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总结乳房疾病及学习方法

时间:2019-05-15 09:5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助理医师总结乳房疾病及学习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助理医师总结乳房疾病及学习方法》。

第一篇:中医助理医师总结乳房疾病及学习方法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中医助理医师总结乳房疾病及学习方法

一、乳癖1.内冶:二仙逍遥1)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2)冲任失调: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2.外治:温阳活血。化痰软坚阳和解凝膏

二、乳痈1.内治:瓜农毒1)气滞热壅: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2)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3)正虚毒恋: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2.外治:1)初起:金黄散。玉露散2)成脓:金黄散。金黄膏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金黄膏4)脓尽:生肌散。生肌玉红膏。

三、乳疬1.内冶:1)肝气郁结:疏肝散结-逍遥蒌贝散2)肾气亏虚:肾阳虚温阳化痰─右归丸肾阴虚:滋阴化痰─左归丸2.外治:参照乳癖。

四、乳衄内治:当归1)肝郁火旺:疏肝解郁。凉血止血─丹栀逍遥散2)脾虚血亏:健脾养血止血─归脾汤。

考试六步复习法操作步骤:

第一步:准备工作。把所有的复习资料书目找齐,并制定一个复习时间计划表;时间充裕的可以制定一个半年计划,时间较短的可以采用季度计划。并留出一定的时间准备考前冲刺。

第二步:体会原卷。启动复习前,将近几年真题规规矩矩做一遍(完全凭自己的基础答题,不要翻书),不仅要评估分数,了解自身差距还有多大等,更要关注考试如何出题,题型是什么样的,出题的方式,总的侧重点,目的是培养看书的压力和兴趣。

第三步:背考点。按照计划开始分科复习,直接背考点,争取掌握70%的考点。不要钻牛角尖,一些偏题、怪题可以不用下太大工夫,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四步:做真题,把握命题规律。做对了某道题说明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注意:蒙对的不算),错题无疑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另外把握本章出题的重点、难点也是这一步的关键。

第五步:研究教材。根据总结真题练习的结果,按照指定复习指导书开始复习,既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要突出重点和薄弱环节。考题涉及的知识点很细,书要细看,按照过去背条条框框的复习方法根本答不好题。

第六步:把历年真题涉及到的考点在教材或指导上画出来。切记:没有做对的题(包括蒙对答案的题)要做好标记。通过系统复习(记住是仔细的过一遍而不是走马观花)和勾划考点,重点注意的应该是那些通过作题发现没有掌握的知识。调整复习方向和方式,适应考试的命题方式,越到后面越轻松。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在这里预祝大家都可以考试通过!

第二篇: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学习方法

中医执业医师学习方法

在《黄帝内经》这部我国现存较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学习中医学的方法,曾作了精辟的阐述。此即《素问。著至教论》中所谓之“诵、解、别、明、彰”。《太素》卷十六脉论注称其为习医之道。我们认为这五个方面可以作为学习中医学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方法与要求。

(一)诵

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使学员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广泛和概略的了解,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二是背诵,即对学习内容中的关键或重点必须熟读牢记。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学习中医学熟读经典、背诵原文警句的确十分必要,应把背诵当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废。《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可见“背诵”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准确地临床辩证。总之背诵的目的是要实用。如果药物的性能功效、方剂的组成配伍、经络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读牢记,那还能学好中医吗?当然强调背诵但要有选择有重点。前人编写的许多歌赋、口诀等正为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同时在背诵中又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谓诵而能解也。附带说一下许多著名的中医专家学者,在背诵记忆上都颇具功底,例如我院的吴考教授虽已年近九旬,但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主要内容至今仍能背诵,令人惊叹!亦足见吴老早年在背诵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

晓悟、理解之谓。学习中医学,必须深入理解每一门课程的中心内容,对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因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大多是从直观和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中上升为理论的,并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作为架购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中医理论的不少概念较为抽象,且其文辞多古奥、义理颇精深,所以学习时对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应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并对其之难点、疑点作出分析与解释。

