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二政治同步测试第6课+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

时间:2019-05-14 21:4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高二政治同步测试第6课+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高二政治同步测试第6课+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

第一篇:2016年高二政治同步测试第6课+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

第二单元 第六课 第1框

一、选择题

1.2015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强调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着眼践行、立足行动。这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答案] C [解析] 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着眼践行、立足行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之所以要强调实践,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故选C。

2.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连接纽带 A.①②

C.②④

[答案] D [解析] ①说法错误,因为观念的东西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转化为现实;观念的存在是对现实的存在的反映,②说法明显错误;材料中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直接现实性,③④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故选D。

3.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率先在浙江和上海进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A.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只有在试点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C.只有正确认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才能正确利用规律 D.实践的目的在于获取真理性认识 [答案] C [解析] A错误,主观反映客观,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B错误,在试点基础上获

B.①③

D.③④

得的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D错误,人们获得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航天器传回的图片可以清晰地感受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主要说明()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 [答案] A [解析] 材料既说明了每一个时代人类的实践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受着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制约;也说明了人类的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实践不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特征,故D项不能入选。

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阅读的方式也在日益多元化,我们可以读“书”、读“广播”、读“电视”、读“网络”、读“微信”等等。一位网友据此认为,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获得我们所需的一切知识和精神食粮。该网友的观点()A.具有合理性,因为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B.具有不合理性,因为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实践,来自于直接经验 C.具有合理性,因为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D.具有不合理性,因为间接经验是获取认识的途径 [答案] B [解析] 该网友的观点具有不合理性,因为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故B正确,A、C错误;D说法错误,获取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读书(学习)。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流入城市,缓解城市中粮食供求矛盾和城镇住房、交通、就医的压力,中国在1958年颁布了《户口登记条例》。伴随着户籍不同带来的城乡“同命不同价”、“同工不同酬”,不同地区户籍附带的教育、医疗、就业福利等户籍歧视现象的出现,人们认识到原有的户籍制度设计存在许多不足。有些专家提出应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城市户口,但福建、广东地区等试点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口背后附带的利益差别,户籍改革将是一纸空谈。为了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们对户籍改革的思考在不断深入。

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分析人们对我国户籍制度的认识过程。[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对户籍制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行户籍制度带来的户籍歧视等问题推动着人们对原有户籍

制度认识的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广东、福建的实践证明,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籍附带利益的理论是行不通的。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加深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能够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解析] 题中材料“人们对户籍制度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题中材料“实行户籍制度带来的户籍歧视等问题推动着人们对原有户籍制度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题中材料“广东、福建的实践证明,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籍附带利益的理论是行不通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题中材料“人们加深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能够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一、选择题

1.2015年1月,浙江大学一项有关“石头剪刀布”的研究入选了“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2024年度最优”,成为我国首次入选的社会科学成果。这项研究是对人们玩“石头剪刀布”的方法的第一次大规模测量,测量揭示了隐藏的行为模式,聪明的人可以利用这个模式来提高自己的胜算。它成为博弈论、微观经济学、优化算法理论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本科教学教程的参考内容。这一研究表明()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③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④科学实验是认识的一个来源和检验标准 A.①②

C.②③

[答案] A [解析] 对“石头剪刀布”游戏的科学研究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通过对游戏测量揭示隐藏的行为模式,认识其中的规律,①②说法正确;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③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说法错误。故选A。

2.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①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正确认识

B.①④

D.③④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A.①②

C.②③

[答案] D [解析] ①②观点错误,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但不能说认识是实践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而不是形成正确认识。故选D。

3.大数据技术(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理论似乎很高深,但移动互联时代的我们,其实一直在利用大数据方便我们的生活。通过比价网找到最便宜的商品,利用手机地图搜索最佳路线,根据搜索热词了解当前最热的新闻等等。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D.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一直在利用大数据方便我们的生活”,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所以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大数据的发展历程,也没有谈及实践检验其是否正确,所以B、C不选;材料也没有说明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

4.创客圈里有一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这种说法()A.否定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B.忽视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 C.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D.突出了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答案] C [解析] 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它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C正确;其余选项与材料无关。

