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
运动描述
一、质点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说明:(1)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2)物体可以简化成质点的情况:①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平动).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如研究地球的公转).
二、参考系和坐标系
1.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说明:(1)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2)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原则是以使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简单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2.坐标系:为定量研究质点的位置及变化,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如质点沿直线运动,以该直线为x轴;研究平面上的运动可建立直角坐标系.
三、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个确定的点表示.如“3s末”;和“4s初”. 2.时间:是两个时刻间的一段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表示.
四、位置、位移和路程
1.位置:质点所在空间对应的点.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来描述.
2.位移: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线段的长度.
3.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五、速度与速率
1. 速度: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v=),是矢量,方向与Δx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瞬时速度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其大小叫瞬时速率,前者是矢量,后者是标量.
3.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度(v=),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而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率,是标量.
说明:速度都是矢量,速率都是标量;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及方向,而速率只能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只有在单方向直线运动中,平均速率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即位移大小等于路程时才相等.
六、加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改变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3.公式:a= =
4.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5.方向: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6.理解:要注意区别速度(v)、速度的改变(Δv)、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的大小即,而加速度的方向即Δv的方向
七.速度、速度变化量及加速度有哪些区别?
速度等于位移跟时间的比值.它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方向.也可以说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和位置变化的方向.
速度的变化量是描述速度改变多少的,它等于物体的末速度和初速度的矢量差.它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变化的方向,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速度的变化与速度大小无必然联系.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它描述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和变化的方向.加速度的大小由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多少共同决定,与速度本身的大小以及速度变化的大小无必然联系.
第二单元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1)概念:物体做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分类: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两类.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 3.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速度公式:
匀减速直线运动
a取大小 位移公式:x=v0t+ at2
x=v0t- at2 位移公式:S= t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
2-v 02=2ax
v
2-v 02=-2ax平均速度计算式:
4.几个推论:
⑴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
⑵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速度
⑶两相邻的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等于恒量。即 Δx= =aT2 该公式可用于测定加速度,也可作为判断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条件。*⑷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从运动开始时刻计时,且设t为时间单位)①ts末、2ts末、3ts末、…nts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v 2:v3:…vn=1׃2׃3׃…׃n ②ts内、2ts内、3ts内、…nts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2׃22׃32׃…n2
③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3:5:…:(2n-1)④经过连续相同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tⅠ∶tⅡ∶tⅢ∶…∶tN=1:():():…׃()5.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解题步骤:(1)根据题意,确定研究对象.
(2)明确物体作什么运动,并且画出草图.
(3)分析运动过程的特点,并选用反映其特点的公式.(4)建立一维坐标系,确定正方向,列出方程求解.(5)进行验算和讨论.
6.怎样处理追及和相遇类问题?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往往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此类问题的本质的条件就是看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的同一位置。求解的基本思路是:①分别对两物体研究;②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③找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④建立方程,求解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1)追及问题:追和被追的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否追上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常见的有下列两种情况:
第一类——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小者(如匀速运动):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位移,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②若两者位移相等,且两者速度相等时,则恰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③若两者位移相等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第二类——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如匀速运动):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②若两者位移相等时,则追上.
(2)相遇问题:①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上即相遇。②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时即相遇。
(3)处理这类问题,也可以只用位移的关系列出x-t二次函数方程,利用判别式求x极值,或由有一组解、两组解、无解,确定是否相遇、相撞、相遇次数。7.运动的图象问题
物理规律的表达除了用公式外,有的规律还用图像表达,优点是能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也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对图像的要求可概括记为:“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
(1)x-t图象:图1-2-2所示为四个运动物体的位移图象,试比较它们的运动情况.这四个物体的位移图象都是直线,其位移又都随时间增加,说明都向着同方向(位移的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只是其速度的大小和起始情况不同.a、b两物体从t=0开始,由原点出发向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c物体在t=0时从位于原点前方x1处向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在时间t1才开始向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由图中可知,任取相同时间△t,它们的位移△x大小不同:△xc>△xB>△xa>△xd,所以它们的速度大小关系为vc>vB>va>vd.(2)v-t图:
①说出如图1-2-5中的各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是沿规定的正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②是沿规定的正方向的匀减速直线运动;③是沿与规定的正方向的反方向的匀减速直线运动;④是沿规定的正方向的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②v-t图象的倾斜程度反映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如图1-2-6所示,加速度,即加速度a等于v-t图象的斜率。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所以速度图象与横轴的夹角恒定,即加速度是一个恒量(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而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是一条曲线,所以图象与横轴的夹角
在改变,即加速度不恒定.如图1—7所示,速度图象与横轴的夹角越来越小,表示加速度逐渐减小,即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慢.这里要注意,图1-2-7所表示的加速度虽逐渐减小,但速度却越来越大,这也体现了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 第三单元
自由落体
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运动 3规律: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v=gt
h= v2=2gh 从运动开始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增加量相等:Δx=gt2
一、力的基本知识:
1.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产生形变;(2)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物体运动状态变化). 3.力是矢量,要准确表述一个力,必须同时指出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三种最常见的力: 1.重力
(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重力的大小:①由G=mg 计算
②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处于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重力的大小.(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4)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①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心.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2.弹力: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叫做形变.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跟它接触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3)弹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4)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5)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①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跟它的伸长成正比,即F=kx,k叫劲度系数,单位是N/m. 弹性限度:如果物体的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恢复,这个限度叫着弹性限度. ②对于微小形变产生的弹力大小,一般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解. 3.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2)产生的条件:⑴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2)物体间接触面不光滑;(3)两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
(3)大小:跟压力FN成正比,F=μFN.
