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分类及组成

时间:2019-05-15 09:2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分类及组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分类及组成》。

第一篇:简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分类及组成

简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分类及组成

摘要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从系统工程出发,应用机械电子信息等有关技术,对它们进行有机地组织与综合,以实现整体最佳化。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 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新技术的产生都是各种技术互相渗透的结果。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复合化技术,它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互相渗透的产物,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古老的机械工业焕发青春,使传统的机械电器产品在功能上、性能上及制造技术上都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巨大的。

一、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的英文名字是Mechantronics,起源于日本,是日本人创造的名词,它取英语Mechanics的前半部分和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拼合而成,表示机械学与电子学两种学科的综合,我国通常译为机电一体化或机械电子学。

机电一体化这门科学至少应当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机电一体化产品这两个组成部分。由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它还应该包括信息化的内容。因为,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往往会引入仪器仪表技术,所以,有时称为“机、电.仪一体化”。机电一体化这种复合技术,其定义可概述为:是从系统工程出发,应用机械电子信息等有关技术,对它们进行有机地组织与综合,以实现整体最佳化。机电一体化不是机械与电子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的实体部分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再通过信息技术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功能更为先进的技术产品。按照系统分析的观点,机电一体化就是把机械部分和电子部分各作为一个环节,统一在一个系统之中,为了使该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优化,应该对构成系统的所有硬件采取最佳组合方式。为了强化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从系统化观点出发,应把机械部分和电子部分融合在一起进行整体考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系统工程学在机械电子领域中的应用,而机电一体化产品则显示出它的应用效果。

二、机电一体化的分类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机电一体化不断涌现出来,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类型: 1.第一类属于机械电子产品。这类产品是机电一体化应用的初级形式,即原有的机械产品采用了微电子技术之后,其性能和功能有了提高,甚至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这类产品为数不少,它们又可划分为:(1)机械本身的主要功能被电子取代,如采用微机与激光连续加工代替了传统方式的电加工的线切割机床,电子照相机的电子快门自动曝光、自动对焦代替传统的机械式照相机等。(2)机械组成的信息处理机构被电子元件代替,如电子钟表、电子计算器、电子交换机、电子秤等。(3)机械式控制机构被电子式代替,如缝纫机的凸轮被微机控制系统代替,在燃料喷射装置中,加热炉采用微机程序控制等。(4)采用微电子技术后增加了控制功能等,如数控机床、汽车防滑制动装置、微机控制的电机调速装置、微机控制的播种机、微机控制的联合收割机、微机控制的孵化器等。

2.第二类属于机械与电子融合的产品。这类产品属于机电一体化的高级形式,如工业机器人、传真复印机、声音合成装置、中子式自动信贷机、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液晶式打字机、彩色复印机、自动探伤仪、形状识别装置、字词处理机、磁式无胶片照相机、分时计价电度表等。这些产品单靠机械或电子都是无法实现的,而必须利用机械与电子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实现。

三、机电一体化的组成

机电一体化是门新兴的学科,支撑这门学科的有机械学、控制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这四大基础学科中又可细分为九大组成部分。其中,机械设计、动态系统分析、电机、电器及电力电子学是传统机械学和电工学的学科范围,其他则是适应机电一体化的需要而开拓的部分。在控制论学科中,从经典的反馈控制,经过数字控制,发展为以状态量为基础的多变量,自适应控制、模式识别、系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所形成的现代控制。在电子学学科中,包括了传统的强电与弱电两个领域,也包括了电子学学科中的新发展,如微处理机等。在计算机学科中,软件工程包括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两个方面。系统软件是计算机本身的操作系统、编译系统等的总称。应用软件则是CNC、DNC、CAD、CAM、CAT、FMS以及计算机辅助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基础。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技术、测试技术、激光技术等相互渗透,机械学科及电工学科已慢慢向多学科的综合方向发展。单纯的机械产品或电器产品将会越来越少,今后机电结合的技术将在机械行业和电工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篇: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工程(http://)机电一体化技术

(1)机械技术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http://

(2)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3)系统技术系统技术即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

(4)自动控制技术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5)传感检测技术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现代工程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

(6)伺服传动技术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篇: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制造业的‘发动机’,培养高技能综合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就业领域最受欢迎的专业

学习形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入校前一年,在大专理科基础学院进行通识教育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之后进入专业学院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期间实行学分学绩制管理,学生可根据本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选择课程、教师、授课时间、学习年限,提前修满学分和学绩者可以提前毕业。学分学绩制充分调动了老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经过在文理基础学院的学习,深入了解专业情况后,可于第一学期末、第二学期末根据专业学习情况调整专业。

