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全科医学卫生人才队伍培养模式及其路径选择探析(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09:5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全科医学卫生人才队伍培养模式及其路径选择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全科医学卫生人才队伍培养模式及其路径选择探析》。

第一篇:农村全科医学卫生人才队伍培养模式及其路径选择探析

农村全科医学卫生人才队伍培养模式及其路径选择探析

摘要: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具有“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全科医学人才,必须找准定位,创新乡医培养模式;以临床教学基地为平台,走“医教融合”“校地互动”之路;以深化五项综合改革为抓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农村;全科医学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0-0089-04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是长沙医学院临床学院2015级新生入学第一课在班会上的庄严宣誓,表达了这些即将步入杏林的莘莘学子扎根基层为广大农民服务,为祖国医疗事业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决心和信心。

该校自1989年办学以来,遵循“错位竞争、异路赶超”的发展思路,面向社会、服务基层,医学类专业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医学模式转变及医学教育发展趋势,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具有“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医学毕业生,走出了一条“办学定位瞄准基层,人才培养贴近基层、学生就业导向基层”的新路子。据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2015年第1期调查显示,长沙医学院先后为基层输送了3.5万余名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主要分布在乡镇基层,已有470位毕业生担任市县级医院正副院长,3954名毕业生担任乡镇、社区医院院长。近几年来,该校全科医生班学生在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获得华中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参加省级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佳绩。

一、找准定位,创新乡医培养模式

该校创办人何彬生教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通过调查深切感受到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了50.32%。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院体系格局以及政策惯性的原因,各级政府对于医疗资源的分配向来只偏重于城市地区。据统计,中西部地区医疗资源的分布,农村地区仅占30%,城区地区却占据了70%,分布十分不合理。这种状况也致使农村基层地区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提升了农民的看病成本,难以保证群众最基本的医疗条件。

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根据2011年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立足长远制度建设,着眼当前突出问题,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提升我国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改革创新了我临床医学五年制“1+2+2”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积极创新精神,面向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以及临床医学本科农村订单向免费本科医学教育“2+1+1+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必须够用的医学科学基础、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面向基层(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农村全科医生。

在这一基础上,学校紧密结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所制定的国际 医学教育标准和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及国内外兄弟院校在高等医学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果,及时将其固化在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及 教学过程中,2013年出台了《长沙医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系统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十大举措,即:1.在修订中坚持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2.处理好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身体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3.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4.倡导教师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法,推广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和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5.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有效地进行课程的纵向和横向的整合。6.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的比重,尝试开设基础与临床创新课程,增设临床选修实习,独立设置早期接触临床,早期进入社区,早期接触科研。7.鼓励学生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参入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8.在控制总学时的前提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9.扩大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10.突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修满的学分中必须含有第二职业技能培训学分,并开设教改实验班和农村订单定向班。

二、以临床教学基地为平台,走“医教融合”“校地互动”之路

学校围绕创新全科医生培养模式这一中心,坚持走“医教融合”和“校地互动”之路,找好五个切入点,实现“五个对接”:

一是针对当前我国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对全科医学、社区护理等方面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探索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途径和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乡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培养目标对接。

二是针对现行城乡社区医疗卫生队伍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现状,认真开展全科医学本科教育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研究,将对医学生开展的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教育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推进乡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现课程体系对接。

三是针对当前城乡社区医疗网点建设中遇到的医疗技术上的难点和关键问题,结合农村和城市社区教学案例,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改革,探索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的应用,为培养高素质的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加大医学教学改革力度,实现教学方式对接。

四是针对过去把医学实习基地重点放在城市大医院的状况,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加强全科医学实践基地建设,实现了医学院校的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与基层医疗单位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双向互动对接。

五是针对医学毕业生与社会需要的脱节的现象,采用毕业生与农村社区医疗机构无缝对接与农村现在医师轮流进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实现毕业生与农村基层社区就业对接。

几年来,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坚持走“医教融合”“校地互动”之路,推出一个完整的基地建设路线图:

