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学院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方案
政治学院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方案
本科毕业论文在本科生的培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的重要环节。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检验并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鉴于我院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将于下学期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为了确保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顺利进行,依据有关文件精神,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机构
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成立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领导机构,全面负责论文的各项工作。
二、时间安排及各阶段主要工作
第一阶段:2010年10月下旬邀请专家就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进行讲座。
第二阶段:2010年11月10日前,公布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第三阶段:2010年11月20日前,学生完成初步选题。第四阶段:2010年11月25日—12月8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细化。
第五阶段:2010年12月15日进行开题报告,形成详细的论文写作提纲。
第六阶段:2011年3月15日写出论文初稿。
第七阶段:2011年4月28日前按指导老师的意见修改毕业论文,并定稿。
第八阶段:2011年5月20日左右进行论文答辩。
三、基本要求
1、选题。毕业论文选题必须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一般限于学院规定的选题范围,也可自拟,但自拟题目需指导教师同意。
2、大纲。大纲应包括以下内容:标题;学生班级、姓名;内容提要(300字以内);各部分主要论点、论据及简要论证或内容提要(2000字以内);估计全文字数(应在5000字左右);完成日期等。学生应遵守学术道德的要求,严格按指导教师审定的大纲进行写作,不能随意另拟大纲。
3、初稿。初稿必须体现论文的完整框架和主要观点,所引用的材料必须注明出处。学生必须认真听取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
4、定稿。毕业论文定稿要符合学校要求的统一规范。指导教师应及时仔细审阅学生的毕业论文并写出较为详细的评语,评语应包括:选题的难度、价值或意义;立论的科学性和创造性;论证的充分性;收集材料的丰富性、准确性和运用材料的灵活性及语言表达水平;毕业论文成绩等次等。指导教师必须于答辩前将所指导毕业论文及评语交组长。
5、答辩。答辩(含二次答辩)学生应提前围绕毕业论文内容就有关问题进行充分准备,主要是:该毕业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及可能受到的种种诘难;毕业论文的理论贡献或创新之处;毕业论文理论成果的学术意义及实践意义等。答辩完毕后,各指导小组要在本组指导教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写出对本次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书面总结,交毕业论文指导小组。
6、成绩。毕业论文的成绩分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5个等次。成绩在各指导小组内评定。
7、存档。毕业论文所有工作结束后,学生必须以班级为单位在6月20日前将论文指导手册和论文大纲、论文定稿及论文电子版(各一份)交回学院教学办公室,学院将作为学生在读期间的教学档案保存。
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 2011年10月20日
第二篇: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规范
一、毕业论文(设计)主要构件
(一)封面
(二)论文正文部分
(三)参考文献
二、各构件的内容及技术规范
(一)封面的内容及技术规范
封面内容的填写或打印,要美观、工整、清晰,提交论文的具体时间,用汉字打印或书写(如二○一二年五月)。
(二)论文正文部分的内容及技术规范 1.论文正文部分的内容及字体要求
(1)总题目用3号宋体、加粗,副标题用小3号宋体。(2)姓名用4号楷体。
(3)作者有关信息括号内的具体单位、地址、邮编用小4号宋体。
(4)“摘要”两字用小4号黑体,中间空一字;摘要的具体内容用小4号楷体;约200~300字;行距为20磅。
(5)“关键词”三个字用小4号黑体;关键词的具体内容用小4号楷体;3~5个。
(6)论文主体部分
①论文一级标题,4号宋体、加粗; ②论文二级标题,小4号宋体、加粗;
③论文主体部分除一级、二级标题外,全部用小4号宋体;行距为20磅。
(三)参考文献及注释的技术规范
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及注释的格式详细如下: 注释是对文章篇名、作者等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篇名、作者注置于当页地脚;文内有关特定内容注可夹在文内(加圆括号),也可置于当页地脚;注释序号用带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处按引用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文后参考文献表的排列顺序以正文出现的先后为准;表上以“[参考文献]”作为标示;序号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每一条目的最后均以实心点结束。参考文献表置于文末,其格式为:(1)专著(含以各种载体形式出版的普通图书、古籍、学位论文、会议文集、汇编、多卷书、丛书等)——[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出版社出版年版本,页码.示例: [1]余敏:出版集团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193页.[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58-260页.(2)期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页码.示例: [1]钱志熙:论唐诗体裁系统的优势.《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49-55页.(3)报纸——[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示例:
[1]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中国青年报》2010年11月2日第5版.(4)外文文献——用印刷体书写或打印。主要责任者字母全部大写,所列项目及次序与中文文献相同。忌用中文叙述外文。
三、排版、印刷、装订 1.装订顺序:同构件顺序 2.页码在下方;居中 3.左装订
4.装订整齐,不再裁切
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
2011年10月20日
第三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的优秀毕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本选题指南所列为研究的范围和方向,不能直接作为论文题目。学生在选题及写作时应根据指南选择具体题目(具体的论文题目范围应更缩小。)
一、哲学方向 1.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3.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评析 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考察 5.黑格尔的“恶”的历史发展动力的思想研究 6.对恩格斯关于“证券交易所”思想的解读 7.实践在马克思主义革命变革中的意义 8.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辨证统一 9.从意识能动性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 10.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11 先进文化建设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12.网络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发展的影响 13.全球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14.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15.唯物史观的人学阐释 16.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研究 17.实践与物质关系研究 18.主体客体关系问题研究 19.先秦诸子哲学与文化研究 20.两汉魏晋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变革 21.宋明理学研究 22.明清之际思想文化研究 23.传统道教,佛教研究 24.中国近代新儒家研究25.传统社会人格修养问题研究 26.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反思 27.论科学精神 28.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探析 29.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0.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研究] 31.自组织自然观初探 32.现代科技成就与自然观的变革 33.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34.科学发展观研究 35.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3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3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研究 38.归纳推理与归纳方法之间的关系 39.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40.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问题 41.论科学假说验证的复杂性