(4)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4.静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在物体接触处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产生的条件: ①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②物体间接触面不光滑;③两物体相对静止但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3)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3)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接触面之间的弹力方向垂直.
(4)大小:等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即O ①Fmax略大于滑动摩擦力f,为方便起见,解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Fmax=F. ②Fmax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跟正压力成正比,但静摩擦力的数值与正压力大小不成正比. 5.如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沿着两物体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又难以判断,这就使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成为一个难点.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常用下列方法:(1)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向哪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如右栏例1. (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首先弄清物体运动状态(是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状态),分析出除摩擦力外的其它力,看是否能维持这个运动状态,若不能维持,说明一定受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即可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 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 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 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 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1990年和1991年海峡两岸分别建立了两岸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基会、海协会)实行经济政治对话。1995 年江总书记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 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 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 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 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考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 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 第三课考点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湾与大陆分别成立民间团体进行对话,他们是:台湾的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大陆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课考点 46、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47、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8、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 49、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1955年万隆会议; 第二课考点 50、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联大26届会议; 51、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的事件是: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52、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53、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4、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访问美国; 55、日本与中国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课考点56、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57、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加强了: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与经济联系;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59、人类早期主要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 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个重要改革时期,依次分别是: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什么改革时期: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 第二课考点 62、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 63、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民法大全》; 64、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65:罗马法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公民法、万民法等;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课考点66、17世纪初统治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属于什么王朝:斯图亚特王朝; 6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迄时间为:1640年、1688年; 68、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国了君主立宪制; 69、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70、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 71、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哪三位一体的混合物: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72、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特点是:保留君主,议会掌权; 第二课考点 7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7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76、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论基础源于: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77、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与权力分别为: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 78、美国政体特点是: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 第三课考点 7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 80、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81、法国共和制度确立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2、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的政治特点是:分裂; 83、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国是:普鲁士邦国; 84、提出“铁血政策”采用王朝战争方式统一德意志的是:普鲁士邦国宰相俾斯麦; 高一物理知识点复习手册 必修2第五章 曲线运动 知识点1.曲线运动 知识点导学: ⑴ 曲线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 ⑵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① 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沿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②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改变。速度是描述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假如在运动过程中只有速度大小的改变,而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变,则物体只能做直线运动,因此,若物体做曲线运动,表明物体的速度方向时刻在变化。 ⑶ 是变速运动,必有加速度 既然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那么由a=Δv/Δt可得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具有加速度。 ⑷ 合外力一定不为零(必受到外力作用) 曲线运动既然是一种变速运动,有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也一定受到合外力的作用。 ⑸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6)匀变速运动: 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的运动。 也可以说是:合外力不变的运动。 (7)曲线运动的合力、轨迹、速度之间的关系 ①轨迹特点:轨迹在速度方向和合力方向之间,且向合力方向一侧弯曲。 ②合力的效果:合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F2改变速度的大小,沿径向的分力F1改变速度的方向。 ①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增大。 ②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减小。 ③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物体的速率不变。(举例:匀速圆周运动) 练习1:关于曲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变速运动—定是曲线运动 B.曲线运动—定是变速运动 C.速率不变的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 D.曲线运动也可以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练习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突然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恒力作用时,物体运动为 (B) A.继续做直线运动 B.一定做曲线运动 C.可能做直线运动,也可能做曲线运动 D.运动的形式不能确定 知识点2.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 知识点导学: ⑴合运动与分运动 定义:如果物体同时参与了几个运动,那么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就叫做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那几个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 特征:①等时性:合运动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时间相等 ②独立性: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参与几个不同的分运动,各个分运动独立进行,互不影响。 ③等效性:各分运动的规律迭加起来与合运动规律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⑵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定义:从已知的分运动来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求一个已知运动的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意义: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解决复杂运动的一种基本方法,它的目的在于将复杂的运动化为简单的运动,将曲线运动化为直线运动,这样就可以应用已经掌握的简单运动或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一些复杂的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或分解是认识和解决复杂运动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各分运动都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可以选取沿该直线的某一方向作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取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矢量取负值,这时就可以把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如果各分运动互成角度,那就要作平行四边形,运用作图法、解直角三角形等方法求解。 练习3:关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由两个分运动求合运动,合运动是唯一确定的B.由合运动分解为两个分运动,可以有不同的分解方法 C.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才能将这个运动分解为两个分运动 D.任何形式的运动,都可以用几个分运动代替 练习4:飞机以恒定的速度俯冲飞行,已知方向与水平面夹角为30°,水平分速度的大小为200km/h,求: ⑴飞机的飞行速度; ⑵飞机在1min内下降的高度。 练习5:河宽300m,水流速度为3m/s,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5m/s,问 ⑴以最短时间渡河,时间为多少?可达对岸的什么位置?60s,180m ⑵以最短航程渡河,船头应向何处?渡河时间又为多少?向着上游与河岸成a=tan4/3 75s 练习6:一艘小船在200m宽的河中横渡到对岸,已知水流速度是3m/s,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5m/s,求:(1)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时间是多少?船经过的位移多大? (2)欲使航行位移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位移是多少?渡河时间多长? 船渡河时间:主要看小船垂直于河岸的分速度,如果小船垂直于河岸没有分速度,则不能渡河。 (此时=0°,即船头的方向应该垂直于河岸) 解:(1)结论: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头的方向应该垂直于河岸。渡河的最短时间为: 合速度为: 合位移为: 或者 (2)分析: 怎样渡河:船头与河岸成向上游航行。 最短位移为: 合速度为: 对应的时间为: 练习7:一艘小船在200m宽的河中横渡到对岸,已知水流速度是5m/s,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4m/s,求:(1)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时间是多少?船经过的位移多大? (2)欲使航行位移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位移是多少?渡河时间多长? 解:(1)结论: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头的方向应该垂直于河岸。 渡河的最短时间为: 合速度为: 合位移为: 或者 (2)方法:以水速的末端点为圆心,以船速的大小为半径做圆,过水速的初端点做圆的切线,切线即为所求合速度方向。 如左图所示:AC即为所求的合速度方向。 相关结论: 知识点3.抛体运动 知识点导学: 1.关于抛体运动 ⑴ 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抛出,且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⑵ 运动性质: ① 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运动是直线运动;平抛、斜抛是曲线运动,其轨迹是抛物线; ② 抛体运动的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抛体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③ 抛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运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的大小和方向认为不变,不考虑空气阻力,且抛出速度远小于宇宙速度。 ⑶ 处理方法:是将其分解为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 最常用的分解方法是:水平方向上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自由落体运动或竖直上抛、竖直下抛运动。 2.平抛运动的规律 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⑴ 平抛运动的轨迹 是一条抛物线。 ⑵ 位移公式 水平位移x=v0t,竖直位移y=gt2/2 ⑶ 速度公式 水平速度为vx=v0,竖直速度为vy=gt 3.速度: 合速度: 方向: 位移 合位移: 方向: 时间由: 得 (由下落的高度y决定) 平抛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切规律在竖直方向上都成立。 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为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正切值的2倍。 平抛物体任意时刻瞬时速度方向的反向延长线与初速度方向延长线的交点到抛出点的距离都等于水平位移的一半。(A是OB的中点)。 练习6:关于平抛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平抛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B.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C.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仅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加速度保持不变 D.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水平方向的速度逐渐增大 练习7:在一次“飞车过黄河”的表演中,汽车在空中飞经最高点后在对岸着地,已知汽车从最高点至着地点经历的时间约0.8s,两点间的水平距离约为30m,忽略空气阻力,则汽车在最高点时速度约为___37.5m/s,最高点与着地点的高度差为 3.2 m(取g=10m/s2)。 练习8: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在安装实验装置的过程中,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是水平的,这样做的目的是(B) A.保证小球飞出时,速度既不太大,也不太小 B.保证小球飞出时,初速度水平 C.保证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每次都相等 D.保证小球运动的轨道是一条抛物线 知识点4.圆周运动 知识点导学: ⑴匀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各点线速度方向沿切线方向,但大小不变;加速度方向始终指向圆心,大小也不变,但它是变速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⑵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①线速度v:描述运动的快慢,v=S/t,S为t内通过的弧长,单位为m/s ②角速度ω:描述转动快慢,ω=θ/t,单位是rad/s ③周期T:完成一次完整圆周运动的时间 ④三者关系:v=rω,ω=2π/T ⑶.线速度:质点通过的圆弧长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单位:米/秒,m/s 角速度:质点所在的半径转过的角度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单位:弧度/秒,rad/s 周期: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单位:秒,s 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圆周运动的圈数。 单位:赫兹,Hz 转速: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单位:转/秒,r/s (条件是转速n的单位必须为转/秒) 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 ⑷三种转动方式 绳模型 练习9: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相等 B.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弧长相等 C.相等的时间里发生的位移相同 D.相等的时间里转过的角度相等 练习10: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A.线速度越大,周期一定越小 B.角速度越大,周期一定越小 C.转速越大,周期一定越小 D.圆周半径越小,周期一定越小 练习11:如图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主动轮O1上两轮的半径分别为3r和r,从动轮O2的半径为2r,A、B、C分别为轮缘上的三点,设皮带不打滑,求: ⑴ 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ωA∶ωB∶ωC= 2∶2∶1; ⑵ A、B、C三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vA∶vB∶vC= 3∶1∶1。 知识点5.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 知识点导学: ⑴向心加速度 方向:总是沿着半径指向圆心,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 大小:an=v2/r=rω2 ⑵向心力 ①向心力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力,方向与向心加速度方向相同,大小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n=mv2/r=mrω2 ②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不是一种特殊的力,可以是弹力、摩擦力或几个力的合成,对于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为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 练习12:关于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B.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C.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加速运动 D.只在恒力作用下的物体,有可能作圆周运动 练习13:狗拉雪橇在水平冰面上沿着圆弧形的道路匀速行驶,下图为四个关于雪橇受到的牵引力F和摩擦力F1的示意图(O为圆心),其中正确的是(C) 知识点6.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知识点导学: ⑴火车转弯 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时,所受的合力等于0,那么当火车转弯时,我们说它做圆周运动,那么是什么力提供火车的向心力呢?是由轮缘和外轨的挤压产生的外轨对轮缘的弹力提供向心力,由于火车质量很大,故轮缘和外轨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大,易损害铁轨。所以,实际的弯道处的情况,如图: ①外轨略高于内轨。 ②此时火车的支持力FN的方向不再是竖直的,而是斜向弯道的内侧。 ③此时支持力与重力的合力提供火车转弯所需的向心力。 ④转弯处要选择内外轨适当的高度差,使转弯时所需的向心力完全由重力G和支持力FN来提供→这样外轨就不受轮缘的挤压了。 ⑵汽车过拱桥和航天器中的失重问题 如图,若汽车在拱桥上以速度v前进,桥面的圆弧半径为R,求汽车过桥的最高点时对桥面的压力? ①选汽车为研究对象 ②对汽车进行受力分析:受到重力和桥对车的支持力 ③上述两个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且向心力方向向下 ④建立关系式:; 又因支持力与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以 通过与上例的类比,可以了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的原因,并由 可以解出,当时座舱对航天员的支持力F支=0,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 ⑶离心运动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它的线速度方向就在圆周的切线上,物体之所以没有飞出去,是因为它受到的合外力提供了它所需的向心力。当向心力突然消失时,物体就沿切线飞出去;当向心力不足时,物体虽不会沿切线飞出去,也会逐渐远离圆心,即: ①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将远离圆心运动出去,这种运动叫做离心运动。如图: ②应用:离心干燥器、无缝钢管的生产、离心水泵。 ⑷竖直平面的圆周运动 1.“绳模型”如上图所示,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注意:绳对小球只能产生拉力) (1)小球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绳子和轨道对小球刚好没有力的作用 mg = = (2)小球能过最高点条件: v ≥ (当v >时,绳对球产生拉力,轨道对球产生压力) (3)不能过最高点条件: v (实际上球还没有到最高点时,就脱离了轨道) 2.“杆模型”,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注意:轻杆和细线不同,轻杆对小球既能产生拉力,又能产生推力。) (1)小球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v=0,F=mg (F为支持力) (2)当0 (3)当v=时,F=0 (4)当v>时,F随v增大而增大,且F>0(F为拉力) 练习15:在下列情况中,汽车对凸形桥顶部的压力最小的是(D) A.以较小的速度驶过半径较大的桥; B.以较小的速度驶过半径较小的桥; C.以较大的速度驶过半径较大的桥: D.以较大的速度驶过半径较小的桥. 练习16:关于离心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当物体所受的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时,产生离心现象 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它所受的一切力都突然消失时它将做背离圆心的圆周运动 C.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它所受的一切力都突然消失时它将沿切线做直线运动 D.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它所受的一切力都突然消失时它将做曲运动 必修2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知识点1.行星的运动 知识点导学: ⑴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动,太阳是在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⑵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⑶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K值只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 ⑷第一定律画椭圆,第二定律限面积,周期半径归第三,天上从此再不乱。 练习1:古代人们把天体的运动看得都很神圣,认为天体的运动必然是完美、和谐的___匀速圆周运动_____运动,后来__开普勒_仔细研究了第谷的观测资料,经过4年的刻苦计算,最后终于发现: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_椭圆的一个焦点位置上,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________的比值都相等。 练习2: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B.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太阳位于行星轨道的中心处 C.离太阳越近的行星运动周期越长 D.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知识点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知识点导学: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F=GMm/r2,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G是一个比例系数,与太阳、行星都没有关系。 练习3:下列关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B.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的质量无关 C.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D.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距太阳的距离成反比 练习4:苹果落向地球,而不是地球向上运动碰到苹果,发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C) A.由于苹果质量小,对地球的引力小,而地球质量大,对苹果引力大造成的B.由于地球对苹果有引力,而苹果对地球没有引力造成的C.苹果与地球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相等的,由于地球质量极大,不可能产生明显加速度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知识点3.万有引力定律 知识点导学: ⑴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⑵公式:如果用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用r表示它们的距离,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F=Gm1m2/r2。 ①对于相距很远因而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公式中的r 就是指两个质点间的距离; ②对均匀的球体,可以看成是质量集中于球心上的质点,这是一种等效的简化处理方法。 ⑶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比较准确地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为6.67×10-11Nm2/kg2。 练习5: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Gm1m2/r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公式中G为引力常数,是人为规定的B.r趋近于零时,万有引力趋近于无穷大 C.m1、m2受到的万有引力总是大小相等的,与m1、m2是否相等无关 D.m1、m2受到的万有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 练习6:关于引力常量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在国际单位制中,G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为1kg的物体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力 B.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给出了引力常量的值 C.引力常量G的测出,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D.G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比例常数,它的数值是人为规定的练习7:火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一半,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9;那么地球表面50 kg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约是火星表面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火星吸引力的2.25 倍. 知识点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知识点导学: ⑴在地球表面,不考虑(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重力 mg=GMm/R2,可得地球质量M=gR2/G。 ⑵建立模型求中心天体质量 围绕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为中心天体对围绕天体的万有引力,通过围绕天体的运动半径和周期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⑶海王星是在______年____月____日发现的,发现过程是:发现________的实际运动轨道与______________的轨道总有一些偏差,根据观察到的偏差数据和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______________,并预测可能出现的时刻和位置;在预测的时间去观察预测的位置。 海王星与冥王星发现的重要意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万有引力定律: 1赤道上万有引力: (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 2两极上的万有引力: 忽略地球自转,地球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黄金代换) 距离地球表面高为h的重力加速度: 练习8: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D) A.海王星是人们依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轨道而发现的B.天王星是人们依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轨道而发现的C.天王星的运动轨道偏离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轨道,其原因是由于天王星受到轨道外面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 D.冥王星是人们依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轨道而发现的练习9:若已知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半径为r,公转的周期为T,万有引力常量为G,则由此可求出(B) A.行星的质量 B.太阳的质量 C.行星的密度 D.太阳的密度 知识点5.宇宙航行 知识点导学: ⑴第一宇宙速度 7.9km/s,这是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 ⑵第二宇宙速度 在地面附近发射飞行器,如果发射速度满足7.9km/s<v<11.2km/s,它将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当v>11.2km/s时,卫星就会克服地球引力,永远离开地球。把11.2km/s叫做第二宇宙速度。 ⑶第三宇宙速度 达第二宇宙速度的物体还受到太阳的引力,在地面附近发射一个物体,若发射速度等于或大于16.7km/s,物体就会挣脱太阳的引力,飞到太阳系以外。把16.7km/s叫做第三宇宙速度。 (4)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轨道处的向心加速度a等于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 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方法1: (已知R和g) 方法2: (已知卫星的V与r) 方法3: (已知卫星的与r) 方法4: (已知卫星的周期T与r) 方法5:已知 (已知卫星的V与T) 方法6:已知 (已知卫星的V与,相当于已知V与T) 地球密度计算: 球的体积公式: 近地卫星 (r=R) 发射速度:采用多级火箭发射卫星时,卫星脱离最后一级火箭时的速度。 运行速度:是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线速度.当卫星“贴着” 地面运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 练习10: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速度是下列的(B) A.一定等于7.9km/s B.等于或小于7.9km/s C.一定大于7.9km/s D.介于7.9~11.2km/s之间 练习11:人造卫星以地心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半径越大,速度越小,周期越小 B.半径越大,速度越小,周期越大 C.所有卫星的速度均是相同的,与半径无关 D.所有卫星的角速度均是相同的,与半径无关 练习12:在地球(看做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上空有许多同步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它们的质量可能不同 B.它们的速率可能不同 C.它们的向心加速度大小可能不同 D.