首先是选好临床教学基地。学校选择病人床位多、医疗设备好、技术力量强、整体水平高的市、县级医院,按照本科临床教学要求,共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学生的教室、宿舍、生活设施、运动场所进行全面改造和装修。经湖南省卫生厅、教育厅组织专家评估认定,株洲市人民医院等18家医院为我校非直属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其中4所为湖南省优秀实习教学基地,共有病人床位数15104张,建成了资源共用、人才共享的医教研合作教育基地。与此同时,学校通过择优遴选了60家医院、17家社区(或乡镇)医院,7家疾病预防控制,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临床实习,全科医学和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提供了稳固的基地。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地互动抓好师资培养,举办专家讲座,规范医教管理,健全规章制度,统一评价标准,组织各类竞赛,严格教学督查,开展学生评教,通过这一系列“医教融合”“校地互动”活动,有效地构建了以学生为本位,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支撑,以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适应农村社区的需要的乡村医生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三、以五项综合改革为抓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使每一个扎根基层的乡村医生干得好,学校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基层人才这个中心推出了五项综合改革。

(一)以突出教学质量核心地位为中心的综合教学改革

以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指导,根据地方行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医学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思想,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建立起与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相匹配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体系;二是推动广泛利益方参与课程体系改革;三是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尝试开设基础及临床的创新课程,增设临床选修实习,独立设置早期接触临床、早期进入社区、早期加强科研训练;四是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指导关系,为学习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时间和空间。

与此同时积极改革实验教学。结合专业特点,面向医疗、生产实际,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实验50多个;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学生创新实验、毕业论文(设计)提供保障,为教师科研、产品开发、服务社会提供实验条件。并改革考试方式,近几年实现了各专业的网络化考试,积极与计算机和网络考试软件开发组交流与配合,及时向开发组反应考试过程。学校从上到下层层落实,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形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质量保障体系。

1.学校建立了数学质量监控中心,负责教学质量 保障、监控、反馈、提高工作,选派了6名教学督导对 全院的教学质量、专业认证、系级教学工作开展督查 及评估。

2.制定《长沙次学院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按照检 查――反馈――改进――建设――再检查的运行机制,完善 与发展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使教学工作运行在 较佳状态。

3.学校成立临床教学管委会,各非直属附属医院 成立临床教学领导小组、科教科、教研室等教学管理 机构,加强临床教学管理,定期派出专项检查小组,采 取理论考试、操作考试、检查病历书写、召开学生及带 教老师座谈会等方式,对学生所在58家医院的实习质量进行全面检查:组织专家到实习基地督导临床教 学,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4.坚持教学“三期”检查,重点抓好期中教学检查 工作“教务处除了组织每学期开学的教学检查外,还 重点组织了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的质量反馈,并采取 所课、召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全方位检查 教学工作。通过中期教学检查,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取长补短,确保教学任务更好地落实、完成。

5.认真做好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员的信息反馈工 作,不定期的召开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员会议,并以飞 信、短信、电话等方式督促全院教学质量信息员开展 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活动,对教师授课质量与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反馈活动,对教师授课质量与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反馈。

(二)以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的人事制度改革

学院首先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全院已拥有临床医学、护理、公共卫生、药学、外语、计算机、管理、政治教育、国际教育、中文系等18个院(系、部)。学校教师专兼职相结合,学科齐全,师资雄厚,独具特色。由于实行专家治校,大师执教,学校先后开创了一批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如学科中的临床医学和护理学,课程中的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外科学、针灸学、护理学基础等,均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出类拔萃。

其次,建立好人才选拔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绩效分配改革为抓手,以客观评价为手段,以“师德好”、“教学好”、“科研好”、“管理好”、“服务对象满意”为鲜明导向,为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不竭动力。要把握和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团队建设与个人成长、重点发展与整体推进、资源投入与绩效产出、教育教学与产学研结合等五个关系,从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与联合两个方面来全面加强人才工作。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培养造就一批包括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层次技术人才,二是要加强外部引进与联合,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校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引进一批“百人计划”专家和海归学者,逐渐建起了一支高素质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第三,搭建好人才成长平台。学校办学条件日益完善,新建了临床、护理、中医、生命科学等试验楼群,并配备价值一亿多元的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部分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已处于国内医学院校先进水平。完善教学监督体制。让学生参与选择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讲课效果等进行考评,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良性互动,从而极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现已先后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省级示范实验室”、“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省级优秀实习基地”等一大批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三)以科技兴校为中心内容的科技体制改革

