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阳县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初探
正阳县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初探
2014年,正阳县被省农业厅、财政厅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2015年又被农业部选定为试点县。两年来,共计投入209万元。正阳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政府文件印发了实施方案。全县共确定两家培训机构,正阳县农广校是其中之一,两年来,共承担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560人,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50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践中,以“三精”为基础,以培育为核心,以扶持为支撑,初步步入了规范化道路。
一、精细筹备,为培育打基础。
1、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进行宣传,同时,结合 “病虫害统防统治”、“高标准粮田建设”、“万亩高产创建”等农业项目的实施,大力宣传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共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万多份,鼓励有意愿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者积极填报申请。
2、积极动员。每年培育任务下达后,正阳县农广校在县农业局分管领导的支持下,及时召开由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农广校全体人员参加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动员会。会上,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培育形式、认定程序、扶持措施等,安排参会人员会后要认真做好培训前的动员和组织工作。
3、精选教师。充分利用涉农教师资源及农口各部门的中
高级职称专家,以及面向社会聘请专家及技术能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后报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办公室备案。
4、优选教材。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的通知要求,为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标准化、规范化开展,培训机构在教材的选配上,采用自编和统编教材相结合的原则,对地方特色明显的专业采用自编教材如《花生栽培技术》,其它专业或公共课采用统编教材如《现代农业》、《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植保实用技术手册》、《气象信息员培训教材》等。
5、遴选学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自愿报名、村组推荐、择优选拔、张榜公示的形式进行学员遴选,确定长期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业劳动力,且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规模,农产品种植规模在50亩以上,农机服务人员要有一台以上大型农机具,统防统治植保员要有三台以上植保机械的农民作为基本学员,登记注册,年龄控制在55周岁以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经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办公室审核后确定为培训对象。
二、精心实施,为学员添翅膀。
有经验、有知识、能致富,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梦想。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正阳县农广校按照阳光工程培训的经验,按要求严格管理,按培训规范传授
技术,为学员添加了腾飞的翅膀。
1、分段培育。专业不同教学计划不同,培训时间15天,采用7+3+4模式,即7天理论培训,3天县内实训,4天参观考察;培训时间7天,采用4+3模式,即4天理论培训,3天实训。
2、科学管理。小班制,每班配备两个班主任,培训机构选派一个,培训点选拔一个,每10名学员配一名实训教师。建立班级管理制度,每个班级选出班委会和小组长,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培训班结业后,按10%左右的比例评选出优秀学员进行表彰。
3、严格监管。每个培训班都制定有班级学习纪律和学员守则,要求学员做到有事请假,不能无故缺课。开班前,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办公室审核培训机构上报的有关材料,经批复后方能开班。每期开班时财政局农业股、农业局科教股人员现场监管,并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宣传和讲解,乡财所人员实行全程跟踪式督导检查,并核实培训学员的身份。
4、认定发证。培训结业时,对学员进行考评,对生产经营型培训班学员,还要进行实地查看,按照“培育—考核—实地查看—考评认定—公示—发证”的程序确定;对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三、精准扶持,为腾飞注活力
对受训学员,正阳县农广校实行“六免三通六争取”的扶持办法。
1、六免:一是免费跟踪服务两年;二是免费发放技术资料;三是免费测土配方服务;四是免费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五是免费提供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六是免费为受训学员一天发送一条技术信息。
2、三通:一是“与教师沟通”。组建新型职业农民微信群,群主为农广校专职教师,学员与教师之间进行业务交流,为技术跟踪后续服务提供条件;二是“与学员沟通”。经常召开座谈会或利用微信群这个平台,让学员们能够加深认识,相互沟通,互相传授经验,将生产中好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也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三是“与领导沟通”。创造条件,让新型职业农民与领导沟通交流,获得更多致富信息或政策扶持。
3、六争取:一是争取县里出台扶持新型职业农民新政策。县委、县政府2015年已出台了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二是争取农业政策性项目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2015年,全县共有285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承担高产创建、产油大县、农业结构调整、土壤有机质提升等农业项目;三是争取金融信贷优先安排新型职业农民。利用学员座谈会等平台,与商业银行联系,让商业银行业务员走进会场,沟通信贷事宜;四是争取优先参保。与有关保险公司联系,让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等内容优先列入保险范围;五是争取给予新型职
业农民带头人进行奖励。经过多方努力,2015年全县共奖励2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个奖金5万元;六是争取创品牌产品,并获得县级财政支持。已与10个家庭农场和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牵线搭桥,开展争创绿色农产品活动。
2016年4月14日
陈菊光 张旭 陈莉 潘新好
第二篇:新时期农广校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时期农广校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摘要: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陌生”,留守农业人群呈现出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然而,新型职业农民将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所以新时期农广校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尤为重要,本文根据我校实际工作经验总结,谈一下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整体思路、工作重点、进展情况以及心得体会。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工作;心得体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思路
