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知识 2
一、单选题:
1.下列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D 奉献精神与提倡多劳多得不矛盾 2.团队的执行力不取决于()
D 人员数量
3.公司承诺,欠费客户费用结清后()小时内恢复供电。
B 24 4.国家电网公司规章制度以(通用制度)为主,以非通用制度为辅。A 通用制度
5.利用电子邮件的附件功能可以()
A.随邮件发送任何类型的文件
6.能将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和视频等信息集为一体运行处理的计算机,称为()
B.多媒体计算机
7.公司是关系国家()、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D 能源安全
8.“一强三优”就指电网坚强、资产优良、()、业绩优秀。D 服务优质
9.公司愿景就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建设国际一流()。
A 企业
10.“全角、半角”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
A.全角方式下输入的英文字母与汉字输出同样大小,半角方式下则为汉字的一半
11.伙伴之间常常对事物能够相当直率地交换看法,属于团队新成员融合过程中的 B 交流个人深层信息的阶段
12.电网坚强要示公司技术装备和主要运行指标达到国际()水平。
B 先进
13.五位一体包括职责、()、制度、标准、考核。
B 流程
14.公司的企业精神就努力超越、追求().D 卓越
15.交谈时,应该多用(),容易让对方充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C 开放式问题
16.负责对报销业务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对违纪、违规行为予以处理。
C 各级单位纪检监察、审计部门 17.目前使用的防病毒软件的作用是()
B.查出已知名的病毒,清除部分病毒 18.()是会议的主要方式。
B 口头交流
19.转变公司发展方式要求建设统一的(),建立科学的“三集五大”管理体系。
D 企业文化
20.只有不断加强公司(),才能保证公司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B 党的建设
21.《员工服务十个不准》规定,不准()时间饮酒及酒后上岗。
D 工作 22.盖茨说:“微软离倒闭只有一百天。“这句话的意思是()
A 树立危机意识
23.与同事沟通的注意事项,不包括:()
B ”你把我怎么不了,凭什么听你的,这是自强
24.工作者能够对工作的过程和结果独立负责任,有独立处理的权力,这是内在的核心激励因素中的()
A 工作的自主性
25.()就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就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载体。
B 语言
26.公司视()为企业的第一资源。
A 人才
27.下列行为语言发出的就积极信号的是()
B 身体倾向对方
28.通用制度是指由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制定并在公司系统各级单位统一()的规章制度。
B 执行
29.“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体现的道理是()
A 局部对全局的重要性
30.公司使命就奉献()能源、建设和谐社会。
D 清洁
31.()、科技创新成果、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和职代会职工代表提案,不参加优秀合理化建议的A 管理创新成果
32..我们对下级,对晚辈的口语表达应测重表现出()B 关心、爱抚
33.两个转变就指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公司发展方式
C 电网
34.违章按照性质分为()、行为违章和装置违章三类。
B 管理违章
35.实现电网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建设的骨干网架是()电网。
A 特高压
36.建设“五大”体系要以集约化、扁平化、()为方向。
C 专业化
37.下列对合作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C 合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各自的目标
38.公司的工作方针是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化管理、标准化建设。
C 精益
39.“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说明团队文化建设要()B 选择优秀的团队领导
40.诚信是企业立业、员工立身的()基石。
B 道德
41.非通用制度是指由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制定,允许所属各级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按规定程序进一步制定()的规章
C 实施细则
42.公司单位电价管理牵头部门要建立健全电价资料管理制度,对历年电价调整资料,电价清算报
C 会议纪要
43.奉献社会是关爱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履行()责任。C 社会
44.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是公司的(),是公司和员工实现愿景和使命的信念支撑和根本方法。
C 价值追求
45.国家电网标识以()色的标准色,反映公司致力奉献清洁能源,建设和谐社会,象征公司持续发展,生机
A 绿
46.()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公司公务用车、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管理工作。各单位后勤部门负责本单位公务用车、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管理工作。D 国网后勤部
47.“创一流”是指把一流作为工作标准和()C奋斗方向
48.全面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需要发挥企业文化的保障和()作用。C 引领
49.建设国际一流企业就是要坚持以国际先进水平为导向,以()为手段,推进四化,把公司建设成为
B 同业对标
二、多选题:
50.企业宗旨体现了公司(ABC)的统一。A 政治责任
B 经济责任 C 社会责任
51.集约化发展的核心是推进(BCD)等重要资源的集约化管理。B 人力
C 财力 D 物力
52.国网物资公司受国网物资部(国网招投标中心)的委托,开展公司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具体(ABCD)
A 协助国网物资部(国网招投标中心)开展供应商资质能力核实工作 B 协助国网物资部(国网招投标中心)开展供应商绩效评价工作 C 协助国网物资部(国网招投标中心)收集、核实供应商不良行为信息 D 负责公司供应商服务中心日常管理工作
53.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道德精华包括(ABCD)A 社会责任至上B 敬业
C诚信
D 创新
54.建设和弘扬统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推进企业文化融入(ABCD)A中心工作
B 企业管理
C 制度标准 D员工行为
55.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员工服务十个不准》,要求员工不准接受客户吃请和收受客户(BCD)等。
B 礼品
C 礼金
D 有价证券
56.下列选项中,反映中国传统职业道德的精华的内容是(ABCD)A 公忠为国的社会责任感 B 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 C 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D 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57.国家电网公司标识以圆形图案象征公司内外的互动、协调、团结、和谐,表达公司坚持四个服务(ABC)A 客户
B 员工
C 社会 58.非正式角色互动的意义有(ABCD)A 满足个人交往需要 B 对个人心理健康是必要的 C 有利于提高员工士气 D 活跃团队人际关系的气氛
59.(ABCD)负责配合做好电价收费政策研究和管理,提出销售电价结构调整建议 A 发展策划部门 B 营销管理部门
C 农电管理 D 电力交易管理
三、判断题
1.微型计算机的性能主要取决于主板的类型。(错)2.智能电网不仅是连接电源和用户的电力输送载体,更是具有网络市场功能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载体。(对)
3.国家电网公司发布通用制度后,省、市、县公司可根据客观实际制订差异条款,不须报国家电网公司审核。(错)
4.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目标是:资产财务管理与资产实物管理统一和联动,账、卡、物动态.....;资产配置科学合理,集体整体效益最大化。(对)5.“责任”是爱国爱企、爱岗敬业的自觉行动。(错)6.材料、能源、信息是构成当今世界的三次要素。(对)7.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的团队关怀形式是相同的。(错)
8.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是公司处理与员工、电力客户、合作伙伴及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对)
9.协调人际关系与群际关系的关键就是平衡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对)
