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摘 要: 高职院校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实用性人才,共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高校的人力资源主要以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为主体,只有通过科学、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才能合理挖掘教师的潜力。
关键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专业实用性人才,但存在人才培养理念落后、内部师资力量不足等许多不足。不完善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尤其突出,已经影响高职院校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应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通过一系列措施,使从事高职教育事业的人才尽其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为学校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树立人力资本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岗位分析、员工培训、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等具体工作,着重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凭借快捷、便利、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已经在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学校也应根据学校实际,整合师资力量,购买、开发、调试适合本校的人力资源管理“E”模式。
二、加大员工培训开发力度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专家李宏飞在她的《职业化――21世纪第一竞争力》中指出:中国的人力资源数量巨大,但质量不容乐观。学校教育,只是在知识上做了准备。而这些人要适应社会的要求,还需要社会、组织对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二次培训。这不仅包括技能方面的培训,还包括人际交往和行为规范、社会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教育。
高职院校员工培训工作,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 1.抓好新进员工培训工作。新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是社会其他行业转行,很难短时间内完成身份转换,胜任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校最好能从思想上、业务上和技能上给予帮助,对工作单位的概况、有关的规章制度及办事流程、教学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恰当的培训教育,做好教师骨干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2.完善培训开发制度。与其他一般意义上的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工作更加注重应用型、实践性和技能型。从一定意义上讲,提出了更高的培训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也要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3.实施教师“走出去”战略,大胆鼓励教学一线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下基层锻炼,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 4.大胆鼓励教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相关教学方式、方法或者课程创新,从而能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检验培训效果。
三、建立重视人才的激励机制。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构建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优化一些能够发挥他们专长的岗位,充分给予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对人才的奖励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双管齐下,充分激发教职工参与教学、科研与管理的积极性,逐步建立综合奖励为主、单项奖励为辅,特殊人才专门奖励的分配机制。
在张弛有力的激励机制中,始终让各类人才有压力、有动力、有地位、有机会、有荣誉、有回报。建立多层次激励机制。根据各院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运用工作岗位激励,尽量把职工放在他最喜欢、最适合的岗位上,培养职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运用参与激励,吸引职工参与本院校教学管理,以培养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满足职工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以“教代会”的形式,让职工代表参与本单位重大决策和教育教学管理,直接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呼声。
四、建立教师绩效管理的有机体系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适合学校实际发展需要的绩效管理体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在规划、培训开发、激励与薪酬等各项工作的工作成效,也决定着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制度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阶段,并不能实现对人才的激励作用,反而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大家容易产生“混”的消极思想。
在知识经济时代,谁能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谁就能在培养知识经济人才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和领先地位。“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人才也已成为学院确立竞争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现代学校管理理论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经济理论的发展,我们有必要从现代经济理论中汲取营养,拓宽学校发展的思路,丰富人力资源理论。
实施岗位设置与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聘后考核评价工作机制,是今后一段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学院通过推进岗位聘任制度,实现教职员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由职务聘任转向岗位聘任,最终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这一渐进过程。在高校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工作中,应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实现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常荔.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化管理的战略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30.[2] 董洁,徐洪林.当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5年04期.[3]杨剑英.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07).[4] 常荔,韩冰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员工心理契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09期.[5]李娟.湖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6] 刘晓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
第二篇: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
高职院校开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前景非常广阔,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主要是由专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人力资源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和提高难以与企业接轨。文章剖析了目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指出有效解决途径是必须建立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要重视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要加紧建立校内实训室,同时还应该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内的专业能否良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而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又直接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目前,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1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课时太少,教学形式单