二、伦理学方向 1.大学生社会品德教育研究 2.个人品德与社会和谐 3.公共意识与道德建设 4.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 5.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建设 6.网络道德与文明 7.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8.新形势下的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9.中国伦理思想历史人物研究 10.西方伦理思想史历史人物研究 11.生命伦理学中的伦理问题12.家庭伦理相关问题 13.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14.公平、效率问题研究 15.利益与道德问题研究
三、社会学方向 1.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2.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农民、农民工、城市贫困人口)3.失业大学生社会救助问题 4.家庭暴力问题 5.城市化与社会发展问题 6.当代大学生交友观问题 7.农村城市化问题 8.“城中村”现象研究 9.城市贫困群体问题研究 10.当代中国家庭结构问题 11.社会学史的理论家或理论流派研究 12.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新型群体状况的分析研究 13.现代生活中的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 14.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
四、政治学方向简论政治概念的科学涵义2.试论国家权力与政党权力的关系 3.当代中国政治权威建构简论 4.论政治合法性 5.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 6.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理想模式的构建 7.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大制度 8.当代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9.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 10.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分析 1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12.试论政治稳定 13.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简析(以特定国家为例)14.改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 15.政党制度与民主政治 16.“三权分立”简析 17.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 18.试论治理腐败 19.扩大党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20.政治文化及其功能分析
五、教师教育方向 1.多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当代社会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 5.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生活化)研究 6.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7.运动视野中的思想教育研究 8.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 9.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 10.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 1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 1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 1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4.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5.新时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16.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模式(方法)创新研究17.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育方式转变研究 18.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活动教学研究 19.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开放教学研究 20.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参与教学研究 21.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研究 22.新教材特点与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改革 23.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24.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5.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研究 26.对(中学生,大学生)进行和新生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27.当代大学生功利性学习误区探究 28.中学思想政治课情感教学研究 29.中学思想政治课探究教学研究 30.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观念研究 31.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基本素质研究 32.新课程理念下的启发式教学研究 33.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34.校园网络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六、其它方向 1.大学生法律意识分析 2.关于我国沉默权立法的思考 3.网络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作用分析 4.人权的法律保护 5.“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制 6.浅析家庭暴力 7.农民法律意识分析 8.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分析及改革 9.高校法律基础课的实效分析及改革 10.死刑制度相关问题研究11.特殊群体人权保护问题研究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研究 13.社会主义所有制与产权问题研究 14.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演变和发展趋势研究 16.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研究 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关系研究 18.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机结合问题研究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 20.企业经营机制问题研究 2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研究 2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探索 2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高绩效的服务型政府 24.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述评及其启示 25.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26.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 27.公共事业单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28.公共事业单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 29.我国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 31.非政府组织运作的困境及对策 32.危机管理中政府职能重塑 33.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的构建问题研究 34.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 35.完善中国公共权力的路径分析 36.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问题研究 37.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及其现状分析 38.新公共服务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39.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 40.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4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及其方式转换探析 4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讨 43.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 44.我国当前权力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45.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46.我国行政监督的回顾与思考 47.如何推行行政决策的科学化 48.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 49.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50.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分析
第四篇: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3