10.按照“业务工作谁主管,保密工作负责谁负责”的原则,公司总部各部门、各分部和公司各级单位按照职责维护和管理。(对)11.一个领导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上级和下属。(错)
12.公务员要想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就需要掌握口语表达的基本知识。(对)
13.各级单位业务管理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在本业务领域推动统一的企业文化传播和落地,并参与本单位.....(对)
14.团队成员的选择决定于人员技能的相互搭配的总体效应。(对)15.口语表达式人们口头使用的有声语言。(对)
16.职业劳动不仅是一种生产经营的职业活动,也是能力、纪律和品格的训练。(对)
17.对于由于社会矛盾引起的公共危机,领导人要敢于面对当事群众,保持强硬的态度,把政府的威信贯彻到....(错)18.践行“以人为本”,要求公司善待员工、切实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保证收入连续增长。(错)
19.劳动定员测算时指依据劳动定员标准和企业特定截止日期的定员台账计算企业劳动定员的基础。(对)
20.在会议工作中分发重要文件一般要编号、登记。(对)
21.加强电力生产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风向。(对)22.电力生产人员必须具有“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对)23.“忠诚企业”是热爱企业、关心企业,为企业尽心尽力,忠实维护企业利益和形象。(对)24.影响我们倾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先入为主。(对)
25.资产优良是指资产机构相对合理、质量较好,盈利和偿还能力较强,内部资源配置效率较高...(错)
26.广大员工要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立足岗位创先进,履职尽责争优秀。(对)
27.对违反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求的单位和个人,国家电网公司予以填报批评,并视情况追究相关责任。(对)
第二篇:公共知识
四川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析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
性的特点。
18.公共基础知识复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 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4、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26、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27、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近代,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精神批判,产生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开端;马恩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一般规律,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
其次,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要求社会主义顺乎世界潮流,反映时代变化,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
2、邓小平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十二大以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十二大到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国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其次,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第三,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述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其次,就我国来说,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最后,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条件。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
8、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判断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特征:企业的自主经营,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段的长处。
(4)在政治制度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11、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了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十五届四中全会同时指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3)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推动企业科技进步;(6)全面加强企业管理;(7)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8)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10)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和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的形式:个人业主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1)产权清晰主要是由法律明确界定出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权利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2)权责明晰
指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据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财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第三部分 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2)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5)以参政议政和互相监督作为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
(6)以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目标。
(7)以宪法为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原则。
7、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
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分为联邦和邦联两种。邦联是几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基本共同目的结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邦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不是国家主体。联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其基本特征有:
(1)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联邦与各成员国的关系,各成员国以下的政府才是地方政府。
(2)联邦与各成员国的权力及相互联系多由宪法或法律规定。(3)除联邦宪法外,各成员国还可以有自己的宪法。
(4)除联邦国籍外,有的国家的各成员国公民还可以有自己的国籍。(5)各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和外交权。
8、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组织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决定重大国家事项,罢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决定重大国家事项,审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合宪、合法性,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家主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其主要职权有: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代表国家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件和重要协定。
