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时间:2019-05-14 21:4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第一篇: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多年来,全市卫生系统广大工作人员在医疗战线上救死扶伤,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上,成效也是显著的。拿一很直观的例事来说,过去我们常听到街上的救护车声,谁都知道那是火灾救护车,哪儿又着火了,而今,我们又能经常听到另一种救护车声,那就是医院的医疗救护车声,它极大地方便了患者。但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医疗卫生领域工作人员贪污受贿、渎职等职务犯罪亦呈上升趋势,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严重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医疗卫生管理秩序,社会反响强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借全市今年以来开展的五个专项活动之机,我来给大家讲一堂法律专题课。原因基于两方面:一方面,卫生系统的各单位各部门担负着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安全的重担,特别是医院、卫生院等部门的药品、医疗设备采购、医士、主治医师或主刀大夫、麻醉师等易发职务犯罪的要害环节和人员、易成为被拉拢、腐蚀的突破口和对象,处在风口浪尖上,稍不留神就会被风浪吹倒吞没,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因此,教育必须是经常性的。另一方面,职务 犯罪预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危害是极大的,乃是全球的公害,它破坏经济、削弱民主和法制、扰乱社会秩序,并使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更加猖獗,给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带来更大的苦难,因而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意义重大。就连由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于2006年6月23日至27日在贵阳市召开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中国刑事法治的协调完善”学术研讨会,也将预防职务犯罪与反腐败做为首要学述问题加以研讨,并且定论:“预防与打击并重,预防为先”!我今天宣讲的内容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知识,职务犯罪及职务犯罪预防的概念;二是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渊源,预防机构的配臵及工作情况;三是武威市人民检察院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出台的九条惠农措施;四是全国、全省、全市职务犯罪发展态势;五是商业贿赂及基本特征和危害;六是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一、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知识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什么是犯罪,犯的什么罪,以及依据特定的罪刑关系确定行为人应承担何种刑事责任与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刑法的特征。

⑴在所有的法律中,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⑵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刑法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最为广泛。⑶刑法是国家规定越轨行为的最后手段。刑法好比下游的坝,它是最后手段了,再没有别的办法了。实质上,刑法是一个国家民族价值观的抑射物和价值观的体现。

3、刑法的基本原则。⑴罪刑法定原则。

是指什么样的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么样的犯罪,以及应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和处以什么样的刑罚,都必须由法律做出明文规定或依据法律的明文规定来判断,也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⑵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是指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以及依据其承担的刑事责任给予相应的刑罚处罚。也即:重罪重责重罚,轻罪轻责轻罚;刑当其责,罚当其罪,罪责刑相称,罪责刑相应。

⑶适应法律人人平等原则。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是宪法上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上的反映。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犯罪的概念。⑴犯罪的概念。

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⑵犯罪的特征。

犯罪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社会危害性。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特性。二是刑事违法性,即犯罪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而且是触犯刑法的行为。违法并不都是犯罪,只有严重违法并经过刑法加以规定才能构成犯罪。三是应受刑罚惩罚性。即犯罪是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⑶犯罪构成。

所谓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⑷犯罪构成的要件。

犯罪构成的要件有四,缺一不可。

一是犯罪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如杀人罪所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贪污罪侵犯的是社会经济秩序等。

二是犯罪客观方面。就是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三是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实施犯罪行为,依照刑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它可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职务犯罪必须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

四是犯罪主观方面。是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犯罪的故意和过失。

5、职务犯罪及职务犯罪预防的概念。⑴职务犯罪概念。

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它重大犯罪。

⑵职务犯罪预防概念。

是指国家和社会针对一定社会历史发展时期职务犯罪的状 况、特点、原因和条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国家工作人员产生职务犯罪的因素,以达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的目的。

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渊源,预防机制的配置及工作情况 对职务犯罪进行预防的提出,从全国来看已近二十年,尤其是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早有认识,但在我们这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正式纳入检察机关的检察职责,只有三、五年的时间,尽管过去也在搞,但仅仅是通过个案进行警示,通过查办和公诉职务犯罪案件,达到教育、警示的效果和目的。此项工作纳入检察机关的职责以后,在短短的时间内,起步良好,效果明显,社会反响好。之所以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是因为除去宏观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外,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立法的原意,原本是在打击和惩治职务犯罪行为的基础上,重点起到教育和挽救的作用,但实际上在打击和惩治之后进行的教育和挽救却不如在提前预防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和挽救,由此可见,预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二是从保护干部的角度考虑,职务犯罪一旦发生,必须使用追究刑事责任的方法,才能达到教育和挽救的目的,但是若提前预防,则能将违法犯罪行为制止于萌芽状态。因此,职务犯罪预防是对我们干部的负责和保护。三是借用纪检监察部门常用的一句 话:“常举刀,少砍人”,使我们的干部在职务犯罪方面“不愿犯,不能犯,不敢犯”,这才是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真实目的和意义。四是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堵塞漏洞,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武威市职务犯罪预防机构配置工作情况

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领域广,牵扯面大,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才能健康运行,达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发生的效果。

二00二年四月,经中共武威市委组织部批准,在武威市检察院组建成立了职务犯罪预防处,八月二日人员到岗开始工作,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经中共武威市委批准,成立了中共武威市委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领导小组,任命组长一名,副组长三名,成员单位十五个。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检察院预防处,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到二00三年八月,各县(区)相继组建成立了预防机构,都建立了党委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配臵了工作人员。全市共配臵预防机构五个,工作人员十一名。

二00三年三月,制订出台了《武威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制度》、《武威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同年九月、十一月又制订出台了《武威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试行)》、《中共武威市委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考核 办法(试行)》。

二00五年三月,在武威监狱建立了武威市职务犯罪预防警示教育基地。

二00二年至二00六年七月,全市开展了以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1、系统预防工作。建立协调组织十一个,工作联系点三十一个,与三十个单位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2、专项预防工作。介入重点建设项目三十项,涉及金额1,509,732,114.00元。

3、个案预防工作。市院及各县(区)院每年平均开展一项个案预防工作,累计开展二十项个案预防。

4、法制讲座44次。

5、法制宣传157次。

6、发检察建议74份。

7、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十三场(次),接受教育者2180余人。

三、武威市人民检察院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出台的九条惠民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立足法律监督职能,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运用法律手段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医疗卫生系统也不例外,是我们贯彻市委加快“四个变革”,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结合全市检察工作实际,武威市人民检察院于2006年3月20日制订出台了以下九条服务措施。

1、依法履行批捕、起诉职责,加大对侵害农民合法权益,危害农业生产犯罪的打击力度。

2、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经营活动。

3、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4、认真查办发生在乡镇、村组的职务犯罪案件。

5、认真受理涉农民事行政申诉案件。

6、用心处理涉法涉检信访案件。

7、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8、加大对常住和居住在农村的监外执行罪犯和考察帮教力度。

9、积极调研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

四、全国全省全市职务犯罪发展态势

建国初期,在中国发生过一起震惊中外的特大职务犯罪案件,那就是已被搬上银幕的张子善、刘青山职务犯罪案,毛泽 东同志亲笔批示对二犯判处了极刑。就在1953年,全国人大颁布《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条例》,此后,职务犯罪有所下降,特别是贪污、贿赂犯罪。改革开放以后,职务犯罪有所上升,在1982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颁布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职务犯罪急剧上升,特别是大案、要案,并且愈演愈烈,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从这几年全国全省以及全市检察机关查办的案件情况看,职务犯罪呈以下发展态势。

1、在行为的严重性上,大案要案急剧上升。过去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称为大案,现今的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的屡屡出现,有的甚至上了亿元。

2、在行为的主体上,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卷入腐败行为的人数有上升趋势,虽然所涉及人员的绝对数量不大,但由于卷入者位高权重,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极大。陈希同、王宝森、褚时健、成克杰、胡长清、李真等案件就是典型。2005年,我省查处腐败案件(主要贪污、受贿案),涉及县级干部65人,厅级干部4人。2006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上升趋势。我市查处的原天祝县国土局局长徐海元贪污、挪用公款案、原凉州区公安局经文保大队队长潘竞英贪污、滥用职权、徇私枉法、受贿案,以及去年至今年查处的市财政局局长于××案、外贸公司总经理潘××案、建委资金管理中心主任李××案、省建九公司总经理金××案、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王××案等,都是本市近几年以来的大要案件。

3、有组织的团伙作案日益增加。近年来发生大量窝案和串案,一些腐败分子部门内结成有领导、有分工的违法犯罪团体,有组织地滥用权力。如湛江走私团伙大案,令人触目惊心。

4、在腐败现象发生的领域,职务犯罪广为蔓延。腐败不仅在经济管理分配部门大量发生,而且在文化、科技、教育等传统上认为是“清水衙门”的部门也不断出现。如教育系统、艺术部门的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时有发生。

5、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在任何社会,对腐败行为的判断都有一定量的标准,这些标准构成了追究违法违纪责任的起点。但我们知道,公职人员行为规范的底线往往高于这一基点。于是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之间,形成了一种未达到违法责任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并不干净的空间,这种状态被称为“准腐败”。“准腐败”的大量发生,使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而其严重性是它成为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的丰厚土壤。

五、商业贿赂及基本特征和危害

商业贿赂是贿赂的一种形式,但又不同于其他贿赂形式。(反 不正当竞争法)是从反不正当竞争角度规定商业贿赂的,即商业贿赂行为首先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是因为,倘若经营者不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商品质量等参与竞争,而是通过贿赂手段购买或者销售商品,那么必然违背竞争原则,扭曲市场关系,损害其他经济者的合法权益,构成不正当竞争。所谓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作为贿赂的一种表现形式,商业贿赂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行贿主体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经营者。所谓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这种特定的行贿主体是商业贿赂区别于其他贿赂的一个重要特征。

2、目的明确化。经营者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目的是希望在经营活动中排斥正当竞争,获取交易机会,从而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销售出去,或者以更优惠的条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这是商业贿赂的本质特征。

3、手段多样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查处力度的加大,商业贿赂的花样不断翻新,手段越来越隐蔽。经营者通常以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如经营者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或 者以报销各种费用等方式,给付对方单位或个人以现金或实物;为对方单位中的有关人员提供国内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甚至性贿赂等等。经营者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也是商业贿赂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行为。所谓帐外暗中,是指未在依法设立的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或者行政事业经费收支的财务帐上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明确如实记载,包括不记入财务帐或者做假帐等。由于商业贿赂名目繁多,无帐可查或者帐目虚假,具有极大的隐蔽性,给查处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4、侵犯客体复杂化。商业贿赂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的破坏,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同时,由于商业贿赂往往与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收受贿赂、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直接相关,又严重侵蚀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扰乱了国家机关正常的管理活动。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造成经营者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它使市场竞争变成贿赂、人情及关系网的恶性博弈。

2、造成物价虚高,特别是一些医药企业实行高定价、高回扣,加重了国家和群众的负担。

3、严重败坏了社会道德和行业风气。

4、通过商业贿赂,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使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活动有可乘之机,消费者深受其害。

