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2》读书心得
《影响力2》读书心得1
组织动机:设计奖励机制
1、我能接受任何批评,只要它是未经修饰的赞美。——艺术家诺埃尔·考沃德
2、外在奖励是第三选择
善意却适得其反的奖励不胜枚举。它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总是将奖励作为首选鼓励策略,以影响行为。
在合理得当的变革努力中,奖励应排在第三位:首先将关键行为与内在满足感相结合;然后努力获得社会认同;最后才会考虑选择外在奖励以激励行为。如果你不谨慎地遵循这个顺序,很可能会失败。
马克·莱伯博士(Mark Lepper)及其同事研究发现:孩子在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时(玩最喜欢的玩具)得到奖励(最喜欢的点心)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实验对象一旦得不到奖励,不但不会更积极地从事该活动,反而会减少活动的次数。
“过度辩证假说”(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认为:如果人们因做自己本来就喜欢的事情而获得奖励,他们会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它。想到自己的行为,人们意识到自己会从这种活动中得到奖励,因而产生质疑,如果事情本身有趣别人为什么提供奖励?因此,人们从因为兴趣转而因为奖励而行动,一旦奖励取消就会减少从事该活动。
3、明智地采取激励措施
保证所给的奖励及时、令人满意且与关键行为紧密相连。一旦你这样做,奖励即使非常小,也能帮助人们解决一些顽固的长期存在的问题。
如问题少女收容所的试图自杀率显著上升,通过激励方案:被收容少女如果试图自杀,那么她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就不能看电视,试图自杀率顿时下降为0;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常旅客对航空里程累积的热衷。
4、正确的行动越少越好
提供外在奖励时,如果你已夯实了之前的动机源头的话,奖励通常并不需要太大。重要的是礼物背后的意义而非礼物本身。奖励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它会激发许多重要的社会力量,而远远高于奖励自身的表面价值。
如果你满怀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象征性的奖励具有很大的价值;如果你没有这些动机,外在奖励则会成为一种嘲笑和讽刺。
微小的奖励与关键行为密切相关,并能规范关键行为。
5、奖励关键行为而不仅是结果
对于复杂的任务,最好分解成一个个较小、可实现的目标,并不断对行为的改进予以嘉奖;不要等到人们实现了惊人的成就时才给予奖励,而要对行为上的任何小进步都进行奖励。
奖励正确的结果和行为:有时候结果看上去好却可能是不正当的行为造成的,如果只奖励结果如产量则可能丧失更重要的如质量;因此,如果不观察人们的行为,贸然奖励很可能是不明智的做法。
只奖励关键行为:人们可以控制行为,市场变化以及其他外部变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于是,影响力大师们不断观察并奖励支持重要的关键行为。今井正明的《现场改善》一书着重指出,日本人认为奖励付出和努力很重要,结果并不重要。
警惕分裂性的激励措施:人们往往对自己发出的信息不闻不问,于是总是心口不一,不知不觉地奖励了错误的行为;许多组织都有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但由于设计不当,只会使人们产生错误的行为;当行为出现混乱时,很可能是你自己设立的奖励机制引发了问题。
6、惩罚
做出明智的选择:惩罚远不能保证产生积极强化的效果,也许会减少之前错误发生的可能,但只是暂时现象,而且结果无法预期,也许人们会在暂时地压抑后故态重萌或刻意反抗;惩罚在使用无度时,还会带来有害的情绪问题,如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对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研究。
惩罚之前给予警示:利用惩罚而无需把握分寸的一种方法就是给你试图影响的人以警示,亦即给予明确的警示,让他们知道如果继续朝错误的方向发展,将面临哪些消极后果,但这时不要予以惩罚。如果他们不再有不良行为,那威胁警告既发挥了效用,又使他们无需承担实际的后果。
警示无效实行惩戒
组织能力:改变环境
1、你是你所处环境的产品。所以,请选择最有利于你朝着自己目标发展的环境。从环境的角度审视你的生活。你周围的事物是否有助于你获得成功?还是会阻碍你的发展?——企业家克莱门特·斯通
2、通过改变环境,而不是改变人,从而达到持久的改善效果。
3、很少有人会想到通过改变物理空间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我们一看到别人有错误的行为,就希望改变他们,而不是改变他们的环境。我们只顾及事物人为的一面,完全忽略了细微却强大的因素的影响,如一个房间的大小、一把椅子的高矮等。我们没有充分利用环境,有两个原因:
我们往往忽视了环境中强大的因素;
即时我们意识到环境的影响,却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
4、乔治·凯林的“破窗理论”:混乱的环境会发出无声却强烈的信息,鼓励反社会行为。“一个没人修理的破窗,表明没人负责也没人在乎”,这种小问题会引发更多的混乱行为,包括暴力行为。
5、如何利用环境来提升影响力:
注意观察,提高觉察力;
目视化管理——让无形的因素变得清晰可见
信息会影响行为——数据流的重要性:
a)依靠数据来改变人们的认知地图,避免“表征直觉推理”(representative heuristic)
b)收集和发布任何数据的唯一目的就是促进加强关键性为
空间——最终要塞
a)邻近性指的是物质的相邻性,对非正式接触和最终合作影响巨大
b)距离使人们疏于互动,丧失非正式接触的机会,甚至引发仇恨。
6、让事情变得简单
聪明的生物都会使用工具——因为聪明的生物会努力寻找方法让艰巨的任务变简单
影响力大师不会一味地寻找方法鼓励人们继续从事平淡、痛苦、危险或厌烦的活动,相反,他们会去改变事物,使人们更容易实践正确的行为(如同猿猴使用木棍招引蚂蚁一样),而且,也会利用事物让错误的行为更难执行(防错)
《影响力2》读书心得2
听了孙老师的讲座,买了本《影响力》看看。虽然我不是销售人员,但是一向都对销售工作感兴趣,因此对此类书感兴趣。看了之后,果然收益很多。
可能书中说得咱们平时都遇到过,但是没有这样系统的归纳和归纳。也没有作者看的透彻。看了之后,发现咱们在平时与人接触中,很多行为是书中讲到的。有些资料还是咱们没有发现的,如果不读此书,可能还被蒙在鼓里。不知道自我被别人算计,还以为他们为自我着想,关心自我。现实是残酷的,不是在被别人骗,就是骗人。如果咱们在被别人骗之前就看出骗子们的技法,就能巧妙的躲开,对咱们自我来说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透过看这本书,,也让我学习并领悟了一些销售方面的有效的销售技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对销售有了新的概念。感觉自我对销售的技巧太欠缺了,因此还期望透过一年的时刻将孙老师说得这剩余的四本书都看完来提高自我。书中的一些经典的案例,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影响力的武器——这是太神奇了,如果不读此书,好多商家的奇招咱们可能还会被蒙骗。从这章发现人性的弱点,思想变化,太容易被影响。那里面的例子我也很钟爱,正因很生动。
互惠、承诺和一致——咱们生活中体会最深的原则,也是咱们在生活中做得最多的,反而被商家和销售人员利用。
社会认同——这章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文中举的例子。最有效的求救方式。以前正因没遇到此时没有体会,但透过书中描述,增长了知识,学到了生活中更实用的方法。
喜好、权威——这也是生活中体会深的,用的也是最多的。
短缺——这是商家用的最多的手法。
透过这众多方面的说,我更全面和具体的了解,人通常都被什么影响着咱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我只是说了一些这本书的优点,缺点也有。可能外国人的思路想法有的和咱们还是有必须差别,再加上翻译过来的文章,就有些不贴合国情。还有些部分有点重复,反而就应细的部分没有详细讲。我觉得尤其是例子就应多一些,正因这样会更生动具体,比起抽象的文章来说要好得多。
但是要是销售和商家看到了这本书也会提升自我,就会衍生出其他影响力的方法。
我觉得虽然大家都提升了,但是这样生活每个人都太累了,每一天都处在尔虞我诈之中,因此外国人来中国就会不适应,说中国人太会玩心眼。这样的结果是社会造成的。因此也会影响着大家。
《影响力2》读书心得3
很长一段时间,人都非常的浮躁,而最近发货的事情太多,甚至连手机都懒得看。时间总是要挤出来,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所以在睡觉之前,我把手机关机充电去了,自己开着台灯静静的看着书。看书——竟然变得很困难,视线在书本中划过,思绪却不能跟上。
我让自己每天看一章书,每章做一个小结,一本书再做一个总结。把一些心得写下来,供自己闲暇时翻翻,让空空的脑海,慢慢装下些知识。
我不想长篇大论,只把自己认为好的记录如下(第一张)
1、“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改变事物的勇气,而是改变事物的技巧”——我们要总结这些技巧,在交际上,在生意场上。每一次的失败、挫折都是技巧的提升。
2、“当我们把绝大部分的努力用在事后补救,而非预防时,实际上就是在默默地宣布,我们不知道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放弃了。”——我们要把精力放在事先的预防、事先的安排,这是最节省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方式,尤其对我们做生意的时候要着重考虑。我们要做好计划、规划,我们要尽量避免将精力用在事后的补救。
3、“首先我们要怎样发现别人的成功,然后怎样明确少数关键行为,最后,只要日常坚持执行,这些行为将保证我们取得成功”——张有为老师的成功,名企业深度游学研修杜平等等他们的成功都有都有他们的关键行为,我们借鉴、模仿去做的时候,我们也在逐步走向成功。
4、“观察他人的行为会极大地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这个就是榜样的力量,在张老师的学生群里,这种作用尤为明显。唯恐自己落后了。
5、“影响力的确是可以研究、检测并掌握的”——因为人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6、“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必须改变人们的行为;而如果你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个富翁的思维和一个乞丐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如果要将乞丐变成王子,那么必须首先让他的思维是王子的思维。
