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第一课第一节第二框题同步练习题

时间:2019-05-13 03:1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政治第一课第一节第二框题同步练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政治第一课第一节第二框题同步练习题》。

第一篇:高二政治第一课第一节第二框题同步练习题

高二政治第一课第一节第二框题同步练习题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2007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据此回答1——2题。

1.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正确的战略决策,这是因为:()

A.承认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

C.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D.人们可以有效地改造人类社会;

2.社会的客观性表现在:()

①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③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④人们在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 2006年09月22日《河北日报》报道,泥河湾是世界上旧石器文化序列最为完整的地区。在这里,有距今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110万年的东谷坨、飞梁遗址、78万年的马梁遗址、10多万年的摩天岭遗址、10万年的侯家窑遗址、7万年的板井子遗址、3-4万年的新庙庄遗址、1万多年的西白马营遗址。美国著名考古人类学家鲍立克教授说:“泥河湾是东亚乃至全世界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我荣幸地祝愿在这里成功地找到最古老的人类。”这表明:()

A.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B.人类生产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C.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揭示人类的起源;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的;

4.2007年7月20日《农民日报》载文指出:农村改革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功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能够容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生产力,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这表明:()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

C.社会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2007年7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浙江省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在提高发展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上多下工夫,不断取得更大成绩。据此回答5——7题。

5.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因为:()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

B.生产力一定适应生产关系的性质;

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具有客观性;

6.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这说明:()

A.社会发展是由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动机决定的;

B.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C.人们可以选择适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生产方式;

D.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更多地受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和制约;

7.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取消了非公有制经济,这一做法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这是因为:()

A.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C.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实际状况来决定;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8.事实证明,脱离生产力来讲生产关系,特别是脱离生产力发展状况盲目地变革生产关系,追求所谓的“先进生产关系”,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C.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

D.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素决定的;

动物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结果。动物产生后,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进而由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产生了人类社会。据此回答9——11题。

9.上述材料中的事实充分说明:()

①物种不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②上帝创造众多生物的说法具有荒谬性;

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0.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物质具有可知性;

C.人的主观意识改变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1.人既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

①人们面对的都是业已形成的生产力水平;只能在原有水平上推进一步;

②每一代人面对的前一段形成的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都是客观的;

③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他所面临的生产力水平;

④生产力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A.①②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2.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的思想、观点等意识的东西对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比如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都起到过重大影响。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种影响?

参考答案:

选择题:ACACA;BCBCA;C

12.(1)社会活动都是人所进行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是受思想动机支配的。因此,一些杰出人物的思想、观点对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并不等于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2)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存在的物质基础和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思想、观点影响再大也是第二位的,是不能独立于事物之外的,总要受到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3)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使之与各地区、各部门、各种情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篇:第一课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

四川省射洪县太和中学

高二《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导学案

主备人:杨

审核人:张

日期:2017.7.1

教学主任签字:

第一课 第二框 文化 与 经济、政治

【学习目标】

1、知识: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当地文化产业和

文化消费的状况。

2、能力: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重点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在15分钟内研读、勾划课本,梳理并记忆基础知识。

2、将预习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笔标注下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经济、政治和

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一定的 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

2.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

、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对

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的、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的、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 和。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 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

、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

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

迅速崛起,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

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

的国家,借助

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

。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

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

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

和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

的重要因素。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增强

,提高

,为

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

【自主生疑】

【课中探究】

1、文化与经济政治什么关系?

2、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

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知识链接】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主要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文化与经济、政治再当今时代的显著特点,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的判断:看到“决定”“反映”“反作用”等词可直接判定为相互影响;看到“文3

化生产力”“劳动者素质”“科技”“知识经济”“文化渗透”等词可直接判定为相互交融。

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因为,文化有其

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事实上,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是绝对同步的,二者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①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例如,诗词歌赋、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关系。我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现代,却出现了许多至今罕有的大诗人、大书法家、大画家。

②文化的发展可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但到一定程度时,则会赶上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形成经济与文化相

互促进的局面。

3、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的突出表现是:物质产品中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长,许多消费品需要附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文化也通过物质产品批量复制的方式通过市场大规模传播。正是在这种经

