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油焦制备活性炭文献总结
一、简介
石油焦是炼油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目前国内主要用于冶金工业,高硫原油炼制过程中的石油焦不能满足冶金行业煅烧焦的要求,因此必须为高硫石油焦寻找新的用途。石油焦固定碳含量高、灰份低,是制备活性炭的优质原料,并且石油焦中的硫在制备活性炭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造孔的作用。活性炭微孔发达、比表面积高、吸附能力强,是一种优良的吸附材料,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食品与制药、催化剂载体和电极材料等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容量电池、高容量电容器的生产技术得到快速提高,市场对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比表面积大于2000m2/g的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在双电层电容器的成功应用,使得对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制备与应用的研究得到广大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二、发展历史
国外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石油焦制备活性炭工艺,80年代中期实现工业化,均生产比表面积在2500m2/g以上的产品。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石油焦制活性炭的研究工作,研究水平大多较低,有部分技术已进入工业化实验阶段。美国StandardOil公司在1971至1978年申请了石油焦制备活性炭多项专利,均涉及氢氧化钾法。其工艺过程为:石油焦经破碎、筛分后,与KOH充分混合,在500℃下脱水,700℃一1000℃下活化,洗涤、干燥。产品于1976年进行了中试,比表面积均大于2500m2/g。1985年在Ahderson公司实现工业化,制得的产品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日本Kansai公司也有氢氧化钾法工艺,其活化条件为800℃减压下进行。1993年进行了50t/a规模中试,随后进行了工业化,产品比表面积达到3000m2/g。
三、KOH成孔机理
石油焦与其它炭原料相比,结晶度高,有序化程度高,结构紧密,并已部分石墨化。因此其活化难度大,发生剥皮反应的可能性大,必须采用腐蚀性强的催化剂。因此通常都以强碱作为活化剂制取性能优良的活性炭。强碱能渗进石油焦微晶间隙中,并与其中的碳化物、无定形碳以及活性点反应,形成微孔结构;但碱的种类不同,对石油焦的破坏能力也不一样,其中KOH 的破坏能力强于NaOH。这是因为K的活泼性强于Na,在用量相同的条件下,KOH 能更多地渗进石油焦的基本微晶中,为形成孔隙起到骨架作用,并与石油焦发生化学反应。KOH 活化反应的成孔机理就是通过KOH 与原料中的碳反应,形成热稳定差易挥发的物质,这样就把石油焦中的部分碳刻蚀掉,经过洗涤把生成的盐及多余的KOH 洗去,在被刻蚀的位置上出现了孔,在炭化及活化过程中,这一过程主要发生以下反应:
四、生产工艺 国外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石油焦制备活性炭工艺,80年代中期实现工业化,均
2生产比表面积在2500m/g以上的产品。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石油焦制活性炭的研究工作,研究水平大多较低,有部分技术已进入工业化实验阶段。美国StandardOil公司在1971至1978年申请了石油焦制备活性炭多项专利,均涉及氢氧化钾法。其工艺过程为:石油焦经破碎、筛分后,与KOH充分混合,在500℃下脱水,700℃一1000℃下活化,洗涤、干燥。产品于1976年进行了中试,比表面积均大于2500m2/g。1985年在Ahderson公司实现工业化,制得的产品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日本Kansai公司也有氢氧化钾法工艺,其活化条件为800℃减压下进行。1993年进行了50t/a规模中试,随后进行了工业化,产品比表面积达到3000m2/g。
美国、日本拥有利用石油焦制备比表面积超过3000m2/g的超级活性炭的专利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我国在石油焦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方面远远落后与此,虽然采用KOH活化方法制备出比表面积达3000m2/g的活性炭,但是由于KOH的高腐蚀性、高碱碳比、低收率以及KOH的高价格难以实现实现产业化。但选用腐蚀性相对较小、价格更低的氯化锌作为活化剂,用石油焦作为原料制备活性炭。
