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景一路欢歌——2013国培资源开发语文一组总结

时间:2019-05-14 21:5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路风景一路欢歌——2013国培资源开发语文一组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路风景一路欢歌——2013国培资源开发语文一组总结》。

第一篇:一路风景一路欢歌——2013国培资源开发语文一组总结

一路风景 一路欢歌

——2013国培资源开发语文一组总结 管 红 丽

美好的暑假生活刚刚开始,我们就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开发2013国培课程资源,给全国很多省市的同行提供远程学习的视频和文字材料。我们既激动,又深感责任重大,也相互鼓励着:一定要努力开发出适合同行们学习的资源。于是,我们且思且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参加过“省培”,但都以“学习者”的身份,对开发课程资源真的是一头雾水。项目办在济南召开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初中各学科课程开发专家培训会议》犹如一场及时雨,让我们明晰了这项工作。本次“国培”的主题是:“贯彻课程标准,基于学生学习的课例研究”。任务是要提高课标贯彻的能力水平,学会做基于学生学习的课例研究,以此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围绕本次国培主题,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通过“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生成案例研究资源。蒋敦杰院长特别强调:在整个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一以贯之的追踪研究问题。理论上我们似乎明白了,具体怎么操作,还是摸不着头脑。

项目组适时为我们安排了三位指导老师:杨全红教授、毕淑娟校长以及助学专家宋道晔老师。助学专家宋老师告诉我们:首先要制定磨课计划。三位专家马上与我们探讨如何制定磨课计划。制定磨课计划首先要干什么呢?助学专家又提示我们:先要确定磨课的目标任务,然后确定本次磨课的研究问题,再确立磨课的课题。大家围绕专家的这句话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渐渐地明晰了制定计划的思路:发现教学中容易忽略而不能忽略的问题,然后选择一节课来进行课例研究,具体解决问题。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还要考虑需要注意的事项,即研究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追踪过程。

有了明确的方向后,大家就研究的问题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人说,把研究的问题定为如何实现长文短教;有人说,如何实现难文浅教;有人说,如何实现美文细教……但这些问题过于宽泛,落实起来有些难度。一时间重重迷雾又笼罩在大家头顶。省专家杨全红老师详细询问我们的课堂上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一提醒,我们想起此前我们对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觉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学生阅读哲理性散文时,往往忽视那些言平意远的语句,造成其对语言的品味不够、感悟不深,以至于不不能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相应的品味语言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课堂上也缺失了品味语言的方法指导。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认为课堂上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品味那些含义深刻的语言。

据此,我们决定把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作为课例,因为林清玄的语言清新而深刻,很值得品味、揣摩。这时,专家们又“发难”了:通过这节课,我们具体解决什么问题呢?经过长时间的沉默,大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碰撞”。经过多次的修改、否定、再修改,大到问题的选择,小到问题的表述,甚至是标点符号的运用,都经过团队成员的深度思考、专家的多次审核,最终确定了两个研究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透彻品味语言的意识不强、目的不明。

2、选择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从平实中品味出深意,从而提高学生对内涵丰富的平实性语句的敏感性。在三位专家的指导下,大家鼓足干劲连夜将磨课计划制定了出来。

回望制定磨课计划的过程,那真是一波三折,好在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俗话说“好的计划等于成功了一半”。从济南回来后,我们按照磨课计划的安排立即行动起来:集体研讨备课;共同修改教学设计;依据研究问题拟定观课量表;时刻关注研修群组动向;及时到平台发布资料、研讨评论……一项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确定了课题后,我们就开始了“三次备课两次打磨”。我们互帮互助,分工合作,白天在办公室集合,晚上在电脑上研讨。到现在,第一次备课研讨会上的唇枪舌战、第二次备课会上的你一言我一语、第三次备课会上大家时不时地会心一笑都仿佛历历在目。

一个月,执教老师王淑芹天天工作到下半夜。王老师怕耽误工作进程,课题一确定就开始了个人备课,从济南回来的第二天就将自己的第一次备课呈现在大家面前。谁也没来得及说一声辛苦就展开了激烈地讨论:陈晓英老师说目标需要改,要紧紧围绕本次研究的问题设计目标;孙忠莲老师觉得导语不够精彩;宋晓燕老师觉得课堂问题设计的多而杂;王伟波老师说缺少方法指导……这是王老师经过多次修改后的备课,仍是被大家“批”得体无完肤,但王老师二话没说,连夜进行修改。第二天,我们发现她的眼睛熬红了,但大家还是没有“客气”,一致认为她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深入,于是分别找出一些言平意远的句子,再一起探讨、揣摩。王老师前前后后修改了几十次备课,直到上课的前一天凌晨2点,王老师仍在修改备课……为了找到品味语言的方法,王老师还“临阵磨枪”式地读了朱则光、余映潮等语文教育名家的书籍;为了更好地挖掘文本,王老师反复地拜读林清玄的作品文集……是啊,多少个夜晚,只有星月与她相伴。

