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的建议

时间:2019-05-14 21:5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的建议》。

第一篇:中国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的建议

中国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的建议

杨恩源

摘要: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据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一万亿美元,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的确能够对国民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存在一定的负效应。为了拓展外汇储备用途,提高收益水平,化解巨额储备带来的风险,笔者结合其在石油行业的经验,预测了未来能源的需求情况。根据国外石油储备态势,提出利用部分外汇储备购买石油等战略性能源作为储备的建议。关键词:外汇储备,石油,能源 一 绪论

中国外汇储备近年来呈加速递增态势,截至2007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13326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关于中国外汇储备数量是否过多、该不该限制其增长速度以及如何有效的进行外汇储备管理再次成为业界讨论焦点。

有关人士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充足并保持增长态势,符合中国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声誉,增强境内外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降低国内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应对突发事件,平衡国际收支波动,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但是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不仅会增加其持有成本,而且会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存在一定的负效应。如何有效管理、合理利用这笔宝贵的公共资源,成为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二 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外汇储备的形成形式单一,不利于货币政策实施

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干预所形成。这主要源于中国目前较为僵化的汇率机制。中国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主要受到强制结售汇制和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比例管理这两个因素影响。在强制结售汇制下,外汇大量集中于外汇指定银行,在国际收支节节顺差的情况下,外汇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外汇指定银行持有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又不能超过其最高限额比例,超额部分必须售于其他指定银行和中央银行。由于外汇持续供应,人民币长期受到升值压力,而我国较长时间以来采取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为稳住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中央银行被动购买外汇,投放基础货币,从而使中央银行由基础货币投放所形成的外汇储备规模上升,也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并引起货币政策扭曲。

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为了避免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央银行采取了外汇冲销政策,即在买入外汇投放基础货币的同时,大力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以收回货币,以减少外汇占款增加所带来的货币扩张效应。冲销政策在应用上取得了积极效果,但这一措施的效果呈边际递减趋势,而且实施空间越来越有限。2 外汇储备管理的成本太高

IMF曾提出中国外汇储备成本太高,其主要有三大根据: 第一,虽然中国从不公布外汇储备的具体资产组合、利息收入等等要素,但央行将大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国库券)也是不争之实。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曾估计,美国国债的总体收益率大约为3%多;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偏低,至使中国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因此而走高。

第二,外汇储备急剧膨胀到目前的8000多亿美元,如果缺乏有效的冲销手段,货币供应被动扩张了,会因此蒙受通胀压力,势必要付出代价。

第三项成本,则又恰恰是冲销所造成的。为了冲销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快速增长,除了削减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央行开始自己“创造”负债,发行央行票据。从2002年起,央行一直在采用这种债务工具。到2005年,央票总量已经达到了GDP的11%。央行为此所支付的利息,便以供给更多基础货币的形式予以抵销。如此周而复始,外汇储备也如滚雪球般庞大起来。3 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僵化

从现代理财的观点来看,国家外汇储备是由货币当局代表全体国民持有、经营和管理的以外币表示并存放国外的财富或金融资产。自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机制也进行了一些改进,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和局限。事实上,中国的外汇储备在外界看来始终处于一种暗箱操作的状态,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处于一种不公开、不透明、缺乏民间参与甚至无人过问的状态,甚至没有一部法律或法规对外汇储备管理进行具体的指导和有效的约束,但这却无助于储备管理效率的提高。国外经验表明,资产管理透明度的适当提高可以直接有效的改善资产的回报(这方面香港金管局的做法值得借鉴)。

另外,统一的储备经营管理体系没有形成,缺乏清晰的分层次管理系统,而现有体系结构不尽合理,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在央行这一层次上,经营职能与监督职能没有分开,如果国家外汇储备的经营者用时又是储备监管者和效益评价者,则很难使储备经营者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和行为约束力;在委托经营这一层次上,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透明度较高的委托机制,委托程序和评价监管体系以及各个被委托银行之间缺乏必要的平等约束与透明度以及较高的公平竞争机制;不论是央行自营部分还是委托商业银行经营部分,从经营授权到效益评价等各方面都不够规范,制度不够健全,临时因素和人为因素太多。

综上所述,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当资产规模达到今天的这一水平时显然不能再坚持原来的那种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了,因此当务之急我们应积极探索合理进行储备资产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落后的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需求旺盛,而我国已探明和可开采能源有限。因此,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三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石油储备的意义