5.萱草俗名黄花菜。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萱花作为观赏植物“无一可取,植此同于种菜,为口腹计则可耳。至云对此可以忘忧,佩此可以宜男,则千万人试之,无一验者。书之不可尽信,类如此矣。”这表明书本上的观点()①其正确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B.①③

D.③④

②用来指导实践是不成功的 ③是不可盲目相信的

④过去是正确的,现在是错误的 A.①②

C.②④

[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干的规定性“书本上的观点”。正确的书本知识指导实践能够获得成功,对待书本知识,要尊重书本知识,但不可盲目相信,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故选D。

6.“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之患?”孔子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实践出真知,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就必须亲身的实践 C.人们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D.人的认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 C [解析] “观高崖,临深渊,观巨海”强调的是实践,人们要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C正确;A材料未体现;B说法错误,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学习;D项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故排除。

7.2015年3月30日,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这次发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团队匠心独运,首次在运载火箭上增加了一级独立飞行器——被形象地称为“太空摆渡车”,直接将卫星送入了工作轨道,比以往节省了好几天的时间。这表明()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 ④创新自然规律可以造福人类 A.①② C.③④ [答案] A [解析] 实践决定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类认识的提高,故排除③;规律不能创新,故排除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团队匠心独运,直接将卫星送入了工作轨道,比以往节省了好几天的时间,体现了①②。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做准备,我国制定和实施嫦娥奔月“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月

B.②③ D.①④ B.③④

D.①③

工程计划。我国先后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相继获取了月球整体性与综合普查的资料数据和着陆区的精细地形等数据,获得了精度和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月球地形图,澄清了模糊认识。中国的探月工程由绕月、着陆、采样返回三步接力完成,“嫦娥三号”执行的是着陆的任务。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答案] ①发射探月卫星,获取月球相关数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相继发射“嫦娥”系列卫星,不断获取精度和分辨率更高的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月球地形图,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通过探月活动,澄清了模糊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我国实施探月工程计划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做准备,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解析] 解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这一知识点包括的具体内容;其次,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从中找出关键性的语句,寻找答题的有用信息。题中材料“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做准备,我国制定和实施嫦娥奔月”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月工程计划”,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中“我国通过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获取月球相关数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通过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相继获取了月球整体性与综合普查的资料数据和着陆区的精细地形等数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中“通过实施探月科学实验活动,澄清了模糊性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二篇:2016年高二政治同步测试第4课+第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doc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2框

一、选择题

1.“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首《浣溪沙》是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时期多首未署名的作品之一。诗中形象地说明了()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B.物质与意识分不开 C.运动是有规律的 D.现象与本质相统一 [答案] A [解析] 这首诗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选A。

2.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答案] A [解析] 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说明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正确;B、C材料未体现;D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3.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列宁指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最绝妙的说明”。列宁这样的评价是因为这一观点()A.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B.承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C.指出了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 D.认识到物质世界处于运动之中 [答案] D [解析] 列宁的观点认识到物质世界处于运动之中,D正确;其余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4.近两年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这次强雾霾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 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 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④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规律的客观性的知识。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创造规律,②说法错误。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故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5.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的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王夫之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①认识到静止也是运动的一种形式 ②看到了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③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④揭示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A.①② C.②③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材料中王夫之的观点表明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①②项符合题意;③④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选A。

二、非选择题

6.历史上,陕西省吴起县是个林草十美的地方。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快速增加以及“以粮为纲”的政策导向,加之当地群众长期沿袭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大面积开荒种地和漫山放牧,掠夺式经营土地资源,致使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和“越荒越牧、越牧越荒”的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几年,当地把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走出在经济建设中恢复生态、在生态恢复中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之路,实现了生态目标与农民脱贫致富的和谐统一。

结合材料,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承认和尊重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B.①④ D.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②自然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规律,大面积开荒种地和漫山放牧违背了客观规律,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就是自然对人的惩罚。