学校针对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大力开展了科技兴校活动,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是学校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参与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据统计,近几年来,我院教师校级教改立项153项,省级教改立项52项,发表教改论文601篇;校级教学成果奖1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

二是积极开展教学竞赛活动,近几年来,学校每年组织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教案比赛,推动了广大教师自觉加强教学技能训练,不断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获省级教学奉献奖1项,省级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省级青年教学能手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省级教学技能水平竞赛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实验室(实训)教师1名,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医学组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二届全国英语口语测评大赛社会组二等奖1项,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1项。校级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10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41项;校级教案比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32项;校级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三是大力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全校申报的众多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组织专家严格审核,批准立项了校级项目,组织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近几年来校级立项235项、省级立项47项,国家级立项8项。在省教育厅举办的学生创新实验成果展暨创新论坛,我校有7件作品入围并参加大会交流。

四是引导院系积极申报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建立了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和药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为省级示范基地。

五是加强了实验室建设,规范实验教学。按照“十二五”实验室建设规划和《长沙医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验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新建实验楼群全面投入使用,学校实验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验室用房面积大大增加,布局更为科学合理,教学的场所、师资队伍、教学仪器大部分实验室基本上能满足实验课教学的需要,有力地保障了科研工作的持续深入发展。

(四)以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为中心的内涵建设改革

长沙医学院在多年的办学中创立了几大特色: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学校专业的开设、课程的设置及学生的培养方向都必须面向市场、紧贴市场。随着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改革,办出自己有特色的主打专业,创新专业,对接设置与市场零距离的专业;二是发挥比较优势。学校因地制宜,选择最具本校优势的领域,以及项目加以重点培养,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三是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构建学校与社会紧密相连、和谐发展的新体系。

学校紧密结合社会人才需求,调整优化学校专业设置,拓展专业口径,使专业设置及专业方向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巩固学校学科的专业优势,着力培育医学品牌专业。以“教学质量工程”及建设教育强省为契机,通过重点培育、加大建设、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将现有的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药学、护理学等本科专业建设成省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度和示范性的品牌特色专业。加强对新办专业的管理和建设,确保经费的投入,积极做好新专业评估及专业学位点的评审工作,使各新办专业的建设成为合格专业并办出自身水平和特色。“十三五”期间,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新增设相关与交叉科本科专业5-6个,逐步取消或萎缩不适用市场需求的专业,培养2-3个水平较高,优势明显的本科专业。

(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长沙医学院在二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持以‘质量立校,突出特色、开拓创新、追求卓越、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以弘扬‘厚德、博学、储能、求真’的校训精神,发扬‘和谐奋进、明理创新、勤俭自强、济世惠民’的长医精神有机相结合,为社会锻造出合格优秀的专门人才。”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何彬生教授的一贯办学理念。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不断规范制度,加强学风建设;培育校园文化,引领学风建设;丰富课外活动,促进学风建设;广泛创先争优,推动学风建设;弘扬高尚师德,引导学风建设;宣传典型学生,带动学风建设。教育学生自主、自立、自强、敢于担当,逐步形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脚踏实地,不懈追求的优良学风。

