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冽甘泉,浸润我心——2013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

时间:2019-05-15 10:5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清冽甘泉,浸润我心——2013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清冽甘泉,浸润我心——2013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

第一篇:清冽甘泉,浸润我心——2013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

清冽甘泉,浸润我心

——2013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

今年暑假,我有幸成为“2013国培研修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成员之一,参加了课程资源的准备工作。本次研修是网络学习和课例打磨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课例研究的主题是贯彻“课标基于学生学习的课例研究”,主要研究的是课标和学生学习。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本着“发现问题、追踪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一路走来,有收获,有感动。我深感幸运能参与到这次国培研修资源开发的准备工作中来。研修准备工作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首这一个月紧张的经历,我感到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的东西。

问题引领是关键。

这次研修的最大收获是让我明白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思考问题,要带着问题行走在教学路上。

以前每接手一批学生,总是想尽方法让学生学会知识,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至于教学中存在哪些弊端,学生学习中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却很少思考。这次课例资源开发活动,首先需要团队教师寻找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法,然后通过“三备两磨”的课例打磨,在教学中解决发现的问题。

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如果我们在教学路上能够带上问题前行,那么我们教师就会由传授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型。不仅仅关注知识,不仅仅关注文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从济南的会议上领略了蒋敦杰院长的科研水平,一个年过花甲的老领导仍从事在科研的第一线,详尽的教授我们混合式课例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从济南主会场到文登分会场领略了梁承锋主任的科研水平,亲力亲为的指导团队成员使用平台,进行课例打磨;从百忙中挤出时间指导磨课的专家老师身上领略到了她们的科研意识,为课例打磨提意见,为教师成长想办法。再也不能躲在自己的小空间里闭门造车了,是要不断寻找教学中的问题,带上问题前行了。

团结协作力量大。

我经历和老师们合作学习,共同研讨从而在认识上我明白团队的力量是我们进步和教学水平、能力提高的能源。在磨课过程中领略到同组老师的高屋建瓴,领略到他们对文本挖掘的深入,领略到他们灵光一现的“金点子”,这些都不是我这位青年教师所能企及的,在这次活动中,我真是大开了眼界,学到了不少知识。在研讨中,我们老师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进行交流和相互的碰撞,从而使我们在这种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灵感,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思想认识有了巨大的提高。经过磨课,我们真正的认识到和体会到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的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够学,而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主动去探究,学会主动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今天老师的“教”是为了明天老师的“不教”。我想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而不是教授孩子课本上简单的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感觉以前所学的知识太有限了,看问题的眼光也太肤浅了。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但是,经过此次活动,我觉得教师绝对不是一桶水这么简单,它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溪流。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怜的“一桶水”了。

千锤百炼促发展。

在这次课例开发过程中,磨课教师是最辛苦的人,也是收获最大的人。每一次修改备课都要绞尽脑汁,每一次评课都需要极大的承受能力,每一次磨课的过程都像上了一次战场。正是这一次次的磨砺与锤炼,讲课老师才迅速成长起来。

一路的汗水,一路的收获,这一路走来,我们在这炎炎的夏日,在这灿烂的季节结束了国培研修课程资源开发工作,走过的路已不可回头,但我们不需回头,因为在我们起步的时候就已经加倍地珍惜,把一路上的精彩都已收入行囊,这行囊鼓鼓的装着汗水,泪水,快乐和幸福。因为有收获,所以在前行的道路上才会兴致勃勃,在接受盘点的时候才会信心满满。课例打磨宛如流淌着的一股清冽甘泉,浸润着我心田的那一方绿洲。

第二篇:国培生物课程资源开发的心得体会

开发生物课程资源心得体会

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做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我认识到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大胆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

一、灵活运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叶子,课上学生展示交流,经过讨论得出叶的形态知识;再制成叶的横切面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总结出叶的结构;最后学生亲手制作一枚叶脉书签,伴随自己学习和成长。还有如校园艺术节花展时,学生看花赏花的同时学习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及花的结构;收集各种果实和种子带到课堂上学习果实和种子的结构;观察家中粗树干制成的菜板,学习茎的结构;在家中用绿豆、大豆等发豆芽,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运用发酵技术用鲜奶自制酸奶,用糯米自制甜酒;了解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品,关注用药安全。