我校总体工作思路要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服务农业重大工程项目为导向,加快建立“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依托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我校16年工作进展情况
我校按照省、市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求,于12月上旬完成了培训任务。整体培训分为三个阶段,集中培训10次,实训8次,观摩交流学习5次,共计50天。为扎实做好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自10月起,我校就着手收集阿克苏市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料等工作,精心筛选,最后遴选了150名符合条件的培训学员,现已进入完善各类档案资料阶段。我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点
3.1 成立领导组织,制定方案和培训计划。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工作领导为组长,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阿克苏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阿克苏市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3.2 深入调研农民培训规律,创新培育理念。我校在制定工作制度和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全方位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生产能力,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目标,认真向外地先行者学习,总结历年农民培训经验,按照试点工作探索创新的要求,制定科学的、详实的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创新了“培训不只在课堂”、“培训不只讲技术”、“培训不只是讲授”、“快乐体验教育”、“全面提升素质”等农民培训理念,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大胆创新突破,产生了更好的培训效果。具体教学内容有:(1)政策法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包括政策法规解读、人生观教育,致富观念教育和经营思想教育。通过培训了解政策,改变思想观念,激发创业热情,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2)农业基础知识传授:通过培训为农民搭建起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3)具体的小麦、棉花种植、果树嫁接操作知识和技能。(4)经营管理知识:内容包括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5)素质能力的训练:训练积极心态,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升精神状态。在培训形式上,采取教师讲授、实训、实践操作、素质拓展训练、课外活动交流、外出参观交流等教学形式相配合,内容和形式相统一,起到全面提升受训者素质的效果。
3.3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努力做好学员遴选工作。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学员的质量是关键。我校先是广泛收集全县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信息资料,而后又深入各乡镇,通过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搜集各乡镇种植、养殖大户资料,共收集种养业大户资料300余份;第二是对收集到的300余户种养业大户资料进行筛选,初选150户;再入户考察,我们针对筛选出的150户初选对象,由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对每户农民进行入户考察,与农户座谈,实地考察其产业情况和个人素质。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筛选,最终确定150名正式学员。
3.4 组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象素质较高,对培训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培训,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培训任务。我们广泛与本地和外地大专院校教师、农业专家联系,组建层次高、搭配合理的种植业、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队伍,主要是我市农业局、林业局高级农艺师、林业工程师、高职院校以及良种生产企业、农业示范园区等单位专家、教授。
3.5 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工作。开班第一堂课由市农业局主要负责同志专题讲座,向学员讲解学习的重要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新型职业农民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丰富多彩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成功案例等。第二是严格考勤管理。要求每节课点名,严格请消假制度。将考勤结果计入学员档案,与优秀学员评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挂钩。确保教学秩序。第三是用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学员,让学员有锻炼、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我们把150名学员分成8个班,所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提高了学员的凝聚力。由于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管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到课率始终保持在100%。心得体会
4.1 领导重视,多部门配合,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同于以往的农民培训项目,要求高,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不单是要求做好培训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工作。这些工作一方面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各涉及部门和社会机构的通力协作和配合。
4.2 加强管理,落实扶持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功的关键。许多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除了真正学到种植、养殖专业技能以外,就是想在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后,能够享受更多的政府扶持政策。培育对象也只有得到更多的扶持,才能成长壮大,成为真正的职业农民。因此,落实好扶持政策,是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作者单位:1.新疆阿克?K市农广校
2.新疆阿克苏市种子管理站)
第三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
中国远程教育月刊 2013-01-07 09:21 作者: 点击:68
页面功能 【字体:大 小】【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摘 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远程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也是远程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实践中,特别要注意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效服务。