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缺口将达两亿多吨!面对目前国际油价不断攀升,面对国内石油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必须探索一条解决自身石油供应问题的最现实可行的途径:战略石油储备。早在1994年,也就是中国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的第二年,便有从事石油产业以及宏观经济研究的专家指出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必要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合理有效的战略石油储备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国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1 解决短期石油供应冲击的方法

紧急状况下的应用,均应该从最小限度地动用战略储备油的思维开始。由于没有被国际石油市场所认知的战略石油储备,中国为保障正常经济和社会运行,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变成了国际石油交易商炒作的本钱。这种炒作的结果是,中国为满足日常所需石油的进口价格提高,采用进口石油作为储备油的成本也水涨船高。像钢材、粮食等经济和生活必需品一样,国际上越来越多地把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说成是一种全球范围的威胁;同时在价格层面通过增加中国进口的成本而得益。2004年1至6月,我国进口原油6102万吨,同比增长39.3%,但进口金额增长了57.4%。这些基本统计数字告诉我们,中国石油进口过程中对国际石油市场付出了什么代价。由于没有使国内市场产生足够信心的战略石油储备,在国家进出口政策管理部门于2004年初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放开石油进口经营权后,我国国内也不乏炒作中国石油进口依赖的商家。这种炒作的结果是,依赖现有技术水平而满足消费量成了“能源安全”的核心内容。进口量的增长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为什么石油消费速度远远高出经济增长速度?有没有节油的消费方式,从而降低我们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战略石油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战略储备只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大规模减少或中断)的有效途径之一。解决短期石油供应冲击的其它方法包括:抑制需求,能源转换和突击提高产量。在这些方法中,战略储备的主要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减轻市场心理压力,从而降低石油价格继续不断上涨的可能,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冲击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

对石油进口国而言,战略储备是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而设臵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弥补损失掉的进口量,而在于节制油价的上涨。战略石油储备还能够起到以下作用:

一、有了储备便可以给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能源消费方式争取时间。

二、储备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在石油生产出口国集团欧佩克交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的政策时,战略储备能够使进口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不至于受到以政治或经济动机为出发点的人为石油供应冲击的影响。

由于国际经济体系中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相互依赖性,一个国家战略储备的受益人包括了所有石油消费国。从这个角度看,战略储备也是扩大在能源和其它经济领域从事多国合作的方法之一。国际能源机构之所以建议其成员国建立起维持各自消费90天的战略储备量,就是期望通过一个多国储备网络,共同维护国际石油消费国在国际油价波动中的利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美国继续力求在国际石油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欧佩克产油国的压力,同时启用战略石油储备,加快能源多元化,减少对欧佩克的依赖。欧盟各国政府在高油价冲击下加强了联合行动。日本超前制定了能源安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因而在油价高涨期间受到的损失较小。3 建立中国石油储备体系

目前我国的石油储备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石油企业和国家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因此应该借鉴美、日等国的石油储备经验,有计划地建立我国的石油储备制度,分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特点的石油储备体系。

在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清以下几点:

一、重视过程。只有决策、工程、释放、资本、收益等过程的透明、市场化,理论上的最优结果才会显现。仅仅定一个储备规模远远不够。事实上,发达国家各国的储备规模几乎都是尽量吸收各个利益相关的群体进行争论和讨价还价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合理”储备量并没有什么科学原理能证明它正确、可靠。透明化的重要性在于:减轻市场对中国在出现供应冲击时无所适从的忧虑。也只有透明化才能实现建立战略储备的本原目的。如果战略储备没有对市场炒作的威慑作用,那么它就失去了战略意义。

二、慎用国际资源。不论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中使用的是原油还是石油产品,抑或是两者的结合,国际资源对中国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较高比例地采用国际石油填充中国的战略储备,将使我们走进一个两难的境地:油价走高时不宜于买,国际石油交易商不见得愿意以低价向中国出售石油以供战略储备使用。同时,我国应该通过与国际能源机构的合作向国际社会不断表明: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中国对稳定全球油价市场的贡献之一。

三、明确各方责任和利益。经过多次改革,我国的国有石油公司既属国家资本又同时是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竞争的经济实体。一方面,国内所产的原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接轨,另一方面,石油产品的终端销售价格由国家控制。从技术层面看,脱离国有石油公司建设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不现实也不科学。从利益层面看,国有石油公司也不再有义务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所以,我们必须在政府、企业、石油消费者各方利益的磨合过程中,找到各方都必须承担的义务,同时,保障各方均应该得到的利益。

