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文”与“化”

时间:2019-05-14 21:5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文化的“文”与“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文化的“文”与“化”》。

第一篇:企业文化的“文”与“化”

企业文化的”文”与”化”

正常的人有两条腿,正常的企业也有两条腿:一条腿是企业的硬实力,如产品、服务、价格、渠道、营销等;另一条腿是软实力,包括企业的品牌、企业文化、公共关系、对外传播、形象等。

其软实力的强弱,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内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对外影响社会对企业的认同。企业要做大做强做长远,必须两条腿同样发达。以企业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对企业意义重大,它对内影响着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对外影响着社会对企业的认同。

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但凡有点年岁的企业,好像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一套“企业文化”,谷歌有谷歌的文化,百度有百度的。星巴克有星巴克的企业文化,大娘水饺也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有些看起来是如此“美妙”和富有文采,比如“鹤舞白沙,我心飞翔”,也有的企业全是“团结”“奋斗”“坚持”“热爱”之类的话。虽然这种表达的口气太宏大,太叙事了,不过这些提法本身的指向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可以让一个企业的格局逐渐变大,因为我们中国的企业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所以企业在成长期需要这样的价值观,成为他们的“使命”、“愿景”、“宗旨”和“精神”,即便他们做不到,也不能否定他们有这样的方向感。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真正称得上拥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上天”后如何落地,却是一个相当老大难的课题。我们常常见到的是这样几种“企业文化”:一种是在老板嘴里张口就来的“口头文化”,这种最不靠谱,往往会出现每换一个老总,整个“文化”便要从头再来清洗一次的情况。这次是“严肃紧张”,下回就“团结活泼”了。所以某些企业的文化,根本上就是老板的单边文化。另一种是被总结过后写于纸上或贴在墙上的“书面文化”,这种稍微好点,不过基本没什么效果,这就会导致有一些企业,它的文化努力是仪式化的,贴个标语啊,出个画册啊,实际上是空洞有害的东西,暗中明里甚至激起员工的反感。还有,如果反思国人的民族性里面,是否就是我们常常批判的说一套做一套呢?还有一种是员工们在嘴上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在具体的行为里却根本看不到的“任务文化”。

这些重“文”轻“化”的做法,是对企业文化的严重误读,企业文化里的“文”其实既重要又不重要,重要的是“化”之前必须有“文”,但是光有“文”却没有“化”,等于没有、甚至玷污了企业的文化。那么企业文化如何“化”?必须靠“潜移默化”,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春风般“著物物知”,才能“化”。这种“化”,是让企业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并形成全体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共同的心理默契”,如此这般,我们才能说,这个企业“有文化”了。

基于上述逻辑,企业文化要“化”,具体需要三样东西。

第一是时间。一个企业的文化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世界上有很多企业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经历变革积累了企业能够长期生存、壮大发展的“道”。这些企业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

在国内,有很多企业家目光短浅,在软实力建设上“投下去的钱当年要见效”。当然追求利润是企业的本色,这何消多说。但是不能让利润作为企业的唯一指向。不难想象这些企业即使每年赚钱,赚得不会多也不会长久。

这是因为说白了,还是咱太穷,或者是咱穷怕了。不管是大学老师还是公司老板,基本的心态是钱还没赚够嘛!搁西方,人家的心气儿,是几代人衣食无忧沉淀下来的,人家工作半年、休假半年,你有这条件吗?当然我们现在日子好过一点了,但是世界上有两种贫困,一种是真正的贫困,一种是心态的贫困。在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没有渡过这个“心理贫困期”,还在贫困的心理惯性中。

这就告诉我们品牌的打造、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两天、一两年就可以一蹴而就,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要通过让客户满意、让员工满意、让股东满意、让政府满意、让社会满意,去顺应时代进步的需求和企业发展的规律,才能得到各方面的认同。才能通过长期的经营来逐步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

第二需要氛围。真正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大家的心理默契,也是一种共同愿景……这些东西应该主要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规定”的。合力冲抵,渐成气候,然后新人进来,受其影响,为其同化,久而久之,整个企业在价值观上具备了相似的倾向――这便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就好比在中华大地上,无论什么样的外来文化,最终都可能被汉文化这个“大酱缸”同化一般。就比如说我过去在做媒体的新闻评论员时,表达的观点通常比较辛辣尖锐,但是到了企业以后更懂得包容,这就是被企业的氛围裹挟的。

企业文化就两个字:“和”与“灵”,不过奥妙无穷。

以上的这些东西应该主要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规定”的。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发端通常都是在老板,但是最终要形成于员工,企业要培养好自己的文化氛围,在氛围中,一个事件发生以后,大家都知道应该怎么应对处理,平时大家也都会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操守如何符合企业的文化要求;第三点需要员工的高度自觉。企业文化的约束力不像法律法规那样带强制性,例如哪怕在一个倡导节约的企业里,企业也很难因为浪费一张纸或一点食堂的饭菜就去处罚某某员工,况且如何清晰的界定“浪费”也是一个难题,所以企业文化要落实在行动上,就必须真正使大家心服口服,在思想上心灵上达成共识,而不是表面的服从与被动遵守,否则一旦失去监管,“文化”就会荡然无存。企业文化的约束主要来自于自律,高度自律的产生源于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这是企业文化的至高境界。

正如一个社会的成熟与进步的标志是来自于文化一样,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标志也来自于企业文化。企业在初级阶段需要靠产品和服务生存,中级阶段靠使命和责任发展,最后当然得靠文化才能得以持续成长。一个文化已经被彻底“化”了的企业,必将拥有三样别人难以企及的制胜法宝,那就是――企业规章制度之外的自我“约束力”,目标清晰坚定的团队“战斗力”,攻坚克难、团结一心的“凝聚力”。如果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自觉的把企业发展与自己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企业就拥有了一支强大的队伍,就能打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出颇具价值的高端品牌,领跑在时代前列,从而雄视天下。

第二篇:企业文化不是“文”,是“化”

企业文化最为重要的不是“文”,是“化”

正常的人有两条腿,正常的企业也有两条腿:一条腿是企业的硬实力,如产品、服务、价格、渠道、营销等;另一条腿是软实力,包括企业的品牌、企业文化、公共关系、对外传播、形象等。其软实力的强弱,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内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对外影响社会对企业的认同。企业要做大做强做长远,必须两条腿同样发达。以企业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对企业意义重大,它对内影响着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对外影响着社会对企业的认同。