5、妨碍了质量、价格、技术、服务等效能竞争手段作用的发挥,使市场配臵资源的作用失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以实现其本有的价值。

6、行贿的经营者作假帐虚报成本,接受贿赂的单位或个人不入帐或隐瞒收入,前者抵税,后者不纳税,造成国家和地方税收大量流失。

7、国家工作人员接受贿赂,其后为保官或晋升行贿,严重破坏了国家廉政制度建设。

8、受贿者暗中出卖本单位利益,造成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困难,严重破坏了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

9、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影响国际评估机构对我国腐败程度的印象。

10、商业贿赂加大贫富差距,一部分人一夜暴富,更多的人却困在市场竞争中受到不公正的排挤而收入减少,从而使得贫困人口增多。

11、商业贿赂滋生洗钱和有组织犯罪,其引起的社会不满情绪又会加剧社会冲突,造成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犯罪率上升。商业贿赂泛滥将使国家陷入犯罪率不断攀升的恶性循环。

12、妨碍政府职能的转变,商业贿赂导致的竞争不公、市场混乱和违法犯罪使得政府监管力不从心,政府部门不得不强化对市场的干预,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转变职能的目标难以实现。

13、商业贿赂导致政府公共开支的效益被削弱,或者大打折扣。

14、商业贿赂盛行所导致的官商勾结和结党营私妨碍了法律政令的实施,诱发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加剧社会矛盾,妨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之,商业贿赂对市场经济和国家廉政制度有百害而无一利,绝非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商业贿赂的持续盛行将使市场经济陷于毁灭,使社会道德腐化堕落,使社会发展落入迷途,根治商业贿赂是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

六、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是指发生在该系统中的工作人员以不法手段达到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犯罪。诸如发生在该系统内药品、医疗设备采购活动中的收受回扣;医士、主治医师或主刀大夫、麻醉师“吃病人”的接受红包;医疗责任事故中的玩忽职守等案件。其危害在于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和医疗 卫生管理秩序,损害“白衣天使”的高尚形象。因此,把医疗卫生系统作为预防职务犯罪的重点部门之一,并抓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我们检察机关贯彻落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具体体现;是树立“白衣天使”良好职业道德形象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者自身素质增强其“免疫力”的迫切需要。

㈠特点。

1、发案呈上升趋势,且大要案比例高。如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检察院查办的该区医疗卫生系统的职务犯罪案件:2003年2件2人,2004年3件3人,截止2005年6月,查办3件4人;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检察院查办的案件:1999年4件,2002年10件,截止2005年6月已查办11件,其中大要案16件,占立案数的64%。

2、医院发案率较高。如江阳区检察院查办的8件案中,发生在医院的就有6件,占医疗卫生系统的75%。近年来,由于管理手段、监督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一部分药品商把目光对准了医院。如原江阳区北城卫生院院长刘××、会计朱××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药品回扣共计10万余元。

3、贿赂犯罪突出。从近几年全国查办的医疗卫生系统内的职务犯罪案件,贿赂犯罪案件尤为突出,各个环节都有发生,且犯罪手段多样化。重点是吃“回扣”。行贿方主要是药品、医疗设备产品推销人员,受贿方重点是采购人员和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如泸州市中医院骨科主任谢××收受医疗器械经销商回扣5万余元。

4、窝案串案多。医疗卫生领域业务广,涉及部门多、呈网络分布,一量有犯罪发生,往往是窝案串案。在山东莱芜莱城区检察院查办的25件案件中,窝案串案就达12件。如在查办某医院院长李××受贿案时,串出其他人员的受贿案件,从中立案5件。

5、作案时间长、犯罪次数多。如山东莱芜莱城区发生的25件职务犯罪案件中,作案时间最长的9年,最短的也有3年。该区卫生局副局长李××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收受贿赂时间长达9年。有些犯罪嫌疑人贪婪成性,频繁作案不能自拔。如该市某医院收款员孟××贪污案,仅1998年12月至1999年4月,利用担任收款员的职务,采用收入不入帐手段贪污公款,先后作案达315次,平均每天2次。

6、作案隐蔽性越来越强。有的利用职务之便,在上项目和大额购销活动中进行幕后交易,在实际操作中,为避开他人监视,借口亲自把关,撇开职能部门单独与对方洽谈业务,从中收受贿赂或暗中加价从中贪污;有的利用亲朋好友做外围,揩 国家之油水,在外围做本单位生产、销售的上、下家,或者做与本单位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表面不露亲戚关系,实际上貌离神合,通过吃供销差价,抢业务路子,变相侵吞国有资产。

7、用回扣套医生,典型的商业贿赂现象。“回扣”,似幽灵般地依附于现今经济生活中,一直是公众瞩目的焦点。医药购销中的回扣风可追溯到80年代初,其雏形不过表现在将生活日用品作药品包装。如保温杯、高压锅及各种塑料制品等。如今,随着回扣风的愈演愈烈,回扣形式变得花样繁多,无孔不入,令人眼花僚乱,瞠目结舌。

⑴现金回扣。其名目有“宣传费”、“广告费”、“新制药品推广费”、“处方费”、“统方费”等等。这样的交易最隐秘,极难被发现,因此最盛行。回扣的现金相当一部分落入了小集体或个人的腰包,不少人正是由于现金回扣而腰缠万贯,大发横财。以一盒售价65元的药为例:医院的进价是46元,赚19元的差价。医生还要拿10元左右的“回扣”,通常临床大夫能拿到其中的三分之二,药房大夫、药械科大夫、药房干事能拿到三分之一。药品的出厂价表面上是46元,但扣除市场开发费、销售成本、税收、开办费,一盒药的成本实际上只有6.7块钱。“回扣”从哪里来?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物价部门 永远不会知道药的实际成本。只能根据企业报来的材料审核批准。患者更不可能知道药品的成本。

八、九十元的药,也许成本还不到5块钱,一些药品出厂时只有20块钱,经过层层环节,卖给患者的零售价可能就是300多元。东北某大医院一位前药房工作人员向《哈尔滨日报》透露了其间的一些内幕,现在药房里有回扣的中药品种有几十种,西药品种有100多种单独登记,并统计出每天每个医生开出的处方数量,以便厂家依此给医生们发放“处分费”。药房的工作不是白做的,药厂要付给药房“统方费”。“统方费”一般少则每盒两三角钱,多则五六角乃至一元钱不等。别看一盒药只有几角钱,但药房拿回扣的品种有100多种,平均每天累计至少有6000多盒,按每盒0.3元的“统方费”计算,一天就有1800多元的回扣收入,药房里五六个人,每人每天得三、四百元,一月下来,每人光“统方费”就可拿到四、五千元,最多时可达万元。不难看出,现金回扣着实诱人。

⑵实物回扣。较之现金回扣在面子上似乎好看一些,接受方拿起来也更名正言顺一些。实物有空调、摄像机、彩电、音响、冰箱、手机、金项链、金戒指、照相机、摩托车、羊毛毯、高档服装等应有尽有。近几年的实物回扣已发展到汽车、商品房。回扣实物价格之高,品种之多,令人咋舌。⑶免费旅游。根据订购药品数量的多少,可免费享受异地或出国旅游。一位药商到沿海某地医院推销一种抗菌药,声称零售价每瓶70多元,出厂价30元。如果要优惠,可在出厂价上再打折30%,只要订购20箱,就有一个名额免费到泰国旅游。这种卖给患者70多元一瓶的药,实际成本不过几元钱。

⑷一次花掉300万一年挣了一个亿。有一年,某地区召开医疗交流会议,一家很有名的制药公司在宾馆内开了300多个房间,租用了20多辆大巴车,宴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实际上就是与其合作的医生),还带购物、旅游,一下子就花去300多万元。投入大、回报也大,一年内,这家公司凭一种药卖了1个亿。

据有关部门估算,自1990年以来,由于医药购销中让利回扣等因素,每年国家财政收入都要减少60亿元以上,五花八门的回扣已成为医疗行业公开的秘密。

㈡商业贿赂在医疗卫生领域蔓延所产生的后果。

1、医药回扣之风的蔓延,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广大患者。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生产和销售部门加大回扣比例。就必然要提高药价,逐年上升的回扣使得医药价格扭曲的结果最终转嫁到患者头上,从而造成药品价格的“水分”过大。虽然从2000年1月1日起,国家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进 行管理.但由于药品这种商品的特殊性,患者有病还得到医院看病就医,用什么药不用什么约还得听命于医生所开的处方。而一些医院和医生为了追逐巨额的同扣,便首先以价格昂贵的药品来获取高额的同扣和相对较大的批零差价。有家医院竞用药品的回扣款盖起了一座耗资数百万元的大楼,被人们称为“回扣楼”。而据知情者透露,这仅仅是该医院近几年收缴让利、回扣款中的一小部分。

2、医药回扣之风的蔓延,造成医药市场混乱,伪劣药品久禁不止,人民用药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正是由于回扣,假冒伪劣药品才有了市场和流通渠道,才有可能堂而皇之地登上名优产品云集的国有柜台,才有可能闯入医院这块救死扶伤的圣地。回扣,成了假冒伪劣药品的调皮门砖。从近年来所揭露出的大批假药案中,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其中一个共性:几乎每一起假药案中,都有回扣的阴影。回扣助长了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3、医药回扣之风的蔓延,弱化了竞争机制,扭曲了客观公正的天平。不给回扣不办事,不给回扣不进货,这就逼得众多医药企业走上让利回扣这条路来扩大销售,维持简单再生产,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有些生产、经营企业盲目参加医疗单位以回扣多少进行的招标活动,自相降价,给予高额回扣。一些国 有大中型药厂为了不丢弃市场,也只好在国家规定的价格基础上一再让利推销,甚至有的企业以低限投料降低成本。这不仅是生产企业之间的相互残杀,而且保护了落后,给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了阻力,而那些没有给予回扣的国有药厂,产品质量虽好,却往往被排挤出流通领域。

4、医药回扣之风的蔓延,已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引起人民群众越来越强烈的不满。有识之士呼吁:到了彻底解决药品巨额回扣的时候了。顽症还须猛药治,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依法整顿、规范医药流通秩序,净化医药市场,操起法律之剑,彻底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割除回扣这个毒瘤,从而使药品购销步入及文明、健康的轨道。

㈢原因。

1、利益驱动,见利忘义。许多生产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单位将贿赂视为必要的业务费用,营销人员的工资、奖金与个人销售额直接挂钩,导致营销人员不择手段拉拢、贿赂有关人员。在金钱面前,少数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逐渐丧失,养成了不给钱不办事,多给钱多办事,甚至主动索取贿赂的恶习。少数采购人员和医生,哪种药品回扣高,就大量购进哪种药品,把职权变成摇钱树。

2、监督机制不健全、不落实。从查处的这些案件看,涉案单位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业务工作规章制度,但监督机制比较薄弱,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督,特别是责任不明确,致使规章制度只是说在嘴上,挂在墙上,不能落到工作中,导致涉案人员大搞权钱交易,走上犯罪道路。