二、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引导主动参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观察鸡蛋──一个细胞的基本结构”“模拟制作细胞模型”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代表细胞结构,插入果胶中,模拟制作细胞模型,并在班级展示和交流。还有“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等许多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获取有关生物结构、功能知识,学会观察和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时应体现探究的特点。学生先后探究了:“光对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等等,他们围绕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对照、选择材料和用具,并且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和整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三、广泛发掘社区课程资源,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生物科学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习人体生理知识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心医院采访医生,了解人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白血病等方面的防治知识,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及无偿献血常识;到附近的农场卫生防疫站了解我国常见传染病防治措施、艾滋病防治知识等,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我还将有多年急救经验的学生家长请到学校,让他运用急救模型给学生上急救知识课:开放性创口的包扎、骨折处理、煤气中毒处理、溺水紧急处理、人工呼吸的方法、120急救电话的拨打等。再进行急救演习,小组成员分角色扮演患者、医生、救护队员。通过急救演习活动,学生不但学会了几种简单的救助生命方法,还培养了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启迪心灵,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仅靠有限的书面材料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求和教学的需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从互联网上即可获得越来越多的生物科学进展的最新信息,还可获得动植物的趣闻、图片、视频、课件等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经过自己的筛选和简单加工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篇:语文一组评课会议记录——2013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专题

语文一组评课会议记录

时间:2013.8.2

地点:文登市实验中学会议室 参加人员:团队全体成员 记录人:宋晓燕 会议过程: 管红丽:

大家好!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打磨,我们的课终于完成了。但这不是终点,今天我们一起结合课前制定的观察量表对王老师的这节课进行分析评议,希望能够继续发现问题,加以改进,不断完善备课,形成“三备”。先请观课一组谈谈你们的观课情况。王伟波:

我们小组观察的维度是学生学习·互动,选择的观察点是“互动能否推动学生深入品味语言”。

本节课,生生互动解决问题9次,师生互动12次,可以说互动贯穿了整节课;有98人次参与到互动中来,人均参与互动3.2次,学生参与互动的比例极高。教师对互动进程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教师分别通过口头引导(26次)、屏幕呈现(4次)、评价激励(2次)对互动过程进行推进,互动效果非常理想。在“举例子品语言”和“指定句子品语言”环节,教师多次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帮助学生习得品味语言的方法,为学生“自由品语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自由品语言环节,教师和学生互动频繁,在互动中,学生对语言的品味越来越深入,精彩频频出现,很好的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陈晓英:

我来谈谈对今天这节课的整体感受:在今天的观课中,我注意到王老师在课堂各个环节都采用了互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并通过互动来深入品味文中言平意远的语言。通过班级、小组讨论实现师生、生生等各种形式的互动,教师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课堂上不仅仅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有机会向老师和同学提问。通过互动,学生深入品味语言,主体性的得到很好的体现,生生互动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宋晓燕:

确实是这样,像在“质疑标题”这个小环节中,三位学生互相补充,针对课题提出了“开出了一朵怎样的百合花”、“百合花是怎样开放的”、“为什么是开在心田上”三个问题。王老师敏锐的发现了这三个问题的价值,顺水推舟,将这三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主问题。生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主问题设置,体现了这一互动的高效度。王伟波: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师引导学生用想象手法对野草蜂蝶到百合谷地的描写,第一位同学交流说“对野草感到无奈”,第二个学生不同意他的观点,说是“野草理解了百合”,第三个同学完全被百合感动了,“因为百合谷地的美触动了人们最纯净温柔的一角,蜂蝶野草也被这种正能量感化”。3位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学生通过生生互动更加透彻地理解衬托的作用,也更深刻地感悟百合的形象。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全体同学选择观点,学生一致同意第三种观点,一股正能量在学生心中升起,将生生互动推向高潮,学习目标在生与生的碰撞交流、师对生的引导提升中得到很好的达成。陈晓英:

生与生的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像“整体感知”环节中,学生依靠小组合作找出来百合花的形象特点。他们抓住关键词“努力地”、“深深地”、“美丽”、“不是,而是”去品味,还抓住了“排比”的修辞去品味,生与生的碰撞,让他们对百合形象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避免了老师的无效指导。王伟波:

纵观王老师的课堂,互动情况很好,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两次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长时间的沉默,互动情况不是很好,最后在教师的口头引导下,几名学生才陆续举起手来,我觉得这样的互动状况应该算作低效的互动。宋晓燕:

我不这么认为。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互动状况有延迟现象,或许是教师提问的方式、难易度与学生的接受程度不相符,也可能是教师匠心独具,在互动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频频举手,百家争鸣的互动状况并不一定是高效的;静静等待,延迟回答,这样的互动也不一定是低效的。王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暂时的消极互动是为了后续积极互动做铺垫,我认为这样延后的互动也是高效的。陈晓英:

我也感觉这份精彩确实体现了教师的匠心独具。我们要想真正将课堂的精彩交给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就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也要有勇气允许学生出问题。耐心等待,笑看生成,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智慧是我们课堂宝贵的财富。宋晓燕:

我注意到今天课堂上有一处影响互动的小细节。

在“出示例子品味语言”时,一位男生采用换词法,将“断崖”和”悬崖”进行比较,品味出百合处境的艰难,品味的非常深刻。但在感受环境描写对塑造百合形象的作用时候,一位学生再次品到了“断崖”这个词语,王老师引导他“什么叫断?”时,这位男生回答道“断崖”就是“悬崖”。此处的互动效度就受到影响。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我认为是学生课堂上的倾听不到位。而这一点,正是影响课堂互动效果的一个关键点。王伟波:

确实,师生倾听的质量是有效互动的重要保证。课堂互动需要了解他人的观点,关注他人的观点。教师不仅要自己学会倾听,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否则课堂上就不能呈现高效的互动。陈晓英:

高效的互动离不开师生的有效倾听,更离不开教师高效的激励。我想给王老师提一点建议,本节课中主动发表个人观点,补充他人看法的学生很少,生生互动的主动性较差,学生都是在教师的口头引导下参与互动的。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推进互动,相信生生互动的效果会更好!王淑芹:

非常感谢三位观课老师的点评,我一定会认真思考,积极改进。管红丽: 上面三位老师从学生学习·互动的维度,结合结合观察量表对本节课的互动等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客观中肯,并提出改进建议,相信对授课老师和在座的各位能有所启发。

下面,请观课二组老师谈谈你们小组的观察情况。孙忠莲:

我选择了“教师教学”维度中的“教师机智”这一视角进行观课。我和王老师是同校同事,经常随机性观察王老师的讲课,素来对王老师在常态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追问”艺术深感敬佩,而这又正是我的弱项,所以我选择了“教师如何设置追问链推动学生思考”作为本节课的观察点。

依据课前会议王老师的课前说课,我判断王老师最精彩的追问会出现在“品味语言魅力”环节中,因此我便把观察的重点聚焦在这一环节。在观课时,我捕捉、记录了四次追问,分别出自教师预设中对“灵性”的品味、对“直立地挺着胸膛”的品味、对“一朵一朵地开放着”的品味、对“几十年、千里迢迢”的品味;这四个预设问题,学生在教师追问前的回答与预期目标的吻合度均呈现为明显偏离;学生因素中的不吻合原因,思考不深刻占1次,思考不全面占2次,既不全面又不深刻占1次;经过教师追问之后所达成的追问效度,四次均为A,既高度吻合。张英红: 我的观课感受是王老师的有效追问,大部分出现在“品味语言魅力”环节。如在品味“灵性”时,王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轻声的朗读一遍原句和改句,体会“灵性”的妙处,读完后同桌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全班交流。这种建立在自主思考基础上的交流才是有效的。当学生把灵性理解成智慧时,王老师先表扬学生能结合语境来理解,而后提醒还需要补充。此时学生没有思考的方向,一时教室里安静无比。几分钟之后,王老师微笑地说:“我们平日会说,这个孩子有灵性,这里饱含着对这个孩子怎样的情感?”学生茅塞顿开,立即喊出喜欢。此时,揣摩作者的情感,进一步理解灵性的内涵,学生就找到了切入点。王老师为学生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已知与未知之间,轻松完成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孙忠莲:

这一点咱们是不谋而合。我认为王老师最精彩的追问,也的确出自“品味语言魅力”环节。当学生品味“千里迢迢、几十年”这一句子时,王老师以追问将学生的深度思维推向高潮,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对百合形象的理解,也达到了层层深入的目的——

“千里迢迢”和前文中哪个词呼应?(以此引出和前文“遥远”、“偏僻”、“断崖”的对比性分析);

什么叫“断”?百合的道路,真的断了吗?她是怎样开辟出道路的? 当她在断崖上“开出第一个花苞”,开出“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的时候,百合有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当她不满足“第一朵”而开出“一朵一朵”从而遍布山野的时候,百合有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当她不满足“一朵一朵”从而形成“百合谷地”的时候,已经是课文的结尾,作者没有继续往下写,但请同学们大胆的想象,百合会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

在这里,王老师极尽追问,用两个“有没有”带出一个“会不会”,来调动学生进入深度的思考,从而深度领悟百合的“执著”精神。

难能可贵的是王老师的追问,并没有就此停止,她接着“断崖”“偏僻”等词语进一步发难“这些环境描写对塑造百合形象有什么作用”引出学生对衬托手法的习得;又以“作者的衬托手法,还表现在哪里”引出蜂蝶的作用;更以“想象法在第六段处描写蜂蝶”来纵深推进对文本的理解。一环扣一环,一环比一环更加有层次感和梯度性,极具追问的实效性和艺术性。张英红:

这一连串的追问对学生的启发是巨大的。我还观察到在教师出示例句,品味“灵性” 和“断崖”时,王老师最后一次追问分别是 “刚才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赏析句子的?”“同学们,刚才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赏析‘断崖’和‘悬崖’的?”这样的追问,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追问中注重方法的引领和总结,学生就会品尝到自主探究的喜悦。张春晓: 就像你们所说,教师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读课文,不只停留在读表面的文字,而是通过追问调动学生的思考,真正深入文本。有效追问引导学生透视了平实文字的灵魂,将此铺展开来,品味出文字的灵性与力量。如此一来,学生就明白原来文字是需要细细咀嚼的,只要留心,便会发现,直白中也可以蕴含智慧和能量。无论是在个性化解读文本方面,还是在借鉴学习写作表达方面,学生都将受益。不过,大家有没有关注到在“品味语言魅力”之前的初识作者魅力、感知标题魅力环节,王老师基本上没有设置追问? 张英红: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理解的。追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当“追”则“追”。学生交流“百合是怎样开花的”这一问题时,第一位学生回答的不完整,王老师并没有直接进行方法的指导,而是放手给学生:“谁能补充?”第二位学生补充了时间和地点,把百合的经历表述的非常完整。王老师的评价注重了方法的引领,让学生明白如何完整地表述问题。在此基础上,王老师继续抛出问题:“心头是不是有一株别样的百合在开放?”自然地引出对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开在心田上的百合花,有着怎样的特点?”由此可见,王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总结,去超越。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这种“不作为”恰恰是最好的“作为”。孙忠莲: 纵观整节课,王老师在学生能够自己习得时,真是“惜字如金”不设置一个追问;而在需要问时,又真是“泼墨如水”,一问再问。这种收放自如的追问机智,真让观课者受益匪浅。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缺陷。比如通过对“秀挺”的品味,学生习得了“增词品味法”,而在课文中却没有进一步的运用。如果抓住“谨记”一词,通过“增词法”进行品味,那么既巩固了学生对品味方法的理解,又丰富了百合的形象内涵。王淑芹:

各位老师的分析与建议,给我很大的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学习课标,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好第三次备课的修改。并继续深入扎实钻研文本,历练自己的课堂教学本领。管红丽:

各位老师观察分析的很细致,提出的建议都很好!感谢王老师和大家的付出。但是我们的教学并不是完美的,希望我们能够不断改进,逐步提升!