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一般是将一定尺寸的石油焦颗粒与碱性活化剂混合,经低温脱水和高温活化后冷却水洗。使用合适的工艺可以得到比表面积超过3000m2/g的活性炭。我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研究文章,探索了石油焦原料性能、制备过程中活化剂种类、碱炭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因素对活性炭收率、比表面积、孔结构和吸附能力的影响。一般认为,石油焦原料粒度在100μm~200μm时可以获得合适的收率和较高的比表面积,粒度尺寸过小将导致表面刻蚀严重,使得收率和比表面积均下降。制备过程中KOH效果优于其他活化剂,碱炭质量比在4左右。活化温度在700℃~800℃左右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比表面积,而活化时间则不宜过长,在700℃~800℃温度下活化时间应小于2h。石油焦与KOH的比列1.1∶1.6,该工艺相对成熟,其缺点是工艺路线长、成本高、对设备腐蚀严重,因此该工艺在我国仍然没有实现工业化。
水蒸气活化法是制备活性炭的常用手段,但是对于用水蒸气活化法制备石油焦活性炭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这可能是由于石油焦结构紧密,用水蒸气活化难以达到较高的比表面积所致。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高硫石油焦制备活性炭的工艺。硫含量对活性炭比表面积的影响很大,只有当高硫石油焦的脱硫率达到98%时活性炭产物的比表面积才可能大幅度提高。有研究表明向硫石油焦中掺入一定量的无烟煤可以提高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原材料配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随KOH∶石油焦的增加,制得的活性炭比表面积也增大。根据试验数据,工业化主要考察活化时间1.0h时,KOH∶石油焦分别为4∶1、5∶1和6∶1时产品的性能指标,数据见表1。
由表l可知,随活化剂KOH用量的增加,活性炭产品的比表面积、总孔容积均增加,产品的微孔容积是先增加后减少,产品的振实密度和微孔容积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活化温度800℃时平均孔径逐渐增大,而在830℃时平均孔径先增加后减少,在碱炭比为5和6时,比表面积和总孔容积增加不明显,且平均孔径变化不大。造成上述指标变化的原因是随着活化剂用量的增加,活化反应加快,活性点上的碳消耗也随之增加,产品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增大。但当活化温度一定对,活性点上碳的数目也是一定的,这些碳原子消耗完后,继续反应则会消耗孔隙周围作为骨架的碳原子,造成孔隙塌陷,使活性炭微孔容积减少。至于振实密度的减少则是由于KOH用量的增加,生成的活性炭微孔占的比率减少,中孔比率增大造成的。在工业化中,若KOH用量大,会加大粗产品水洗后碱液的处理量。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作者认为在KOH:石油焦为5时,HSAAC性能指标比较理想,也比较经济。
活化温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活化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地,随活化温度的升高,比表面积增大。根据试验数据
由表2可知,碱炭比为4时,随活化温度从800℃升高到870℃,产品的比表面积、平均孔径、总孔容积、吸附微孔容积均先升高后降低,振实密度逐步降低,2活化温度850℃时,产品活性炭的比表面积达到最大值2637m/g.碱炭比为5时,随活化温度升高,产品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积均先升高后降低,平均孔径变化不大,振实密度和微孔容积逐渐降低,在活化温度830℃时,产品的比表面积达到最大值2902m2/g。造成上述指标变化的原因是随活化温度的提高,处于活化状态的碳原子数目增加,与KOH反应加强,同时钾蒸汽的扩散速度增加,使产品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积增加,但随活化温度的进步提高,导致已形成的孔隙过度烧结,使活性炭比表面积和总孔容积降低。振实密度降低的原因则可能是随活化温度的提高,得到的活性炭微孔占的比率减少,中孔比率增大造成的。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碱炭比为4时,活化温度850℃是HSAAC制备的临界温度碱炭比为5时,活化温度830℃是HSAAC制备的临界温度。活化时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主要考察原材料配比5:
1、活化温度830℃时,活化时间分别为0.