为了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除了必须对教材要勤读、勤写、勤思、善思而外,医学教育网 收集整理还应从自学是以学生单方面活动为主的特点出发,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学会使用工具书和阅读参考书籍与资料,例如《辞源》、《康熙字典》、《简明中医辞典》及有关方面编写的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借助于这些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对深入地领会学习内容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奠定学员的中医学根底大有助益。另一点是还可以通过社会助学如参加自考辅导班的学习,或求教于师友的指点及相互交流,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分析鉴别。

(三)别

即分开、区别之意。自学者在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或阅读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方法,对其主要内容加以对比、分析、综合、归纳,从而使学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们的共性,以利于对该章节中心内容和基本概念的总体认识和全面理解;又能鉴别分析它们各自的个性,以利于抓住某一部分内容的特点。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个性,抓住特点”十六个字来概括。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对比,归类鉴别,就能达到区别异同,以强化记忆的目的。总之须分辨条理,方可区别主次掌握要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正如《内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四)明

即在诵、解、别的基础上,能够系统掌握、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精微,明确其义理,谓之“明”。自学成才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他读书治学的经验时曾提出,读书要由“厚”到“薄”。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我们认为这由“厚”到“薄”的变化,正是贯串于从诵、解、别到明的全过程。而所谓“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书本的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的结果和标志。

(五)彰

《著至教论》所谓之明而能彰,是指学员能够通过诵、解、别而明了的医学理论,用于临床医疗实践,取得显著的效果,并再进一步有所阐发,此即谓之“彰”。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教导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中医学既有系统完整的理论,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前文所述,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古人的医疗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中医学是建立在临床经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学科,对它的若干较为抽象深奥的理论经,只有结合实际,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第二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和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在实践中又能更进一步丰富充实与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如果脱离实际,崇尚空谈,则既不能解除病人的疾苦于临床,亦无助于中医理论的充实与发展。甚至形成或盲目崇拜,或粗暴否定这两种错误的倾向。所以学习中医最忌纸上谈兵。正如前人所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有不少人是在职中医人员,这部分同志必须善于利用自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中医学知识,医学教育网 收集整理特别是临床实践的优势,注意在用中学、学中用,使学用结合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于未曾涉足于临床的初学者,即使在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亦须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如随师抄方、临床见习等,使理论尽可能多地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综上所述,《素问·著至教论》所阐述的习医之道的“诵、解、别、明、彰”五个方面,又是环环紧扣密切关联的。如清代医家张隐所说:“由诵而解,解而别,别而明,明而彰,皆渐积曰进之功。”它们的主要精神,概括言之即学习中医一方面要刻苦认真,弄懂弄通,由博反约;另一方面须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认为这一学习方法至今仍是自学中医者所应当做到的。

第三篇:中医执业医师学习方法及经验

中医执业医师学习方法及经验

2009-5-26 9:41 【大 中 小】

在《黄帝内经》这部我国现存较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学习中医学的方法,曾作了精辟的阐述。此即《素问。著至教论》中所谓之“诵、解、别、明、彰”。《太素》卷十六脉论注称其为习医之道。我们以为这五个方面可以作为学习中医学所需要把握的主要方法与要求。

(一)诵

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使学员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广泛和概略的了解,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二是背诵,即对学习内容中的关键或重点必须熟读牢记。需要夸大指出的是,对于学习中医学熟读经典、背诵原文警句的确十分必要,应把背诵当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废。《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分歧,难以奏效”。可见“背诵”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正确地临床辩证。总之背诵的目的是要实用。假如药物的性能功效、方剂的组成配伍、经络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读牢记,那还能学好中医吗?当然夸大背诵但要有选择有重点。前人编写的很多歌赋、口诀等正为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同时在背诵中又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谓诵而能解也。附带说一下很多著名的中医专家学者,在背诵记忆上都颇具功底,例如我院的吴考教授虽已年近九旬,但对《内经》、《伤冷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主要内容至今仍能背诵,令

人赞叹!亦足见吴老早年在背诵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

晓悟、理解之谓。学习中医学,必须深进理解每一门课程的中心内容,对如阴阳五行、躲象、经络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由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大多是从直观和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中上升为理论的,并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作为架购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中医理论的不少概念较为抽象,且其文辞多古奥、义理颇精深,所以