其他成员也是全力以赴,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是那执着的百合感动了我们。无法忘记大家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流程的设计争得面红耳赤;永远记得为了深入挖掘文本、选择代表性语句大家一遍又一遍地细读课文;不能忘怀为了确定品味语言的方法大家彻夜难眠……大家取消假期旅行,拒绝走亲访友,加班到深夜……炎炎烈日大家无视,酷暑难耐大家不觉;有两位老师因父母住院,在医院和学校间不停奔走;有一位老师因家在乡下,每天要坐公共车往返……但是没有一个人请假,没有一个人有怨言,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我们私下里是姐妹,研讨时是“敌人”:有时会因为对某个词语的理解不同而各持己见、剑拔弩张,谁也不让谁……

一个月,我们亲身经历和体会了一个好的课例是在困惑与明析的多次转换中生成的,是在千次打磨、万次锤炼的过程中生成的,是在思维碰撞、群策群力的过程中生成的。磨课的滋味,有困苦与彷徨,有希望与欣喜,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是一个缔结友情的历程,虽忙碌辛苦但也充实、快乐,正如刘禹锡在《浪淘沙》一诗中写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沉舟侧畔千帆过,化蛹成碟始惊人 在上课中成长着,在磨课中感悟着,在评课中收获着。我们在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过程中,体验着化蛹成蝶的痛苦,更享受着蜕变的喜悦。

我们充分认识到:从平实语句中品味深刻内涵,是学生深度理解文本的重要切入口和抓手。以往的阅读教学,我们普遍将注意力放在一些比较显性的语句中,往往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词句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迷惑学生,而对有深刻内涵、需要深入分析的隐性语句却熟视无睹,严重影响了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成功的乐趣。这次课例研究,我们在打磨中尝到了“聚焦平实、领悟深远”的甜头,以后的阅读教学会继续指导学生“从平实语句中品味深刻内涵”。

我们学会“引导学生从平实语句中品味深刻内涵”的一些方法。一个月的课例打磨,研修组成员在品味语言上实现了从模糊到清晰的飞跃。应该说从平实语句中品味深刻内涵,一直是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其中原因,除了教师意识上的不自觉,还在于教师指导方法上的落伍和技能上的缺失。因为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品味语言时,有时如蜻蜓点水,有时如木偶探海。本次课例研究的成就,就在于向广大教师提供了“引导学生从平实语句中品味深刻内涵”的路径——“增、删、换、想象”等实实在在的方法,给予学生提高品味语言能力的扶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大家都在口头上喊“感悟”,可一到行动时,还是凭印象、直觉。另外,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教师可以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品味语言是有方法可找、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完全可以在本次课例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除“增、删、换、想象”之外的其他方法,将语文教学落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处。我们提升了开发和使用量表的水平。在这次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为开发观课量表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讨,前前后后修改了十几次。对于观察量表的开发和使用,我们也比以前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虽然我们知道课堂观察工具的重要性,但像这样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发和使用量表却并非常态。我们开始设计的量表繁杂、操作性差,经过反复地讨论、实践,最后选择教师机智•追问和学生学习•互动这两个小的观察点为切入口设计观察量表,并在多次的试观察中不断改进,终于使量表能够有效地记录课堂观察的情况。评课时,我们依据设定的观察量表对王老师的课堂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使得我们的观课报告有理有据。

我们学会了彼此包容、协同前行。一个月的磨课,我们感受的是合作、碰撞的快乐。从接到资源开发任务开始,大家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为我们明白单打独斗是完成不了这项工作的。一个月,每一步工作,我们都是按照合作-分工-合作……的流程展开的。例如,制定磨课计划时,我们先合作研究计划思路;然后分头行动:有拟定目标任务的,有思考研究问题的,有拟定磨课清单的;最后大家又聚在一起畅所欲言修改计划。不记得我们分分合合多少了,不记得王老师修改了多少次备课,不记得进行了多少次备课研讨,也不记得观课量表的原貌了。但记得大家求亲戚、拜同学,只为了到知网去查一个材料;还记得大家唇枪舌战时的音容笑貌;更记得王老师成功地讲完课后,大家真诚相拥、热泪流淌……