一、缺乏创新并且时间安排不当
实践课时少是目前高校各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包括军训和劳动等时间在内,仅占总课时的10%~20%。长期以来,高等学校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各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普遍较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使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实践环节少,学时数少。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办学历史不长的年轻专业,其基本理论框架尚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就更加困难了。提到实践就想到建立实习基地、专业调查等传统项目,而如何用创新的理念整合政府、企业资源,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是一个从长计议的问题。目前高校的模拟实验教学、实务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十分薄弱,比较成熟的实践教学教材也十分缺乏,致使其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也缺乏创新。
1.2 校内外实习基地匮乏
校内外企事业单位一般对接纳实习学生不大愿意,怕麻烦,加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其单位的涉密部门,有些商业机密不愿往外泄漏,所以更难接纳学生实习。再者,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到企业实习学生日益增多,造成企业接纳困难,即使企业接受了,对学生的指导也是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加强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2.1 课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要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技能,首先应以课堂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现列举两种教学方法。
2.1.1 课堂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综合培养了各种能力。通过这一系列情景模拟,能让学生体会到公司员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应该如何操作,并在操作中提升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从而能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
2.1.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管理专业运用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它贴近生活和实际,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并调动自身知识、潜能来解决问题,这就拉近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实际的距离。案例教学使用的案例要有代表性,具有分析价值,应该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实情景。它既可是成功经验,也可是失败教训,这些案例可以使学生在将来面对复杂的具体事件时有可借鉴的处理方法。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可事先布置案例,让学生在课堂或课后进行思考,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再由教师精心安排,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2.2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能力培养做到细处
为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我校逐步加强了“工学结合”的力度,增加了实训、实习等多形式实践性教学高效协同办公轻松企业运营—致得E6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的内容,提高了实践学时的比例,强化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操作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
2.2.1 重视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实践环节大致包括课程实训、集中实训、岗位认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几部分,我们要重视这一系列实训实习环节,并且要落到实处。每门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都安排了相当的实训学时,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经典案例,调动学生参与,训练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基本能力。如我校在综合实训环节中,让学生们参与当地人才市场招聘的过程,或作为应聘者,或作为服务人员,通过亲身体验招聘甄选的场面,了解详细过程,对招聘的程序和技能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参与过后,学生们自己搞一个模拟招聘会,从岗位说明、招聘表设计、简历投放、甄选到面试提问等,都是同学们自己设计进行的,全校许多专业学生热情参与。通过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使得他们对理论知识有一个体会玩味的过程,对招聘相关的能力有了更好的掌握。
2.2.2 建立校内专业核心实训室,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配合课内实践教学的需要,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深化,在原有共享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专业实验室。以小组讨论式布局,有利于学生在对相关模块的仿真实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组内讨论、交流和协作,并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2.3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架起就业桥梁
两年来,我们已经与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南方人才市场代理部、广州市场、南方人才网、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广州仕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外商大酒店、侨鑫集团等1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一种新的互动双赢的合作模式。一方面,我们将这些单位作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前往参加专项技能的实训。另一方面,部分实习单位也在学院挂牌,成立“培训基地”。由学院委派一些专业教师为这些企事业单位进行员工培训、讲座,或提供咨询服务、活动场地服务等等。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能为学生的就业架起一座桥梁。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一些主要的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我们走出了一些新路子,也找到了一些新方法,教学质量确实有所提高。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改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3.1 符合自己特色的高职高专教材或讲义还比较缺乏,需有计划、有步骤地与一些企业专家合作,开发《绩效管理实训》、《薪酬福利管理实训》等教材;此外,部分课程的《实训指导书》编写还不够齐全,而且与工科专业相比,其“工学结合”的特色更是不够突出,需逐步予以强化。
3.2 在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的聘请方面也是刚刚开始,其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在实际操作时,尽管实行了“弹性教学制”,兼职教师在时间上还是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给教学带来较大的不稳定。
3.3 由于实习单位自身工作的特点,在安排实习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很难保证与实习要求的环节、时间、内容等完全吻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系统性、规范性,“工学结合”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总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需要抓好实践教学,但由于专业不同,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搞好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任课教师的大力探索,也需要校方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
高效协同办公轻松企业运营—致得E6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和对策(范文模版)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和对策
