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毛概2018测试题答案

时间:2019-05-14 21:4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厦门大学毛概2018测试题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厦门大学毛概2018测试题答案》。

第一篇:厦门大学毛概2018测试题答案

毛泽东思想概论

(1).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解放区采取的政权组织形式是()(1分)A人民代表会议 B人民代表大会

C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大会 D参议会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是()(1分)A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B宁冈县工农兵政府 C永新县工农兵政府 D莲花县工农兵政府

(3).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会议是()(1分)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4).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针应该是()(1分)A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5).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是()(1分)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 D个体经济

(6).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的是()(1分)A刘少奇 B朱德 C邓小平D王稼祥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和组织者是()(1分)A国民党 B共产党 C中间势力 D东北军

(8).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是()(1分)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9).提出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的人是()(1分)A刘少奇 B朱德 C邓小平D毛泽东

(10).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特点是()(1分)A战争与和平B和平与发展 C革命与发展 D战争与革命

(11).工农联盟建立的基础是()(1分)A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 B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 C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建立农民的革命武装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也就是人民军队区别于中国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1分)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理论联系实际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官兵一致

(13).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是指()(1分)A亲日派

B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C国民党

D地方实力派

(14).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立的国家政权是()(1分)A无产阶级专政 B资产阶级专政

C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D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5).毛泽东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来源是()(1分)A马克思的合作化理论 B恩格斯的合作化理论 C列宁的合作化理论 D斯大林的合作化理论

(1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1分)A资产阶级专政

B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C无产阶级专政

D社会主义的共和国

(17).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1分)A没收一切公共土地 B没收一切土地 C没收地主阶级土地 D减租减息(18).中国共产党开始懂得军事重要性,参与黄埔军校建设的时期是()(1分)A党的创建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9).1946年8月,毛泽东同美国记者谈话时,提出了()(1分)A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著名论断 C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20).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1分)A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

B无产阶级对于小资产阶级的领导 C无产阶级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 D无产阶级对于大资产阶级的领导

(21).中国共产党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主要思想影响是()(1分)A资产阶级思想 B小资产阶级思想 C封建主义思想 D修正主义思想

(22).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的是()(1分)A毛泽东正确的思想 B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 C党的各种文件和文献 D党的其他领导人的思想

(2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属于()(1分)A左派 B中间派 C右派 D顽固派

(24).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1分)A建党初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D土地革命战争后期

(25).1927年至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政权性质是()(1分)A工农共和国 B人民共和国 C民主共和国

D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6).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1分)A发展进步势力 B争取中间势力 C孤立顽固势力 D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27).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制度,是()(1分)A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B自由与纪律的统一 C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D个人与集体的统一

(28).“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中()(1分)A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各占1/3 B共产党员、国民党员、民主党派各占1/3 C共产党员、中间派、知识分子各占1/3 D共产党员、非党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1/3(29).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1分)A革命性与反动性 B革命性与妥协性 C进步性与落后性 D民主性与独裁性

(30).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分)A辛亥革命中 B新文化运动中 C五四运动中

D国民革命运动中

(31).建国初期,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1分)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个体经济

(32).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主要目标是()(1分)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现共产主义 C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D推翻国民党政权

(33).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1分)A无产阶级专政 B资产阶级专政

C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D工农联合专政

(3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1分)A资本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35).中国共产党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1分)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6).我国的根本国家制度即国体是()(1分)A人民代表会议 B人民代表大会

C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大会 D参议会

(37).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1分)A北伐战争 B农民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38).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权的()(1分)A执政党 B参政党 C反对党 D在野党

(39).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1分)A无产阶级的领导 B人民大众的参与 C工农联盟的建立 D党的建设

(40).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是()(1分)A议会制 B委员会制 C政治协商制 D民主集中制

(41).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始于()(1分)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4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1分)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统一战线

(4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是毛泽东等人完整论述了()(1分)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B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C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4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首次以法律形式正式载入的文献是()(1分)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C《论联合政府》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4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是()(1分)A三大政策 B三民主义 C新三民主义 D同盟会纲领

(46).党的“八七会议”召开的地点是()(1分)A汉口 B上海 C南昌 D广州

(47).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是()(1分)A《论十大关系》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新民主主义论》

(4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前途是()(1分)A资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封建主义 D共产主义

(49).毛泽东首次提出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会议是()(1分)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C中共七届四中全会 D中共七届五中全会

(50).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1分)A议会制 B委员会制 C政治协商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51).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要依靠正确的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1分)A加强革命政党的建设 B组织革命军队

C团结和壮大一切革命力量

D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开展战争(52).毛泽东批评“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文章是()(1分)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53).新民主主义国家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1分)A没收地主土地 B没收官僚资本 C没收私人资本 D没收外国资本

(54).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主要精力放在()(1分)A发展党的组织 B发动工人运动 C解决土地问题 D开展军事斗争