学习时对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应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并对其之难点、疑点作出分析与解释。为了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除了必须对教材要勤读、勤写、勤思、善思而外,还应从自学是以学生单方面活动为主的特点出发,留意以下两点。一是学会使用工具书和阅读参考书籍与资料,例如《辞源》、《康熙字典》、《简明中医辞典》及有关方面编写的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借助于这些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对深进地领会学习内容和《内经》、《伤冷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奠定学员的中医学根底大有助益。另一点是还可以通过社会助学如参加自考辅导班的学习,或求教于师友的指点及相互交流,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进理解

与分析鉴别。

(三)别

即分开、区别之意。自学者在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或阅读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方法,对其主要内容加以对比、分析、综合、回纳,从而使学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们的共性,以利于对该章节中心内容和基本概念的总体熟悉和全面理解;又能鉴别分析它们各自的个性,以利于捉住某一部分内容的特点。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个性,捉住特点”十六个字来概括。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对比,回类鉴别,就能达到区别异同,以强化记忆的目的。总之须分辨条理,方可区别主次把握要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正如《内经》

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四)明

即在诵、解、别的基础上,能够系统把握、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精微,明确其义理,谓之“明”。自学成才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他读书治学的经验时曾提出,读书要由“厚”到“薄”。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捉住了全书的要点,把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我们以为这由“厚”到“薄”的变化,正是贯串于从诵、解、别到明的全

过程。而所谓“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书本的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的结果和标志。

(五)彰

《著至教论》所谓之明而能彰,是指学员能够通过诵、解、别而明了的医学理论,用于临床医疗实践,取得明显的效果,并再进一步有所阐发,此即谓之“彰”。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正如毛泽东同道所教导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中医学既有系统完整的理论,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前文所述,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古人的医疗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中医学是建立在临床经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学科,对它的若干较为抽象深奥的理论经,只有结合实际,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第二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和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在实践中又能更进一步丰富充实与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假如脱离实际,崇尚空谈,则既不能解除病人的疾苦于临床,亦无助于中医理论的充实与发展。甚至形成或盲目崇拜,或粗暴否定这两种错误的倾向。所以学习中医最忌纸上谈兵。正如前人所说:“熟

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有不少人是在职中医职员,这部分同道必须善于利用自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中医学知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特别是临床实践的上风,留意在用中学、学中用,使学用结合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于未曾涉足于临床的初学者,即使在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亦须留意利用一切机会如随师抄方、临床见习等,使理论尽可能多地与实践相结合,这

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综上所述,《素问·著至教论》所阐述的习医之道的“诵、解、别、明、彰”五个方面,又是环环紧扣密切关联的。如清代医家张隐所说:“由诵而解,解而别,别而明,明而彰,皆渐积曰进之功。”它们的主要精神,概括言之即学习中医一方面要刻苦认真,弄懂弄通,由博反约;另一方面须理论联系实际。我们以为这一学习方法至今还是自学中医

者所应当做到的。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经验谈

2009-5-21 15:54 【大 中 小】

第一,中医职业处境相当困难,但考试关却相当严,合格率不到50%。是资格考试中淘汰率最高的。

第二,现在某些教学机构的教学质量的确差。考生不能辨证,考生知识面不广,考生不用功,考试就想投机取巧。其实也可以理解,学校要生存,只有找到钱,我就可以使你毕业,至于你考不考到起资格,这就不是学校的事了。所以,现在有一种说法:现在的研究生只相当于原来的本科生,现在的本科生相当于原来的大专生,现在的大专生相当

于原来的中专生。

第三,中医政府管理者奉行“精英”战略,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奉行标准化管理,考试采取标准化。

第四篇: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诊断学总结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中医助理医师诊断学总结

一、脉诊

1、诊脉方法①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②体位: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直)手心向上,在脘关节下面垫与布棕。松软的脉枕。