考核方式:

在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后,均需进行两次考核,分为卷一和卷二。卷一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根据题库组织命题工作,命题突出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卷一考试即可取得该课程规定的相应学分;卷二由任课教师自主命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题目注重实践性、应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此外,卷二成绩还包括学生日常表现、平时成绩、单元测验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实践课程成绩等组成,卷二成绩决定学生的学绩分数。这种考核方式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优势课程上取得较高学绩,来补充劣势课程的不足,实现优劣势互补,突出个性化培养。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在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后,均需进行两次考核,分为卷一和卷二。卷一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根据题库组织命题工作,命题突出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卷一考试即可取得该课程规定的相应学分;卷二由任课教师自主命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题目注重实践性、应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此外,卷二成绩还包括学生日常表现、平时成绩、单元测验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实践课程成绩等组成,卷二成绩决定学生的学绩分数。这种考核方式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优势课程上取得较高学绩,来补充劣势课程的不足,实现优劣势互补,突出个性化培养。

培养要求:

1、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2、具有机械学、电子学等领域的专门知识和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

3、常用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的基本实践能力以及解决与本专业有关的机电技术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自动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5、具有基本的数控编程与操作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能力和生产协作能力。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机与电气控制*、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特种加工技术、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数控加工工艺、AUTOCAD、CAD/CAM技术、制图员培训、典型数控系统与应用、数控加工英语、金属工艺学、冲压与塑压成形设备、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专业特色: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各种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检测传感等理论知识外,还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充分体现重视技能培养的特点。

由于微电子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工业自动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新的机电设备和产品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实现生产方式向柔性方向发展;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节约能源和材料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现有的机械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今机械工业的发展极不相称。由于近二十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数机械专业人员知识老化,对新知识、新技术了解甚少,难以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尤其是在青岛地区,外资企业的进入及内地大型企业的发展,使得这一行业急需大量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就业去向:

在机械设计、制造与装备行业、模具制造业,轻工、家用电器、电子制造业从事设计、制造、技术改造、产品营销、设备管理与维护等工作,也可以进行专升本、考研深造、自主创业等。

教师风采:

翟建,教授,机械制图课程组负责人,研究方向工程机械现代设计与制造。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工程图学专业,6年企业工作经历,先后任高级讲师、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等职,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获得部级教改成果奖1项,曾获厅级优秀教师。主持企业改造项目两项。现为青岛滨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师。主讲课程有“CAD/CAM技术”、“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等。

李国伟,教授,清华大学工程硕士,中共党员,教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开发区数控专家、数控加工中心技师、机械类工程师;1999年7月大学毕业后到河南安彩集团模具厂参加工作,从事玻壳模具数控加工工作; 2007年10月起在高校任教,现任数控专业骨干教师。成果与荣誉: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省级精品课《特种加工技术》课程负责人、安阳市技术能手。

韩先征,教授。1991年3月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生学历,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10月取得高级工程师资格。2007年获数控铣加工技师资格。2007年赴德国参加中德高职师资培训项目。2009年作为交流教师赴韩国永进专门大学从事Pro/ENGINEER、AUTOCAD的教学工作。成果与荣誉:主持承担了 “圆柱分度凸轮的加工”科研题目。2005年至2011年6次指导学生参加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取得优异成绩,2005年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11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零部件设计与加工”项目的比赛,获得“三等奖”。

杨欣,教授/高工,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所学专业为工程机械、法律,曾在企业工作18年,从事家电产品开发、售后服务及生产管理工作;2000年起从事家电专业教学工作,将企业工作经验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以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技高品端学生为己任,较有成效。成果与荣誉:先后5次获青岛市人事局嘉奖、2006年被评为“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教师”、2008年被评为 “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2008年被评为首届“训教名师”、获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四项、发表省级以上教学及科研论文20余篇、获省级成果三项;院级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

刘哲,教授,毕业于佳木斯工学院,所学专业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主要研究专业领域为机械CAD技术及机械产品检测与控制技术。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教学与科研论文十余篇;主编教材八本,其中两本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1项;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省级特色专业负责人、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主要兼任社会职务:中国图学学会理事,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机电设备技术类专委会委员,山东省工程图学学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第一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委。

刘克旺,教授,硕士。现为数控技术专业带头人、山东省特色专业负责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院级训教名师。主要研究专业领域为数控技术。主编《电路基础》、《工程力学》、《机械零件数控加工》等教材;发表教研和科研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的《汽轮机调速系统多媒体培训软件开发》科研项目被评为齐鲁石油化工公司二等奖;完成的《红外线遥控电冰箱故障实验台的设计》项目获得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实践性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完成的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 “教学方案设计与教学资源制作”优秀奖。