第四篇:山高水长磨课行——2013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

山高水长磨课行

文登市实验中学王淑芹

在流火的七月,我们带着如火的激情走人了磨课的旅程。一路走来,再回首,似乎比一生还漫长。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心头不觉一震: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用心去汲取;风有风的自由,云有云的温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不能迷失自己。

严谨的态度如山

自从加入磨课这个团队,我才真正的懂得什么叫做“做学问”。工作计划,字斟句酌,耗费了我们两个周外加一个通宵,还有整整一个上午,审核通过的时候,蒋院长一针见血的指出弊端:“什么是研究的问题,就如去爬泰山,这是我们的目标,但是途中有什么困难?是车子还是路不通还是天气的原因,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做的计划的确是错了。当一个人站在山的高度才能一览众山小呀。于是这种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研究态度始终贯穿在我们整个磨课过程。为一个研究的问题的表述、准确、科学、实际、到位,我们团队全体成员和两位专家老师几宿挑灯夜战,为了保证我们的计划切实可行,我们几易其稿。我们不再浮躁,开始认真的思考,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课例,我们今后的教学要走向何方。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小学开学上的第一课是什么?内容全是小学生跟着老师大声背诵:“我保证使用我的批评才能,我保证发现我的独立思想,我保证接受教育,从而使自己能够做出判断。”这段誓词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亲自为美国小学生撰写的。这就不难理解美国人的创新能力和独立人格了!想想我们这次磨课的主题:“贯彻课程标准,基于学生学习的课例研究”,我们不是也在尝试走一条培养学生有创新能力有独立人格的路吗?这条路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用我们的智慧去引领,用我们手中的文本去潜移默化吗?

一备出来了,团队成员从教学目标开始研究:是具体叙写成:用“增、删、换、读”等多种方法、多个角度品味语言,感悟百合的内涵。有的老师不同意了“多种方法品味”就是本节课的目标,再加上“多个角度”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多了,这个显然不可行。这时候省专家杨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目标的叙写过于具体,就容易束缚学生,形成上课的定式,不利于学生的多元思维”,然后经过多节实课的验证,结合林清玄的语言风格简单却又深奥,我们的目标最终改成了“用多种方法品味平淡的语言,感悟百合的形象”。接下来对导语的研究,是直接点出林清玄的语言特点,还是讲跟林清玄有关的故事,抑或把林清玄的语言特点、本节课的目标与生动的故事结合在一块儿?大家分头寻找,几经碰撞,反复商讨,才定下现在呈现的导语„„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走下来,每一个小的细节都经过几十次的模拟,经过和专家的反复沟通,才敲定符合本次研究的主题、符合学生的特点、符合文本的特点的课例思路。在备课

当中杨全红老师一席话让我醍醐灌顶——备课当中需要考虑“讲课一般让学生明白写了什么,然后知道为什么写,最后品味怎么写,这样写的好处”。就是把握了这个认知规律,我们的备课思路最终确定:先读出文章所蕴涵的深意, 再来感受作者情怀,在此基础上品味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当然毕老师在一备当中就提建议:给学生提炼出的方法归纳的时候不能过于生涩,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团队成员提出的要注意环节的循序渐进,注意每一个环节的清晰明确。

但凡种种,我们做出来的每一个脚本,每一个视频都让自己努力的站在一个高度上,争取能给后来人一个比较好的借鉴,但是要做到高山仰止,我们还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探索的漫长如路

庄子《秋水》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这‘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这句话说的似乎也是我。这次磨课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对文本的解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这是一篇看起来那样短小清新又很明了的小散文。我上过几遍了,自己感觉轻车驾熟,并且有我自己认为很成熟的教学设计,于是自信满满的跟大家说,上课这个事情比较简单,我都准备好了。可是当我把教学设计分发到团队成员手里的时候,大家却给我了当头一棒:我们这次的课例设计不是为了解读课文,而是为了承载本次的研究课题而来,是解决问题的,这个教学设计完全不符合要求,重新来做。就这样,我们的教学设计竟然是从零开始打造。为此我读了朱则光的教学设计,读了余映潮的教学设计,读了林清玄的作品集,我尝试去寻找一种解读文本的艺术,去寻找走进作者的钥匙。当一备一变成一备十的时候,大家纷纷的问我:“这个教案改的越来越面目全非了,这篇教案就像是一串没有线的珠子,更像一盘散沙,我们都搞不懂你要教给学生什么?”“教给学生方法呀”我的教案就是让学生懂用什么方法品味语言。团队成员又一记闷棍:“多像毕业班的老师给学生训练阅读题,你从解读文本的内涵又严重的偏离到了训练学生方法的练习课了。”现在想想多么可笑,人钻进牛角尖真是不容易出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又召开了第n次备课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研讨:我们的教学到底走向何方?是工具性是人文性?怎么实现这两者的和谐统一,怎样做到巧妙无痕?