四、长期能源安全战略至关重要。改革国内油价的定价机制、与石油生产/出口国对话、能源消费多元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等长期性政策,必须与建立战略储备同步。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商业运作和紧急状况下的应用,均应该从最小限度地动用战略储备油的思维开始。

四 积极有效地实施外汇储备的投资策略(外汇储备购买石油满足发展性需求)

用外汇储备来满足发展性需求。通常是向外汇指定银行提供选择性的外汇贷款,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形势需要,通过向外汇指定银行提供外汇资金融通,来促进经济发展。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可以给我国提供有益的启示。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端匮乏的国家,其人口众多,天然资源稀少,能源需求旺盛。面临这样的问题,日本在其国际收支顺差扩大后,不断将巨额外汇储备转换为战略物资储备,从中国等国家大量进口煤炭,沉于海底储存,在其列岛由北向南建立了10个“新人工油田”(国家储备基地)。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将一部门外汇储备购买石油能源做外战略储备。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外汇储备的持有成本,而且可以化解能源危机,增强国家能源安全。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 荣立予.《从体制改革入手改革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山西金融》,2002年1期 [2] 关路.《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9期 [3] 吴念鲁.《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7期 [4] 邝国权.《新形势下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新思维初探》.《国际经贸探索》,2004年11期 [5] 胡庆.《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西南金融》,2004年4期 [6] 顾钢.《2004年世界能源发展总态势》.《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2期 [7] 戴家权 周向彤.《美圆汇率,通货膨胀与油价》.《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杨恩源(1981-),男,四川省人,硕士研究生,2006年7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2006年开始在中国海油工作,在中海油气电集团国际贸易公司销售部任市场主管,负责天然气管道、燃气发电、液化天然气业务开发和市场研究工作。撰写了《中海油十二五规划天然气市场研究报告》。

第二篇: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现状

紧迫的石油形势

中国石油的战略安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权威人士指出,所有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源短缺的瓶颈制约作用是必然会出现的。除石油出现危机外,今夏电荒、煤荒亦接踵而来,中国面临着能源危机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79%,原油消费年均增加5.77%,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原油进口量逐年增大,由1996年的2622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9112万吨。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石油净进口量增加了7倍,外贸依存度已经逼近30%。最迟在2005年,中国的石油进口规模就将突破1亿吨大关。

国际能源机构(IEA)在其《石油市场报告》中称,“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引擎,并且中国的工业和交通领域还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经济发展趋势方面的资深研究人士分析称,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对原油消费需求自然也会增加。2003年前三季度,国内GDP增速为8.5%,而同期原油消费需求增长竟高达9.2%。

中国的石油用量,已由2002年的每日495万桶,增至2003年的每日539万桶,今年则已增至每日570万桶。据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数据和预测显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占近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

中国原油需求持续膨胀。科技部“中国后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对中国2010年和2020年的石油需求做了预测,分别为2.80亿吨和3.60亿吨;中石油研究报告预测,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分别为2.7亿吨、3.10亿吨、3.5亿吨和4.0亿吨。

在庞大的需求背后,是中国的石油储备和开采能力的日益窘迫。目前中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储采比仅为14.8,已开发油区的储采比只有10.9。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中国原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目前年产油在1.8亿吨,到2020年至多也就能达到2.0亿吨。保守估计,在2005年、2010年和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原油大致为1.0亿吨、1.5亿吨和2.0亿吨。按目前的开采速度,中国将在14年后出现石油枯竭的局面。

据预测,如果中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维持在7%以上,原油需求将至少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但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难以超过9%,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中国原油的生命线将越来越脆弱。一旦世界风云突变,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威胁

安全隐患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买家。然而,随着世界油价的飙升,中国获取石油的代价已经越来越大。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平静地徘徊在20美元附近的国际原油价格,最近已经疯狂地赶上和超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达到41美元/桶。

中国石油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世界石油资源的短缺或长期供应能力不足,也不是由于政治、军事冲突而对我国实行石油禁运。上海社科院刚刚完成的《2004中国国际地位报告》关于能源方面的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石油能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中东地区突发事件引起的国际油价波动,当然也不完全排除由于其它国家间的重大冲突造成短期石油供应受阻波及中国。

粗略估算,如果每桶石油的价格上升1美元,按照目前的进口量推算,中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的外汇(1吨折合为7.3桶),而进口达到1.5亿吨则需多支付11亿美元。