第三篇:公共知识复习题
公共知识复习题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推进市场化改革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临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4.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扣押财物;冻结存款、汇款;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5.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必须:一是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体制;二是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三是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6.公共廉洁是公务员的基本品质。其具体要求是:崇尚公平,履职为公;正气在身,坚持真理;为政以廉,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7.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8.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要着眼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9.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是: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10.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任职回避等方面法律法规,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11.弘扬爱国主义,必须自觉地拥护和坚持党的领导,忠实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2.忠于国家,要求公务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3.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取得了“三大成就”: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
1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同时明确: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15.公务员职业精神的特征:首先,它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其次,勇于创造、敢于担当,顾全大局、甘于奉献,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公务员职业精神的崇高表现。第三,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等考验面前冲锋在前,是公务员职业精神的具体表现。16.公务员的基本品质的内涵:公正廉洁是公务员的基本品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崇尚公平,履职为公,办事出于公心,努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二是必须正气在身,坚持真理、崇尚科学,诚实守信、为人正派,不以私情废公事,不拿原则作交易;三是必须为政以廉,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不以权谋私,勇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弘扬传统美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17.中央“八项”规定:一是要改进调查研究;二是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三是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四是要规范出访活动;五是要改进警卫工作;六是要改进新闻报道;七是要严格文稿发表;八是要厉行勤俭节约。六项禁令内容:一是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二是严禁向上级部门赠送土特产;三是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四是严禁滥发钱物,讲排场、比阔气,搞铺张浪费严禁超标准接待;六是严禁组织和参与赌博活动。1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19.公务员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20.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是定期考核的结果。21.公务员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应该予以辞退。22.公务员旷工或者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予以辞退。23.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24.公务员在不同职位之间转任应当具备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
25.公务员职务和身份保障权是指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26.公务员培训包括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在职培训。27.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义务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28.对公务员的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29.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不同于一般社会道德,同时相较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而言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示范性、强制性、创造性等特征。30.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论述题)
第四篇:公共知识综合测试7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和行政机关所享有的自治权之一是()。
A.可组织军队
B.可组织独立的税收机关
C.可组织独立的边防部队
D.可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3.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由()。
A.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的法院管辖
B.复议机关所在地的法院管辖
C.既可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D.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4.在数罪并罚中,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对数个附加刑采用()。
A.限制加重原则
B.吸收原则
C.相加原则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是所有权中带有根本性的一项权能。
A.占有
B.处分
C.收益
D.使用
1.C
2.D
3.A
4.C
5.B
①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刑的,采用限制加重原则。即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有期徒刑最高不超过20年,拘役最高不超过1年,管制最高不超过3年。②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一个死别或者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即只执行一个死刑或者无期徒刑,而不再执行其他刑罚。③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即附加刑仍须执行
6.()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A.条例
B.决定
C.规定
D.公告
7.机关或部门的领导人对来文办理提出处理意见的活动是收文处理中的()。
A.拟办
B.批办
C.承办
D.查办
8.公文的主体部分是()。
A.标题
B.正文
C.作者
D.印章或签署
9.内容重要并紧急需要打破常规化先传递处理的文件,叫作()。
A.平行
B.加急件
C.特急件
D.急件
10.为了维护正常的领导关系,具有隶属关系或业务指导关系的机关之间应基本采取()。
A.逐级行文