它们离地心的距离可能不同 知识点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知识点导学: ⑴经典力学有它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低速运动,不适用于高速运动;只适用于宏观世界,不适用于微观世界;只适用于弱引力情况,不适用于强引力情况。 ⑵对于高速运动(速度接近真空中的光速),需要应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远小于真空中的光速时,相对论物理学与经典物理学的结论没有区别。 ⑶对于微观世界,需要应用量子力学。当普朗克常数可以忽略不计时,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结论没有区别。 ⑷对于强引力情况,需要应用爱因斯坦引力理论。当天体的实际半径远大于它们的引力半径时,爱因斯坦引力理论和牛顿引力理论计算出的力的差异并不很大。 练习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经典力学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任何物体 B.狭义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 C.量子力学能够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 D.万有引力定律也适用于强相互作用力 练习14:经典力学不能适用下列哪些运动(D) A.火箭的发射 B.宇宙飞船绕地球的运动 C.“勇气号”宇宙探测器 D.微观粒子的波动性 必修2第七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知识点1.动能、势能 知识点导学: ⑴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势能。 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 练习1:在伽利略实验中,小球从斜面A上离斜面底端h高处滚下斜面,通过最低点后继续滚上另一个斜面B,小球最终会在斜面B上某点停下来而后又下滑,这点距斜面底端的竖直高度仍为h,在小球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小球在A斜面上运动时,离斜面底端的竖直高度越来越小,小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B.小球在A斜面上运动时,动能越来越小,势能越来越大 C.小球在B斜面上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大,离斜面底端的高度越来越小 D.小球在B斜面上运动时,动能越来越小,势能越来越大 练习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力”这个最抽象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意义最深远的概念 B.“能量”这个最抽象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意义最深远的概念 C.“力”是牛顿没有留给我们的少数力学概念之一 D.“能量”是牛顿没有留给我们的少数力学概念之一 知识点2.功 知识点导学: ⑴功的概念 ①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②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⑵功的计算 ①计算公式:W=F•s•cosα ②计算总功的两种方法: A、是先求合外力,再根据公式W =Fl cosα计算。 B、是先分别求各外力的功,再求各外力的功的代数和。 ⑵正功、负功 ①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 ②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 练习3:关于功的正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功的正负表示功的方向 B.功的正负表示功的大小 C.功的正负表示做功的效果:正功表示力与位移的夹角小于90°,负功表示力与位移的夹角大于90°。 D.功的正负和功的大小、方向都有关系 练习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只要物体运动,就一定有力对它做功 B.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做功越多 C.物体发生的位移越大,做的功越多 D.两个大小不同的力,做的功有可能相等 练习5:质量为150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37°角斜向上的拉力500N的作用,在水平上移动5m,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100N。求各力对物体做的功及总功。2000J,500J,1500J 知识点3.功率 知识点导学: ⑴功率: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单位:瓦特(W) ⑵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功率 公式:P=W/t,求平均功率 ⑶P=Fv→ v是平均速度,P是平均功率;v是瞬时速度,P是瞬时功率。 ⑷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计算平均功率: 计算瞬时功率: (力F的方向与速度v的方向夹角α) 练习6:关于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功率是描述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B.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C.做功的时间长,功率一定小 D.力做功越多,功率一定越大 练习7:汽车上坡时,司机必须换挡,其目的是(C) A.减小速度,得到较小的牵引力 B.增大速度,得到较小的牵引力 C.减小速度,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D.减大速度,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练习8: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不计空气阻力,试求: ⑴前3秒的平均功率;750W ⑵3秒末的重力的瞬时功率。1500W 知识点4.重力势能 知识点导学: ⑴概念:重力势能EP=mgh 重力做功WG=mg(h1-h2) 重力势能的减少量△EP=mgh1-mgh2 ⑵理解: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重力势能是相对的,是和地球共有的,即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重力势能: 重力做功计算公式: 重力势能变化量: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重力做功特点:重力做正功(A到B),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负功(C到D),重力势能增加。 练习9:关于重力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重力势能的大小只有重力决定 B.重力势能恒大于零 C.在地面上的物体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 D.重力势能实际上物体和地球共有的练习10: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增加了40J,则(C) A.重力做功为40J B.合外力做功40J C.重力做功-40J D.合外力做功-40J 知识点5.弹性势能 知识点导学: ⑴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弹力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 ⑵弹簧的弹性势能只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弹簧弹性势能: (弹簧的变化量) 弹簧弹力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变化量的负值: 特点:弹力对物体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小。弹力对物体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 练习11:在光滑水平面上水平放置一轻质弹簧,有一物体从它正右端向弹簧做匀速运动,在物体压缩弹簧速度减为零时(C) A.物体的重力势能不变 B.物体的动能最大 C.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D.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小 知识点6.动能和动能定理 知识点导学: ⑴实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①实验思想方法:倍增法。虽为变力做功,但橡皮条做的功,随着橡皮条数目的成倍增加功也成倍增加。 ②数据处理方法:图像法。作出功-速度(W-v)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得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定量关系。 ⑵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物体的动能。 表达式:Ek=mv2/2 ⑶动能定理: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W=Ek2-Ek1 动能定理: 常用变形: 练习12:在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时,小车会因为受摩擦力而影响实验,我们可以使木板倾斜作为补偿。则下面操作正确的是(C) A.使拖着纸带的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不下滑即可 B.使拖着纸带的小车有静止释放,小车能下滑即可 C.沿木板向下推拖着纸带的小车,放手后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点距均匀即可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练习13: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被人用手由静止向上提升1m,这时物体的速度是2m/s,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CD)。(g取10m/s2) A.手对物体做功12J B.合外力对物体做功12J C.合外力对物体做功2J D.物体克服重力做功10J 练习14:一质量为2kg的铅球从离地面2m高处自由下落,陷入沙坑2cm深处.求沙子对铅球的平均阻力.22N 知识点7.机械能守恒定律 知识点导学: ⑴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⑵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表达式: (初状态的势能和动能之和等于末状态的势能和动能之和) (动能的增加量等于势能的减少量) (A物体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B物体机械能的减少量) 练习15:下列实例中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是(AC) A.水平抛出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 B.被匀速吊起的集装箱 C.光滑曲面上的自由运动的物体 D.物体以4g/5的加速度竖直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练习16:以10m/s的初速度从10m高的塔上水平抛出一颗石子,不计空气阻力,求石子落地时速度的大小.17.3m/s 知识点8.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知识点导学: ⑴实验原理:在物体自由下落的过程中,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遵守机械能守恒定律,即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用公式mv2/2=mgh验证机械能定恒定律,所选纸带1、2两点间距应接近2mm。 ⑵实验器材:铁架台(带铁夹);2、打点记时器;3、重锤(带纸带夹子);4、纸带几条;5、复写纸片;6、导线;7、直尺;8、交流电源。 练习17:某同学用电磁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有关步骤如下: ①铁架台放在实验桌上,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于铁架台上,用导线把打点计时器的与学生电源连接好 ②接通电源,打点稳定后释放纸带 ③重复几海外侨胞,挑选一条全适的纸带进行测量 ④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重物的夹子上,纸带的另一端穿过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的上端,使重物停靠在计时器附近 ⑤选择合适的点,测出点对应下落的高度hn和Vn ⑥计算比较mvn2/2和mghn后得出结论 合理的操作顺序是_①④②③⑤⑥ 练习18:在验证机械能定恒定律的实验中,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查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9.8m/s2,测得所用重物的质量为1.00kg,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把第一个点记作O,另选连续的4个点A、B、C、D作为测量的点,经测量知道A、B、C、D各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62.99cm、70.18cm、77.76cm、85.73cm,根据以上数据,可知重物由O点运动到C点,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_____J,动能的增加量等于_____J(取3位有效数字) 知识点9.