目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引言„„„„„„„„„„„„„„„1 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家长式的说教,融洽师生关系,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2 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少一些“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必备条件„„„„„„„„„3 多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少一些传统的“满堂灌”讲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 „„„„„„„3 情境教学法„„„„„„„„„„„„„„„„„„„„„„„3 幽默艺术教学法„„„„„„„„„„„„„„„„„„„„„4 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学法„„„„„„„„„„„„„„„„„4 结束语„„„„„„„„„„„„„„„„„„„„„„„„„5 参考文献„„„„„„„„„„„„„„„„„„„„„„„„5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建设和谐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院: 政法学院
班级: 06级思想政治教育二班
姓名: 贾军
指导教师: 李春贤 职称: 教授
完成日期: 2010 年 5 月 20 日
建设和谐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它涉及到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而和谐文化又与和谐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本文从和谐文化和谐和社会的 关系入手,阐明了什么是和谐文化,以及在新时期建设和谐文化的伟大意义和建设和谐文化的方法。同时论证了在新的时期需要新的文化来引导和纠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定义
目 录
一、对和谐文化的认知.............................................................................................................1
二、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
(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让全国人民更加团结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作贡献..............................................................................................................................................2
(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
(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我国当前的矛盾和面临的危机、也有利于凝聚人心................................................................................................................................3
(四)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二者关系..........................................................................4
三、建设和谐文化的途径........................................................................................................4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4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4
(三)处理好竞争机制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关系..............................................5
(四)坚持统筹协调、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5 参考文献........................................................................................................................................6
无论什么社会,在一个时期中总有一种文化起主导作用,同时又并非一枝独秀而是多元共存的。例如中国封建社会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中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正是这些思想与封建统治紧密的相结合才造就了中国5000年的辉煌历史。同时又有道家、法家、佛教的共存并立;在现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其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同时也有伊斯兰文化、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多元共存。在建设和谐社会、处理多元文化关系时,应当树立、新时代和谐文化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这一论述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建设和谐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一、对和谐文化的认知
和谐:和:禾+口,人人有饭吃。谐:言+皆,人人能说话。《左传·襄》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①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在字典中和谐是:融洽,调和的意思。实际上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均衡,协调,整体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然而,由于世间中非均衡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和谐与不和谐成为伴随人类发展的永恒矛盾。造成人来为了短期利益而导致社会自然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如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过大,阶级对立,以及国际间时刻发生的流血事件。在中国近几年这种不和谐现象更加突出。沙尘暴,荒漠化,水土流失,非典,禽流感,甲流,地震。等等每一起事件都在震撼着国人的心,而这一切都根源于源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经济与文化不协调所致。所以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那就是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其实我们也可以说,凡是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都可以统称为和谐文化。而建设和谐文化 1.左转.襄二十年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6-57 ○
也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的发扬。孔子曾经说过:“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的和谐思想。同时和为贵、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和而不同等思想为历代先贤所推崇。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它是文化体系运行中的最优功能状态。就是要把和谐确立为社会发展目标,树立以非对抗的、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思维方式,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社会风气,培育坦诚、大度、宽容、开放的社会心理。从静态来看,它是文化体系运行中的最佳结构状态。“和而不同”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和谐文化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它不仅包括具有先进属性的文化内容,也包括健康有益以至无害的文化,甚至还包括宗教文化以至于被改造过的部分落后文化。
二、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让全国人民更加团结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作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表明了要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全国人民团结的思想基础。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决定了人们在不同利益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够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同时也体现着团结、合作的精神。他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我们还需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同时和谐文化的建设也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减少名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很安定。
