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公共知识(5篇)

时间:2019-05-13 14:4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卫生公共知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卫生公共知识》。

第一篇:卫生公共知识

1、希波拉底,古希腊医生,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四体液病理学说:血,粘液,黄胆汁,黑胆汁。

2、盖伦,古罗马医师,创立医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体系,成就西方医学解剖学、生理学和诊断学初步基础,被西方称为第二位。

3、阿维森纳,代表作《医典》,被列为医学史第三座里程碑。称之为中东医圣,医中之王。与希波拉底,盖伦并称为世界三大明星。

4、桑克托留斯发明体温计、脉动计是近代研究新陈代谢的开始。

5、哈维,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发现血液循环并提出血液循环理论。

6、罗马人维萨里被认为近代解剖学奠基人。出版《人的结构》一书。

7、意大利生物学家马乐皮基是用生物显微镜作检查的奠基人。

8、西顿哈姆,重视临床医学,被誉为近代临床医学之父。

9、生物学之父哈勒,斯特芬发现测量血管压力的方法。斯巴兰桑尼,消化生理研究近代生理学之父。

10、莫干尼提出病灶的思想。

11、叩诊法的发明人是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他突破了四体液学说,开始从人体器官寻找疾病的根源。

12、18世纪中叶,产钳的出现使得产科从妇科中独立出来。

13、19世纪贝尔发表胚胎学著作《动物的发育》。

14、真正的麻醉法是由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美国人朗首次发现)、氯信这三种全身麻醉药在19世纪中叶兴起,外科技术中的三大难关疼痛、失血、感染被相继突破,外科才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15、外科消毒的真正创始人是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德国人别格曼采用高压消毒进行外科消毒,人类才真正进入无菌外科手术时代。

16、1901年兰德茨坦纳认识到人体存在4种不同的血型,提出输血时血型配合的原则,1906年卡雷尔最早将血型理论用于指导临床。19世纪的麻醉法和消毒法的发明以及输血法的应用,为外科学扫清了障碍,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20、爱因托汶,研究出心电图描记。

21、最早发现病毒人是俄国的伊凡诺夫。

22、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发现青霉素,35年,牛律大学病更深夜静家弗洛里和德国生物学家钱恩合作解决了青霉素浓缩问题,1943年第一次成功用于治疗病人。

23、美国学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双股螺旋结构三维模型。

24、1972年美国医师思格尔先提出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指出生物医学模式应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25、20世纪人类仍面临许多严重问题亟得解决,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病毒感染仍是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

26、《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比较全面系统论述中医基本理论的古典医学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27《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28、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华佗的麻沸散、五禽戏。

第二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知识考试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知识考试

一、填空题(每空2分):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级。

3、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等四类。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是()、()、()。

5、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小时内向所在地区县级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选择题(每题4分):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376号令)什么时间公布实施的?

A.2003年5月9日B.2002年5月9日C.2002年9月5日D.2003年9月5日

2、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什么方针?

A.统一领导,分级负责B.预防为主,长备不懈C.反应及时,措施果D.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3、什么机构负责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A.国务院有关部门B.国务院C.军队有关部门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4、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面,下列哪些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A.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B.组织突发事件的控制

C.组织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D.领导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5、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由哪个部门制订?

A.卫生部制定国务院批准B.卫生部制定发布

C.国务院制定D.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规范由哪个部门建立?

A.国务院B.卫生部C.省级政府D.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7、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A.30分钟B.1小时C.2小时D.12小时

8、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或发现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向哪个部门通报?

A.同级卫生部门B.同级政府C.上级政府D.下级政府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由哪个部门发布?

A.国务院B.卫生部门C.中央宣传部D.省政府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对以下哪些环节采取控制措施?

A.食物B.食物和水源C.水源D.交通

第三篇:公共知识

四川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析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

性的特点。

18.公共基础知识复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 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4、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26、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27、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近代,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精神批判,产生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开端;马恩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一般规律,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

其次,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要求社会主义顺乎世界潮流,反映时代变化,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

2、邓小平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十二大以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十二大到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国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其次,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第三,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述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其次,就我国来说,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最后,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条件。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

8、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判断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特征:企业的自主经营,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段的长处。

(4)在政治制度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11、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了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十五届四中全会同时指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3)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推动企业科技进步;(6)全面加强企业管理;(7)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8)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10)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和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的形式:个人业主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1)产权清晰主要是由法律明确界定出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权利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2)权责明晰

指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据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财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第三部分 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2)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5)以参政议政和互相监督作为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

(6)以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目标。

(7)以宪法为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原则。

7、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

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分为联邦和邦联两种。邦联是几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基本共同目的结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邦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不是国家主体。联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其基本特征有:

(1)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联邦与各成员国的关系,各成员国以下的政府才是地方政府。

(2)联邦与各成员国的权力及相互联系多由宪法或法律规定。(3)除联邦宪法外,各成员国还可以有自己的宪法。

(4)除联邦国籍外,有的国家的各成员国公民还可以有自己的国籍。(5)各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和外交权。

8、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组织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决定重大国家事项,罢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决定重大国家事项,审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合宪、合法性,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家主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其主要职权有: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代表国家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件和重要协定。

第四篇:公共知识复习题

公共知识复习题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推进市场化改革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临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4.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扣押财物;冻结存款、汇款;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5.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必须:一是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体制;二是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三是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6.公共廉洁是公务员的基本品质。其具体要求是:崇尚公平,履职为公;正气在身,坚持真理;为政以廉,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7.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8.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要着眼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9.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是: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10.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任职回避等方面法律法规,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11.弘扬爱国主义,必须自觉地拥护和坚持党的领导,忠实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2.忠于国家,要求公务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3.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取得了“三大成就”: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

