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市委工作报告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市委
工作报告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共产党XX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XX市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XX市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启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规划,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认真总结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市委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务实争先,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六届市委工作的回顾
中共XX市第六届委员会工作期间的四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年。四年来,在中共鞍山市委的领导下,面对复杂的形势与任务、机遇和挑战,市委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超常发展、保先升位的思路,抓改革、促开放、谋发展、保稳定,较好地完成了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坚持以推进经济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牢牢把握发展主题,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围绕支撑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持续实施项目建设“三百工程”,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发展环境,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XX年未,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66亿元,比XX年增长43.2%。地区财政收入15.4亿元,增长11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亿元,增长33.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4.6亿元,增长89.8%。外资调入额9457万美元,增长101.2%;出口创汇实现2.4亿美元,增长69.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5元,农民人均收入5060元,分别增长30.9%和20.6%。
(二)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培育最具活力的非公有制经济、建立最为规范的市场机制、塑造最佳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行企业改革,加快国有商业、交通运输业转制,加速民营企业体制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审批事项减少到192项。推行财政体制改革,调整镇区财政体制,改革预算编制办法,规范政府采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推行镇区事业单位改革,压缩机构和编制,理顺管理体制,转变工作职能,促进了镇区事业单位的规范运行。深化农村改革,推行兑换粮食直补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就业和完善保障,建成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监察三位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安置就业4.2万人,安置“零就业家庭”就业886户、925人,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以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生育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完成失业保险并轨工作,积极发展商业性保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稳定形势明显好转。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作为全局工作的突出任务,持续开展突出信访问题和社会问题专项治理,整合信访资源,完善信访机制,启动运行人民来访接待中心,有效处理一批重点信访问题,信访总量大副下降。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严打”、“禁赌”等预防和惩治犯罪专项整治行动,组建社区和农村流动派出所,建立现代化交通指挥系统和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构建完善的治安防控体系,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建立突发性事件、公共卫生防控和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处理机制,有效处置各种突发性事件,成功阻击“非典”和“禽流感”疫情,战胜洪水等自然灾害。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欺行霸市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无邪教创建活动,防范和处理“法轮功”取得胜利。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维护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四)各项事业协调进步坚持以建设现代城市为目标,不断优化城乡基础设施环境,连续实施XX河综合整治、绿色覆盖、小城镇建设、城乡路网改造、城乡电网改造等大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大农村小城镇建设,形成以腾鳌、西柳、南台等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农村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双高”普九工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积极发展城乡文化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异彩纷呈。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全面加大市中心医院、中医院、正骨医院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医疗服务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依法加强环境和资源保护,实施小流域治理和东部矿区、西部沿河污染整治,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
精神文明成果显著。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时代发展、社会实践和群众需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双十佳”、“四型机关”、“青春建功”等道德实践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活动,公民法律意识普遍增强。突出诚信社会建设主题,广泛开展“文明行业示范点”、“文明企业示范点”评比,“文明行业窗口竞赛”活动及农村“创六户”活动和“四个一”工程,发展企业文化、市场文化和社区文化,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创新、争先”的XX人精神,形成了文明、向上、和谐、有为的精神风貌。积极开展“双拥”活动,推进军民共建,连续五届保持省双拥模范城荣誉。
(六)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制定实施《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实施意见》,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各级班子、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显著增强,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加强和改善对统、地方武装等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立足职能,服务中心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坚持“全省创一流、鞍山站排头”的目标,全面完成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任务,牢牢群众满意、解决身层次问题、开门搞教育等重点,把先进性教育与发展区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的,探索了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干部选用管理机制,规范干部绩效评价体系,加大领导干部调整和公开选拔工作力度,实施镇局级党政正职拟任或推荐人选全委会票决制,推动了干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了“三级联创”活动,实施村级班子素质建设工程,强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业市场、中介组织和社区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活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市市直部门开展争创“最佳机关”、“最佳工作者”的双佳竞赛活动,机关建设水平和机关干部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抓源治本工程,对纪检监察派出和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深入开展“家庭助廉”和“联心户”活动,强化案件查办,加强纠风治乱,严格执法监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党风廉政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回顾过去,六届市委所取得的工作业绩,是中共鞍山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一班人精诚团结、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班子齐心协力、通力配合、步调一致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围绕中心,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胸怀全局,务实进取,无私奉献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围绕中心,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胸怀全局,务实进取,无私奉献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各界以及中省直驻海单位、驻海部队鼎力支持、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XX市第六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所有关心、理解、支持、帮助和参与XX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客观地看待市委六届委员会以来XX的发展和我们的工作,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济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增长方式有待于进一步转变;能源、资源、环境及资金等瓶颈性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各项事业还存在着滞后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平衡;历史积淀的矛盾、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发展中的困难大量存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很大,建设和谐XX的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有薄弱环节,少数农村党支部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问题仍很突出,一些党员干部能力不强、作风不实、精神不振的问题仍然存在,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新一届市委的主要工作
七届市委工作期间的五年,正处于我市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五年里,我国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将持续深入实施。我省明确提出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和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深度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经济带、辽东半岛开放型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等战略,这样的宏观环境为我们利用优势、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建设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利机遇。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紧迫意识,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宽视野,找准定位,努力学习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以及省内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XX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崭新阶段!