把“三严三实”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建立健全教育宣传、制度建设、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三落实、三公开,创造性开展丰富的学风建设活动。严格考风建设,严抓考试作弊行为。严厉查处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控制偶发事故的发生率,力争确保全校师生重大安全事件为零,学生违纪率低于5%。狠抓学生到课率,其中本科生到课率不低于95%,专科生到课率不低于90%。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争取在参与规模和影响力上有大的突破。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健全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办法,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平安稳定、团结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刘学政.面向农村基层的全科医学教育[M].人民卫 生出版社,2015.[3]陈竺.全科医学发展情况应作为评级的重要指标[J].健康管理,2014,(11).[4]张艳云,刘启贵,李月英,刘博佳.从国情出发对我 国全科医学发展现状的探析和方向的思考[J].中国 医学创新,2012,(23).[5]葛运运,徐静,周亚夫,钱东福.我国全科医学发展 历史与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25).[6]韦思明,戴玉英.论全科医生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7]乔晓艳,李华.中国全科医学的发展与现状[J].云南 医药,2015,(3).[8]代玉文.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全科医学人才培训 及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9,(13).[9]刘军安,孙婷,刘欢,石??,金建强,卢祖洵.部属院 校临床专业大学生对全科医学认知及基层就业意 愿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10).[10]侯建林,柯杨,王维民.我国全科医生制度面临的 困难和发展建议[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 版),2011,(12).[11]Lopatto David.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s

support science career decisions and active learning[J].CBE Life Sciences Education,2007,(4).[12]Oshikoya KA.Teaching undergraduate MBBS

pharmacology in Nigeria: a need for curriculum

modification[J].West Af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08,(3).[责任编辑:胡 悦]

第二篇: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路径选择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路径选择

刘庆斌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中央历来都非常重视。如何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一个功能完备、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资金供应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户难以获得贷款、民间借贷活跃、农户小额信贷不能完全适应农户的需求以及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农村商业银行运行模式和改革路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瓶颈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

(一)市场竞争的加剧与传统客户的流失。在许多地区,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受到其他金融企业的挑战,生存空间在骤然缩减。有许多由农村商业银行扶持成长的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后,受规模限制,农商行仅凭借自己的实力已经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因此尽管这些企业仍然与农村商业银行保持着一定的业务联系,但是更多地求助于国有商业银行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很多地方的农商行因此失去了跟随发展的机会。

(二)政策负担与权利缺损。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承担着国家支农、扶农的义务,但国家至今并没有按照有关农业的优惠政策和支农份额的多少制订出相关扶持政策,农村商业银行更是失去了农村信用社加快消化历史包袱的政策优惠。在监管政策上,农村商业银行又因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准备金率、资本充足、各项准备等计提必须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标准执行,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两者监管指标之间,始终依照从紧、从高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价。在跨区机构设置上,农村商业银行只能在县域以下,而对于县级以上的城市,则基本将原先的农村金融机构排除在外。这种政策安排,使得像原本有很强生机活力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空间严重受阻,使得其作为合作金融机构或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应该享受的权利两头落空。

(三)法人治理结构虚化。尽管农村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按要求建立了一整套的现代银行治理体系,但是在现实运作中并未完全落到实处。例如,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原则,银行的管理者应当由股东任命,然而目前农商行高管的任命权有相当部分掌握在省联社手中。董事长候选人产生方式按《公司法》规定由董事会提名,但省联社拥有提名权;董事长和行长可以由省联社提名,而且即使按章程由董事会选举或任命,也需报省联社核准同意。这种安排与真正的现代银行法人治理体系还有一定距离,它这不仅导致了农商行经营自主权的缺损,也不利于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和银行的长远发展。

(四)缺乏针对性的监管安排。在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方面,目前更多地是依据一般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对于农商行的特殊性考虑不足。例如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于农村,主要以传统信贷业务为盈利途径,盈余公积的增长始终没有信贷规模的增长来得快,而目前监管当局为推进巴塞尔协议Ⅱ监管指标,明确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保持10%以上,这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在支持“三农”发展中受到的资本监管约束越来越严重。

二、期待“给力”:农村商业银行未来改革的路径选择 分析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的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造成这种困局的因素有很多,如历史原因导致的法人治理不完善、人力资本不足、经营经验缺乏等等,而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政策与我国经济总体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

中国设立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原因在于普通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然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迅速推进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必然会带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在我国的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当中这种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农业在当前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已经非常之小且不断下降。在这一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应该选择哪种模式能够实现快速发展,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乃至农村本身不断缩小蜕变的时代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往何处去?