3、法制观念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大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有的还是医院的技术骨干,但他们法制观念淡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就如同癌细胞一样侵蚀了他们的思想。他们对收受贿赂、大都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都是老关系,你给我钱,我给你办事,互利互惠,不会出事。即使出事,为了共同的利益也不会出卖我。正是这种侥幸心理,使一些人一步步陷入犯罪泥潭,最终身陷囹圄。

4、心理失衡,追求享受。少数医疗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看到在改革大潮中有人大把赚钱,生活奢侈,而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多年,却不如人家一笔生意赚得多,心理扭曲,便利用自己的职务和权力,收受贿赂或把手伸向公款,大肆贪污、挪用,弥补自己心理上的失衡。

㈣预防对策。

1、强化教育,提高素质。腐败的滋生,首先是思想的堕落。加强思想教育,是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 宗旨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抵制权钱交易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要加强廉政教育,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做廉洁勤政的表率。要加强法制教育,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人员的警示教育,以案释法,警钟长鸣,使他们认识职务犯罪的重大危害,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2、健全机制,加强监督。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预防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完善监督机制,严格监督责任。进一步修订完善监督机制,增强可操作性,明确监督对象。落实相关责任,保障依法行政,依规办事。二是全面推行医疗器械、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实行阳光操作,规范采购行为,确保采购活动公正、公开。制止医药采购的各种暗箱操作。对医药采购实行公开招标和网上招标,提高医药采购的透明度。杜绝药厂直接向医院推销产品,打击医药销售中收受回扣行为。物价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药价虚高的整顿,强化医药定价特别是进口药价的听证,同时,加强医药销售中的监督。三是严格选人用人标准,把好用人关。加强对重点岗位人员的监督考核,积极实行定期轮岗制度。

3、强化措施,加快医疗改革步伐。实行医药分家,把药转 到商业部门进行管理和经营,取消卫生部门和医院经营医药的权力。要研究出台医药管理法规,并在反腐败条例中增加有关约束条款,以防止医药分家后“貌离神合”。出台医院服务法规,减少医生走穴,杜绝收受红包行为。在医院设立电子屏幕,公开医院住院人数的床位总数,把闲臵病床公布于众。

4、加快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积极进行公立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机构与社会资金和技术设备合作的新形式,促进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搞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体现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参与分配并符合卫生工作特点的分配制度。强化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全面推进医药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扭转“以药补医”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逐步建立起社会经营、多元开发、服务优质、保障有力的新型后勤服务体系。

㈤检察机关与医疗卫生系统联手共同做好职务犯罪预防的工作。

坚持打防并举,努力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坚持依法从重从严的方针,加大查处医疗卫生系统的职务犯罪案件的力度,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要坚持惩治与保护并重,扎实有效地开展重点预防和专项预防,逐步建立医药卫生领域职务犯罪的 有效预防机制,努力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欢迎大家举报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市院举报电话为:2252000。

七、强调三点

1、人的主观意识的变化与职务犯罪的关系。

2、算两笔帐:⑴国家帐;⑵个人帐;

3、建议三条⑴敢于守住清贫;⑵乐于奉献;⑶远离生活的“高压区”。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以上是我今天宣讲的内容,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最后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谢谢大家。

第二篇:电信系统职务犯罪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电信系统职务犯罪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电信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企业正沿着“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向纵深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全国全省电信企业的职务犯罪也时有发生,如何正确、深入地解析企业滋生职务犯罪的水源头性问题,不断拓展治理领域,加强内部管控,已成为电信企业反腐败斗争中应当重点抓好的工作。因此,教育必须是经常性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危害是极大的,乃是全球的公害,它破坏经济、削弱民主和法制、扰乱社会秩序,并使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更加猖獗,给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带来更大的苦难,因而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意义重大。就连由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于2006年6月23日至27日在贵阳市召开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中国刑事法治的协调完善”学术研讨会,也将预防职务犯罪与反腐败做为首要学述问题加以研讨,并且定论:“预防与打击并重,预防为先”!我今天宣讲的内容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知识,职务犯罪及职务犯罪预防的概念; 二是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渊源,预防机构的配臵及工作情况;三是武威市人民检察院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出台的九条惠农措施;四是全国、全省、全市职务犯罪发展态势;五是商业贿赂及基本特征和危害;六是电信系统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一、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知识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什么是犯罪,犯的什么罪,以及依据特定的罪刑关系确定行为人应承担何种刑事责任与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刑法的特征。

⑴在所有的法律中,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⑵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刑法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最为广泛。

⑶刑法是国家规定越轨行为的最后手段。刑法好比下游的坝,它是最后手段了,再没有别的办法了。实质上,刑法是一个国家民族价值观的抑射物和价值观的体现。

3、刑法的基本原则。⑴罪刑法定原则。

是指什么样的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么样的犯罪,以及 2 应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和处以什么样的刑罚,都必须由法律做出明文规定或依据法律的明文规定来判断,也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⑵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是指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以及依据其承担的刑事责任给予相应的刑罚处罚。也即:重罪重责重罚,轻罪轻责轻罚;刑当其责,罚当其罪,罪责刑相称,罪责刑相应。

⑶适应法律人人平等原则。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是宪法上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上的反映。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犯罪的概念。⑴犯罪的概念。

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⑵犯罪的特征。

犯罪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社会危害性。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特性。二是刑事违法性,即犯罪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而且是触犯刑法的行为。违法并不都是犯罪,只有严重违法并经过刑法加以规定才能构成犯罪。三是应受刑罚惩罚性。即犯罪是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⑶犯罪构成。

所谓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⑷犯罪构成的要件。

犯罪构成的要件有四,缺一不可。

一是犯罪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如杀人罪所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贪污罪侵犯的是社会经济秩序等。

二是犯罪客观方面。就是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三是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实施犯罪行为,依照刑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它可 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职务犯罪必须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

四是犯罪主观方面。是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犯罪的故意和过失。

5、职务犯罪及职务犯罪预防的概念。⑴职务犯罪概念。

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它重大犯罪。

⑵职务犯罪预防概念。

是指国家和社会针对一定社会历史发展时期职务犯罪的状况、特点、原因和条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国家工作人员产生职务犯罪的因素,以达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的目的。

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渊源,预防机制的配置及工作情况

对职务犯罪进行预防的提出,从全国来看已近二十年,尤其是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早有认识,但在我们这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正式纳入检察机关的检察职责,只有三、五年的时 间,尽管过去也在搞,但仅仅是通过个案进行警示,通过查办和公诉职务犯罪案件,达到教育、警示的效果和目的。此项工作纳入检察机关的职责以后,在短短的时间内,起步良好,效果明显,社会反响好。之所以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是因为除去宏观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外,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立法的原意,原本是在打击和惩治职务犯罪行为的基础上,重点起到教育和挽救的作用,但实际上在打击和惩治之后进行的教育和挽救却不如在提前预防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和挽救,由此可见,预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二是从保护干部的角度考虑,职务犯罪一旦发生,必须使用追究刑事责任的方法,才能达到教育和挽救的目的,但是若提前预防,则能将违法犯罪行为制止于萌芽状态。因此,职务犯罪预防是对我们干部的负责和保护。三是借用纪检监察部门常用的一句话:“常举刀,少砍人”,使我们的干部在职务犯罪方面“不愿犯,不能犯,不敢犯”,这才是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真实目的和意义。四是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堵塞漏洞,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武威市职务犯罪预防机构配置工作情况

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 领域广,牵扯面大,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才能健康运行,达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发生的效果。

二00二年四月,经中共武威市委组织部批准,在武威市检察院组建成立了职务犯罪预防处,八月二日人员到岗开始工作,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经中共武威市委批准,成立了中共武威市委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领导小组,任命组长一名,副组长三名,成员单位十五个。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检察院预防处,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到二00三年八月,各县(区)相继组建成立了预防机构,都建立了党委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配臵了工作人员。全市共配臵预防机构五个,工作人员十一名。

二00三年三月,制订出台了《武威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制度》、《武威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同年九月、十一月又制订出台了《武威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试行)》、《中共武威市委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考核办法(试行)》。

二00五年三月,在武威监狱建立了武威市职务犯罪预防警示教育基地。

二00二年至二00六年七月,全市开展了以下职务犯罪 预防工作。

1、系统预防工作。建立协调组织十一个,工作联系点三十一个,与三十个单位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2、专项预防工作。介入重点建设项目三十项,涉及金额1,509,732,114.00元。

3、个案预防工作。市院及各县(区)院每年平均开展一项个案预防工作,累计开展二十项个案预防。

4、法制讲座44次。

5、法制宣传157次。

6、发检察建议74份。

7、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十三场(次),接受教育者2180余人。

三、武威市人民检察院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出台的九条惠民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立足法律监督职能,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运用法律手段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医疗卫生系统也不例外,是我们贯彻市委加快“四个变革”,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结合全市检察工作实际,武威市人民检察院于2006年3月20日制订出台了以下九条服务措施。

1、依法履行批捕、起诉职责,加大对侵害农民合法权益,危害农业生产犯罪的打击力度。

2、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经营活动。

3、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4、认真查办发生在乡镇、村组的职务犯罪案件。

5、认真受理涉农民事行政申诉案件。

6、用心处理涉法涉检信访案件。

7、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8、加大对常住和居住在农村的监外执行罪犯和考察帮教力度。

9、积极调研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

四、全国全省全市职务犯罪发展态势

建国初期,在中国发生过一起震惊中外的特大职务犯罪案件,那就是已被搬上银幕的张子善、刘青山职务犯罪案,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对二犯判处了极刑。就在1953年,全国人大颁布《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条例》,此后,职务犯罪有所下降,特别是贪污、贿赂犯罪。改革开放以后,职务犯罪 有所上升,在1982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颁布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职务犯罪急剧上升,特别是大案、要案,并且愈演愈烈,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从这几年全国全省以及全市检察机关查办的案件情况看,职务犯罪呈以下发展态势。

1、在行为的严重性上,大案要案急剧上升。过去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称为大案,现今的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的屡屡出现,有的甚至上了亿元。

2、在行为的主体上,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卷入腐败行为的人数有上升趋势,虽然所涉及人员的绝对数量不大,但由于卷入者位高权重,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极大。陈希同、王宝森、褚时健、成克杰、胡长清、李真等案件就是典型。2005年,我省查处腐败案件(主要贪污、受贿案),涉及县级干部65人,厅级干部4人。2006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上升趋势。我市查处的原天祝县国土局局长徐海元贪污、挪用公款案、原凉州区公安局经文保大队队长潘竞英贪污、滥用职权、徇私枉法、受贿案,以及去年至今年查处的市财政局局长于××案、外贸公司总经理潘××案、建委资金管理中心主任李××案、省建九公司总经理金××案、市 群众艺术馆馆长王××案等,都是本市近几年以来的大要案件。