(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党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从此我国就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虽然我们承认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在贫困的基础上也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快致使人们的思想文化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落后的不健康 1胡锦涛.2006年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N]中国人民日报。2006-12-12(5)○ 的文化和思想。比如法轮功的传播,封建迷信思想的兴起,网络色情暴力的传播和民族独立思想等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速度,不断的腐蚀着人们的精神和价值观。单纯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能自动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和谐文化蕴含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有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集中力量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任务尤为繁重。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不仅会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代价,还会造成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现象蔓延、思想道德堕落等社会问题,造成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衰退的反差。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我国当前的矛盾和面临的危机、也有利于凝聚人心
70年前,毛泽东曾说过:“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①而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社会越是向多样化发展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这种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随着改革开发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1毛泽东.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 3
(四)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二者关系
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的最终源泉在于社会生活,尤其来自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与文化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就要有不同的文化与之相适应。而我国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一些性质和特点,不同程度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体制、社会行为、社会生活之中。它们必然会以各种方式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出来,成为和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冲突,还会不断提出建设和扩展和谐因素的要求,从而成为和谐文化发展的动力,促进和谐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荣。没有和谐的社会现实,就不会有和谐文化;没有现实对于和谐的追求,也不会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就越发达。
三、建设和谐文化的途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受到社会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文化建设领域的这一新变化,既给我们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突出表现就是人们社会道德的伦丧失和主体价值观的缺失。所以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文化——和谐文化来使全体人民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需要我们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是我国与之相应的文化却比较落后。尤其是我国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发展的地域和城乡差异明显,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文化落差,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文化,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而我国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 4
壮大文化产业,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加强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维护最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样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最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要多鼓励好的文学作品的创作。不仅要使人们在读书中纠正思想还要学会东西。同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对一些传播色情暴力和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文化产品要严厉的打击与抵制,为人民的生活学习创造一片良好的环境。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文化产品,用社会主义的和谐理念教育和激励人民,给人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
(三)处理好竞争机制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关系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竞争如同发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和谐如同润滑剂,是保持社会机器正常运转的调节器。如果只有竞争而无和谐,则社会就会由于过度紧张而崩溃,就像机器没有润滑剂会烧毁一样。而如果缺乏竞争,社会就没有活力,就不会进步。所以竞争与和谐都是社会发展所必须。我们必须大胆引进社会竞争机制,而辅之以社会协商机制,使和谐社会建立在良性竞争制度之上。在竞争中求和谐,在和谐中通过竞争来成长壮大。
(四)坚持统筹协调、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民心,民意,和人民的生活。三国里刘备就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孔子家语·五仪》云:“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建设和谐文化,一方面要坚持统筹协调、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重视城乡、区域、社区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引导,活跃农村文化氛围。文化发展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要加强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维护最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保证广大人民有创造文化的自由和学习文化的权利。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重视人的心理的和谐与健康,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要照顾多数,区分层次,增强和谐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大力发展和谐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和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而社会越是向多样话发展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所以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改造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思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左转.襄二十年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6-57 2.尹德洪.和谐文化与经济学重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蔡定剑.李洪雷制度冲突及其解决途径.[M].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周莹.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赵东坡.经济学视野中的不和谐倾向及应对.[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74.7.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5 8.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M]2005年3月,第一版。9.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0.路甬祥.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实质深入探讨和谐发展规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11.李忠杰.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M].北京: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2.夏勇.制度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二期
