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作业(5篇)

时间:2019-05-15 09:4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作业》。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作业

从加强党的建设角度分析当前的反腐风暴

摘要:腐败是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特定的上层建筑相结合的结果。唯物辩证地看待腐败现象,克服各种偏面狭隘的认识,才能更加有效地治理腐败现象。关键字:反腐、党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地整治“四风”、反对腐败,取得了明显成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如何深化对反腐败斗争的认识,如何卓有成效地反对腐败,如何提升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满意度,都需要我们拿起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指导反腐败斗争,为建设廉洁政治扬帆领航,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一、唯物辩证地看待腐败现象

腐败是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特定的上层建筑相结合的结果。唯物辩证地看待腐败现象,克服各种偏面狭隘的认识,才能更加有效地治理腐败现象。

一要坚持唯物论。存在决定意识,人们对腐败现象的认识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切身感受。许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其中原因很多,既有经济体制转换以及经济结构转型中的缝隙和漏洞滋生腐败,也有经济成分以及利益主体多元化产生腐败,更有封建腐朽思想以及西方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潮或者有些政策措施不完善等原因引发腐败。我们共产党人最讲实事求是,不论什么时候,都应该直面腐败的客观存在,承认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做好与腐败现象斗争到底、决不妥协的思想准备,始终以高昂的姿态和顽强的决心反腐倡廉,坚决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要坚持两点论。对待腐败现象,领导机关往往是从上向下看,普通群众往往是从下向上看,有的同志有时以点带面看待腐败现象,有的同志有时理想化地看待反腐败斗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容易得出不同的结论。其实,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应该用辩证思维看问题,从多个角度看变化,拿发展眼光看成就。不能因为党内仍然存在腐败现象,或者腐败现象在某个领域某个阶段呈现多发高发态势而否定党的领导,否定党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之,要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一分为

二、客观辩证地看待反腐败斗争,既不要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也不要在困难面前丧失斗志,始终坚定信心向前走,不断谱写反腐败斗争新篇章。

三要坚持实践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腐败斗争重在实践,重在落实,重在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在出台“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的同时,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年之内就查办了10多名省部级干部,曾经愈演愈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如此恢宏的反腐败实践及其卓越成效再次昭示人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反对腐败,不仅要看我们说了什么,关键要看我们做了什么。只要我们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有与时俱进、不断攀升的实践精神,少一些埋怨指责,多一些实际行动,反腐败斗争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

二、全面系统地治理腐败问题 腐败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治理腐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找准定位,系统抓,长期抓,才能有效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系统理论指导反腐败斗争,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构建更加完备的惩防体系。反对腐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根据系统理论,要实现系统运行绩效的最大化,必须考虑到系统内部运行的优化组合。就反腐败斗争来说,不能顾此失彼、分散零碎地反对腐败,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学习借鉴国内外反腐败的成功经验,注重反腐败的顶层设计,创新反腐败工作的领导体制,优化整合反腐败的资源和力量,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反腐倡廉教育机制、权力运行监控机制、预防腐败工作机制、纠风工作长效机制、惩治腐败工作机制,形成教育、制度、监督、纠风、惩处多管齐下,打好反腐败的“组合拳”。与此同时,要切实加强各级反腐败机构的自身建设,真正做到“打铁还要自身硬”,这样才能促进反腐败诸多要素和手段向建设廉洁政治这个方向聚集发力,才能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反腐败目标。

二要确立反腐败长期作战思想。反腐败斗争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持之以恒抓落实,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既要防止听之任之、抓而不紧的问题,又要防止紧一阵松一阵现象。必须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打好持久战,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满意度。从实际工作来看,各级反腐败机构要认真落实反腐败“常”与“长”的要求,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管辖范围内的实际情况,拿出系统完善的工作规划,既要有中长期的目标任务,又要有近期的重点工作安排,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措施果断,特别是对腐败易发高发的部门和行业,必须探索创新监管机制,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把常态化反腐落到实处。

三、走群众路线评判反腐成效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是反对腐败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检验和衡量反腐败绩效的重要手段。要想取得反腐败的成功,必须让群众受益、让群众参与、让群众评判,这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的反腐真理。