【关键词】 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同步发展,是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任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这是国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是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 “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是立足我国农村实际和农业发展需求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使命。远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三农”方面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和优势,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新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努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
一、利用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经济活动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体,并以此为生活来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他们充分进入市场,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在获得高收入的同时获得社会尊重,且能在该类群体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急需提升农业劳动力质量,因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用现代科技、现代金融资本、现代管理技术等工业化的重要元素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长向依靠科技和劳动力素质转变,农业生产向依靠设施的高效生产转变,农业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向农业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举转变;逐
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较高,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新型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诸多要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成为核心要素。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必然要求。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其职业属性的有效途径
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既是与工人、知识分子并列的一种职业称呼,也是城乡二元结构中的重要一极,强调的是等级秩序。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与人的和谐为核心的社会,其本质就是要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当代农民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构建就是让广大农民获得有尊严的职业收入保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职业化和社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促进农民职业属性回归。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化发展的方向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创业兴业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正呈现出以下特点:农业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环节不断增多、岗位不断细化,传统的分散经营正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赚钱效应明显,示范作用不断扩大。现代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催生了各种专业化的生产经营者(如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等),他们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成为伴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市场经营主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将被广大农民接受并成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强农兴农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2011年8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师大会上指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农民的教育学,也就不可能树立农民的教育观。”广大农村是整个中国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也是我国教育中弱势人群最多的地方。据统计,到2011年全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46亿人,而且每年还在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增加,但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却急剧减少。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57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2011年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显示,江苏现有农村农业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11.11万人,中专文化程度4.51万人,高中文化程度70.34万人,初中文化程度353.81万人,小学文化程度301.38万人,文盲或半文盲118.68万人。这组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农业生产老龄化现象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消除这种制约和瓶颈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现阶段,我国社会呼唤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传统教育难以满足和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新要求和新特点,而充分发挥
远程教育优势,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能有助于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远程教育是面向人人、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的教育,是扩大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使广大农民能够接受优质教育的最为合适的教育形式。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远程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以远程教育手段培育职业农民的国际经验
很多国家长期以来始终重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培育职业农民,如美国、英国和韩国等对此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以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借鉴和思路。