③面对客观自然规律,人并非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人们认真总结过去盲目毁林开荒、漫山放牧的教训,把握森林与保持水土之间、农林牧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的规律性,走上了在经济建设中恢复生态、在生态恢复中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之路,实现了生态目标与农民脱贫致富的辩证统一。

[解析] 本题通过陕西省的发展考查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质是考查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然后分析规律的客观性及其方法论要求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回答时结合陕西省的做法加以分析,实现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

一、选择题

1.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稳中求进”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 [答案] B [解析] A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D不合题意。故选B。

2.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 ③静止也是一种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A.①③ C.①② [答案] C [解析] 对联形象地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④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故选C。

3.“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B.②④ D.③④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运动变化的观点,选A。B说法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没有体现,D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①② C.①④ [答案] C [解析] 荒漠化现象是人类不遵循客观规律、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的不良后果,要解决好荒漠化问题,解决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仍然需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①④符合题意;②③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尊重客观规律完全对立起来,是错误的,故选C。

5.《荀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启示我们()A.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C.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D.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忽视客观规律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意思是遵循事物发展的自身规律从事生产活动,才能获得粮食丰收,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故C符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规律为前提,B、D都是错误的。故选C。

6.宋代诗人陈简斋的诗作“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③④ D.②③

A.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事物是静止的 [答案] C [解析] 引文的意思是如果以船为参考系的话,是云在运动;如果以云为参考系的话,是船在动,故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适合题意;A、B都是唯心主义观点;D只看到了静止,没有体现运动,故选C。

7.2015年6月份,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抓住有利天气时机,组织实施空中、地面立体人工增雨作业,全省多个地区降下中到大雨,有效缓解了前段时间旱情。这说明()A.认识和改造规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 B.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C.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就无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答案] D [解析]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故D符合题意。A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变。B与题意无关;C错误,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豫剧历史悠久,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但随着多元文化媒体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豫剧格式化表演、缓慢板腔体节奏、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豫剧工作者们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合;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它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展演,经过不断努力,以《梨园春》为代表的影视栏目品牌和以《程婴救孤》为代表的舞台剧品牌先后涌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知识,说明豫剧发展为何能迎来“又一个春天”。[答案] ①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豫剧工作者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豫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②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豫剧工作者引入市场机制,融入其他艺术元素(或:尊

重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拓展了豫剧的发展空间。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豫剧工作者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努力,打造了一大批豫剧精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促进豫剧的良性发展。

[解析] 本题的答题范围非常明确,为“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题型属于原因类。豫剧发展为何能迎来“又一个春天”,需要根据材料中豫剧的发展措施进行准确理解和分析,对应其发展措施分析体现的哲学道理。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引入市场机制,尊重和遵循规律;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第三篇:第6课第1框课后强化作业

第三单元第6课第1框

一、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实现共产主义

C.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夺取国家政权

答案:A

解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2.某市市委决定将“民生净福利”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指标。这一举措体现了()

A.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是以人为本

B.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C.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心系群众

D.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答案:C

解析: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是更好的发展,故A错误,将“民生净福利”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指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心系群众的表现,故选C。B错,应该是依法执政,D不是材料反映的。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由其自身的条件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作出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自身条件”主要指

()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②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③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④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最多

A.①④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党的自身条件是指党的先进性,并不是由数量多少决定的。

4.下列选项体现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是()

A.中共加强党风建设

B.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C.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D.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 答案:D

解析:D项是依法执政中领导立法的体现。

5.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表明

()

A.每个党员都是大公无私的B.中国共产党不应追求个人利益

C.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答案:C

解析:胡锦涛的话表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阅读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据此回答6~7题。

6.这一誓词不能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

A.宗旨B.性质

C.地位D.奋斗目标

答案:C

解析:入党誓词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与奋斗目标。

7.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员前仆后继、顽强战斗、英勇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广大共产党员不图名利、不计报酬、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同样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这表明()

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③所有共产党员都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

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都是党员先进性的体现,③表述不准确,不能说所有党员都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关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

②做到民主执政,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

④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保证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①③④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②没有体现关系,故选B。

9.读漫画《集体表示心愿》。这说明()

A.共产党员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B.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代表