3、有组织的团伙作案日益增加。近年来发生大量窝案和串案,一些腐败分子部门内结成有领导、有分工的违法犯罪团体,有组织地滥用权力。如湛江走私团伙大案,令人触目惊心。

4、在腐败现象发生的领域,职务犯罪广为蔓延。腐败不仅在经济管理分配部门大量发生,而且在文化、科技、教育等传统上认为是“清水衙门”的部门也不断出现。如教育系统、艺术部门的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时有发生。

5、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在任何社会,对腐败行为的判断都有一定量的标准,这些标准构成了追究违法违纪责任的起点。但我们知道,公职人员行为规范的底线往往高于这一基点。于是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之间,形成了一种未达到违法责任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并不干净的空间,这种状态被称为“准腐败”。“准腐败”的大量发生,使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而其严重性是它成为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的丰厚土壤。

五、商业贿赂及基本特征和危害 商业贿赂是贿赂的一种形式,但又不同于其他贿赂形式。(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从反不正当竞争角度规定商业贿赂的,即商业贿赂行为首先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是因为,倘若经营者不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商品质量等参与竞争,而是通过贿赂手段购买或者销售商品,那么必然违背竞争原则,扭曲市场关系,损害其他经济者的合法权益,构成不正当竞争。所谓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作为贿赂的一种表现形式,商业贿赂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行贿主体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经营者。所谓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这种特定的行贿主体是商业贿赂区别于其他贿赂的一个重要特征。

2、目的明确化。经营者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目的是希望在经营活动中排斥正当竞争,获取交易机会,从而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销售出去,或者以更优惠的条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这是商业贿赂的本质特征。

3、手段多样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查处力度的加大,商业贿赂的花样不断翻新,手段越来越隐蔽。经营者通常以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如经营者假借促销 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或者以报销各种费用等方式,给付对方单位或个人以现金或实物;为对方单位中的有关人员提供国内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甚至性贿赂等等。经营者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也是商业贿赂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行为。所谓帐外暗中,是指未在依法设立的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或者行政事业经费收支的财务帐上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明确如实记载,包括不记入财务帐或者做假帐等。由于商业贿赂名目繁多,无帐可查或者帐目虚假,具有极大的隐蔽性,给查处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4、侵犯客体复杂化。商业贿赂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的破坏,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同时,由于商业贿赂往往与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收受贿赂、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直接相关,又严重侵蚀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扰乱了国家机关正常的管理活动。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造成经营者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它使市场竞争变成贿赂、人情及关系网的恶性博弈。

2、造成物价虚高,特别是一些医药企业实行高定价、高回扣,加重了国家和群众的负担。

3、严重败坏了社会道德和行业风气。

4、通过商业贿赂,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使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活动有可乘之机,消费者深受其害。

5、妨碍了质量、价格、技术、服务等效能竞争手段作用的发挥,使市场配臵资源的作用失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以实现其本有的价值。

6、行贿的经营者作假帐虚报成本,接受贿赂的单位或个人不入帐或隐瞒收入,前者抵税,后者不纳税,造成国家和地方税收大量流失。

7、国家工作人员接受贿赂,其后为保官或晋升行贿,严重破坏了国家廉政制度建设。

8、受贿者暗中出卖本单位利益,造成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困难,严重破坏了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

9、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影响国际评估机构对我国腐败程度的印象。

10、商业贿赂加大贫富差距,一部分人一夜暴富,更多的人却困在市场竞争中受到不公正的排挤而收入减少,从而使得贫困人口增多。

11、商业贿赂滋生洗钱和有组织犯罪,其引起的社会不满情绪又会加剧社会冲突,造成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犯罪率上升。商业贿赂泛滥将使国家陷入犯罪率不断攀升的恶性循环。

12、妨碍政府职能的转变,商业贿赂导致的竞争不公、市场混乱和违法犯罪使得政府监管力不从心,政府部门不得不强化对市场的干预,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转变职能的目标难以实现。

13、商业贿赂导致政府公共开支的效益被削弱,或者大打折扣。

14、商业贿赂盛行所导致的官商勾结和结党营私妨碍了法律政令的实施,诱发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加剧社会矛盾,妨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之,商业贿赂对市场经济和国家廉政制度有百害而无一利,绝非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商业贿赂的持续盛行将使市场经济陷于毁灭,使社会道德腐化堕落,使社会发展落入迷途,根治商业贿赂是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

六、电信系统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一)电信企业职务犯罪的特点

1、犯罪主体集中。根据对历年全国电信企业已经结案的职务犯罪案件看,犯罪主体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掌握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大权的企业负责人或部门负责人;二是负责企业采购或工程项目的人员;三是企业中直接管钱管帐的人员。

2、作案时间长,涉案数额大。

3、“群蛀”现象十分突出。

4、犯罪手段复杂化。

(二)企业职务犯罪的原因

造成企业职务犯罪的原因除犯罪嫌疑人主观上法律观念淡薄,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化堕落、损公肥私的腐朽思想侵蚀外,客观上有企业用人不当,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等也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1、企业人事任免和管理体制不合理。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检察机关近几年来立案查处的企业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中,其中部门经理,业务管理等中层干部占立案数的50%。企业在任用人员时,只看任用人员的工作能力,只重视对他们工作能力的考核,忽视了思想方面的监督和把关,致使所任命出来的干部抓生产经营有方,治廉洁建设无力。企业在选择部门负责时缺乏全面考察,往往被一些人的表面假象所迷惑,出现重才轻德的倾向,甚至对个别思想品质不 好的或有违纪违法行为的人员委以重任,给企业放进了“蛀虫”,有的在选择部门负责人时任人为亲,无论能力业绩如何,接连提拨重用,使其得意忘形,陷入贪污腐化的泥坑。例如辽宁大连市华录集团花几十万元将一个叫孔祥的人引进,认为他是财务方面的专家,结果这位专家连什么是特种转帐支票都不懂,把企业财务弄得一团糟。另一方面引进的人才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电信企业把老技术人员全部打发回家,但新引进的高学历年轻人没有实践经验,使企业在设备出现故障时,无法及时查修,又不得不从别的地方花钱请人修理。

2、企业管理疏漏,各种法规、制度不健全,是导致企业职务犯罪的客观原因。

一是经营管理松驰,资产管理混乱。资产帐目不符,资金管理失控,对营业款的上缴,购货款的支出等缺少必要的和有效的规章制度,甚至无人问津,放任自流,从而导致贪污、挪用企业公款案件的发生。二是财务管理制度混乱。实践中,根据我国现行会计体制企业财会人员的任用和聘用,完全由企业“一把手”决定,这种隶属关系势必带来财会人员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观上不想,不敢监督,客观上不能监督,实际上也监督不了的被动局面,进而保护和掩盖了企业内部犯罪。三是政治思想工作薄弱。一是有的企业法制教育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法制教育局限于一般方 法,不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致使一些人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走入歧途。有的干部看到别的企业的领导坐好车,天天灯红酒绿,认为自己贡献大,回报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已经湿了鞋干脆洗个澡的想法,出现了心理不平衡,进而发展到只顾小家,不顾国家,利用职权钻企业的空子,捞取个人好处。我们都只知中国第一贪成克杰,他从一个“不太拿钱当回事”的好干部蜕变成广西“腐败王”不能不令人痛惜。唐朝张悦在《钱本草》一文中写道“钱,味甘,大热有毒。”成克杰就中了钱毒而堕落的,正应了《红楼梦》中的一句话:“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始回头”。一切都悔之已晚。

3、企业内部的监督制约不得力,是产生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一是企业负责人独揽大权,摆脱监督,企业中盛行家长制,个人 说了算,缺乏科学决策的机制、群体监督不力。二是企业负责人调动、轮岗时,对他们所掌握的财物审计不够,或者根本没有审查,致使个别人员乘机大捞一把。

(三)预防电信企业职务犯罪的对策

电信企业发生职务犯罪案件,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在社会和国际投资环境中也容易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破坏电信企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大局。因此,预防与控制电信企业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对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深渊的意义。

1、坚持不懈地抓好经营者的管理与教育。

加强对企业经营者“人”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是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的首要问题。结合现代企业依法用人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干部任用公示制度、试用期制度、干部竞争上岗制度,以及干部推荐、考察、任用责任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追究制度。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正确的用人导向,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杜绝了跑官、要官和提拔人情关的现象,用好的制度来选人用人。其次是通过完善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来管好人,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干部管理机制。三是教育好人。通过坚持不断地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以及开展党的性质教育、宗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组织党纪政纪条规知识的学习,使党员干部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经受住了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考验,巩固了党纪国法和思想道德的防线,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的发生。

2、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等现象,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对过于集中的权力进行适度分解,对适宜集中的权力合理集中,不断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度,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事项,必须经过集体讨论才能作出决定,不得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其次,强化审计监督,建立负责人任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依法对企业或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期内的经营状况和廉价自律情况进行审计。第三,通过定期召开“通气”会和在内部信息网上公示的方式,定期通报企业阶段性工作内容和进展情况,深化企务公开工作,增加权力的透明度,避免“幕后交易”和“暗箱操作”,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发生的条件。

在财务和资金监督管理方面,要强化财务和资金运作的管理,严格财务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坚决杜绝乱担保、乱投资、乱立项、乱挪用、私设银行帐号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在全体财会人员中开展“重视思想教育----使之不想腐败;加强制度建设----使之不能腐败;强化会计资格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法规----使之不敢腐败”的专题教育活动,提高全体财会人员的思想觉悟,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另外,要强化企业预算管理工作,通过预算系统建立成本费用预警制度以及关键费用监控制度,及时对异常现象进行分析,落实整改,从制度管理入手,从流程控制入手。

3、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现任制。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全面落实党风廉政 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把解决自身职务犯罪等腐败的源头性问题,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式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层层抓落实,并积极探索责任制的落实形式,推行一岗双责,落实双目标管理,把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两个目标”融为一体,既有责任范围、责任内容,又有责任目标和履行职责的程序规范,调动各级领导干部落实责任制的积极性,特别是行政、业务干部,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注意查找职责范围内存在的源头性问题,规范工作程序,完善管理制度,增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效性。其次是分解任务,狠抓落实。将涉及源头预防的相关工作项目排除计划,象分解生产经营指标一样,形成“硬指标”,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范围,分解到人头,有责任人制定措施抓落实,并将其内容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保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效落实。再次,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为保证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重点工作的落实兑现,要建立相应的制度。要求部门负责人必须定期报告落实责任制的情况,自觉接受组织监督;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在向职代会述职时,必须讲述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另外,还定期对各级责任人落实责任制和预防腐败重点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记录进《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作为对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拨作用的重要依据,以此来推动党风廉 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积极开展。

总之,预防电信企业职务犯罪,要积极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体系的建设,强化内控流程,不断加强电信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拒腐防变的能力,杜绝企业职务犯罪案件,为企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保驾护航采取的对策。欢迎大家举报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市院举报电话为:2252000。

七、强调三点

1、人的主观意识的变化与职务犯罪的关系。

2、算两笔帐:⑴国家帐;⑵个人帐;