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过程中,文化产业日趋兴盛起来。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文化也就是抓经济,甚至

是更好地抓经济,国际经济学界就把新世纪的知识经济称之为“文化经济”。

4、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经济上的独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

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人们已

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

【易混易错】

1.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2.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3.“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4.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等同于物质力量。()5.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3

四川省射洪县太和中学

高二《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导学案

主备人:杨

审核人:张

日期:2017.7.1

教学主任签字:

【当堂训练】

1.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公司以“主题公园+文化演艺”为主营模式。公司在主题公园的营造中强调“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成为文化行业内的常青树。该公司的经营理念表明()

A.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始终同步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D.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

2.西方发达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他们利用自身在文化领域的霸主地位,抢占别国思想文化阵地,消解其民族文化,瓦解其民族精神。这启示我们应该()

①提高国家的向心力,消除文化间的相互渗透现象 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④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抵制西方文化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重要,表现在()

①文化日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②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文化的交融与交锋是文化竞争的重要表现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当时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这说明()

A.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文化会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D.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5.“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思想、官本位观念”一直是束缚我国中西部多省市发展的“三条绳索”。这体现出()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 B.文化对经济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D.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

6.在谈到大国崛起与文化复兴时,一位专家认为,“崛起”包含“复兴”,“复兴”才能“崛起”。物质丰富称之为“富”,精神丰富才称之为“强”。国家要想“富而强”,实现崛起,文化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动力。这一观点反映出()

A.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和政治的作用在不断下降 B.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C.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文化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D.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7.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表明()

A.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B.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 C.我国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D.文化消费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消费方式

8.中国足球长期缺席世界杯,但中国制造却几乎从未缺席过。巴西世界杯上,几乎可以组成一个“中国制造”的阵容。巴西世界杯吉祥物“福来哥”(Fuleco),产自中国杭州。夜幕降临,街头霓虹灯闪烁,而这些灯的能源也是中国制造。中国某能源企业为比赛所在地提供27套光伏系统,同时设置了很多大型太阳能充电站来服务世界杯。可见()

A.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以经济价值为目标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在经济活动中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D.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9.近年来,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如网络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逐渐形成了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加强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这表明()

A.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D.文化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10.在索契举行的第22届冬季奥运会增强了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了其国际地位。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这届冬奥会,彰显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牢固。这说明()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

B.民族凝聚力越来越成为文化发展的源泉 C.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D.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11.党的十八大强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三个“越来越重要”的观点。

12.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13.某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2010年共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346期,培训人数达35746次,该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10年该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6.7亿元,同比增长54%,约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5.9%,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该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塑造品牌,形成以该市为中心,以该市城市圈和生态文化旅游圈为支撑的文化发展空间布局。2010年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理论依据。

14.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展开着复 4

杂的较量。像美国这样的少数国家,借助于经济力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大力进行以核心 价值观为主的文化扩张,对其他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有人说,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 已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面对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许多国家忧心忡忡。许 多国家以不同方式捍卫自己的文化,如以法国为首的法语地区,举起了捍卫法语文化的旗 帜。

(1)面对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为什么许多国家会忧心忡忡?(2)

面对这一形势,中国应该怎么办?

【课后巩固】

1.完成相关练习。

2.整理笔记,记背本课时主干原理知识考点。

3.自我总结反思提高。

四川省射洪县太和中学

高二《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导学案

主备人:杨

审核人:张

日期:2017.7.1

教学主任签字:

文化生活(必修三)参考答案

第二框 文化 与 经济、政治

答案

合作探究: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都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

级矛盾,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

易错易混: 1.X 2.X 3.V 4.X 5.X 11.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12.(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 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

亦趋。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 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 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参与文化生活、接

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起来的。13.(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经济以重大影响。该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

供了文化支撑,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该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彰 显特色、塑造品牌,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3)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该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14.(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文化之间的合 作、融合与竞争、冲突,呈现着一种复杂的态势。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 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 行强权政治。这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着挑战,在文化 发展上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经济和政治的振兴,把文化建设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 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这 样才能在这场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知识拓展】