我们都对文本开始了静心的阅读,我们基本都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程度。我们开始交流这篇文章到底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怀?我说:“是信念,是开花的信念如一盏明灯,指引着百合前进的方向,我决定用寻找百合信念的坚定入手。”孙忠莲老师说:“我看中的是百合那种执着的精神,那种精神在开出第一朵花开始,到开出百合谷地没有停止,甚至永远不会停止,它不但证明了自己,还把美传播给了更多的人,这就是执着,这就是博大。”“管红丽老师说:“执着我同意,但是失败后的坚持可贵,更可贵的是百合成功后的淡定沉静”„„对文本的解读,基于个人的经验和丰富的阅历,这是不尽相同的。就是在彼此的碰撞中,我们发现了不同的人格,站的高的人才能解读山的高度,有大海一样宽广的人才会明白水的包容。这次磨课的旅途一步一步的走来,似乎走的很艰难,很艰难,但一步一个脚印,每一

步都是一次成长的历程。磨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浅薄,曾经的自以为是那样可笑,曾经的固步自封又是愚不可及。磨课让我深深的懂得——增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这才是深入解读文本的前提,这条路是何其漫长,但我上下求索,必然会找到一条康庄大路。

同事的情谊如水

磨课得到的什么?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在无数个被否定的痛苦之后,我问自己图什么,是不是得不偿失?

孙忠莲老师给我这样一句话:“得到的就算没有金钱,没有含金量高的证书;失去的即使是休息的时间,家人的陪伴,但是我们收获了我们的见识。我们见识到了专家的高深,见识到了大家团结的能量,更见识到了映红的仗义和智慧,伟波的任劳和任怨,晓燕的认真和刻苦„„”我也笑了,是呀。

在济南培训的时候,我们的杨老师针对具体情况向项目组负责人梁教授提出一些具体存在的困难,梁教授义正词严:“如果你承担这个事情,别的事情对不起,必须的退掉,努力的做好,要不就申请退出。”这句话梁教授说到了他自己也做到了,无数次在凌晨的时候,自己在平台发送技术上出现问题,我就跟在线的梁教授寻求帮助,无论问题有多简单,表达多么鲁莽,我永远会得到宽慰的回复。技术协助胡瑞霞老师,在我刚开始对这个平台一筹莫展的时候,不厌其烦的帮我远程协助解决问题,我亲切的成她为“亲人”;最难忘的是我就要开始录制视频的前夜,我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茫然失措,我突然的找不到我自己了,周围各种声音让我害怕,甚至惊恐,我一宿一宿的睡不着了,半夜起来修改我的教学设计,可是很多思路就是走到了一个瓶颈当中,怎么也不能更好的突破,一种失败和恐惧感攫住了我的全身,我似乎要打退堂鼓了。团队的成员这时候及时地伸出了援手,悄悄的帮我重新修改了一份新的教学设计,她们带我去泡温泉的时候,像礼物一样的递给我。我那个时候想哭,这份救我于水火中的情谊像股暖流,心一下子平静下来了,这份设计解决了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我开玩笑的说:“量身打造,保证顺利完成任务。”最后一次研讨,在大家的帮助下,我进一步完善了思路。终于讲完课了,一气呵成,我站在那里半晌没有动,任录播室的热度炙烤着我,任我的汗水溪流一般的淌,任我的学生静静的看着我,记得门开的那一刹那,团队成员潮水般的涌进来,给学生热烈的掌声,告诉孩子们成功了,感谢他们,录制结束了。学生还没有离开教室,她们先哭了,抱着我,告诉这次我过关了,终于可以去放心的睡个好觉了„„那一刻,我的眼泪终于流了下来,我挨个的去拥抱她们,就像在战场上凯旋归来。她们开玩笑的说这是深沉的泪滴。我知道是,多少个不眠之夜呀,顶着多大的压力呀,这节课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团队的力量,我们又怎能自己?