C.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答案:A

解析:从决心书的内容看,共产党员在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B、C、D不是漫画表达的意思。

二、非选择题

10.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生活幸福的长期斗争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向世人昭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找到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一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答案:(1)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选择。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选择题

1.2010年4月1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当前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B.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C.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D.自觉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答案:A

解析: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部署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体现了党的领导地位,B、C不合题意,D表达错误,故选A。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①农民战争不可能赢得反列强、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②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担负不起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③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不会成功

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②③④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确立的必然性,故选D。两万五千里长征是“地球上的红飘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据此回答3~4题。

3.长征胜利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A.中华民族是一个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

B.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密切干群关系是我党最大的政治优势

答案:C

解析:长征胜利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故选C项。

4.在当代,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发扬长征精神,必须做到()

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加强军队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

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④坚持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②③④都是发扬长征精神所应该做到的。

某市委书记的“三观”是:“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的领导观;“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观;“权为民用是公仆,权为己用是公敌”的权力观。据此回答5~7题。

5.“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的领导观反映了()

A.树立了正确的领导观就能做好各项工作

B.党的先进性是靠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出来的C.无论何时何地党员干部都要冲锋在前

D.党员干部比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高

答案:B

解析:“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主要说明干部要做好模范带头。

6.“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观()

A.就是要坚持保护环境为中心的发展观

B.说明保护环境比发展经济更重要

C.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的体现

D.可以确保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党科学执政的体现。

7.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看,“权为民用是公仆,权为己用是公敌”的权力观体现了()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贯彻“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

④权力是把“双刃剑”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④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不选。

8.对科学执政理解正确的是()

①科学执政必须尊重和符合客观规律

②党作出决议前必须经人大批准

③坚持科学执政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保证

④坚持科学执政,是我党自身经验教训的总结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党与人大不能相互干涉具体事务,故②错误。

9.正确理解民主执政,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是()

A.民主不能离开国情,不能离开社会的发展阶段

B.要注重引进和利用西方民主的本质和形式

C.民主没有固定模式,应按执政党的意志发展

D.民主是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我们不能要

答案:A

解析:坚持民主执政要发扬民主,但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阶段。

二、非选择题

10.云南省石屏县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乡、镇长“直推直选”,10多万群众按自己的意志选出了大多数人满意的“乡官”。这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一次探索。其成功的经验之一是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直推直选”由乡镇人大主持开展,由人大设立的选举委员会组织选民参加,对选举的全过程进行审查,充分发挥人大的作用,按法律程序办事;三是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把直选方案、程序、条件等公开,把直选全过程置于社会和选民的监督之下;四是周密部署,尽量做到制度在先。

(1)该地“直推直选”是怎样体现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要求的?

(2)党的执政方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1)①石屏县在党委领导下的“直推直选”充分发挥了人大制度的作用,符合法律程序,体现了党坚持依法执政。②把直选全过程置于社会和选民的监督之下,体现了党坚持执政为民,做到民主执政。③直选做到制度在先,体现了党坚持科学执政。

(2)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党执政方式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四篇: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核心

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判断是非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通过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通过实践特点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2.科学精神:把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公共参与:调查研究、积极合作,参加社会实践。

教学

重点

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教学

难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来om]

(一)复习提问:意识能动作用表现?

(二)引入新课:第四课、第五课属于辩证唯物论。主要揭示物质、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第六课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基本观点。本节课从中国的航天事业看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新课

学习

(三)进入新课

结合子议题1.中国航天:让神话走进现实;2.中国航天:空间站建设迎来加速度;3.中国航天:从嫦娥探月看认识的基础。出示学习目标1.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子议题1.中国航天:让神话走进现实

材料:10月16日0时23分,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发射升空。

中国自古就有飞天的梦想。

回顾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史,各类探空项目无不承载着中华文化对于宇宙的向往和浪漫的探索精神,饱含着人类宇宙的星河之梦。

航空航天技术是国之重器,如何命名深受关注。从神舟飞天到羲和探日,都是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航天的浪漫。

思考:

1、飞天梦能够变成现实起决定作用的是?