1.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

(2)从文化形态上看,文化既有古今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易错点提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仅仅是指社会经济基础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所谓经济发展,也指包含科学技术在内的生产力的发展;所谓文化发展,也包括文化产业、文化设施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总是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2.当代社会中文化表现的特点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易错点提示:经济决定文化,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而并不是说经济发达精神文化就自然而然地好起来,或物质条件差。精神文化就不能搞好。既要看到经济决定文化的一面,又要看到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的一面。经济决定文化,还表现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文化的形成,如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还表现为经济、政治关系的变化赋予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时代特色。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这种反作用和影响并非只是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因为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意义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风暴,当代世界正在进行着一场悄然无声的“文化战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层次上是文化力的竞争。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到来,包括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娱乐等在内的文化产业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2)文化竞争力的表现和意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①文化以其特殊的身份显示综合国力,表现在它不仅以其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直接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形式充实了国民经济体系,而且以其巨大的精神财富增进了社会财富,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还表现在文化的传播、交流、扩散所产生的影响力、辐射力以及渗透力方面。

②冷战结束后,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已越来越多地取决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背后的文化实力。这主要是因为:文化产业的兴起,使文化不仅是潜在的生产力,而且也显现和构成现实的生产力,对社会经济增长

四川省射洪县太和中学

高二《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导学案

主备人:杨

审核人:张

日期:2017.7.1

教学主任签字:

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交通、通讯领域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文化交流之间的矛盾、冲突;西方发达国家在冷战后更注重用文化力量来获取国家利益、实现战略目标,把文化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资源,因而加大投入力度,以强化其文化的渗透力和扩张力;发展中国家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注重保护本国的民族文化,以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和文化安全,并力图在世界文化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这样,就不能不使国际社会竞争中的文化实力较量变得异常突出和激烈。

(3)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4)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特别提示: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指的是三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

第一,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文化发展,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发展经济离不开各种高素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就必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产生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效应。

第二,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和文化消费的丰富,使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从而出现了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进步的条件下,人们只有不断地提高文化素质才能提高自己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同时,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第四,在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加快发展民族文化,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和进步。4.文化生产力

(1)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手稿中,明确使用了“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提法。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他还经常使用“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等概念,并深人讨论过精神产品的“价值”和“交换”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具有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基本特征。文化产品的生产,形成物质形态的生产过程,与其他产品的生产一道,共同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所创造的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构成文化生产力的两个方面。文化产业的水平反映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没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事业为基础,没有原创性文化成果和大量的知识产权,文化产业不可能发展;同时,如果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就会缺乏动力、缺乏资金,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也会遭到削弱。要像通过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发展物质生产一样,要通过不断地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来解决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易错点提示: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生产力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构成文化生产力的两个方面。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为基础,文化事业以文化产业为支撑。

思考题

1、江泽民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1)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三者相互联系。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A级)(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这是否意味着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会好起来?你能作出解释吗?(3)所有文化都能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吗?(B级)

(B级)提示:(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3)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思考题

2、材料一 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年前还居于第12位,现已上升到第4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在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 材料二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惟一超级大国,不仅掌握了经济霸权、军事霸权,而且正在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有材料显示,美国目前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美国好莱坞生产的电影产品,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80%。它们不仅为美国带来丰厚的商业利益,而且到处推销着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消解着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文化精神。这种情况不仅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警惕,甚至连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感到忧心忡忡。许多国家纷纷在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旗帜下,加速发展本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各国文化交流和合作,并与美国流行文化顽强抗争。

(1)从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B级)

(2)你购买和消费过哪些文化产品?这些产品是由什么行业生产或创作的?(B级)

(3)你能否举出其他方面的事例,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C级)

提示:(1)反映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材料一中美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反映,材料二中美国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反映出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

(2)书籍、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看电影、电视或商业性演出等。这些产品是由出版业、音像业、影视业和文艺演出业等文化产业生产或创作的。

(3)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的作用,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提高文化素质,这既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也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

思考题3、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发射成功,标志我国的探月工程正式6 启动。(C从文化与综合国力关系的角度思考,我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为什么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级)