一要依靠群众反腐倡廉。我们什么时候都要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大力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与此同时,要认真汲取“文革”教训,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办法治理腐败现象,要防止极“左”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不搞大规模的反腐败群众运动,防止秩序混乱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用好网络反腐这把“双刃剑”,在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同时,引导群众参与网络反腐,弘扬社会正气,构筑人民群众反腐败的天罗地网,着力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二要请群众来监督评判。党的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理论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仅回答了反对腐败的路径问题,而且解决了由谁裁判的问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所制定的反腐败的政策规定是否正确,各项决策部署是否落实,惩防体系建设是否到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否有效,反腐败成效到底怎样,人民群众是否满意,都应该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各级党政组织和反腐败机构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在反腐败工作中,必须主动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建立“向人民汇报、请人民监督、让人民评判”的长效机制,把自我鉴定、群众评判和上级考核相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反腐败的强大合力,打赢反腐败的人民战争。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大政治任务,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严竣的考验和斗争,我们什么时候都必须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反腐败的实践,这个理论的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哲学观点指导反腐败工作,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才能托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作业1:

按照下列两个小题目完成一份作业:

1、哲学.生活.社会;

2、学好哲学,受益终生; 要求:

1、根据这两个题目,自拟一个题目进行分析;

2、题材不限,参考篇幅1000字或展示6分钟。

3、第12周提交,有展示意愿的可以提前进行。

作业2:经典著作阅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的集中体现,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习近平同志2012年6月19日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就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出了三点希望:要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追本溯源,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看待事物、看待历史、把握发展方向;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永葆理论之树常青。

一、阅读方法及要求

1、学习形式: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研读经典原著。每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组内成员采用通读、精读、讨论等方式阅读原著内容,可以分工完成查找资料、交流心得、撰写读书报告等环节。

2、学习内容:每组在下列阅读书目中选择2篇著作进行研读。其中,1篇为马克思、恩格斯或列宁所著,另1篇作者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原著在5千字以内的篇目全文阅读,5千字以上的选择部分内容阅读,最后上交时间为第12周。

3、学习要求:在了解原著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原著历史地位和意义的基础上,撰写总共4000~5000字的读书报告,2篇分开写,A4纸打印上交。每班可以推荐2~3组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

二、阅读书目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2篇序言、六、七),《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7.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恩选集》第2卷,1995年版;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马恩选集》第2卷,1995年版;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节选),《马恩选集》第2卷,1995年版;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节选),《马恩选集》第2卷,1995年版;

12.恩格斯:《反杜林选》(节选)(一、概论;第一编哲学,三、分类。先验主义;

四、世界末世论;

九、哲学和法。永恒真理;

十、道德和法。平等;

十一、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第二遍政治经济学,二、暴力论、三、暴力论(续)、四、暴力论(续完);第三编社会主义,二、理论),《马恩选集》第3卷,1995年版;

13.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马恩选集》第3卷,1995年版; 14.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马恩选集》第3卷,1995年版;

1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第一版序言;

九、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马恩选集》第4卷,1995年版;

16.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恩选集》第4卷,1995年版;

1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恩选集》第4卷,1995年版;

18.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文的书信(恩格斯1890年8月5日和10月27日致康·施米特的信,1890年9月21—22日致约.布洛赫的信,1893年7月14 日致弗.梅林的信和1894年1月25日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马恩选集》第4卷,1995年版;

19.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1992年版; 20.列宁:《唯物主文和经验批判主文》,《列宁选集》第2卷,1992年版; 21.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1992年版; 22.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1992年版;

23.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1992年版;

24.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和《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列宁选集》第4卷,1992年版;

25.列宁:《论我国革命》,《列宁选集》第4卷,1992年版;

26.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7.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8.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9.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0.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1.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2.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3.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6.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7.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8.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9.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0.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3.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4.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 46.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 47.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

4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9.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

50.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51.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2.江泽民:《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994年9月28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 53.江泽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

54.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

5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6.江泽民:《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 57.江泽民:《加强技术创新》(1999年8月23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

58.江泽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9.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 60.江泽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2001年8月7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 61.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2001年8月31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

6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

大作业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题目:1、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原理,分析论述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形态,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同样,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短期内自行消亡。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虽然会逐步提供新的社会制度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但并不是说资本主义制度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生产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从历史上看,社会形态的交替往往需要较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奴隶制取代原始公有制,从世界范围整体看经历了约