5、1.0、1.5h产品的性能指标,见表3
由表3可知,活化时间1.0h,产品比表面积达到最大值2902m2/g,总孔容积达到1.62cm/g.其原因是随活化时间的延长,活化反应会更充分,得到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越大,但活化时间超过1.0h后,KOH与位于孔隙周围的骨架碳原子反应,引起活性炭过度烧蚀,造成已形成的孔隙烧塌,最终导致比表面积下降。可以确定在考察范围内,活化时间1.0h为最佳活化时间。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生产工艺条件的确定
根据工业化生产HSAAC的试验数据,确定以针状焦为原料生产HSAAC最佳的生产工艺条件为:碱炭比5:1,活化温度830℃,活化时间1.0h。生产条件:
需要粉碎机、烘干机、电热搅拌反应釜、专用化学活化炉、原料罐、碱液浓缩设备等,需蒸汽和保护气氮气。主要原材料为石油焦、生石灰、氢氧化钾、去离子水等。
五、用途
应用范围:
产品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应用于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钯、钌、铑、铂),贵重金属回收及黄金提取,血液净化,高性能燃料电池、双电层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贮能材料(H2和CH4的储存),以及军事、航天等领域。历史事件
第一件大事是活性炭防毒面具,在20世纪2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应用。可以次作为划分活性炭应用历史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界限。
活性炭在初期主要应用是粉炭在糖业中逐步代替了原来的骨炭。在20世纪20年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颗粒大量应用于防毒面具。这是工业化学史上辉煌的一页。当时荷兰的Norit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法国、瑞士等国的制造商和批发商曾成立一个联合公司,说明在欧洲萌芽的活性炭也是被广为看好的新兴产业。
通过防毒面具应用的推动,活性炭历史进入了第二阶段,活性炭市场不断扩大,活性炭的吸附和催化功能在众多行业的精制、回收、合成上的应用陆续开发,美国等的活性炭厂陆续开设。在20世纪中叶不断拓展应用面的活性炭,被视为“万能吸附剂”。
第二件大事是活性炭除臭作用,在20世纪40年代数以百计的自来水厂中采用了活性炭除臭。以此作为划分活性炭应用历史的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界限。
1927年美国芝加哥自来水厂发生了广大居民难以接受的自来水恶臭事故,这是由于原水中的苯酚和消毒用的氯生成异臭所致。德国等地的自来水厂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故,这些事故都是用活性炭来解决的。
此后,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政府法令的日趋严格。活性炭不仅在净水方面,而且在净气等方面的用量剧增,使得在20世纪的后半叶,环保产业成为活性炭应用的大户。由此活性炭历史进入了第三阶段,即发展阶段。中国应用
我国活性炭在应用历史上简单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以前,我国制药工业、化学工业中使用活性炭量大,都用进口货,例如用Carboraffin牌的活性炭。
(2)第二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国产活性炭上市。1951年沈阳和抚顺的单管炉厂、青岛的反射炉闷烧法厂、上好的电热活化法厂,接着有氯化锌活化法厂,1958年福建、杭州、广州、烟台、东北等地纷纷建厂,1966年太原开创斯列普活化法厂,随后我国陆续开设数以百计的斯列普炉厂。此外,还有不少的转炉、粑式炉等工厂。总生产能力从1951年的三五十吨猛增到20世纪80年代的近十万吨。生产与应用相互促进,活性炭的应用范围被迅速开拓。从原来单一的通用炭向多种的专用炭发展,例如净水炭、糖炭、味精炭、油脂炭、黄金炭、载体炭、药用炭、针剂炭、试剂炭等等,足见活性炭因国内经济蒸蒸日上而应用量速增,又因产量扩大、成本降低而使出口量上升。我国活性炭的应用,不仅在国内市场发展,而且进入了国际市场。
(3)第三阶段2003-至今;活性炭应用于装修污染治理,利用先进的造孔技术将活性炭,使其具备与室内有害气体分子大小相匹配的孔隙结构,专用于吸附甲醛、苯系物、氨、氡等所有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及空气中的浮游细菌。具有吸味、去毒、除臭、去湿、防霉、杀菌、净化等综合功能,有效清除室内环境污染成功应用于装修污染治理,并创立了家康景品牌。目前市场上家用活性炭众多,活性炭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健康时尚的环保产品。
六、市场需求
目前全世界延迟焦化加工能力持续增长,并且石油持续劣质化、高硫石油焦持续增加,如何更好地利用石油焦资源是一个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课题。传统上人们对于石油焦用途的开发集中于燃料、有色和冶金等方面。事实上随着新材料领域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先进炭材料以及先进陶瓷材料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材料科学工作者将目光集中于石油焦上。相应地,以石油焦为基础的各种先进材料也应运而生。这些新石油焦材料涉及很多材料领域,但是其共同点是具有高的科技含量和高的附加值,相信石油焦作为一种廉价的碳源还可能被应用到更多的新材料领域,而这必将产生远高于传统应用途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内高硫石油焦制备活性炭的研究只停留于小试实验。中国石油大学陈进富等以含硫量4.8%的金山石化石油焦为原料,在最优条件下制备了用于天然气粉体吸附剂,其储气性能接近于低硫焦基吸附剂,且含硫量与原料相比大为降低,证明高硫石油焦可作为生产高性能天然气吸附剂的优良原料。但排放气体中含硫太高,环保水平不达标。高硫石油焦生产活性炭技术国内外均未工业化,与低硫石油焦掺混后可生产预焙阳极,质量合格,但是两者均达不到环保要求;以高硫石油焦为燃料生产立窑水泥符合环保要求,其灰渣利用价值较高,但未来未来立窑水泥生产技术淘汰趋势逐渐明朗,高硫石油焦在水泥行业的应用范围将开始收窄。
石油焦生产活性炭技术可行,成本低,生产的活性炭种类多、市场竞争力强。我国活性炭使用面广,市场容量大,如采用高硫焦生产活性炭将有一定的竞争力。
七、前景