为此,确定今后五年市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通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强抓双重机遇,坚持五业并重,提升三化水平,建设和谐XX,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按照这一指导思想,确定我们的奋斗目标是:经济持续增长,未来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口径税收、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要力争实现翻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在翻番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突破;出口创汇总额年均增长要达到16.8%,外资调入额年均增长要达到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4%和10%。在全国百强县评比中的位次要有大幅前移,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城乡建设全面加强,现代化开放型中等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功能逐步提升,农村城镇化率要达到55%,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城乡建设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有序,整个县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道路。
为了实现上诉目标,今后五年重点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突出中心,做强县域经济
牢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打造优势产业体系。坚持五业并重,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着力培育独具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要全力提升矿产业,利用镁砂、滑石资源优势,引进现代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精深加工的比重,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换代,力争到XX年,矿产品的精深加工比重达到70%以上,实现产值440亿元。要全力提升钢铁产业,立足钢铁业现有优势,依托鞍钢牵动和辐射,大力发展钢铁精深加工和延伸加工产品,打造以西洋集团、峰弛集团冷轧薄板、后英集团硅钢片和东四型钢等为核心的钢铁产业规模化生产格局,力争到XX年,钢材产量达到400万吨,实现产值290亿元。要全力提升纺织业,依托纺织业传统优势,以西柳服装市场为载体,以辽宁XX纺织纺织工业园、感王高科技轻纺工业园为龙头,积极培育壮大捻织、印染、制衣等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名牌产品,增强纺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力争到XX年,培育1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省内行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500亿元。要全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做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大农业示范园区,做优农事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北方农产品加工基地,力争到XX年,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65%,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要全力提升现代集贸业,借助专业市场发达的优势,坚持以西柳服装市、南台箱包市场改造和提档升级为重点,巩固发展建材、农机、南果梨等专业市场,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同时利用交通区位优势,构建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发展农产品流通组织、中介服务以及信息产业、社区服务业、旅游业和现代商业,力争到XX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500亿元。
二要推进项目建设工程。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打造经济发展载体为重点,全面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继续实施项目建设“三百工程”,积极推进辽宁XX纺织工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引进、筛选、建设和储备,坚持技术含量高、市场覆盖率高、资源消耗低的项目引进标准,瞄准国内外知名和跨国公司,持续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龙头型项目,打造支撑经济发展的项目集群。要发挥开放的牵动作用,整合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载体,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发挥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强化政府服务,改善发展环境,制定发展规划,创新发展模式,引导企业树立竞争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制定政策,健全机制,落实措施,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营企业向农业、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投资,支持民营企业与国外大企业、大财团进行联合和对接,推进民营企业外向化、规模化发展。要发挥园区的载体作用,以XX、腾鳌两个开发区为先导,以XX纺织工业园、感王高科技轻纺工业园等各类园区为支撑,统一规划建设,加强产业引导和项目调控,促进新上项目全部进入园区,现有分散型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构建产业集群化、企业园区化的发展格局。
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优化结构为主线,围绕做强做大五大优势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旅游、电子信息、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产品竞争力。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体系,鼓励大中型企业创立技术研发中心,大力引进、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实施科技项目300项,推广科技成果200项,实施专利150项,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份额要达到60%以上。要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加强以高科技人才、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全市人才总量要达到7.5万人。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取向,注重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效益的统一,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建设,强化源头防治污染、面源污染和保护生态,健全环境监管机制,依法加大对矿产、印染、钢铁等行业重点排污企业的治理力度,保护土地资源,搞好矿山生态恢复,努力创建生态市。
(二)统筹协调,注重全面发展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共同进步。
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理念,本着“优化布局、完善功能、统筹城乡、集约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经济发展搭建平台。要研究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统筹搞好城乡建设规划,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和改造,搞好XX河整治工程,加强城市环路内路网建设,完成老城区改造,合理开发城市各类资源,到XX年,城市规划用地规模要达到36平方公里。要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坚持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之路,以各具特色的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发挥小城镇积聚牵动作用,加快道路、电力、供水、通信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镇村积极探索农村集中居民住宅区建设,改善农村居住条件。要全面整治城乡环境,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基本生活条件问题入手,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推进农村清垃圾、清路障、清柴垛、清污水和改宅、改水、改厕、改灶、改路、改圈工程,推广使用新能源,切实解决“脏、乱、差”问题,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良好环境。