2、找到实践的主体、对象?

结论: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子议题2.中国航天:空间站建设迎来加速度

材料:建设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2021年,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中国正式迈入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的时代。将创造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纪录。

合作探究:(1)科学家研制发射“神舟十三号” 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三阶段,发射“神舟十三号”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3)“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是一人之功还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才将神话故事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结论:3.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 ②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总结: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子议题3.中国航天:从嫦娥探月看认识的基础

视频: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

材料: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个卫星,距地球约38.44万公里,半径约1740公里,是地球半径的1/4左右,月球的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体积只相当于地球体积的1/49,表面积约为地球的1/14。同一个物体在月球所受的引力只有地球上的1/6。月球表面的温度最高约127摄氏度,最低约-183摄氏度。

思考: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呢?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材料: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成功发射前往月球进行土壤采取,并于12月17日带回了两公斤的月球土壤,对我们进一步认识月球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战取得圆满胜利。

思考:嫦娥探月工程的背后是什么推动着我们对月球的认识步步深入?

结论: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思考:假如不看“绕落回”实验成功与否结果,人们能否判断原定认识、计划、方案的正确性?

结论: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思考:嫦娥五号探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结论: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思考:所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都一样吗?

结论: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双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课堂小结:略

板书

设计

”“

第五篇:2016年高二政治同步测试第12课+第3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doc

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 第3框

一、选择题

1.2015年2月27日,“感动中国2014人物”颁奖晚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这些“感动中国人物”用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使广大观众心潮涌动,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只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能得到社会的肯定 ②每个人都应为社会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③青少年要积极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首先看他对社会的物质贡献 A.①② C.②③ [答案] C [解析] 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个人都应为社会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青少年要积极做正能量的传播者。①说法绝对,错误;④错误,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同等重要。故选C。

2.“上得山丘好,欢乐含苦辛。请勿歌仰止,雄峰正相迎。”这首诗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①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②要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③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取决于个人素质的高低 A.①③ C.②③ [答案] C [解析] “上得山丘好,欢乐含苦辛”,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请勿歌仰止,雄峰正相迎”,说明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树立崇高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理想。

3.“公益不应该仅仅是出现灾难时候的援手,更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你会惊喜地发现生活处处皆公益。”这表明()A.个人素质越高,人生价值越大 B.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心态 C.拥有高尚思想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D.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现实 [答案] D

B.②④ D.①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强调公益思维和生活之间的关系,A、B、C不符合材料,说法也不正确,均可排除。人生价值和个人素质有关,但这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A说法不严谨;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客观实践而非心态,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关系,排除C;故选D。

4.习近平主席在给北京大学学生的回信中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要求我们要()A.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B.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C.全面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D.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这句话,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离不开社会,故要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故选项D正确;选项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5.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黄旭华的先进事迹说明()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②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不同的价值选择 ③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④人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 A.①② C.①③ [答案] C [解析] 黄旭华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②观点没有体现;④观点错误,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二、非选择题

6.“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国自古以来非常注重良好家风的传承。家风强调仁孝清廉、耕读传家、积德行善、克勤克俭……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中给子孙带来“修身齐家”的良好教育,也带来“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和使命。在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传统家风的传承也显现出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有人把感恩、平等、宽容等理念融入其中,增添时代气息。

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中国家庭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

B.②③ D.②④

[答案] ①人生价值的实现要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③实现人生价值要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良好家风的传承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家风带世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④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良好家风的传承有利于坚持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解析] 中国家庭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该题需要学生回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从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学生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结合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回答。

一、选择题

1.2015年3月2日,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像邹碧华那样甘当“燃灯者”。邹碧华是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的副院长,他心怀“坚持公正司法,践行司法为民”理念,向社会传递了法官的“亲民形象”。国人的传统理念中的遇事“求官求人”做法,现在更多地依靠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和纠纷。这表明()①应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不同的实践方式 ④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A.①② C.①④ [答案] A [解析] 邹碧华自觉践行司法为民的理念,赢得人民和书记的赞誉,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实现了人生价值,①说法正确;国人的传统理念中的遇事“求官求人”做法,现在更多地依靠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和纠纷,这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②说法正确;思维方式影响实践方式,但不是决定,③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意识也在发生变化,④与题意不符。故选A。