3、建议三条⑴敢于守住清贫;⑵乐于奉献;⑶远离生活的“高压区”。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以上是我今天宣讲的内容,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最后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谢谢大家。

第三篇:建设系统职务犯罪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建设系统职务犯罪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近年来,武威市建设系统在我市城乡建设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三年旧城改造到撤地建市以来,武威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新的姿态依然矗立于河西走廊的东端。就在这个建设时期,伴随有突出贡献的同时,本系统内也发生了职务犯罪案件,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借全市今年以来开展的五项专项活动之机,来给大家讲一堂法制课。原因基于两方面:一方面,对全市建设系统辖属5个县级单位,22个科级单位,近1200名干部职工,担负着城乡建设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经营等重要职责,工作面涉及面广,资金运用量大,掌管建设、管理城乡的权力比较集中,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易发职务犯罪的要害部门,易成为被拉拢、腐蚀的对点,处风口浪尖上,稍不留神就会被风浪吹倒吞没,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因此,教育必须是经常性的。另一方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职务犯罪危害是极大的,乃是全球的公害,它破坏经济、削弱民主和法制,扰乱社会秩序,并使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更加猖獗,给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带来更大的苦难,因而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意义重大。就连由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于2006年6月23日至27日在贵阳市召开的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中国刑事法治的协调完善”学术研讨会,也将预防职务犯罪与反腐败做为首要的学术问题加以研讨,并且定论:“预防与打击并重,预防为先”!我今天宣讲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知识,职务犯罪及职务犯罪预防的概念;二是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渊源,预防机构的配臵及工作情况;三是武威市人民检察院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出台的九条惠农措施;四是全国、全省、全市职务犯罪发展态势;五是商业贿赂及基本特征和危害;六是建设系统职务犯罪的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一、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知识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什么是犯罪,犯的什么罪,以及依据特定的罪刑关系确定行为人应承担何种刑事责任与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刑法的特征。

⑴在所有的法律中,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⑵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刑法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最为广泛。

⑶刑法是国家规定越轨行为的最后手段。刑法好比下游的坝,它是最后手段了,再没有别的办法了。实质上,刑法 是一个国家民族价值观的抑射物和价值观的体现。

3、刑法的基本原则。⑴罪刑法定原则。

是指什么样的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么样的犯罪,以及应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和处以什么样的刑罚,都必须由法律做出明文规定或依据法律的明文规定来判断,也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⑵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是指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以及依据其承担的刑事责任给予相应的刑罚处罚。也即:重罪重责重罚,轻罪轻责轻罚;刑当其责,罚当其罪,罪责刑相称,罪责刑相应。

⑶适应法律人人平等原则。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是宪法上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上的反映。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犯罪的概念。⑴犯罪的概念。

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 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⑵犯罪的特征。

犯罪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社会危害性。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特性。二是刑事违法性,即犯罪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而且是触犯刑法的行为。违法并不都是犯罪,只有严重违法并经过刑法加以规定才能构成犯罪。三是应受刑罚惩罚性。即犯罪是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⑶犯罪构成。

所谓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⑷犯罪构成的要件。

犯罪构成的要件有四,缺一不可。

一是犯罪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如杀人罪所侵犯的是公民的人 身权利,贪污罪侵犯的是社会经济秩序等。

二是犯罪客观方面。就是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三是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实施犯罪行为,依照刑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它可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职务犯罪必须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

四是犯罪主观方面。是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犯罪的故意和过失。

5、职务犯罪及职务犯罪预防的概念。⑴职务犯罪概念。

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它重大犯罪。

⑵职务犯罪预防概念。

是指国家和社会针对一定社会历史发展时期职务犯罪的状况、特点、原因和条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国家工作人员产生职务犯罪的因素,以达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的目的。

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渊源,预防机制的配置及工作情 况

对职务犯罪进行预防的提出,从全国来看已近二十年,尤其是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早有认识,但在我们这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正式纳入检察机关的检察职责,只有三、五年的时间,尽管过去也在搞,但仅仅是通过个案进行警示,通过查办和公诉职务犯罪案件,达到教育、警示的效果和目的。此项工作纳入检察机关的职责以后,在短短的时间内,起步良好,效果明显,社会反响好。之所以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是因为除去宏观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外,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立法的原意,原本是在打击和惩治职务犯罪行为的基础上,重点起到教育和挽救的作用,但实际上在打击和惩治之后进行的教育和挽救却不如在提前预防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和挽救,由此可见,预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二是从保护干部的角度考虑,职务犯罪一旦发生,必须使用追究刑事责任的方法,才能达到教育和挽救的目的,但是若提前预防,则能将违法犯罪行为制止于萌芽状态。因此,职务犯罪预防是对我们干部的负责和保护。三是借用纪检监察部门常用的一句话:“常举刀,少砍人”,使我们的干部在职务犯罪方面“不愿犯,不能犯,不敢犯”,这才是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真实目的和意义。四 是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堵塞漏洞,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武威市职务犯罪预防机构配置工作情况

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领域广,牵扯面大,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才能健康运行,达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发生的效果。

二00二年四月,经中共武威市委组织部批准,在武威市检察院组建成立了职务犯罪预防处,八月二日人员到岗开始工作,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经中共武威市委批准,成立了中共武威市委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领导小组,任命组长一名,副组长三名,成员单位十五个。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检察院预防处,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到二00三年八月,各县(区)相继组建成立了预防机构,都建立了党委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配臵了工作人员。全市共配臵预防机构五个,工作人员十一名。

二00三年三月,制订出台了《武威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制度》、《武威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同年九月、十一月又制订出台了《武威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试行)》、《中共武威市委职务犯 罪预防工作考核办法(试行)》。

二00五年三月,在武威监狱建立了武威市职务犯罪预防警示教育基地。

二00二年至二00六年七月,全市开展了以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1、系统预防工作。建立协调组织十一个,工作联系点三十一个,与三十个单位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2、专项预防工作。介入重点建设项目三十项,涉及金额1,509,732,114.00元。

3、个案预防工作。市院及各县(区)院每年平均开展一项个案预防工作,累计开展二十项个案预防。

4、法制讲座44次。

5、法制宣传157次。

6、发检察建议74份。

7、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十三场(次),接受教育者2180余人。

三、武威市人民检察院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出台的九条惠民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 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立足法律监督职能,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运用法律手段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医疗卫生系统也不例外,是我们贯彻市委加快“四个变革”,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结合全市检察工作实际,武威市人民检察院于2006年3月20日制订出台了以下九条服务措施。

1、依法履行批捕、起诉职责,加大对侵害农民合法权益,危害农业生产犯罪的打击力度。

2、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经营活动。

3、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4、认真查办发生在乡镇、村组的职务犯罪案件。

5、认真受理涉农民事行政申诉案件。

6、用心处理涉法涉检信访案件。

7、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8、加大对常住和居住在农村的监外执行罪犯和考察帮教力度。

9、积极调研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

四、全国全省全市职务犯罪发展态势

建国初期,在中国发生过一起震惊中外的特大职务犯罪 案件,那就是已被搬上银幕的张子善、刘青山职务犯罪案,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对二犯判处了极刑。就在1953年,全国人大颁布《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条例》,此后,职务犯罪有所下降,特别是贪污、贿赂犯罪。改革开放以后,职务犯罪有所上升,在1982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颁布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职务犯罪急剧上升,特别是大案、要案,并且愈演愈烈,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从这几年全国全省以及全市检察机关查办的案件情况看,职务犯罪呈以下发展态势。

1、在行为的严重性上,大案要案急剧上升。过去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称为大案,现今的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的屡屡出现,有的甚至上了亿元。

2、在行为的主体上,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卷入腐败行为的人数有上升趋势,虽然所涉及人员的绝对数量不大,但由于卷入者位高权重,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极大。陈希同、王宝森、褚时健、成克杰、胡长清、李真等案件就是典型。2005年,我省查处腐败案件(主要贪污、受贿案),涉及县级干部65人,厅级干部4人。2006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上升趋势。我市查处的原天祝县国土局局长徐海元贪 污、挪用公款案、原凉州区公安局经文保大队队长潘竞英贪污、滥用职权、徇私枉法、受贿案,以及去年至今年查处的市财政局局长于××案、外贸公司总经理潘××案、建委资金管理中心主任李××案、省建九公司总经理金××案、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王××案等,都是本市近几年以来的大要案件。

3、有组织的团伙作案日益增加。近年来发生大量窝案和串案,一些腐败分子部门内结成有领导、有分工的违法犯罪团体,有组织地滥用权力。如湛江走私团伙大案,令人触目惊心。

4、在腐败现象发生的领域,职务犯罪广为蔓延。腐败不仅在经济管理分配部门大量发生,而且在文化、科技、教育等传统上认为是“清水衙门”的部门也不断出现。如教育系统、艺术部门的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时有发生。

5、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在任何社会,对腐败行为的判断都有一定量的标准,这些标准构成了追究违法违纪责任的起点。但我们知道,公职人员行为规范的底线往往高于这一基点。于是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之间,形成了一种未达到违法责任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并不干净的空间,这种状 态被称为“准腐败”。“准腐败”的大量发生,使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而其严重性是它成为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的丰厚土壤。

五、商业贿赂及基本特征和危害

商业贿赂是贿赂的一种形式,但又不同于其他贿赂形式。(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从反不正当竞争角度规定商业贿赂的,即商业贿赂行为首先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是因为,倘若经营者不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商品质量等参与竞争,而是通过贿赂手段购买或者销售商品,那么必然违背竞争原则,扭曲市场关系,损害其他经济者的合法权益,构成不正当竞争。所谓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作为贿赂的一种表现形式,商业贿赂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行贿主体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经营者。所谓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这种特定的行贿主体是商业贿赂区别于其他贿赂的一个重要特征。

2、目的明确化。经营者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目的是希望在经营活动中排斥正当竞争,获取交易机会,从而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销售出去,或者以更优惠 的条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这是商业贿赂的本质特征。

3、手段多样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查处力度的加大,商业贿赂的花样不断翻新,手段越来越隐蔽。经营者通常以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如经营者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或者以报销各种费用等方式,给付对方单位或个人以现金或实物;为对方单位中的有关人员提供国内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甚至性贿赂等等。经营者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也是商业贿赂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行为。所谓帐外暗中,是指未在依法设立的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或者行政事业经费收支的财务帐上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明确如实记载,包括不记入财务帐或者做假帐等。由于商业贿赂名目繁多,无帐可查或者帐目虚假,具有极大的隐蔽性,给查处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4、侵犯客体复杂化。商业贿赂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的破坏,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同时,由于商业贿赂往往与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收受贿赂、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直接相关,又严重侵蚀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扰乱了国家机关正常的管理 活动。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造成经营者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它使市场竞争变成贿赂、人情及关系网的恶性博弈。

2、造成物价虚高,特别是一些医药企业实行高定价、高回扣,加重了国家和群众的负担。

3、严重败坏了社会道德和行业风气。

4、通过商业贿赂,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使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活动有可乘之机,消费者深受其害。