谷晓妹,硕士,讲师。主要讲授《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液压传动》、《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主修课程。在滨海学院期间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07机械本科1班于2009年获省级优秀班集体。教学成果显著,获得滨海学院第三届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

吕晓杰,硕士,讲师,主要承担机电方向的学科基础课讲授工作,期间参与液压实验室和金工实习车间的组建工作及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主持教改项目一项,题为《液压传动与控制的教学改革研究》,并在《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期刊上发表论文《液压传动与控制教学改革的尝试》。

付珍,工学硕士,讲师,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先进制造、工艺装备及其自动化,参与项目“可控液粘行星减速器的研发与设计”,发表论文“Magnetic Bearing and Its New applications”、“Technology of Magnetic Flywheel Energy Storage”、《矿井深度指示器应用及发展现状》,荣获“科研活动奖”称号。主要讲授《机械制图》、《AutoCAD》、《工程力学》、等主修课程。

张新颖,硕士,讲师,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基于ProE产品拆卸序列规划的关键技术研究。现任机电工程学院教师,主讲课程有《机械设计基础》、《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等。在研究生期间协助导师完成STEP研究项目的相关任务,业余时间完成车辆方向英文资料翻译10万字左右。

周凤敏,女,讲师,工学硕士,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研究方向机械电子工程。现任机电工程学院教师,近几年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如何完善我国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瞬态激励下保守耦合系统的统计能量分析》、《基于超声波测距门机象鼻梁防撞系统设计》等多篇论文。被评为专升本优秀班主任。校级科研立项《门座式起重机象鼻梁防撞系统设计》项目负责人,主讲《机械制图》、《AutoCAD》、《CAD/CAM技术》、《公差与配合》等课程。

教学设施:

金相实验室:拥有金相显微镜、金相显微摄影仪、XJP-6A金相显微镜(电脑型)、Q-2金相试样切割机、M-2金相试样预磨机、P-2型金相试样抛光机、XQ-2B型金相试样镶样机等较为先进的设备,其他低值耐用小型仪器设备有电吹风、试样、侵蚀剂、砂纸、箱式电炉等。金相实验室是为了在校本专科机电专业开设的《金属学及热处理》课程安排的各种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形态观察、分析而建的,是冶金技术专业重要的基础实验室,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金属组织的能力,深入了解金属组织的形态、特性和综合力学性能,从而加深金属学知识的理解。该室具有试样制备、显微组织观察分析等能力。可开出教学大纲中所有必开和选开的实验,包括: 金相显微镜的原理、结构和使用、金相试样的制备、工业纯铁、纯铅、纯锌的组织观察、二元合金显微组织观察、铸铁金相组织观察、常见合金钢的组织观察等实验项目,为教师在材料研究方面提供最基本的实验手段。本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使学生在动手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很好地得到锻炼的同时,能有机会了解材料领域中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

液压与气动实验室配有TC-GY01型液压传动教学综合实验设备和供学生拆装的液压动力元件(如齿轮泵和叶片泵)和控制元件(如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和节流阀)。TC-GY01型液压传动教学综合实验设备是根据现代实验教学特点,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液压实验教学特点,精心设计而成。它采用先进的液压元件技术和新颖的模块设计,构成了插接方便的系统组合。它满足在校本专科学生对进行液压传动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起到了加强设计性实验及其综合运用的实践环节的作用。此外,该实验室也可进行可编程控制器PLC实验,内容有:

1、PLC的指令编程,梯形图编程的学习;

2、PLC编程软件的学习和使用;

3、PLC与计算机的通讯,在线调试、监控;

4、PLC对液压传动的优化控制。

材料力学实验室具有较为先进的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微机控制扭转试验机、电子式拉力试验机和电动抗折试验机。力学实验室作为基础实验室,主要承担机械专业的《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主要开设的实验项目有拉伸、压缩、弯曲、剪切实验,扭转实验,冲击实验,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等。通过以上实验可使学生掌握:第一,材料的力学性能测定方法。比如:材料的各项强度指标,如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冲击韧性、以及材料的弹性性能等。第二,验证已建立的理论。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拆装用分流式双级圆柱减速器,拆装用同轴式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拆装用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拆装用新型结构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拆装用展开式双级圆柱减速器,机械设计(零件)陈列柜。主要实验项目:1.带传动实验;2.齿轮传动效率实验;3.减速器拆装;4.轴系结构实验;5.机构创新设计及实验;6.机械系统综合设计及实验。该模拟实验室可辅助《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对理论内容进行形象直观的演示,教学效果良好。