2.在湖北襄阳,蜿蜒的汉江边上,有一支上千人组成的义务救护队,13年来,秉承着“水上救援、不收钱物、出现意外、后果自负”的原则,默默守护在汉江之畔救护溺水者,他们携手为市民编织了一道安全防护网……这启示我们()A.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是否做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

B.②③ D.③④

B.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C要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D.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答案] B [解析] 价值判断作为社会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故A错误;要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价值选择,故排除C;D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符合题意。

3.北京某地铁站旁,有一个由退休老人组成的“志愿服务站点”,这些退休老人为行人提供义务指路服务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获得了快乐。这表明()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②实现人生价值取决于客观条件 ③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③ C.②③ [答案] A [解析] 题中退休老人的行为表明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同时表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通过劳动来实现,故①③入选。②选项观点错误,社会客观条件并不决定实现人生价值,故排除。④说法太绝对化,故排除。

4.作为新兴群体的社会工作者是一群有梦的人,他们中很多人放弃优越的待遇,投入收入不是很高的社会工作,他们的热情和努力,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这表明()A.人的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B.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较高的个人素质 C.人既是价值创造者,又是价值享受者

D.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他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可见,人既是价值创造者,又是价值享受者,C正确;A说法错误,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B、D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5.“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这是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朱敏才、孙丽娜的颁奖词。这启示我们()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③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B.①④ D.②④

④卓越的能力是创造卓越人生的前提 A.①② C.①③ [答案] A [解析] 材料启示我们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①②正确;③中的的“决定因素”说法错误,因为条件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条件;④本身说法错误。

6.近期,中央电视台和许多地方电视台都在新闻节目中开辟了“凡人善举”栏目,报道我们身边一些普通人的“普通事”。这些原本散布民间、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用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让广大观众心潮涌动。这表明()①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能得到社会的肯定 ②每个人都应为社会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③一个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就应得到社会的尊重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得到众人的肯定才有意义 A.①② C.②③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人生价值的实现。材料表明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②③项符合题意;①④项说法错误。故选C。

7.2015年1月,于敏荣获2014国家最高科技奖。他为我国氢弹研制隐姓埋名三十年,为中华民族揭开了氢弹的技术原理。于敏的事迹启示我们()A.人生的价值在于得到社会的认可 B.实现人生价值要提高个人的素质 C.奉献社会是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 D.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答案] C [解析] 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A是错误的;于敏的事迹启示我们个人应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C适合题意;B、D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故选C。

二、非选择题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时下中国道德的力量正在强劲涌动着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伸臂去接坠童的“最美妈妈”,护在伤者身前挡住车流的“最美女孩”,不收盲人出租车费的“最美的哥”,放弃了学校期末考试去北京义捐骨髓的“最美大学生”……他们的义举不仅引发了海内外的集体感动,也诠释着人

B.①③ D.③④ B.②④ D.③④

性的真善美。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创造“最美”人生。

[答案] 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②我们青年学生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解析] 本题知识限定明确,考查价值观的有关知识,题目类型为措施类,问题指向我们创造最美人生的措施。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不要陷入知识误区,本题很容易被圈在价值观自身,但实际创造最美人生,就等价于人生价值的实现,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后从个人角度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教材有明确详细表述,即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下载2016年高二政治同步测试第6课+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高二政治同步测试第6课+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范文)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❶教学分析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

    政治同步练习题考试题试卷教案九年级政治第6课综合创新测试试卷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中考网www.xiexiebang.com 第6课 综合创新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法治国家 B.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

    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反思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反思 武钢三中陈辉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在学习本框题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唯物论当中物质和意识......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江西省丰城市梅林中学 皮多云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同步练习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建湖县裴刘学校周华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是关于( )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厉王D.周幽王 2.齐国之所以最先强大得益于( ) A.伊尹改革B.......

    第六课 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第六课 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