再回首,这次磨课的旅程,我的收获是巨大的,杨教授和我一次一次的探讨的短信息还留在手机里面,录课教师赛老师莫大的鼓励还犹在耳畔,各级领导一次一次的无私的支持和帮助,还有在各种信息的采集当中,和其他团队的合作交流„„这一切一切都不是金钱能够

买到的,也不是一张证书能够承载的,这应该是我人生当中最丰厚的一笔财富,“上善若水”,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做好一门学问,必经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学问无限而人的生命有限,与其囫囵吞枣不如业有专攻。那么,自己究竟该走哪一条道路呢,惟有登临高处,望尽天涯,独立思考方能有所抉择;‘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既已抉择便当如饥似渴,发愤忘食,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学问学问,愈往深处学便会产生愈多的迷惘和疑问,山重水复百折千回,踏破铁鞋心力交瘁,就在此时忽然醍醐贯顶柳暗花明,蓦然回首,却发现原来一直苦苦追寻的东西就在那里,天下至乐莫过于此。

第五篇:我的国培心

我的国培心

通过国培的学习·交流·研讨·培训,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使我对教材教法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热情,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国培给我留下太多的感动和思索,下面我谈三点体会:

一、聆听专家讲座,从中受益

教育名家的讲座及点评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专家的精辟点评,辅导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简报,同行们独到的见解和精彩文笔,都给了我深深的感悟。

二、与学员互动,从中进步

在每一次的网上互动交流研讨中,我们都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体会。每一个话题都会引发小组成员的热议,每天都有不小的收获。在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使我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掌握更高的教学技能。因此研讨交流充实了我,让我获得了进步。我将把自己学到的、感悟到的应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

三、享受教育,收获快乐

学习是辛苦劳累的,但是让我获得了快乐。我懂得了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现在的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我们要给孩子们注入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动中研究,这将是我今后所追求的目标。

国培它带给了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上的震撼、理念上的革新。它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与一名优秀教师的差距所在,我将以此为起点,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采

我的国培“心”————震撼心灵的感受和体会

感谢中央教育部为我们搭建了网络研修这一学习的平台,也感谢上级领导让我参加2011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聆听众多专家生动讲述语文课程改革热点、难点以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实施问题,为我们指点迷津。短短的两个月的国培学习就要结束了。蓦然回首,身后留下一串或深或浅的成长足迹„„将近二个月的培训学习中,我认真观看了每一位专家的讲座视频,学习他们的先进教育理念,并与班上众多老师一起讨论交流,学习课例研修,对于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专家们富有启迪的话语、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精彩的演讲,生动的举证,全新的理念,无不使我震撼;任课教师严谨的教风,开阔的视野、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理论素养,以及言谈举止中流露出的人格魅力,无不令我折服;培训过程忙碌中的紧张,培训结束时的依依不舍,都将成为我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可以说,在研修学习的这些日子。每一天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感受和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真正意义。接下来和大家谈谈我的感受吧!

一、我的教学理论知识增加了

“国培计划” ——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它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的教学,帮助我们茁壮成长;它犹如一剂良药,直捣教学弊病之处,对症下药;它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晒晒内心的困惑,彼此分享得与失。在国培的大课堂里,我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跟同行交流感受,听权威专家答疑,享优秀教育资源。学习中,我知道了什么是“后茶馆式教学”“涵咏”等陌生的专业术语,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把它看成一种负担,到现在对它的感激和渴望。

二、我的教学能力提高了 通过学习,不仅让我们增长了很多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在名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特别是《台阶》《天上的街市》的教学让我印象深刻,看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老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我的教学行为是否规范、我的课堂是否有吸引力、我的教学是否有效……也许我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迫使学生记住了课本上的知识点,但是,我的课堂缺乏活力和激情,没有深刻把握住教改的精髓。在专家教授、名师的点拨下,我找到了改进的方向,有一种脱胎换骨之感,因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在“知行阶段”,我对课例研修的认识更加明了。课例研究不仅克服了一般教研课的盲目性,更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教师们共同探讨,交流分享,获取大量的信息,共同解除困惑,感受成功。一次次的课后交流,我们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凝结成智慧的结晶,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将使我们终生受益。其互助互学的教研过程,更使大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课例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实践智慧最有效的方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更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互动式的网络研修平台,很利于大家的学习