虽然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已接近尾声,但贯彻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还需要我们的坚持与创新。这次课程资源开发让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都有了真真切切的转变。回首一个月,我们一路风景、一路欢歌;展望未来,我们还将带上热情、携手收获,投入到校本研修中,让自己的教育之路风景美丽、欢歌不断。

第二篇:国培班培训总结:一路欢歌 一路收获

一路欢歌 一路收获

------综合实践研修总结 河南王德增

2015年10月23日—11月1日,有幸参加 “国培计划”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培训班,作为教研员能参加这样的研修培训,真是难得的好机会,一是可以聆听权威专家教授的报告,二是可以结识很多一线的小学教师,听听他们的心声;再者也可以表达作为教研人员的想法。在这次培训中,福建教育学院为我们定制了丰盛的课程盛宴,60学时的研修培训,既有专家讲座,也有教研人员的专题研究报告;既有理论的学习,也有深入课堂的一线教学观摩。课堂上我们认真听讲、交流互动,课后我们消化、吸收,写感想、谈收获,教育学院给了我们专业的濡养,福州的文化给了我们文化的熏陶,破冰之旅我们各献良策,展示团队的力量和自信,文艺沙龙我们载歌载舞,展示内心世界的风情韵致。培训时日短,闽江流水长,福州之行我们一路放歌,一路收获„„

1.夯实理论基础,扶正课程理念。这次培训我们聆听了权威专家的讲座,扎实了我们的理论基础,陈树杰教授讲座解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认知双螺旋理论”,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的基础;邹开煌教授用幽默生动的讲解,让我们明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内涵和实施对策,邹开煌教授把综合实践活动核心内涵归纳成“12345”的简约模式,这是对这门实践性课程的准确把握;姜平老师结合教学实践细致地讲解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基本范式;沈旎老师结合案例分析从浅层体验到意义建构为我们解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和指导误区。专家们的讲座让我们在聆听、思考中进一步夯实了综合实践的理论基础,扶正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让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立,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之一,是实施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和民族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而坚定了我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信念。

2.置身课堂观摩教学,感受实践活动课程魅力。金山小学三节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观摩,我们置身中实践活动的课堂,观感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真正体会到了这种独特课程的魅力,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自主课堂,师生深度的互动交流催生了高效的课堂教学,我想,未来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像我们今天的综合实践活动一样,充满探究的乐趣,课堂就是师生快乐生活的地方!通过金山小学的观摩学习,使大家有了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冲动和欲望。

3.实践考察,深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没有教科书的课程,课程资源开发是教师指导课程的基本功,也是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提条件。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邹教授以其亲历践行,形象的概括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张口就来、信手拈来、自然而来”,一片树叶,一张废纸,一根绳子,都可以成为一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操作系统”上,工艺品的制作,魔术的表演,魔幻气球等都可以开发成为学生喜欢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诚如邹教授所言,我们要善于开发最为廉价而高效的课程资源——那就是教师资源,教师一门特长技艺可以开发出一个特色主题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人际关系可以搭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资源平台,教师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更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此外,邹教授特别重视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的利用,福州的三坊七巷、福州的自然名胜鼓山,他亲自当导游带我们参观考察,整个过程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将来我们寻访名胜会带着另外的视角欣赏名胜古迹,更重视自然、人文古迹的教育价值和资源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围绕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条线索,人的资源才是重心。

4.办好文艺联欢会,载歌载舞展才情。短短的几天时间,同学们同心协力准备了一场别出心裁的文艺晚会,师生同台表演,载歌载舞,节目种类繁多,虽然舞台布景简陋,但使我终生难忘。邹教授展示了树叶吹奏,一曲天路难忘怀;班主任老师多才多艺,给我们表演了二胡独奏、口技,他的谜语竞猜活动更是精彩独到:把我们每位同学的名字都变成了谜语。我们四小组的三句半“培训感言”说出了大家是心声;藏族小伙格多的一曲“花开”,藏语演唱,虽然没有听懂歌词,但我知道,歌声里充满着憧憬、渴望,荡激着人的灵魂,是天籁之音„„一场联欢晚会,展现了49位兄弟姐妹的才情韵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之路上我们会一路放歌。