2011-9-26 11:5 李浩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对策。关键词:人力资源 管理问题 对策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当代企事业单位的关注和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其人力资源的管理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和矛盾,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并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涉及面广,包含矛盾因素多,尤其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受到了制约。其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轻视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大部分企业都在过于追求着经济利益,却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中小型企业:①中小型企业缺乏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某些小型企业中,几乎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管理部门和体系建设,因此,造成企业未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②某些企业认为,只有经济效益才能带动企业的发展,只看到当前的经济利益,企业的管理人员未能从长远的角度来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管理和开发;③由于部分中小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够,造成对人力资源的资金、人员等投入过少,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二)企业缺乏合理的用人制度和机制
大部分的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由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过于关注人的资厉,轻视个人的专业能力和创造性,造成企业内部优秀的人才难以得到提拔和重用,导致人力资源的形式化,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对企业的基层领导的选拔和考核上,存在过多的利益关系,造成一种“能力差的当领导,专业技术强,管理能力强的人当员工”现象,进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
(三)企业对员工的缺乏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方法
企业领导者和企业管理者缺乏对员工的全面认识,缺乏采用有效激励机制来鼓励员工认真工作。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管理员认为员工不能做个人的自我激励,而是在其管理员的话语的激励下,才能形成激
励,这明显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进而造成对激励措施的认识不够。尤其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员工在没有获得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一般是不可能对企业过多的奉献自我劳动力和自我激励。
(四)企业缺乏自身特有的文化,或者文化滞后,以及文化的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不相接,相脱离在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当存在一种属于本企业的特有文化,把文化变成企业的灵魂,才能加强企业员工与企业的目标、发展形成共识,才能鼓励员工为企业不断奋斗。大部分企业对企业的文化建设不重视,并且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相背离,导致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相结合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企业只是单纯、一味的停留在喊号上,难发激发员工的企业评价翁的归属感和员工积极的主观的能动性。
三、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企业领导人和管理者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加以投资建设
中小型企业由于其规模小,人员少的原因,其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力度不够,其领导者和管理者认为员工流失对其影响不大,而且员工的招聘比较容易。这种认识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容易造成企业人才的中断和关键人才的缺乏,进而会造成企业生产的中断。因此,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而且要加以重视,企业只有依靠稳定数量的员工和掌握关键、高端技术的人才能够带动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建立合理的用人、选拔人才机制,为企业员工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
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选拔制度,对于能力优秀的,表现突出的人才要给予奖励和职务的提升,以此来鼓励和加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吸引外来的人才。要严格控制和避免利用关系来提升职务或者获取奖励,不然,会造成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造成员工认识自我奋斗的价值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和重视,反而会造成企业人才的流失,尤其是掌握关键技术的员工的流失,这将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要高度重视企业的环境,为员工营造和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才能让企业员工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三)建立科学的激励措施
企业要建立基本的福利保障机制,以保证员工对企业的依赖。对于工作上表现突出的,积极主动的,专业能力强的人才要给予一定的薪金以及职务提升,并对激励措施和机制加以完善,进而可以减少和避免人才的流失。
(四)建立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
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将企业的员工和企业发展凝聚在一起,使企业人员能为企业的不发展而不断努力,不断创新。用具有实际的文化来促进企业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可,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一直倍受企业的关注和重视,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的管理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和制约,致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得不到更好的发展,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企业效益不佳。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并探讨了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冯志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9,(11)。
[2]夏光,《人力资源管理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第四篇:商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商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商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2010-06-29 18:58:26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商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商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2)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已完全步入市场经济国际化时代。面对外资银行以其高薪、出国培训机会、良好的职业发展等竞争优势来与国有银行进行人才争夺,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建立一套比外资银行更先进、更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合理配置资源,开发员工的潜力,采用全球经营的思维和理念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才能获得动态核心竞争力,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一、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商业银行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复合型人才不足较为突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总量过大,但人才结构却不合理。一是管理人员比重过大,业务人员却日益紧缺;缺乏骨干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不能适应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二是银行的高素质人才大都集中在一级分行以上层次,基层机构的员工素质则普遍不高,这种不合理的员工结构降低了银行内部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率,加大了新业务、新产品开发和推广的难度。三是大部分员工的知识陈旧,业务能力不强,仅熟悉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等业务。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懂营销业务,还懂证券业务、信托业务、保险业务等的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