(55).毛泽东提出十大军事原则是在()(1分)A1927年 B1937年 C1947年 D1957年

(56).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会议是()(1分)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57).在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最基本、主要的联盟是()(1分)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联盟 B国共两党的联盟

C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D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58).中共八大的路线是()(1分)A基本正确的 B脱离实际的 C“左”倾的 D右倾的

(59).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1分)A农民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

(60).毛泽东认为,农民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是()(1分)A主力军 B团结对象 C领导力量 D统战对象

(61).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1分)A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B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八大(62).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是国家政权的()(1分)A在野党 B参政党 C反对党 D执政党

(6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动力是()(1分)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64).毛泽东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放在首位的是()(1分)A党的思想建设 B党的作风建设 C党的组织建设 D党的制度建设

(6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1分)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农民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

(66).国际统一战线是中国建设取得胜利的()(1分)A确定条件 B必要条件 C依靠力量 D团结对象

(67).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1分)A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参议会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8).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1分)A又联合又斗争 B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C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D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69).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是()(1分)A团结与合作的友党关系 B在朝党与在野党的关系 C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 D统治党与被统治党的关系()(70).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数次历史性巨变,其中毛泽东等人领导完成了()(1分)A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B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C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D第四次历史性巨变

(71).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毛泽东写的()(1分)A《井冈山的斗争》 B《反对本本主义》 C《反对自由主义》 D《反对党八股》

(7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1分)A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独立的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73).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1分)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统一战线

(74).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必须实行的方针是()(1分)A又联合又斗争 B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C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D团结-批评-团结

(75).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1分)A双百方针 B和平共处 C又联合又斗争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76).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次序是()(1分)A重工业、轻工业、农业 B农业、重工业、轻工业 C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D工农业并举

(77).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创建全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1分)A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D陕北革命根据地

(78).就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1分)A功绩远远大于过失 B只有功绩没有过失 C过失大于功绩

D功绩与过失是同等的()(79).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是()(1分)A学习毛泽东著作 B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 C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D铭记毛泽东的丰功伟绩

(80).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是()(1分)A封建势力 B买办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81).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的领导人是()(1分)A刘少奇 B陈云 C邓子恢 D董必武

(82).无产阶级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对于全国人民和各革命阶级的()(1分)A思想领导 B组织领导 C政治领导 D军事领导

(83).抗战初期,中共党内出现的错误倾向是()(1分)A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B王明新投降主义 C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 D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

(84).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全国最高组织形式是()(1分)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政协常委会 D全国人大常委会

(85).毛泽东在1941年对“实事求是”原则进行了精辟论述的著作是()(1分)A《学习与时局》 B《反对党八股》 C《整顿党的作风》 D《改造我们的学习》

(86).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1分)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7).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各民族党派的性质是()(1分)A社会主义政党 B各阶级的联盟

C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联盟 D资产阶级政党

(88).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1分)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任弼时

(8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1分)A三民主义 B社会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民粹主义

(90).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的时间是()(1分)A1955 B1956 C1957 D1958(9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分)A1945年6月 B1946年1月 C1949年9月 D1950年6月

(92).中共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代表任务是()(1分)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93).近代中国,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1分)A陈天华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林则徐

(94).中国共产党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的会议是()(1分)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95).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1分)A旧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性质 C新民主主义性质 D封建主义性质

(9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政策是()(1分)A加工订货 B统购统销 C和平赎买 D公私合营

(97).资本主义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最根本的原因是()(1分)A帝国主义的破坏 B封建主义的根深蒂固 C无产阶级不允许

D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98).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1分)A农民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

(99).全党对毛泽东思想有了进一步认识,是经过了()(1分)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延安整风会议以后

(100).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是()(1分)A积极防御的思想

B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 C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思想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

第二篇:厦门大学毛概思考题答案

2013----2014概论思考题

(一)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5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P13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它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集中群众的智慧,把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战胜种种困难,创造种种奇迹,它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它是党的根本政治原则。

3、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P18--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其内容主要包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4.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P86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5、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P122 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6、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P122 第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1)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第二,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第三,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7、如何理解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P130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就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影响力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4、就改革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总之,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 P131-133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1)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2)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3)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9、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道路P139 第一,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

第二,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以开放带改革,以改革推开放,改革开放互相促进,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就的重要经验。

第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国内发展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内发展的手段。

第四,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0、如何深化收入分配的改革?