活性炭是一种多孔性碳质吸附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好、选择性高、物理和化学上的稳定性优异等特性,被广泛用于医药、食品、电子、化工、农业、国防等各个领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吸附剂。通常生产活性炭的原料主要是木质原料和优质煤等。随着我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及政策的实施,制备活性炭的木质原料相对缺乏,这无疑是对我国活性炭行业的巨大挑战,开拓新的原材料势在必行。煤是当今广泛采用的一种制备活性炭的原料,但是煤的灰分和杂质过高,难处理,不易获得低灰分、高强度、耐腐蚀的优质活性炭。石油焦是石油炼制过程中的一种副产物,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碳含量高,通常生产1t活性炭需用石油焦约2t(用木材达12—15t),因此石油焦制造活性炭得率高、成本低。另外,石油焦的灰分和挥发分含量低,生产的活性炭杂质少,可用于生产中高档炭,产品可以与木质炭相媲美,从而缓解我国活性炭原料紧张局面。
八、价格及产量
目前我国石油焦年产量约为500万t,价格1000元/t左右。石油焦大都作为低价值的燃料,加工深度很低,极其浪费。如果能将其作为活性炭的生产原料,将会是很好的出路。目前石油焦为原料生产活性炭的研究大都采用传统加热方法,虽也能制得高比表面积活性炭,但是存在着生产能耗较大,设备腐蚀严重等问题,因此开发高效、节能、无污染的新技术成为目前优质活性炭制备中的主要问题。
第二篇:文献阅读报告-ZnO制备进展
文献阅读报告
水热合成法制备ZnO纳米线阵列的研究
xx
凝聚态物理
201110000 前言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ZnO是直接宽带隙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约为3.37eV,常温下激子束缚能为60meV,所以束缚激子不易产生热离化现象,一般呈现出六角纤锌矿结构。近几年,ZnO受到世界范围内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因为ZnO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性(导电性、压电性、光电性等)和化学性(稳定性、气敏性等),可应用于如场效应管,压电传感器,紫外光探测器,LED,紫外激光器,气敏传感器等器件中。使用不同的生长方法或不同的生长条件,最终制备的ZnO纳米材料的生长结构也不尽相同,可呈现为纳米点,纳米线,纳米带,纳米环,纳米管等多种结构。
从1996年第一篇关于ZnO微晶结构薄膜在室温下光泵浦紫外受激发射的文章发表,到1997年香港与日本科学家在室温下实现光泵浦ZnO薄膜紫外激光,再到1997年Science第276卷发表一篇题为“Will UV Lasers Beat the Blues ?”的评论文章,称ZnO为“A great work ”[1],从此,ZnO材料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国内就有多科研院校及研究院研究ZnO材料的制备及在某些领域上的应用,均取得一定进展。如山东大学用射频偏压溅射法制备了具有快速紫外光相应的六角密排结构的ZnO薄膜[2],中国科技大学在Si衬底上生长出良好的ZnO单晶薄膜[3]。
目前,一维ZnO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的研究以及相应的生长机理或是生长过程依旧是研究的热点。还有一部分研究人员致力于ZnO纳米材料的P型掺杂技术的研究,试图找到一种合理、重复性好、掺杂后结构稳定的掺杂方法。制备单晶的ZnO纳米材料,目前制备ZnO纳米材料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主要有蒸发法,溅射法,分子束外延,激光脉冲沉积法等。化学法主要有金属有机化学气象沉积法,喷雾热解法,模板法,各种液相合成法等。不论化学方法还是物理方法,都有共同的特点,制备ZnO材料所使用的仪器精密,繁多且复杂。生长所需的条件较高,常需要高温高压条件或是需要某些气体保护。还有,有些制备方法所需的原材料较为昂贵或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较高。以上所提的条件均会影响ZnO纳米材料的生长以及最后结晶的质量。所以找出一种高效,可行,重复性好且成本合理的制备ZnO纳米材料的方法很重要,并且准确地给出该种制备方法的生长机制,为制备P型ZnO纳米材料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由此,对于制备一维ZnO纳米材料的方法比较适合的方法是水热合成法。主题
水热法(Hydrothermal)是指在特制的密闭反应器(反应釜)中,用水溶液作为反应体系,通过对反应体系加热,使其产生一个高温高压的环境,从而进行合成与制备的一种有效方法。水热技术有两个特点,一是其相对低的温度,二是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避免了组分挥发。水热法研究的温度范围在水的沸点和临界点之间(100℃-374℃),但常用的是95℃~250℃之间,对应水的蒸汽压0.3~4.0MPa。水热法中,因水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在反应中起两个作用:压力的传媒剂;在高压下,绝大多数均能完全(或部分)溶解于水,可使反应在接近均相中进行,从而加快反应的进行[4]。
近些年,水热合成法在制备ZnO纳米阵列方而发挥出了特有的优势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制备直径较小的ZnO纳米阵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实用性。郭敏等人制备出大范围内取向高度统一、平均直径约40nm的单晶ZnO纳米阵列薄膜,该膜在390nm附近发射出强的荧光。Sue等人在673K,30MPa条件下,利用KOH和Zn(N03)2水溶液水热合成长为230nm直径宽38nm的ZnO纳米柱阵列。Wang等利用简单水热法合成单晶ZnO纳米丝,其直径为50~80nm,长度超过6mm,室温下用疝灯作为激发源在约392nm处有强UV(紫外光)发射[5]。
一些常见的水热合成制备ZnO纳米材料的方法。
(1)乙酸锌(Zn(CH3COO)2·2H20),柠檬酸钾,氢氧化钠(NaOH)将三种原材料按一定顺序,一定比例进行配置在恒温120℃条件下生长12h,生长出花状ZnO纳米片状结构,并且该纳颗粒在溶液中形成沉淀。进一步研究发现溶液的PH值可以调控ZnO纳米花状结构的形貌特点。同时生长时间可以调控ZnO纳米结构尺寸的大小,即生长时间短时ZnO呈现出尺寸较小的棒状,生长时间较长时ZnO呈现出尺寸较大的花状结构[4]。此种水热合成法无需生长衬底,但形成的ZnO纳米颗粒零散且不能形成阵列或是薄膜。(2)乙酸锌先溶于超纯水中,在300℃条件下用喷雾热解法将乙酸锌溶液喷涂在Si基片上,在Si衬底上先形成一层ZnO的籽晶。再将制备好的衬底放入比例适当的乙酸锌与氨水的混合溶液中,在100℃条件下加热2小时,最后可观察到在Si衬底上可生长出ZnO纳米棒阵列。此种ZnO纳米棒的取向性高(呈现较高的(002)取向),且该薄膜厚度比较均匀。但是此种水热合成法受喷雾热解法中形成的ZnO籽晶质量影响较大,可能产生倒伏或局部厚度不均的现象,并且最后生成的ZnO纳米材料的结构有一定的缺陷[6]。
(3)用ZnCl2溶液提供锌源,分别在玻璃衬底、Al衬底、Zn衬底上生长ZnO纳米材料。