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但凡有点年岁的企业,好像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一套“企业文化”,有些看起来是如此“美妙”和富有文采,比如“鹤舞白沙,我心飞翔”“也有有的企业全是”“团结”、“奋斗”、“坚持”、“热爱”。之类的话。“虽然这种表达的口气太宏大,太叙事了。不过这些提法本身的指向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可以让一个企业的格局逐渐变大,因为我们中国的企业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大大的,所以企业在成长期需要这样的价值观,成为他们的”使命“、”愿景“、”宗旨“和”精神“,即便他们做不到,也不能否定他们有这样的方向感。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真正称得上拥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上天“后如何落地,却是一个相当老大难的课题。我们常常见到的是这样几种”企业文化“:一种是在老板嘴里张口就来的”口头文化“,这种最不靠谱,往往会出现每换一个老总,整个”文化“便要从头再来清洗一次的情况。这次是”严肃紧张“,下回就”团结活泼“了。

所以某些企业的文化,根本上就是老板的单边文化。另一种是被总结过后写于纸上或贴在墙上的”书面文化“,这种稍微好点不过基本没什么效果,这就会导致有一些企业,它的文化努力是仪式化的,贴个标语啊,出个画册啊,实际上是空洞有害的东西,暗中明里甚至激起员工的反感。还有,如果反思国人的民族性里面,是否就是我们常常说一套做一套呢?还有一种是员工们在嘴上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在具体的行为里却根本看不到的”任务文化“。这些重”文“轻”化“的做法,是对企业文化的严重误读,企业文化里的”文“其实既重要又不重要,重要的是”化“之前必须有”文“,但是光有”文“却没有”化“等于没有、甚至玷污了企业的文化。那么企业文化如何”化“?必须靠”潜移默化“,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春风般”著物物不知“才能”化“。这种”化“,是让企业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并形成全体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共同的心理默契“,如此这般,我们才能说,这个企业”有文化“了。

基于上述逻辑,企业文化要“化”,具体需要三样东西: 第一是时间:一个企业的文化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世界上有很多企业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经历变革积累了企业能够长期生存,壮大发展的“道”。这些企业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在国内,有很或企业家目光短视,在软实力建设上“投下去的钱当年要见效”。当然追求利润是企业的本色,这何消多说。但是不能让利润作为企业的惟一指向。不难想象这些企业即使每年赚钱,赚的不会多也不会长。这是因为说白了,还是咱太穷,或者是咱穷怕了。不管是大学老师还是公司老板,基本的心态是钱还没赚够嘛!搁西方,人家的心气儿,是几代人衣食无忧沉淀下来的,人家工作半年、休假半年你有这条件吗?当然我们现在日子好过一点了,但是世界上有两种贫困,一种是真正的贫困,一种是心态的贫困。在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没有渡过这个“心理贫困期”,还在贫困的心理惯性中。这就告诉我们品牌的打造、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两天、一两年就可以一蹴而就,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要通过让客户满意、让员工满意、让股东满意、让政府满意、让社会满意,去顺应时代进步的需求和企业发展的规律,才能的到各方面的认同。才能通过长期的经营来逐步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第二需要氛围:真正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大家的心理默契,也是一种共同愿景……这些东西应该主要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规定”的。合力冲抵,渐成气候,然后新人进来,受其影响,为其同化,久而久之,整个企业在价值观上具备了相似的倾向——这便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就好比在中华大地上,无论什么样的外来文化,最终都可能被汉文化这个“大酱缸”同化一般。就比如说我过去在做媒体的新闻评论员的时候我的观点比较辛辣尖锐,但是到了企业以后更懂得包容。这就是被企业的氛围裹挟的,因为我们远东的文化恰是谦和,企业文化就三个字“和与灵”,不过奥妙无穷,远东从CEO到车间的工人全这样。以上的这些东西应该主要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规定”的。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发端通常都是在老板,但是最终要形成于员工,企业要养育好自己的文化氛围,在氛围中,一个事件发生以后,大家都知道应该怎么应对处理,平时大家也都会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操守如何符合企业的文化要求;第三点需要员工的高度自觉。企业文化的约束力不像法律法规那样带强制性,例如哪怕在一个倡导节约的企业里,企业也很难因为浪费一张纸或一点食堂的饭菜就去处罚某某员工,况且如何清晰的界定“浪费”也是一个难题,所以企业文化要落实在行动上,就必须真正使大家心服口服,在思想上心灵上达成共识,而不是表面的服从与被动遵守,否则一旦失去监管,“文化”就会荡然无存。企业文化的约束主要来自于自律,高度自律的产生源于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这是企业文化的至高境界。

正如一个社会的成熟与进步的标志是来自于文化一样,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标志也来自于企业文化。企业在初级阶段需要靠产品和服务生存,中级阶段靠使命和责任发展,最后当然得靠文化才能得以持续成长。一个文化已经被彻底“化”了的企业,必将拥有三样别人难以企及的致胜法宝,那就是——企业规章制度之外的自我“约束力”,目标清晰坚定的团队“战斗力”,攻坚克难、团结一心的“凝聚力”。如果,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自觉的把企业发展与自己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企业就拥有了一支强大的队伍,就能打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出颇具价值的高端品牌,领跑在时代前列,从而雍容天下。

卓众猎头是深圳猎头公司中的佼佼者,具有100多万人的高级人才库,您企业人才解决方案的理想伙伴!