据投资银行美林公司估计,如果每桶原油平均价格达到33美元以上,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减少0.5个百分点。由于中国是东亚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显然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的影响不会低于上述数字。以现在中国每天进口200万桶石油计算,如果国际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那么中国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万美元。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大伟认为,中国石油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供求矛盾日益显著、原油进口通道单

一、原油供给受制于人和应对石油风险能力脆弱等。

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90%以上进口的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进口原油运输4/5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一旦遇到战争、外

交或是其它不可抗拒的风险,中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能源安全问题,还取决于原油进口来源地的政治经济是否稳定等因素。

从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看,2002年80%以上进口的原油来自10个国家,60%以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5个国家。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中东、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而且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大都采用海上集中运输,其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安全隐患突出,石油进口面临较大的运输风险。

此外,由于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受制于它国日益突出。从目前中国同大国之间的关系来看,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对中国构成了较大牵制,中国利用国际资源的环境并不十分理想

国际经验证明,战略石油储备具有三大功能:一是保障供给。即保证一段时间内的石油应急供应,使国民经济各重要部门特别是军队能够正常运作;二是稳定油价。庞大的战略石油储备本身对市场就起着制衡作用。尽管石油储备是对付石油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在于遏制油价的上涨;三是威慑作用。在紧急情况下,国家能及时利用战略石油储备,减轻和限制石油武器或石油危机的冲击力,为解决危机和其他一系列问题赢得所需的时间,还可迫使潜在对手慎用“石油武器”。

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早从1993年就已经开始酝酿,直到2004年才正式得到批准。按照规划,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预计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准备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预计2007年至2008年,大连、黄岛、舟山其他三大石油储备基地将陆续竣工。四大基地建成后,总共能形成约10余天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再加上逃? 石油储备能力,届时中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可超过30天。

也就是说,15年后,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也才只能满足全国30天的消费。而据有关资料披露,目前已经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发达国家,美、日、德、法四国的政府储备加上民间储备,可分别满足158天、161天、117天和96 天的石油消费。相比之下,我们的战略储备远远不及。这就难怪国务院官员称,向战略储备基地注入第一桶油,“从整个中国能源战略来说,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构建石油储备体系不只是注油这么简单,有关石油储备管理模式的选择、管理办法的制定、新储备基地的选址、符合中国需求的储备规模和油品结构、战略石油储备立法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然而,即便是这样,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开始注油,也牵动了世界的目光。一者,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储油数量堪称巨大,这极有可能打破国际石油供需的平衡,引起国际油价的波动;二者,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开始注油,从长远必然拉动国际石油市场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高油价;三者,中国启动石油储备,是在国际油价连续下跌并接连创出年内新低的敏感时期,时时观察着国际油价的世界各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以及国际炒家的视线都紧盯着中国。出人意料的是,镇海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开始注油的消息,并没有对国际市场造成冲击,油价仍维持着下跌趋势。这说明:第一,中国启动石油储备的时机选择是恰当的;第二,中国注入镇海石油储备基地的石油主要来自国内,策略是正确的;第三,中国不是国际油价高企的“罪魁祸首”,“中国威胁论”再一次被事实否定。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已经明确表示,中国的石油储备“将采用一个可控的、渐进的方式来完成”;目前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将主要不会采用商业化采购方式从国际原油市场进油,而将以合作开采的“份额油”为主要储备油源。这表明,中国不希望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注油引起国际油价波动。

起源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当时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IEA。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又规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两种形式。目前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达到90天以上。它本身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断供给为目的同时具有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目前美国战略石油储备达到了7.27亿桶原油这使得美国不仅可以有效地保障石油供应安全同时还可以利用原油储备作为武器与欧佩克OPEC争夺国际原油定价权。反观中国如果没有完善的战略石油储备既无力充分保障国家原油安全亦无力争取国际原油价格定价权。

早在1993年随着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便对是否需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展开了首次讨论。此后有关中国发展战略石油储备将对市场有何影响这个问题始终不绝于耳。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讨论正式始于2000年。当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为6000万吨对外依存度尚不到30%。但当时80%的进口原油却来自中东进口依赖单一而漫长的海路。基于规避原油供应不足或中断风险的考虑国家发改委、交通部、海运公司、石油公司等方面组成讨论组专题研究油源的多元化和建立石油储备问题。2001年在十年规划中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石油战略储备的计划。自2003年起我国开始启动第一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在海岸沿线的青岛黄岛、大连新港、宁波镇海、舟山岙山开工建设四大地上石油储备基地并同时开始调研二期战略油库选址。