第一、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第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三、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四、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第五、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11、、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12、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压力的现实要求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全球经济新调整的现实要求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争创国际竞争新优势的现实要求

13、如何理解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思想。P153-154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工业化以城镇化为载体,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城镇化的过程,二者的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 高,而这一变化是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上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是不能分开的一个整体。

最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四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4、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1)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3)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4)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5)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6)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15、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2)“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3)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4)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5)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6)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16、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公平共享。——2)四化同步,统筹城乡 ——3)优化布局,集约高效。——4)生态文明,绿色低碳。——5)文化传承,彰显特色 ——6)市场主导,政府引导。——7)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2013----2014概论思考题

(二)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二节

17、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8、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就是要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9、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第一、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其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三、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三节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

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1、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第二、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四、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第五、必须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什么是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

第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第二,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总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四节

23、如何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力求在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第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五节

24、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在这个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彼此形成了内在的互动关系。

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建设是保前提。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组成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发挥重要的成员功能,还要与其他“四大建设”融为一体,共同发展,齐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净化功能,生态文明建设的净化功能,不仅包括对自然生态的净化,还包括对人类文明系统和人类自身的净化。

提升功能,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建设的过程,既是一个生态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绿色转型和质量提升的过程。协调功能,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净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五位一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最终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融合功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设”是现实运行中的系统,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这个系统,不是简单叠加,也不是以一个独立的外在因素“输入”或“植入”,而是在基本不改变现实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目标和内容等要素,体现和融合在现实系统的目标、任务与部署之中,使之成为现实经济社会运行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合二为一”,而不是“两张皮”“两条线”。

滋养功能,生态文明建设为“四大建设”奠定坚实的自然基础,提供丰富的养分,起到“滋养”作用。

总之,生态环境建设为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的自然基础和源头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发达的生态经济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物质基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进程;生态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增添新的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第三篇:厦门大学2017-2018秋季学期毛概专题思考题及答案

概论课2017-2018秋季学期专题教学及思考题

专题一:思考题: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两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专题二:思考题:如何理解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会具有坚实基础。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专题三:思考题:如何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把握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a.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b.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程度),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决定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性质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中居主体地位。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这样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所必经的阶段;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

(2)为什么?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

专题四:思考题:什么是新常态?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应做何调整?(石红梅)

1、新常态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

2、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有三个: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3、应做出的调整:

①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积极发现新增长点,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形成新的增长点;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②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研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推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进步;坚持生态战略,全力打造绿色竞争力。

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解决产能过剩,深化改革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④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东中西部的区域差距。⑤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法治的作用: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专题五:思考题:如何理解法制与德治的关系?

德治的作用: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两者关系: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依法治国是以德治国的重要保障,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选择。

专题六:思考题: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2.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对于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意义重大。

②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对于更好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

③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得以稳定和巩固的灵魂工程。对于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基础性的根本意义。

④ 鲜明的向世人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对于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方向性的时代意义。3.如何践行?

① 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② 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③ 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④ 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专题七:思考题: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

1.世界大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可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2.和平与发展是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3.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共同发展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4.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二者都还未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努力

专题八:思考题:在新形势下,为什么必须不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

1.加强党的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2.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种矛盾叠加,风险隐患集聚。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在这样的国内外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3.加强党的建设是不断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迫切要求。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第四篇:毛概答案

案例一:在京城必胜客吃完比萨饼,欧洲人不愿意接受全球化,他们热爱自己祖辈多年积累下来的文化,他们坚持不懈的保护着它,传播着它,与人们分享着这份瑰宝。

讨论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和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和融合的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在生产和科技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又加剧全球竞争中利益失衡,带来风险。我们来具体说一说。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就是企业不只在本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消费全球化则指消费者不只在本国市场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买东西。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贸易,也就必然有统一的全球规则,WTO是一种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多边是优于双边的,至少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仲裁机构解决反倾销和贸易纠纷。接下来具体来说一下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利:

1、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

3、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

4、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5、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6、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7、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

8、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

经济全球化的弊: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

4、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

6、经 济 全 球 化 必 然 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

(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稳定带来的挑战。

三、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策略。

(一)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二)加强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和快速融入国际市场。

(三)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

案例二:改革开放以来,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雷锋精神是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是社会主义从低谷走向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

半个世纪过去了,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我国涌现出无数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他们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并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雷锋精神的实质内涵:爱国爱人,助人为乐的大爱精神,谦虚谨慎、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积淀和延续,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不仅要有雄厚的硬实力,更要具备强大的软实力。对人民的“大爱”

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它表现为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珍爱,对他人的关爱,对人民的大爱。学习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把帮助别人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是我们党倡导的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重要体现,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核。雷锋精神承载着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是新社会培育的先进典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精神动力。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政治、文化、社会事业正在同步推进,感动中国的良人义举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不完善,价值日趋多元,我们的社会正处在矛盾的凸显期,“小悦悦事件”折射出我们社会中一部分成员人心冷漠、良知淡薄的一面。因此,了解和掌握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不断培育和壮大主流文化,树立通往人类美好精神家园的路标,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担当。雷锋精神有助于时代新精神的确立和扩展,同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发挥爱国爱人,助人为乐的大爱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需要我们树立谦虚谨慎、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大生产需要我们具备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务必要保持先忧后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雷锋,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充满活力和富有感召力的文化符号,而且有着超越国界的广泛影响。尽管他逝世已50周年了,尽管世事沧桑,岁月激荡,但他的形象和精神,一直伴随着我们,始终是我们精神家园中亲切和温暖的一缕阳光。当然,每一代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寻求历史资源,来解读经典和偶像的价值意义的。那么在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又将怎样呈现出,或者说今天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又是什么呢?

