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说课稿
伤仲永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那个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2、课文解读
xx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xx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xx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思xx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仅九字便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xx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3、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注意文本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
③学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过程和方法:
①诵读
②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③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方面更加勤奋刻苦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难点:学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说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通过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默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讲读课中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元读课文中加以运用直至掌握,才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整理分类式学习笔记法,为了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引用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引出“学到老,活到老”的真谛,说明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导出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
2、简单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3、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校正字词的读音
①字词:隶、扳、谒、称、耶
②聆听配乐朗诵《伤仲永》
4、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读”的第一环节是“听读”读古文要注意朗读节奏,在听读时要求“划分朗读节奏,并用‘/’划出来”然后“指名读,评价”,为进一步为教学目标服务前面是引导学生读通xx,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意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并且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读懂文意后,指名学生复述故事,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将学生分组,疏通文意
①、从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的词语(可以小组抢答完成)
②、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后,要求学生以自主参与的方式每位学生翻译一句话,进行翻译接力赛,其他同学注意纠错,教师出示准确答案)
6、根据写作手法的变化,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段)简述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提示: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
板书设计:
年时期:指物作诗立就天才
少年时期:不能称前时之闻衰退
青年时期:泯然众人矣平庸
原因:不使学
7、小组讨论作者在叙述方仲永才能三个发展阶段在材料组织安排上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有何好处?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习写作上材料组织安排有祥有略、有见有闻的手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在语言表达上简洁、精炼的特点,倡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习文言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xx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10、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以《一个神童》为题,将xx改写成一个生动具体的故事2、积累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注意增强学生的积累)
伤仲永说课稿2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 “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我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确实定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语,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认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比照的写法。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对人才消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比照的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到达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分组讨论法及分层教学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那么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那么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开展。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稳固提高。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新旧联系,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谈到学习时,有人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方: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想,在湍急的江水之中行船,顶着水向前,如果不能一篙地用力向前撑,会是怎样的结果啊?当然只能是一退千里!所以孔子在《论语》中谆谆告诫我们,要“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可是就有人不明白这道理,做出一些让人感到悲伤,惋惜的事来。也就是说,一个人不管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 ,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泼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形、字义,对课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标准,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泼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以下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提醒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比照,即纵向比照,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根底题和能力题。
根底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根底,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表达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依据本文内容,结合数学坐标的知识精心设计了下面的板书设计,表达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渗透的新理念。
伤仲永说课稿3
1、以《一个神童》为题,将本文改写成一个生动详细的故事。
2、积累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这篇课文,特意了《伤仲永》说课稿内容,欢迎前来学习。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伤仲永》,今天我的说课主要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部分,我想要上好一节课首先对教材要有所了解,(单元)《伤仲永》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四篇文言文。这个单元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从学习技能上,本单元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自身经历体味文中的情感,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的惋惜之情。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与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结合单元目标,因而确定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体会课文借事说理和先扬后抑的写作技巧,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