机械原理实验室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实验室,拥有机械原理综合示教柜、范成法齿轮加工仪、动平衡机、渐开线齿轮及相关测量工具等设备。承担机械专业“机械原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科技创新等教学任务。主要实验项目:1.示教柜演示;2.机构运动简图绘制与分析;3.渐开线齿轮范成实验;4.渐开线齿轮参数测定。

PLC技术实训室是针对电气类和机电类专业的相关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而建立的一个集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和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为一体的实训室,通过实际设备加深学生对可编程控制器组成及应用的理解。实验室配备有电梯模型、机械手、自动化分检装置、立体仓库。可进行的实验项目有:行程开关工作原理研究实验、光电开关工作原理研究实验、执行元件原理研究实验、PLC控制实验、四层楼电梯的PLC控制实验、机械手的PLC控制实验。通过实验能够使学生掌握PLC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总体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

电工电子实验室采用通用型电工电子实验台。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它可满足电工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学、数字电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该实验室可完成强电类及弱电类近80余项实验内容,如:二极管及整流电路、晶体管、直流放大与运算电路、振荡电路、直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电机拖动实验等多项内容,亦可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自行编制一些配套实验,并可给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提供硬件支持。

绘图室配有多功能绘图桌、绘图板、丁字尺、绘图三角板、绘图仪器、擦图片、比例尺等全套绘图用具;配有布质挂图、木制教具和塑料教具;配有胶片投影仪、投影屏幕。学生可在绘图室中进行传统手工绘图训练,完成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课堂任务以及课程设计,同时还可为机电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精雕机实验室配有睿雕280精雕机、罗兰三维实体扫描仪。该实验室设备技术先进,设备精良可以实现对三维实体的扫描,并进行精密模具、浮雕、艺术字的加工。主要用于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和模具设计与应用专业的专业实习,也可支持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也可对外承接加工任务。

自动控制实验室有欧姆龙(OMRON)CPM2A可编程控制器、欧姆龙(OMRON)CPM1A可编程控制器。主要用于学习欧姆 龙可编程控制器的程序设计及应用,可直观地进行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指令练习,承担《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与PLC》等课程的实验和实训及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为电气自动化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专业的教学提供服务。

机械加工实训基地的设备有车、铣、刨、磨、特种加工等普通、数控机床。普通机床有普通车床、铣床、钻床、磨床、锯床、砂轮机、台式虎钳等;数控机床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机、电火花成形机、数控折弯机、数控冲床等,配有刀具、量具等。该实训基地配置了较为全面的机械基础相关实验仪器设备,可同时容纳200人进行机械加工实习和机械基础实习。承担机电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同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外协加工、技术服务、科研产品试制等。研制和生产CF-8型铸造流水线、V法铸造砂处理系统、大型连栋温室及环境控制系统、各类农业机械等产品,为有关专业特色方向的形成准备了基础和条件。主要实习项目:1.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车削加工,铣削加工,刨削加工,磨削加工,数控加工,焊工等十一个工种的实习。2.机制工艺课程设计。3.学生科技创新。4.毕业设计。利用实训基地可以培养学生对各种机床的操作能力,完成生产实习教学任务,同时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CAD/CAM实训室的软件有:Master CAM、Pro/E、CAXA制造工程师、CAXA实体造型软件、CAXA数控车、AUTOCAD2004、数控模拟仿真软件。可利用常用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

热处理实验室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实验室,拥有真空烧结炉,洛氏硬度计,数显显微硬度计(维氏硬度计),布氏硬度计,可控硅温度控制器,箱式电阻炉,节能箱式电阻炉等设备。该实验室可以进行热处理的各种常规实验及理论教学;还可以进各种热处理常规工艺的操作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调质等;还可以进行洛氏、布氏硬度检测。利用箱式电炉通过观察不同的加热温度对碳钢的组织与性能影响,进一步了解碳钢热处理温度的选定原则,并加深对铁碳平衡图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碳钢的试样的热处理,了解冷却速度及含碳量对其组织的性能的影响,加深对等温转变曲线和淬火临界冷却速度等概念的理解、通过观察组织和机械性能的测定,了解不同回火温度对淬火碳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了解碳钢在回火过程中组织转变和性能变化的规律、熟悉淬火与回火操作,学会正确使用硬度计。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启迪创新思维。本实验室现有专门从事实验室管理和教学的实验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热处理实验室主要承担《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该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试验环境,使学生在动手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很好地得到锻炼的同时,能有机会了解材料领域中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进行各种与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相关的职业工种,岗位的技术培训及课题实验研究。