③指法: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灵敏。

(1)举按寻:①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以探索脉象一种手法。

②轻手循之日举,阳、腑,心肺之应,重手取之曰按阴、脏、肝肾之应,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脾胃之候。

③医生呼吸自然。

④拳: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又叫浮取,轻取。

按:用轻指力按在筋骨间,沉取,重取。

寻:指力不轻不重,亦轻亦重,以委曲求。(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耳之义)。

(2)五十动:o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o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诊脉时间,每次候脉2-3min宜。

o意义:①防止漏诊(促、结、代脉),了解五脏,全部情况。②说明诊脉草率从事,辨清目的。if第一个五十辨不清,延至第二,三个五十动。

二、按诊

临床上以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膜等为常用。其外有按俞穴。

o手法:触:了解浅部凉热,润燥情况。

摸: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形态大小等。

按:了解深部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肿胀的程度、性质。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1、按肌肤: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

①阳气盛-身多热阳气衰-身多寒。

②软硬:肌肤濡软异喜按-虚证;患处硬痛拒按-实证;轻按即痛-病在表浅;重按方痛-病在深部;③润燥:皮肤湿润者-身己汗出;皮肤干燥者-身未汗出;皮肤甲错者-伤阴或内有瘀血;皮肤干瘪者-津液不足。

④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气肿。

2、按胸腹(按虚里/按胸胁/按腹部)

o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搏动处为“诸脉所宗”,按索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强弱,病在虚实,预后之吉凶。

①正常: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宗气充盛)。

②虚里动微而不显为“不及”-宗气内虚。

③动而应衣为“太过”-宗气外泄。

④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危重证候(注意:孕妇胎前产后,劳瘵病者)。

⑤动欲绝而无死候的-痰饮等证。

o按腹部:1)辨凉热①腹壁冷,喜暖,手按之抚者-虚寒证②腹壁灼热,喜冷,勿按放者-实热证。

2)辨疼痛①腹痛喜按者-虚证②腹痛拒按者-实证③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思-内痈。

3)辨腹胀①腹胀满,按充实,有压痛,叩之重浊-实满。

②腹膨满,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气胀,属虚满。

③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膨胀。

4)辨痞满:(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寒不适,胀满症状)

①按之柔软,无压痛-虚证②按之较硬,抵抗感、压痛-实证③脘部按之有形胀痛,推之漉漉有声-冒中有水饮。

5)辨积聚(腹内结块)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①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积、属血分②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而聚散不定-聚,属气分。

6)辨结胸①胃脘胀闷,按之则痛-小结胸②胸骨腹硬满疼痛且拒按者-大结胸。

7)①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类②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肠痈。

3、按手足1)①手足俱冷-阳虚阴盛,属寒;手足俱热-阳盛或阴虚,属热(注意:内热炽盛,而阳郁于里不能外达的四肢厥冷,却是寒热实证)。

②手足的背部较热-外感发热;手足较热-内伤发热③额上热手心热-表热;手心热额上热-里热。

2)儿科:①小儿指尖冷-惊厥②中指独热-外感风寒③中指指尖独冷-麻痘将发之象。

3)阳虚之证,四肢犹温-阳气尚存,尚可治疗,若四肢厥冷-亡阳之证。

三、望小儿指纹(3岁以内小儿,代替脉诊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1、指纹:即食指内侧络脉-手太阴之脉分支而来。

2、诊察:医生以食中两指夹住小儿指端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推按,指纹容易显露。

3、风关:食指第一节。

气关:食指第二节。

命关:食指第三节。

4、正常:色泽浅红,红黄粗兼,隐隐可见。

5、病理:①浮沉分表里②红紫辨寒热③淡滞定虚实④三关测轻重。

舌诊总结色:淡红常表白虚寒,红绛热证青紫瘀。

形:舌形荣枯吉凶辨,老嫩虚实胖瘦证。点剌热证脏腑候,裂纹血虚与伤津。

态:痿软阴虚气血虚,强硬热盛痰动风,歪斜肝风颤动风,吐弄内风短缩危。

质:厚薄进退润燥津,腐腻湿积剥脱虚。真假胃气偏全证。

小儿舌:白主表证黄里实,灰黑里实危重候。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脉诊:指力:轻举重按委求寻,动静结合候五十,正常脉:三部缓浮大疾除,不长不短应中各和,鉴别:一比类脉:

1、脉位相似:1)脉位浅:洪、浮、濡、散、芤、革2)脉位浮:沉、伏、牢、弱。

2、脉数相似:1)脉率快:数、疾2)脉率慢:迟、缓3)律不齐:促、结、代、涩。

3、脉形相似:1)脉宽大:大、洪、芤。2)脉细小:细、微、濡、弱3)脉体长:长、弦4)脉体短:短、动。5)脉紧张:弦、革、紧、牢。

4、脉势相似:1)脉动:濡、弱、软。2)脉有力:实、洪。

第五篇: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要点总结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要点总结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四、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

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3)痰浊壅肺:涤痰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4)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5)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阴沙参,溢支寒饮小青龙,饮退正虚肾气丸

1.痰饮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溢饮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九、自汗、盗汗:肺屏营枝阴虚六,心血归脾邪热龙。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十、血证: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紫斑(十茜归)

1.鼻出血1)邪热犯肺: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3.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4.便血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5.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胸痹淤血浊括夏,寒枳滞柴气生脉,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不寐:不寐郁龙痰热温,食保虚火黄阿汤,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

1.实证1)肝郁化火:清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2.虚证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六味地黄丸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四、厥证,厥实气五虚四物,血实通淤虚人参,痰厥导痰食保神。

1.气厥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食厥和中消导-神术散合保和丸

4.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五、郁证: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脾归阴火地黄

1.实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2.虚证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十六、癫狂,癫狂结痰脾养心,火铁阴二淤梦狂

1.癫证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2.狂证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2)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十七、痫证:风定痰涤淤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十八、胃痛:胃寒良食保滞柴,瘀失虚寒黄建中,湿热清中阴虚贯。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4)肝胃郁热:疏肝理气、泄热和胃-丹栀逍遥散5)胃阴亏虚:滋养胃阴、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6)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痰启津沙淤通优,气虚阳微补运脾。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沙参麦冬汤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

二十、呕吐。呕邪藿香食保和,痰夏肝气四七煎,脾香阳理胃阴麦。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6)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下载中医助理医师总结乳房疾病及学习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助理医师总结乳房疾病及学习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诊断学要点经典总结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诊断学要点经典总结 一、脉诊 1、诊脉方法①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②体位: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

    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内科学大纲

    医学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电话010-82311666) 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内科学》大纲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要点: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实......

    中医助理医师证挂靠协议

    中医助理医师证挂靠协议 甲方: 乙方: 身份证号码: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现就中医助理医师证挂靠事宜协议如下: 一、乙方同意将其中医助理医师证挂靠到甲方供甲方办理 的申请注册......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心得

    1.好好对待实践技能的考试,实践技能完全可以和笔试结合起来一起复习。方药、辨证施治、针灸等也都是笔试的重点。 2.题目不难,中医占的比重大,很多考生就此吃亏,花很多时间复习西......

    2016年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

    1.以下不属于脊柱腰椎段运动受限常见原因的是 A.腰肌肌纤维炎及腰肌韧带劳损 B.腰椎增生性关节炎 C.椎间盘脱出 D.结核或肿瘤浸润使腰椎骨质破坏 E.佝偻病 【答案】E 2.患者......

    中医医师年度总结

    中医医师年度总结 中医医师年度总结1 20xx年是我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审核后的第一年,本年度的主要任务是在“二甲”总体要求下不断完善的一年。今年在院领导的正......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儿科诊断方法要点总结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儿科诊断方法要点总结 1.胎怯补肾调元。 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脾肾两虚__保元汤 2.硬肿归身阳气虚衰__参附汤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 3.胎黄茵陈血湿热熏蒸:清......

    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卫生法规》大纲

    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卫生法规》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 卫生法概述 细目一:卫生法的概念和渊源 要点: 1.卫生法的概念 2.卫生法的渊源 细目二:卫生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要点: 1.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