3000

年的时间,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从世界整体看经历了约500

年的时间,西欧的封建经济从开始出现到基本消亡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这些交替大多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对剥削制度的废除,所以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完成,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异国或数国首先发生,而另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特殊的矛盾和革命形势,则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较长过程,才能逐步为社会准备物质基础。

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从个别国家逐步向个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最后,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其自身还在不断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处于科技发达、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它们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各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合作有所加强,以跨国公司和垄断资本的过激联盟为代表的过激垄断资本势力不断扩大。

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制度范围内尽可能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加之作为统治阶级,也必然会采取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许志功、姜鲁鸣

2001年在《学习时报》撰文,谈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方面。

1、生产力方面的变化

一是经济加速发展,战后各主要西方国家经济都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扣除物价上涨因素,198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比1870年增长了42倍,同期德国增长了23倍,日本增长了55.5倍。20

世纪

90年代后仍保持了

很强的增长势头。

二是发展的波动性越来越小。

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很少有

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经济产值下降一半那样大起大落,经济衰退是增长型的衰退。

三是产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化上。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不到

3﹪,美国只有

2﹪。

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

2、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

一是产权关系。

当代资本主义在坚持私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对财产所有形式进行了调整,出现了所谓资本主义社会化的趋势。

资本的社会化是通过两种渠道来实现的:

一是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

二是企业股权分散化,这是资本社会化的最主要形式。

股权的分散化、社会化、意味着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传统的资本家开始从生产领域中退出来。

新型经理资本家的人数和作用随之迅速增加,形成了

所谓的“专家集团”、“经理阶层”。

二是劳资关系。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包括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三是分配关系。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以剥削为特征的按资分配的前提下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

社会矛盾。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全面介入个人收入分配。

在企业层面的初次分配上,很多国家都积极调和资方与

工方的矛盾。

同时加大了

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调节的力度。

发达国家的工人和贫困人口的生活费用中,来自财政收入再分配的比重越来越大。

3、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

在坚持资产阶级统治不变的情况下,对上层建筑的若干重要环节进行了

调整。

这突出地表现在:

第一,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二战”

以后西方政治制度的运行已经实现了

法律化。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使国家权力的构成、权力结构中个权力主体的关系和活动,官员的任免、提升、奖励和监督等,都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

对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活动的渗透空前增强,国家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事务。

与此相应,国家在调节社会各阶层矛盾各方面的作用也越发突出。

第三、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

在消除选举的种族、性别歧视并实现较为完整意义上的普选制的基础上,西方国家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又有新的扩展,公民权利相应地得到扩大。

第四、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

资产阶级政党党纲的差别日趋缩小,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虽然未变,但多远化的价值取向却更加鲜明。这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

这些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关系及其无产阶级矛盾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的社会

制度比旧的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力。

世纪以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不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而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

这些国家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力。

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

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最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支配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主线。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原理,分析论述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

我们应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同生产力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

主要表现在: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

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最后,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变革的基本方向。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具有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是和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一定要适合”

是指: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改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儿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我们提供了

一把考察和探究社会发展根源的钥匙;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再次,这一规律是我国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政治体制改革。

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使生产关系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得到必要的配套改革措施,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他领域改革的深化,使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利益。

(三)社会管理是政府和民主组织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社会组织进行规范、协调、服务的过程,目的是为了

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原有的高度一元化的社会管理体制正在解体。

(1)

政府职能发生重大变化,“全能国家”

正在变为“有限政府”。

(2)

我国社会已经从一个“整体性“社会转变为一个”

多元化“的社会,即经济成份和经

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教育岗位和就业形式多

样化。

(3)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孕育出一个日益强大的私人部门,民间组织大量涌现,公民社

会开始初步形成。

(4)

单位体制街居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传统的社会载体发生重大变化。

(5)

政府社会管理形式滞后,导致社会管理出现了真空、盲点。

(6)

新时期现代化建设中涌现了大量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事务,对现有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

挑战,我国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已严重影响了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依靠这套体制已经不可能将中国社会向更高级的发展阶段。改革完善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其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提供各种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重点满足各种困难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

第三,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社会管理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