1,在玻璃衬底、Al衬底上制备ZnO薄膜使用两步水热法。首先将氯化锌和六亚甲基四胺按一定比例混。将衬底放入混合溶液中并在室温下低速搅拌,使得衬底表面沉积大量ZnO籽晶,在350℃下退火l小时。然后将处理后衬底放入盛有另一浓度比的氯化锌和六亚甲基四胺混合溶液中,在95℃条件下加热2小时。观察到在玻璃衬底上生长出取向性较好的ZnO纳米棒阵列,在Al衬底上生长出ZnO纳米片阵列。2,在Zn衬底上使用一步水热法。将衬底放入有一定浓度比的氯化锌和六亚甲基四胺按混合溶液中,在95℃条件下加热2小时。观察到在锌衬底上生长出ZnO纳米棒阵列。
此种方法(一步水热法合两步水热法)受到溶液浓度比的控制,浓度不同时,ZnO纳米材料的形貌也会不同。且晶向结构出现(100)、(002)、(101)三个晶向竞争生长[7]。
(4)反应中只使用锌和浓氨水作为原料。不同的是锌既作为衬底,又作为反应原料。首先,将锌片放入稀盐酸中进行活化与去除表面氧化物,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再将锌片放入一定浓度的氨水中,在100℃条件下生长12小时。观察到在锌表面上生长一层ZnO纳米棒阵列,阵列分布较为均匀,多个晶向竞争生长,最主要的三个为(100)、(002)、(101),且ZnO的纳米结构较好,缺陷较少。又进一步研究发现ZnO纳米结构的制备中,其形貌受PH值,生长时间等多个条件影响[8]。总结
制备ZnO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法有很多种,生产设备,反应条件,制备所需的原材料也不尽相同。但水热合成法所需的原材料就是含锌的化合物(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与调整溶液PH值的碱性溶液。所需衬底材质一般为玻璃,Si,Al或Zn。反应中都用到的仪器为反应釜和加热箱,且反应温度均不高。根据现有的ZnO制备要求,本次实验选择第四种方法。此种方法中,反应原材料均为无机物,且在实际生活中容易获取,反应条件也较低容易实现,而且生成的ZnO材料为纳米线阵列结构,样品的晶格结构较好,缺陷较少。正是本次实验所想要制备的ZnO纳米材料。
在原来的实验基础上,还要增加一些实验条件。研究在不同浓度盐酸的活化下、不同PH值(既不同的氨水浓度)下、不同的溶液压强下、不同的生长时间下ZnO的形貌以及结构会有何变化,还可以经一步研究此种水热合成法的生长机制。为实现ZnO纳米材料的大规模生产与应用提供最可行的方法与最正确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Zu P, Tang Z K, Wwong G K L, el al.Ultraviolet spontaneous nanolasers [J].Solide State Commun,1997,103(8):459-463.[2] Zhang D H.Fast Photoresponse ZnO Films Deposited by Bias Sputtering[J].Chinese Joumal of semiconductors, 1995, 16(10):779-782.[3] Fu Z X, Lin B X, et al.Superlinear increase phenomenon of UV luminescence of ZnO film under cathodolum inescent excitation [J].J.Cryst Grow,1998, 193(3):316-320.[4] 赵伟.氧化锌、钨酸锌、钨酸铅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表征和性质研究.博士论文.山东大学,2009,4.[5] Wang J M,GaoL.Hydrothermalsynthesis and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ZnO nanowires[J].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 2004, 1.32(3-4):269-271.[6] 李世帅.本征及掺杂氧化锌的制备和光电性质研究.硕士论文.济南大学,2011,5.[7] 戴英.ZnO纳米结构薄膜的水热法生长及其机理研究.硕士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9,4 [8] Yang H Q, Song Y Z, et al.Large-Scale Growth of Highly Oriented ZnO Nanorod Arrays in the Zn-NH3.H2O Hydrothermal System[J].Crystal Growth & Design, 2008,8(3): 1039–1043.
第三篇:文献总结
高血脂症的危害与防治
内容:文献主要介绍高血脂症与心脑血管的关系,高血脂症的分类及其诊断标 准,最后介绍如何防治高血脂症。
评价:这是一篇综述型的文献,大致介绍了高血脂症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如何 防治高血脂症,让读者对这种疾病有初步的了解。
特点:文献语言通俗易懂,结构层次清晰,让读者很容易就把握大意,对文献叙 述的对象有所了解。
第四篇:文献总结
总结
读本文,感觉文章内容清晰,条例清楚,实验图解介绍明确,具体说的是岩石的渗流问题。通过归纳总结,对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本文运用以渗流、应力、损伤耦合模型为基础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RFPA系统,对非对称孔隙压力梯度下非均匀岩石多孔水压致裂过程中的裂缝扩展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再现了水压致裂过程中岩石由细观微破裂到宏观破坏的演化过程,并且与试验结果表现出了较好的一致性。
研究结果表明,水压致裂过程中裂纹的扩展模式和压裂压力都受到裂纹尖端局部孔隙水压力大小和宏观上孔隙水压梯度分布的影响,裂纹总是向高孔隙水压力的区域扩展,并且压裂压力随着局部孔隙水压力的增大而降低。通过数值模拟对非对称孔隙水压力场下多孔水力压裂裂纹的扩展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模拟模型破坏模式、应力场分布及压裂压力的分析,表明裂纹的扩展不仅受到裂纹尖端局部孔隙水压力大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宏观上孔隙水压梯度分布的影响,在扩展方向上致裂裂纹往往偏向于高孔隙压力的区域扩展,并且其压裂压力随着局部孔隙压力的增大而降低。
本文使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RFPA系统对非对称孔隙压力梯度下多孔岩石的水力压裂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从裂纹扩展模式、应力场分布、失稳压裂压力等方面探讨了孔隙压力梯度的分布对水压致裂过程的影响。此数字模拟实验的研究结果对实际的压裂施工,对水压致裂 的研究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高压水作用下煤层裂缝的扩展延伸过程为岩石水压致裂的研究和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