最后用丁善辉老师的发言作为总结的总结: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的实施任重道远。我们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读本次培训的各个专题报告,继续向学院的领导专家和先进学校请教,将福州乃至先进地区成熟的教改成果应用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真正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绽放出生命的异彩。

第三篇:语文一组评课会议记录——2013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专题

语文一组评课会议记录

时间:2013.8.2

地点:文登市实验中学会议室 参加人员:团队全体成员 记录人:宋晓燕 会议过程: 管红丽:

大家好!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打磨,我们的课终于完成了。但这不是终点,今天我们一起结合课前制定的观察量表对王老师的这节课进行分析评议,希望能够继续发现问题,加以改进,不断完善备课,形成“三备”。先请观课一组谈谈你们的观课情况。王伟波:

我们小组观察的维度是学生学习·互动,选择的观察点是“互动能否推动学生深入品味语言”。

本节课,生生互动解决问题9次,师生互动12次,可以说互动贯穿了整节课;有98人次参与到互动中来,人均参与互动3.2次,学生参与互动的比例极高。教师对互动进程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教师分别通过口头引导(26次)、屏幕呈现(4次)、评价激励(2次)对互动过程进行推进,互动效果非常理想。在“举例子品语言”和“指定句子品语言”环节,教师多次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帮助学生习得品味语言的方法,为学生“自由品语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自由品语言环节,教师和学生互动频繁,在互动中,学生对语言的品味越来越深入,精彩频频出现,很好的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陈晓英:

我来谈谈对今天这节课的整体感受:在今天的观课中,我注意到王老师在课堂各个环节都采用了互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并通过互动来深入品味文中言平意远的语言。通过班级、小组讨论实现师生、生生等各种形式的互动,教师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课堂上不仅仅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有机会向老师和同学提问。通过互动,学生深入品味语言,主体性的得到很好的体现,生生互动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宋晓燕:

确实是这样,像在“质疑标题”这个小环节中,三位学生互相补充,针对课题提出了“开出了一朵怎样的百合花”、“百合花是怎样开放的”、“为什么是开在心田上”三个问题。王老师敏锐的发现了这三个问题的价值,顺水推舟,将这三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主问题。生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主问题设置,体现了这一互动的高效度。王伟波: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师引导学生用想象手法对野草蜂蝶到百合谷地的描写,第一位同学交流说“对野草感到无奈”,第二个学生不同意他的观点,说是“野草理解了百合”,第三个同学完全被百合感动了,“因为百合谷地的美触动了人们最纯净温柔的一角,蜂蝶野草也被这种正能量感化”。3位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学生通过生生互动更加透彻地理解衬托的作用,也更深刻地感悟百合的形象。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全体同学选择观点,学生一致同意第三种观点,一股正能量在学生心中升起,将生生互动推向高潮,学习目标在生与生的碰撞交流、师对生的引导提升中得到很好的达成。陈晓英:

生与生的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像“整体感知”环节中,学生依靠小组合作找出来百合花的形象特点。他们抓住关键词“努力地”、“深深地”、“美丽”、“不是,而是”去品味,还抓住了“排比”的修辞去品味,生与生的碰撞,让他们对百合形象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避免了老师的无效指导。王伟波:

纵观王老师的课堂,互动情况很好,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两次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长时间的沉默,互动情况不是很好,最后在教师的口头引导下,几名学生才陆续举起手来,我觉得这样的互动状况应该算作低效的互动。宋晓燕:

我不这么认为。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互动状况有延迟现象,或许是教师提问的方式、难易度与学生的接受程度不相符,也可能是教师匠心独具,在互动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频频举手,百家争鸣的互动状况并不一定是高效的;静静等待,延迟回答,这样的互动也不一定是低效的。王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暂时的消极互动是为了后续积极互动做铺垫,我认为这样延后的互动也是高效的。陈晓英:

我也感觉这份精彩确实体现了教师的匠心独具。我们要想真正将课堂的精彩交给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就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也要有勇气允许学生出问题。耐心等待,笑看生成,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智慧是我们课堂宝贵的财富。宋晓燕:

我注意到今天课堂上有一处影响互动的小细节。

在“出示例子品味语言”时,一位男生采用换词法,将“断崖”和”悬崖”进行比较,品味出百合处境的艰难,品味的非常深刻。但在感受环境描写对塑造百合形象的作用时候,一位学生再次品到了“断崖”这个词语,王老师引导他“什么叫断?”时,这位男生回答道“断崖”就是“悬崖”。此处的互动效度就受到影响。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我认为是学生课堂上的倾听不到位。而这一点,正是影响课堂互动效果的一个关键点。王伟波:

确实,师生倾听的质量是有效互动的重要保证。课堂互动需要了解他人的观点,关注他人的观点。教师不仅要自己学会倾听,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否则课堂上就不能呈现高效的互动。陈晓英:

高效的互动离不开师生的有效倾听,更离不开教师高效的激励。我想给王老师提一点建议,本节课中主动发表个人观点,补充他人看法的学生很少,生生互动的主动性较差,学生都是在教师的口头引导下参与互动的。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推进互动,相信生生互动的效果会更好!王淑芹:

非常感谢三位观课老师的点评,我一定会认真思考,积极改进。管红丽: 上面三位老师从学生学习·互动的维度,结合结合观察量表对本节课的互动等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客观中肯,并提出改进建议,相信对授课老师和在座的各位能有所启发。

下面,请观课二组老师谈谈你们小组的观察情况。孙忠莲:

我选择了“教师教学”维度中的“教师机智”这一视角进行观课。我和王老师是同校同事,经常随机性观察王老师的讲课,素来对王老师在常态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追问”艺术深感敬佩,而这又正是我的弱项,所以我选择了“教师如何设置追问链推动学生思考”作为本节课的观察点。

依据课前会议王老师的课前说课,我判断王老师最精彩的追问会出现在“品味语言魅力”环节中,因此我便把观察的重点聚焦在这一环节。在观课时,我捕捉、记录了四次追问,分别出自教师预设中对“灵性”的品味、对“直立地挺着胸膛”的品味、对“一朵一朵地开放着”的品味、对“几十年、千里迢迢”的品味;这四个预设问题,学生在教师追问前的回答与预期目标的吻合度均呈现为明显偏离;学生因素中的不吻合原因,思考不深刻占1次,思考不全面占2次,既不全面又不深刻占1次;经过教师追问之后所达成的追问效度,四次均为A,既高度吻合。张英红: 我的观课感受是王老师的有效追问,大部分出现在“品味语言魅力”环节。如在品味“灵性”时,王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轻声的朗读一遍原句和改句,体会“灵性”的妙处,读完后同桌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全班交流。这种建立在自主思考基础上的交流才是有效的。当学生把灵性理解成智慧时,王老师先表扬学生能结合语境来理解,而后提醒还需要补充。此时学生没有思考的方向,一时教室里安静无比。几分钟之后,王老师微笑地说:“我们平日会说,这个孩子有灵性,这里饱含着对这个孩子怎样的情感?”学生茅塞顿开,立即喊出喜欢。此时,揣摩作者的情感,进一步理解灵性的内涵,学生就找到了切入点。王老师为学生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已知与未知之间,轻松完成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孙忠莲:

这一点咱们是不谋而合。我认为王老师最精彩的追问,也的确出自“品味语言魅力”环节。当学生品味“千里迢迢、几十年”这一句子时,王老师以追问将学生的深度思维推向高潮,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对百合形象的理解,也达到了层层深入的目的——

“千里迢迢”和前文中哪个词呼应?(以此引出和前文“遥远”、“偏僻”、“断崖”的对比性分析);

什么叫“断”?百合的道路,真的断了吗?她是怎样开辟出道路的? 当她在断崖上“开出第一个花苞”,开出“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的时候,百合有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当她不满足“第一朵”而开出“一朵一朵”从而遍布山野的时候,百合有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当她不满足“一朵一朵”从而形成“百合谷地”的时候,已经是课文的结尾,作者没有继续往下写,但请同学们大胆的想象,百合会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

在这里,王老师极尽追问,用两个“有没有”带出一个“会不会”,来调动学生进入深度的思考,从而深度领悟百合的“执著”精神。

难能可贵的是王老师的追问,并没有就此停止,她接着“断崖”“偏僻”等词语进一步发难“这些环境描写对塑造百合形象有什么作用”引出学生对衬托手法的习得;又以“作者的衬托手法,还表现在哪里”引出蜂蝶的作用;更以“想象法在第六段处描写蜂蝶”来纵深推进对文本的理解。一环扣一环,一环比一环更加有层次感和梯度性,极具追问的实效性和艺术性。张英红:

这一连串的追问对学生的启发是巨大的。我还观察到在教师出示例句,品味“灵性” 和“断崖”时,王老师最后一次追问分别是 “刚才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赏析句子的?”“同学们,刚才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赏析‘断崖’和‘悬崖’的?”这样的追问,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追问中注重方法的引领和总结,学生就会品尝到自主探究的喜悦。张春晓: 就像你们所说,教师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读课文,不只停留在读表面的文字,而是通过追问调动学生的思考,真正深入文本。有效追问引导学生透视了平实文字的灵魂,将此铺展开来,品味出文字的灵性与力量。如此一来,学生就明白原来文字是需要细细咀嚼的,只要留心,便会发现,直白中也可以蕴含智慧和能量。无论是在个性化解读文本方面,还是在借鉴学习写作表达方面,学生都将受益。不过,大家有没有关注到在“品味语言魅力”之前的初识作者魅力、感知标题魅力环节,王老师基本上没有设置追问? 张英红: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理解的。追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当“追”则“追”。学生交流“百合是怎样开花的”这一问题时,第一位学生回答的不完整,王老师并没有直接进行方法的指导,而是放手给学生:“谁能补充?”第二位学生补充了时间和地点,把百合的经历表述的非常完整。王老师的评价注重了方法的引领,让学生明白如何完整地表述问题。在此基础上,王老师继续抛出问题:“心头是不是有一株别样的百合在开放?”自然地引出对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开在心田上的百合花,有着怎样的特点?”由此可见,王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总结,去超越。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这种“不作为”恰恰是最好的“作为”。孙忠莲: 纵观整节课,王老师在学生能够自己习得时,真是“惜字如金”不设置一个追问;而在需要问时,又真是“泼墨如水”,一问再问。这种收放自如的追问机智,真让观课者受益匪浅。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缺陷。比如通过对“秀挺”的品味,学生习得了“增词品味法”,而在课文中却没有进一步的运用。如果抓住“谨记”一词,通过“增词法”进行品味,那么既巩固了学生对品味方法的理解,又丰富了百合的形象内涵。王淑芹:

各位老师的分析与建议,给我很大的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学习课标,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好第三次备课的修改。并继续深入扎实钻研文本,历练自己的课堂教学本领。管红丽:

各位老师观察分析的很细致,提出的建议都很好!感谢王老师和大家的付出。但是我们的教学并不是完美的,希望我们能够不断改进,逐步提升!

第四篇:国培一路学习

一路学习,一路收获!

通过这次“国培计划”远程项目的培训,使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在国培计划中有幸倾听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讲解。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下面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一、专家引领,思想振荡。无论是这些报告还是授课,都让人耳目一新。特级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平易近人的教学风范,令人高山仰止。他们的教学观给了我深深地震撼,他们课堂上那种浑然天成,对比鲜明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脑海里回映还是特级教师上课是信手拈来的精妙发问,形象生动的讲解,令人如沐春风。我想这些充分体现了他们平日教学基本功相当过硬,所以才会达到现在教学随心所欲的境界。各位知名专家、学者从自己切身的经验体会出发,畅谈了他们对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在畅谈中国农村教育的过去、现在的同时,给我们展示未来中国教育的远景,在专家的引领下,我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撼,我们平时思考的太少。平常我们在学校中,考虑地都是如何上好一堂课,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考虑地并不多,更勿论着眼于教育的发展远景,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这方面实在太欠缺了。

二、同行交流,共同成长。本次培训,每位培训教师都有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教学的外部条件也非常相似。因此,学习期间,我们不仅聆听专家的讲座,并且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培训人员提高自己语文教学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各学校的新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新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学员们畅所欲言,许多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引起全体学员的一致共鸣,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和案例研究设计,通过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对它们的理解更加透彻,为今后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觉得这次培训是最有效的,留给我的记忆与思考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是一次对自己“教育潜意识结构”的深层改造,对于今后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让我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虽然培训结束了,但思考没有结束,行动更是没有结束。我们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汲取专家的精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

力更上一个台阶

不经“风雨”,怎能见到“彩虹”

在我们学校很多老师平时很少上网,一些基本操作也需要人教,我懂得稍微多一些,就负责指导那些不懂操作的老师上网学习。由于上课忙,大家都只能在自己家里晚上上网学习,指导起来有一定难度,除了通过校讯通通知参加培训的老师该做什么以外,还通过qq与老师们建立联系,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聊天方式指导老师上网学习。离我家近的就上门去辅导。我觉得指导起来很辛苦,参与学习的老师也觉得辛苦。