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空间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激发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练习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中有经济,可以壮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而经济中有了文化,更能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据此回答1~2题。1A.文化中有经济,可以壮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这说明()C.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唯一动力 B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四川省射洪县太和中学

高二《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导学案

主备人:杨

审核人:张

日期:2017.7.1

教学主任签字:

[答案] C [解析] 该题强调的是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B、D两项与材料无关。C.文化是经济、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D.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答案] B

2A.经济中有了文化,更能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这说明C[.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B()

D.实现了文化的繁荣就能实现经济的繁荣.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答案 解析] B ] 文化增强经济的吸引力,强调文化对经济的影响,B符合题意。A、C、D三项观点错误。3.2011年1月4日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0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师昌绪、王振义颁奖。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因为()AB.知识和科技决定了经济的发展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可以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D.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答案.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解析] B

] 本题考查国家重视科技发展的原因,科技属于文化,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可以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经济的发展,B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用是双重的。D项说法错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和科技。

4.2011年1月9日,2011年山西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霍州启动,该活动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之所以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因为()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农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和水平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

④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解析答案] ] C 本题以时政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解答时注意题干中的“因为”,①③符合题意。②中“直接管理国家事务”表达错误;④“只要”“就能”说法夸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

5.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就全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其产值约占到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5。这说明()①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文化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解析] C ] 材料表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①③表述错误,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6.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第六届陕西十大孝子颁奖典礼于2011年10月5号当晚在陕西广播电视台家庭生活频道播出。本次颁奖典礼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陕西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弘扬孝道的盛会。这说明()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B.优秀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

解析] A、D与材料无关,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C错误。7.在经济发展中,网络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网络游戏、网络影视、网络歌曲,电子邮件等网络文化消费日益增多。这一事实体现了()

A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答案.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D.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建设的精神支撑

D解析] A

] 网络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带动了文化消费,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A符合题意。B观点错误,C8.与材料无关。“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随着我国的迅速发展,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实践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和动力,又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崭新内容。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②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文化决定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象征

④文化反作用于政治,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答案解析] A

.①②④ ]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的力量,①②正确。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③的说法是错误的。④本身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9.(2011·山东潍坊一模)为了给中国和平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向世界说明中国,花大力气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这表明()A C.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B.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基础性作用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文化对政治、经济能产生重大影响 [答案解析] D

] 我们之所以要花大力气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是因为文化对政治、经济能产生重大影响,D应选。

二、非选择题

10.2011年7月,上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盛会——第十四届游泳世锦赛。上海要让四方来客在宏大的国际机场感受到上海人的热情,在比赛场馆感受到上海人的真挚喝彩,在繁华的社区街道和公共场所感受到上海人的文明风范。媒体称赞,上海游泳世锦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形象、上海印象,给我们留下了丰厚遗产。

请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游泳世锦赛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成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游泳世锦赛的举办,弘扬文明、竞争、拼搏等精神,能够激励国人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奋发图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举办游泳世锦赛,将大大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并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消费;同时游泳世锦赛也是一个提高国民文明素养的契机,能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营造。(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举办游泳世锦赛,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上海印象,能够大大激发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篇: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课第二框练习

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课第二框练习

一、选择题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客观性

B.具体性

C.唯一性

D.条件性

2.关于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真理和谬误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一定条件下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造成孟子认识上的局限的客观原因中最根本的是()

①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②阶级立场的局限

③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④知识结构的残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77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据此回答4~5题。

4.上述考古研究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的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上述研究还可以佐证()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工具的发展促进了人们认识的发展

③技术手段不同,实验结论一定不同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统一表现在()

①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④真理与谬误是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看出错误比发现真理要容易得多,因为谬误是在明处,而真理则藏在深处,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它。这说明()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B.在实践中追求真理需要一个过程

C.只有掌握科学理论的人才能发现真理

D.谬误虽然来源于实践但不需要实践检验

8.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这是“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主要内容。但在后工业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发展,不能盲目发

展第三产业,否则就会陷入误区。这表明,“配第—克拉克定理”()

A.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是错误的B.有其适用范围,不能盲目套用

C.是主观臆造的,没有事实依据

D.没有普遍性,只对特定地区有意义

9.下列诗句与漫画《套中人》(改编)蕴含的哲理最相近的是()