7、“我们需要作出的改变不要太激进”——我更加赞同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改变,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改变的,除非是哪种人生不能承受之痛。
8、“我们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必须这样做。”——每个方面我们都要视自己为影响力大师,因为我们要影响我们的企业和企业里面的员工。
9、“那些策略”——注意不能是单一的策略,世界是复杂的,生意是复杂的。
10、“影响力策略本省并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其策略用于高尚的事业”——我们要做的积极做的有意义。
小结:我们要思考如何学习和掌握这种影响力的力量。
《影响力2》读书心得4
很长一段时间,人都非常的浮躁,而最近发货的事情太多,甚至连手机都懒得看。时间总是要挤出来,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所以在睡觉之前,我把手机关机充电去了,自己开着台灯静静的看着书。看书——竟然变得很困难,视线在书本中划过,思绪却不能跟上。
我让自己每天看一章书,每章做一个小结,一本书再做一个总结。把一些心得写下来,供自己闲暇时翻翻,让空空的脑海,慢慢装下些知识。
我不想长篇大论,只把自己认为好的记录如下(第一张)
1、“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改变事物的勇气,而是改变事物的技巧”——我们要总结这些技巧,在交际上,在生意场上。每一次的失败、挫折都是技巧的提升。
2、“当我们把绝大部分的努力用在事后补救,而非预防时,实际上就是在默默地宣布,我们不知道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放弃了。”——我们要把精力放在事先的预防、事先的安排,这是最节省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方式,尤其对我们做生意的时候要着重考虑。我们要做好计划、规划,我们要尽量避免将精力用在事后的补救。
3、“首先我们要怎样发现别人的成功,然后怎样明确少数关键行为,最后,只要日常坚持执行,这些行为将保证我们取得成功”——张有为老师的成功,名企业深度游学研修杜平等等他们的成功都有都有他们的关键行为,我们借鉴、模仿去做的时候,我们也在逐步走向成功。
4、“观察他人的行为会极大地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这个就是榜样的力量,在张老师的学生群里,这种作用尤为明显。唯恐自己落后了。
5、“影响力的确是可以研究、检测并掌握的”——因为人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6、“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必须改变人们的行为;而如果你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个富翁的思维和一个乞丐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如果要将乞丐变成王子,那么必须首先让他的思维是王子的思维。
7、“我们需要作出的改变不要太激进”——我更加赞同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改变,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改变的,除非是哪种人生不能承受之痛。
8、“我们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必须这样做。”——每个方面我们都要视自己为影响力大师,因为我们要影响我们的企业和企业里面的员工。
9、“那些策略”——注意不能是单一的策略,世界是复杂的,生意是复杂的。
10、“影响力策略本省并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其策略用于高尚的事业”——我们要做的积极做的有意义。
《影响力2》读书心得5
进来颇有些时间,读了些书,但马上又要忙了,这可能是我近期最后一篇读后感了:《影响力》,据说风靡全球二十载,《财富》杂志订立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
我看了,一本通俗心理学读物而已。很多规则我早知道,但书中还是有丰富的例子,读起来很轻松,颇有趣味。所谓“影响力”,就是一系列影响人决策的潜在规则,而人们可能意识不到,会潜在地受这些规则的影响。书中列了六条:
1、互惠原则。人都希望互惠,这很简单。所以商家会施以小恩小惠,赠礼品之类,顾客就会买东西。
2、承诺和一致原则。人们做出了承诺(甚至用笔写下来),就会增加对自己的约束力,从而行为上也保持一致。例如,某人给人的印象很慷慨,他就会捐更多的款。
在网络中,人们一旦以博文的形式做了论断,而之后的走势和博文不符,博主一般有三种策略:(1)认错道歉。这种情况并不多,尤其是知名博主。(2)坚持错误,最后封评论。(3)坚持错误,大幅减少发文数量,甚至从此不见踪影。一般的博主会采用后两种策略,越是有名的博客或帖子主人,就越是如此。因为他们的承诺(判断)和走势“不一致”,让一般人道歉太难了,而且如果反复道歉,就成了墙头草,也显得自己不行。所以如果不能保持“一致”,就封言论或玩消失。
比如,天涯有位叫“龙汉”的网友,和人打赌判断趋势,错误后就彻底消失了;侯宁等一贯看空的博主,错了之后就是不认错,还封评论。侯宁还午夜起来删除自己以前发的帖子。这样的人太多了,举不胜举。
当然,这个原则的好处是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因此无论是炒股还是买入实物金银,最好定下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按此原则行事。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决策时间,而且可以避免反复行为,被别人所乘。
当然,如果当初的大决策是错误的,则必须改变,否则只能南辕北辙,越错越大。但何时改变,如何避免给人以反复无常的印象,就是一个尺度问题了。
3、社会认同原则。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观察在场的其他人的情况。
比如我们出去吃饭,往往喜欢人多的餐馆。因为这样的餐馆往往物美价廉,证明是不错的,我们也因此受益。但我们买卖股票也往往随大溜,赔钱的概率就大增了。
4、喜好原则。人们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所以销售人员会装作和顾客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会从各种角度观察顾客的喜好。
5、权威原则。人们潜意识里会服从权威,而且其程度远超乎人们的想象。所以一些广告以权威来做,或装作权威来做。比如我记得哈药的广告往往是一个穿白大褂的医生,就是在利用此原则影响受众。
6、稀缺原则。越少见,则价值越高。所以商家会让顾客觉得商品或服务的“机会难得”,引人上钩。
作者还认为,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人们面对海量信息无所适从,往往没有时间深思熟虑,因此更喜欢走捷径,会更多地采取以上原则。但精明的商家或骗子会利用这些原则,从顾客口袋里诈钱。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捷径和商家的策略,做好防范措施。
总之,这本书的原则很多我早就知道(我相信读者也早就知道),但书中举了很多例子,读起来还是颇为享受的。
《影响力2》读书心得6
很高兴继续与大家分限自己的心得,这段时间博客上文章的目标是--意志力。我会写一部分跟意志力有关的文章来展视我的看法和观点。
《影响2》这本书在学习方面带来给我不少的新的想法和心得。特别是第5章,我把这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一下,非常推荐你自己阅读一遍这章。
1、每个人都有希望
基因并不像学者者过去认为的那样,对人的体能、思维灵敏度,甚至自律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学者及哲学学们一直以来所说的基因天才或终身的性格特点是后天习得的,就像人们学习走路、说话或吹口哨一样。
这意味着你可以改变现状,就能够养成德韦克所说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只是尚未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发挥它
注:“成长型思维模式”: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并不认为自己失败,而是不断尝试使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人虽然先天能力并不是非常突出,但往往能在后来取得更大的成就。
2、意志力很大程度上源于技巧
书中以中著名的糖果实验为例。1965年,米契尔博士和艾伯特班德拉进行一项研究。在多次观察中发现,将不能推迟享受的孩子们和懂得如何推迟享受的示范人员放在一起。不能推迟享受的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成功者来效仿这些行为。实验得到结论,推迟享受者更善于抵制短期诱惑。他们不仅仅是绕开诱惑;他们运用具体、可学习的技巧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关注获得第二块糖果的长期目标,而非眼前短期的享受。
3、大多数技巧源自练习
心理学家安德斯 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提出,任何领域的佼佼者之所以使同行相形见拙,是因为他们非常注重“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
“熟生成巧”的前提是有正确的练习法。但里克森主张,取得杰出成就的人之所以成功,依靠的就是细心而有指导的练习,也就是有技巧的练习,除此别无他法。他的研究显示,超凡的技巧、不凡的成就、社会精英的地位,并不是由基因决定的;而在于是否能够通过“刻意练习”提高自己的技能。
例如,埃里克森描述了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不同训练;有望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选手们要不断练习他们尚未掌握的技巧;滑冰俱乐部孤人则相反;他们练习已经掌握的技能;业余滑冰者可能会有一半的时间在滑冰场和朋友聊天,而根本不练习。简单来说,花同等时间滑冰的滑冰者,由于他们不同的练习方法,最终取得的成绩也各不相同。在埃里克森的研究中,这一发现适用于任何一种技能,包括记忆复杂的清单、下棋、比赛拉小提琴以及学习各种现有的运动技能等等。它也适用于一些较复杂的活动,如演讲、与人相处、进行谈判等等。