Build Harmonious Hulture on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Harmony
Abstract: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Is to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eral strategy for a major strategic task,and Also involve social life in many respects。Social harmony and harmony and cultures are closely linked。Harmonious culture, social harmony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and important,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must build harmonious culture。Build harmonious culture to promot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to build socialistic harmonious society provide motivation and guarantee, opinions and cultural conditions.Support From the harmonious culture of harmony and social relations, what is the harmonious culture, is harmonious culture and social harmony, and in the new perio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significant。
key word: harmonious society; culture en faveur;harmonydefinition 7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8
目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引言„„„„„„„„„„„„„„„1 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家长式的说教,融洽师生关系,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2 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少一些“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必备条件„„„„„„„„„3 多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少一些传统的“满堂灌”讲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 „„„„„„„3 情境教学法„„„„„„„„„„„„„„„„„„„„„„„3 幽默艺术教学法„„„„„„„„„„„„„„„„„„„„„4 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学法„„„„„„„„„„„„„„„„„4 结束语„„„„„„„„„„„„„„„„„„„„„„„„„5 参考文献„„„„„„„„„„„„„„„„„„„„„„„„5
浅析大学生思想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人们的思想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变化,这其中就包括正处在思想前沿的高校大学生们。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认真探索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科学规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管理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1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制约的内外因素
1.1 现在的大学生能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社会基本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社会与个人、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规律和矛盾。但部分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立场不坚定;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科技的学习和接受快,但部分同学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不能理解。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对政治淡漠,缺乏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和献身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从价值观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的优先实现,主要表现在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大学生追求更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发展不平衡,存在许多矛盾和困惑,且理想现实化、功利化,偏重个人发展。大学生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从注重知识的价值,到国家级期刊http://www.xiexiebang.com/guojiajiqikanfabiao/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获取知识只是为自己能够有更好的物质享受做铺垫。合理的利己主义,逐渐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
道德品质缺失,守法护法意识淡薄。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准普遍不高,有的缺乏最基本的公德修养。一些学生不肯吃苦,劳动意识淡漠,不以克己、勤俭、吃苦、谦虚等为美德。缺乏自觉主动的劳动意识;毕业择业时眼高手低,没有好待遇的工作不愿意去选择;不想付出得回报。是非观念差、对法律理解肤浅,缺少自我控制。
1.2 制约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基本因素
1.2.1 内在因素即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大学阶段,每个大学生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观念的形成是从有意识开始,慢慢的积累而形成的。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小养成的,观念的产生和性格的养成是一个过程,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可能好动,喜欢交友、聊天、运动等等;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可能喜欢一个人学习,不愿与人交往,不善与人沟通,这些性格的养成会使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和思维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疾病的产生、表现多数是在大学期间,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是个体性格怪癖和思想扭曲综合在一起产生的。而大学生自身控制范围内的如惰性、不上进、意识薄弱等都会让自己的思想状态发生变化。
1.2.2 外在因素即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发展带来物质产品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对精神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学生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当然也不会例外。这其中包括家庭环境、父母言传身教、父母教育方式、传统观念、学校教育、文化传播的影响等等许多社会因素都让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思想产生了变化。从一个人出生后,有清楚的意识开始,他的思想状态就在不断的变化,一个大学生可能因为父母生活中常伴有不文明的语言,而学会了骂人,而不认为这是不对的;可能会因为自己要好的同学和玩伴喜欢抽烟、打架而跟着去做;可能会因为在电视和网上看到流行歌曲播放,便去追逐潮流而去歌唱,却从不会唱一首革命歌曲;可能会因为父母下岗,生活拮据而感到自卑;可能会因为父母经常打骂自己而产生逆反心里;可能会因为经济上的攀比,而走上违法道路;可能会因为追求时尚,而无心学习,总之这些社会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都会让大学生的思想变得不求上进,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很好的法律意识,而社会环境因素也成为制约大学生思想变化的重要因素。
2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便摆在了高校管理的面前。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根本和核心,带动其他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加强辅导员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辅导教育论文www.xiexiebang.com员及教师队伍。政府应努力净化社会环境,高校也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联系更加紧密和频繁,其相互依赖性增强,社会环境的作用显得日益复杂。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都能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因此,全社会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加强网络资源管理、倡导主流文化等,以此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