B.多级行文
C.越级行文
D.直接行文
6.C
7.B
8.B
9.D
10.A
11.“由于我们没有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结果给流氓、惯偷、坏人造成了盗窃、行凶、阴谋破坏的可趁之机”这句会文用语显然是不规范的,其不正确的原因是()。
A.含义不明确不清晰,让人产生歧义
B.句子成分搭配不当
C.语序安排欠妥当
D.不合乎事理
12.可以用“命令”、“令”、“通令”这三种名称颁发的是()。
A.发布令
B.行政令
C.嘉奖令
D.惩戒令
13.规范性公文标题的时间是()。
A.公文发布的时间
B.公文撰写的时间
C.公文打印的时间
D.公文讨论的时间
14.以下关于公文登记的说法错误的有:()。
A.收文与发文时,平件、密件与急件一般应分别进行
B.登记序号应不留空号、不出重号
C.分轻重缓急,急件当日到当日登,平件可隔日登
D.对于无标题文件应代拟出标题
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特征是()。
A.实践性
B.革命性
C.唯物主义性质
D.辩证法性质
11.D
12.D
13.A
14.C
15.A
1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以上均不正确
18.()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A.时间和空间
B.能量
C.质量
D.运动
19.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错误是由于忽视了事物的()。
A.矛盾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2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16.B
17.D
18.D
19.B
20.D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分歧表现:联系的观点与孤立 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2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3.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
B.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
C.是否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D.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
24.“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这是()。
A.唯心主义观点
B.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共有的主张
D.诡辩论的观点
2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的能动地反作用集中表现为()。
A.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C.当上层建筑为束缚生产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势力
D.上层建筑总是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
21.C
22.B
23.D
24.B
25.D
26.人类社会发展最普遍最根本的规律是()。
A.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规律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D.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的矛盾关系
2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28.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B.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的第二性的
C.生产方式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第二性的 D.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
29.在阶级社会里,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政治
B.军队
C.警察
D.国家政权
30.第一次对“三个有利于”标准作出完整的理论表述,是在()。
A.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B.党的十四大
C.江泽民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
D.党的十五大
26.B
27.C
28.D
29.D
30.A
31.邓小平同志在()会议上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32.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3.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构想首次被写入党的正式文献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届六中全会
C.十三大
D.十四大
34.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活动,除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之外,还有()。
A.转账结算
B.买卖股票
C.管理企业
D.发行货币
35.一般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资本市场即()。
A.债券市场
B.外汇市场
C.货币市场
D.股票市场
31.B
32.A
33.C
34.A
35.C
3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形成是以()为基础。
A.产品供求关系
B.价值
C.货币发行量
D.竞争
37.政府宏观调控的保障职能的根本作用是()。
A.运用市场机制
B.间接的资源配置
C.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与社会环境
D.参数调节
38.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这是为了()。
A.把国有经济组织成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B.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归中央掌握,小企业归地方管理,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国有经济的领导
C.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增强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和市场竞争力
D.推行国家行政机构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搞好国有企业
39.关于社会保障,错误的说法是()。
A.社会保障以人道主义为本色
B.社会保障立法被称为“社会保障的保障”
C.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最终手段
D.对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说,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不应该被排斥或遗漏在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之外
40.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是()。
A.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
B.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并存
C.多种所有制并存
D.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6.B
37.C
38.C
39.C
40.D
41.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是()。
A.与其他所有制处于同等地位
B.与私营经济同等重要
C.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
D.在多种经济成分中占主体地位
42.“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指()。
A.改革对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B.改革是对不适应生产力的社会根本制度的否定
C.改革在调整不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环节和方面时,必然引起阶级之间的激烈对抗
D.以上均不对
4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是哪次全会上提出来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届六中全会
C.十三届二中全会
D.十四届三中全会
44.下面()在省建委和市建委之间不存在。
A.领导关系