通过刻意练习提高成功,不仅仅适用于花样滑冰、下棋和学习小提琴等活动,而且适用于与同事相处、激励团队成员改善质量标准、情感交流、以及细腻、敏感的人际交往等。
我们之所以面临许多重大而顽固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缺乏技巧(这又源于缺乏刻意练习),而不是源于基因的优劣、缺乏勇气或性格缺陷。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律能力是一种性格物质,杰出的成就源于天赋,而实际上它们增均源于一种能力,即正确的练习具体技巧的能力。学会练习正确的行动,就能学会抵制各种诱惑,学会与上司的谈话不再尴尬。
《影响力2》读书心得7
今天终于把备案的问题搞定,博客恢复正常访问。但还是有插件的问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我的博客占用数据库CPU过用大,经常资源超标。会经长出现乱码或WP的安装界面。这几天正在一点点的试,哪位读者有这方面的经验,欢迎用邮件联系我。建议大家尽量使用RSS订阅本站,RSS订阅地址:feed.read.org.cn 。如果发现乱码,在直接访问本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都会想办法继续更新这个博客的。
还是回到学习上面来,这段时间买了一些把以前看过觉得还行的书,包括《影响力2》、《说服力》、《直觉》、《14天快速提升记忆力》、《幸福的方法》等等,又重新阅读了一遍,会在接下来的几天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今天介绍的是《影响力2》,这本书的原名是《Influencer》,并不是《Influence》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Cialdini)写是,而是5个管理专家合著。这本书的书名就是运用了影响力的技巧,让你误认为是《Influence》(影响力)的续集。虽然网上对这本书的有一些负面的评论,但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
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虽然是从管理方面说的,但对提高学习效率也一样适用,比如下面这些话:
“在改变世界方面,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改变的事物的勇气,而是改变事物的技巧”。这句话,跟我办这个博客的本意相近,大多数人都对快速学习有兴趣,就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这个博客就是帮助大家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个关键理念就是:少数的行为能够带来巨大的变化”。如果你能仔细观察和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是哪一点阻碍学习,并想出改进办法,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就会突飞猛进。
“观察他人的行为会极大地影响我们自己的行为”。你和你身边的人在互相影响,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行为都会互相影响,要是你能找到一个有好学习习惯的人并跟他一起学习的话,自己也会改变。最好去跟杰出人士或专家成为朋友,你也会受他影响并做出改变的。
“如果你改变世界,必须改变人们的行为;而如果你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想做出实际行为之前,必须要改变观念,相信自己能办到,并考虑好怎么去做再去行为,效果能更好一些。
书中提到了影响力的三条原则,大家应该知道:
1、谨慎地寻找那些关注关键行为的策略;
2、发现并改变少数关键行为;
3、找到补救行为。
《影响力2》读书心得8
不可否认,这是我看过的又一本经典的书,对得起我两天的伙食费了。这本书谈到了潜藏在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虽然只是讲到了互惠、喜好、承诺与一致、权威、稀缺、社会认同等六条常见的心里学原理,但是已经足以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如果能够在生活中用上其中一两条的话,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读老外的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写得很详细,细节很充分,而且还有大量的案例支撑,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这本书也不例外,每一条原理说得极为详细,每章中穿插的案例也比较多,而且大多数例子都是作者在社会上亲身的经历,最重要的是我们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使读者不得不信。
本书的前面就专门设置有一页内容结构图,在阅读之前瞧一眼,可以减少阅读过程中迷航的麻烦,当然我们也不必再花另外的时间来整理内容结构。首先来解释下书名,如果不仔细阅读书里的内容,很少有人会想到作者谈的主题的是社会心理学。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都是收到了心理的驱使,而我们浑然不知,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就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这些武器即可以给我们思考问题带来捷径和便利,也可以被商家、政治家或者聪明人利用谋取私利。作者总共用了六章来讲述这六条心理学原理,每一章均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心理基础、案例、应用和对策。书中的内容都让人信服,上面已经说过了。这本书弥补了我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欠缺,让我明白了为何我要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行为,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如何避免做出一些不好的决定等等。阅读一本书最大的满足感,就是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带给你不同以往的结果,提升和改善生活的品质,我想这本书给予了我这种感受。
现在用社会认同原理来解释下我为什么买下了这本书。社会认同原理指出,在判断很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形式,它尤其适用于我们对正确行为的判断,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正确与否时,我们的看法取决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在当当网上浏览这本书时,光看标题的话我是不能确定是否买这本书的,这就是不确定性的表现,一般说来,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在这种犹豫不定的状况之下,我就去看关于别人对于这本书写的评价和评分,如果得到的评价高的话,我就可能买,这就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社会证据,想要看下其他人的意见,是不是应该要买。这个过程就体现出了社会认同原理另外一个条件——相似性,当我们觉得其他人跟我们相似的时候,我们就会根据他们的行为来判断自己应该怎么做才合适。因此,作为当当网的网友,我有理由相信他们的评论,因为给这本书的评价很高的网友很多,所以我就决定把它买下来。当然,我们得考虑下可能伪造的证据,也许这些评价是专门的托写的呢?那么,我们觉得是不是上当了呢。还好,我没有掉入这个陷阱,没有被人骗。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行为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因为水平问题,只能讲下个人的简单行为。
《影响力2》读书心得9
罗伯特-西奥迪尼(dini)先生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教授,作为一名实验社会心理学家,他在顺从心理学领域勤耕不辍三十余年。今年一月的一天,他来到当地的一家玩具店,为的是给儿子买一款在圣诞节前就承诺过的玩具——一辆大型的电动赛车,在商店里他碰到了一位以前的邻居,他俩上一次的见面已经是一年以前的事了,当时他们也是在这家商店碰到的,也是在给自己的儿子买一件价格很贵的礼物。通过交谈,他们才发现,这是几家玩具公司为了提高一二月份销售量(圣诞节后的一段时间是玩具销售在一年当中的最低谷)而玩弄的伎俩:在节前的广告中开始为电动赛车做广告,孩子们都恳求父母去买这些玩具作为自己的圣诞礼物,但商家并没有在市场上充分供应这些产品,没买到赛车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失望,只能选择其他价格差不多的玩具来做为节日礼物;节后,玩具公司继续为这款赛车做广告,小家伙们就更想得到这些玩具了,父母们为了兑现承诺只有再次前往购买,这一次他们发现,这款玩具供应得非常充足……发现真相的教授非常生气,要把买到手的赛车退掉,但他的朋友说到:“哦,那你这样做会有什么好处呢?你看,如果你把他的玩具拿走,他并不清楚这是为什么。他只知道他的爸爸没有遵守诺言。你希望这样吗?”教授这才发现,在这场商业实战中,他已经出局。可怜的教授后来把这次失败做为案例,写进了一本书中——《影响力》(Influence:ThePsychologyofPersuasion),著作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销量达百万,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在描述这些场景的同时,教授通过大量的实验结果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为我们展示了蕴涵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六条基础心理学原理: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短缺。
招式一:互惠
中国有句俗话: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互惠的道理其实就是通过人际交往中的“给予-索取-再给予-再索取”的模式,用相对自己较小的付出,换取相对自己较大的汇报。在社会总体资源(关系、声誉、时间、金钱)的交换和重组中,有计划地实现自身交际网络的延伸和资源水平的提升。“花花轿儿人抬人”,讲求朋友间的交情和义气,大约就是古人的应用吧!