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知识点导学: ⑴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⑵能量耗散:在能源利用过程中,有些能量转变成周围环境的内能,人类无法把这些内能收集起来重新利用的现象。 ⑶能量虽然可以转化和转移,但转化和转移是有方向性的①热量可以自发的由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但不能自发的由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 ②冒起的煤烟和散发开的炭灰不可能又重新组合成一堆煤炭。 ③散失到周围环境中的内能不能回收重新利用。 练习19:下列关于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BD) A.能量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但不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B.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C.一个物体能量增加了,和别的物体的能量有没有变化没有任何联系 D.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证明了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存在的3-1第一章 电场 电流 知识点1.电荷 库仑定律 知识点导学: ⑴自然界的两种电荷: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橡胶棒带负电。 ⑵元电荷e=1.6×10-19C,所有物体的带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⑶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三种:接触起电、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无论哪种方法,都是电荷在物体之间的转移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是。 ⑷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是。 ⑸库仑定律的成立条件: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 ⑹带电体可以看成点电荷的条件:如果带电体间距离比它们自身线度的大小大得多,以至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带电体可以看成点电荷。 ⑺定律的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⑻表达式:F=,k=。 练习1:A、B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球带电量为-3q,B球带电量为7q,现将两球接触后分开,A、B带电量分别变为 2q 和 2q。 练习2:真空中有两个静止的点电荷,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为F,若它们的带电量都增大为原来的2倍,距离减少为原来的1/2,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变为(D) A.F/2 B.F C.4F D.16F 知识点2.电场 电场强度 电场线 知识点导学: ⑴电场:存在于电荷周围的特殊物质。实物和场是物质存在的两种方式。 ⑵电场强度的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到的电场力跟它的电量的比值。 表达式:E= 。电场强度的单位是 。电场强度的大小与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无关,只由电场本身决定。 ⑶电场强度方向的规定: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跟 电荷在该点受的电场力的方向相同。负电荷在该点受的电场力的方向。 ⑷电场线的特点:①电场线从正电荷或无穷远出发,终止于无限远或负电荷;②电场线在电场中不会相交;③电场越强的地方,电场线越密,因此电场线线不仅能形象地表示电场的方向,还能大致地表示电场强度的相对大小。 练习3: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由 电场本身 来决定,与放入电场的电荷无关。由于电场强度由大小和方向共同决定,因此电场强度是 矢 量。 练习4:图中展示的是下列哪种情况的电场线(D) A.单个正点电荷 B.单个负点电荷 C.等量异种点电荷 D.等量同种点电荷 知识点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知识点导学: ⑴静电的防止: 放电现象:火花放电、接地放电、尖端放电等。 避雷针利用尖端放电原理来避雷: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避雷针上产生的感应电荷会通过针尖放电,逐渐中和云中的电荷,使建筑物免遭雷击。 ⑵静电的应用: 静电除尘、静电复印、静电喷漆等。 练习5:下列哪些措施是为了防止静电产生的危害(A) A.在高大的建筑物顶端装上避雷针 B.在高大的烟囱中安装静电除尘器 C.静电复印 D.静电喷漆 知识点4.电容器 知识点导学: ⑴两个正地的靠得很近的平行 间夹有一层绝缘材料,就构成了平行板电容器。这层绝缘材料称为电介质。电容器是的装置。 ⑵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大小用电容表示,其国际单位是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和 关,正对面积越大,电容越大,板间距离越大,电容越小。 练习6:对电容C=Q/U,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电容器充电量越大,电容增加越大 B.电容器的电容跟它两极所加电压成反比 C.电容器的电容越大,所带电量就越多 D.对于确定的电容器,它所充的电量跟它两极板间所加电压的比值保持不变 练习7:某一电容器标注的是:“300V,5μF”,则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 A.该电容器可在300V以下电压正常工作 B.该电容器只能在300V电压时正常工作 C.电压是200V时,电容不是5μF 知识点5.电流和电源 知识点导学: ⑴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 ①产生电流的条件①自由电荷②导体两端有电压 ①金属中的自由电子,酸、碱、盐水溶液中的正、负离子,都是自由电荷,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等电源,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保持导体上的电压。 ③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④把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荷量Q 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定义为电流,描述电流的强弱,用I表示,I=Q/t ⑤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A,还有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1mA=10-3A,1μA=10-6A ⑵电源 ①电源的作用:使导体两端建立电场,电场力使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做定向运动,形成持续的电流。 ②电源两极间电压的大小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电源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用电动势来描述,符号是E,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动势的单位与电压的单位相同,也是伏特。 练习8:关于电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通过导线截面的电量越多,电流越大 B.电子运动的速率越大,电流越大 C.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的电量越多,导体中的电流越大 D.因为电流有方向,所以电流是矢量 练习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电源内部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 B.电源内部电荷是从正极流向负极 C.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D.电源是产生电荷并使电荷定向移动的工具 知识点6.电流的热效应 知识点导学: ⑴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发热的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 ⑵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这就是焦耳定律。 关系式:Q=I2Rt 练习10:关于电热的利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电热对我们来说总是有利的B.电热对我们来说总是不利的C.电饭锅是利用电流热效应的原理制成的D.电视机工作过程中没有产生电热 练习11:小明家新买了一只规格为800W的电热水壶,他经过几次使用后发现,晚饭后烧开一壶水所用的时间比早晨烧一壶水所用的时间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A) A.晚间电热水壶两端的电压低于早晨电热水壶两端的电压 B.晚间的大气压升高,水的沸点升高,需要的热量比早晨多 C.晚间的环境温度比早晨环境温度偏低 D.晚间烧水时,热量散失比早晨多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1西周的分封制 时间: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内容: 1.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周公在推行分封制中起很大的作用。2.分封制规定,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这些受分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影响: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对世界而言)衰亡: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增派赋役的独立性。一些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事件,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战国末年,周天子完全失去分封大权。1.2西周的宗法制 与分封制两制相同点: 互为表里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宗法制(里),分封制(外)。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受分封的诸侯与卿大夫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实质:宗法制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内容:1.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称为大宗。次之、庶子的后裔称为小宗。3.由血缘系统,形成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作用(目的): 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诸侯的领地内,除诸侯嫡长子继承外,还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给其他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下去,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商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消极),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1至高无上的皇权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实行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一统天下。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内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意义: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2.