2、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是缺乏激励机制,突出表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一是物质激励力度
较小内容单一,且忽视员工的精神需求。商业银行主要采用工资、奖金的物质激励方法,手段单一,缺乏其他激励手段的综合配套使用,缺乏优秀企业文化、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的有效激励。二是工资薪酬体系不能正确反映员工对组织的贡献,对内缺乏公平性与激励性,对外缺乏竞争性。三是考核晋升机制方面流于形式。员工考核评价不能为人才的合理晋升、正确提拔提供必要的依据。
3、员工的教育培训机制尚待健全
员工教育培训的计划缺乏步骤性、层次性和预见性,且投入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的年人均培训费在 500 元~ 600 元左右,而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员工年人均培训费用都超过万元。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给员工提供的培训内容大多较注重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员工素质和潜能的开发培训,特别是中高层次的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跟不上发展的要求。每年投入与产出比不高,低层次重复培训仍然挤占了本
来就十分微薄的培训经费;培训评估反馈系统不完善,考核标准弱化,缺乏培训激励机制等;培训与使用也有脱节现象,员工受训后无用武之地。
4、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一是绩效考评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各商业银行普遍尚未建立健全工作分析制度,对不同类别、不同职级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要求等工作描述与工作规范未作明确的界定,使绩效考评缺乏科学的依据。同时,绩效考核部门往往与绩效实施部门相互脱节,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这样便使绩效考核的准确性打了折扣,也使绩效考核失去了其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考核角度单一。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对员工的考评标准使用统一的 “德、能、勤、绩” 这一类抽象、模糊的指标,难以量化和具体评价,使绩效考评缺乏可衡量性与可操作性。三是绩效考评多流于形式。各级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考评既缺乏公开的
交流与反馈,又未将考评结果与职务晋升、工资分配、培训与开发、岗位轮换等结合起来,考核难以起到 “奖优罚劣” 的激励作用。
二、金融全球化下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引入市场机制并加强员工的选拔和配置
一是改革银行经营管理者的选拔机制,引进市场配置机制,把组织选拔和市场配置两种方法相结合运用;取消银行经营者行政级别,实现银行家职业的市场化。
二是通过科学的职位分析和评估,优化职位设置,对职位进行分析,明确各职位的内部等级结构,形成新的职位体系,彻底改变因人设岗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在内部调整职位时,按照职位等级选拔人员,凡等级晋升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测评,择优录用,大力推行领导岗位竞聘制和重点岗位竞争上岗制,改论资排辈为以能力及业绩论高低,在用
人上形成公平竞争基础。
三是商业银行应结合银行再造,突出主导业务、盈利业务的战略配置员工,形成 “客户中心型” 的人力资源配置新格局。大力提高资产类员工在业务人员中的比例,精简效益低下的营业网点,压缩现有庞大的柜员队伍,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度,不断充实扩大银行外勤队伍。调整人力资源结构,积极稳妥而又有效地实施裁减和分流富余人员。
四是有组织、有计划地从海外引进熟悉国际惯例、国际金融与法律的高层次金融专才,尤其是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办跨国经营业务所需求的优秀人才。
2、健全激励机制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收入分
第五篇: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才建设。本文简单分析了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阐述了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面临的竞争日益加剧,一直以来,我国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给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无形压力,人力资本在这一经济浪潮中起着巨大作用,成为竞争的主体。人力资源作为掌握和创造企业核心技术的主体,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没有人力资源有效发挥作用,再多的物质资源也无法更好地实现其本身价值。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无法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很难保证施工质量,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立足之地。建筑行业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进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探究与开发,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素质,以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一、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简要分析
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施工企业都拥有数量充足的技术人员,并且每年都会接收不少大学毕业生,源头似乎是“水源充足”,表面上看人力资源供给很充足,人员足够使用,但是由于施工企业本身工作环境的恶劣,再加上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人员流失率不断增加,不可避免的使得一些掌握高技术、拥有丰富经验、在本企业不能展现自身才能,希望有进一步发展的高素质人员流失,这些人员一旦遇到其他企业提供高薪、更好的发展空间、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就会跳槽走人,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此外,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素质普遍低下;员工考核和激励制度不完善;企业文化建设落后,缺少人文关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收集相对困难。因此,如何留住既有知识又有素质的人才、使其更好的发挥价值、更好的为企业做贡献,是当今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文化程度低,素质普遍低下
在建筑行业中,人员需求量大,人员结构构成复杂,文化程度较低,素质普遍低下。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施工建设,除了部分管理人员外,大部分人员专业技能较少,部分负责施工的班组人员学历较低,有的甚至没有受过教育,是由早期包工头发展而来的,因此在级别之间传递任务与要求时会产生信息偏差,从而导致工作失误,降低工作效率,增加企业成本。建筑行业人员素质较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人员流动性很大,给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一些困难。
(二)员工的考核和激励制度不完善
企业的考核制度对员工的工作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考核和激励制度不完善,绩效考核方式落后,在考核中缺乏实际意义,流于形式主义,建筑行业人员考核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没有将考核结果应用于工资与奖励发放,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企业职工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建筑业员工大多松散,工作消极,缺乏主动性,团队协作精神相对缺乏,合作能力较差,时间观念不强,纪律相对涣散,员工工作责任心不强,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三)企业文化建设落后,缺乏人文关怀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工作环境较其他行业来说,处于劣势地位。大部分管理者与一线工人一样同处于工地,他们办公地点位于施工现场,有的技术岗位人员要时时位于施工现场指导工程进展,办公室是钢板房,虽然配有空调和一些常用设施,但工作环境与其他行业没法做比较,管理人员宿舍与办公室一体,一般楼下是办公室,楼上是宿舍,工作环境单调枯燥乏味、待遇差,缺乏人文关怀。由于建筑行业主要业绩是确保工程施工进展,因此按时完成工期是他们的主要任务,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使得该行业工作人员无法享受到写字楼上班人员舒适的工作环境,比如:舒适的茶水间、下午茶、咖啡、员工活动等一系列人文关怀待遇。除此之外,该行业由于环境特点,女性人员比例较低。
(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收集相对困难
随着建筑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由于施工行业自身的特点,很多建筑企业项目分布于国内各个地区,有的工程项目甚至延伸到国际市场。虽然目前的信息传输十分便捷,但是由于许多工程项目所在地比较偏僻,并且施工企业信息建设比较落后,因此对分散的人力资源信息难以及时收集和传递,信息获取往往具有滞后性,这使得建筑行业人力资源实时管理产生巨大困难。