招式的要点是先主动给予对方一些好处,而且应该是非常自然的好处。“情感帐户”中第一笔款应该是自己存入的,而不是预先透支。
在商业实战中,对方可能先提出一个比较大的、极有可能会被拒绝的请求,然后,当这个请求被拒绝后,他可能会再提出一个小一些的、他真正感兴趣的请求,因为他觉得,第一个请求被拒绝后,你会有负疚感,做为互惠,你可能就会答应他的第二个请求。呵呵,这时就要小心了。同理可得,产品的“免费试用”也是为了通过消费者的负疚感而渔利;推销员对客户慷慨的赞美也是希望触发不等价的交换。
招式二:承诺和一致
信守承诺和保持一致往往被认为是优良的个人品质,但很遗憾,也常常被“别有用心”的商家利用。当一个承诺具有主动性、公开性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到时,人们更愿意努力维护先前建立的自我形象,也就改变了自己未来的行为。
招式的要点是见微知著、循序渐进,继而釜底抽薪!汽车销售员往往先向客户报一个总体的低价,在你表示出购买意愿后,他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忘了把一个主要部件的钱算进去。由于部件的价格相对汽车来说微不足道,你会慨然应允,但就在你计划将车开走的一霎那,他又发现……这就是书中所举的例子,不乏真实性。
这也告诉我们,在商业实战中,应该促使消费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公司的倾向性,哪怕这种倾向性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一旦建立这种倾向,消费者就会在这个方向上凭借惯性越走越远,最终达到商家的目的。在公司内部管理上,应该让自己的员工尽可能地将工作计划和目标写下来,最好能挂在显眼的位置上。
招式三:社会认同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每天接触太多的信息,需要做很多的决策,很多时候无法对整个局势进行周密的分析,因而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通常比较可靠的单一特征上,如社会大众对这个事物的判断来进行决策,但这种思维的惰性也就成就了形形色色的Sales。
招式的要点是要有不确定性和相似性。不确定性是指对自己该怎么做不是很有把握,需要依靠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做;相似性是指我们往往会仿效那些与我们类似的人,而不是与我们不同的人。
在商业实战中,国内很多大众消费品,如移动公司,就采用了这一招式。为何总是有一家人的画面在电视上出现呢?既因为它代表了多数人社会性的认同,也因为在那样的画面中,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自己的影子。
招式四:喜好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总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或熟悉的事物。
招式的要点是刻意建立好感时应该在时间上远离现实的利用(如在赞美别人之后,紧接着提出一个要求),而不必担心远离真相(如明显夸大某人相貌中的优点),当然,适度的策划和针对不同人采用不同的方式也是需要的。此外,人和人的接触并不能必然带来喜好,有时甚至是产生更多的冲突,只有接触并合作,最好是为着同一个目标的合作,才能真正建立喜好。
招式五:权威
人们思维的惰性往往也表现为决策时,对权威意见的无条件顺从,在中国,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书中提到的电击实验非常引人思考,一群本性并非邪恶的人因为对权威的过度倚赖,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冷酷行为。教授更是进一步指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甚至有时仅仅是因为一个人具有某项权威的象征,如穿了权威的衣服,有张尺寸略大一些的名片,我们就会对其毕恭毕敬。
招式要点是装扮成权威时,最好能在开始阶段说一些明显违背自己利益的话,如公司产品中无足轻重的缺点,以充分建立权威客观公正的形象,继而再对产品优点大书特书。“欧莱雅,稍微有点贵,但完全值得!”
在商业实战中,对于一些需要拥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出购买决策的产品,广告宣传就要请用权威人士,哪怕这位仁兄只是在电视剧中扮演过“专家”!
招式六:短缺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人们对失去某样东西或商品的短缺有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往往愿意不加思索地用金钱去消除这种恐惧。人们的满足感不是来自于对短缺商品的(使用)体验,而是来自于对它名义上的占有。
招式要点是应把短缺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短缺固然难受,先得到后失去的短缺更难受,最近因社会竞争而先得到后失去的短缺更是难受至极!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同样的产品,消费者在短缺状态下的消费体验要好于供应充足时,如果是供应由充足变为短缺,消费者的体验更加良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时能感受到商业技巧和商业道德的碰撞。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正如书中的评论所说,技巧是中立的,如同刀是中立的。如果有人用刀来伤人,那么它就是凶器;如果用来切菜,那么它就是工具。当别人用它来做凶器,侵犯我们做为消费者的利益底线,同时使得我们惯常倚赖的决策捷径失去作用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它来做切菜的工具,在反击奸商们的同时,也实现我们的商业梦想呢?毕竟,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
总之,人性的弱点和优点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揭示——“自然人性”,也澄清了很多本不属于人性范畴的问题,如很多问题其实属于社会(组织)行为学的命题,我们姑且称之为“组织人性”,通过揭示和澄清,罗伯特教授让我们对营销中的有关伎俩了然与胸,发出“不过如此”的感叹,这必然会增强我们的信心。同时,也看到了自然人性和组织人性中潜藏的巨大而慑人的能量,如果能为我们所用,必定功效非凡。
《影响力2》读书心得10
今天把影响力这本书看完了,感觉收获很多啊。
这本书从实例开始讲起,分析了我们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一些条件放射。同时用实例分析了,人们利用这些原理提高说服别人几率的案例。
这六种原理是人们在从小成长中养成的一种条件放射。基于这几种原理,在成长中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快速解决问题的捷径。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我们需要面对海量的信息,然后做出快速的判断。因此这几种原理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这本书中重点提到了,一些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来提高自己的说服力的。在社会中,我们需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他为我们给出了几种办法的总结。这本书六种原理,最开始有案例入手,分析出所用到的典型的原理。之后分析这种原理出现的原因,再用实验的方式总结出影响它的因素。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具体的应用,还有与之相关的一些变化。最后提出面对这些情况时我们的应对方法。
互惠----礼尚往来,这个影响社会进步的条件放射。应为互助,才有人类的发展。这个人类活动最根本的原则。
互惠策略:
付出—使对方产生负债感---提出自己的要求---达到自己的要求。
决绝-退让策略:
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做出合理的让步—是对方产生负债感---提高第二个要求成功的几率
承诺与一致原则:一旦原则某种立场,就会产生与其一致的压迫感。
提高一致性的方式:书面的,公开,的声明,然后是由自己主动做出的决定。
社会认同:是影响人们最重要的一个原理。当大家都以相同的方式思考的时候,就没有人会想得太认真。
多元无知效应。相似性—维特效应。
喜好:优秀的外表,相似性。称赞,接触和合作。关联这些都会增加喜欢一个人的几率。这也是成功的一部分。
权威:头衔,衣着,外在标志,这些都会成为认证权威的一部分。
短缺:常用的商业模式。他提到了一个原因:心理抗拒。好奇心算是心理抗拒的一部分。人们总是对不容易获得的东西抱更大的占有欲。
这几种原理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面对一些问题中,几种原理都会有所表现的。说到这里想起了:如果想破坏友情就向他借钱。其实钱没有错,朋友也没有错。人们的互惠心理已经渗入骨髓。如果不还钱,就破坏了互惠原理,破坏了承诺,这两个方面又进而影响到喜好,面对三大原理的'影响,除了最基本的血缘关系,其他都经不起不还钱的考验哇。
根据这本书,我想起了以前看的一本书专门介绍如何选择西装的书,里面提到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东西。在社会交往中,首先是合乎身份,合乎场合的着装,是非常重要的。之后诚信是首先得,之后再正式交流中,其他几种原理开始发挥作用。互惠,承诺,如果能合理的巧妙的使用这些原理。将会大大的提高我们说服力。
《影响力2》读书心得11
组织动机:设计奖励机制
1、我能接受任何批评,只要它是未经修饰的赞美。——艺术家诺埃尔·考沃德
2、外在奖励是第三选择
善意却适得其反的奖励不胜枚举。它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总是将奖励作为首选鼓励策略,以影响行为。
在合理得当的变革努力中,奖励应排在第三位:首先将关键行为与内在满足感相结合;然后努力获得社会认同;最后才会考虑选择外在奖励以激励行为。如果你不谨慎地遵循这个顺序,很可能会失败。