5、妨碍了质量、价格、技术、服务等效能竞争手段作用的发挥,使市场配臵资源的作用失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以实现其本有的价值。

6、行贿的经营者作假帐虚报成本,接受贿赂的单位或个人不入帐或隐瞒收入,前者抵税,后者不纳税,造成国家和地方税收大量流失。

7、国家工作人员接受贿赂,其后为保官或晋升行贿,严重破坏了国家廉政制度建设。

8、受贿者暗中出卖本单位利益,造成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困难,严重破坏了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

9、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影响国际评估机构对我国腐败 程度的印象。

10、商业贿赂加大贫富差距,一部分人一夜暴富,更多的人却困在市场竞争中受到不公正的排挤而收入减少,从而使得贫困人口增多。

11、商业贿赂滋生洗钱和有组织犯罪,其引起的社会不满情绪又会加剧社会冲突,造成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犯罪率上升。商业贿赂泛滥将使国家陷入犯罪率不断攀升的恶性循环。

12、妨碍政府职能的转变,商业贿赂导致的竞争不公、市场混乱和违法犯罪使得政府监管力不从心,政府部门不得不强化对市场的干预,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转变职能的目标难以实现。

13、商业贿赂导致政府公共开支的效益被削弱,或者大打折扣。

14、商业贿赂盛行所导致的官商勾结和结党营私妨碍了法律政令的实施,诱发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加剧社会矛盾,妨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之,商业贿赂对市场经济和国家廉政制度有百害而无一利,绝非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商业贿赂的持续盛行将使市场经济陷于毁灭,使社会道德腐化 堕落,使社会发展落入迷途,根治商业贿赂是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

六、建设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犯罪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俗话说“产生贪污的地方是有钱的,发生受贿的地方是有权的”。在建设系统职务犯罪主要发生在工程建设中,因为在重点建设工程中既有大量的财物流动,又有立项审批、招投标、物资采购、资金拨付、工程验收等权力运用,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责任不落实、疏于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都有可能产生职务犯罪。这不是危言耸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工程建设的任何一个环节,对工作不负责任,如签订合同被骗、工程质量不合格造成责任事故等,都有可能因为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关系构成渎职罪。《检察日报》的一篇文章援引新华社的报道,“某城市修建高速公路,37公里路段竟有37名干部受到处分。有人评说:有项目必有腐败”。这个典型中的典型事例,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工程建设是腐败的多发环节。

还有一个事实是不容怀疑的,那就是涉及工程建设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是比较高发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列举案例加以说明。重庆綦江彩虹桥垮塌,造成40人死亡,600多万元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受到刑事追究的党政官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人员10余人。这起案件表面上看是 一座大桥垮塌,实质问题都与大桥的工程建设有关。《检察日报》曾经披露的山东省沂南县政协原副主席袁锋剑,1988年8月至2001年1月,利用担任蒙阴县副县长兼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之便,贪污公款558万余元、收受贿赂6.4万元,被判处死缓。

李××一案

(一)新特点

1、权钱交易,贿赂案件较多。

2、职务犯罪领域广泛化。

3、职务犯罪群体化。

4、职务犯罪手段多样化。

5、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新特点。

⑴借劳务分包之名,违法分包工程、从中捞钱的现象普遍存在

近年来,由于公开招标制的实行和各方监督的到位,过去那种工程尚未上马,各路诸侯就各显神通、领导批条满天飞的现象已不多见。直接靠行贿中标,靠领导批条指令分包已是“昨日黄花”了。于是,“借劳务分包之名,行工程分包之实”从中捞钱,已成了普遍采用的手段。其表现形式是:某些地方领导、工程主管部门领导、业主负责人及监理负责人等,为获取个人非法利益,想方设法向中标单位介绍“劳 务施工队”。中标单位一看来头,知道得罪不起,往往违心地将整块整段的工程分给对方做,并按介绍人的意思不签订任何承包合同。这样,“劳务施工队”表面上是给中标单位做劳务,实则成了分包商,成为某些领导从工程中获取“实惠”的工具。据了解,这种现象目前是普遍存在的。在某重点工程调查中得知,该工程十余个合同标的中,仅有一个不属于违法分包或非法转包。事实证明,经过这种“分包转包”的工程,工程投资被层层盘剥,最易导致“豆腐渣工程”的出现和贪污受贿、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的发生。

⑵利用工程变更设计之机从中渔利的情况较为突出近几年,随着各地反腐败力度的逐步加大和重点工程项目里预防腐败措施的不断完善,工程上的钱“不好捞”了,于是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容易得手的工程变更。根据调查的情况看,现在的一些建设工程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存在变更项目。其表现形式是:施工单位为增加工程量、提高合同造价,谋取非法利润,采用多报、虚报变更设计项目的方法,然后通过行贿的手段,去打通工程监理、业主等审批环节,以获得变更的立项审批;个别工程监理及业主人员为了获得个人非法收入,故意放松关口,乱允诺、乱建议、乱签批,变更设计项目。在我们所查的工程项目中,许多都超过了工程概 算,高的达到百分之十几,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大量变更设计,追加投资太多等原因造成的。通过变更工程设计、追加工程投资,以从中谋利,已成为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主要手段。

⑶招标单位违规改变招标方式给违法犯罪提供空间

根据《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招标方式有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对限额以上的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规定必须公开招标。在实际操作中,因公开招标程序繁琐,有的发标单位从缩短期限、降低费用考虑,采取少报多建、分解工程等方法,把本应公开招标的项目改为邀请招标。由于法律对邀请招标的范围及邀请对象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建设单位有较大的自主权,一些掌管招投标定夺权的人便乘机大作文章,在选择邀请对象时有倾向性地划定范围和标准,靠“选谁不选谁”捞取好处。有些工程承包商为了被邀请投标,不惜以重金“开路攻关”。潍坊医学院1996年到2002年共建设大小工程二十多个,高培福在任该院副院长、院长主管工程建设期间,以节约费用、照顾当地施工队伍、保证工程质量等名义,全部采用邀请招标方式招标。高在招标过程中,有章不循,进行暗箱操作,利用工程发包权收取施工单位贿赂24万余元。⑷“化整为零”,规避招标曲线谋利

招标人为照顾关系单位或捞取好处,违背“不得将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的规定,想方设法规避招标,将一些投资额度大的工程项目,分解成不需要招标的一个个小额工程,或者将本应一次报批的大工程分阶段报批,以达到步步“赢利”的目的。如青岛开发区财政大厅、审判大厅、润泽写字楼、文化娱乐中心四个项目工程,都需要安装统一技术要求的消防电子设备,且工期相近,按规定应当一起招标。而时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原总指挥、兼区财政性投资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委员会主任冯占聪,在收受某公司3万元“信息费”后,为达到不用招标而直接确定采购单位的目的,便将四个工程的消防电子设备采购项目分解开来,使该项总金额达120余万元的设备采购业务,没有经过招标就发包给了该公司。

⑸招标工作人员与投标人相互串通,泄露标底,形成权钱交易

由于标底是评价标书是否符合招标要求的重要依据,法律规定,招标人设有标底的,标底必须保密,实际招标中,也大多采取封闭做标的工作方式。有的投标单位为了获取标 底信息,向招标工作人员行贿,引诱招标人员透露标底信息。一些招标人员利用工作便利,将标底透露给投标单位。这类内外相互勾结、行贿受贿的现象在县、市一级单位十分严重。如郯城县检察院今年查处了13起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的贿赂犯罪案件,其中有10起案件与泄露标底有关。如郯城县建设局原招标办公室主任凌宗华于1997年至2003年5月,在组织做标过程中,利用职务便利,将决定工程造价的三大材(水泥、钢材、木材)的价格和数量用电话透露给投标单位,致使9个工程标底在招标前泄露,凌共收受投标方贿赂11万余元。

⑹评标流于形式,定标人营私舞弊

法律规定评标委员会成员由招标人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应不少于2/3,评标委员会按照规定的评标标准、方法等,对投标单位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推荐中标候选人。但由于部分招标人代表或招标活动组织管理人员违反规定,在招标前接触投标人,接受宴请或收受贿赂,在评标活动中,或有意发表有利于投标方的意见影响其他评标人员,或给打高分;有的评标委员会不按规定组成,有的评标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难以胜任评标工作;还有的评标专家出于私心不严格履行职责,见风使舵,随意附和其他人的意见。这些因素的存在往往使评标走了过场,致使徇私舞弊行为得逞。如冯占聪为照顾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从中多收“好处费”,对青岛开发区润泽写字楼装修装饰工程组织招标时,不按规定对投标单位进行严格审查筛选,并违反择优定标的原则,评标时竟将10个关系单位全部推荐为中标候选单位,并公然将工程分成10段,使推荐的10个单位全部中标。郯城县建设局原招标办公室主任凌宗华在接受郯城县城关建筑公司经理樊某的贿赂后,在评标中有意宣传该公司的资质和业绩,又做几位评委的工作,使该公司中标。

⑺中标人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领导干部违法改变发包对象

按照法律规定,定标后招标单位必须把工程发包给依法中标的单位,但对中标人的权益保护,法律规定不完善。办案人员在对冯占聪的办公室进行搜查时,就发现了大量被扣押的举报冯及其下属的投诉信。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负责人或定标人有恃无恐,在收受其他施工单位的贿赂后,便随意改变发包对象,更有甚者竞直接将他人中标的工程,划出一块给无资质或低资质的关系单位,严重损害了招投标工作的严肃性和中标人的合法权益,给工程留下了质量隐患。在青 岛开发区泽润写字楼外墙干挂石材工程招标中,本来确定了银磊石材公司和莲富石材加工厂两家中标人,但冯占聪在收受银磊石材公司8万元的贿赂后,最终只把工程发包给该公司。滕州市西岗煤矿宿舍楼经招标确定中标单位后,西岗镇某行政领导强行将部分工程指定给另外一家施工企业承包,引起中标单位多次上告,造成恶劣影响。

⑻将不招标项目作为“自留地”,作权钱交易 由于《招投标法》规定,对于限额以下的小型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可以不招标,加之缺乏这方面的相关法规和硬性规定,形成权力制约漏洞,使有的人得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权钱交易。在冯占聪23次受贿犯罪中,有1/4以上发生在不招标的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中。惠和基础工程公司经理于某,在得知青岛开发区“安居工程” 基础测绘项目属于不实行招标的工程后,便送给冯妻2万元,在未经任何资格考察和论证的情况下,就从冯手中顺利地揽下了这项金额达50余万元的工程。