A.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0.真理是客观的,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有钱不能任性,但追求真理、忠于真理可以任性。”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在实践中坚持真理的永恒不变

②在实践中不断推翻原有的真理

③要积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④要积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2.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事物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事物其他方面的特征。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事物本来的品质或特点。晕轮效应表明()

①事物的特征具有客观性,但不能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②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主观影响

③真理总是具体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④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干脆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对比师生二人观点,可见()

A.没有否定哲学会停滞不前

B.创新推动思维方式的发展

C.真理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

D.认识在前人的基础上升华

14.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这表明()

A.真理是有条件的,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人们无法完成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

C.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D.没有被发现的真理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有待于人们去创造

15.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50~60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有不受主体感受影响的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帕斯卡尔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而当今天AI(人工智能)似乎也可以有“思想”的时候,我们人类的尊严正在被机器“冒犯”。对未知事物产生恐惧是人常有的一种本能反应,这种恐惧与抵触情绪交织在一起,就是对AI认知的“悖论”。这种“悖论”会深刻影响我们对于AI的认知。其实,这种复杂的情绪很早就被好莱坞电影工业充分利用,生产出一部又一部智能机器人威胁乃至取代、毁灭人类的科幻大片。近年来,随着AI的爆炸性发展,人们进一步加强了对AI的恐惧和抵触,放大了对AI认知的“悖论”。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知识,分析人们对AI认知的“悖论”形成的原因。

第四篇: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课检测题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课检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2年的春晚背景设计很“亲民”,体现了一种创新,张扬了一种龙的精神,不奢侈、不豪华,张扬了一种民族艺术氛围、中国特色风格、时代精神风貌、公民理想情感。看节目,读背景,如在相守一道时代文化盛宴。对于“文化”的理解,下列说话正确的是()

①文化就是文学艺术,是小品、相声、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的总称②文化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③文化来源于文艺工作者的创新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并不仅限于文学艺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里的“文化”是()①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③指科学知识或受教育的程度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08年6月12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钓鱼台5号楼紧紧握手,两会领导人直接启动了双方中断九年多的商谈。②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③晨练、下棋、唱歌、扭秧歌等社区活动 ④某校为迎接高考的到来,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共铸诚信”征文活动⑤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读书俱乐部等社团活动⑥2008年6月17日至18日,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举行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4.第十三届CffIN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共分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合唱五个演唱类别。这反映出()A.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C.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D.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5.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6.2011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最美妈妈”吴菊萍的颁奖辞是:“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③通过人的活动可以透视人们的文化素养④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7.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A.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C.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不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D.文化离不开政治和经济 8.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9.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10.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抗战初期,毛泽东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

A.文化作为物质力量能够决定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文化作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12.右面漫画反映的观点是()A.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C.知识力量就是文化力量 D.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13.2013年3月5日,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5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开展了“学雷锋”便民服务活动,通过一份小小的善行,一份恒久的支持,践行雷锋精神,向社会传递青春正能量。这说明()①人的文化素养是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培养起来的②透过物质载体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活动③文化是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能存在 B.经济和政治是由人类创造的,文化是由上帝创造的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经济由政治、文化所决定.又对政治和文化有重大影响

15.“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这段歌词表明()

A.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 精神世界 D.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16.《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近年来,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年产值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每年的出口额达80亿英镑,很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这段话说明()

A.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B.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环节 C.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8.创意产业是文化与经济全面融合的产物,知识经济出现以后,文化和艺术经济开始成为全世界发展的新趋势。2011年9月22日,上海市统计局公布了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占上海生产总值的9.75%。已成为上海市的支柱产业。上海市力争文化创意产业2015年占全市生产总值12%,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这说明()①文化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④文化总是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9.长期以来,标榜“客观”、“公正”的某些西方媒体报道中国问题时,或由于思维定式或价值观念的差异,或出于某种特殊的需要,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都持有固执的取舍与评判标准。这警示我们()A.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 B.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C.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 D.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0.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 了矛盾斗争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22.为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作出“千人计划”决定,要求并支持用人单位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2010年7月28日至8月3日,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70位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的入选专家到北戴河休假。国家的行为再次向社会宣示了“知识和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宝贵。国家这样做()①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②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氛围,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③能够激发这些专家们的爱国热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④说明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表明()①原生态文化具有普遍的积极价值②原生态文化具有传播和发展的价值③文化与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交融④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4.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或“非典”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这表明()