马克·莱伯博士(Mark Lepper)及其同事研究发现:孩子在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时(玩最喜欢的玩具)得到奖励(最喜欢的点心)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实验对象一旦得不到奖励,不但不会更积极地从事该活动,反而会减少活动的次数。
“过度辩证假说”(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认为:如果人们因做自己本来就喜欢的事情而获得奖励,他们会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它。想到自己的行为,人们意识到自己会从这种活动中得到奖励,因而产生质疑,如果事情本身有趣别人为什么提供奖励?因此,人们从因为兴趣转而因为奖励而行动,一旦奖励取消就会减少从事该活动。
3、明智地采取激励措施
保证所给的奖励及时、令人满意且与关键行为紧密相连。一旦你这样做,奖励即使非常小,也能帮助人们解决一些顽固的长期存在的问题。
如问题少女收容所的试图自杀率显著上升,通过激励方案:被收容少女如果试图自杀,那么她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就不能看电视,试图自杀率顿时下降为0;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常旅客对航空里程累积的热衷。
4、正确的行动越少越好
提供外在奖励时,如果你已夯实了之前的动机源头的话,奖励通常并不需要太大。重要的是礼物背后的意义而非礼物本身。奖励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它会激发许多重要的社会力量,而远远高于奖励自身的表面价值。
如果你满怀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象征性的奖励具有很大的价值;如果你没有这些动机,外在奖励则会成为一种嘲笑和讽刺。
微小的奖励与关键行为密切相关,并能规范关键行为。
5、奖励关键行为而不仅是结果
对于复杂的任务,最好分解成一个个较小、可实现的目标,并不断对行为的改进予以嘉奖;不要等到人们实现了惊人的成就时才给予奖励,而要对行为上的任何小进步都进行奖励。
奖励正确的结果和行为:有时候结果看上去好却可能是不正当的行为造成的,如果只奖励结果如产量则可能丧失更重要的如质量;因此,如果不观察人们的行为,贸然奖励很可能是不明智的做法。
只奖励关键行为:人们可以控制行为,市场变化以及其他外部变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于是,影响力大师们不断观察并奖励支持重要的关键行为。今井正明的《现场改善》一书着重指出,日本人认为奖励付出和努力很重要,结果并不重要。
警惕分裂性的激励措施:人们往往对自己发出的信息不闻不问,于是总是心口不一,不知不觉地奖励了错误的行为;许多组织都有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但由于设计不当,只会使人们产生错误的行为;当行为出现混乱时,很可能是你自己设立的奖励机制引发了问题。
6、惩罚
做出明智的选择:惩罚远不能保证产生积极强化的效果,也许会减少之前错误发生的可能,但只是暂时现象,而且结果无法预期,也许人们会在暂时地压抑后故态重萌或刻意反抗;惩罚在使用无度时,还会带来有害的情绪问题,如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对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研究。
惩罚之前给予警示:利用惩罚而无需把握分寸的一种方法就是给你试图影响的人以警示,亦即给予明确的警示,让他们知道如果继续朝错误的方向发展,将面临哪些消极后果,但这时不要予以惩罚。如果他们不再有不良行为,那威胁警告既发挥了效用,又使他们无需承担实际的后果。
警示无效实行惩戒
组织能力:改变环境
1、你是你所处环境的产品。所以,请选择最有利于你朝着自己目标发展的环境。从环境的角度审视你的生活。你周围的事物是否有助于你获得成功?还是会阻碍你的发展?——企业家克莱门特·斯通
2、通过改变环境,而不是改变人,从而达到持久的改善效果。
3、很少有人会想到通过改变物理空间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我们一看到别人有错误的行为,就希望改变他们,而不是改变他们的环境。我们只顾及事物人为的一面,完全忽略了细微却强大的因素的影响,如一个房间的大小、一把椅子的高矮等。我们没有充分利用环境,有两个原因:
我们往往忽视了环境中强大的因素;
即时我们意识到环境的影响,却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
4、乔治·凯林的“破窗理论”:混乱的环境会发出无声却强烈的信息,鼓励反社会行为。“一个没人修理的破窗,表明没人负责也没人在乎”,这种小问题会引发更多的混乱行为,包括暴力行为。
5、如何利用环境来提升影响力:
注意观察,提高觉察力;
目视化管理——让无形的因素变得清晰可见
信息会影响行为——数据流的重要性:
a)依靠数据来改变人们的认知地图,避免“表征直觉推理”(representative heuristic)
b)收集和发布任何数据的唯一目的就是促进加强关键性为
空间——最终要塞
a)邻近性指的是物质的相邻性,对非正式接触和最终合作影响巨大
b)距离使人们疏于互动,丧失非正式接触的机会,甚至引发仇恨。
6、让事情变得简单
聪明的生物都会使用工具——因为聪明的生物会努力寻找方法让艰巨的任务变简单
影响力大师不会一味地寻找方法鼓励人们继续从事平淡、痛苦、危险或厌烦的活动,相反,他们会去改变事物,使人们更容易实践正确的行为(如同猿猴使用木棍招引蚂蚁一样),而且,也会利用事物让错误的行为更难执行(防错)
《影响力2》读书心得12
读这本书的收获:认清自己的需求,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辨明真正值得自己争取的东西;善用自己的良知和责任感,避免不自觉地被一个预谋用施恩的手段来让你达到顺从目的的人利用,做出违背自己原则的事;适当地利用影响力的武器去影响别人,在人际交往中能熟练利用其中的技巧为自己服务,以激发人的无限能量和潜力。
书中讲解了六个影响人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短缺”。每种武器都指向了我们非理性的弱点,而且这种弱点通常是不被我们察觉的。
1、互惠原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与人共苦才能同甘,也许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没回报。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恩惠、礼物、邀请等东西的接受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互惠原理及其负债感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是一个广为接受而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这就使得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源为开端的交易变得轻易起来,进而发展称为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援助、防御和贸易体系,给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人们在享受互惠互利的同时,也在为互惠原理付出代价。由于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占多数,因此,遵循这个原理也就成了重要的行为规范。一般说来,社会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人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这份沉重的心理负担,这就导致这样一种情况,有时不公平的交换我们也是愿意接受的。而且,即使人们的确有某种需要,假如感到自己难以回报,往往也会尽量避免向他人寻求帮助。正是这种状态给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获利的人提供了机会。在互惠原理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相互退让和妥协就是利用互惠原理来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请求的一种方式。
2、承诺与一致原理。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是一种良好的美德,如果是朝秦暮楚,经常失信于人,将很难在社会立足。一个人一旦做出了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和观点,就会面对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找到各种理由,使做出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
3、社会认同原理。很多时候人们的判断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做一个可能不太合理,却满足了自身追求社会认同感的选择。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做,参照别人的行为来决定我们要采取的行为。一般来说,当缺乏信心时或当形势不很明朗时,当不确定性占上风时,人们最有可能参照别人的行为。
4、喜好原理。理性上,个人喜好因素与人的判断决策并无关系,可是人是有感情的,感情会不可避免地使人的判断产生偏移。如果一个陌生人自称认识自己的朋友或和自己有类似的经历和爱好,就会因有很多共同话题而和他迅速熟悉起来,从而使他轻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5、权威原理。有些报道,为了让公众接受其表达的观点或立场,往往会引用“专家观点”,强调表达观点的人的头衔,这是因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下意识地接受“权威”的观点,为了服从权威而做出违背自己意志的事情。