第四篇:机电一体化技术

四川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机电一体化专业 毕业实习报告参考题目

一、论文参考题目

1、油菜收割机割台的改进与试验

2、设计所在工厂开发的一个新产品进行厂房、动力、设备、人员等进行规划设计

3、拖拉机的前景和发展研究

4、汽车拖拉机的制动系的故障分析

5、力(位)调节的特点及适应性研究

6、汽车拖拉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7、汽车电器设备的维修与维护技术的改进

8、汽车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

9、汽车拖拉机运用技术的推广

10、农机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研究

11、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研究

12、农业机械化与“三农”问题的关系研究

13、某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设计与分析

14、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设计

15、Master CAM 程序的应用

16、数控加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17、现代CAD/CAM软件在生产中的应用

18、某地区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的研究

19、对某地区农业机械适用性的研究 20、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模式的研究

21、某机械或机构的设计与计算、或试验与研究、或仿真与分析

22、机电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23、设计一个1.5顿重轿车用千斤顶,要求小巧,简单,汽车后备箱备胎放置处能够存放

24、减速器及零部件的设计与计算、或者减速器及零部件的优化设计等

四川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25、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设计

26、基于Mastercam的典型零件的数控程序设计

27、某机械或装置的故障检测与维修

28、某种农具的设计、实验与维修

29、某种农产品的力学特性的研究 30、某液压系统的设计、故障检测与分析

第五篇:及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摘 要 讨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改变整个机械制造业面貌所起的重要作用,并说明其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技术 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

1.1 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

1.3 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如研制具有集减速、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电机一体控制单元等。这样,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

1.4 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1.5 人性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如家用机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1.6 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效率的需要。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nic Mechanical Systems,简称M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自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出第一个医用微探针,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研制出第一个微电机以来,国内外在MEMS工艺、材料以及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开发出各种MEMS器件和系统,如各种微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微加速度计、微触觉传感器),各种微构件(微膜、微粱、微探针、微连杆、微齿轮、微轴承、微泵、微弹簧以及微机器人等)。

1.7 集成化

集成化既包含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与复合,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与高效率,应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柔性。首先可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层次,使系统功能分散,并使各部分协调而又安全地运转,然后再通过软、硬件将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最强。

1.8 带源化

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带有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由于在许多场合无法使用电能,因而对于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好处。带源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1.9 绿色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所以,人们呼唤保护环境,回归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中应运而生。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舒适、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时应符合环保和人类健康的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在其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产品寿命结束时,产品可分解和再生利用。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应用

在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把微机、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装置、仪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组装合并方式,为实现工程大系统的综合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增强系统控制精度、质量和可靠性。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智能化控制技术(IC)

由于钢铁工业具有大型化、高速化和连续化的特点,传统的控制技术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非常有必要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钢铁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控制、设备与产品质量诊断等各个方面,如高炉控制系统、电炉和连铸车间、轧钢系统、炼钢---连铸---轧钢综合调度系统、冷连轧等。

2.2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分布式控制系统采用一台中央计算机指挥若干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是两级的、三级的或更多级的。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随着测控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多。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而且还可以实现在线最优化、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生产计划统计管理功能,成为一种测、控、管一体化的综合系统。DCS具有特点控制功能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可以扩展、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等特点。DCS是监视集中控制分散,故障影响面小,而且系统具有连锁保护功能,采用了系统故障人工手动控制操作措施,使系统可靠性高。分布式控制系统与集中型控制系统相比,其功能更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当前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潮流。

2.3 开放式控制系统(OCS)

开放控制系统(Open Control System)是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引出的新的结构体系概念。“开放”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和支持,按此标准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且资源共享。开放控制系统通过工业通信网络使各种控制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实现控制与经营、管理、决策的集成,通过现场总线使现场仪表与控制室的控制设备互联,实现测量与控制一体化。

2.4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钢铁企业的CIMS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目前钢铁企业已基本实现了过程自动化,但这种“自动化孤岛”式的单机自动化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难以适应现代钢铁生产的要求。未来钢铁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质优价廉,及时交货。为了提高生产率、节能降耗、减少人员及现有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整体优化,关键就是加强管理,获取必须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美国、日本等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广泛实现CIMS化。

2.5 现场总线技术(FBT)

现场总线技术(Fied Bus Technology)是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表与设置在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之间的数字式、双向、多站通信链路。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现行的信号传输技术(如4~20mA,DC直流传输)就能使更多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在共同的通信媒体上进行双向传送。通过现场总线连接可省去66%或更多的现场信号连接导线。现场总线的引入导致DCS的变革和新一代围绕开放自动化系统的现场总线化仪表,如智能变送器、智能执行器、现场总线化检测仪表、现场总线化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和现场就地控制站等的发展。