三、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法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完善人才招聘机制,提高准入门槛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建筑行业人员素质低下问题,必须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观念,努力吸收现代社会的新思想、新动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人才招聘计划,该计划的建立必须立足于企业中长远发展目标,有利于组织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制定良好的人力资源计划,加大招聘力度,提高招聘人员质量,多招聘一些有技能、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人员就业。其次,企业还应该摒弃传统的招聘观念,招聘更多优秀高质量人才,提高招聘人员专业技能,完善用人制度。招聘人员作为企业的代表,言行举止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代表着企业的整体形象,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能否吸引到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实时掌握员工动态,建立完善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将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综合起来考核,从而确保人力资源部招聘到的人才符合各部门的实际需要。
2、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
做好培训工作,促进员工发展,使员工掌握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使员工更好的发挥潜能,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企业。而且培训能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更好的服务企业,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一般来讲,培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训目标的确定,企业组织培训,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培训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创造更高的价值,因此,要想做好培训工作必须确定好培训目标,培训目标的确定是培训工作开展的基础性工作,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培训目标确定后,还需要确定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经费等一系列问题,二是培训过程实施,培训进行过程中,要根据人员的类型确定培训方法,从而提高培训的效率,另一方面是确保培训结果的有效性,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学员的方法来确保培训内容的有效性。
(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体系
绩效考核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员工有激励作用。建筑业需对员工进行激励机制的约束,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级标准,按照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来决定员工的薪酬分配,并将考核结果用于薪资和奖金发放,这样就形成一个链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更加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薪资,无论哪个行业要想留住高素质人才,必须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当前建筑企业实行管理人员与劳务人员分离的管理模式,因此薪酬制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薪酬制度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各方面因素,设计具有层次性、弹性、针对性的薪酬制度。由于建筑行业项目制管理特点,薪酬的确定应该将个人岗位绩效与项目总体效益结合起来,同时要发挥市场决定工资的机制,参与市场劳动力定价,岗位工资的制定,要参考同行业中其他企业同岗位薪资水平,确保薪资制度在企业内外都具有竞争力。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1、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注重管理的变革
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随着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人力资源管理要建立在企业宏观管理基础之上,因此只有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才能从整体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脱离之前存在的弊端,制定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制定必须要以企业战略为主导,以企业远景所确定的目标为方向,并随着市场整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积极进取,从而实现行业、企业、职工目标的统一。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关注员工需求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人性化制度建设,建筑行业建设企业文化必须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从员工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员工情况,使员工有一种“家”的感觉。企业领导要重视情感关怀,经常与员工谈心,企业不定时组织员工带家属参加的活动,增强员工归属感,改进工作环境,定期发放基础生活用品作为慰问。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增强员工归属感,提高员工工作精神状态。建筑企业要想保持和维护好自身竞争力,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讲究企业信誉,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科学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如今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水平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关键点,作为现代施工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时代所带来的便利性,建设计算机管理系统,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分布进行系统全面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对企业的人员进行分类整理,确定出待开发、培养以及需要及时引进的急需人才,并根据不同人员类别制定出不同的人员评价体制,注意及时收集分散于各项目部人员的评价信息,做到及时改进,使得人力资源制度为企业选人、育人、留人和用人提供依据。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高度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整合。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人力资源是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对建筑业的管理和经营有着重要作用,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才能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建筑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大管理力度,并认真研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积极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避免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影响。只有建筑企业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才能有效的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对于存在的部分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改进和完善,实现企业和员工利益的最大化。
最近几年建筑行业进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期,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都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加入WTO以后,国外建筑行业进入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也给建筑行业带来了生存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建筑行业,将是一个活力四射的行业。(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左亚静.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8).[2] 曹圆圆.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2015(11).[3] 孙孔鹤.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上半月,2011(8).[4] 张鑫.浅析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