6、短缺原理。
物以稀为贵。当某种东西变得短缺,必须通过竞争才有可能得到时,人们想得到它的愿望会更强烈。这就需要人们把短缺压力引起的困扰当作一个让自己停止情绪波动的信号,以避免由于一时的情绪而做出不明智的决定,理性分析自己想要得到某物的理由。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抉择的成本日益高昂,我们习惯于借助外力,却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这个世界有太多未知的事物,我们信任权威,信任朋友,相信大众的选择,相信物稀则贵,借鉴他人或以往的经验,能为自己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正是这种依赖别人做决策的思维习惯和心态,使人们在很多时刻不自觉地卷入了别人设计的影响力漩涡,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思考着生活。
《影响力2》读书心得13
认清自己的需求,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辨明真正值得自己争取的东西,善用自己的良知和责任感,避免不自觉地被一个预谋用施恩的手段来让你达到顺从目的的人利用,做出违背自己原则的事。适当地利用影响力的武器去影响别人,在人际交往中能熟练利用其中的技巧为自己服务,以激发人的无限潜能。
书中讲了六个影响别人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短缺。每种武器都指向了我们非理性的弱点,而且这种弱点通常不被我们察觉的。
1、互惠原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与人共苦才能同甘,也许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没回报。一般说来,社会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人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这份沉重的心理负担,这就导致这样一种情况,有时不公平的交换我们也是愿意接受的。在互惠原理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相互退让和妥协就是利用互惠原理来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请求的一种方式。
2、承诺与一致原理。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是一种良好的美德,如果是朝秦暮楚,经常失信于人,将很难在社会立足。一个人一旦做出了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和观点,就会面对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找到各种理由,使做出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
3、社会认同原理。很多时候人们的判断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做一个可能不太合理,却满足了自身追求社会认同感的选择。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做,参照别人的行为来决定我们要采取的行为。一般来说,当缺乏信心时或当形势不很明朗时,当不确定性占上风时,人们最有可能参照别人的行为。
4、喜好原理。理性上,个人喜好因素与人的判断决策并无关系,可是人是有感情的,感情会不可避免地使人的判断产生偏移。如果一个陌生人自称认识自己的朋友或和自己有类似的经历和爱好,就会因有很多共同话题而和他迅速熟悉起来,从而使他轻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5、权威原理。有些报道,为了让公众接受其表达的观点或立场,往往会引用“专家观点”,强调表达观点的人的头衔,这是因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下意识地接受“权威”的观点,为了服从权威而做出违背自己意志的事情。
6、短缺原理。物以稀为贵。当某种东西变得短缺,必须通过竞争才有可能得到时,人们想得到它的愿望会更强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抉择的成本日益高昂,我们习惯于借助外力,却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这个世界有太多未知的事物,我们信任权威,信任朋友,相信大众的选择,相信物稀则贵,借鉴他人或以往的经验,能为自己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正是这种依赖别人做决策的思维习惯和心态,使人们在很多时刻不自觉地卷入了别人设计的影响力漩涡,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思考着生活。
《影响力2》读书心得14
很长一段时间,人都非常的浮躁,而最近发货的事情太多,甚至连手机都懒得看。时间总是要挤出来,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所以在睡觉之前,我把手机关机充电去了,自己开着台灯静静的看着书。看书——竟然变得很困难,视线在书本中划过,思绪却不能跟上。
我让自己每天看一章书,每章做一个小结,一本书再做一个总结。把一些心得写下来,供自己闲暇时翻翻,让空空的脑海,慢慢装下些知识。
我不想长篇大论,只把自己认为好的记录如下(第一张)
1、“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改变事物的勇气,而是改变事物的技巧”——我们要总结这些技巧,在交际上,在生意场上。每一次的失败、挫折都是技巧的提升。
2、“当我们把绝大部分的努力用在事后补救,而非预防时,实际上就是在默默地宣布,我们不知道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放弃了。”——我们要把精力放在事先的预防、事先的安排,这是最节省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方式,尤其对我们做生意的时候要着重考虑。我们要做好计划、规划,我们要尽量避免将精力用在事后的补救。
3、“首先我们要怎样发现别人的成功,然后怎样明确少数关键行为,最后,只要日常坚持执行,这些行为将保证我们取得成功”——张有为老师的成功,名企业深度游学研修杜平等等他们的成功都有都有他们的关键行为,我们借鉴、模仿去做的时候,我们也在逐步走向成功。
4、“观察他人的行为会极大地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这个就是榜样的力量,在张老师的学生群里,这种作用尤为明显。唯恐自己落后了。
5、“影响力的确是可以研究、检测并掌握的”——因为人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6、“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必须改变人们的行为;而如果你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个富翁的思维和一个乞丐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如果要将乞丐变成王子,那么必须首先让他的思维是王子的思维。
7、“我们需要作出的改变不要太激进”——我更加赞同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改变,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改变的,除非是哪种人生不能承受之痛。
8、“我们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必须这样做。”——每个方面我们都要视自己为影响力大师,因为我们要影响我们的企业和企业里面的员工。
9、“那些策略”——注意不能是单一的策略,世界是复杂的,生意是复杂的。
10、“影响力策略本省并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其策略用于高尚的事业”——我们要做的积极做的有意义。
《影响力2》读书心得15
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必须先改变人们的行为;如果你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寻求平心静气,这就是问题所在。
找出关键行为
仅仅努力还不够;你必须知道要做什么,然后为之努力。
影响力大师们关注的是行为。 /*行为是影响力发挥作用的支柱
少数行为能够带来巨大的变化。 /*关注关键的少数。
如果你不能立即明白专家们叫你去做的事情,那么他们给的建议就过于抽象,可能暗含许多可能的行为,其中大多数是错误的。
1.当面临众多可能的选择时,谨慎地寻找那些关注关键行为的策略;
2.发现并改变少数关键行为;
3.找到补救行为;
3.1如果他们进行艰难的谈话前,声明互相尊重、为共同的目的相互沟通、暂时遏制情绪、避免过于激动,那么未来则截然不同。 /*前提比内容重要
3.2勇于开展同行避之不及的对话; /*直面关键的问题需要技巧,更需要勇气
3.3.积极而巧妙地对上司提出质疑;
3.4.真诚地对待职位较低的同事。
改变影响思维的方式
克服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所畏惧事物,然后试着控制它。
当试图使人们改变行为是,可以鼓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而无需批判他们所有的观点。
学术上的精简剥离了自己思想中丰富的情感细节,只留下枯燥、干瘪而稀少的抽象概念,无法传达思想中的绝大部分细节。
树立专业性的权威和动机纯正的形象。
替代经验
1.故事改变思维
1.1. 将故事中的人物设定为你的听众或观众熟知的人;
1.2.让观众想像正在发生的事情也会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
1.3.保证你的故事能提供一个同样可信、真实的解决方案。
2.故事和经验相结合