美国是北美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农村建立了教育电视台、电话、广播,以保证将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及时传递给农业生产者。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美国农场家庭已经普及计算机网络,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农业培训的支持,提供专门的服务保证农民随时方便地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各类培训服务,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整体素质,完善了美国农业科教体系,开发了农村人力资源。
英国是西欧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咨询机构为补充,利用远程教育开展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模式的农民教育培训,构建了初、中、高三个教育层次相衔接,学位证书、毕业证书、技术证书等相配合,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教育培训体系。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了由农业人口占80%的农村社会向80%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城市社会的转变,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2%。
韩国是东亚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政府利用远程咨询系统开展农民远程培训,用便携式摄像机和无线电通讯设备进行田间演示教学,通过因特网会议系统实施农村夜校教育计划,借助计算机农民学院开展计算机农场管理培训。这些举措优化了韩国农业劳动者的结构,培育了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农民。
实践证明,通过对农民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基本实现优化农村劳动者结构、提高农村劳动者生产经营能力的目标,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我国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实践案例
广播电视大学以覆盖全国城乡的远程教育办学系统、灵活的学习方式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开放办学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江苏电大为例,多年来,江苏电大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把面向农村开展远程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一)遍布城乡的办学网络,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了基础
江苏电大将办学系统功能向农村延伸,注重省、市、县办学体系建设的新内涵,以县级电大建设、发展为突破口,实现网络、资源、服务和管理等全方位重心下移,辐射范围涉及县域内的乡镇及广大农村。江苏燎原广播电视学校,深入农村开展远程教育试点,面向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乡的四级涉农教育办学网络。以县级电大为主体,办学网络延伸到广大农村,为江苏农村培养了大批中、高级人才。
(二)丰富的教育资源,便捷的教学服务,灵活的学习形式,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了支撑
优质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的核心,江苏电大按照“资源海量化、应用多元化、服务人性化、技术现代化”的建设路线全面推进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拥有大功能、大容量的数字图书馆,多门类、多单元的社区学习资源库和数字化、可视化的课程资源库。学校重点加强对县级电大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县级电大教师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能结合地域经济发展开发贴近“三农”的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并通过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服务、面对面的学习支持服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教学平台、教学能力、教学资源的不断建设和提升,使县级电大成为服务“三农”的基础平台、县域远程学习中心和农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服务“三农”的成功实践,为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累了经验
2004年全国电大系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江苏电大积极参加项目试点,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近8年来,共培养农村专科人才38360名,培育了一批种养大户、农业经纪人等职业农民的代表,这些学员已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带头人。实践证明,新农村需要教育,新农民需要培养,远程教育正成为农民素质提升的加速器。
四、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举措
新型职业农民是高度稳定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在新形势下,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身份向职业转变、从“兼业”向专业转变,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科学途径。
笔者认为,远程教育要承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历史使命,在借鉴国外经验,发挥既有优势的基础上,还需采取以下有效举措。
(一)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
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法规和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通过立法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明确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目标、任务、资金投入,规定政府、行业、学校等的责任和义务,确定农业职业教育的标准,规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入保障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工作,主要投入责任应由政府公共财政承担。推行新型绿色证书制度,把农民获
证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让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来经营宝贵的农业资源,让持证新型职业农民享受财政支持、税费减免、土地流转、社会保障、信贷发放、技术服务等优惠扶持政策。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责任机制,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和持证农民数量纳入各级政府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提高各级政府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虽然当前我国有各类涉农中高等院校600多所,农科专业年招生人数达20万左右,但毕业后服务基层农业生产一线的学生比例很低,对原本不足的农业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要提高农业产业劳动力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要构建教育服务对象不受年龄限制、有真实教育需求就能够随时享受优质教育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远程教育与普通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远程教育通过先进的教学平台、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各类非学历培训成果的互认规则,建立“学分银行”,搭建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累积的平台,通过学分互认,使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共享,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受教育者在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享有修满规定学分申请获取相应毕业证书的权利。