第三篇:宜化企业文化.doc

宜化集团用先进企业文化打造行业“航母”

(2005-09-06 07:50:26)

刘宗发 叶梅 刘玉堂 刘纪兴

建于1977年的湖北宜化,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由年产1万吨合成氨的小厂发展成为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三足鼎立”的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从2000年到2004年的四年间发展惊人:销售收入由5.8亿元增加到36亿元,利税由-2800万元增加到4亿元,被誉为全省化工行业的“航空母航”。

宜化集团的快速发展,经验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宜化集团董事长蒋远华带领“一班人”,把“以人为本”和“追求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用先进的文化打造企业,而且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即“五个第一”的和谐文化同企业的经营管理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推行“发展第一”的文化理念,用“双百”企业鼓舞员工

宜化文化的核心是发展文化。他们对发展的认识是:人类因理想而伟大,企业因发展而繁荣。远大理想必须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发展是企业最大的政治,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方面,宜化人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宜化人的共同目标是建设“百亿企业,百年企业”。

在建立发展文化的基础上,宜化集团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突出抓了四招:一是抓快速发展。过去宜化的发展只限于省内,现在发展到省外,在湖南、河南、贵州等地共兼并了四家企业,企业总资产由28亿元增加到45亿元。二是抓全面发展。过去,宜化只抓了煤化工(碳铵和尿素)一个产业,现在发展到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三大产业。三是抓协调发展。把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四是抓可持续发展。投资2000万元,将粉煤成型气化技术用于大规模合成氨生产,年可降低煤耗6000多万元;投资8500万元,实施“综合废水治理工程”等,每年可提高效益3500万元;投资8000万元,进行年产150

万吨的选矿工程,解决磷矿资源“采富弃贫”的问题,打破了中低品位磷矿石不能生产磷酸二铵的历史。

推行“活力第一”的文化理念,用“比较管理”激励员工

宜化文化的动力是活力文化。他们对活力的认识是:一个社会的活力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个企业的活力是使企业员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同时,还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为达到上述目的,宜化集团推出了三大举措:一是建立利益共享体制,激发员工的创造活力。在发展壮大原固有存量资产的同时,将增量资产的投资主体和分配方式多元化,使经营者和骨干员工的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激发员工活力。二是改革分配体制,激发员工的创造活力。对集团公司和8个子公司的正副老总以及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对员工实行动态工资制,即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上升到月1600元-2100元之间。工资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三是推行“比较管理”,激发员工的创造活力。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实行“五统一,四监管”的管理体制,即财务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工程投资统一、人力资源统一,非生产性开支监管、招投标监管、分析化验监管、安全监管。同时,对集团公司内部所有单位和全体员工全面推行“比较管理”。比较出差距,比较出活力,比较出人才,比较出效益。子公司之间通过“比较管理”,煤的实物消耗量平均下降13%,年增效益8000多万元,蒸汽热量回收增效5000多万元,短途运输费下降200多万元。员工之间通过开展“活力曲线”绩效考评,即对员工按20%的A类人员、70%的B类人员、10%的C类人员进行考评,并与当月的效益工资挂钩。实行“比较管理”,大大激发了员工的创造活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推行“人才第一”的文化理念,用重用机制激活员工

宜化文化的关键是人才文化。他们对人才的认识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市场。人才兴则企业兴。

在人才战略上,他们做到了三个舍得:一是舍得重用,把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大权交到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手中。宜化11000多名员工中有10%具有本科以上文凭。宜化集团既

讲文凭,又讲水平,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如该公司“813”工程完工后,尚欠施工方8000万元工程款,华东理工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林文强毛遂自荐。他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带领20多名大学生,通过审计,让人大吃一惊:工程审减6000多万元。于是,公司任命林文强为审计部经理,年薪在10万元以上。二是舍得投入,把知识和才能的价值用年薪制体现出来。近四年来,宜化共引进各类专用人才40多名,对引进的绝大多数人才都实行了年薪制。如宜化兼并楚星公司后,决定向磷化工方向发展,公司便引进了磷化工专家刘晓,并聘请为集团公司党委委员、楚星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年薪29万元。刘晓上任后,日夜苦干,现已建成年产40万吨的磷铵基地,并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投资、当年见效,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磷铵生产企业。三是舍得培训,为人才施展才能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培训是最大的福利、最大的后劲、最有效的投入。近几年来,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开办了化工研究生班,培养了50名研究生,并选送了近百名骨干到境外和国外培训。

推行“安全第一”的文化理念,用重奖重罚保护员工

宜化文化的保证是安全文化。他们对安全的认识是:人的生命第一珍贵,黄金有价,生命无价。安全是宜化最大的效益,最大的稳定。安全事关宜化的大局。因此“宁可少赚一个亿,也不能丢掉一条命”。基于此,他们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实行安全“五最”。将安全作为最重视、最有意志力、最得力的措施、最残酷的处罚、最持之以恒的工作。二是狠抓“五落实”。即抓好安全工作的思想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教育落实、责任追究落实。三是实行重奖重罚。2002年10月,十六化建在宜化施工期间发生高空坠落伤亡事故,股份公司党委正副书记各被罚款2万元,总经理被罚款1万元,安全部长被罚款1万元。宜化集团正是因为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因此事故较少,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了安全保障。

推行“员工第一”的文化理念,用制造快乐感动员工

宜化文化的本质是人本文化,即“员工第一”的文化。为了把这一文化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宜化集团实施了“四个制造”:一是制造激情。制造激情的办法就是员工培训。宜化为了把企业文化贯彻到员工中去,他们通过竞争选拔班组长和群团干部共300多人,并设立了职务津贴,定期进行企业文化培训,举行才艺表演、工青妇论坛、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班组长和群团干部的创造激情,并像火种一样,把激情传播到全体员工中去,形成了上下一心、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二是制造快乐。制造快乐的办法就是改善环境,为了给员工创造一个快乐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宜化为员工修建了广场、游泳池、网吧、食堂、洗衣房、运动场,让大家“快乐着工作,工作着快乐”。三是制造感动。公司规定:每个员工过生日,公司给20元钱,由所在单位的领导上门祝贺生日。凡员工父母70岁以上的生日,都由单位派人上门祝贺。企业用知心、诚心、热心关爱员工,员工用精心、安心、忠心回报企业。四是制造幸福。宜化向员工承诺:显著降低劳动强度,显著提高员工收入,高层骨干的收入要向沿海水平看齐,中层骨干的收入要向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看齐,普通员工的收入要向宜昌的先进水平看齐。近四年来,员工月平均工资水平逐年提高。员工反映说,现在宜化人的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甘蔗进口———节节甜”。

第四篇:企业文化与企业信息化“两化”融合

企业文化与企业信息化“两化”融合企业文化与信息化,两者看似无关,其实休戚相关,相互促进。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发问:企业信息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其实,企业信息化要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信息化取得成功的关键,而信息化反过来又可以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今天我参加了山东省组织的《山东省“两化融合助企行动计划”》会议,会议中明确指出企业信息化如何能够真正的融合到企业管理中,省经信委领导和山东大学的戚教授讲述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思维的两化融合,听述会议后深有感触,想到了我们公司现在正在学习的企业文化与之应更好的相融合共同建设发展。下面想谈一下对此的认识和感悟。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企业信息化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除技术因素外,构成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还有其它方面。