试验表明,本文结果中水压裂缝扩展控制参数对改善顶煤预裂设计效果具有实际意义。此数字模拟实验的研究结果为盐类矿床水压致裂连通溶解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定基础,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述”,“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
摘要:
关键词:(略)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
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
(1)模型派
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结构派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
(3)阶段派 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
(4)因素派或起源派
这一流派中,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有人归纳为7个)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量及结构;工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到无效使用中的劳动的比重;市场规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
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习惯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是什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谓“剩余溢出”,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
而库兹涅茨强调需求结构的高改变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影响巨大。它会引起创造新产品的技术高新与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
(5)新增长理论派
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式”;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鲍依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阿温杨的“创新与有限度的边干边学模式”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长理论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了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场上的大的扭曲等。
(6)劳动分工演进派
杨小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即,将社会的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然后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然后构建了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当人们经验不多时,生产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费用,人们只有选择自给自足。通过实践学习,生产率提高,能够付得起交易费用,因而,人们开始选择高一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而这种通过专业化学习会加速学习速度,从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费用。这个正反馈(良性循环)将使劳动分工自发地演进。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力正是因为专业化造成了某种信息不对称,卖者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知之甚多,而作为买者却知之甚少。
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演进理论模式给我们有两点启示:
启示一: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启示二: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发展。
(7)“反增长”或“零增长”派
以米多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因此主张反增长或增长价值怀疑论;米多斯将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5大因素连接成为一个“反馈回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为了避免世界末日来临,就必须使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实现“零增长”,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增长极限论”或“零增长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论点
1.诺斯的观点
(1)制度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与经济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是诺斯。他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备的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人们在市场交易的过程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在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被看成无足轻重。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无法解释1600年到1850年海洋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视。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