3、通过学习方仲永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勤奋刻苦,热爱学习。对于初步接触议论文的学生来讲,本节课毫无疑问的将重难点定为体会并学习课文借事说理和先扬后抑的写作方法,充分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教法确实定也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七年级学生们虽然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文的经历,但对文言文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够,再加上普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并不是很感兴趣。
考虑到这一学情,并依据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借鉴了“271”高效课堂理论及先进经历,本节课教师的教法重点定位为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问题激趣法、分组讨论法、竞赛机制法。
提出疑惑,设置悬念,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势必造成思辩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分析、讨论,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竞赛机制法为了防止学生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浮浅,缺少热情这些现象,采用小组比赛加分制获得鼓励卡适当免去抄写作业的形式,激活学生的热情。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和flash动画,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为践行“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这一高效课堂根本理念,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分类式笔记法,学案助学法,合作探究法。
1、经典回忆,导入新课
2、反复读文,读通读懂
3、悟读课文,读出感悟
4、揣摩语言,探究美点
5、古今链接,能力提升
6、感悟随笔,课堂小结
伤仲永说课稿4
老师同学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分别是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
一说教材
《伤仲永》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一篇叙事文言文,课文以叙事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通过叙述主人公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原因,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本文可以进一步积累文言文知识,培养语感,通过思考仲永的经历体会学习的价值。本课和本单元前四课一样,都是写儿童成长的历程,但又不是单纯的记述童年的乐趣与烦恼,而是在记叙的基础上揭示道理。有利于学生在回忆反思童年的喜与乐中,树立起重视后天学习的价值观。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浅易文言文有一定的解读能力,但对一些生僻字词,活用及古今异义的掌握有一定困难。而且学生对文言文普遍有畏惧感和抵触感,特别是老师单纯的讲解字词注释和课文翻译。此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对文中的故事有很大兴趣,但排斥枯燥乏味的客观讲述道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从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三个学习目标1能够复述仲永的发展历程及原因2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理解“伤”字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我的依据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新课标中规定,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其次是本课的特点,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记叙文,既然是记叙文,就要理解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感情。此外还要明白体会课文所讲的道理,树立重视后天学习的价值观。
二教学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和学生的学情,我决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采用讨论法,提问法,讲授法,勾画圈点法,诵读法。主要是讨论法和提问法。(依据最好结合课文内容来谈)1讨论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提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讨论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本文特点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布置作业。1导入3分钟分析题目,提出问题,“伤”字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何而伤?这样直接切入题目,从作者感情入手,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2整体感知10分钟
(1)介绍作者王安石,由学生先介绍,然后多媒体呈现
(2)通读一遍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简要说一下“伤“字的意思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感受力,总结能力和文言文理解力。(结合教学目标来谈)3研读赏析23分钟(注意提问后要有答案@)
(1)仔细阅读第一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翻译,归纳出不会的字词句及自己认为重点的字词句,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多媒体呈现学生应积累的文言文知识。
(2)找出第一段中直接描写仲永才能的语句,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默读第二段,找出仲永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回答的同时讲解重要字词句(4)找出仲永变化的原因,用原文的话回答
(5)找同学朗读一、二段,教师和其他同学纠正发音和停顿,复述仲永的发展经历
(6)认真阅读第三段,多媒体展示重要字词句。比较与前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作者想阐述什么道理。引导学生注意叙述文中的议论和抒情(7)全班齐读第三段(8)全文是什么结构
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先叙述后议论抒情的结构方式研读赏析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课程资源。紧扣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链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力、鉴赏力,归纳分析能力。运用朗读、齐读、默读方式,培养了学生语感和朗读能力。体验反思7分钟
说出本课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要有预设的语句以备引导!)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多角度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要注意多元有界,不能放任自流。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情感体验,拉近与文本距离。学生通过感悟课文,有利于体会作者情感形成正确价值观。5布置作业2分钟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200字短文。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引发学生思考感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锻炼写作能力。
四板书(板书的依据)
伤仲永王安石
此板书内容精当简约,布局简单明了,即呈现了课文记叙的时间发展脉络,又展示了表达方式。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说教学目的、要求:
1、利用课文解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解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仲永由天才变为平凡人的原因。2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说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认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说教学方法:
1、检测预习法。
2、愉快教学法。
3、合作交流法。
三者融在一体,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粗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提高阅读古文的兴趣和认识水平。
说教学过程及方法步骤:具体过程:
一、激趣导入:我们曾把唐宋八大家用一句话概括,请填空。“三苏曾__韩欧柳请大家根据提示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再由填空引出本文作者王安石,由学生自我介绍王的概况。引出《伤仲永》,并板书。
二、范读课文并审题。回答下列问题。
1、谁“伤”谁?为什么?
2、仲永家况如何?有何特点?其父是有文化人吗?
3、“我”见过几次仲永/分别在他多大时候?
4、我见到仲永后什么感情?(伤:哀伤,叹息)为什么?
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伤感之情进入第三环节教学
三、请同桌对译:
1、每人提三到五个课下注释。
2、每人向同桌提出三到五句你认为不易译的句子翻译。要求:
1、把重要的对放回答困难的记下来向全班发问。
2、你提的是你认为的重要句子和词语。
3、要有修养,注意礼貌用语。
四、能力培养,重点提拔。
讨论分析:板书“异、奇、利、闻、不使学”
1、联系下文逐词说出:谁“异、奇、利、闻、”?为什么“异、奇、利、闻”?有什么做法?做法对吗?由此回答而引导掌握全文要义。板书伤仲永
父异啼求、书诗、自名;传视
邑人奇立就、文理可观;宾客之、钱币乞父利免耕、得钱,受尊重;日扳环谒、不使学。王闻仲永做诗立就等二次招见,伤
五、研讨:天才--众人、众人--庸人是何因?