2.6 交流传动技术

传动技术在钢铁工业中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于交流传动的优越性,电气传动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由交流传动全面取代直流传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得以实现,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已达到和超过直流调速水平。现在无论大容量电机或中小容量电机都可以使用同步电机或异步电机实现可逆平滑调速。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一出现就受到用户的欢迎,应用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杨自厚.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J].冶金自动化,1994(5)唐立新.钢铁工业CIMS特点和体系结构的研究[J].冶金自动化,1996(4)唐怀斌. 工业控制的进展与趋势 [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1996(4)王俊普. 智能控制[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林行辛. 钢铁工业自动化的进展与展望[J].河北冶金,1998(1)

6殷际英. 光机电一体化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芮延年.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电机功率转换的原理

引言:

电机调速实质的探讨,是关系到近代交流调速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随着近代变频调速矢量控制及直接转矩控制等调速控制理论的提出和实践,很多有关文献和论著都把调速的转矩控制确认为调速的普遍规律,并提出调速的实质和关键在于电磁转矩控制。然而,这种观点尚缺乏理论和实践的证明,值得商榷。

本文根据电机功率转换的普遍原理,提出并证明恒转矩调速的实质在于电机的轴功率控制,转速调节是功率控制的响应,其关键为如何通过电功率控制轴功率。

一、功率控制与转矩控制

根据机电能量转换原理,凡电动机都可划分为主磁极和电枢两个功能部分。主磁极的作用是建立主磁场,电枢则是与磁场相互作用将电磁功率转换为轴功率。

直流电动机的主磁极和电枢不仅结构鲜明,而且功能独立,无疑符合以上定义。而交流(异

步)电动机通常以定子、转子划分构成,需加说明。

根据所述电枢定义,异步机的轴功率产生于转子,因此,异步机真正的电枢是转子。问题在于定子,一方面定子励磁产生主磁场,故定子是主磁极。另一方面,定子又通过电磁感应为电枢(转子)输送电磁功率,却不产生轴功率,因此定子又具有电枢的部分特征,这里我们把它称为伪电枢。定子的这种复合功能,是异步机区别于直流机的主要特征。

从电枢输出角度观察,电动机的轴功率与电磁转矩机械转速的关系为:

PM=MΩ(1)

或 Ω=PM/M(2)

公式(2)除了给出了电机转速与轴功率和电磁转矩间的量值关系以外,同时表明,电机转速最终只能通过轴功率或电磁转矩两种控制获得调节,前者简称功率控制,后者简称转矩控制。

1.功率控制

功率控制是以轴功率PM为调速主控量,作用对象必然是电枢或伪电枢。电磁转矩在调速稳态时,取决于负载转矩的大小。

即 M=Mfz(3)

当负载转矩一经为客观工况所确定之后,电磁转矩就唯一地被决定了,因此电磁转矩不仅与调速控制无关,而且不能随意改变其量值。

电磁转矩对转速的作用表现在调速的过渡过程,转矩的变化是转速响应滞后的结果,此时,功率控制造成电磁转矩响应。

设电机调速前的稳态转速为Ω1,轴功率为PM1,调速后的稳态转速为Ω2,相应的轴功率变为PM2。由于电磁转矩:

M=PM/Ω(4)

故调速时,电磁转矩变为:

M=PM2/Ω

由于受惯性的作用,在t=0的调速瞬时Ω=Ω1,故

M=PM2/Ω1

t=0

此时的电磁转矩将与原来的电磁转矩M1=PM1/Ω1不等,转矩平衡被破坏并产生动态转矩,电机转速在动态转矩作用下开始由Ω1向Ω2过渡,其变化规律为:

Ω1=(Ω1-Ω2)e-t/T+Ω2(5)

电磁转矩则为:M=PM2/(Ω1-Ω2)e-t/T+Ω2

随着时间增大,动态转矩减小,直至电磁转矩与新的负载转矩平衡,即:

M=PM2/Ω2=Mfz,转速稳定在Ω2不变,电机调速结束。上述的调速过程可以由图1的框图说明。

图1 功率控制的调速流程

功率控制作用的是电枢,主磁场或主磁通量保持不变,根据电机理论,电机的额定电磁转矩正比于主磁通量,受限于电枢的最大载流量。因此功率控制调速时,电机的额定电磁转矩输出能力不变,属于恒转矩调速。

2.转矩控制

根据公式(2),电机转速在轴输出功率不变的前提下,与电磁转矩成反比。由于受电磁转矩以额定转矩为上限的约束,转矩控制实际上只能在额定转矩以下实现,因此属于恒功率调速。