二要大力发展各项事业。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注重社会全面进步。要发展教育事业,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城乡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落实免除中小学学杂费等政策,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及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民就业能力,奠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基础。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搞好公共文体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着力培育一批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具有XX特色的文化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发展卫生事业,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级医院、镇区中心卫生院、村级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速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要达到100%。同时,要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
三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拨、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要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加强人大班子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地方国家权力,充分发挥各级地方人大组织的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仪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全面调动和发挥统战、人民武装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特别要完善“一事一议”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强化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提高全民法制意识、法律素质和依法治市水平。
四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和谐稳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把“八荣八耻”作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活动,调动全民积极参与、共同实践,引领社会风尚。大力推进诚信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素质,打造文明、诚信XX。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巩固和完善城乡居民最底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住房援助、就学资助和应急救助等制度,加大扶贫帮困和扶贫开发力度,解决好贫困人群生产、生活问题。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大信访工作力度,强化人民来访接待中心职能,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打造平安XX为目标,坚持严打方针,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龙头,对各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毒品犯罪、社会丑恶现象露头就打,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严密防范处理邪教活动,建立健全城乡治安防控体系和社会预警体系,加大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营造平安、和谐、充满正义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消除各种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三)抓住关键,落实推进措施
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一要坚持科学规划。坚持把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相结合,纳入长远,统筹考虑,科学求实,全面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规划各项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充分体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充分考虑承受能力,依据生产力发展和财力增长的状况,区分轻重缓急,做到阶段性任务与长远目标有机衔接,防止盲目攀比、急于求成,最终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充分体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突出生产发展的中心地位,紧紧围绕推进工业化,发展现代化,繁荣第三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再就业,促进人民群众增收。同时,重视精神文明、各项事业、人居环境、民主法制等方面建设,完整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使各项内容之间有机相联,形成完整的规划指标体系。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论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增强新农村建设主体参与实施的原动力。
二要健全推进机制。坚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健全机制,整合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建立任务明确、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制,形成以农民为主体,镇区为基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要建立支农资金保障机制,市本级财政要在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进行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开源节流,依法加大税收征收力度,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制定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金融信贷向农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发展,支持园区建设,引导农民和社会投入开发农业、建设农村,形成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认真研究国家、省、鞍山市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针对财政政策、产业导向等方面政策的研究,广泛争取上级在扶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经济项目等方面的资金,整合资金资源,拓宽财源渠道。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加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
三要注重典型引路。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行动,注重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突出发展县域经济的中心任务,围绕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创造新生活、倡导新风尚、提供新服务、构建新体制,大力开展城乡共建、党群共建、军民共建、村企共建等示范活动,集成资源,整合力量,为不同战线、不同社会层面以及不同资源和不同发展水平的镇村提供典型示范,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特别要充分发挥我市确立的新农村建设20个示范村、20个先进村和20个重点扶持村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分别研究发达镇村、较好镇村和相对落后的镇村建设新农村的模式和途径,实行分类指导。要总结、宣传和推广典型经验,评价建设效果,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有机互动、整体推进的全市新农村建设良好局面。同时,认真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和新办法,在新农村建设模式、农民增收途径、乡风文明建设、村容村貌改善、民主管理方式等各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标准和水平。