在开始建立石油储备计划之前中国只能依赖于中石化和中海油的商业储备库存来调节国内石油需求而这些公司的库存水平远低于国际能源机构标准。根据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建设计划2020年三期项目全部完成总投资额约为1000亿元届时中国储备总规模将达到100天左右的石油净进口量国家石油储备能力提升到约8500万吨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这也是IEA规定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达标线”。

第三篇:如何将中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如何将中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根据中国目前国情并结合传统理论的分析方法,中国目前的比较优势为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劳动成本,但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差别表明,我国存在着一大部分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本国在参与国际竞争时优势并不显著,从而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竞争优势就不一定为劳动募集型产品。从而,如何从比较优势的陷阱中走出,成功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将是我国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下面将根据波尔的钻石体系模型对中国的各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由图知:

1、在生产要素方面:我国拥有较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但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我国劳动力资源素质偏低,从而会导致资源利用不足,进而衍生至自然资源的浪费。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企业通过技术的进步和革新已经将生产力效率提升到机械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我国的相对优势状态。

2、在需求条件方面: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迅速增长,人民需求的多样化和大量化为企业的大量生产和创新生产提供了可能,也在一种层次上使得国外的进口日益盛行。这也要求国内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产品创新迎合大众需求。

3、在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方面:我国基本已经能够通过企业间的合作与支持促进内部的发展与协调。比如目前的代销等方式,都能反映这一点。

4、在企业战略、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方面: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特点,各企业是否能够适应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将是成功的关键点,目前国内企业企业结构日趋晚上,在国内市场竞争方面也趋向良性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现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首先,要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将现有的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2、中国企业首先要保证本土市场不能丢,否则损失太大。然后再适度打出去,协调好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相互关系,不能丢了国内市场而去开发国际市场。

3、需要鼓励和支持国际间人员的交流培训。在国外,大企业提供国际培训时发生的费用计入企业的运营成本,政府对这部分费用免税,因而企业也有积极性,这一点可以酌情效仿。

4、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以及提高其技术密集度,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提升劳动力水平和素质。

5、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各产业“走出去”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国内各企业通过联合“走出去”的机制和措施,加强实力,避免恶性竞争,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对国内相关产业有较大拉动作用的产品的海外出口扶持力度。

6、最后,要促进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参与,要采用跨国公司、知识产权交流等多种形式拓宽我国的国际贸易渠道,促进国际商务发展与竞争优势的形成。

第四篇: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高峰

党的十八大之后,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新概念并进行了系统阐发,为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凝心聚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在学习、宣传、实践中国梦的过程中,延安市委提出了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的战略构想,这是中国梦在延安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为延安的未来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

“三个延安”是对中国梦在科学内涵上的具体化。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是说,中国梦首先是国家梦、民族梦,其落脚点是人民梦。这充分表达了13亿人民的热切期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既是中国梦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

“三个延安”是对中国梦在战略构想上的具体化。所谓“中国梦”,就是通过“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即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三个延安”目标的实现也要依托科学的发展战略,它同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在战略步骤上具有同步性。

“三个延安”是对中国梦在基本要求上的具体化。要把美好梦想变成现实,必须艰苦奋斗、努力实践。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真抓实干;建设“三个延安”也要埋头苦干,“一棒接着一棒干,一张蓝图干到底”。实现中国梦必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建设“三个延安”也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三个延安”必须弘扬延安精神,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作为一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与我们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三个自信、两个五位一体以及八项基本要求和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解读,深刻理解,全面贯彻。一定要把机构编制管理与“三个延安”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三个延安”建设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一、要根据建设“三个延安”的要求,努力做好机构编制和机构改革工作。机构编制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改革是对现有体制的一种完善。我们是人民的政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体现的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愿望,我们在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的核定中一定要从建设“三个延安”的要求出发,合理配置资源,适时调整编制,不断改革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简化审批程序,规范政府行为,促进生产力的解放。

二、要按照“三个延安”的要求,加强机构编制部门的自身建设,提高机构编制管理干部的政治素养。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巩固我们党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同自己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同建设“三个延安”紧密结合起来,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行动上与建设“三个延安”步调一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转变观念,改进作风,牢记机构编制部门在新时期的所肩负的光荣使命,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努力做好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为建设“三个延安”增砖添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外媒称中国战略石油储备接近满仓 购油行动暂停