六、练习社计
1、后一、二;
2、当堂交流;《王安石,请不要再伤心》
《老师,我会让你惊喜》
作业布置:
1、练习册:巩固练习1、2、3
2、找出意动用法句子并翻译。
3、译、诵全文。
4、写一篇读后感。
伤仲永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那个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思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仅九字便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3、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注意文本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③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过程和方法:
①诵读
②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③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方面更加勤奋刻苦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难点: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说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通过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默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讲读课中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元读课文中加以运用直至掌握,才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整理分类式学习笔记法,为了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引用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引出“学到老,活到老”的真谛,说明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导出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
2、简单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3、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校正字词的读音
①字词:隶、扳、谒、称、耶
②聆听配乐朗诵《伤仲永》
4、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读”的第一环节是“听读”读古文要注意朗读节奏,在听读时要求“划分朗读节奏,并用‘/’划出来”然后“指名读,评价”,为进一步为教学目标服务前面是引导学生读通本文,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意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并且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读懂文意后,指名学生复述故事,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将学生分组,疏通文意
①、从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的词语(可以小组抢答完成)②、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后,要求学生以自主参与的方式每位学生翻译一句话,进行翻译接力赛,其他同学注意纠错,教师出示准确答案 )
6、根据写作手法的变化,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段)简述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3 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提示: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
板书设计:
年时期:指物作诗立就 天才
少年时期:不能称前时之闻 衰退
青年时期:泯然众人矣平庸
原因:不使学
7、小组讨论作者在叙述方仲永才能三个发展阶段在材料组织安排上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有何好处?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习写作上材料组织安排有祥有略、有见有闻的手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在语言表达上简洁、精炼的特点,倡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习文言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10、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以《一个神童》为题,将本文改写成一个生动具体的故事2、积累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注意增强学生的积累)
伤仲永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随笔,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悲剧,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叙事有详有略,说理言简意深。“借事说理”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2、本文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仅用了150多字,议论部分也不过70多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如“忽啼求之”,“忽、即、立就”这些字词都极其简洁而生动。
3、另外,本文语言平实,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在文章最后一节,更是集中体现。
二、说教法
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学习,比较枯燥,学生遇到的困难也会多一些,学生一般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太感兴趣,或者有畏难情绪。
如果用传统的串讲式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用笔记,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课后再去背,学生一定会更厌倦,学生几乎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一)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理解。
1、自读质疑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自主学习,激发主体参与意识,培养质疑精神。
2、交流解疑
着力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旧知,联系生活体验来推断文意,理解词句。“猜”和“推知”是阅读文言文的重要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文言文字词方面并不难翻译,字面意思挺简单,但学生就是看不懂文章的内容,理解不了文章的主旨。什么原因?这里不仅仅只是字词障碍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不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文、勾联已积累的知识来推断或猜读文章的内容。
当然一些重要字词的积累还是必要的。这一课一个重要语言知识就是意动用法。
(二)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理解
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仲永是神童表现在哪里?仲永的悲剧责任由谁负?王安石怎么看?