帮助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发挥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统筹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以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高职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形成农科教大协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广播电视大学以加强县级电大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巩固伸向农村办学的基础,积极向乡镇延伸,办学管理服务重心逐步下移,搭建文化教育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平台,确保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功能的实现。
(四)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
利用远程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坚持学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农民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学习,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实际的需求接受教育。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管理制度,受教育对象以有学习需求及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员为主,专业设置按照农业产业类型划分,教学模式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进行分段设计,坚持送教下乡,突出实践教学,强化跟踪服务,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直接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培养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三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必须高度重视、借鉴经验、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远程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探索,积极培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
第四篇:榆林市农广校2014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汇报
榆林市农广校(农培中心)2014年中级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汇报
省职业农民考评验收工作领导小组:
为迎接贵组考评验收工作,依照省厅《2014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方案》,现将我校2014中级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情况,向贵组做如下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一)调研摸底工作方面。
2014年4月上旬,按照《陕西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摸底调查的通知》(陕农业办发〔2014〕15号),我校积极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调研摸底工作,具体由李世宏校长亲自带队,深入县(区),积极开展了为期一个礼拜的新型职业农民调研摸底工作。与此同时,专门走访了2013年率先在我市实施此项工作的靖边、米脂两个试点县, 学习并借鉴了他们的经验和做法。
(二)项目申报答辩工作方面。
按照《陕西省农业厅 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4年职业农民塑造工程项目指南的通知》(陕农业计财〔2014〕76号)精神,2014年6月份,我校积极组织开展了2014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的申报、答辩工作,通过答辩,被省厅认定为2014年全省中级职业农民培育基地。
(三)瞄准目标任务,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做好教学计划,为我校中级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4年11月3日省厅下发我校(中心)中级职业农民培育任务 200名,在11月17日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会后,我校成立了“榆林市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夯实了责任分工。按照《榆林市农业局关于印发榆林市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实施方案的通知》(榆政农发〔2014〕145号),结合摸底,本着“方便农民、就近培育,把班办到县区、办到乡镇”的总体思路,确定靖边、子洲两县为我校2014年中级职业农民培育实施县,并结合《方案》中拟培职业农民学员的遴选条件,选定靖边养羊班50人、玉米生产班50人,子洲养羊班50人、玉米生产班50人,做为我校2014年中级职业农民培育学员,同时建立了《榆林市中级职业农民培育学员花名册》,并结合《陕西省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大纲》,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榆林市农广校2014年中级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为下一步实施和开展“两县两专业四个班”职业农民学员培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教育培训”工作方面。
按照《教学计划》,紧密围绕学员“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能力拓展、实践操作”四项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农广校“一主多元”职能,整合市及学员所在县农畜系统农技人才资源(包括当地土能人、土专家在内),建立了120人的《榆林市农广校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二是按照省厅科教处《关于做好2014年职业农民塑造工程和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工作几点要求》,为每位学员征订并免费发放了六本教材;三是为每位学员免费提供了学习笔记等学习用品;四是在学员分布的靖边、子洲两县,为学员免费提供了培训教室、实训基地和食宿酒店;五是紧 密结合农时、结合《方案》、结合《教学计划》,落实了学员“两形式四类型四方式”教育培训工作。两形式,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形式教学。四类型,即:空中课堂、固定课堂、田间课堂与流动课堂四种类型的教学;四方式,即:集中学习、分散学习、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四种方式的教学。六是在管理上,做好每期每次“农民学员培训指南”和“开班申请”,严格例行“开班上报制度”,“三堂课制度”,“签到制度”。七是在集中学习同时,积极督促学员开展多形式自学活动。具体表现:第一:学校为受训学员下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三农早报》和《乡村大讲堂》栏目,中央电视台七套《农广天地》栏目,以及中国新型职业农民栏目的微信公众号,并出台了《关于开展榆林市农广校微信平台自学活动的通知》,督促学员开展微信自学。第二:积极倡导学员开展田间自我实践和室内自学,并要求学员做好学员自学笔记。截止2016年4月底,按照《方案》、《教学计划》,我校各专业落实集中教学8期,考试考核2次,圆满完成了《陕西省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大纲》所规定的900学时教育培训任务。