在“国培”这个大舞台上,我们不仅可以听专家对新课程进行讲解,还可以参与专家组的讨论,提出自己在教学中的见解和困惑,专家会从中罗列出重点的问题作出答疑解惑。在这种互动式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多种方法;知道了除了重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中老师也应该做好示范和方法的引导;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跟老师的教学设计密不可分。对于习作教学,我也有了清楚的认识。当我们在抱怨学生习作能力差的时候,我们过多地将过错归咎于学生,听了专家的指导才知道,一方面我们拔高了对学生的要求,导致学生兴趣缺缺,另一方面我们缺乏正确的引导,抹杀了他们习作的成功感受。在“国培”的大课堂中,我们潜心学习,在“国培八步区初中语文班”和“初中语文学科协作组02”这两个和谐的培训群里,我们用心交流学习心得。我们将自己的困惑晒在班级沙龙里,将自己的所得留在研修日志里,将自己的实践写进作业里……在班级QQ群里,头像闪烁,有疑难问题时,既有导师的细心解释,也有学员为其出谋划策;天气转凉时,既有老师温馨的提醒,又有学员善意的调侃,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温暖人心。

四、学习过程中,我感受自身自身理论知识的欠缺,必须马不停蹄的学习

我们在教学的第一线,应该紧跟课改的步伐,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如果我们的思想观念陈旧,不能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能快速地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那么耽误的就是一代人。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也需要我们多学习理论知识。在做课例研究时,需要先进的理论和课改理念做支撑。在课例研究过程中,如果缺乏理论底蕴,在自我反思、课堂观察、课例研讨等环节,就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不能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这样会使课例研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关键。“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源头水。”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国培计划”,培训虽然是短暂的,但是收获却是无限的。当我们彷徨于教改路上举足不前时,你引领我们:要塌实前行;当我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时,你告诉我们:其实也可以走得很远;当我们过分依赖现代教育手段抱怨条件差时,你用事实证明:平实中也可以做得很好。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是每一个培训学员的脚步不会停滞,我们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在教学实践中茁壮成长,锐意创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走好自己前面的道路,争取在三尺讲台上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最后再次感谢我们的党中央教育部,感谢研修网,我们老师都爱您、、、、

下载清冽甘泉,浸润我心——2013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清冽甘泉,浸润我心——2013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路风景一路欢歌——2013国培资源开发语文一组总结

    一路风景 一路欢歌 ——2013国培资源开发语文一组总结 管 红 丽 美好的暑假生活刚刚开始,我们就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开发2013国培课程资源,给全国很多省市的同行提供远程......

    我的国培总结

    国培伴我行——有感 呼玛县北疆乡中心校 马生伟 这次非常有幸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学习。我到非常荣幸。紧张而忙碌的国培将要结束了,通过这段时间的网络平......

    我的国培总结

    国培计划个人总结 临夏县尹集初级中学 张志学 从教10年,第一次接触国培,让我感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远远落后。农村远程研修是我们农村教师学习、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2011我的国培总结

    2011我的国培情结 转眼间,2011即将过去,我的这次国培之旅也尽尾声,想想这段忙碌的日子,感触很深,收获很多。 当镇中心学校下达我校两名教师参加国培指标时,学校在研究派谁参加这......

    2013年国培小学美术学科课程开发文本_5[范文模版]

    2013年国培小学美术学科课程开发文本 课程一 小学美术学科合理调控课堂节奏 一、课程设计提纲: 课程内容简介及培训目标: 本次课程主要希望通过讲授,使教师们系统的了解小学美......

    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总结(共5则范文)

    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总结 一、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教师须做到“两要” 首先,教师要牢固确立体育“课程”和体育“课程资源”意识。有专家指出,所谓体育课程资源......

    我的英语国培参训总结

    我的英语国培参训总结 国培广南学员 杨昌亮 通过从2011年10月13日到12月31日的网上培训学习,无论对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提升英语教学理念,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

    国培计划2018——我的研修总结

    我的研修总结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回顾培训期间的点点滴滴,纵观本次培训活动安排,既有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专题讲座、讨论互动、观摩研讨、案例评析、论文撰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