首先是大爱与真情。其次是努力行善,做个好人。这一方面是在为构建社会美德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是在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高尚的人。再次是责任与奉献。最后是激扬青春。雷锋的一生很短暂,但却是那样光辉和璀璨。雷锋的故事就像一曲青春的赞歌,他在如此有限的岁月中,创造了那样丰富多彩的内容,成就了如此至淳至美的人生!雷锋的雷锋纪念日故事告诉我们青春不应虚度,青春是大可作为的,我们理应让青春充满意义。

案例三: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2012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进展情况和201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不过,单纯的经济支持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根据通知要求,应尽快出台并实施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分类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性政策文件。

(一)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从概念上理解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而又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目前,人民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基本上集中在两个方面,全面发展和公平发展。而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区域可持续发展即在区域空间范围内,以合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为基础,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为手段,以解决环境问题为途径,以建设和谐区域为目标,实现国家每一个区域的科学、合理、持久、安全和协调的发展。

东北地区作为一个重工业区域,其未来要坚定不移地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也是毋庸置疑的。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振兴的过程中更是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到底老工业基地该如何行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利用循环经济优化自身的结构将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二)东北地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大,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2、资源紧张、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3、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兴产业比重过低,缺乏后续替代产业

4、污染物排放有增长趋势

5、法律环境尚不完善,惩治力度不足

(三)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即循环经济模式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

首先,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及加大监管力度。作为资源型城市,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型城市的重要现实意义,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念,正确认识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城市的价值,要注意到循环经济的根本并不仅仅在于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而在于它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政府要把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和推广作为一项经营城市的主要工作,作为产业调整和培育的前提条件。而且,作为起主导地位的政府来说,必须加大监管力度。通过法律的权威,逐步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实现。

其次,企业应做到优化产业结构,优胜劣汰。在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很多企业存在浪费资源、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现象。对于这样的企业,要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和更新,形成循环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循环经济型企业。

第三,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也是很有优势的,但是其发展农业的过程却是比较粗放的。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农村固体废弃物的随意堆放和畜牧业、水产养殖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地排放已经对东北地区的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在实现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也是必须要实现的过程。比如农村沼气工程的开发就是一个典型的循环经济的例子。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贯彻这样的生态化的思想。而且,东北农产品虽然丰富,但是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东北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第四,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加工。东北地区是重工业基地,其工业废物之多自不必说,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废弃物也是与日俱增的。这些废弃物形成严重的污染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国有废品回收公司已经失去作用,而民间自发形成的废品捡拾收购体系是一种无序状态,加工利用体系混乱,如果不妥善引导和管理,还有可能存在社会治安、卫生防疫、二次污染等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不进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也是推动循环经济的核心问题。

2、如何保护老工业基地资源及生态环境

(1)科学利用所剩无多的资源,同时大力开发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2)旅游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四)针对老工业基地后续替代产业的研究

1、发展替代产业,在各地区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深加工等产业

2、另辟蹊径,形成以东北特色文化为代表的无可替代的新型产业

除此之外,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在发展工业旅游方面也占有绝对优势,东北地区一直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地区的工业企业拥有过无数的辉煌:这里生产了新中国第一辆卡车、第一台轿车及全国唯一的一辆东风轿车,珍藏过毛主席乘坐过的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这些都是东北无与伦比的独特的文化。

相信具有浓郁的东北风情的艺术形式“东北二人转”等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东北地区可以以此为中心,大力促进具有东北特色的文化事业的发展。

案例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P187

案例五:票房价值是电影产业化的一项重要指标,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一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的不到10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突破60亿元。P267 在尊重电影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培养必要的市场意识,凭借一定规模的主流电影的制作强化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的影响力,走出一条不同于好莱坞电影大片制作的新路,创建更具东方神韵和中华风骨、更具多样风格和民族样式的中国电影品牌。科技飞速进步带来的交通、传媒和信息发展,将整个地球压缩为一个“村落”;跨国资本、贸易与旅游、移民等等加速了人类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合作与依赖,也带来了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冲突;环保、反恐、对抗疾病等等使得人类必须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各种新的灾难和敌人。人类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互动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创新不可能还只是在自己的传统中延续,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意味着走在世界化和民族化的双重轨道之中。鲁迅先生曾这样描述:“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理应创造自己的新文化,这是民族化自强之路,也是建设世界健康的文化生态的召唤。从历史来看,100多年来,关于中国文化的走向的讨论最典型的有三种思路,一是直接地西化,认为这是跨入现代化的捷径,即“全盘西化论”;一是本土化,即面对西潮冲击,重新发现、发明传统,其思路是要现代化而不是西化,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余下的是第三条道路,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权衡,如“中体西用说”、“西体中用说”等等。问题是,我们在把握这种宏观的整体化思路时不能滑入独断论,将复杂的文化创造工程当作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文化繁荣来自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首先要否定的是文化虚无主义,不管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甚至社会主义文化都遭到彻底否定,古今中外一切文化都被诅咒,结果是我们为此付出了难以补偿的历史代价。王国维说学问无古今中外、有用无用之分,毛泽东提出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所以,文化不在其历史性、民族性界限,重要的是文化有着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积极与消极等价值区分,今天,我们的民族文化创造与建设应该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精神遗产,在世界的视野中走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创新之路。

