亲主事,母亡则由母外家说话算数的礼制,其目的是警示人们在父母生前,要尽到作子女的孝敬之责,故民间至今仍有父亡畏族亲长辈,母逝怕舅父表兄之说法。向宗长和母外家跪泣,除表悲伤外,还有祈望得到他们的关心,理解和帮助之意。

按丧葬礼制之规,从亡者尸体移至厅堂始,所有丧家男女,要披上麻衣守孝。一般情况下,都不宜离开,甚至就餐,也得在地上,不许上桌。凡有房亲族友来吊唁时,都要跪在灵侧磕头答礼。连五服内的房族成员及眷属也要按制挂孝,女儿媳妇还要哭尸,诉对亲人的思念。与此同时,要请阴阳,要张贴门联,门联皆用白纸,只有高寿的亡者张贴红对,意把白事作红事办。

作为主家出嫁的女子,侄女,侄孙女及嫡亲得悉报丧后,都要以奠仪、香烛、锦衣、挽联及挽帐等专程前来或以其他方式以表悼念,尤其是女性,将到家时一路哭诉,其悲哀情绪,更催人泪下,如是女性亡者,其娘家的悼念方式尤为隆重。

排七

入殓钉棺:将亡者尸体装入棺椁,谓之入殓。入殓时,先由孝男蹲跪在亡者身边为其喂饭,方式是用筷子的一端先喂亡者,后用筷子另一端夹饭菜自食,以示送别;未满三岁的直系儿孙,要由大人抱着,从棺椁中间传过,以免死者以后亲近儿孙,为儿孙免除病灾易养成人;如夫妇一方去世,另一方要与亡者分梳,即将一把完整的发梳,折断一半,放入尸体脚下,以示夫妻分离,永不干扰;同时把亡者生前最喜爱的生活用品放在其手中,以备亡者在地府使用;此外,还要在亡者手上放一串粘(籼)米糍,意给亡人喂犬,以平安走过奈何桥。盖棺前,亡者的儿媳,还要点燃香火,在寿衣一角,烧穿一小洞口,意是亡者到了九泉后能认得自己的衣裳。大殓时,要按道士择定的吉时盖棺,然后钉棺。钉棺时,属男性亡者由族上长辈,属女性亡者,由其娘家长者,在棺椁一角,轻轻地钉一下,然后交由有关人员正式钉棺,而钉棺人员又必须留一枚钉子以作“留丁”(子孙钉)盖棺后,孝子及内眷仍要守尸守孝。

祭奠出殡:祭奠即用祭品向亡者致祭。是为亡者出殡前一次颇为隆重的致祭仪式。按本地习俗,祭奠一般定在中午至下午四点间进行。致祭前先把棺椁从厅堂移至祭场。祭奠时,由有关人员主持,并分层次,按序进行,一般先由主家孝子及内眷主祭,毕后由娘家亲戚代表祭之,最后是族亲代表。

致祭仪式结束后,接着就是抬棺出殡,其程仪是由身穿孝服的亡者外孙架着遗像先行,其后孝子执着哭帐,后面是棺椁,其后的顺序是孝子家属、五服内的房族,出嫁女夫婿,侄女婿,之后是锣鼓八音,跟在最后的是撑挽联、花圈。将至茔地时,孝子须在路边下跪“谢孝”,其意是望宾客止步不要再送了。而其他孝男、眷属及房族等仍须随棺到墓地。下葬时,还有一项仪式,即阴阳经过一阵念词后,向跪在墓前的丧家送葬者撒米,以示人人平安,家家贵发。随后折下挽联,脱下孝服,沿着另一路(不在送葬原路)返家。至家后,要在入门前先上厕所,以示去掉邪气。而负责在家工作人员,则在出殡后即打扫家宅内间和撕下白纸(含红纸)门联,重新贴上红纸新联,以示否去泰来。

其它:处理丧事后,把亡者生前的一切衣物清洗干净,并将其穿着去世的那条裤子,剪成若干块,分发给孝子,孝女各家保存。这块裤布,即被各家视为“仓库”,有家家宏发之意。接着就是为亡者“做七”即从亡者第一天算起,至四十九天,主家每七天祭死者亡灵一次,但不祭“三七”,同时按死者所生的男儿数计,然后从四十九天减去男儿总数,实际不足四十九天,再有在七七中,必须推算出至少有一个七,是初七,十七,二七日均可。凡出嫁女或侄女,在“七七”中,至少要回娘家为亡者做一个七。此外,第七个七称为圆七,主家必须以糯米汤圆做祭品。至死者“百日”,即去世一百天,主家须备上熟蛋、花生做祭品,祭毕,要就地拨开鸡蛋、花生分吃,以示“拨”日—— 亡灵与阳居者永远分离。