(四)强化党建,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用创新的思维和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力提升执政能力。要加强各级班子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强领导干部对自主创新工作的决策意识、执行意识和监督意识,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要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着力选好配强镇局一把手,把那些真正“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实现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的合理梯次配备,拓宽干部交流层面,完善干部交流机制,促进干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要改进领导方式,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研究探索新形式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任用机制。要严格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范干部推荐、考察、任用工作责任制,牢固树立公道正派选人用人观念,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坚决杜绝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不良现象,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要健全干部选配机制,大力推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公开选拔、任前公示、任职试用期和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等做法,继续坚持镇局党政正职全委会票决制,逐步探索镇局主要领导干部的配备上会办法。要以解决干部“能下”为重点,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末位淘汰制度,逐步形成择优进入、有效激励、正常退出的良好环境。要建立科学的干部考评机制,以领导干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实绩为重点,进一步健全《镇局级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增强考评工作的操作性、约束性和准确性。要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诫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重大事项报告等各项制度,保证和促进干部健康成长。
三要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巩固教育活动成果。认真总结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要提高党员素质,建立长效的学习培训机制;加强党员规范管理,建立和落实党员组织生活、民主评议、监督约束等制度,推行党员实名制管理办法,重视退休、退职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建立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要保障党员权利,建立多元的党内民主参与机制,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党员的人文观念,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活动,设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推进老党员安居工程,提高党组织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要发挥党员作用,积极探索党员服务群众的方法途径,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优化党员结构,建立规范的自我纯洁机制,健全党员评议、党员警示、限期整改和不合格党员处置等制度。
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牢党的执政基础。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积极探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方法途径,制定并出台村级干部的选人用人标准,完善村级干部管理制度,切实将各级党组织打造成领导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农村,要继续开展“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明确管党职责,严格落实考核评比和奖惩制度,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管党意识模糊,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深入开展“三培养”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增强村级班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切实解决农村党员理想信念淡化、致富带富能力不强的问题。加强后进村党组织整顿转化工作,切实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的问题。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大力推行村党支部书记与村主任一身兼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规范村“两委”班子工作制度,切实解决村“两委”班子不协调的问题。在社区,要积极开展创建“五个好”、社区党建示范区和社区党员自愿者服务等活动,建立完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切实解决社区党员教育难、管理难、活动难的问题。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原创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要以扩大党的覆盖面为重点,充分利用依法组建工会等优势,加大党组织建设力度,着力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实现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组建率、企业党建指导员选派率、企业党的覆盖率等三个100%的目标。在机关,要大力开展“四型”机关建设和“双佳”竞赛活动,全面提高党政机关建设水平。
五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要深入开展反腐败倡廉教育,特别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和政绩观教育,认真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廉政文化“五进”活动,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一线搞好调查研究,促进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要推进源头治腐,深化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政府采购等制度,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搞好纪检监察机关对派出、派驻机构的建设管理,促进职能充分发挥。强化党内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投资服务,严厉查处“三乱”行为,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要坚持以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违反党纪的案件为重点,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贪污贿赂,利用人事权、司法权、审批权谋取私利的案件及商业贿赂案件、失职渎职案件,特别是发生在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中的腐败案件,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面对时代的要求、发展的重任、群众的期盼,让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在中共鞍山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百万人民,真抓实干,开拓奋进,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大寨镇党委书记 邓毅伟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行动指南。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新农村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举科学发展观的大旗,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要求,把“三农”工作的重心放到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农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来,把工作目标定位到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上来,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举措,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我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近七年基层工作中,对广大农村的长远发展也有一些理解和看法,现从生产发展、生
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谈谈大寨镇是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基本概况