在世界化之途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首先必须处理好中与西的关系,这是利用外来文化资源的基础。简单地拥抱西方或排斥西方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入的历史化、具体化的分析,这是我们文化拿来和文化防御的出发点。首先对西方文明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应该有虚心学习的态度,我们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告诉我们,敞开胸怀、广集博览是明智的选择。其次,对于西方文明我们也要认真地反思,在吸取它们的经验同时也要吸取它们的教训。西方文明一直没有停止对它们自己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西方的现代文明一直是在发展与反省的悖论中延续的。西方现代文明的许多弊病在其历史中不断显现,如工具理性的泛滥、过度发展的个人主义、紧张冲突的心理状态、经济结构和国家机构的腐败现象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如果不加批判地拥抱西方,将西方已经否弃的东西当作宝贝一样拿来,以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好的,这将不可避免地染上“西方病”。这种现象在世界历史上是不少见的,即便是在今天还有不少人将西方已经走下坡路的思潮当作西方世界方兴未艾、充满生机的东西引进中国并大肆炒作,这种“错置历史”的行为我们应时时加以警省。其三,西方文化的霸权性与殖民性现象的确存在,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重要思潮。尤其是裹挟在经济和商业活动中的文化渗透与殖民,我们更应加以警惕,我们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损害文化建设,“利益大于文化”的观念在今天值得我们警惕,文化创伤往往因其隐在性而不太被人注意,而其影响却是长远而难以弥合的。

文化的民族化创新的内在资源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所以,从我们自身的文化基因来看,如何利用传统成为民族文化创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当代中国文化至少有三个传统:一是中国古代文化,二是外来文化,三是“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化。传统民族文化的利用与现

代转化作为我们当代文化创新的基础不容置疑,问题不在于要不要传统,而在于要什么样的传统。这需要我们深入地整理、研究传统,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健康的精神遗产,加以创造性的现代转换。不能将传统的重塑转而变成对自己民族的历史、神话、文化传统、语言、价值观念、政治制度乃至社会现实全盘的肯定与盲目的认同,只要是“我们的”就值得珍惜、值得宣扬,哪怕是陈规陋习、愚昧无知,怪力乱神都可以冠之以民族尊严、民族特色加以奉行。民族必须自新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事,但自新成什么样子却是问题,几乎所有的文化自恋者都采取了一种肯定民族历史、崇拜民族语言、追寻文化渊源的路径。“恢复本来十分灿烂而后来又被糟蹋得千疮百孔的历史的原貌;恢复原已打算放弃的文化的原貌;恢复僵化了的传统;恢复锈蚀了的语言。这套他终于还是接受下来的文化传统有许多谁见了都会却步的缺点。”那些曾经被文化殖民者恶意践踏的负面形象,突然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被受殖者全面美化,成为自己塑造的正面假象。这样,受殖者不过是沿着殖民者设定的不归路越陷越深,其结果是使本已被“物化”的伤痕累累的自我永远的“异化”下去。所以,对传统应该持积极主动的反省态度,鲁迅先生曾经说,“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厄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奉献我的感谢”,而那些“故意称赞中国旧物的人”,先生认为“此辈当得到永远的诅咒”。这是一种建立在高度警省基础上的文化自觉。

传统如何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创新的资源,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倡在一种深入理性的研究传统基础上,积极向世界输出我们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国际间的“文明对话”,让世界了解中国,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还有许多“东方主义”色彩,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更多的还在“古老中国”的世界里,所以,今天我们应该主动地向世界“推销”、展示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精神与风貌,正视民族文化的传统与现实,走自己的路,不以对抗的态度面对西方,而是培养对话的实力,从科技层面、制度层面、思想层面到信仰层面,从哲学、文学、历史到科技等等,我们都可以在理性与自觉的态度中重新加以审理,该加以扬弃的就加以扬弃,该创新的就创新,与时俱进,决不抱残守缺。有学者认为,“全球互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今学术界的重要话题。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文化则呼唤保留差异与多元,文化同质化带来的后果和生态单一化带来的后果是一样的,文化的民族化、多样化是保持世界文化生态的重要基础。由于商业与资本运作的全球化,可能带来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合谋,出现发明传统、消费传统的现象,这种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出卖“异国情调”的“伪传统”。难怪学者詹明信在分析当今建筑时,发现“现在‘域’本身变成了全球性的,与美国迪斯尼乐园相关的那些大公司的业务,它将为你重新装饰你自己本地的建筑,而且比你自己做得更加精确”。面对这一现象,他忍不住要问:“今天,全球的差异性难道与全球的同一性一致?”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怎样保持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并进而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展示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得到创造性的发展是我们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全球化既是我们发展的机遇,也是我们必将应对的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发展道路上,向外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向内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学习西方,但不成为西方附庸,转换传统资源,但不墨守成规,以理性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和创新的精神参与到世界文化潮流中去,为建设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案例六:过去我国单纯追求增长速度,是以大量的能源资源消耗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P201 案例七:国防 P352 案例八:近日,人民日报社会版联合人民网强国论坛、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共同推出“十八大热词”之专题调查“下个十年,你对社会保障有何期许”。