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规则,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制度不同于体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框架约束着人们的选择集。既然这些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激励系统,而且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那么,制度结构在静态上就决定了一个经济实体及其知识技术出路的增长率。诺斯认为:许多经济学家将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和知识进展等等归入经济增长的原因,其实就是经济增长本身。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从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过程。在各种因素使潜在的外部利润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时,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发生。进而,诺斯对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当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达到制度均衡。这种制度均衡的实现条件是制度供给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据此,诺斯提出了构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标准或原则是使得新机制(制度)下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国家并非“中立”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而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的产权,但在技术和现有的组织制约下,产权的创新、裁定和行使代价都极为昂贵,因此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产权保护与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以维护经济增长和发展,并最终对造成经济的增长、发展、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3)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的特征有三个: 第一,意识形态是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减少了“试错”成本。
第二,意识形态会通常与个人观察世界时对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有时会在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中作出选择。例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评价等。
第三,当人们原有的观念或经验与意识形态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试图其意识形态,来发展一套更加适合其观念或经验的新的理性选择。
因此,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安排和经济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国际经济增长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维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基本制度框架,例如,寻租。
(2)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制度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划而扩展了人类的选择,即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次,制度“矫正价格”的努力成效,即对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和长期贡献。再次,尽管技术创新会推动经济发展,但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依赖于促进创新、界定产权和契约关系或分担外在风险的各种制度安排。
(3)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创新需求产生于经济中无效率的增多、技术变化、市场特征以及确立个人与集团维护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供给依赖于立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及寻找可选择目标的知识基础。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确立以立法秩序为核心的制度环境,塑造市场力量以驱动创新。
(4)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稳定的道德、产权的界定、人力资本的供给、公共品的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担风险的法规等。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如何使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订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为市场经济运作制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才是实现市场经济顺利转型并高效运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简单的评述及问题