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内容: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还设立诸卿、中正、廷尉 丞相: 帮助皇上处理全国的政事 最高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次于丞相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等同丞相 未任命,秦始皇亲自掌权 诸卿 掌管各项具体政务 丞相之下 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中正 管理皇族和外戚事务 廷尉 管理刑狱、司法 2.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内容: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加至四十余郡。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促所属各县。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者县长,由朝廷任命,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考察,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作用: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评价:秦朝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秦朝郡县制的管理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地主阶级专制主义统治。第三课——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3.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 1.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习称三公。2.为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 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3.汉光帝进一步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令的权利,使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二、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 三、隋朝 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四、唐朝 1.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具体分工为: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作用: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2.隋唐时期,在尚书省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此后历史朝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五、宋朝: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的军政机构,长官是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两个机构和称为“二府”。为制约宰相,增设参政知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作用:削弱宰相的职权,以总揽皇权。 六、元朝 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意义: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汉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习称“三公”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唐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下置:吏、户、礼、兵、工 称为六部 宋 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 元 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3.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 1.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2.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设刺史(秦朝的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3.东汉时期,刺史逐步添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4.东汉末年,州逐渐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二、隋朝 1.隋文帝因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 三、唐朝 1.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逐渐变为州之上的行政实体。2.唐朝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四、宋朝 1.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消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2.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县之上。 五、元朝 1.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设行中书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汉初 郡国二制并行 东汉末年 州、郡、县 隋初 州、县 唐 道、州、县 宋 州、郡、路 元 行省制度,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 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评价:(1-5积极作用,6局限性)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郡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4.1宰相制度的废除 背景: 明初沿袭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内容1.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2.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4.2内阁的创立 内容:丞相废除后,全国重大事务由明太祖亲自处理,深感处理全国事务的疲惫,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作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又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成立(明成祖)。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万历初 年,张居正当权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但是内阁只是顾问,票拟的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意义:内阁时郡主专制的强化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4.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内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由八国旗主“共治国事”。皇太极极为后,为销弱旗主的 力,增加议政的人数。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将原来的旗主全部封王,议政会议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同时还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由于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会议决定的事,皇帝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务,替皇上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时,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写成文,经过皇帝审批后,传达中央各部的地方官员执行。于是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的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相继撤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四大侵略时间、名称、条约、影响)1、1840年至1842年鸦片战争 迫使中国签定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2、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迫使中国签定第二批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3、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4、1900年6月1901年9月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二、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1、鸦片战争前,林则徐领导广州禁烟运动。 2、广州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3、1859年6月守卫大沽口炮台的爱国将士英勇抵抗,直隶提督史荣椿等多名将士壮烈牺牲。 4、甲午战争后,台湾军民进行反割台斗争,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 5、浙江定海战役中总兵葛云飞短战肉搏中炮牺牲,大量爱国官兵英勇战斗献身疆场见P24。 6、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中国爱国军民不屈不挠地坚持反抗外国侵略,付出了巨大牺牲,表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留下了爱国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二课 抗日战争(课标)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1937年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月12月,南京大屠杀30万人以上;1941年在河北潘家峪制造惨案屠杀1200多人;在中国成立细菌战部队,如七三一部队,用活人做试验。 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宝山战役、上海四行仓库坚守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缅甸远征军。共产党:敌后抗战,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新四军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三、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 ①理论来源: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理论准备:创拜上帝教 ②理论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革命的准备 ③理论特点:将平等自由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 组织准备:形成六人领导核心。4建立基地:冯云山等深入广西紫金山区活动建立革命基地。5胜利进军路线:金田→永安(初步建立政权)→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武汉三镇→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6定都天京后的措 施:政治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军事上组织了北伐、东征、西征。