⑼招投标管理体制不顺,行业监管不到位

目前招投标活动实行行业和部门双重管理模式,行业管理按职能划分由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进行宏观监督管理,部门管理按项目性质分别由建设、交通、水利、财政、经委等部门进行管理。按照《招投标法》规定,招投标监督管理机构通过法规授权或接受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有权对招投标活动实施监督,依法查处招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实际运行中,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仅就房屋建筑和城建招投标活动进行管理,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活动管理权也被削弱,监督空间的狭小使得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客观上无法有效地对全部招投标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工程建设招标活动实际上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组织管理和监督的权力主要由各部门行使。特别是由于招投标机构大多附属于建设单位,或合二为一,负责人由建设单位任命或领导人兼任,这在客观上为行政主管部门人员借机徇私谋利,非法干预招投标带来了便利。冯占聪实施犯罪,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身兼青岛开发区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和区财政性投资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委员会主任的便利条件。虽然这些部门也设有监督机构,但一般只参加开标、评标会议,在确定招投标资格和方式、评标方法以及定标等关键环节往往难以介入,或干脆不参加,监督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⑽政府采购中心权力过于集中,监督乏力,影响了招投标活动的公平和公正 政府采购中心是为了统一组织政府采购活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避免和减少采购活动中的腐败现象而设立的,是行施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工作上接受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的管理监督。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采购活动频繁,人员编制有限,管理部门仅限于对采购活动进行程序性的监督,大量具体的组织管理权力集中在采购中心负责人手中,在确定政府采购定点单位资格、发招标邀请函、发表评标意见等组织招投标活动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些权力运行过程中,却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给权力滥用留下可乘之机。济南市政府采购中心1999年成立,不到两年时间,该中心原副主任张春光就因在招标活动中收受投标方6万余元贿赂被查办。如济南市某汽车销售公司经理孔某为了取得张春光在政府采购中的照顾,先后两次送给张8000元贿赂,张不久即将该公司确定为政府采购定点单位,并在事后又接受3000元感谢费。

(二)预防对策

1、严格公开招标制度,完善邀请投标制度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加大稽查力度,对符合公开招标范围和标准的投资建设项目,要严格依法办事,禁止违规邀请投标,对违规 改变招标形式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对于按规定采用邀请投标方式的项目,鉴于法律规定的欠缺,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邀请项目的范围和审批程序,辅之严格的制度和管理,对“谁邀请、邀请谁”等关键环节进行制约规范,特别是对邀请对象的范围、资质等情况作严格界定,通过专家评审、科学论证、民主决策等程序确定邀请对象,实行阳光操作,防范问题的发生。

2、建立健全招投标中介机构和有关制度,减少非法干预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有关法律规定,积极培育各类工程咨询、代理等招投标中介组织。要积极探索建立独立于行政机关、建设单位之外的招投标组织管理机构,由其专门负责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排除非法干预。加强评标委员会建设,保证评标专家的数量和专业代表性,特别是要健全评标专家人才信息库。招标单位或招标代理机构招标时要根据工程规模和等级要求,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组成评标委员会,严禁降级选择评标专家。

3、建立廉政准入制,从源头上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 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工程建设项目廉政准入制度,由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审计、纪检监察、检察机关等有关单位组 成廉政工作业绩评价体系,对有关工程施工、监理、设计单位的廉政建设、廉政业绩情况进行调查评定。主要考察廉政建设的职能机构是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是否健全有效,有无贪污、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记录等,建立廉政档案,并与其他业绩和资质评定挂钩,供工程建设单位在招投标时参考。对通过送礼行贿等不正当手段揽取工程项目的有关单位,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准参与有关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以从源头上净化工程建设市场环境,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

4、进一步理顺招投标管理体制,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权力公正运行

建议进一步整合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招投标工作中的管理监督权力,加强和完善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的宏观管理工作,通过重组有关审批、备案、检查、处罚权力,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执法监督能力,维护和规范招投标秩序。同时要加强对具体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特别是要对招标活动中的做标、评标、定标关键环节以及对招标机构负责人等进行重点监督,建立招标人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落实标底保密措施,杜绝招标人泄露标底以及与投标人违规接触。纪检、监察、公证、审计等部门要参与有关环节,对有关违规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减 少招投标活动中的徇私舞弊行为。

5、建立完善投标人权益救济机制

建议在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受理招投标纠纷、投诉机构,健全和完善投标人权益救济制度,疏通行政和司法保障渠道,及时查处和纠正投标人中标却得不到工程承包权等严重侵害投标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从机制和制度上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公平、公正。

6、完善招投标法律法规

现行法规对邀请投标项目的范围及邀请对象、确定承包单位的条件和程序、不实行招标项目的标准等规定不明确,尤其对“化整为零”,“化大为小”,将应招标的大工程分解成不需招标的小工程,以及一家中标、多家施工等问题,在法律规范上存在空白和漏洞,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议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加强地方行政性法规的立法研究,加快完善招投标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规范招投标秩序。

7、加大打击和预防违法犯罪的力度

检察机关要与纪检监察、建委、城建、财政、审计、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大综合监管力度,形成执法合力。在严厉查处有关人员利用招投标受贿索贿的同时,突出打击那些利用行贿等手段进行不正当竞标的单位和人员。同时,充 分发挥职务犯预防机构的作用,协调各职能部门形成严密的监督网络,建立起预防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对招投标从业人员的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要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全程动态管理和跟踪监督,通过经常性的联合检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建议,健全事前、事中、事后预防制度,努力从源头上杜绝违法犯罪。欢迎大家举报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市院举报电话为:2252000。

七、强调三点

1、人的主观意识的变化与职务犯罪的关系。

2、算两笔帐:⑴国家帐;⑵个人帐;

3、建议三条⑴敢于守住清贫;⑵乐于奉献;⑶远离生活的“高压区”。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以上是我今天宣讲的内容,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最后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谢谢大家。

第四篇: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范文]

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

时间:2014-07-14 作者:曾海军

新闻来源:中国职务犯罪预防网

【字号:大 | 中 | 小】

随着近年来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不仅严重扰乱了医疗卫生管理秩序,而且加重了群众看病负担。为此,笔者结合四川德阳中江县检察院近五年来查办的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案件,对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现状作简要分析,并提出预防对策。

一、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

中江县检察院坚持以查办“涉农惠民”职务犯罪为重点,集中精力打击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2009年以来,中江县检察院共查办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案件10件16人。其中,贪污案9件15人,行贿案1件1人。

二、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发案率呈急剧上升趋势,涉案罪名相对集中

从发案率来看,中江县检察院查办的10件案件中,2009年至2011年共查办2件4人,占查办总数的20%;2012年查办4件5人,占总数的40%;2013年查办4件7人,占总数的40%,发案率呈急剧上升趋势。从涉案罪名看,主要是贪污、贿赂职务犯罪,罪名相对集中。

(二)犯罪手段多样化,犯罪行为相当隐蔽

在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中,涉案人员有的利用职务之便、以收入不记帐等手段贪污;有的在采购药品和医疗器械过程中,收受或索取药商的回扣;有的利用医疗单位修建、改建工程项目的便利收受贿赂;有的利用医疗机构招聘工作人员之机收受贿赂。与其他部位的贪污贿赂犯罪相比,发生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的贪污贿赂犯罪更具有隐蔽性。尤其是收受药品推销商贿赂案件中,受贿人往往与推销商私下谈好回扣比例,并达成“攻守同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案件发现难、取证难、突破难。

(三)共同犯罪比重大,单位负责人作案比例高

在中江县检察院查办的10件案件中,共同犯罪案件6件12人,占查办总数的60%;涉案人员为单位负责人的5件5人,占查办总数的一半。从查办案件情况来看,这些单位的涉案人员往往与本单位财务人员相互勾结,通过采取不入账、做假账等方式侵吞公共财产据为己有并私分。同时,涉案人员为单位负责人的共同犯罪案件中,往往是该单位负责人的家属在本单位的财务部门工作,这就为其贪污腐败提供了土壤。

(四)作案时间长,犯罪次数多

该类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大多是长期在医疗系统工作,熟悉行业工作流程、财经管理制度等,再加之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管措施,他们一旦发现漏洞,就会长期潜伏,肆无忌惮的频繁作案。

三、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的发案原因

(一)思想认识错误,人生价值观扭曲

从办案情况来看,多数涉案人员只注重对业务知识的专研,而忽略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意识淡薄,对罪与非罪的界限认识不清,对违法犯罪的行为存在侥幸心理。这些人一般意志比较薄弱,抵不住诱惑,经不起考验,在腐朽思想的点滴侵蚀下,逐步偏离了正常的人生价值轨道,最终沦为阶下囚。

(二)医疗体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管理制度不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调控手段还不健全,医疗卫生系统仍处在“医药合一、以药养医”的传统模式,医院不能靠治疗来生存和发展,就只能靠医生开药赚取利润来维持医院的运转,这就在无形中加剧了医务人员和药品、器械供应商的相互勾结,从而为职务犯罪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另外,由于在药品、器械采购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医院就采购渠道、品种、数量、价格等方面拥有绝对的自主权,采购权集中在医院少数负责人手中,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进一步埋下了犯罪隐患。

(三)行业潜规则驱使,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由于医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秩序不规范,许多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营销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医疗机构进行无孔不入的渗透,不择手段地拉拢、贿赂拥有药品采购权和处方权的医务人员,在金钱的引诱下,少数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良知丧失,大肆非法收取高额回扣,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四)财务管理混乱,内控制度不健全

资金的良性循环是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证,资金流失或财务混乱将严重阻碍医院的良性发展。目前,不少医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管措施,漏洞较多,有章不循、有法不依、责任不清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相当一部分医院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基本上就是本单位负责人对财务部门的监督,这就为单位负责人个人贪污或与财务人员共同贪污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预防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思想教育,狠抓医德建设

预防医疗系统职务犯罪,要筑牢医务工作人员的思想防线,强化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建设。首先是要大力倡导救死扶伤的医德风尚,扎实有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树立医务人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警示医务人员廉洁从业,增强其防腐拒变的能力。

(二)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

目前,国家对综合性医院的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但是位于最基层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的经费保障还有待提高。由于经费有限,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人就想方设法“挣钱”来使医院得以正常运转,客观上就造成了医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发生。因此,要逐步改革现行医疗卫生体制,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和培训力度,打破医院“以药养医”的怪圈。同时,积极探索 “医药分离”改革,把药品经营从医院剥离出来,让药品销售利益与医院的经济利益彻底脱钩,消除医院对药品利益的追求。

(三)规范药、械采购,不断完善集中采购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采购活动,就要完善药品、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让整个采购环节一律在网上公开招标进行,从而提高药品采购的透明度,杜绝药厂及代理商直接向医院推销产品,防止药、械采购中出现收受回扣的行为。同时,物价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督、整顿,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新进药品和贵重药品评审制度,综合全系统临床使用量和医疗效果,控制新进药品和贵重药品的采购和临床使用。

(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权力监督制约

要在掌管人、财、物的岗位上,建立有效防范以权谋私和行业不正之风的约束机制,使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既能依法行使好权力,又能真正使其成为被监督的对象。对于财务收支管理,要严格实行财务部门审核,分管领导审批,单位负责人检查把关的流程。对单位敏感部位和环节,要进行权力分解,加强权利监督,在重大事项上要坚决执行民主集中制和重大问题的集体讨论决策制度,不断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五)坚持惩防并举的原则,坚决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