2.1.让故事促使人们联想到自己的个人经验;
2.2.反问我是否也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影响力2》读书心得16
很长一段时间,人都非常的浮躁,而最近发货的事情太多,甚至连手机都懒得看。时间总是要挤出来,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所以在睡觉之前,我把手机关机充电去了,自己开着台灯静静的看着书。看书竟然变得很困难,视线在书本中划过,思绪却不能跟上。
我让自己每天看一章书,每章做一个小结,一本书再做一个总结。把一些心得写下来,供自己闲暇时翻翻,让空空的脑海,慢慢装下些知识。
我不想长篇大论,只把自己认为好的记录如下(第一张)
1、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改变事物的勇气,而是改变事物的技巧我们要总结这些技巧,在交际上,在生意场上。每一次的失败、挫折都是技巧的提升。
2、当我们把绝大部分的努力用在事后补救,而非预防时,实际上就是在默默地宣布,我们不知道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放弃了。我们要把精力放在事先的预防、事先的安排,这是最节省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方式,尤其对我们做生意的时候要着重考虑。我们要做好计划、规划,我们要尽量避免将精力用在事后的补救。
3、首先我们要怎样发现别人的成功,然后怎样明确少数关键行为,最后,只要日常坚持执行,这些行为将保证我们取得成功张有为老师的成功,名企业深度游学研修杜平等等他们的成功都有都有他们的关键行为,我们借鉴、模仿去做的时候,我们也在逐步走向成功。
4、观察他人的行为会极大地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这个就是榜样的力量,在张老师的学生群里,这种作用尤为明显。唯恐自己落后了。
5、影响力的确是可以研究、检测并掌握的因为人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6、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必须改变人们的行为;而如果你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个富翁的思维和一个乞丐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如果要将乞丐变成王子,那么必须首先让他的思维是王子的思维。
7、我们需要作出的改变不要太激进我更加赞同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改变,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改变的,除非是哪种人生不能承受之痛。
8、我们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必须这样做。每个方面我们都要视自己为影响力大师,因为我们要影响我们的企业和企业里面的员工。
9、那些策略注意不能是单一的策略,世界是复杂的,生意是复杂的。
10、影响力策略本省并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其策略用于高尚的事业我们要做的积极做的有意义。
《影响力2》读书心得17
很长一段时间,人都非常的浮躁,而最近发货的事情太多,甚至连手机都懒得看。时间总是要挤出来,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所以在睡觉之前,我把手机关机充电去了,自己开着台灯静静的看着书。看书——竟然变得很困难,视线在书本中划过,思绪却不能跟上。
我让自己每天看一章书,每章做一个小结,一本书再做一个总结。把一些心得写下来,供自己闲暇时翻翻,让空空的脑海,慢慢装下些知识。
我不想长篇大论,只把自己认为好的记录如下(第一张)
1、“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改变事物的勇气,而是改变事物的技巧”——我们要总结这些技巧,在交际上,在生意场上。每一次的失败、挫折都是技巧的提升。
2、“当我们把绝大部分的努力用在事后补救,而非预防时,实际上就是在默默地宣布,我们不知道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放弃了。”——我们要把精力放在事先的预防、事先的安排,这是最节省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方式,尤其对我们做生意的时候要着重考虑。我们要做好计划、规划,我们要尽量避免将精力用在事后的补救。
3、“首先我们要怎样发现别人的成功,然后怎样明确少数关键行为,最后,只要日常坚持执行,这些行为将保证我们取得成功”——张有为老师的成功,名企业深度游学研修杜平等等他们的成功都有都有他们的关键行为,我们借鉴、模仿去做的时候,我们也在逐步走向成功。
4、“观察他人的行为会极大地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这个就是榜样的力量,在张老师的学生群里,这种作用尤为明显。唯恐自己落后了。
5、“影响力的确是可以研究、检测并掌握的”——因为人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6、“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必须改变人们的行为;而如果你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个富翁的思维和一个乞丐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如果要将乞丐变成王子,那么必须首先让他的思维是王子的思维。
7、“我们需要作出的改变不要太激进”——我更加赞同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改变,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改变的,除非是哪种人生不能承受之痛。
8、“我们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必须这样做。”——每个方面我们都要视自己为影响力大师,因为我们要影响我们的企业和企业里面的员工。
9、“那些策略”——注意不能是单一的策略,世界是复杂的,生意是复杂的。
10、“影响力策略本省并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其策略用于高尚的事业”——我们要做的积极做的有意义。
小结:我们要思考如何学习和掌握这种影响力的力量。
《影响力2》读书心得18
本来以为读这些理论的著作会有点枯燥,但是随着深入阅读,我被书中那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深深地吸引了,这些例子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从这本书中,我觉得自我有以下收获:
1、让我避免今后再上一些小商小贩,传销者的当,学到了一些对付他们的技巧。
书中销售商、募捐者的一个个技巧真是令我瞠目结舌,眼界大开。从这些案
例中忽然发现自我是一个很容易上当的人。例如,每次买衣服,总是大包小包的回来。主要原因就是经受不住商家诸如这件衣服很合身之类的劝说;或者在买了外套以后被要求再搭配一件毛衣。想想贵很多的外套都买了,也就不在乎多买一件毛衣了。这些例子在书中的第一章——影响力的武器中就能够找到。咱们不必动脑筋去权衡利弊,更不必再做任何困难的决定。读了这本书以后,不敢说以后再也不会上当了。但我想必须程度上能让自我更理性的消费,每次消费之前能让自我更好的思考。
2、学到了增进与同事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技巧。
与同事的相处与沟通方面,我觉得书中的第二章——互惠对我的启发比较大。
事实上,我发现身边的很多同事都已经在用这种与人相处的技巧了。比如,办公室中的同事经常会互相帮忙。在对那个同事建立起好感的同时,当他真有什么事情请你帮忙的时候,你也不好意思再拒绝了。书中有很多技巧都能帮忙自我与学生更好的沟通。其中最有用的,我觉得还是和学生持续一致。例如要批评孩子之前,先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我知道你也不想这样的……你此刻必须也很难过、后悔……,然后让学生主动说出自我的感受,认识到自我的错误。当然在于孩子交谈之前,也能够和传销人员一样,先问上一句:你这天感觉好吗?高兴吗?以消除孩子的紧张感。这些技巧似乎跟暑假教师培训的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
3、必须程度上学到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边读边想读后感该从哪个角度入手,总是想把书中的资料与教育联系起来,但似乎总也联系不上。但最后,还是从书中找到了一些与教育沾边的片断。例如在第三章——承诺和一致中,弗雷德曼想要阻止一些二——四年级的小男孩不玩一个很诱人的玩具。他发现,要让一个小男孩暂时顺从是很容易的,他所要做的就是威胁孩子们说,只要玩这个玩具的孩子被抓住,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如果弗雷德曼在的时候,没有一个小孩子敢去玩。但6个星期之后,当他不在的时候,他的威胁就失去了效果。第二次试验,他只是对孩子说当他暂时离开房间时不好玩这个玩具,正因玩这个玩具是不对的,并没有威胁孩子。
6个星期之后,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没有玩这个玩具。当然,我对这个结果并不是很坚信,第二次试验中,弗雷德曼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居然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赞同的,去威胁孩子,只能得到暂时的顺从,最后效果肯定是不佳的,个性是当孩子越来越有自我的想法的时候。书中还有一些教育方法同样对我又启示。例如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时候,咱们可不能够利用社会认同感的原理,给孩子看一些同类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的录像,而不是纯粹文本的说要怎样做,或者背行为规范。