信息化战略清晰明确,能够有效指引信息化工作方向。制度规范完善,能够有效固化在信息系统中。沟通顺畅,能够高效达成一致。执行力强,能够高效地建设与扎实地应用信息系统。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有效适应环境变化。

这些要素融入企业信息化的方方面面,要取得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必然涉及企业的每一名员工,也必然需要得到企业每个员工的理解和支持。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变革。而变革的成功,必然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支撑。

XXXX真正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是从新厂迁至开始,2003年XXXX组建的新的厂址、厂房,在那一年我们辛苦的工作了不知多少个昼夜埋没在新办公楼里设计网络布线、设计机房构建,铺设网线,安装接头,设置交换机等等,多年来又不断的更新设置、升级软件、添置服务器等等一切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这些年来在实施信息化的具体项目时,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信息化不是一个部门不是某人的职责而是整个企业的运筹策略方针,上至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下至基层的普通员工,都能够客观、理性的分析到信息化系统当中去,无论遇到内外部任何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多人、多部门、多组织协同工作时,能够各司其职、高效配合,都能够及时完善的持续改进我们的信息化系统,从则高效支撑企业的运转。及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和业务问题,向产品和服务融入更多信息化元素,有效提高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的满意度。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信息化成功的必要支撑

企业文化犹如企业的性格和气质,是企业由其价值观、信念、处事方式等组成特有的文化形象。XXXX的企业精神就是“团结、务实、敬业、激情”,具有追求卓越、鼓励创新、重视积极解决问题的有效沟通、重视规范管理与持续改进、优秀的执行力等特征。而这些文化特征,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几乎都有对应关系。

追求卓越是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泉。追求卓越的文化,鼓励企业每个员工都高标准、严要求,才会在每个员工心里树立起品质意识,才会主动思考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进而主动接受新思维、新事物、新技术并有效应用到工作中以提升管理和业务水平,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信息化作为新思维、新技术的载体,需要追求卓越的文化理念驱动,才能有效体现在战略、计划和执行等各个环节,真正发挥效能。

鼓励创新为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可以理解为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不断的产品与理念升级,既可以是引领发展,也可以是有效响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并且从中获益,在“扬弃”中发展、壮大。有了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企业才会主动思考信息化如何支撑创新,才会包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程性、技术性失误,才会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获得提升。

积极解决问题的有效沟通是系统规划与建设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复杂的全员工程,虽然其具体目标有很多,但宏观目标只有一个:有效提升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因此,积极解决的有效沟通,有助于克服本位思想所造成的影响,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关键所在,有助于高效地解决问题。

重视规范管理与持续改进是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前提。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信息系统本身没有思想和智能,人赋予系统什么思想、规定系统如何做,系统才具有思想和智能。因此,通过管理规范、作业指导书等体现的管理文化,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成功、具有灵魂的重要前提。

优秀的执行力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重要保障。企业的执行力,企业信息化的执行力就是“一把手”的力量,2002年开始XXXX开始实施用友U8管理软件,当时应用的部门只有财务和销售,而且业务不链接各自独行,后来分别又在2005、2006、2008年分别进行了软件扩展和更新,在这多次的项目实施中企业“一把手”的力量是必然的,因为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必须有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也必然会改变某些固有的习惯,触动某些部门、人员的利益,只有高度的重识才可以做到令行禁止、不走样地执行下去,才能最终取得项目的成功,否则早就是高调登场、扯皮拖沓、不了了之的定式。

企业化建设有“一把手”的力量,还要有信息化部门的执行定位,必须做到自身组织职能进行优化,整合部门的有效资源才能更好的为其它部门服务。信息部门的主要职能应该是两个层面,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现在IT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履行大量的服务职能,为业务部门解决一些琐碎的技术事务,尽管是忙忙碌碌其它部门也并未感觉到信息人员存在的价值,同时也导致信息人员和其它部门人员相互抱怨,如果在组织设置上让信息化管理人员起到信息化管理职能,思考规划企业的IT投资规划和项目管理上,并且接合企业的发展规划方向,才能有效的做到执行定位功能。

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而信息化建设,也有助于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信息系统能够固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有效支持其复制和传播。当信息系统能够有效支撑企业发展时,也就意味着企业优秀的文化已经固化在系统中。软件的更新,新系统扩展应用,不但宣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而且有明确的示范和指引,有效实现文化的传播和落地。信息化建设具有放大镜的作用,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发现问题,持续改进,完善企业文化。一个普遍的共识是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原有的很多流程在信息系统中走不通了,原有的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细化才能进入系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系统建设与应用迫使大家认真梳理工作,而梳理过程中发现了原有制度、规范、流程中不合理的地方,迫切需要沟通,需要规范管理,需要创新。因此,信息化建设无形中起到了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并且有目标地改进的放大镜作用,从而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了新的沟通和创新手段和模式,有助于培育新的企业文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沟通的模式,提高了沟通的效率。此外,信息技术改变了创新手段和模式,用友ERPU8管理软件的应用改变了XXXX多部门信息通讯数据的管理,OA办公自动化先进的网络办公模式让距离变成了零,缩减了时间和成本,而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也改变了XXXX人的创新理念和模式,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和新时代的特征。

企业文化与企业信息化,看似无关,实际密切相关。作为信息化工作者,深切体会到,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做支撑;而信息化建设又可以培养和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支撑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XXXXX

2012年3月22日

第五篇:包 公 形 象 与 文 化

包 公 形 象 与 文 化

陆卫理1, 焦惠园2 摘要: 流传千年的包公形象, 是不同时代人们的艺术创造, 它不是历史人物的再现, 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包公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已成为主持公理和正义的化身,升华成超越时光的一种理性精神。