医疗卫生事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要坚持惩治与预防并重的原则,积极开展个案分析、类案研究,掌握发案规律,扎实有效地开展预防工作,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对于医疗卫生系统的职务犯罪案件,要始终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打击,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同时,要积极帮助发案单位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防控机制,始终做到警钟长鸣,廉洁行医,服务人民。

(作者单位: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人民检察院)

第五篇:浅析职务犯罪新特点及预防新趋向

浅析职务犯罪新特点及预防新趋向

一、2012年以来我院职务犯罪查办情况分析

(一)案件基本情况

(1)从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分析,大专及以上文化占被查处人数的30%。(2)从犯罪时的年龄分析,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3)从犯罪嫌疑人身份分析,公司企业工作人员占被查处案件总数的50%;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占被查处案件总数的33.33%;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被查处案件总数的16.67%。(4)从性别分析,男性犯罪居多。男性犯罪嫌疑人占被查处人数的92%,女性犯罪嫌疑人占被查处人数的8%。(5)从职务分析,单位内设机构部门负责人犯罪被查处的人数最多,占被查处人数的50%;其次是单位负责人(一把手)占被查处人数的33.33%;财务人员占被查处人数的16.67%。

(二)特点分析

1.贿赂案件、挪用公款案件窝案多串案多。如仅在2012年查处的12件案件中,有9件贪污、挪用公款、贿赂案件,占查处总数的75%。其中5件贿赂案件,均属于行业系统内部发生的窝案;4件贪污、挪用公款案件是属于同一单位的串案。

2.被查处的犯罪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领域和农村基层组织。发生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案件,占查处案件总数的33.33%;被查处的农村基层干部涉嫌职务犯罪案件占被查处案件总数的33.33%。

3.查处的大要案多,涉案金额大。如2014年上半年查处的8起案件均为大案,占查处案件总数的100%。其中涉案金额在80万以上的有3件。在立案查处的贿赂案件中,有2起属于严重贿赂犯罪。一件是受贿16万,一件是向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多次行贿20多万。在立案查处的挪用公款案件中,涉案金额在80万元的有2件,涉案金额在110万元的有1件。在立案查处的案件中,司法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占6件,其中法院法官受贿大案2件;公安民警受贿大案1件;监狱监管民警玩忽职守案3件。

4.收入支出不入账,作案手段更加隐蔽。我们查办的多家涉案单位,既有基层组织,也有政府部门,都存在收入支出不入账的现象,从单位的财务账面根本无法看出疑点,使案件的发案机率更低,取证更难;如我们查处的多起贪污、挪用公款案件,都是通过外围核实发现帐目存在疑点从而突破案件的。

5.单位一把手和关键部门的负责人职务犯罪多。查处的涉嫌受贿、贪污、挪用公款案件基本上都是单位一把手和关键部门的负责人,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大肆受贿、挪用公款。例如,某起贿赂窝案中,某国有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某利用采购原料选择供货单位的权利,收取四家公司给予的现金、购物卡等累计16万元,为了推销该单位的建材,李某又向某国有建筑工程公司一项目部经理陈某行贿3万元,而该国有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的器材科科长又收受了4家供货单位的好处费3万余。再如,在查处的某村村干部贪污、挪用公款案件中,村委会前后两任主任均利用协助政府发放征地补偿款的职务便利,挪用公款用于放贷、注册公司、购置住房等,挪用金额分别是80万、110万元,放贷后收取的利息多达21万元;而该村的民事调解员、会计也利用经手管理征地补偿款的便利,进行贪污、挪用公款。其中会计王某贪污公款7万元,民事调解员挪用公款80万元。

从总体来看,该区职务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以下“几多”现象,即:工程建设领域和农村基层组织发案多,窝案、串案多;基层单位发案多;贿赂、挪用公款犯罪多;掌控实权单位一把手和关键部门的负责人犯罪多、金额大。

(三)犯罪原因分析

1.放松思想改造,享乐主义思想恶性膨胀是贪污贿赂犯罪的主观原因。从近几年查处的贪污贿赂案件来看,绝大多数涉案人员平时不注重政治学习,不关心政治,放松思想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甚至恶性膨胀,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思工作,不干工作,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利用职权多捞钱财。有的甚至作风腐化,生活糜烂,沉醉于吃喝玩乐,打麻将搞赌博,缺少“经费”时,便将罪恶之手伸向公款,不择手段地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其中某村会计王某贪污7万元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沉迷赌博不能自拔。

2.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制度,明确规定既要抓业务也要抓队伍建设,但少数领导往往只顾压任务定指标,忽视讲纪律,提要求;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务指标数字,不检查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不检查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因此,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的部署要求,缺少深入检查;对违纪违法干部姑息迁就,缺乏严肃批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表层,缺乏渗透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措施;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

3.财务制度不健全,制约机制不建立,给腐败分子可乘之机。从查处的贪污、挪用公款案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单位,一方面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虽有较为完善的财务制度,但形同虚设,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约机制。有的单位“一把手”可以随意从财务人员处取现金,甚至取大额现金,连“白条”也不打,成了所谓的“良心帐”。

我们从查处的案件中发现,涉案单位不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一把手和财务人员勾结,收入、支出不及时做帐甚至不入账,甚至私设小金库,为贪污、挪用公款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我们在查处某村委会工作人员贪污、挪用公款案件时,发现该村委会主管会计、出纳会计是一个人,长期不及时做账,直到离任审计时才补做财务凭证、账簿。再如,我们查处的某乡政府计生办人员贪污案件,即是因为其收取的社会抚养费不按照规定及时交给财政指定账户,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单位分管领导听之任之而导致的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二、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该院职务犯罪案件查处工作始终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在”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管理下,与预防部门加强案件信息交流,针对本区职务犯罪案件特点,共同研究制定预防对策。通过对2012年以来查处的案件分析,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预防工作:

(一)加强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公职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建立职务犯罪“不愿为”的自律机制

1.以思想教育为出发点。针对当前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注重政治学习,放松思想改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法制观念淡薄的思想实际,结合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宣传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依法行政、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为目标,广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为人民服务”权力观教育。

2.以重点部门为关键点。从该院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看,单位领导、关键部门发生职务犯罪多的特点凸显,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因此,要加大对单位“一把手”、行政执法人员、财务人员的思想束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增强宗旨意识、法制意识。

3.以警示教育为着力点。单纯的说教难以敲响警钟,要利用一些典型案例及身边发生的案件等反面教材予以警醒,如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前往监管场所接受“零距离”教育。此举既能够表明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信心和能力,又能够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加强自我约束,“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持原则,分清是非,清正廉洁,依法办事。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职务犯罪“不能为”的长效防范机制

1.完善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缺乏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多一分监督,就少一分腐败,因此,推行政务公开,增强职务行为的透明度,完善监督是预防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关键。要进一步落实监督措施,实施“阳光财务”,真正实行财务公开;对财务收入和支出的依据、项目、金额,要一律向本单位本部门甚至向社会公开,接受来自内部、外部、上级、下级全方位的监督。

2.加强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从办案实践看,职务犯罪之所以能够得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混乱。为此,要进一步建立财务管理制度,认真推行会计委派制、财务支出报帐制、财务公开制、收入申报制等制度,建立健全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制约机制,取消“一支笔财务审批制”,实行财务支出会签制,即由行政负责人、党委负责人(或纪委书记)、主管财政的副职、经办人等签字;大项支出必须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支出后班子集体审核;严格执行财经纪律,铲除腐败温床,严禁设立“小金库”,违者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

3.结合办案,开展建议预防。以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为目的,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积极运用“检察建议”,针对案件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和薄弱环节,向发案单位提出防范对策和建议,协助制定整改措施,并督促发案单位及时反馈整改情况,使预防措施落到实处。如在该院查处的教育系统涉嫌职务犯罪案件中,向发案单位提出加强购书折扣款财务管理检察建议,经回访,区教育局在《蚌埠市龙子湖区教育局财务管理规定》中就购书折扣款问题补充三条具体规定,预防建议落实情况良好,据此,区检察院研究制定了《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区政府专门下文,要求区检察院与区教育局共同遵守该工作机制。

(三)依法严厉惩治和打击职务犯罪,加强各专门监督部门的联系和配合,形成合力,建立职务犯罪“不敢为”的惩戒机制

1.加大举报宣传力度。利用“举报宣传周”、“江淮普法行”等法律宣传活动,深入乡镇、街道、社区,开展法律宣传,接受法律咨询;实施举报有功奖励制度,提高广大群众举报贪污贿赂犯罪的积极性,有效地发现和揭露犯罪;依托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引导在全社会形成从思想上增强抵御犯罪的意识和能力,推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深入开展。

2.树立反腐信心和决心。要加大查办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使贪污贿赂犯罪分子无藏身之地;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无论涉及到哪一级干部、什么人都要一查到底;公正执法、严格办案,查清犯罪事实,固定犯罪证据,把案件办成铁案,做到“让事实说话”。

3.以严惩促预防。“惩治和预防,是反腐倡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要加大惩处贪污贿赂犯罪的力度,在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前提下,依法从重从严处理,该判刑的判刑,该开除的开除;公开曝光腐败行为,腐败行为的成本大大提高,从而使想腐败的人心有余悸、望而生畏,不敢越雷池一步,充分发挥出“打击”这一特殊预防的作用。

推进侦防一体化,把查办案件与预防工作结合起来。预防部门可以在不影响案件保密的情形下,适时介入案件,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了解其发案轨迹,分析犯罪本身原因;向发案单位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平时表现,单位的制度建设情况,分析发生犯罪的外部原因。在此基础上形成预防调查报告,做好案前预防工作。

下载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是具备职务犯罪特定主体身份的人违反职责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实施的危害社会的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第一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2007-02-10 16:46:52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重要职责是办理好农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带领广......

    浅谈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当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总量呈上升趋势。1998年至2002年福建省检察机关立案查办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达6054件,其中上百万元的案件就有170件,厅级28人,处级以上235人。......

    当前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当前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国有企事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事业改革和发展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近年来在国有......

    当前电力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当前电力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2008 年 6 月 27 日 )近年来,在广西电力系统的职务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仅2006年的商业贿赂案件就有4件,涉案金额19万元;大案3件,科级......

    浅谈医疗行业职务犯罪的危害及预防对策

    浅谈医疗行业职务犯罪的危害及预防对策 XXX人民医院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着体制、机制、制度的缺陷,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司法系统职务犯罪原因特点、预防对策

    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原因、特点及预防对策 银川市人民检察院 李秀花 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是司法腐败的突出表现,也是社会危害最为严重的腐败现象之一。一旦司法工作人员发......

    当前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新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领导的腐败犯罪是领导者利用权力进行违法活动而构成的犯罪。领导的腐败犯罪是政治腐败的主要组成部分。领导的腐败犯罪是社会诸多腐败现象中,破坏性最大、负面影响最广、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