不过我觉得现在的“苦”正是为以后的“甜”做酝酿。很多事物都有这样的特点,如黄瓜(即青瓜),刚成瓜形的时候摘下来吃是很苦的,等到一定时日它长大了你再去摘来吃会觉得很清甜。很多事情也是这样,不经磨砺是很难有大收获的。通过深入学习,特别是看专家视频,让我们受益匪浅。我当了有二十来年的教师,在平时的带班管班及教学工作中,也出现过案例中所讲到的事,这样的事也屡见不鲜,我们只是按惯常方法解决。但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的案例学习中,经专家一解释,便上升到了一个理论的高度,让我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专家对典型案例的独到讲解,拓宽了我们的知识层面。这可以提高我们教学工作的效率。

学习,交流,探讨,借鉴,汲取多人智慧,弥补个人不足,过程虽然苦了些,但收获还是蛮多的。我很高兴能参与这样的学习。

“国培计划”征文启事

发布者:教务管理专员刘老师(项目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3-3 9:52:50 为进一步总结、展示“国培计划”的经验和成果,受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委托,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和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周刊联合组织开展“国培计划”征文活动。

一、征文主题

本次征文主题为:国培•发展•责任。

——参加国培,经历国培。讲述参与“国培计划”的经历、体验、感受。

——发展能力,提升自我。讲述参与“国培计划”的收获及对自身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的影响。

——承担责任,示范引领。讲述如何履行“国培计划”责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其他教师,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征文对象

2010年“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和中西部项目的参训教师、授课教师、辅导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等。

三、征文时间

从即日起至2011年4月15日。

四、征文要求

1.观点明确,内容积极,言之有物,有感染力。体裁不限。字数1000—3000字。

2.征文题目格式为宋体,三号字加粗;正文格式为宋体,小四号字。正文内若有配图,须对配图做简要说明。

3.来稿务必为原创作品,严禁抄袭和套改;投稿者本人须承担因抄袭或套改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

五、投稿方式

本次征文只接收电子邮件投稿,请将稿件以电子邮件附件的形式发送到zhengwen@gpjh.cn邮箱,邮件主题请注明:“国培征文+单位+姓名”。为核实稿件,请务必在正文结尾处右下角注明作者的姓名、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邮箱及所参加的“国培计划”项目及培训班名称。

六、评选方式

主办单位将组织专家对征文进行评审,评选获奖作品300篇。优秀作品将在中国教育报、“国培计划”项目网站上刊登,推荐在相关报刊上发表。联系人: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夏澜、李丹玲;电话:010-58805366、58800182。

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周刊:张滢、张婷;电话:010-82296593、82296594。

教师国培学习心得体会

历时50多天的国培已近尾声,回想过去的日日夜夜,我们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接受了思想上的又一次洗礼。今年的冬日特别的冷,寒冷的冬日里,国培就像一朵盛开的奇葩,宛若傲雪红梅,分外娇艳,为这寒冬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感谢国培,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这里我们感受着新思潮、新理念的激荡,聆听着各位专家的教诲,欣赏着一位位名师的教学风采,共同探讨着各自教学中的得与失。这是一个畅所欲言、平等交流的地方,心中的困惑、教学中的疑难、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热心交流的话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变成了屏幕前真诚的朋友。

感编写谢国培,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实实在在做学生学习的机会。在这里我非常感谢辅导老师的耐心辅导,尤其是我们班的王平老师。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讲解、提示、鼓励,真像是一位实际教学中的老师一样,为自己的学生解答疑难、精心指导。一篇篇作业的批阅中都留下了十分中肯的评语和建议,使我受益匪浅。发帖中交流互动、QQ群中耐心交谈,为我们随时指点迷津。

感谢国培,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次学与做的尝试。科学、合理地安排六个专题的学习,可以说都是针对我们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疑难结症”对症下药,聚合了教师日常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一一突破。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如何转变到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从一节课的导入到板书的凝练,从不同课型的设计到活动课的进行,使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尽快地投入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我们的教学活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教学效果在显著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因为我们从学生的眼神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难说再见,国培!尽管在这次培训中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譬如繁重的教学任务影响了学习时间,我们只能挤时间学习,所以有的专题学习可能到位,有的专题也只能匆匆而过;学校的组织配合、硬件设施是否为培训教师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培训能否做到常态化,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最终彻底扭转应试教育局面,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等等。但是我们毕竟经历了、学习过,这里为每一位潜心求学者提供了丰盛的教学营养大餐,尤其是为贫困地区信息闭塞的老师创设了一个见识、学习的窗口。教育的与时俱进,也许这就是脚踏实地走出的第一步。教育的改革任重道远,教师是主力军,课堂是主阵地,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中国教育,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发自内心的说一句:国培,我们难说再见!