B.指导关系
C.上下级关系
D.协作关系
45.国家公务员升职不包括晋升()。
A.级别
B.职称
C.领导职务
D.非领导职务
41.D
42.A
43.B
44.D
45.B
46.国家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制度是()。
A.求才机制
B.用才机制
C.留才保障机制
D.育才机制
47.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不合格者()。
A.延长试用期
B.接受培训
C.挂职锻炼
D.取消录用资格
48.决策过程中,衡量决策者决断能力和思想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志是(A.确定目标
B.拟定方案
C.分析评估
D.抉择方案
49.行政监督机关是()。
A.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
B.国家的各级检察机关
C.各级人民检察院内设的反贪局
D.监察部和地方各级监察厅、局
50.行政决策中枢系统在决策中实行()。
A.下级服从上级
B.以少胜多原则
C.多决原则
D.多多益善原则
46.C
47.D
48.D
49.D
50.C
二、多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1.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的“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是指:()。
A.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实际出发
B.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实际出发
C.从建设和改革的需要和可能出发
D.从我国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实际出发
2.下列属于法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的有()。
A.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规程
B.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
C.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D.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护国家政权
3.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按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A.地方性法规
B.行政法规
C.单行条例
D.自治条例
4.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光荣义务是()。
A.依法纳税
B.保卫祖国
C.依法服兵役
D.参加民兵组织
5.下列内容规定在我国宪法上的是()。
A.国旗
B.国歌
C.国徽
D.首都
1.ABCD
2.ABC
3.CD
4.ABCD
5.ACD
6.行政法律关系由()要素构成。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形式
7.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的特点是()。
A.有明确的原告和被告
B.案件事实、情节清楚
C.不需要采用专门的侦察手段即可查明
D.对社会的危害性小
8.下列情况下,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的有()。
A.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末声明的 B.寄存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C.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D.法人的名称权受到侵害的
9.在确认经济合同无效后,()。
A.合同未履行的,不行履行
B.全同已履行的,继续履行完毕
C.合同未履行完毕的,应停止履行
D.合同可以变更后履行的,予以变更
10.记叙文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
A.标题和文章正文之间
B.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
C.部分与整体之间
D.部分与部分之间
6.ABC
7.ABCD
8.ABC
9.AC
10.BCD
11.说明文的基本写作要求是()。
A.抓住本质,突出重点
B.态度冷静,内容准确
C.条理清楚,着重解说
D.简洁明了,有的放矢
12.记叙文层次安排的一般方式有()。
A.以空间变换为序
B.以材料的性质为分类依据
C.以写作者自身的认识发展为序
D.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以纵横的方式安排次序
13.以下属于说明文的有()。
A.散文
B.广告词
C.注释
D.社论
14.下列有关公文主送机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公文只能选择一个主送机关
B.主送机关应在标题下靠左顶格标注
C.除领导人直接交办之外,不应将公文直接转送领导者个人
D.主送机关是对公文负法定办理式答复的机关
15.公文有哪些不得随意减少或少略的数据项目?()。
A.正文
B.发文机关
C.印章或签署
D.成文时间
11.ABCD
12.ABCD
13.BC
14.BCD
15.ABCD
16.需要在首页标注签发人的公文文种包括()。
A.请示
B.报告
C.指示
D.命令
17.通报在撰写时,下列要求应当遵循的是()。
A.通报应有新颖性
B.通报的材料必须经过深入的调查核实,不得有半点虚假
C.通报应融事、理、情于一体
D.及时、快捷
18.文件的分办应注意()
A.分清公文的文章
B.分清公文的主次
C.分清公文的缓急
D.分清阅件与办件
19.公文保管期限一般分为()。
A.永远保管
B.永久保管
C.长期保管
D.短期保管
20.销毁公文的主要方式有:()。
A.焚毁
B.重新制成纸浆
C.掩埋
D.清洗消磁
16.AB
17.ABCD
18.BCD
19.BCD
20.ABD
2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群众性
22.关于人与规律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可以认识和掌握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运用规律
D.人不可能认识规律
23.中国有句古诗:“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意思是说,橘这种水果适于在淮南一带种植,如果将它移植到淮北去,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柑橘会变成一种又小又苦的枳了。这说明()。
A.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相关,因而,办事情,想问题,必须顾及这些条件,从实际出发
B.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着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C.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但外因也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4.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在于()。
A.量变是同一质态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B.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表现为显著的变化
C.量变是数量的增加;质变是场所的变更和事物结构的不同
D.量变表现为统一、平衡、静止状态;质变表现为统一体的分解,平衡、静止状态的破坏
25.真理的本性是()。
A.主体对客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B.绝对性
C.相对性
D.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21.ABC
22.AC
23.AC
24.ABD
25.AD
26.在现代化生产中,由于应用了新的科学技术,使劳动资料内容变得十分丰富。下列各项属于劳动资料内容的有()。
A.能源动力系统
B.自动控制系统
C.信息传递系统
D.仓储包装设备
27.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A.国家政治制度
B.立法司法制度
C.政府机构
D.军队
28.下列各项反映科学的本质的有()。
A.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B.科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
C.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D.科学是描述自然现象的知识
2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3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提出的重要思想有()。
A.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26.ABCD
27.ABCD
28.AC
29.ABC
30.ABCD
3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原因是()。