第五篇:丧葬习俗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丧葬文化 文化地理展示课

任课老师:李丽雅

资一1002 10508101 李妍 10508102 李艳玲 10508103 鄂志英 10508104 程思涵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丧葬文化

丧葬活动是生者纪念死者、表达哀思之情的一种方式,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习俗,既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反映,也代表着社会风气的走向。丧葬文化习俗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中渐渐形成。有丰富深邃历史文化内涵的围绕死者而展开的丧葬活动,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丧葬习俗仍与人们息息相关,在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一、丧葬活动的起源历史

《孟子•滕文公上》说:“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 梩而掩之。”正是由于对亡者尸体真情的表现促使亲人返回去用藤蔓和灌木掩埋尸体。基于对死者的怀念与敬畏,人们由弃尸不理转变到有意识的埋葬死者。这一思想逐渐演变为儒家所说的“孝”。

。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发展史,丧葬习俗受到儒家思想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又汲取了道家和佛教的诸如“转世、轮回”等思想。在儒、道、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铺张大办、香骡纸马、打幡招魂的丧葬习俗。古时人们相信灵魂不灭。所谓“灵魂”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是人们幻想的寓于人身而又主宰人体的观念。在原始社会中期,由于观念的产生,人们认为,死者虽然离开人世,但是其灵魂还能回到人间降临祸福。丧葬之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站,人们对死去的亲人,除了有感情上的怀念以外,还盼望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过上美好生活,并对本族本家的后人加以保佑和庇护,所以就形成了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崇拜礼仪“制度”。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

二、丧礼的仪式

丧礼是指死者临终前直至落葬之前的一系列仪式行为。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父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三、葬礼的类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以及心理素质的差异等诸方面原因,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习俗。加之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平衡性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所以丧葬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大致说来可分为:土葬、火葬、崖洞葬、悬棺葬、数脏、水葬、天葬、塔葬等几大类。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几大主要丧葬形式,在我国几乎都有。

1.土葬:土葬是我国各民族丧葬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由于中国解放前已没有一个民族是完全实行土葬以外的其它葬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说,土葬实际上是存在于一切民族之中。从我国的历史情况来看,至少封建社会是土葬形式发展的鼎盛时期。就我国解放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实行土葬的民族地区都以血缘组织或地域组织为单位的公共墓地;墓穴多为长方形坚穴土坑,少数地区为圆形或方形坚穴土坑。死者多以木棺盛殓,也有以陶器、竹器或树皮做葬具的;大多数为实行一次性永久葬法,也有一些民族盛行二次葬。葬式又单人直肢葬、俯身葬、侧卧葬、屈肢葬、停棺待葬等。b其中以单身直肢葬最为普遍,少数地区有夫妇合葬。死者大致有一定的埋葬方向,一般都有随葬品。

2.火葬:火葬也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葬俗。从考古发掘来看,马家窑文化初期已有火葬。《荀子•大略篇》谓:“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其忧其不焚也。”《庄子》曰:“羌人死,燔而杨其灰。”《旧唐书》中也有记载:“死者焚尸,名为火葬。”可见,历史上氐羌族系多实行火葬。自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和不断发展,火葬的分布面也更加扩大:我国解放前,羌族、纳西族、彝族、普米族、白族、土族以及广西大瑶山族、川北某些藏族地区对于正常死亡者也实行火葬。解放后,按照国家要求,除部分少数民族外,一律实行火葬。

3.崖洞葬,悬棺葬:崖洞葬时将死者置放于悬崖峭壁之天然洞穴内安葬。至于悬棺葬严格地说,是在悬崖峭壁上平行凿孔,再贯以碗口粗的树条使其伸出崖外,将棺置放于树条上,使之“悬”于空间。崖洞葬法主要是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崖洞葬对死者的放置方式,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崖洞内搭以横木架,将棺放置在木架上,故此称作“架壑船棺”;另一种是在洞口内横放圆木,再置棺于其上的。前者多见于后者。崖洞葬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朝,最晚延至民国,而以明清居多。崖洞葬和悬棺葬都是将木棺置放于离地面几十米至数百米的悬崖峭壁上,那么,在我国古代,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把木棺运上去的呢?唐代《朝野佥载》记载:“自山上悬索下柩”,所以,从它繁琐的运吊过程来看,贫民百姓一般不会行此葬法。而各个地区拥有统治权、占有土地的达官贵族多行此葬法。