他们没有工作,或者收入很低,工作很不稳定,生活非常困难,甚至要完全依靠父母的微薄收入,社会有责任、政府有责任关心这一群体,让他们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让社会更加安定。”P195 案例九:据报道: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了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何素斌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关于提请不批准任命许庆生同志职务的议案”,决定不批准任命许庆生同志的郴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职务。P224 案例十: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农民的成员权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团体制度密切相关,只有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独立的民事主体,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成员权制度。同时,相异的团体性质也存在共性的成员权机理,包括意思表达程序、资格确认方式等。现阶段,应先确定成员权制度的基本内容,逐步将其改造成基本的民事权利,以完成对农民权益最周延的保护。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制度实现的理论意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类较为特殊的团体组织,一方面它的形成有着自身的历史轨迹,迥异于传统大陆法系中的经营性团体;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国家政权基础的经济表现形式,其在整个构造和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意识形态及公权力的影响。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有两类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作为成员的农民,在组织内获得的实体权利易受侵害。这种侵害,既可能来自集体内部的其他成员,也可能来自集体外的第三人,甚至是集体组织本身。二是农民作为集体成员的成员意志无法有效表达,集体组织对外所形成的集体意志有时不能代表多数成员意志,缺乏有效的意志表达渠道,使得部分成员需要用一些无奈而又非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农民权利易受侵害、集体意志无法有效形成,既与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司法环境相关,也与农民作为集体成员的主体地位不能彰显、成员权制度没有完善密切相关。

事实上,成员权是农村集体所有制中农民所应享有的一项重要基础性、资格性权利,是农民在集体内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农民获得土地保障的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国现行立法并未对成员权给予足够重视,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关注成员权作为私法权利所具有的普适性特征,而没有对形态相异的团体的成员权在构造上的特性进行考察。集体经济组织缺乏独立性,其职能被其他组织形态所覆盖,实际代行效果因地而异,但私法属性普遍难以彰显。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与其经营事项的复杂程度关系密切,组织形式应当因地制宜,各取所需,不能一概而论。对农村村集体经营性组织的立法应当及时跟进,以满足现实之需,特别是土地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这两类经营形式,立法的空白显然不利于该种组织形式的健康有序发展。

对农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组织的界定,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指导集体经济组织科学构建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社会的土地经营制度发生了重大变更,但在理论定性上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概念,理论滞后性较为明显。现阶段,“统一经营”已不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本质特征。集体经济与集体经济收入是两个概念,虽然将土地分散给农户家庭经营,集体不再享有收益,但不能因此称没有集体经济,集体土地仍在经营,收益只是经济形态的一方面。家庭的经营权是集体所有权之上衍生的他物权,权利来源在于所有权,只是经营方式不同,仍属于集体经济分配过程中的范畴,集体与成员之间如何收益只是分配方式的问题,在农业税取消之前,村集体也有提留。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亦不同,合作经济在所有制上可以为个人所有,集体经济则排斥成员个体对份额的分割和所有。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普遍以“户籍”作为形式标准,实质标准欠缺的现象较为普遍。

村集体成员资格确立的宽严程度与能分享的成员利益多少关系紧密,而在一些名村,经济利益作为一种核心利益逐渐与其他具有成员权属性的利益相分离,使之渐呈差异性构造格局。

成员权利享有状况仍不乐观,不少权利缺乏有效的实现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实现的制度完善

重新定义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概念,使集体经济组织回归私法主体。集体经济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为基础,所进行的社会物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活动过程。集体所有制是集体经济的核心特征,即一定的财产的所有权形态必须是超越成员个人、且由全部成员共同组成的集体。在家庭分散经营实施后,除土地外,生产工具逐步成为成员家庭财产,因此再将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作为集体经济的核心要素显然已与实践不符。而集体所有制落实到财产的那一层面,其底线的确定是界定集体经济的关键。这必须从集体经济的内部结构和运作机理来思考。集体经济的目的是防止特定财产成为个人私有财产,从而形成一部分人失去财产、一部分人聚集财产的失衡局面,其本质是为保障社会公平、防止财产配置的两级分化。故而需设定超越个人的团体组织,使其成为特定财产的唯一所有权人。理清集体成员权和集体所有权的关系。农民集体所有权是以集体为主体单位所享有的排他性物权,就其主体性而言,集体是由众多成员组成,成员是集体的人格要素。但与传统民法中由社员组成的团体法人不同,在农民集体这种形态下,农民作为成员与集体财产,特别是集体土地,有着更为直接、密切的联系。这集中表现在集体所有权之上所构建的农民成员的用益物权体系,这一权利体系通过身份制度将集体利益限定并分配于成员之间,使成员直接占有、使用并受益集体财产。