三、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
1、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着重引导学生读出句子节奏,读出初步理解,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
2、读出语气,体会感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节,抓住4个句来语气词,辨析不同的语气,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议论的观点。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
1、为了加深学生对“指物作诗立就”的理解,引入了《咏柳》《咏鹅》这两首咏物诗。
2、创设“邑人对仲永父亲如何劝阻”的情境,意在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3、最后一个“记者采访”,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后天学习的重要。
伤仲永说课稿7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 “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我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语,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认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分组讨论法及分层教学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新旧联系,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谈到学习时,有人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方: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想,在湍急的江水之中行船,顶着水向前,如果不能一篙地用力向前撑,会是怎样的结果啊?当然只能是一退千里!所以孔子在《论语》中谆谆告诫我们,要“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可是就有人不明白这道理,做出一些让人感到悲伤,惋惜的事来。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 ,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形、字义,对课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
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依据本文内容,结合数学坐标的知识精心设计了下面的板书设计,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渗透的新理念。
伤仲永说课稿8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2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我的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特殊语句的提示引导学生体会古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坚定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同时体现自读课型,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伤仲永说课稿9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我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我的体验”。《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经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我们的成长也有必须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必须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必须的文言文词语,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认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经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资料,领悟蕴涵道理。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比较的写法。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经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资料,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比较的写法;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到达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分组讨论法及分层教学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新旧联系,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谈到学习时,有人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方: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想,在湍急的江水之中行船,顶着水向前,如果不能一篙地用力向前撑,会是怎样的结果啊当然只能是一退千里!所以孔子在《论语》中谆谆告诫我们,要“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可是就有人不明白这道理,做出一些让人感到悲伤,惋惜的事来。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此刻,我们就从今日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形、字义,对课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经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一样时段的情景作了比较,即纵向比较,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
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伤仲永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它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 “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说教法
通过参加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的培训会以及听到数节同组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后,我对课程标准、课后习题、单元说明以及现在学校运用的“先学后教”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和目标随堂检测法。这些方法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更容易促发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个引导者。为了还课堂予学生,充分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学习动机,促发其成就感,特制定学法,具体如下:
1、自知--通过预习,自己掌握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和文本的`课题、主要内容。
2、自品--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同时请他人讲评。多品,多读,多讲,再品。
3、自究--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追究文章脉络,梳理文章结构。
4、自量--在理清文章的基础上,自己以心量化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往常背诵,点剖读法,教师范读----关联导入,初读自知----检测预习,朗读自品----熟读课文,诵读自究----梳理结构,再读自量----把握主旨。
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学生分享自背古诗,其他学生点评
<二>师读《伤仲永》,学生点评导入
<三>赏读课文,完成检测
(一)初读下的自知
1、学习任务:
①自读《伤仲永》及课下注释
②依据预习所知道,完成自知检测。
2、自知检测:
①《伤仲永》选自 ,作者是 ,字 。他是 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②“伤仲永”的意思是 。
③文章讲了 (地点) (人物) (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朗读中的自品
1、出示任务:
①快速的将注释标注到原文中
②以自己的理解读《伤仲永》
③完成自品检测。
2、自品检测
①完成生字注音
隶( ) 焉( ) 邑( ) 谒( )
扳( ) 称( ) 泯( ) 矣( )
②朗读、朗诵《伤仲永》
(三)诵读中的自究
1、学习任务:
①自己朗诵《伤仲永》
②依据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表示伤仲永年龄变化和才能变化的词句。
③完成自究检测。
2、自究检测
①第一处年龄是 ,其过人之处是 。
第二处年龄是 ,其出现的改变是 。
第三处的年龄是 ,其又有了 的变化。 (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
(四)再读后的自量
1、学习任务:完成自量检测
提示: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惊叹
“不能称前时之闻”→ 遗憾
“泯然众人矣”→ 痛心
2、自量检测
①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才能变化。
②思考:不同年龄段中,我们和仲永相比,谁更厉害?
<四>总结概括
无论一个人的天赋有多高,后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后天学习,只会像方仲永一样,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伤。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明确教学环节,增强学生成就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依据本课时内容,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
伤仲永
王安石
自知
自品
自究 之所以“伤”,皆因后天教育不足。
自量
伤仲永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各位教师:
大家好!