4.树葬:树葬是将死者置于树上安葬。树葬也是一种古老的葬俗了。历史文献对此记述也颇多:《魏书•失韦传》谓:“失韦人死,尸则至于树林至上”。《北史•契丹传》谓契丹葬俗是“父母死,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树葬大致分三种形式:树架式;树屋式;地架式。根据这三种树葬形式,人们推断,树葬可能是来源于原始社会的树居生活。那个时代,人们经历过以树木为巢的树居生活人们白天在地上觅食,晚上则居于树上,以防野兽侵袭。至今也有极少数民族实行树葬。

5.天葬:天葬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西藏、川西北一些藏族地区实行的天葬(亦称鸟葬)。人死后,停尸数日,由喇嘛根据死者属相择吉日将其运至本部落专用的天葬场,有司葬人将尸体切成小块儿,砸碎骨头,拌以糌粑,抛于地上。喇嘛吹气海螺或发出吆喝之声,老鹰闻声群集而致,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另一种是新疆一些蒙古族地区的天葬(亦称野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葬)。人死请喇嘛念经,而后将死者运至荒郊,置于地上,次晨,家人及亲友再去探望,若尸体被野兽吃光,皆大欢喜,若未被吃或未吃尽,则为不吉之兆。鸟葬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就开始出现,而野葬出现在隋之前。

6.水葬:死者由喇嘛念经,然后将死者背到河流湍急处,有的将整尸投入河中,有的将尸体坎成几段投入河中。这种葬法主要存在于藏族和门巴族地区的贫苦人家或麻风病死者,所以,水葬是一种低级葬法。7.塔葬:塔葬在我国并不是某一民族或某些地区特有的葬法。在西藏只有少数大**死后行塔葬,用香料将尸体处置后放于金属塔内安葬。在一些汉族地区寺庙的高僧死后也行塔葬,先将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放置于砖塔或石塔内安葬。

四、祭祀仪式

圆坟、烧

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

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

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

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

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后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五、现代丧葬礼

中国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西方人注重生命,而中国人注重死后葬礼。所以中国人对于丧葬一直讲求,但是这个习惯在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号召移风易俗,在推行火葬的同时,提倡文明、简朴、节约办丧事。

50年初,首先在殡仪馆中废止做佛事、诵经超度等封建迷信活动,然后以哀乐代替僧道诵经,以电烛代替香烛,以蜡果代替祭饭菜,以花圈代替锡箔纸钱,以遗像代替灵位,以黑纱、白花代替孝服,以默哀鞠躬代替跪拜磕头,公墓以顺序编号代替看风水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对丧葬的管制更是达到高峰,僧佛道几被消灭,公开场合的诵经超度不见踪影。城区丧户80%在殡仪馆、火葬场治丧。郊县随着火葬场的建立,开始推行新的丧俗。经过多年的宣传倡导,逐步形成了新的治丧程序和礼俗。

文革结束以后,随着国家权力的退出,民间丧礼渐渐开始恢复了一些传统的习惯。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在日益提升,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人们纪念故人从上坟烧纸,也变为敬奉鲜花。

六、丧葬礼用品

一般的丧葬礼用品有寿衣、棺材、孝服、长明灯、纸扎、纸钱等。

1.寿衣,也称“殓衣、老衣”。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洋”、“阳”同音,寿衣要穿到阴间去,所以不用。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三、五、七、九件不等,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

2.寿材,即棺材,棺材的用料有陶、木、石、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3.孝服,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

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4.长明灯,摆放在亡者头前的灵堂桌上。习俗讲究灯油不灭。古代古墓中也有点长明灯的例子。

5.纸扎,包括花圈、经幡、纸人、纸车马、纸钱、金元宝等,作为死后带到阴间的陪葬品。

下载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瑞昌丧葬习俗

    瑞昌丧葬习俗 旅游A1421 姓名:何文斌 学号:20140203156 中国地大,山川地利多变,地理环境极其复杂,其也就造就了我国各地极为丰富、独特文化习俗。在此我介绍下家乡瑞昌的丧葬习俗......

    山东丧葬习俗

    原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 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守气 人都有一死。陕北人把人死了不说死,认为说“死”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丧葬习俗[五篇]

    丧葬文化习俗 汉族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

    丧葬习俗[5篇]

    丧葬习俗 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一备 丧 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所谓备丧,就是给老......

    宁晋丧葬习俗

    宁晋丧葬习俗 为亡者举办丧事,一些习俗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办丧事俗称过白事,一般情况下,人过六十而亡的,其丧事如同喜事一般红火热闹,所以,又将丧事称为“喜丧”。 整个丧事......

    山西丧葬习俗

    山西丧葬习俗 吊唁死者的日子,山西各地一般都在出殡前一天,俗称“开悼” 或“开吊”。开悼时架设灵棚,将棺木移置灵棚之中。名为“移灵”。隆重的丧事在灵棚前还要高搭牌坊。灵......

    丧葬习俗5篇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