杨陵区大寨镇位于杨陵区西北部,东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陵区街道办、揉谷、五泉镇接壤,境内土地平坦、肥沃,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共有13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17101人,4336户。全镇主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优质杂果、苗木花卉和小麦良种等主导产业,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72元,比2005年3551元增加了3721元,年均增长15.5%。2010年6月被省委授予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先进乡(镇)党委。
二、围绕二十字方针,创新工作思路
大寨镇的新农村建设,在立足镇情基础上,始终坚持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原则,创新工作思路,有开拓性地开展工作。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
大寨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因此农业产业发展是农村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何做好产业发展这篇文章,费尽镇党委政府心思。在进行了广泛、综合调研、讨论后,2009年全镇乘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大好机遇,认真实施“五个万”工程,着力发展“八大产业”,积极争取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功能,带动了以高效设施农业、优质杂果、畜牧养殖、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在随后的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高产、优质、高效的多膜覆盖、立体栽培新模式,引
进新品种、新技术,逐步实施标准化生产,同时成立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建立土地银行10个,为土地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新的模式,全镇共流转和征用土地11000亩,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72.8%。截止2011年,全镇累计发展设施农业大棚1328座,中棚700余亩;建成养殖小区21个,奶牛存栏3200头;引进秦宝、澳源牧业公司建成存栏万头以上奶(肉)畜养殖基地2个;建成猕猴桃等优质杂果基地3100余亩;发展苗木基地3500余亩,食用菌基地200亩。
(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活宽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我镇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要广辟增收渠道,推进惠民工程。一是着力发展主导产业经济,注重加强对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的扶持和引导,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二是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我镇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立足各自优势,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党员科技示范户带头推广新技术、引进新项目、发展新产业,为广大群众做好创业示范。三是全面兑现“家电下乡”、摩托车汽车下乡、粮食直补、大棚补贴、经济林果补助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及产业支持政策,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文明进步。
(三)乡村和谐稳定,促进乡风文明。为了能促进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们以乡村政权建设、公益区建设、六室一中心建设等项目,健全了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村文化室和村民娱乐健身广场,经常性地开展各类科技培训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了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现13个村
基本达到村村有阵地,为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阵地基础。2010年我镇建成485.4平方米的镇综合文化服务站,积极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为13个村的农家书屋各配送了10000余册书籍和600余件音像制品。同时我们加大了计划生育、文明家庭创建和农村的矛盾纠纷排查,在每年开展评选“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每季度初开展计划生育服务月活动,在每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的月报告制度,有效促进了乡风文明,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全镇呈现出社会治安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态势。
(四)强化村容村貌治理,改善人居环境。为了彻底转变物品乱搁、污水乱流、畜禽乱跑等现象,镇党委在大力宣传、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积极争取卫生改厕项目,又结合沼气池建设等工程进行综合整治,全面完成了农户门前统建、后街整治、路灯安装、农村信息网络配套等建设任务,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逐步与城区接轨。不断完善并严格实施垃圾定点堆放、统一清运和“三护员”日常保洁制度,对全镇13个村的垃圾斗进行了统一更换添置,积极开展以村容村貌治理为主题的柴草定点堆放、秸杆还田、道路清理、农村垃圾规范管理等,不断创建文明进步的农村新环境,实现了资源的增值利用和有效改善,绿化、美化、靓化的良好生态环境已初步形成。
(五)健全各项制度,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召唤。镇党委政
府通过完善自身建设,健全管理制度,丰富工作方法等方面来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建立健全便民服务工作机制。我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事部门和人员,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提升工作质量,有效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建立健全便民服务工作机制。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养老、低保、医保、伤残救助等综合性便民服务,为群众提供进一道门办事,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终结的优质高效的基础服务,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工作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先后开展了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了基层村民议事权、村级纪检组织、村级综治维稳组织、村级共青妇组织等,达到村村组织健全,各组织都能按照制度开展工作。特别是为有效维护好广大群众民主权利,我镇深入推行了以村务大事村民公决、村级财务全程公开、和民主评议村干部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工作制度,实行村民提事、群众评事、集体定事、干部干事“四事”民主管理机制,实现了人心和、社会稳、发展快。
践行科学发展观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实需要,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寨镇村域经济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将会进一步的加快,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生活将会早日实现。
谢谢大家!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第三篇: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大寨镇党委书记 邓毅伟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高举科学发展观的大旗,把“三农”工作的重心放到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近七年基层工作中,对广大农村的长远发展也有一些理解和看法,现从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倡导乡风文明、改善镇容村貌、创新农村管理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情况。
一、基本概况