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本文经过王安石的所见所闻写了方仲永从一个天才到“泯然众人”的杯具。作者经过叙述和议论让大家明白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给七年级学生以有益的启迪。下头我就从说教材、学生、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七个部分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一篇文言文,课文照应了本单元的成长主题,既是对前四课的延续,又使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了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并引以为戒。
七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他们创造思维活跃、有学习语言浓厚兴趣,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课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资料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3、学习借事说理方法,理解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法是一节课的指导思想,为了到达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诵读法、任务学习法、分层教学法、圈点勾画法、分组讨论法及电化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生动形象趣味的课件,展示学习资料,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本课的教学是以活动为主体,分别从导入新课、走近作者、活动任务、名言资料库四个方面来完成教学设计的。
首先是“导入新课”,我是以提问人们所熟知的爱迪生的名言把学生引入课堂,由浅入深、易于理解。“走近作者”这一环节是经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王安石的相关知识,增加了课文的可信度,加深了其教育意义。
在活动任务中设计了三个活动:
“在活动一咬文嚼字知仲永”这一环节中,立足于基础,以检查学生预习作业为主,经过朗读、小组合作、圈点勾画方法,学生自由展示自我的学习成果,激发其竞争意识,同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活动二七嘴八舌议仲永”环节中,重在研读赏析,从“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
作者的情感”为主线设计问题,层层深入,教师与学生一齐研讨,既要敢放又能收,使大家在积极研讨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
学习完这篇带有“杯具色彩”的课文之后,同学们肯定有许多话想说,我就设计了“活动三融情入理悟仲永”这一环节,请同学们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我的认识,同学们畅所欲言,从而让他们结合自身经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当然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可能有一些偏离主题的回答,教师随机应变的'给予引导;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我特意设计了“名言资料库”环节,虽然一节课的文学知识积累作用有限,可是贵在坚持,长期的积累必将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板书设计”体现了全文的主线:“伤”是课文的中心,强调了作者的情感;左箭头指出了“为什么而伤”,右箭头则提出“伤的原因”,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伤仲永》的说课资料,多谢大家!
伤仲永说课稿12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我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语,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认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3、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分组讨论法及分层教学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新旧联系,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给你们讲过《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形、字义,对课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
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依据本文内容,结合数学坐标的知识精心设计了下面的板书设计,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渗透的新理念
伤仲永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那个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思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仅九字便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3、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注意文本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
③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过程和方法:
①诵读
②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③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方面更加勤奋刻苦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难点: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说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通过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默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讲读课中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元读课文中加以运用直至掌握,才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整理分类式学习笔记法,为了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引用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引出“学到老,活到老”的真谛,说明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导出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
2、简单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3、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校正字词的读音
①字词:隶、扳、谒、称、耶
②聆听配乐朗诵《伤仲永》
4、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读”的第一环节是“听读”读古文要注意朗读节奏,在听读时要求“划分朗读节奏,并用‘/’划出来”然后“指名读,评价”,为进一步为教学目标服务前面是引导学生读通本文,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意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并且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读懂文意后,指名学生复述故事,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将学生分组,疏通文意
①、从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的词语(可以小组抢答完成) ②、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后,要求学生以自主参与的方式每位学生翻译一句话,进行翻译接力赛,其他同学注意纠错,教师出示准确答案 )
6、根据写作手法的变化,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段)简述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3 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提示: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
板书设计:
年时期:指物作诗立就天才
少年时期:不能称前时之闻 衰退
青年时期:泯然众人矣平庸
原因:不使学
7、小组讨论作者在叙述方仲永才能三个发展阶段在材料组织安排上有见有闻,有详有
略,这样有何好处?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习写作上材料组织安排有祥有略、有见有闻的手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在语言表达上简洁、精炼的特点,倡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习文言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10、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以《一个神童》为题,将本文改写成一个生动具体的故事
2、积累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注意增强学生的积累)
伤仲永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随笔,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杯具,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叙事有详有略,说理言简意深。“借事说理”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2、本文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仅用了150多字,议论部分也可是70多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如“忽啼求之”,“忽、即、立就”这些字词都极其简洁而生动。
3、另外,本文语言平实,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在文章最终一节,更是集中体现。
二、说教法
文言文相对于文学习,比较枯燥,学生遇到的困难也会多一些,学生一般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太感兴趣,或者有畏难情绪。
如果用传统的串讲式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用笔记,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课后再去背,学生必须会更厌倦,学生几乎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一)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理解。
1、自读质疑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自主学习,激发主体参与意识,培养质疑精神。
2、交流解疑
着力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旧知,联系生活体验来推断文意,理解词句。“猜”和“推知”是阅读文言文的重要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文言文字词方面并不难翻译,字面意思挺简单,但学生就是看不懂文章的资料,理解不了文章的主旨。什么原因?那里不仅仅只是字词障碍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不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文、勾联已积累的知识来推断或猜读文章的资料。
当然一些重要字词的积累还是必要的.。这一课一个重要语言知识就是意动用法。
(二)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理解
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仲永是神童表此刻哪里?仲永的杯具职责由谁负?王安石怎样看?