电磁转矩的独立控制方法主要依据转矩公式:

M=CMΦmIS(直流机)(6)

或 M=CMΦmI2COSφ2(交流机)(7)

受控的物理量为主磁通Φm,由于主磁通量Φm产生于主磁极,因此转矩控制实际上是磁场控制,作用对象为主磁极。转矩控制调速同样要保证稳态时的转矩平衡,即:

M=Mfz

由于调速稳态时,电磁转矩发生了变化,因此要求负载转矩适应于电磁转矩变化,即要求负载跟踪电机。

转矩控制实际是弱磁调速,主要用于额定转速以上的调速。鉴于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功率控制,故不赘述。

二、功率控制的方法与性能

电机调速的轴功率控制只能通过电功率间接控制来实现。以异步机为例,图2是其等效三端口网络。

图2.异步机的等效网络

其中电枢(转子)除产生轴功率输出外,还产生以感应电压u2和电流i2为参量的电功率响应。由于该功率与转差率成正比,故称转差功率,其端口简称Ps口。

如果电机转子为笼型,其绕组呈短路状,Ps口为封闭不可控的。反之为绕线型,Ps口则是开启可控的,转子可以通过Ps口输出或输入电功率。由此可见,异步机的功率控制调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伪电枢间接对电枢实现轴功率控制;另一种是通过Ps口直接控制电枢轴功率。前者主要适用于笼型异步机,后者则适用于绕线型异步机。

1.定子伪电枢功率控制。

图3.异步机定子功率控制调速

作为伪电枢,定子向电枢(转子)传输的电磁功率:

Pem=P1-△P1(8)

电枢的轴功率则为:

PM=Pem-△P2(9)

故 PM=P1-(△P1+△P2)(10)

可见,控制伪电枢的输入功率P1或增大其损耗△P1就可以控制电枢的轴功率,后者显然是低效率、高损耗的调速,不宜推荐。

控制P1调速的唯一方法是调压━━变频,即所谓的变频调速。由于:

P1=m1U1I1COSφ1(11)

故对于电压源供电调节端电压U1是控制功率P1的必须手段。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不能单纯调压,而必须辅以变频?这是定子除了伪电枢的功能之外,还同时兼主磁极之故。前已叙及,功率控制的要点有:

① 保持主磁通量不变

② 作用对象是电枢或伪电枢

③ 控制目标是轴功率

如果单纯调压而频率不变,定子的主磁极功能就要受到严重影响。根据电机理论,做为主磁极,定子的主磁通量:

Φm=E/4.44W1kr1f

1=KE1/f1

≈KU1/f1(12)

恒频调压的结果,主磁通Φm将随U1下降而减小,形成了前述的转矩控制。更主要的是此时不但未能控制功率P1,反而增大了电机损耗,与目的绝然相悖。

设负载为恒转矩性质,由转矩平衡方程,电磁转矩:

M=Mfz=const

又 M=CMΦmI1COSφ1

=CMΦmI2COSφ2(13)

设功率因数不变,定转子电流I1、I2将随主磁通Φm下降而正比增大,其结果功率P1不变,但定转子损耗:

△P1=m1I 12 r1

△P2=m2I 222 r1

将按电流的平方律增大。根据式(10),轴功率控制虽能实现,却属低效率高损耗的调速。为此,异步机定子的功率控制调速,必须要将定子的主磁极和伪电枢两种功能游离开。针对同一定子绕组,一方面使主磁极产生的磁场保持稳定,同时又要控制其向电枢传递的电磁功率。

于是变频调速建立了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调压变频,且保证V/F(压频比)为常数,这样就确保了上述控制要求的实现。顺便指出,近代变频调速的矢量控制,实际上就是遵循这一原理。矢量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把磁场与转矩游离开,分别加以控制,认为调速的根本在于转矩,而事实上游离的却是磁场和电磁功率,虽然结果无误,但理论上必须加以澄清。

2.转子功率控制

对于绕线转子异步机的调速,可以利用转差功率端口━Ps口直接控制轴功率。方法是由Ps口移出或注入转差功率。需要指出:

① 所述的转差功率应区别经典电机学中的转子损耗转差功率,为此将后者称为转子损耗功率,记以△P2。

② 转差功率有电能与热能之分,分别记以Pes和Prs,两者性质不同,对调速的影响也不同。

图4.异步机转子功率控制调速

当在转子的Ps口引入电转差功率Pes时,转子的轴功率:

PM=(Pem±Pes)-△P2(14)