杨陵区大寨镇位于杨陵区西北部,东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陵区街道办、揉谷、五泉镇接壤,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共有13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4336户,17101人,辖区内土地平坦、肥沃,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全镇主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优质杂果、苗木花卉和小麦良种等主导产业,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72元,与2005年人均纯收入3551元相比增加了3721元,年均增长率15.5%。2010年6月被省委授予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先进乡(镇)党委。
二、围绕二十字方针,创新工作思路
常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镇党委、政府成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镇客观现状,立足镇情基础,创新工作思路,开拓性地开展工作。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大寨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在“农”字上做文章是我镇工作的重心,2009年全镇乘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大好机遇,认真实施“五个万”工程,着力发展“八大产业”,积极争取项目建设,充分运用园区功能,带动了以高效设施农业、优质杂果、畜牧养殖、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在随后的产业发展过程中,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高产、优质、高效的多膜覆盖、立体栽培新模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逐步实施标准化生产,同时成立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建立土地银行10个,配备了14名专业技术员,现代农业管理趋于规范化。截止2011年,全镇累计发展设施农业大棚1328座,中棚700余亩;建成养殖小区21个,奶牛存栏3200头;引进秦宝、澳源牧业公司建成存栏万头以上奶(肉)畜养殖基地2个;建成猕猴桃等优质杂果基地3100余亩;发展苗木基地3500余亩,食用菌基地200亩。
(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活宽裕。我镇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开展惠民工程,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一是着力发展主导产业经济,注重加强对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的扶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标准化农业和绿色无公害农业。二是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发挥各自优势,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三是鼓励农民进入设施农业园区打工,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四是全面兑现“家电下乡”、摩托车汽车下乡、粮食直补、大棚补贴、经济林果补助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及产业支持政策,提高群众转移性收入。
(三)乡村和谐稳定,促进乡风文明。为了能促进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们以乡村政权建设、公益区建设、六室一中心建设等项目,健全了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村文化室和村民娱乐健身广场,经常性地开展各类科技培训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了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0年我镇建成485.4平方米的镇综合文化服务站,积极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为13个村的农家书屋各配送了10000余册书籍和600余件音像制品。同时我们每年评选“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每季度开展“文化下乡”服务,每月进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有效的倡导新风尚、传播新文化、弘扬新风气,促进了乡风文明,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全镇呈现出社会治安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态势。
(四)强化村容村貌治理,改善人居环境。为了彻底转变物品乱搁、污水乱流、畜禽乱跑等现象,镇党委、政府在大力宣传、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积极争取卫生改厕项目,又结合沼气池建设等工程进行综合整治,全面完成了农户门前统建、后街整治、路灯安装、农村信息网络配套等建设任务,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逐步与城区接轨。不断完善并严格实施垃圾定点堆放、统一清运和“三护员”日常保洁制度,对全镇13个村的垃圾斗进行了统一更换添置,积极开展
以村容村貌治理为主题的柴草定点堆放、秸杆还田、道路清理、农村垃圾规范管理等,不断创建文明进步的农村新环境,实现了资源的增值利用和有效改善,初步形成绿化、美化、靓化的良好生态环境。
(五)健全各项制度,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我镇通过健全管理组织,完善工作制度,丰富工作方法等方面来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大寨。一镇党委先后开展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了基层村民议事大会、村级纪检小组、村级综治维稳站、村级共青妇组织等,对农村各项工作做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二是深入推行了以村务大事村民公决、村级财务全程公开、和民主评议村干部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工作制度,实行村民提事、群众评事、集体定事、干部干事“四事”民主管理机制,实现了人心和、社会稳、发展快。三是我镇集合各部门业务设立便民服务中心,集中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养老、低保、医保、伤残救助等综合性服务,整合了公共资源,提升了办事效率。
三、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着力发展生产,以产业支撑新农村。新农村建设能取得多大成就,最终要靠经济基础来决定,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重大突破口。一是依托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推广,提高科技贡献率,严格执行认证标准和加工营销企业对农产品品质要求,实行无公害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和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上来,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走农村工业化、村落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把农村变成工业生产
车间,把农民变成工人,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强保障。三要要建立创业激励机制,设立创业基金。引导和鼓励领导干部、机关干部、相关事业人员、特别是历届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业,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上来,为新农村建设再添生力军。
(二)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主体,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是要着力抓好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的培训工作,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二是引导好、利用好、保护好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蕴藏在群众中间的工作热情最大程度地迸发出来,让广大群众在新农村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大展身手。三是加强对农业的社会化服务,镇农业技术部门应整合力量,将服务窗口前移,满足农民群众对技术咨询、农资服务的需要,同时要发挥产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大力培养能人,启用能人,逐步提高农民自我服务的能力。
(三)全面合理规划,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全面调查研究镇情,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逐步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道路。二是抓住重点,积极推进。坚持以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实事,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农民的民心工程。三是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建立党委、政府领导负责、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并加强以村党