A.文化是人所创造的 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力量决定综合国力 D.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5.2013年3月6日,文化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2013年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及其《分工实施方案》。我国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

A.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B.把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C.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D.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50分)

26.材料1:《人民日报》报道,我国文艺演出引进和派出每场收入比为10:1,出版类引进与输出比为6.84:1,中外文化贸易额相差更是高达10倍之多。我国的文化逆差正在制约着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材料2: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和经济优势,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大量渗透到发展中国家,潜移默化地模糊着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与特征。国外敌对势力也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因此,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1)材料1和材料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

(2)两则材料对我国提高综合国力有何启示?(11分)

27.辨析题(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只要经济上去啦,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发展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15分)

28.2013年1月4日至5日,2013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在北京举行。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出席2013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并作工作报告。他强调,文化系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着力在坚持文化的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4个方面狠下功夫、狠抓落实,切实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责任,全面推动文化改革发展。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文化系统之所以要切实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责任,全面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原因。(18分)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课测试题

参考答案

1——5 BBCCA 6——10 AAACC

11——15 BBBCA

16——20 BCBDB 21——25 AABD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26(1)材料1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材料2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我国面临严峻的文化安全问题。(6分)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4分)我们应该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4分)防止国外文化侵略,维护我国文化安全。(3分)

27.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文化的发展。但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判断3分)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6分)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从古到今,文化的发展都有超越经济制约而相对独立发展的事例。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6分)

28.(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6分)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文化系统要切实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责任,全面推动文化改革发展。(6分)

(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文化系统要切实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责任,全面推动文化改革发展。(6分)

第五篇:高二政治单元练习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1.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中学生到社区宣传郭明义的事迹,弘扬传承雷锋精神

②中共中央政治局于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③某校为迎接60周年校庆到来,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母校风采”征文活动

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1年6月3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暂停生产和销售协和牌灵芝孢子粉片和美中清素牌多种氨基酸片两种保健食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2.孔雀开屏,不是为了让其他的鸟儿欣赏它美丽的羽毛;蝴蝶翩翩起舞,不是为了摆动舞姿供他人欣赏;蜜蜂筑造蜂房,也不是为了展现建筑艺术的精巧。只有人才会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精神愉悦,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

C.文化是一种精神社会力量

D.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3.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读右图两副漫画,据此回答4~5题。A.经济与文化相互决定、不可分开 B.经济发展与文化互为载体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D.文化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文化

4.图一漫画表明了:

5.图二漫画蕴涵的道理是: A.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B.经济发展对人们文化素养提高没有多大关系 C.文化素养高低对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影响不大 D.物质上的富有并不意味着文化素养的提高 6.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 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了“创建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表明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7.“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种现象表明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 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8.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罗金斯说: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这说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 ②欣赏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是修身养性的最佳途径 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春天的思念》诗歌音乐会2011年4月5日在民族音乐厅上演。《背影》、《繁星·春水》、《春江花月夜》、《春思曲》、《再别康桥》等经典音乐与诗歌,让当晚到场观众不由得心潮澎湃。但诗歌音乐会带给每个人的影响并不相同,这是因为()A.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 C.人是主动感悟文化的影响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形式各异的

10.中国电影票房从2002年的9.5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131.15亿元,在2012年这一势头继续加强。2012年上映的电影《画皮2》7.26亿元刷新了国产影片票房,超过了2010年《让子弹飞》的6.76亿元,并且在2012年有多部国产电影票房过亿。除此之外一些好莱坞进口大片进一步刺激我国的电影市场,《泰坦尼克号3D》、《碟中谍4》、《复仇者联盟》、《敢死队2》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中国电影市场全面繁荣有利于:

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②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③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④抵御外来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目前,世界各国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不等,美国是31%左右,日本是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韩国高于15%,而我国却不到2.43%。这启示我们: 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B.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C.在科技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D.抵御文化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显得日益紧迫

12.2012年11月5日“2012波兰 中国西藏文化周”在波兰首都华沙隆重开幕。此次宾化周通过“雪域风采”图片展览、“魅力西藏’少歌舞表演、“倾听西藏”藏学家藏医学家交流活动等形式,展现西藏悠久丰富的民族文化,赢得了波兰及欧洲国家人民的喜爱。这说明()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公益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和民间俗语“吃什么补什么”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科技发达和文明进步的今天,保护野生动物已成为世界潮流,但也有不少人还认为食用和药用野生动物可以大补。这说明

①饮食文化中也存在腐朽文化②对饮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我们要鉴别并加以改造、剔除③吃不吃野生动物既是科普问题,也是文化观念问题 ④对落后饮食文化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电视纪录片《中国有个暑立里》不仅“接地气”,而且“拉天线”——具备国际视野,让外国人看明白并获得感动,为世界认识中国搭了一座桥梁。材料启示我们进行文化创作应

A.立足于国际视野和国外群众的需求 B.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与平等性 C.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D.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15.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是开往回家的路上。在布满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这表明 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春晚除了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重要品牌外,也是全国观众一顿重要的年夜饭。据此回答16—18题

16.2013年除夕,全国达7.5亿观众收看央视蛇年春晚,总收视率达31.17%,比去年提 升1.01个百分点。席琳.迪翁与宋祖英,中西合璧共同演绎重新改编的《茉莉花》惊艳全场,让人耳目一新;从群众所喜爱的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的草根明星们纷纷亮相春晚,拉近了春晚与观众的距离,接了地气;“房姐”、“浪费”等社会热点问题频繁出现,直击社会现实,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尽管对春晚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本届春晚确有其成功之处。从文化生活的角度,你认为此次春晚的成功在于:

①丰富内容、改变形式,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赋予了春晚以创造力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全盘传承中华文化,赋予了春晚以生命力③立足生活实践,迎合大众流行口味,赋予了春晚以感染力④满足群众需求,反应社会现实问题,赋予了春晚以亲和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央视春晚,作为传统年夜大餐与凝聚十几亿中国人亲情与乡愁的符号,尽管众口难调,但开门办春晚的理念深得观众欢迎,从阿宝、李玉刚到旭日阳刚、唐山菜农等一批草根明星登上春晚舞台,开创了央视春晚30年来的“新纪元”。这说明文化创新应该 A.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B.借助于不断发展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C.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D.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 18.“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国,尤其在春节来临之际,离家在外的游子眼中往往只有一个目标——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④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2013年2月7日,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其中,一幅4D版的《康熙南巡图》,以360°视角,展现了白昼变换、四季更替,加上栩栩如生的动画设计,再次把人们带进那历史的繁华之中。这表明

A.文化创新是历史的忠实再现 B.科技进步促进文化创新 C.传统文化因技术才得以传承 D.博采众长促进文化融合

2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乐于回归传统节日,重新认知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不过,也有一些人只是热衷于过节享受,热衷于传统节日带来的商机,却忽视或歪曲其中的文化含义。这告诉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

①充分发挥政府的文化创造主体作用 ②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 ③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④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 ②③

2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一些经典名句至今仍家喻户晓,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表明 ①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③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都起积极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1997年,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进驻德国时,沿用了早点名、唱晨曲和集体训话的管理模式。许多德国员工对此无法适应,不愿参加这种仪式,公司凝聚力因此而削弱。再加上对德国市场不熟悉等原因,沃尔玛于2006年黯然退出德国市场。这从文化生活角度启示企业,要想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必须