自宋代以来,包拯的生平事迹一直为广大人民所传诵有关他的戏剧在舞台上长演不衰。尤其是文学艺术中所描述的清官包公,中国, 甚至是东南亚地区的人民,都对其有着极深的印象。包公的知名度,特别是他在民间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物之中是少有比肩的。我们研究宋代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包拯的生平与思想, 以及经过塑造、升华后的包公形象,探讨包公文化的由来与发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炎黄文化, 包容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包拯作为一个清官的典型人物, 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品德,又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包拯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包拯生平与思想包拯字希仁, 北宋庐州合肥人, 生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 卒于仁宗嘉 七年(1062 年), 终年 64岁, 谥号 孝肃。包拯出身于小官僚家庭, 年轻时在合肥城南一个叫香花墩 的地方读书, 约 29 岁考中进士, 登上仕途。!仁宗实录∀包拯附传#记载他: 天圣五年(1027 年)进士及第, 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 父母春秋高, 辞不赴, 得监和州税。和与庐虽邻郡,而其亲不欲去乡里, 遂解官归养。后数年, 亲继亡,墓下终丧,犹不思去, 里人数劝勉之,出知扬州天长县。包拯以亲老待养, 十年亡宦 , 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因此, 他孝名闻天下。包拯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 由进士起家, 累官至枢密副使,实际出仕 26 年, 其政治活动全在仁宗时期。他大致做过五类有实职的官: 地方守臣和京师官、御史和谏官、三司官(包括在度支、户部任上)、监司官(转运使之类)和军政官(枢密副使)。包拯去世时的全部官衔,!孝肃包公墓志铭#载为: 宋故枢密副使(差遣)、朝散大夫(散官)、给事中(宦)、上轻车都尉(勋)、东海郡开国侯(爵)、食邑一千八百户(食邑)、食实封四百户(食实封)、赐紫金鱼袋(赐)、赠礼部尚书(赠官)。由此可知, 包拯从任县官起家, 最终当到执政∃∃∃枢密副使,是主管全国军政的副长官。由于仁宗的开明和赏识, 应该说包拯官运亨通, 仕途顺利。但他没有任过宰相, 枢密副使虽是于宰相,宰执 之一,但地位远低

任相 仅是小说家言而已。他任知开封府,仅一年半时间,也并非小说、戏剧所言的长期任开封府尹。包拯在 26 年的仕宦生涯中,做过地方长官, 当过中央的监察官员、财政官员,又在中央协助掌管全国军政,其中以在地方任长官时间最长, 约有 13年之久, 占其仕宦生涯的一半时间。

据史书记载, 他的主要事迹有:在地方长官任上, 以知开封府的一年半最为有名。!宋史#列传只载两事:一是诉讼造庭, 即整顿吏治, 直接接见诉者;二是拆毁园林,即不畏权势, 拆毁妨碍惠民河通道的权势人家的建筑。吴奎的!孝肃包公墓志铭#, 还记载了包拯在开封府的两件事, 都是处理债务纠纷的, 其智破

匿金 案表现了包公断案的能力。虽然, 见于史籍的包拯在开封府的事迹,只有上述四件,但反映了包拯为民做主, 不畏权贵, 断事明敏的鲜明特点。而包拯在开封时的声誉, 则远超上述四事反映的情况。!宋史#列传载: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 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 有阎罗包老。

在其他地方官任上, 主要有初次仕宦的知天长县期间,有显示办案能力的 割牛舌 案。在第一个知州∃ ∃ ∃ 知端州任上, 最有名的一 不持一砚归。端砚 是当地名贵的土特产, 文房四宝件事, 是包拯之一, 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以前有人往往借进贡名义, 多征数十倍, 以送权贵人。而包拯使工匠按进贡定额数制作, 不多做一个。他任满时,不持一砚归。廉洁作风,千古流传。包拯到端州还教民众开凿水井, 解决饮水问题。同时辟菊圃, 建米仓、嵩台驿、星岩书院及清心堂、枕书堂等, 造福端州。

包拯去世后, 神宗年间,端州即建起包公祠,春秋时祭之 直到如今。在任台谏官期间,包拯多次上疏言事, 提出当时应奉行的政策;还大胆地为新政时遭贬的官员鸣不平,请求甄别录用;他更在奏议中弹劾权幸大臣, 如宋庠、王逵、郭承佑、张尧佐等人,他们或为宰相, 或为转运使,或为皇亲国戚, 包拯均不畏其权势,反复上疏, 凛凛正气,溢于纸表。特别是对当时得宠的皇贵妃叔父张尧佐独揽大权, 身兼四个官职一事, 包拯三次上奏反对。甚至在朝中争议,言词激烈,沫飞仁宗脸上,遂使仁宗免了张尧佐两个官职, 并规定今后凡后妃家庭成员不得任国家军政要职,杜绝外戚窃权的通道。三司是当时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孝肃包公墓志铭#记载,包拯在权三司使后,凡横敛无名之人, 多所蠲除。他特置场和市,以商场交易来满足官府所需, 免除向地方摊派,民得免其扰。包拯对拖欠官府钱币的官员, 都宽释之, 不再拘捕其本人或其妻,与之期以输,率如期至。包拯曾先后任三路转运使, 负责从地方向中央运送财赋,兼管地方财政, 有监察之责,更是边防大员。他为巩固边防,提出了应重视将帅, 充实军粮等四条好的对策。还力主范祥所建通商法 , 为宋廷所采纳, 解决了陕西盐运的大问题。[ 2] 嘉 六年四月,包拯任枢密副使, 掌管国家军政。他依然强志尽瘁, 夙夜匪懈 地工作。翌年五月,年已 64 岁的包拯,正处理政务, 突得重病,十几天后便去世了。包拯在仁宗朝从政 20 多年, 涉及民政、监察、理财及军政诸方面工作。他没有像范仲淹、王安石那样提出宏大而系统的改革理论和方案,但他所到之处, 注重实际,尽力兴利除弊。他对具体问题的处置体现了改革和实干的精神。他在政治中反对因循姑息, 主张澄清吏治, 选任贤才,裁抑特权。在经济上反对重率暴征,主张薄赋敛, 宽力役,救荒馑。在军事上反对松弛武备,主张精选帅臣, 训练士兵,广蓄粮草。总之,形成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和主张。包拯的著述主要是写给仁宗皇帝的奏议。

北宋张田所编包拯奏议分 30门、10卷, 共 171 篇[ 3]。它集中反映了包拯治道经国、择官知人、监察去邪、宽恤仁民、安边御边诸方面的主张和要求。如在用人方面,他就反复强调帝王的根本职责或最高道德在于知人、官人, 由此