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国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实需要,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寨镇村域经济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生活将会早日实现。
谢谢大家!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第四篇: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调查背景:华夏民族自古以农为本,中国迄今仍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而且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民至今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近年来,我国经济稳定繁荣发展,党和国家一方面稳抓经济,另一方面也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连续几年颁布“一号文件”,像一缕缕春风吹进了农民的心窝,温暖了9亿农民的心。同时,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点就是农村的建设问题,只有解决好农村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朋友的根本利益,这样才能夺取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此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情况和农民群众们的意见与看法。
调查时间:2010年1月30日至2010年2月1日
调查地点:湖南省常宁市柏坊镇XX村。调查对象:湖南省常宁市柏坊镇XX村村民。调查方式:走访、询问、交流。调查内容: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前后变化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受益方面和存在大的问题。
总体经济状况:
(一)经济发展:在公元2003年前我们乡村仅靠农业身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质生活:在9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蜡烛照明。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借助于自行车,二只有5%的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5%的人看过黄河牌黑白电视。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里,房屋全是钢筋水泥砖头房,房中的装饰和城里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摩托车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几乎95%的人家都有电视机,DVD,电冰箱等电气设备也在农家是常见的,特别是电话手机等联系设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备。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
(四)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
(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一)新房舍: 中国农民的传统,有了钱,首先要盖房,因而民居的建设水平往往成为一个地方富裕程度的外在体现之一。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经过统一规划而以全新面貌出现的新民居,将成为新农村的标志性建筑符号。在我调查过程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房屋是砖石结构新居,且外观大方亮丽。
(二)新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道路、水电、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逐步齐全。“公路村村通”与“家电下乡”使得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
(三)新环境: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但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没有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像农村的生活垃圾区、污水沟、厕所、畜禽住所并未达到卫生标准而进行规划和建设。这也正是我国农村和发达国家农村的主要差距。
(四)新农民:在调查过程中,文化程度偏低的主要是老一代农民。但是绝大多数青年都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少数接受过高中教育。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和文化道德建设上,我国农村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农民人均受教育只有7.3年。老一代中,40%多没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五)新风尚:当今农村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方面突出了一个“新”字。
当前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该村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诸环节链条不够完整,造成初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重。如常宁市的油茶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是目前市境还没有一家对油茶进行深加工的企业,产品全部都是外销给大型公司加工成茶油。三是产业品牌不够响,传统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品牌不多,不响。这样,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严重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问题二:受多种因素钳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二是畜牧业生产出现停滞迹象。由于该市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可用耕地空间缩减,加上牲猪饲养方法落后,目前农民牲猪、山羊、黄牛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荒山、荒坡都进行了退耕还林,几乎没有多大的空间发展养殖业。
问题三:农业生产中,科技化程度偏低。在当今的农业生产中,仍旧是以人工劳动为主,机械化水平低。农民的技术水平低,所有的农业生产还是经验型、习惯型,农业科技的应用率低。
问题四:周边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就以XX村为例,该村位于湘江河上游,水质清且深,完全可以开发淡水养殖业,河边的滩涂地则可以发展畜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个人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展开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人文体艺系
09级法学一班:李沅松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
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
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大力推动城乡统
筹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进步。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切实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在新的战略机遇期,推
动农村的发展,必须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上来,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以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势。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免费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广大农民享受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lOcALHOSt要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确保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的实现。农村的改革发展,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要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抓好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要处理好农业发展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同农村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