A.党的基本路线正确与否对我们党至关重要
B.现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政治灵魂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战略目标相联系的 D.它是党的代表会议通过并写进了决议的
32.为什么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A.党的基本路线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B.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的
C.党的基本路线是关系全局、指引全局、决定全局的,因此,必须排除“左”或“右”的干扰,贯彻始终
D.我们要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33.对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做到()。
A.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正确处理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
C.警惕和防止“左”右两种错误倾向
D.更主要是防止“左”的错误
34.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表现为()。
A.是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和途径
B.充当信用中介
C.创造金融工具
D.充当支付中介
35.市场规则是有关机构按照市场运行的客观要求制定的或沿袭下来的由()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A.法律
B.法规
C.习惯
D.制度
31.ABC
32.ABC
33.ABCD
34.ABCD
35.ABD
3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
A.现代企业制度
B.市场体系
C.宏观调控体系
D.收入分配制度 37.作为近期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主要原则的内容,“改造”是指()。
A.提高企业技术素质
B.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
C.增强企业后劲
D.加快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
38.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是全面的建设,这是指()。
A.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经济
B.要建设高度民主的政治
C.要建立完善的法制
D.要建设高度发达的文化
39.加强党风建设要搞好对党的监督,这里的监督包括()。
A.党内监督
B.人民群众的监督
C.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
D.舆论监督
4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国际大背景是:()
A.整个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B.冷战的格局仍未打破
C.谋求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以经济和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从而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冷战对抗发展为共处竞争
36.ABCD
37.ABCD
38.ABD
39.ABCD
40.ACD
41.政府职能转变包括()。
A.管理权责的改变
B.管理角色的转换
C.管理手段方式的转变
D.管理模式的转变
42.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具有的政府职能是()。
A.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B.宏观经济调控
C.调节社会分配
D.维护市场秩序
43.按设置属性可分()。
A.办公机构
B.领导机构
C.议事机构
D.派出机构
44.国务院职能机构包括()。
A.中共中央办公厅
B.国务院办公厅
C.国务院直属机构
D.中国人民银行
45.升职的原则是()。
A.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注重工作实绩
B.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C.必须在国家拟定的职权限额内进行
D.应当按照规定的职务序列逐级晋升,个别表现突出的,可以越一级晋升
41.ABCD
42.ABCD
43.ABD
44.BCD
45.ACD
46.录用公务员的原则有()。
A.公开和平等的原则
B.竞争和择优的原则
C.德才兼备的原则
D.因事择人的原则
47.行政领导者的主要职能有()。
A.知人善任
B.科学决策
C.解释政策
D.执行决策
48.我国公务员非领导职务序列中新增设的四个职务是()。
A.研究员、副研究员
B.巡视员、助理巡视员
C.调研员、助理调研员
D.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
49.下列机构中,()属于行政决策监督系统。
A.统计机关
B.国务院研究室
C.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D.中央人民政府
50.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是()。
A.立法监督
B.司法监督
C.审计监督
D.社会与舆论监督
46.ABCD
47.AB
48.BC
49.ACD
50.ABD
第五篇:事业单位公共基础必备知识
哲学之道德和法律的区别、联系及其意义
①道德和法律既区别又联系,二者的区别表现在:道德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的自我约束力量存在并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而法律则是通过成文的条例、条文而存在,并通过强制的手段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比法律的社会作用更广泛。道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仅可以使个人自我节制,还可以使人们为某种理想、信念自觉献身。道德与人类社会并存始终,而法律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家的消亡而消亡。道德和法律都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约束人的行为的规范,二者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一是道德和法律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服务于自己的经济基础;二是在阶级社会中它们都有阶级性,所以,统治阶级的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的。
②意义: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中,重视发挥道德和法律的社会功能。当前在我国就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管理之行政首长负责制
我国行政领导体制在1982年以前一直是委员制。当时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政务院的会议,须有政务委员过半数的同意始得开会,须有出席政务委员会过半数的同意始通过决议。1954年宪法实施后的国务院仍实行委员制。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总理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负责本部门工作,召集和主持部务会议或者委员会会议、常务会议,讨论决定本部门工作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随着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制定和实施,正式确立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哲学之文化结构
(1)文化结构的含义:文化结构就是指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结构,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系统化的社会观念及其联结方式。