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学习。首先我要感谢领导给了我这个普通的农村教师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这次培训收获最大的是前辈们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目前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很多时候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其实,培训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培训学习是短暂的,但是给我的记忆和思考却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综观目前我的教学,最注重的似乎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简单的说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它就是我们教师的生命。于是整天围着学生转,课内效益不高,就利用课外补,花了大量时间,出现了学生累我更累的局面。反思我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数学经验。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教学,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将物理“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如何使我们的物理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物理老师的我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物理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位有心的“烹饪师”,让每一节物理课都成为孩子们“既好吃又有营养”的“物理大餐”!此外,我还认识到:一节好的物理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数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物理:抓住物理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物理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物理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物理,乐学、爱学物理。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物理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物理方法,体现物理课的灵魂,使物理课上出“物理味”!而教师的“装糊涂、留空间”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我觉得我还是一个小学生,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和新老师一样,不能因为自己新而原谅自己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因为对学生来说小学教育也只有一次。而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是:

第一,自我反思。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

第二,不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奠。一桶水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我要不断学习,成为长流水。第三,交流。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是发现不足、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要听真言,要想听真言,更要会听真言,久而久之对我大有裨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必须是着眼于未来,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必须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

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感谢国家教育部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空间,感谢“国培”为我们提供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促使我在教育生涯的轨道上大步前进!

第五篇:国培《一路花香》课例分析报告

国培《一路花香》课例分析报告

从《一路花香》课例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认真备课,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层次分明,板书一目了然。课例中让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讨论,解答疑难,明白道理。在拓展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教学生如何做人。这就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寓德于教的教育方法。但在小组合作建设这一块的做法透明度不够清晰,缺乏小组合作精神。新课标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中要体现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例中要努力优化这点,积极做到课堂中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小组学习的快乐!

人家的:一丝不荀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没有打破‘’教教材‘’的传统理念。首先,教师就教材讲教材,没有树立大语文观,缺乏开发课程资料的意识。其次,对于教材,学生没有发言权,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感悟,缺乏自我建构和自我生成的过程。再次,教学方式上,教师主宰课堂,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是被动地听,被动地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材‘’变为‘’学材‘,给学生充分的教材发言权和质疑的权利,学生可以提出对课文的不同看法,甚至修改意见,使他们学得有兴趣,有成功的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根据学习情况来处理教材,开放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我们在课改中努力的目标。

下载一路风景一路欢歌——2013国培资源开发语文一组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路风景一路欢歌——2013国培资源开发语文一组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国培总结

    2013年国培总结 阳城县次营中心小学 何高亮 本学期, 我有幸参加了2013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置换培训。因为机会难得,所以我格外珍惜,始终以严谨的标准要求自己,上......

    2013语文国培总结

    2013年国培语文培训学习总结 峰峰矿区大社学校 张志军 今年九月我非常荣幸参加了邯郸市农村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置换脱产培训活动,我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始终以认真、严谨......

    语文国培总结

    初中语文国培学习总结 红星一中姜景英 国培在线学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初中语文几位教育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课堂问题诊断及全新学法指导,感觉思路清晰,明确......

    清冽甘泉,浸润我心——2013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

    清冽甘泉,浸润我心 ——2013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 今年暑假,我有幸成为“2013国培研修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成员之一,参加了课程资源的准备工作。本次研修是网络学习和课例......

    国培生物课程资源开发的心得体会(5篇)

    开发生物课程资源心得体会 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做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经过不断地学......

    小学语文国培总结[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国培总结 今年九月,我有幸参加了近两个月的小学语文学科远程培训,时间很短,收获很多。这次培训为我们搭建了好的一个学习、交流平台,使我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经验、师德......

    小学语文国培总结

    小学语文国培总结 带着一颗渴望而又真诚的心来学加国培小学语文培训。在这次培训的过程中我聆听的多位教育专家的生动、形象而有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

    小学语文国培总结

    小学语文国培总结 带着一颗渴望而又真诚的心来学加国培小学语文培训。在这次培训的过程中我聆听的多位教育专家的生动、形象而有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