三、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
1、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着重引导学生读出句子节奏,读出初步理解,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
2、读出语气,体会感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节,抓住4个句来语气词,辨析不一样的语气,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议论的观点。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
1、为了加深学生对“指物作诗立就”的理解,引入了《咏柳》《咏鹅》这两首咏物诗。
2、创设“邑人对仲永父亲如何劝阻”的情境,意在深化学生对课文资料和主旨的理解。
3、最终一个“记者采访”,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后天学习的重要。
伤仲永说课稿15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2、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我的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
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
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特殊语句的提示引导学生体会古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坚定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
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伤仲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设计四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处理
(一)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那个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二)课文解读
1、《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随笔,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悲剧,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叙事有详有略,说理言简意深。“借事说理”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2、本文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间才能的变化过程,仅用了150多字,议论部分也不过70多字,文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如“忽啼求之”,“忽、即、立就”这些字词都极其简洁而生动。
3、文本语言平实,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在文章的最后一节更是集中体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以读促讲;
(2)小组合作、探究;
(3)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选择
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学习,比较枯燥,学生遇到的困难也会多一点,学生一般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太感兴趣,或者有畏难情绪。如果用传统的串讲式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记,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课后再去背,学生一定会更厌倦,学生们几乎没有了思考的时
间,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上我将主要采取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理解,在问题探究中理解。
三、学法指导
1、说学情
同学们虽然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但对文言文的认识还是不深。他们就像一群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是还不能接受过快的学习节奏的。所以,应当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另外,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自觉性还不够,对于文言文的课下预习效果不佳。所以,我将主要的预习任务放在第一课时,督促学生有效完成。
2、说学法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为了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自主、合作、探究确定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将全部学生分为六个讨论小组,认定一位具有组织能力的学生为小组长。
四、教学设计
1、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思路是导入新课、自主预习、合作展示三个部分。
(1)导入新课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
讲的事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因自恃天才,结果却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让我们来一起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
(2)自主预习
首先让学生齐读整篇课文。接着教师播放专家朗读示范音频,学生根据示范音频,将自己把不准音的字词标上读音,并注意语句的停顿。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这是学生感知课文的过程,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在学生朗读以及听示范的同时,我将六个模块的内容全部书写在黑板上。待学生朗读完时,我来讲解预习要求。接着由各个小组长组织各组成员根据黑板上的六个模块的内容进行讨论预习。在各小组讨论的同时,教师会在旁边给予适时指导与解疑。在各小组将六个模块的内容讨论完时,教师根据各组的情况进行任务分组。模块一: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1)介绍作者
(2)背景资料
2、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3、用自己的话叙述本文所讲内容。
【模块一的第一个问题设置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后两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
模块二:解析课文
展示第一自然段
(1)重点字词读音
(2)重点字词翻译
(3)整段的翻译
(4)归纳本段的段意
模块三:解析课文
展示第二自然段
模块四:解析课文
展示第三自然段
【模块二到模块四的设置,由学生自己确定重点字词,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将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形成小组内的统一认识。】
模块五:掌握字词句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2、对文中的“之”、“于”、“其”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模块五的设置重在将本文较难理解、易弄错的字词进行归纳分类,有助于学生引起重视,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模块六:重点探究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什么好处?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模块六的设置重在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本文的内容、探究成才的关键以及让学生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练的特点。在这一模块要注意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入实际,进行思想交流。要求学生围绕中心,有理有据,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但教师要正确引导。】
(3)合作展示
第二课时为展示课,各组成员按照所分任务一一上台板书展示,其他各组有不同看法均可提出。每组展示完毕,由教师从板书、声音、仪态、“成果”四个方面进行打分。由每组组长记录。在六组展示完毕时,进行各小组间的评比。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由学习能力较快的同学带动学习能力较慢的同学,每个小组是一个整体,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增强了每个组员的集体荣誉感。
每一个学生又是一个个体。通过小组展示,让每个同学都有在台前展示的机会,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当同学们产生疑问或争论时,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
2、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采用框架结构,将本课主要内容清晰的展现在学生眼前,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掌握本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