在城市与农村不断融合的趋势下,很多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已经大大弱化,它们所更需要的是对其第二、三产业的金融支持。与此同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城市股份制银行向农村地区的渗透不仅在挤压着原有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而且事实上也是对后者职能的一种替代。所有这些现象都在提示我们,以往那种试图将城市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明确划分开来并让其各司其职的经济基础正在逐步弱化,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它能够为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在这一体系之中,传统的农业金融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原有农村地区的企业和居民仍然有着自己独特的金融需求,需要特定的金融机构为其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体系中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不应该是计划指定的,应该是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自行选择的结果,这样才能够保证金融市场具有足够的弹性与活力。在考虑农村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时,必须要从上述视角出发,着眼于如何促使它们顺利地融入这一多层次金融体系,为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其一是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允许股权适当集中,形成相对控股股东,以提高股东的利益相关性,为其提供治理激励。其二是正确处理省级信用联社与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明确股东大会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关,享有对银行董事会的高层人事任免权,保障农村商业银行享有完整的经营自主权。

(二)在明确农村商业银行的商业性质的前提下,通过政策的支持和优惠,鼓励和引导其服务三农。政府赋予农村商业银行某些具有政策性的金融业务时,应当以独立项目的方式采用规范的商业化模式进行运作,明晰其成本收益,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或经济补偿。这样不仅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规范经营,同时也可以促进政策性金融业务效率的提高。

(三)调整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放宽准入条件。目前的监管安排一方面过于注重农商行的农村身份,与其目前面临的市场和经营状况存在错位,严重限制了其未来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则又忽视了农商行作为中小银行的特殊性,使其在与大银行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需要根据农商行的自身特点与农村地区的实际金融需求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监管规则。长远来看,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应当以规模、产权制度、业务性质等角度而不是“城乡户籍”身份作为出发点,以适应城乡一体化的综合性金融体系发展趋势。

(四)鼓励农村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建设公平竞争环境。跨区域经营不仅是农村商业银行规模增长与业务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有利于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和地域性系统风险的降低。因此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应当从支持、鼓励农村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并且帮助其解决由此产生的经营资源不足和风险防范问题。与此同时,全国性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面对中小银行的资金清算与汇兑系统,是跨区域经营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保障公平市场竞争的一个有力措施,需要加以高度重视。

(五)为农村商业银行上市创造条件。资本金不足是当前困扰农村商业银行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资本金不足,不仅限制了农商行业务规模的扩张,推高了贷款集中度,增加金融风险,也阻断了农商行与长期企业客户共同发展的进程。农商行上市不仅可以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助于规范其经营活动,提高其管理效能。长期来看,上市也是农村商业银行转变身份,加入全国性金融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需要从建设与完善多层次综合金融体系的高度来看待农商行的上市问题,积极地加以扶持和鼓励。

(作者单位: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管理学部副教授)

第三篇:国外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分析

国外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分析

1.美国家庭医生培养模式

在美国,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团体的健康维护者,能提供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等长期服务,并对慢性病人和康复期病人进行主动追踪观察,能处理病人85%-90%的健康问题。

1.1 全科医生的工作程序

美国全科医生占全国医生总数的60%,卫生业务量占一半以上。一个全科医生一般签约3000个左右社区成员,签约成员和全科医生的关系密切,成员有任何疾病一般都会首先咨询自己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对签约成员全程服务,如有必要,可以邀请专科医生会诊,但最后如何诊治则由全科医生而非专科医生决定。

1.2 全科医生的培养

美国的医学专业学生,必定具有本科学位,医学院教育没有专业方向,再经过四年学习,毕业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要经过一年的实习医生培训才能参加行医资格考试。后再进行至少两年各科室培训实习,才能参加全科医生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加起来,美国全科医生培养,从上大学算起,至少需要11年。

1.3 全科医生的再教育

美国每年都要对全科医生进行深入的专科训练,以提高全科医生的整体素质。训练项目主要是提高操作技能和丰富专业知识,使全科医生可以在社区治疗更多的疾病,减少转诊。为了鼓励新医师加入到全科医生队伍,美国对全科医生的经济收入和福利也在逐年提高。