第四,有利于增强政治合法性,是民众对政治统治正当性的普遍承认和自愿服从。

政府在改善民生,满足民众基本方面的政绩,对巩固政治合法性老说至关重要。

第五,有利于发展基层民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

很多变化,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以,要自觉地投身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需要。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观《大国重器》有感

指导老师:冯兰新

院系:农学院 植物保护系 班级:12级二班

小组成员:曾聪2012512080柴文杰2012512103薛琪明2012512078

观《大国重器》有感

《大国重器》精选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机床、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电气装备、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船舶、关键零部件、节能装备等10余个重点领域、18家行业领军企业。以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画面,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通过人物故事和装备制造中的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在充分阐释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成就的同时,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全面展现近30年来我国装备工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目前各类媒体去工业化倾向严重,全国财经类媒体很多,但用于房地产、金融、证券、投资之类非工业类经济报道太多,而关于工业的报道不仅偏少,且负面居多(如产能过剩、亏损破产、污染严重等)。这让社会很多人无法体会工业(如装备制造业)对国家、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与工业人的艰辛奉献。正如《中国工业报》社社长陈卫在《大国重器》开播式上所说的那样,长期以来,以我国工业发展为题材,特别是展示装备制造业的影视作品少而又少,《大国重器》了却了装备制造人对工业题材影视展现的心愿,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国梦”鼓与呼。

长期以来工业被媒体忽视,作为工业人主体的工程师、技术工人

群体也自然被媒体所“遗忘”。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各类娱乐明星充斥着电视与媒体,整个社会很难看到工程师、技术工人的身影与贡献,其地位也远低于公务员,于是青年学子逃离工科成风,工程师、技术工人队伍后继乏人也就不足为怪了。而纪录片《大国重器》尽管也有政府官员与企业高管的镜头,但该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不仅纪录大国重器研制、生产本身,且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与技术工人,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真实记录了几十位有名有姓的中国工程师、技术工人在挑战制造极限、攻克技术难关中所付出的艰辛与创造性贡献,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是他们让高铁飞奔、让航母远航、让神舟飞天、让蛟龙(深潜器)入海;也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他们和全国工业系统的无数工程师、技术工人才是中国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他们才是共和国真正的脊梁。这是一曲中国工程师、技术工人的颂歌。

中国工程院曾对全国5000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或“偏低”,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仅为53.75%。而2010年7月,中国科协5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更显示,由于工作压力和收入等方面的原因,有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如有机会更愿从事企事业管理、公务员等其他职业。

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崇拜娱乐明星的最多,崇拜科学家的也有,但对工程师的了解却极为模糊,在“最崇拜的人”、“最理想的职业”选项中,仅有10%的选择与工程师沾边。

这些调查结果实在让有识之士为工程师的处境心寒,这也就不难理解没有多少工程师愿意子承父业,相反,公务员中愿意子承父业的比例高达近100%。高校报考中逃离工科盛行,工科专业很难招到一流的学生,这意味着我国工程师队伍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而城市独生子女更是无人愿当工人。

在当今中国,与工程师、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恶性膨胀,投机炒作成风。虚拟经济领域多如牛毛的开发商、股评师、操盘手们甚嚣尘上,成了社会和媒体的宠儿。而重要的财富创造者即全国多达上亿,奋战在(实体经济)工业生产与工程建设第一线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则快成了被社会“遗忘”的人群。

《大国重器》反映了这样一批有信念、有坚守、默默奉献的中国工业人。这些工业人中,有雄心勃勃向高端领域进军的企业家,有数控机床研发中屡败屡战的工程师,有动车制造中精益求精的女焊工师傅,更有无数个车间里那些最普通最寻常的一线工人。这样一些人,如果不是《大国重器》的播出,可能根本不会被一般公众所知晓。然而,正是有了他们的热情、理想、信念、汗水、青春和付出,这个国家的产业才有了脊梁,这个国家的梦想才有了最坚强的依托!打造大国重器需要知识和技术,同样需要信念和风骨。

作为第一部反映中国装备工业的纪录片,尽管《大国重器》仍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对于中国装备工业“大而不强”的警示处理得还是比较淡化的,但是它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大国重器》这股从民族工业血脉中迸发出的最强音在11月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华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的工业的希望,燃起了我们做工业人士的对工作的热爱和信心,让我们为我们的工作感觉到由衷的自豪!