①改造本国的文化和价值取向 ②通过商业贸易传播本国文化 ③真诚尊重他国的文化和习俗 ④因地制宜创新企业管理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时加以甄别,尤其不可要求全文背诵《三字经》等。对传统启蒙读物的正确认识是()①传统启蒙读物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对传统启蒙读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传统启蒙读物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④传统启蒙读物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央视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比赛给歌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来自云南的彝族歌手李怀秀和李怀福获得原生态唱法一等奖,让全国观众领略了云南海菜腔的独特魅力。海菜腔的演唱形式独具一格,被誉为民族中的“美声”唱法。它属于一种对唱形式的民歌,有领唱、有帮腔、有问有答,其音域宽广、曲调优美动听。下列对海菜腔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②来源于彝族人民的生活实践 ③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 ④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A. ①③④ B. ①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25.20世纪20年代初,印度的甘地说:“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扬弃传统文化 B.既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又不失本民族文化特色 C.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具有不相容性 D.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同性26.有位哲人说得好,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一种味道算不上佳肴,一种事物则无法比较。我们看到,不同的色彩构成最美的图画,万紫千红才会有繁花满园;不同的音调产生最美的和谐,管弦琴瑟必然此起彼伏。“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们应坚持“和而不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应提倡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取长补短。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请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1)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国为什么坚持“和而不同”?(8分)

(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应如何做到“和而不同”?(6分)

27.材料一 从1999年起,寿光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中国(寿光)蔬菜博览会”。“菜博会”不仅是经贸往来的平台,而且是集中展示蔬菜文化的舞台。从最初在场馆内展示蔬菜瓜果,到举办新闻发布会,再到建设专用网站,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领略到寿光蔬菜文化的魅力。

(1)结合材料,分析大众传媒在蔬菜文化传播中的作用。(4分)材料二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瑞典的克里斯蒂安斯塔德社区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它在不失自我风格的前提下走上现代化之路,那些代表本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备受当地人的珍视。历史遗留下来的砖质建筑和木质建筑都要重新利用,在改造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结构协调一致。

(2)运用传统文化继承的有关知识,分析克里斯蒂安斯塔德社区城镇化建设的经验。(12分)

28.2012年,山东省政府认真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加快现代农业人才培育,提升科教兴农水平。加强基层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年内全面完成乡镇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改革任务,加大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山东省政府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举措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启示。(8分)29.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上,某省第3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出版、发行集团再次双双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通过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位居全国第4位;文化惠民扩面提速,纳入省民生工程的12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远程教育点全面建成达标》

结合材料,从影响文化发展因素的角度,分析某省如何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12分)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1-25:AADCD/ADCCA/BACCD/DDCBD/CDACB 26.(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分)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4分)

③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2分)

(2)①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3分)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分)27.(1)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以其强大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成为蔬菜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4分)

(2)①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过程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传统文化。(3分)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城镇化过程注重保护本地历史和文化特色,才能焕发人们强烈认同感。(3分)③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顺应社会生活变迁,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3分)④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城镇化过程既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3分)

28、①我们要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博采众长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年内全面完成乡镇农技推广。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立足实践,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锐意创新。③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和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加快现代农业人才培育,要注重培育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发挥教育的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④科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

29.①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我们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我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奠定基础;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我省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力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进步;

③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我省应加快科技进步,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④教育在文化的发展中有着特定功能。我省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出更多惠民文化精品。(每个要点3分)

下载高二政治第一课第一节第二框题同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政治第一课第一节第二框题同步练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练习题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练习题 1、环顾我们的身边的生活,各种文化活动目不暇接,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等国B、2013......

    八下政治第一课练习题

    一、选择(1—8题为单选题,9—12题为多选题) 1.朱德同志有诗云:“锦绣山河收拾好,万民尽做主人翁。”这里的“民”是指( ) A.公民B.人民C.农民D.国民 2.在全国各地进行的基层人大代......

    上海高二政治常识教案第一课第一节

    第一节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知道工人阶级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

    第六课第二框题 中国共产党

    第二框题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高二政治检测题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检测题一、选择题(每题3.5分,合计77分)1.《经济日报》报道,当前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导学案

    ——明确方向,有的放矢1.知识方面了解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2.能......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题(我爱我家)教案设计大全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题(我爱我家)教案设计 在学习第一课之前向学生们布置(成长手册)的内容。(参考主题探究的部分内容) 成长手册内容: 1、 我眼中的父母 父母的生日 父母的经......

    高二化学练习题教案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涵义 2、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及其简单计算 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