2.英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2.1 全科医生的概况

目前,英国共有4万多名全科医生,平均每名全科医生服务1600个居民。全科医生是国家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承担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包括:初级医疗保健、健康促进、健康宣传、慢性病管理、免疫、麻醉等,其服务的范围要大于美国。

2.2 全科医生的培养

在英国,要成为全科医生,至少需要经过9年的医学教育培训。首先要经过至少5年医学院校的学习,毕业后经过一年临床实践就可以向英国医学会申请注册成为医生,注册医生中大约有48%最终成为全科医生,注册医生至少还需经过3年临床培训,一部分时间在医院临床实践,另一部分在有教学经验的高年资全科医生诊所学习,最后要通过皇家全科医生学院考试。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3.1 全科医生的现状

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是提供国家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军。澳大利亚每10万人口现有105名医生,其中全科医生就占70名,截止1997年,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43.6%。他们作为私人医生存在,通常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工作,也有被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而单独开业的全科医生较少。全科医生是医疗保健的“守门人”,其职责主要是提供基本医疗保健、咨询和转诊等。

3.2 全科医生的培养

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5年制的医学院本科学习,也有部分澳大利亚的医学院校招收其他专业毕业生再培训4~6年,在这几年学习中是不分专业的,学生将会学习一些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二个阶段是住院医师的培训,培训时间为3年,第一年主要在综合性大医院进行临床培训,第二、三年主要在社区全科医疗机构中接受培训和工作,对将在农村工作的全科医生还必须增加一年产科和麻醉专业培训,学生在完成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并且能通过执业医师注册考试者才可以注册行医;第三阶段是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凡注册行医人员必须终身的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并且要定期接受各自专业学会的评估和审核。由此可见,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分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定向教育三个阶段来完成,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具备严谨化、全面化、规范化、科学化。.小结

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最好的英国,综合国力最强的美国,城市及农村人口与我国相似的澳大利亚,都是通过继续教育即通过对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进行若干年的全科医生培训,再考取资格证的形式来培养全科医生的。在国外,全科医学培训

己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以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全科医学培训体系。

国外全科医生培养体系的成熟为我国培养全科医生提供了有效借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对全科医生的认识,加大宣传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政府加强对全科医生培养的投资力度,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在全科医生培养方面的优势作用;重视对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健全全科医生培训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全科医生队伍。

第四篇:关于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的思考

关于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的思考

大悟芳畈中心卫生院 易莉

保健康就是保民生保发展。国务院近日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既为推动和深化新医改,加快医疗保健关口全面前移,卫生资源整体下移,形成人民满意的健康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给地方医院如何充分发挥人才技能,积极探索符合基层医疗服务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服务新医改,办人民满意医院。面对新挑战,我针对镇医院在努力培养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方面做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

一、必须把培养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作为地方医院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深化医改,人才为先。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医改进一步深化、基层卫生机构提高服务能力的瓶颈。2010年,我国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60人,而农村仅为3.04人;2005年,我国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的2.2倍,而到2010年,这一差距扩大到2.5倍。我们乡镇医院情况更为突出,以广西为例,广西农村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仅0.79人,而农村乡镇卫生人员中,本科学历仅仅占其总数的6.70%。一支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能力偏低的基层卫生队伍,无法胜任健康守门人的角色,无法落实医改的各项任务与目标。

目前,我国基层不仅缺乏为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普通全科医生,更为缺乏的是具有社区卫生服务业务和管理胜任力、能够在基层医改中发挥引领者、创新者、推动者作用的全科医学骨干人才。在新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必须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医改总目标为导向,着力于医学教育与医药卫生事业的紧密结合,着力于体制机制和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突破,积极探索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完善全科医学的全科医师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全科医学骨干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医改中充分发挥智力支持和引领改革的作用,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

二、必须进一步发挥地方院校在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作用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政府是主导,教育是关键。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最近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集培养、执业、激励、晋升于一体的全科医生制度,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一直以来,由于我国缺乏规范的全科医学毕业后教育即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医师职业准入制度,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是把全科医学作为一门必修或选修课,对全科医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科专业建设滞后,没有建立相应的