7天京变乱:由胜而衰的转折点(1856年)8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后期防御战:(1856——1861):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失败标志:天京沦陷(1864) 二、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民主革命作用:几千年来农民革命战争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 2、局限性: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第二课 辛亥革命 ① 历史背景: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宪政失败,民族资本发展及保路运动的促进 ② 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创立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③ 创立中国同盟会,(领袖、纲领、组织)④ 发动武装起义,积累军事经验 ⑤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成立湖北军政府 ⑥ 各省独立,南北和谈 ⑦ 创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⑧ 袁世凯强迫清帝退位,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二、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① 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②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③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⑤ 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⑥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⑦ 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① 五四运动背景: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政治基础: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思想基础: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② 五四运动的过程: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6月5日后:运动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③ 五四运动的意义: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工人中办学校、建工会;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①中共诞生的条件:经济基础是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组织基础是各地共产党组织的成立。② 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最后一天在嘉兴南湖);主要内容:确立党的名称;制定党的纲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③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时间:中共二大(1922年7月);条件:对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分析;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④ 诞生的意义: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影响: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诞生的影响:中共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 新了。第四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中共诞生后,确立了中国革命首先需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然后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革命战略。1924年,中共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吸取失败教训,走上武装革命道路,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抗。 二、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标)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 1、政协会议筹备会议:成立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的工作:起草共同纲领、拟定政府方案。 2、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选举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主席)、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通过《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元法、宣布国家领导人就职。 3、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确定《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4、开国大典: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封建专制、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统一、独立,进入新时期、是十月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世界历史大事。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建国后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成为迫切需要,人民当家作主需要一个具体形式; 2、过程:一届人大召开(1954):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二届人大召开(1959):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三届人大召开(1964):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三、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多党合作政协制度:原因: ①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职能: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会作用,1954年后起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1956年):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目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特点:我国民主政治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确立完善:(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4、意义: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的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第2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动背景: ①左倾错误发展 ②毛泽东错误判断 ③野心家利用 2、民主法制破坏 ①文革初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冲击、批斗、抄家)②刘少奇冤案 ③民主法制的空前践踏(夺权武斗)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1、历史条件: ①党和人民接受文革教训是社会基础 ②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提供政治基础; 2、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a.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平反全国各种冤假错案 ③1979年通过《刑法》 ④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法律体系。b.民主制度的建设完善: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的加强《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完善“1982年中共与民主党派方针”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84年民族域自治法” 3、以宪法为核心形成体系:我国立法特点:体现保障公民人身权利原则; 4、依法治国基本方针的确立与实施: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中国法治建设里程碑;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近年来我国依法治国新进展: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观念形成法制共识;依法打击犯罪查处腐败打击伪劣产品加强执法监督。依法治国意义:“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无视国家法律,肆意冲击和破坏民主法制,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民主权利被肆意践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挫折。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将党和国家的决策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做到“依法行政”。公民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做到“有法必依”。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第3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1979年) 2、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解决提出“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初)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英国:主权换治权;中国:主权不容谈判。1982年谈判;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收回主权。 2、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1987年中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恢复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背景:历史发展的大一统趋势,人民的意愿; 2.表现: ①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 ②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允许探亲、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性变化); ③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 ④九二共识(一个中国); ⑤汪辜会谈(历史性突破); ⑥八项主张; 3、前途:两岸统一(政坛变动,原则不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意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新贡献。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知识点:第一章、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要点:(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理解要点: (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 (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 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第二篇:高一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三篇:高一物理知识点复习手册
第四篇: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1单元复习总结
第五篇: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