群材尽力 ,达到天下治理的目的。进而对辨才用人上存在的资序、朋党、近名、形迹诸问题, 提出尖锐批评和具体建议。在法治方面, 他强调以法治国, 维护法律尊严,并尽力严格执法, 主张

法存划一, 国有格 , 赏德罚罪,在乎不滥 ,防微杜渐, 不可忽也。在理财方面, 他提出: 国家富有天下,当以恤民为本。主张薄赋敛, 权欠负,恤民安农;改盐法, 罢科率, 扶植工商;汰冗杂, 戒兴作, 崇尚节俭。在国防方面,也提出了

羁縻不绝, 防备不虞 等一些重要见解和措施,产生了积极影响。纵观包拯仕宦时期的种种作为和在奏议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我们可以看到, 他从政活动的主要内容,他治国思想和实践都紧紧围绕安民这一个核心。他从儒家的民本思想出发,强调国以民为本, 民以安为急,安之之道在于择官吏、宽赋役等。当然,包拯的安民总目标是

固本 ,即维护国家统治。所谓 大本不固, 则国家从何而安哉!包拯安民固本的目标尽管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但亦为统治阶级的平庸腐败分子所不容。可贵的是包拯为追求这目标, 广施惠政,兴利除弊;为坚持这目标, 直言敢谏,不避权贵;为落实这目标, 躬身力行,率先垂范。平民百姓最基本的愿望就是安居乐业,特别是古代中国作为小农经济占主体的国家, 安民就意味着生活条件改善, 生产力稳定发展。而包拯的安民固本的思想与措施满足了百姓的基本要求, 体现了古代的民主精神, 所以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包公形象与传说包拯去世不久, 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和戏剧就相继出现了。最早将包公带入文学领域的是宋代深受广大市民欢迎的说唱艺人。!合同文字记#是迄今所知话本中最早的包公断案故事。宋元早期的话本叙述包公的故事还比较简单、平淡, 且有所神化,但自此将包公形象带进文学领域,并与公案文学结成不解之缘。流传至今的还有一本宋元南戏!小孙屠#, 此剧共 21出, 包公仅在最后一出戏出场, 但威望很高,说他日判阳间夜判阴,管取人人无屈, 定教各个无冤 ,能昭雪天下所有冤屈。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以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时代,由于元贵族权豪统治方式落后、粗暴 无视法律、草菅人命 所以在近百年的统治期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权贵非法与冤案之多在历史上实为罕见, 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愈发呼唤清官为他们雪冤做主, 于是一批包拯公案戏应运而生。据考证, 现存元包公戏占整个公案戏的 60%左右,可见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这些戏所塑造的包公不仅能公正执法, 不畏强暴, 而且富有谋略, 聪明机智。尽管整个剧中对包公个性的刻画不够充实, 形象塑造稍嫌简单,但就题材内容、情节结构及语言技巧来说, 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包公刚正不阿、聪慧机智的清官形象已基本定型。明朝自万历以后, 政治统治日益败坏, 商业经济却在发展, 各类题材的小说呈现出空前繁荣局面。其间问世的有关包公的公案小说集有!全补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龙图公案#等。清代说唱包公案的艺人以石玉昆最为著名。小说已采用章回体形式, 以!三侠五义#最具代表性。书中写清官包拯部分大多因袭过去。戏剧在元、明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些地方戏也纷纷改编或创作包公戏。其内容情节突出了包公的威严干练, 并富有传奇色彩。包公的舞台形象由元、明以来的 正末 转变为

净 角扮演, 充分表现了

黑脸包公 铁面无私的凛凛威风。在百姓心目中, 包拯是法理的化身,是一位半人半神的人物。一说起包拯, 人们便会想到一脸黝黑、额上有一块月牙疤的形象,想到他能够日断阳、夜断阴 审决阴阳两界冤案的本事。

近代以来, 包公的故事不断推陈出新,添长补短,仍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无论是戏曲小说、广播电视, 均有以包公为题材的作品。有些关于包公的作品还被译成英、法、德、日文等广为传播。在东南亚地区更有一些人, 把包公奉为神明顶礼膜拜。经过不断的流传和宣扬, 形成了不断发展的包公文化。93其实,经过不断加工、演义或美化的包公清官形象, 它的基本内容是虚构和杜撰的,是当时人们的愿望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反映。包公传说故事中,!陈州放粮#、!狸猫换太子#和!铡美案#这三个是比较有影响的。!陈州放粮#即!陈州粜米#或包公查赈赵陈州 的传说。历史上, 包拯并没有去陈州放粮,而只是为闹灾荒的陈州上了一道!请免陈州添折见钱#奏章。元明清三个时期据此推衍的包公故事,从内容、体裁到情节皆不相同,但其大致梗概不外是:陈州在今河南淮阳, 当年灾情严重, 百姓苦楚, 朝廷决定救灾;而主持救灾的或衙内、或皇亲, 却巧取豪夺, 中饱私囊;百姓上告, 包拯微服私访, 运用智慧掌握证据, 排除干扰,严格执法, 用钦赐法物或刑具处死贪官污吏,然后开仓放赈,万民欢呼。这些作品通过夸张虚构的艺术手法, 大大美化了包公形象。!狸猫换太子#即!仁宗认母# ,是讲宋仁宗追认亲母的故事。据宋史!后妃传#记载, 李宸妃初入宫, 为真宗的皇后刘氏的侍儿 , 性情庄重寡言, 真宗以为司寝。22 岁怀孕,生一男子,即后来的仁宗。而一直未生育的刘皇后则妄称为己子。真宗晚年多病,事多决于后。人畏太后, 亦无敢言者。太后在世, 仁宗不自知为妃所出也。直到后来仁宗亲政,始听燕王告之, 才下诏