1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同时明确: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15.公务员职业精神的特征:首先,它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其次,勇于创造、敢于担当,顾全大局、甘于奉献,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公务员职业精神的崇高表现。第三,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等考验面前冲锋在前,是公务员职业精神的具体表现。16.公务员的基本品质的内涵:公正廉洁是公务员的基本品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崇尚公平,履职为公,办事出于公心,努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二是必须正气在身,坚持真理、崇尚科学,诚实守信、为人正派,不以私情废公事,不拿原则作交易;三是必须为政以廉,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不以权谋私,勇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弘扬传统美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17.中央“八项”规定:一是要改进调查研究;二是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三是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四是要规范出访活动;五是要改进警卫工作;六是要改进新闻报道;七是要严格文稿发表;八是要厉行勤俭节约。六项禁令内容:一是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二是严禁向上级部门赠送土特产;三是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四是严禁滥发钱物,讲排场、比阔气,搞铺张浪费严禁超标准接待;六是严禁组织和参与赌博活动。1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19.公务员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20.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是定期考核的结果。21.公务员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应该予以辞退。22.公务员旷工或者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予以辞退。23.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24.公务员在不同职位之间转任应当具备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

25.公务员职务和身份保障权是指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26.公务员培训包括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在职培训。27.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义务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28.对公务员的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29.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不同于一般社会道德,同时相较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而言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示范性、强制性、创造性等特征。30.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论述题)

第五篇:公共卫生间卫生管理制度

公共卫生间卫生管理制度

一、卫生要求

1、每天必须在晚19:30以前,公共洗手间的卫生必须做好。

2、洗手间内要有充足供应免费纸巾,并保持男洗手间内应有三个卫生球。并检查空气清新气是否开启。

3、洗手间内的洗手台、地面、玻璃等不得有水迹及污迹,马桶、尿槽应保持无污渍、无污垢、无异味。

4、保持洗手间内设施、设备的完好无损,如有损坏,应及时通知工程部进行维修。

5、公共洗手间在营业时间内必须有专人负责卫生的清理。坐便器在每个客人使用完后,必须及时清洁并消毒。

6、督察每过一段时间必须巡视公共洗手间区域,如卫生不合格必须立即敦促整改。

二、环境卫生清洁方法

1、镜面、云石台、洗手盆的清洁:

2、用玻璃清洁工具进行操作;

3、将浸有玻璃清洁剂的清洁粉头贴在玻璃上上下推抹;

4、用玻璃刮刮去玻璃上的水迹;

5、用干毛巾抹去遗留的水迹;

6、将清洁剂喷在洗手盆及洗手台面上的污渍;

7、用清洁百洁布刷洗盆面及台面上的污渍;

8、用清水将清洁剂冲洗干净;

9、用干毛巾将水迹抹干净;

10、用金属除迹剂及不锈钢水将水龙头金属污渍清除干净。

三、坐厕、尿槽的清洁;

1、将清洁剂倒入水勺中,用清洁毛球将清洁剂均匀地涂在坐厕及尿槽周围;

2、用力将坐厕、尿槽中的 污渍清洁干净;

3、如有水锈迹可加少许酸性清洁剂进行清洁;

4、用热水将清洁剂冲洗干净;

5、用干毛巾将水迹抹干,再用消毒水将坐厕板、尿槽消毒一次;

6、将地面水迹拖抹干净。

四、坐厕水箱清洁;

1、关闭进水箱阀门,按下水掣,放走水箱内的水;

2、小心打开水箱盖,并放在安全的地方;

3、用少量的酸性清洁剂倒入水箱内;

4、用手刷将水箱内壁四周洗刷干净;

5、打开进水阀门,用清水将箱内污水冲洗干净;

6、将水箱盖盖好。

备注:洗手间所有清洁用具必须单独存放单独使用,如有发现未按规定操作使用者,将按员工守则处罚。

下载卫生公共知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卫生公共知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重庆卫生公共基础知识

    《卫生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卫生法律法规 第一节 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即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

    公共浴室卫生管理制度

    公共浴室卫生管理制度1、《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悬挂在明显位置,从业人员持《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上岗。 2、成立卫生管理组织,设立卫生管理员健康卫生管理制度,......

    公共卫生间卫生情况调查报告

    (广东省中山市智纳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公共卫生间卫生情况调查报告-13012015) 公共卫生间卫生情况 调 查 报 告 广东省中山市智纳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400-8163-000) 冒死大爆料:你......

    卫生公共基础知识(精选5篇)

    《卫生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卫生法律法规 第一节 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即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

    公共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

    公共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一、公共场所二次供水设施及供应水必须符合国家(GB17051--1997)和;(GB5749--2006). 二、 凡有饮用水设施的公共场所必须建立用水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

    公共浴室卫生管理制度

    1、经营场所的卫生条件、卫生设施及用品用具符合gb9665-1996《公共浴室卫生标准》的要求。2、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管理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建立和健全卫生档案......

    手卫生知识

    手卫生知识 一、什么是手卫生? 指所有手部清洁行为的通称,包括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 二、什么是洗手? 指用普通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清除手部皮肤污垢和暂居菌的过......

    手卫生知识(精选)

    一、什么叫手卫生? 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二、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