(2)文化结构诸形式的特点:其中的政治法律思想直接为维护某种生产关系或改变某种生产关系服务;道德从伦理角度反映个人、家庭、阶层、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关系;艺术从审美角度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宗教和哲学都是从总体上反映人与世界的关系。它们同经济结构的联系密切程度不同,政治法律思想直接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本身的传统,而艺术、宗教、哲学往往要通过许多中间环节,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决策、政策等等,才同经济结构相联系。上述各种意识形态的形式既各有特点,又相互影响、渗透和制约,由此构成了文化结构的整体,成为推动或阻碍社会进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哲学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1)二者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的某些形式具有阶级性。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即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方法论意义:①它有助于我们揭示各种社会意识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阶级实质。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是互为手段,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哲学之社会意识的含义与构成
1.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的全部精神现象及过程。2.社会意识的构成
(1)从社会意识的主体角度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从社会意识的高低不同层次角度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是对日常社会生活的一种直接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反映形式,表现为感情、风俗、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以感性因素为主。社会意识形式是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系统的、自觉的、理论化的间接反映。
(3)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角度把社会意识形式划分为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非社会意识形态,后者包括自然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某些管理科学。
诉讼法之刑事诉讼中检察院的职权
1.侦查权。对于法律规定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特定的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案件等,有权立案侦查;在侦查过程中,有权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或被害人,进行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和书证,组织鉴定;有权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收集和调取物证、书证、视听资料;有权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有权对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进行补充侦查。
2.公诉权。检察机关是国家惟一的公诉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公诉案件的控诉权。有权对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提起公诉或不起诉;对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有权在提起公诉的同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在审查起诉时,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案件,有权决定自行补充侦查或退回补充侦查;在审判阶段,有权派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在法庭上,有权讯问被告人;有权向证人、鉴定人发问;有权宣读未到庭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有权向法庭出示物证;有权参加法庭辩论。
3.诉讼监督权。对公安机关不立案的决定认为有错误的有权要求公安机关立案;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走私犯罪侦查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批准逮捕;对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有权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情况,有权通知予以纠正;有权对审判过程中的违法情形提出纠正意见;对人民法院确有错误的裁判,有权依照法定程序提出抗诉;在执行阶段,有权对判决、裁定的执行活动实行监督。
刑法之无期徒刑
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无期徒刑的法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犯罪分子进行关押。这体现了无期徒刑作为刑罚的惩罚性。(2)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这就是说,罪犯如果在服刑期间没有得到减刑,将在监狱服刑终身,这体现了无期徒刑刑罚的严厉性。终身剥夺罪犯的人身自由是无期徒刑的最突出特征。(3)在内容上表现为对犯罪分子进行强制劳动改造,这体现了无期徒刑矫正、教育罪犯,使之成为社会新人的积极作用。
根据刑法有关减刑和假释的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认罪服法,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立功表现的,可获得减刑,由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如果实际执行10年以上,还可以获得假释。但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除外
宪法之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一国统治阶级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的原则、程序与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选举制度作为近现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资产阶级学者提出天赋人权学说、人民主权学说在资产阶级政治实践中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授职制的结果。在我国,选举制度主要指的是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组织、原则、程序以及方式方法的制度。
根据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
科学精神的特征:
(1)执着的探索精神。
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2)理性精神。
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3)求实精神。
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4)创新、改革精神。
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5)协作精神。
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6)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
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7)实证精神。
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民主精神。
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9)开放精神。
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10)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
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11)功利精神。
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12)求真精神。
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科技常识之热力学三定律
1.热力学三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衡与转化定律,其内容为:在任何孤立的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无论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部分物质传递给另一部分物质,系统的总能量守恒。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热能的传递具有不可逆性,即在没有外界作用的情况下,热能只会从热体传向冷体,而不可能从冷体传到热体。
热力学第三定律是系统的熵在绝对零度时为零,即不存在任何的无序。2.燃烧理论
燃烧一般是由热、光或火花等外因引发的复杂化学过程。1772年,法国的拉瓦锡提出增重是反应物与空气化合的结果,初步揭示了燃烧的实质。1777年他在《燃烧通论》中提出了燃烧氧化学说,他对燃烧的正确解释是以物质不灭定律为基础的,成为近代科学发展的柱石。