片中的几个细节值得借鉴和学习

1、严谨的工作态度或许比技能更为重要,讲到铝合金焊接时,那位女焊接教练如是说。焊品如人品,她真正做到了表里如一。我们车间工人正缺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我们需逐步健全生产管理机制,完善监督体系,创造严谨的生产大环境,从而带动每一个工人自觉形成严谨的生产习惯。

2、陕鼓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的叶轮设计者、攻克转子焊接技术的刘霞、铝合金焊接教练,这些高技能人才很巧合的是他们都是女职工,可以看出片中给我们传递的一种信息——在机械行业里女职工一样可以引领高端技能。

3、拉小提琴的高级焊接技师想必给大家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悟到以厂为家的工作精神。他对创新的理解更是值得学习,他说:创新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工人在实际工作中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制造出来,也是创新,而且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

今年,我们车间从首台背压25MW、首台凝气30MW到首台高温高压25MW机组的成功生产,无不渗透着每一个工人的智慧创新。

4、片中讲到一位工人,通过长期记录自己工作的数据,最终总结成册,编成软件。我们车间可以说不乏这样的工人师傅,他们心中装满了图纸,装满了一个个实际的解决方案,我想如果把这些经验汇总起来,然后把它规范化、标准化,一定会形成一项很了不起的智慧创造。

5、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讲到企业由大到强的五大战略任务:①创新驱动;②基础支撑;③高端引领;④绿色发展;⑤走出去战略。这与公司制定的重在做强的发展战略和公司发展目标不谋而合。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改革决定全为公司发展的利好消息,相信在公司高层的科学决策下,一切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人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形成合力,一定能早日实现我们公司的总体发展目标。

要发展就要创新,个人是这样,企业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这样。只有坚定不移的走创新之路,我们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

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

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马克思主义还包含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

史学,政

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

握真谛、会贯通的。“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我们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中,来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

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

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年。

3、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

答∶

马克思主义的产

生,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的素质条件。马克思,思格斯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素

质条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即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父,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文。““两个转向'的完成,使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这使他们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

己的崇高理想。

第二,为人类服务的情怀。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

主义制度无比痛恨,对劳动人民群众无比同情。马克思在中学时

代就确立

了为人类事业献身的远大

想。

第三,勇

实践的革命精神。历史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生

中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自觉地投人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勇敢地同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

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

第四,追求

真理的科学品格。马克思,恩格斯

作为学者、科学家,具有不懈追求

真理的勇气和孜孜以求的科学探索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具有超越自我、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他们从不故步

自封,而

是把理论

创新看做与时俱进的事业。

第五,渊博的学识。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强烈的求

知欲望

和刻苦的学习精神。

马克思在大学学习的是法律,但对历史和哲学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后来,他又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文学、人类学等学科也作了深入研究,还广泛研究和涉猎了自然科学的一

些前沿学科

。恩格斯精通多种语言,对哲学、文学、历史、军事学、人类学等学科都有深入的研究,对自然科学中的某些学科提出了至今仍然有科学价值的结论。

4、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答∶

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

且日益焕

发出旺

盛的生

命力,它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

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它能够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事物和现象,从而具有极

为广大的视野。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扑朔迷离的复杂现象中把握住问题的实质,从众多支流中找到主流,从局部的变幻中把握住总体和大局。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观察当今世界就是和社会发展,不仅要看到现状,更要看到未来;不仅要把握变化脉络,更要观察演化趋势。运动、变化、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关键词,从运动中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深邃目光。用这样的目光来观察当今世界,就会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尽收眼底,从中发现其运行和演化的趋势和方向。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取得

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指引我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作业(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作业(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第一次作业

    [作业标题] 作业 1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提交答案时,只需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无需将选择题的原题提交)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

    1、如何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最新版

    廊坊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年级 2011级 化学专业2班 成绩 2013年月31 10 日 1、用质量互变规律判断 “如果1粒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刚开始在我的印象中它是一门十分乏味的课程。但是,我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出校门,踏入这个复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作业 一、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的两篇著作,写出读书心得,每篇不少于1500字。 二、实践教学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梳理与心得 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班级:土木C105 小组成员: 陈益心 (107053) 丁轩(107054) 郭泉熙 (107058) 胡睿(107060) 苗向超 (107066) 宋连峰 (10706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主要概念 1马克思主义;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 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