式中的Pem为定子向转子传输的电磁功率,电转差功率的负号表示从Ps口移出,正号表示从Ps口注入。Pes属电功率,故与电磁功率相合成,结果使轴功率PM发生变化,电机转速得到相应调节。

电转差功率调速的典型实例是串级调速和双馈调速,前者的电转差功率为负,流向为从转子移出,故实现的是额定转速以下的调速。后者的电转差功率可以双向流动,既可以移出,又可以注入,因此可以实现低同步和超同步两种调速。

当Ps口引入的是热转差功率Prs时,转子的轴功率则为:

PM=Pem-(△P2+Prs)(15)

显然热转差功率的引入,增大了电枢(转子)的损耗,轴功率随Prs的增大而减小,其典型例子是异步机转子串电阻调速。

三、功率控制的理想空载转速,效率与机械特性

根据电机学,电动机的理想空载转速主要取决于电枢的电磁功率,因有:

Ω0=Pem/M(16)

由于电磁转矩为负载所决定,理想空载转速Ω0就决定于某一负载条件下电磁功率的大小。功率控制调速的电枢功率可以综合表达为:

PM=∑Pem-∑p2(17)

相应的转速:

PM/M=∑Pem/M-∑p2/M(18)

Ω=Ω0-△Ω(19)

其中Ω0=∑Pem/M为功率控制调速的理想空载转速,因此调节电枢的电磁功率可以改变电机的理想空载转速。换言之,电机的理想空载转速取决于电枢的电磁功率。又,△Ω=∑p2/M 为电机的转速降。由此表明增大电枢损耗,可以增加电机转速降。

电机调速的效率表达为:

η=PM/(P1-∑pi)

=PM/(Pem-△P2)

因此,在一定的轴功率PM输出条件下,控制电磁功率的调速是高效率的节能型调速,而控制损耗功率的调速必然是低效率的耗能型调速。

公式(18)同时刻画出了功率控制调速的机械特性,当连续改变电磁功率∑Pem时,如果损耗功率不变,电机的理想空载转速随∑Pem连续变化,其机械特性为一族平行的曲线。而增大损耗,电磁功率不变时,电机理想空载转速不变,改变的只是转速降,其机械特性为一族汇交型曲线。如图5给出了两种调速的定性曲线。

图5 a.电磁功率调速特性b.转速降调速特性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 电磁功率控制调节的是理想空载转速,损耗功率控制调节的是转速降。

② 电磁功率控制是高效率节能型的调速,其机械特性必为平行曲线族。损耗功率控制属低效率耗能调速,其机械特性必为汇交型曲线族。

四、异步机调速的分类与方法

与按n= 60f1/p·(1-S)表达式不同,根据本文所述的电机调速功率控制理论,异步机调速可分类表示如下:

性质/方案 控制点/变量 方法 要点

五、结论

1.电机调速的基本原理有两种,一为轴功率控制,二是转矩控制。转矩控制实际是磁场控制,适于恒功率调整。

2.轴功率控制的作用对象是电枢或伪电枢,并最终只能通过电功率控制来实现。其中,电磁功率调节的是理想空载转速,损耗功率改变的是转速降。前者为高效节能型,后者为低效耗能型,两者的机械特性亦由此决定。

3.轴功率控制的调速具有恒转矩特性,电磁转矩的变化是转速响应滞后所造成的,调速稳态时,电磁转矩只决定于负载,与控制无关。

4.变频调速和电转差功率控制调速同属电磁功率控制调速,两者性能一致,并无本质差别。

下载简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分类及组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分类及组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doc

    第1章绪论 第一节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1、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产品的统称,并把柔性制造系统(FMS)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先进制造技术的生产线和制造过程也包括在......

    《机电一体化技术》(精选)

    《机电一体化技术》 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 1.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分类、关键技术。 2. 精密机械技术:传动机构,导向机构,执行机构。 3. 接口技术:人机接......

    《机电一体化技术》复习提纲

    《机电一体化技术》复习提纲(2012.12) 第一章绪论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有哪些?功能各是什么? 2、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有哪些?第二章 机械系统设计 1、各种机械特性(......

    技术机电一体化复习题

    机电一体化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接口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环节的桥梁,它的基本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传递。 2. 关于机床精度,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_____......

    机电一体化技术A卷

    线号 学 名 姓 订 级 班装......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也日趋广泛,成为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酥局?一,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共五篇)

    广州白云职业培训网 机电一体化技术 课程编号:A302 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大专课程 学习内容:机加工实训、钳工实训、数控机床操作、办公软件应用、电工上岗技术考证、电子技......

    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0引言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懂技术,会操作”见长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然而,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位居2010届失业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