总之,读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很有用的,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就应多看看这些教育类的著作,提高自我的理论水平,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能够少走很多弯路。
《影响力2》读书心得19
本来以为读这些理论的著作会有点枯燥,但是随着深入阅读,我被书中那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深深地吸引了,这些例子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从这本书中,我觉得自我有以下收获:
1、让我避免今后再上一些小商小贩,传销者的当,学到了一些对付他们的技巧。
书中销售商、募捐者的一个个技巧真是令我瞠目结舌,眼界大开。从这些案
例中忽然发现自我是一个很容易上当的人。例如,每次买衣服,总是大包小包的回来。主要原因就是经受不住商家诸如这件衣服很合身之类的劝说;或者在买了外套以后被要求再搭配一件毛衣。想想贵很多的外套都买了,也就不在乎多买一件毛衣了。这些例子在书中的第一章——影响力的武器中就能够找到。咱们不必动脑筋去权衡利弊,更不必再做任何困难的决定。读了这本书以后,不敢说以后再也不会上当了。但我想必须程度上能让自我更理性的消费,每次消费之前能让自我更好的思考。
2、学到了增进与同事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技巧。
与同事的相处与沟通方面,我觉得书中的第二章——互惠对我的启发比较大。
事实上,我发现身边的很多同事都已经在用这种与人相处的技巧了。比如,办公室中的同事经常会互相帮忙。在对那个同事建立起好感的同时,当他真有什么事情请你帮忙的时候,你也不好意思再拒绝了。书中有很多技巧都能帮忙自我与学生更好的沟通。其中最有用的,我觉得还是和学生持续一致。例如要批评孩子之前,先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我知道你也不想这样的……你此刻必须也很难过、后悔……,然后让学生主动说出自我的感受,认识到自我的错误。当然在于孩子交谈之前,也能够和传销人员一样,先问上一句:你这天感觉好吗?高兴吗?以消除孩子的紧张感。这些技巧似乎跟暑假教师培训的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
3、必须程度上学到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边读边想读后感该从哪个角度入手,总是想把书中的资料与教育联系起来,但似乎总也联系不上。但最后,还是从书中找到了一些与教育沾边的片断。例如在第三章——承诺和一致中,弗雷德曼想要阻止一些二——四年级的小男孩不玩一个很诱人的玩具。他发现,要让一个小男孩暂时顺从是很容易的,他所要做的就是威胁孩子们说,只要玩这个玩具的孩子被抓住,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如果弗雷德曼在的时候,没有一个小孩子敢去玩。但6个星期之后,当他不在的时候,他的威胁就失去了效果。第二次试验,他只是对孩子说当他暂时离开房间时不好玩这个玩具,正因玩这个玩具是不对的,并没有威胁孩子。
6个星期之后,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没有玩这个玩具。当然,我对这个结果并不是很坚信,第二次试验中,弗雷德曼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居然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赞同的,去威胁孩子,只能得到暂时的顺从,最后效果肯定是不佳的,个性是当孩子越来越有自我的想法的时候。书中还有一些教育方法同样对我又启示。例如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时候,咱们可不能够利用社会认同感的原理,给孩子看一些同类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的录像,而不是纯粹文本的说要怎样做,或者背行为规范。
影响力读书心得
用火鸡护仔、嗜血雌性萤火虫两个例子引出动物本身有各种不同的固定的执行指令,只要掌握了激发这些指令的方法,便可让它们按我们的预期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同理,在人类身上也同样有着各种类似的“执行指令”需要我们去发觉并加以利用,来最终达成自己目标,这就是阅读影响力一书的意义所在。
珠宝店销售中运用“昂贵=优质”的公式,成功卖掉了滞销蜜蜡;席德与哈里服装裁缝店销售中巧妙的运用“对比原理”,增加了销售成功率,再次提出了人类自身有着种种的可被掌握的指令,只要发现并掌握运用了那些与常理相反的现象,你就可以影响其他人、控制其他人。
一、对比的影响力
例
一、先拿轻物体,再拿重物体与直接拿重物体的对比; 例
二、先看明星,再看大众与直接看大众的对比; 例
三、将手分别放入冷、热水后再放入温水中的感觉; 三例说明对比原理是适用于人类的,运用好对比可以掌控他人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举例:服装店的销售总是将你先带到价格昂贵的区域,再到价格便宜的区域以利用对比原理来提高成交成功率;他们也总是在你买完价格高昂的外套后,推销各种附件,比方说衬衫、毛衣、背心等,因为当你买了495元的西装外套后,你就不会觉得95元的背心昂贵了,同样他们利用了对比原理来增加销售额。
二、互惠的影响力
例
一、1985年墨西哥与埃塞俄比亚两国之间关于5000美元救灾款的故事;
例
二、鉴画会上一瓶可乐卖出了双倍的彩票; 互惠原理,在中国更加文化历史悠久:“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三、克里希纳会社利用互惠原理使募捐对象对募捐者产生好感,从而达到募捐者的目的。
互惠产生的作用强大到足以克服人们对对方的厌恶感。政治领域、商界、战争时期等等
三、拒绝-退让的影响力
拒绝-退让:有互惠、有对比,而且被影响者有了这个参与的过程就会有责任感、成就感等,因此,拒绝-退让的力量比互惠、对比单独的影响力要大,且被影响者履行承诺率也会比没有用拒绝-退让的时候要大很多。四、一致性原理
人们通常都是在失去某样东西感到遗憾之前就已经认可了这样东西。这是一致性的根源,一致性跟好人品、诚实、有信用等绑定在一起,被社会推崇、被社会认可,因此一致性的作用发挥后,人们就不再愿意用过多的、繁琐的、复杂的或者说纠结的思考去论证这样东西的对错。
举例
一、赌马者,在下赌注之前他们在纠结选择几号,可一旦下注成功后,他们便认准这个号一定会夺冠,即便是这个号夺不夺冠与他们下不下注一点关系都没有。
举例
二、圣诞节后父母下定决心不再给孩子买玩具了,可是,若玩具商故意造成在节前广告中播出的吸引孩子的玩具断货,而在节后又充足供应市场时,父母则会因为节日买玩具之前承诺孩子要买这件玩具的一致性,在节后义无反顾的买下了这件玩具。
举例
三、救助委员会在对居民提出请求时,先进行一种交流:“先生太太,您今天过的怎样?”或者“您今晚感觉好吗?”然后大多得到的回答是“很好,谢谢!”之后再提出:“您是否愿意做什么什么来帮助那些不幸的人?”成功几率将大大提高。
举例
四、如何使战俘们提供有价值的情报或公开诋毁自己的国家,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利用一致性最后达成目的。比方说一开始经常让他们发表一些很温和的反对自己国家战争的言论,比如“国家并不完美”,“和平是美好的”等等,然后会被迫面对更多的与此有关的要求。例如:一个俘虏同意了敌国审讯官认为“自己国家并不完美”的观点,审讯官会让他举出一些不完美的例子,然后让他列在纸上一条一条写下来,在与其他战俘进行小组讨论时,审讯官可能会要求他宣读自己所写的这个清单,并问他,“你真的相信你所写的一切,是不是?”再后来,他们又会要求他以这个清单为基础写一篇文章来更详细地讨论这些问题。随后,敌国人便在广播中提到这个战俘的名字并宣读他所写的文章,本国人和所有战俘都能听到广播,这名战俘发现自己不知不觉成为了“合作者”,于是他开始转变自己的形象,以便使自己的形象与自己“合作者”的标签相一致。这样在让战俘们坦白交待、做自我批评以及提供情报时特别有效。这就是一致性的力量,利用好便强大无比,势不可挡。
举例
五、贡献自己家门前的草坪竖起一块超大广告牌,上面写着“驾驶安全”。一种方法是:直接去请求;另一种方法是:提前两个周去征求住户的意见,提出在草坪上竖起一块只有三英尺的广告牌;第三种方法是:提前征求住户意见“签名自己支持美化环境”,签完这个的住户立马变成了他心目中的那个人,答应后面的请求的几率将大大提升。
一个小小的承诺,让普通公民变成了“人民公仆”;把囚犯变成了“合作者”;把潜在客户变成了“客户”。一致性有双重压力,一种是内在的,自我的压力,另一种是外在的,要与旁人对自己的看法一致。
写下来非常重要,例如俘虏的例子,广告牌的例子。
认真学习,“虚报低价”,很有用处。个人认为,年轻漂亮的背心女与作者的经典对话,惠佳卖手表的例子都充分说明了这一原理。
五、社会认同原理
最重要的是,这个社会认同原理最大作用于有着相似处的人群。或者是经历、或者是某一地区、或者是目前现状、再或者是相同年龄等等。
六、喜欢
1、吸引力
2、类似性,比方对方认同一件事情,你可以例举类似的事情并做一个结论;或者对方说出一个结论,你可以例举一件认同这个结论的例子。这是社交高手常用的手段。
3、称赞
4、接触和合作
5、关联
七、权威
有一个著名的案例,电击背单词的案例。包括非真正意义上的权威的权威,比方演过医生的明星做药品广告;比方名头大的;着装高档的;外在标签高大上的等等,都是隐性的权威。
八、短缺
中国古话“素狠了,不忌油腻”对短缺原理最好的阐释。对缺原理会衍生出“心理对抗”,因为你越强加于他什么,相反面就离他越远。短缺原理的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合适的时机。为什么**总是发生在先繁荣后萧条之后呢?比如夺取孩子原本拥有的权利会使他反叛。拍卖行就特别善于运用短缺原理(最终的成功者像是失败者,而最终的失败者反而像成功者)。
总结:影响力有好的一面,同样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要善用它来使事情向好的一面去发展,同时,我们要用理性去发现和抵制那些利用影响力来获取我们自身利益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