外媒称中国战略石油储备接近满仓 购

油行动暂停

2015.3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随着中国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的行动暂时停顿,并且亚洲炼厂在春季维护开始前减少原油进口,全球油市供应过剩局面料将加剧,从而给油价带来进一步的下行压力。

自去年8月以来,中国购买原油来充实战略石油储备(SPR)的行为是支撑亚洲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中国利用油价大跌的机会大肆购油来填充库存。

不过,由于储备地接近满仓,而新的库存空间要等到今年晚些时候才会建好,中国购油储备的脚步暂停。

报道称,几乎无从得知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规模,政府很少发布相关数据,但计划是使储备量达到约6亿桶,相当于中国90天的进口量。多数预估认为中国目前的储备量相当于30-40天进口量。

观察者网注意到,去年11月的澳大利亚布里斯班G20峰会上,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定期发布石油库存数据。随后,中国国家统计局在网站上公布了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建成投用的消息。

国家统计局表示,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包括舟山、镇海、大连和黄岛等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储备库容为1640万立方米,储备原油1243万吨。另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油价暴跌使得中国更能负担得起向其和石油公司建造的用来增强能源安全性的储备基地注油。201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增加了9.5%,中国从中东、俄罗斯和其他地区进口了额外数千万桶石油。

路透社引述一名石油储备方面的官员匿名的话称“我认为当前没有多少储备空间可供使用。”由于税率上调和中国经济增速降至25年最低,市场预期第二季中国炼厂加工的原油会更少,这进一步加大油价的压力。

汤森路透数据也显示,亚洲整体石油进口自12月触及最高后已经减少5%,当时中国日均进口量也创下纪录高位720万桶。

印度和日本最近一个月的石油进口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0%和11%,主要因为春季炼厂即将展开检修。

“亚太地区的石油供应仍然过剩,由于原油库存增加,4/5月时压力最大,”咨询机构PIRA Energy在研究报告中称。

过去十多年里,由于国内石油生产进入停滞期,中国对进口石油的需求激增,人们也开始纷纷猜测中国石油需求情况。自2000年以来全球石油产量已经增加了超过15%,而同期美国石油消费量下滑。

华尔街日报称,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大型国营石油公司纷纷锁定了海外供应,积极与诸如沙特阿拉伯等国的石油生产商建立密切联系,而且编织起了接入中亚各油田的输油管道网络。随着美国用本国生产的页岩油气取代进口石油,对于石油生产商而言,中国的需求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今年1月,在印度洋,一艘载着中东地区石油的油轮成为缅甸西南沿岸的一个中国新港口的首艘停靠船。这个属于中石油的港口是一条不久后每年将输送成千上万桶石油到中国西南部的输油管道的入口,从而缩短了运输石油到中国西南部的时间。

同月,中国黑龙江当地政府称,大庆油田今年将减产1100万桶石油。不断老化的大庆油田所生产的高成本石油已经无法与世界市场上的低价石油抗衡。

尽管中国不断从海外购买石油,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减速,其需求增长速度正不断放缓。2003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的原油日需求量平均每年增加50万桶。国际能源署预期到2020年底中国原油日需求年均增量将减半。

2月,国际能源署在石油市场前景预测报告中写道:“在中国原油需求下滑前,全球原油需求每增加5桶就有2桶来自中国,但是需求大幅减速削弱了这一关键支柱的力量。”

另一个指示器——中国表观石油需求也呈现出类似趋势。有关数据显示,在经过近十年以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后,过去两年该需求的增幅已经减少至2%至3%,这样的增幅还将在未来几年持续下去。

咨询公司蓝橡资本援引贸易和产量数字计算出,若将商业储量也纳入其中,其中国现阶段的战略石油储备应该可供全国使用50天。该银行还估计在油价下滑之际买入石油已经为中国节省了数十亿美元。考虑的需求增长放缓,石油生产国对中国市场的争夺将有望更加激烈。

中国去年首次公开战略石油储备

2014年11月21日下午消息,一向被外界认为非常神秘的中国战略原油储备近日揭开了部分面纱,中国政府首次披露第一阶段战略石油储备的规模大约为9100万桶,约合1243万吨。这个数字与中国最高能源监管机构几年前提供的非正式估计相符合,但远低于西方分析人士的的预估。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目前战略石油储备容量为7.27亿桶,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仅为美国的12.5%。不过,中国国家统计局没有量化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二期和三期工程的规模。这两期工程的一些储备基地已经建成,目前部分设施正在注油,其它储备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来源:腾讯新闻)

下载中国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