3.电磁理论
电磁理论认为:变化着的电场伴随变化着的磁场,变化着的磁场也伴随变化着的电场。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基础的电学和磁学的经验定律包括:静电学的库仑定律,涉及磁性的定律,关于电流的磁性的安培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把这四个定律予以综合,导出麦克斯韦方程,该方程预言:变化着的电磁场以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4.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法的渊源——行政法
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髙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国务院所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凡属于规范性的,也属于法的渊源之列:目前我国行政法规的数量远远超过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的数量。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行政法规调整的范围包括为了执行法律而进行的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涉及的各种事项和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如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职权、职责,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同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较为广泛。
我国行政法规的名称,按照2001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4条的规定为“条例”、“规定”、“办法”。
民法之法定监护
法定监护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监护人范围和顺序的监护。法定监护人可以由一人或多人担任。民法通则第16条第1款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父母对子女享有亲权,是当然的第一顺位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的,依次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父母单位和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成年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的范围和顺序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
法定监护人的顺序有顺序在前者优先于在后者担任监护人的效力。但法定顺序可以依监护人的协议而改变,前一顺序监护人无监护能力或对被监护人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有权从后一顺序中择优确定监护人。
行政法之公务员的职位分类、职务和级别
职位分类是进行职位设置,确定职位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的人事管理活动。职位分类是以工作职位需要确定人员任用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对公务员进行管理的基础。职位分类包括三个环节:(1)进行职位设置。(2)确定职位的职责,这是职位分类的工作重心。(3)确定每个职位的任职资格条件,即规定能够完成职位职责的资格和条件。
我国公务员职位目前主要有三个类别: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国务院根据公务员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设置公务员职务序列。公务员的职务对应相应的级别;公务员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才德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国家根据人民警察以及海关、驻外外交机构公务员的工作特点,设置与其职务相对应的衔级别;公务员的工资及其他待遇依据公务员的职务与级别确定。
经济法之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
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是法律规定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它是生效劳动合同所必须具备的条款。劳动合同法第81条规定:“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本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或者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必备条款包括:
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3.劳动合同期限;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6.劳动报酬;7.社会保险;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9.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哲学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
1.经济基础的含义
(1)含义: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理解:经济基础属于社会的物质关系,不包括生产力,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不是所有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不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而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内容的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和地位、产品的分配等方面的总和)。
2.上层建筑的含义
(1)含义: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2)构成:分为两大部分,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称为政治上层建筑或实体性上层建筑。自然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某些管理科学无阶级性,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即非意识形态或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3)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第一,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建立起来的,两者都根源于经济。就是说,经济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即它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第二,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既定的现实力量,对经济生活起指导和限制作用,并影响人们的思想。两者都是经济的反映,政治上层建筑是经济的最直接的集中反映,思想上层建筑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并反作用于、服务于政治和经济。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辩证关系原理: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其次是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集中表现为服务于自己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当它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阻碍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形成两者的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基本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这些内容构成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2)意义:能够全面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规律;是制定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之一;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