虽然在集体所有权中,集体与成员密不可分,并较一般的团体法人和成员之间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但二者仍然是两种独立的权利,不可混为一谈。从主体利益来看,集体有着相对独立于成员的集体利益。虽然集体利益最终会转化为成员利益,但集体利益并不必然与每个成员利益相一致。成员是众多有着不同利益诉求、行为意识和识别能力的农民,其个体利益具有分散化和差异性特点,这必然使成员权在表现形式上更具体、多元。但集体利益则是概括、统一的共同利益,其着眼于成员整体,而非某一成员个体。因此,成员权制度的构建固然应以农民个体权利为出发点,但必须在集体所有权的框架内展开。同时,集体一旦有了相对独立的利益诉求和组织机构,也可能摆脱成员或被其他主体不当控制而恣意妄为,此时成员权制度又反过来成为一种制约力量,约束集体的行为,使其能够始终以成员整体利益为宗旨。

确立集体成员的自然人主体形态。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主体形态的取舍,是构建成员权制度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确定集体成员身份的实质标准。

完善成员权的司法救济制度。在《物权法》颁布以前,涉农的司法解释往往以“集体和成员的关系属于不平权关系,集体内部事务不属人民法院管辖”为由剥夺农民的诉权。因此,在赋予农民充分的实体权利的同时,还要保障其诉权能得以实现。为此,我们认为可从以下方面予以完善。第一,放开诉权限制,减少甚至杜绝政府终局处理的情形,将农民成员和集体私法关系下的平权纠纷都纳入民事诉讼中来,给农民以畅通的救济渠道。第二,建立对集体经济组织行为进行适度司法审查的制度,这种审查既要从程序合法性审查,也要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来审查,但同时要注意集体和个人利益相协调的关系。第三,在建立成员自益诉讼的同时,还要建立成员的派生诉讼,使成员可以对侵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寻求司法救济。当然,派生诉讼的前提条件需要明确,否则可能损害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人格。

案例十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是经过几千年历史而形成的,而城乡二元结构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户籍壁垒严重阻碍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实行了暂住证制度,从一定程度上放开了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但是,在当今来看,即使实行了暂住证制度,各区域在对待持有暂住证的居民仍存在歧视。

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例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负担的,而农村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民自己来负担。而目前,国家对教育与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几乎都在城市中。

3、事实上是将城乡分成了两种社会身份。这也就奠定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

城乡二元结构则表现为“双重二元结构”,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为一元与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而“双重二元结构”的特征,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对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对立。使得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社会和谐发展。那么,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我国政府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机制;

2、建立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3、构建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

4、建立城乡统筹的税费制度;

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首先,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无法实现对接。人们在短期内,很难消除观念中原有的城乡之间的地位差距,过快地从表面上打破这种关系,则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也会导致一些对农村居民不公平的现象产生。

其次,城乡之间在教育、文化、卫生、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差距。农村人口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会离开农村,而进入城市,尤其是如今的年轻人。同时,修建城乡公路,开通“村村通”,则为城市从农村抽血,提供了更方便的条件。在户籍制度的差异上,农村户口在医疗、保险与社会福利等方面也得不到保障。因此,一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乡村地区无法与城市实现对接,从而不利于农村发展。

再次,就目前而言,农业也无法与工业实现对接。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多,但所获得的报酬少,同时,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因此,很多农村劳动力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从而产生部队。相比于农业来说,工业生产则有着高需求、高附加值的特点。因此,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最后,国家提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个人认为“以工促农”的结果是,工业依靠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要远大于对农业的促进成果;“以城带乡”的结果则是城市依靠农村劳动力的发展要远大于对乡村的促进。

因此,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国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教育、医疗、卫生的投入;

2、加大对农业补贴,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3、逐步消除城乡间户籍制度壁垒,从人们思想上消除城乡居民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思想。

在基于以上几点的基础上,个人认为,国家不应追求过快的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应一步一步优先发展农村,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待城乡之间各项差距进一步缩小之后,再实现城乡之间的对接。如果国家一味急于求成,追求过快增长的话,则会导致城乡之间在居民素质、农工业发展以及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不仅指经济范畴,它应该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在经济上应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藏富于民,实现农民“有其利”;在政治上应把善待农民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结合起来,给农民国民待遇,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在思想文化上

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文明意识,实现农民“有其教”。具体说来: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主要包括: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综上所述,加速地区内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实现区域之间城市发展的平衡,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国家整体的共同富裕,是长期的艰巨任务,是我们真正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根本举措,也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战略。

案例十二:和谐社会,中国梦P271构建和谐社会走向中国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党中央适应新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从企业兴衰的高度,充分认识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和谐企业建设的自觉性,提高和谐企业建设的能力。