教研室、缺乏合格的全科医学师资、没有建立真正的全科医学实习基地。因此,这要求各医学院校在推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敢于开拓,积极创新,不断总结经验。

目前,我国处于过渡期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主要是在职转岗培训和订单式免费生培养,该模式在当前难以满足社会对全科医师巨大和迫切的需求。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结合国际经验,我国提出了“5+3”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我县镇医院医科院校如何在我县地方财政较薄弱的情况下,依托省级医科大学这一优质的医学教育资源,主动把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有机结合,遵循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和全科医学人才成长规律,落实医改的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全科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培养社会急需的基层卫生推动者和领导者,是我县镇医院医科院校光荣而又重大的历史使命。

三、必须把探索全科医学骨干人才培养新思路作为推动我县镇医院新医改和医学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

在当前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转型时期,我县镇医院在培养目标上明确提出“面向基层卫生机构,培养一大批以群体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适应大健康概念的基层卫生事业的推动者、创新者和领导者的全科医疗骨干人才”。

在基地建设上,可以和政府签订《共建县镇全科医师与公共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协议》,制定和完善了不同类型培养基地的建设标准、管理办法,形成了以三级综合医院为主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级医院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疾控中心(CDC)以及其他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以临床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为主体的全科医学实践培训网络。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从培养普通全科医生的传统授予式、形成式为主的医学教育模式,向基于胜任力的全科医学骨干人才的转化式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实行教学规模小型化、教学方式灵活化,并模拟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医院,筹建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技能中心,着力于全科医生医德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0一一年十月十六日

第五篇: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分析

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分析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引入全科医学:1989年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国内首家全科医学培训机构—全科医生培训中心;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促进了全科医学概念在中国医学界的传播,为全科医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从根本上说,全科医学在中国仍是一项新事物,历史较短。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5年制本科为主体的医学教育,自1988年开始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近年来又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的兴起,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但是由于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以至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形式及内容、年限等还未制定出一个标准模式。

1.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1.1 全科医生培养的数量不足质量低下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执行者,全科医生通常被大家誉为“健康的看门人”。按国际上每名全科医生服务5000居民的低限标准,我国5亿多城市人口需16万多名全科医生,但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不到4000人,尚不足低限标准的4%。据卫生部基妇司提供的资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的构成以大专及中专学历为主,分别占41%和49%,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职称构成:高级职称占12%,中级职称占39%,初级职称占47%,无职称占2%,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技术水平偏低,缺乏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尚难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8]。

1.2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已基本改变了卫生人力资源短缺的状况,现有医生总数151.4万人,每10万人口约有医生116名,但乡村卫生人力资源短缺和城市卫生人力资源过剩仍然并存。社区医生特别是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人员的数量相对不足,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农民就医的可及性。

1.3 全科医生培养工作滞后

自卫生部发布《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等一系列办法和规范以来,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

近1.4万人参加了全科医生岗位培训,1000多人通过了全国全科医师资格考试。然而,在全科医生培养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也反映出一系列问题,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低;大专院校对全科医生的培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满足不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要求;继续教育及规范化培训涉及的师资、经费、基地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没有完善职称、福利待遇等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的吸引力,优秀卫生技术人才“下不去、留不住”,全科医学人才不足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4 还没有建立全科医生“守门人”制度

20世纪70年代,我国建立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在开展初级卫生保健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街道卫生院和农村卫生室的“赤脚医生”作为最基层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20多年来的经济改革使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7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占30%人口的城市,尤其是优秀医师主要集中在二、三级大医院。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的增加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迫切需要加强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培养大量合格的全科医生和建立全科医生的“守门人”机制。由于体制的不健全,各级医院职责不清,没有建立有效的转诊机制,加之城乡社区医生的素质影响,在初级卫生保健中还没有真正发挥全科医生的“守门人”作用,大医院看小病,医院与社区争病人,对本来就缺乏的卫生资源造成新的浪费。

下载农村全科医学卫生人才队伍培养模式及其路径选择探析(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全科医学卫生人才队伍培养模式及其路径选择探析(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