1.诺斯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应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对经济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新制度经济学派方法的应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许多原来对制度不以为然的经济学家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分析方法,普遍认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不仅只关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资金筹集、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的改善等等纯经济方面的因素,而更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上。
3.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研究的范围内,大大扩大了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视野,而研究对象也由以前的以资本主义发展中小国家或地区为主转向发展中的大国。
4.几个应当深入研讨的问题
(1)在许多人看来,制度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制度因素进一步量化。(2)既然制度变迁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发展。
(3)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那么,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石之一的交易费用的地位是否会动摇。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许多观点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上述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新制度经济学派及其追随者,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斯,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2][美]科斯、诺斯等:《财产、产权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3]国际经济增长中心V奥斯特罗姆和D菲尼,H皮希特编,王诚等译:《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
[4]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林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7]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
第五篇:文献总结
《梨园间作牧草根际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变化_张蕊》
在果树间种牧草之后,发现二月兰可以增加土壤pH、放线菌和过氧化物酶活性(0-20cm),降低脲酶活性;早熟禾降低pH,增加真菌数和脲酶活性;黑麦草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增加脲酶活性;pH与土壤深度、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放线菌量和pH、放线菌量与pH等显著正相关,放线菌量与土壤深度、脲酶活性与土壤深度和pH等显著负相关。放线菌量与间作牧草显著相关。牧草与梨树2行间作可提高土壤质量。
《烤烟套种甘薯综合效应研究_徐硕》
2种烟薯间作模式大田生育期比烤烟单作缩短7d左右;烟株株高、茎粗、有效叶数优于单作,发病率明显降低;单位面积收入提高。
《不同种植模式对黔北黄壤烤烟生产力的影响_张科》
间作土壤有机质、全氮、普遍高于植烟土壤,间作麦烟薯最高,土壤养分稳定,前作油菜处理土壤速效钾最高,高于间作和前作小麦。虽然油菜-烤烟-红薯产值最高,但烤烟产质量很低,综合考虑小麦-烤烟-红薯最为理想。
《烤烟与牧草间作试验效益分析_曾庆飞》
试验设置7个处理,每一种牧草与烤烟的条带间作为一个小区,另设一个对照,3次重复,共21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内间作模式为烟-草-烟-草-烟,小区内每条牧草间作带宽度为2.0米,面积20平方米(2x10米),每条烤烟种植带种植2行烤烟,株行距0.8xl.2米,面积24平方米(2.4x10米),每小区面积112平方米。3月上旬翻耕整地,烤烟间作带开厢起垄,开沟施肥。3月中旬条播牧草种子,4月下旬移栽烟苗。牧草间作带只中耕除草,不追肥,烟叶栽培管理统一按当地优质烟叶生产规范实施。
间作牧草能有效减轻烟草花叶病、赤星病、黑胫病和蚜虫等病虫害的为害。间作选用的牧草在烟、草共生期内的株高一直低于烟株,不会与烤烟争夺空间、阳光和地力,烟草间作在改善烟叶通风透光条件的同时,还大大增加了烟株的边行优势,更有利于提高烟叶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另外,间作的牧草还能消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并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下年烤烟的种植二,收割的牧草能直接用于牛羊饲养,能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在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的晴隆县,推行烟草间作以及烟草轮作种植模式,对于促进全县农业朝着健康持续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烤烟地瓜间作模式研究_刘剑》
烟草和地瓜同为喜钾作物,间作会带来负面效果,必须实行休闲或轮作,做到用地养地,提倡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为了提高烟叶质量,以单作为好等等。
《烤烟间作草木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_唐世凯》
进行间作套种可以促进根际pH 的改变,从而促进磷素养分的吸收,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烤烟后期残余肥料被后作消耗一部分,更有利于烟叶落黄成熟。麦豆间作可以提高根系酸性氧化酶活性和根系还原力,促使根际pH下降,增加土壤有效磷和缓效磷含量,从而减少了磷素向无效的石灰性磷和闭蓄态磷的转化。烤烟间作草木樨后,增加了作物对土壤速效磷总量的吸收,以致使土壤的速效磷有降低的趋势,此结果与前面观点相一致。烤烟间作黄花草木樨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黄花草木樨的当季根瘤不能在短时间内分解转化到土壤中,没有产生土壤氮素营养过高的不良变化。烤烟间作黄花草木樨的间作系统中,土壤速效磷含量有降低的趋势。在烤烟成熟中后期,间作体系能不同程度地增加植烟土壤的速效钾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