一、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是创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中心内容,要在宣传、组织、动员凝聚群众的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中心,始终在我们宣传、组织、动员和凝聚群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需要发扬这个传统,发挥这个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自己根本利益的关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各种具体任务的完成与实现自己各种具体利益的关系,认识每一个个体或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能发挥的具体作用,为广大员工积极投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积极地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激发人们干事业的激情,鼓励人们干事业的奋斗精神。

二、维护员工的民主权利是创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维护企业员工的民主权利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员工的迫切愿望,是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所以,作为企业的政工干部,工会组织要加强维权机制建设,及时了解员工利益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商讨实现维护企业正当利益、员工合法权益的双赢之策,把维护员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同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民主权利统一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要做到了解员工、关心员工,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在员工存在对企业不满情绪时给予及时疏导的同时,要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完善以员工代表为基础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通过企业公开、民主评议干部,员工代表巡视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企业民主,确保广大员工的民主权利。依法保障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和监督权。在民主和法制上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赢得广大员工的信赖,从而调动员工关心企业、奉献企业的积极性。

三、构建和谐企业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

各级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从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方面多了解员工,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多沟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基层员工,他们走向社会时间短,经验欠缺,还无法面对困难,但业务能力强,而在这个时候,由于成长阶段的相对优越感,使他们缺乏应变能力,容易走向极端。因此,要建立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机制,在员工提出辞退时,对他们多开导,从员工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相关政策是否行之有效,为企业挽留人才,在员工辞职后,多与其中优秀人才联系,让他们感受企业的关怀,使他们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的认识,争取他们再次回到企业中来。作为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要真正认识到员工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而是生活在企业集体中的一员,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中其他个体因素的影响。怎样消除企业施加于员工身上的负面影响也是管理人员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只有个人和企业双方的利益保持均衡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经营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他们的特长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加速构建和谐企业的进程。

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要不断适应和谐的要求,把握和谐重点,夯实和谐基础,抓住和谐根本,切实把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工作抓紧抓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贡献。

案例十三:2013年10月各地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措施:在西宁、柴达木、海东三大园区建立中小微企业创业园、科技园和集聚区,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0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0个;新增1至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户科技型企业、15户高新技术企业等一系列具体目标。P212 案例十四:“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强大了,再不必反思历史,而一下子从自卑走向自信了吗?P48 案例十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如果台湾人民同意与大陆和平统一,就会使中国得到另一块经济上的大肥肉,即美国第9大贸易伙伴和全球外汇储备较多的地方,这将大大加强中国的经济力量和战略力量。P311

第五篇:毛概答案

第一讲理论·创新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间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发展的条件:

1、时代背景。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基础。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除此之外,毛泽东思想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问题展开。内容主要包括: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9.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群过程。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四、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的发展。

1、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强调弘扬与时俱进精神。

3、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强调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第二讲革命·建设

三、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新民主主义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的内容。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们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第三讲依据·任务·路径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4.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实际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8.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9.“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

1、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2、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0.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实现途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2.如何认识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以及政策的重新选择、一直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上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5.如何理解三十多年对外开放形成的中国特色?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第一,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第二,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第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第四,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四、论述题

2.我国启动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地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3.怎样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原因、目标、战略部署、方法)

1、原因: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2、目标: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战略部署: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4、方法: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第四讲总体布局

专题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三、简答题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职责和作用。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4.党的十五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涵。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新阐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9.简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10.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方针有哪些?

一、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四、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四、论述题

1.党的十五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突破和创新?

2.如何理解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职责作用。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然,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只能是不同的。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专题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三、简答题

2.我国政治制度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4.我国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构成。

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专题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论述题

1.如何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马

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灵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专题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2.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三、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

四、健全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

五、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四、论述题

1.如何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第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五讲祖国·统一

三、简答题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二、两制并存。

三、高度自治。

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第六讲世界·外交

四、论述题

1.建国以来我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如何进行外交政策的调整?

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

2、20世纪6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

3、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一条线”到“真正的不结盟”。第七讲依靠力量·领导力量

四、论述题

1.党的纯洁性如何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

下载厦门大学毛概2018测试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厦门大学毛概2018测试题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

    毛概答案

    1. 无产阶级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对于全国人民和各革命阶级的() C、政治领导 2.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 A、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 3. 新时......

    毛概答案

    毛概 1.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的伟大创造。它是......

    毛概答案

    一 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P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

    毛概答案

    第九章 1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

    毛概答案

    (1) 什么是拉美陷阱? (2) 拉美陷阱对我国和现代化建设有着哪些启示? 答:(1)拉美陷阱,是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拉美国家在经历的经济的高增长之后,由于经济社会和畸形发展,不恰当的收......

    毛概题目及答案

    第一章 单项选择题 1.我党历史上最早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实践当中去的是 李大钊 2 毛泽东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在(《论新阶段》)中 3 毛泽东之所......

    毛概问答和答案

    1、 列宁曾指出:“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试根据这一论断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