尊宸妃为皇太后 并开棺改葬。当时此事没有形成公案,也与包拯没有联系。只是到了明代有!仁宗认母#的词话,才与包公挂钩。

清代的!三侠五义#第一回就是!设阴谋临产换太子,奋侠义替死救皇娘#, 后来的京剧!狸猫换太子#也成了受欢迎的传统剧目。故事说在宫廷中, 真宗的刘妃为了夺宠, 阴险地把李妃生下的男婴换成了剥了皮的狸猫,害得李妃被打入冷宫, 连宫女、太监也无辜丧生。包公自陈州放粮返朝,得知冤情, 巧设阎罗地府, 自扮阎罗天子审问太监郭槐,终于真相大白。!秦香莲#的故事是在宋元时期的南戏和明传奇的基础上演变发展成的。清代乾嘉以来成为最流行的花部戏之一。包公怒铡陈世美的传说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宋代是科举制空前发展的时期。大批读书人,尤其是来自民间,出身低微的寒儒做官之后发生种种分化。有些人经不起功名利禄的诱惑, 忘本贪心,把婚姻作为巩固自己政治地位的阶梯。百姓痛恨并谴责这种贪心婚变行为,由民间口传到艺人加工,通过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宋元以来, 流行的有!琵琶记#、!珍珠记#等。清末, 秦腔!秦香莲#改编成京剧,其中!铡美案#一折特别流行。此戏所展示的矛盾冲突及批判精神超出以往任何一种同类的婚变戏。剧中清官包公在皇姑、国太求情面前, 也陷入两难境地。要么皇姑孀居守寡,要么秦香莲冤沉海底。包公本打算调和矛盾,将自己的赏三百两赠于秦香莲结案, 而秦香莲却愤怒地将银包掷于地上,哀呼: 人言包相是铁面, 却原来官官相护有牵连。在此情况下,包公终于不顾皇亲国戚的压力, 铡了陈世美。其实,据有关人考证,湖广荆州寒儒陈世美的原型, 是清顺治二十年乙科进士湖北均州人陈年谷。发生在清朝中期的事, 却由宋代的包公来判案,这是因为宋元以来包公已被塑造成锄暴安良, 理冤雪枉的清官代表, 一些重大案件往往请他出来。明清时期流传的百则包公故事, 真正有史实根据的, 只有

割牛舌 一案。此案本事见!宋史∀包拯传# , 其他包公故事, 基本上是借题发挥, 敷衍夸张,移花接木成张冠李戴。通过对以上三则故事演变的了解, 我们不难发现, 流传千年的包公故事,已不是历史人物的再现, 他是不同时代人们的艺术创造, 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理想与愿望。包公已成为主持公理和正义的化身, 升华成超越时空的一种理性精神。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各种腐败现象滋生和回潮, 包公仍然是百姓们久谈不衰的话题。建包公祠、拍电视剧, 各种现代媒介中的包公故事还在发展, 包公作为文学形象, 已获得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包公形象产生的历史缘由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 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环境之中, 并自然而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传统文化, 同时又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包公形象的产生与发展已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这里面有着复杂的多方面的因素, 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包公象产生的历史缘由。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前朝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宋代文化, 绚丽多姿, 丰富多彩。宋初, 太祖太宗采取多种措施, 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到了真宗、仁宗时期, 由于当时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积贫积弱局面开始出现,三冗 积弊困扰宋廷。首先是冗官, 北宋初官员二三千人, 真宗时有 9785 人, 仁宗时有17300 人,还不包括未受差遣的京官、使臣、守选等人, 所谓三员守一阙,司马光指出近年官吏繁冗, 十倍于国初之时 [ 4]。官员严重超编,官僚机构臃肿重叠, 既造成办事效率低下, 又加重百姓的负担。其二是冗兵, 北宋初期只有二三十万兵,仁宗时已达 150 万, 老弱冗集没有战斗力。其三冗费, 宋建国以来财政支出不断增加, 连年对外战争, 皇帝、宗室、后妃、祭祀等非正常支出正成为冗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为了填补亏空, 更加大了财税赋役的征收, 由于赋役征收极不合理, 再加上横征暴敛, 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接连蜂起, 北方强敌辽国和西夏国屡犯边境,多次发生战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一大批忠臣良将、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 登上了历史舞台。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岳飞、辛弃疾、文天祥、寇准、杨业等先后涌现, 包拯也是其中的一位, 这些著名人物的出现,辉煌了宋代的整个历史。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及其弟赵匡义, 虽出身武夫, 但却懂得马上可以得天下, 却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所以建国后相继实行了重文轻武政策, 以文化治天下已作为宋廷的国策。他们遵师重道, 优礼儒士,大力提倡儒学, 兴办学校和教育。在宋太宗的御敕下, 著名的宋初四大类书问世, 太祖手不释卷, 刻苦读书,太宗、真宗相继受其影响,也勤奋苦读。由于皇帝自身注意学习, 所以他们就尊宠儒学,提倡儒教, 尊重读书人。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读书人、书院遍布全国, 涌现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了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宋廷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出谋划策, 所以网罗人才、选拔俊彦也是宋朝政府的一个重要举措。据史料记载, 仁宗朝科举取士人数最多, 每年平均取士 239 人, 位 42 年间取士约万人, 被人称为宋代科举的黄金时代。由于科举制发达,科举进士晋升很快, 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科考进入仕途,而且大多数为国家栋梁之才。宰相皆由此出, 名卿巨公 有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王安石及苏轼等,这些人才的出现是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成果。同时,他们也比较集中地产生于仁宗时期,这与当时良好的政治氛围不无关系。苏轼曾评论说: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 搜揽天下豪杰, 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 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矣,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 5]包拯的一生能够有所作为, 也是与宋仁宗有很大关系的。仁宗为政最大的特点是仁,由于他性格懦弱, 能够容忍,使仁宗朝出现了开明、宽松的局面, 士大夫敢言成风, 以不言为耻,遂致名臣辈出。包拯能够得到宋仁宗的信任与宋仁宗对包拯的虚怀纳谏是分不开的。包拯门人张田在整理!孝肃包公奏议集#时, 即写下题辞: 仁宗皇帝临御天下四十年, 自有其圣神明智之资,善言正人, 延谠议, 使其谋行忠入, 有补于国,卒大任以股肱者, 唯孝肃包公止尔。这里就很清楚地说明,包公之所以仕途顺利是因仁宗

至明上圣 , 而包公的优秀品格,也使宋仁宗大为感动。例如, 包公不等赐给朝服就布衣上任,说明风格高人一等;在立储君问题上,包拯对仁宗为好 的诘问, 坦然答对:

立谁

我是为国家着想, 皇上问我立谁,是怀疑我的动机, 我快六十岁了, 膝下无儿, 难道还要为儿孙着想吗? 包拯的一片忠诚也使仁宗对其深信不疑。宋初,太祖吸取了五代时无法可依、社会混乱的教训, 大力严明纲纪,创立法度。到了真宗、仁宗两朝已经法律齐备,无所不有了。当时更需要的是坚持执行法律的人,包拯刚直不阿,执法如山, 迅速在人民群众心中建立了威望。以北宋前期来说,人民盼望清官, 人心思定,包拯一方面适应了北宋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一方面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反对贪官污吏的愿望,获得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另外,包拯自身具有的优秀品质也使他成为封建社会清官的楷模。在当时,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义、仁者爱人、忠孝节 仁义礼智信 等,已深深地渗入到包拯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包拯的优良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忠君。忠君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从政官员的基本要求, 所谓为妻纲 ,又如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是封建社会所要求的伦理规范, 在包拯的思想和行为中,是渗透着儒家这种伦理道德的。包拯忠于君主、社稷和民族。他一系列的治政、外交、国防、民本和法治思想, 也是他忠于君主、国家和民族思想的体现。其次是爱民。包拯恪守孟子 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格言。他说:

果为国, 岂不以爱民为心哉![ 3]他主张: 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 , 减轻人民负担,帮助人民战胜各种自然灾害, 过上好日子。他鼓励开荒、修水利、冶铁、制盐, 大力发展生产, 增加财赋, 改善人民生活。他说: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3 ]他清廉俭朴,虽然身居高位, 可是衣着、饮食、用具依然保持着做官前的本色,数十年如一日。包拯的优秀品质正是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再一个是忠孝。包拯身上所体现的忠孝, 可以说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最高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孝的观念, 强调以孝为本,后逐渐忠孝结合, 由家庭关系的孝引申到君臣关系的忠, 忠孝对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影响极大。凡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人和事, 就会被社会所接受, 并得到人们大力宣扬以至流传后世。历史上的包拯就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孝子, 他在考中进士,朝廷赐官后,毅然辞去官职, 在家孝敬父母, 记载他 十年亡宦 , 当时就获得了孝敬父母的好名声。!包拯墓志# 始以孝闻于州闾 , 欧阳修称赞他

少有孝行, 闻于乡里, 晚有直节, 著于朝廷 [ 6]。包拯入朝后, 以清廉刚正立朝,为维护本阶级利益竭尽全力,成为忠君的典型。包公的特殊的忠孝双全的表现,成为流传后世, 形成包公文化的内容和底蕴的原因之一。最后是清廉。官员为官是清廉还是腐败, 历来是统治阶级政权建设的重要课题。由于统治阶级的倡导和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 为官的清还是贪, 是褒贬人物的重要标准之一。包拯在!书端州郡斋壁#诗里表达了自己的清心治本、直道从政的善良愿望,他也正是这样做的。首先,他清廉律己, 在端州任上两袖清风, 不持一砚归。另外,他铁面无私办事公正, 就是亲戚朋友犯法也予以惩处, 不徇私情, 充分体现了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自我约束。新加坡国大中文系高级讲师李焯然博士说道: 中国人向来尊敬忠臣、孝子和清官, 而包公一人就具备了这三种优良品质。[ 7]所以包公成为宋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就不是偶然的了。宋代出现的忠臣良将及民族英雄, 其人数之多影响之大,个中缘由, 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人文影响有着密切关系, 是以往和以后的任何朝代所无法相比的。其中较有名的范仲淹, 宋真宗祥符八年考中进士,自幼出身贫寒,但胸有大志;仁宗庆历三年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史称庆历新政;后改革失败,但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名句,体现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一直激励着后来的人们不断前进。

在宋朝一代的历史上,还有许多青史留名的人物, 如寇准、杨业、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清照、苏轼、司马光、欧阳修、沈括、宗泽、李纲、韩世忠、陆游等。他们生长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动荡的年代, 或忠君报国, 或英勇杀敌, 或忧国忧民,或文彩卓著,他们也和包拯一样用自己人生的光辉业绩, 书写了宋代辉煌的历史, 同时也把自己的英名永远留在中国的 史册上。参考文献: [ 1] 肇庆府志: 卷二 [ Z].光绪.[ 2] 宋会要辑稿: 食货二三之四 [M].中华书局影印本.[ 3] 包拯集 [M].中华书局标点本, 1963.[ 4] 长编: 卷一九九 [M].嘉 八年七月辛亥.[ 5] 苏轼文集: 卷十四 [M].[ 6] 欧阳修.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 [M].[ 7] 联合早报(新加坡), 1996-04-08.[ 责任编

下载企业文化的“文”与“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文化的“文”与“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 业 文 化

    企 业 文 化企业精神: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同心同德,共筑品牌 发展方向:把景区建设成“绿色休闲会所,生态快乐车间,自然健康 家园” 企业愿景:将重渡沟打造成中国北方独具特色的山地旅......

    企 业 文 化(精选合集)

    企 业 文 化 企业愿景:改进用电环境 企业使命:为顾客提供安全、环保、智能的家居电气解决方案 企业精神:诚信 和谐 谦学 创新 经营理念: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搭建平台、与伙伴......

    班组文123化建设

    班组文化管理 一、 班组文化管理的意义 班组文化史整个班组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问哈建设的基石,实际是班组成员共同认定的思维方式和办事风格,是班组内部成员付诸实践的......

    企 业 文 化

    企 业 文 化 1.精益创新,理性进取! 2."8小时回复制"就是体现出一种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全方位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 3."正直做人,认真做事"是员工行为的第一......

    企 业 文 化

    企 业 文 化 一、 为什么要学习企业文化 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青年学者许宏十分精辟地阐述:“这里‘文化’,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

    企 业 文 化

    企 业 文 化 企业运营理念:爱无界美无疆 企业产品理念:韵承天地乾坤精华缔造自然美肤传奇 企 业 宗 旨: 互融相生 谋求共赢 企 业 精 神: 敬天爱人 企 业 作 风: 快(行动快) 稳(做事......

    企 业 文 化

    企 业 文 化 《足亚文化》本身就是文化,它是足浴企业的文化、独特的足浴技术文化、独特的足浴管理文化、独特的足浴企业发展文化和足浴人才管理任用文化、它是在继承与创新的......

    六年级 文 化 牌

    班 级 文 化 牌 六年级班主任:韩金芳班训: 团结拼搏,勇于创新班风: 博学慎思,笃志报国班级目标:精诚合作,争创一流班主任寄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班级荣誉:模范班集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