(五)包抓指导工作方面。
按照《方案》,本着“方便农民、就近包抓帮扶”的原则,整合当地当县农畜系统农技人才资源,建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夯实了责任,出台了“帮扶指导文件”,建立了《职业农民培育“双工程”帮扶指导专家档案登记表》、《职业农民培育“双工程”“一对一”帮扶指导登记表》和《职业农民培育“双工程”帮扶指导专家服务记录表》,并提出相关的要求。在具体的包抓落实工作中,开展了电话 咨询帮扶、微信网络咨询帮扶、手机短信咨询帮扶、现场面对面咨询帮扶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指导工作。在帮扶资金的管理使用上,严格把关,以资料、电话走访为依据,开展帮扶指导资金的发放工作。截止2015年11月底,我校的帮扶指导工作全面结束。
(六)政策扶持工作方面。
榆林市政府出台了《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榆林市农业局出台了《榆林市农业局关于印发榆林市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实施方案的通知》(榆政农发〔2014〕145号)系列文件。学员所在靖边、子洲两县出台了有关职业农民的政策文件。我校出台了《榆林市农广校2014年职业农民实施方案》(榆农培发【2014】26号)、《关于建立榆林市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微信培育平台的通知》(榆市农广发(2015)05号)等文件。
(七)认定管理工作方面。
为了加强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按照陕西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印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陕农业办发〔2014〕23号)及《陕西省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认定实施细则的通知》(陕培育办发[2014] 9号),我市出台了《榆林市农业局关于印发榆林市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实施方案的通知》(榆政农发〔2014〕145号),附件3:《榆林市中级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及《榆林市中级职业农民认定实施细则》。按照市职业农民领导小组安排,我校组织推荐全市107名农民,参加全市中级职业农民认定考评工作,在参与制定“榆林市 首批中级职业农民认定考核秩序册”的同时,主要负责全市四个专业笔试试题、答辩试题及答案的制作、复印、密封保管、移交和最后封存整理归档工作,并于2015年4月12日,在“榆林农校”,组织开展了全市第一批大规模中级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工作,通过资格认定笔试和答辩考核,最后全市90名农民被认定为榆林市第一批中级职业农民。我校的中级职业农民上报认定工作,目前还处于资料的收集、整理、准备和完善阶段。
2015年12月18日,通过申请,榆林市职业农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靖边县农业局开展了“榆林市农广校2014级中级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工作,通过笔试答辩,参加资格认定笔试答辩的200名中级职业农民中,其中的120名职业农民通过了榆林市职业农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考核,初步被认定为我市新一轮中级职业农民,按照程序,通过了为期5日的公示,这120名职业农民被正式认定为我市中级职业农民,认定率为60%。
(八)日常管理工作方面
信息材料文件的上报:一是能做到半年、全年总结及时上报;努力做到《陕西省2014年职业农民培育“双工程”实施任务完成情况报送表》按月上报。二是上下工作衔接与沟通上:能做到开班开课上报下达;上下信息传递及时;上下工作衔接与沟通顺畅、配合紧密。
宣传工作的开展:为大力宣传我校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我校安排了专人负责职业农民宣传报道工作,为调动校内员工写宣传稿件的积极性,学校出台了有关宣传报道的奖励文件,明确指出:中央级宣传报道一等奖1000元,二等奖800元,三等奖600元;省级宣传报道 一等奖800元,二等奖600元,三等奖400元;市级宣传报道一等奖500元,二等奖300元,三等奖200元。截止目前,我校在各级媒体报道稿件6篇。
(九)培育亮点与模式定位
我校培育亮点与模式的定位为“市、县结合型”培育模式,以市校办班为主,其生源来源于县、培育落实在县,其“理论授课、网络辅导、基地实训、认定管理、帮扶指导、扶持发展”等环节所涉及的师资、文件,离不开市县的紧密配合。
(十)档案建设方面
2014年,我校拥有“两县两专业四个班”,建档以“四个班”为建档基本骨架开展建档,形成以四个“教育培训”档为主档的档案系统,其具体:以“档
一、档
二、档
三、档四”组成四个教育培训主档(四个班)为一级档编号,在每个一级档下设七个二级档,如档一.一至七。在培训档后,以此按档
五、档六---,依次类推,建立了市农广校职业农民培育档案系列。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实施职业农民培育的经费使用与支出缺乏政府文件指导,建议制定出台职业农民培育经费使用与支出文件;
四、我校(中心)2015年下半年的工作思路
(一)、为将培育工作落到实处,在面授教学基础上,全面启动职业农民“基地实训”、“一对多”帮扶、“微信网络教学、“出外考察观摩”等多形式教育培训工作;
(二)、继续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约束功 能,推进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序规范实施。
第五篇:全椒县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总结
全椒县农广校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总结
今年我校承担150名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其中水产养殖大户5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50人、家庭农场主50人,按照县农委统一部署和要求,我校认真谋划、周密安排、精心组织,自9月份开始,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培训,截止11月15日,已园满地完成今年150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我校充分认识到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的重要性,为切实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领导,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过程中重大事宜进行决策和协调。同时重视师资选聘,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聘请了部分专家教授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讲师,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市农广校和县农委有关科室(单位),选聘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教师。
2、扎实开展,确保实效。为确保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并取得圆满成效,我校按照农业部、省农委发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针对培训类型和培训专业的特点,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制定了具体的培训方案。同时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确立了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菜单,科学设置培训专业课程,精心安排培训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系统知识培训和教学实践活动,理论教学累计不少于7天,每期培训结束后,及时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工作内容,重视媒体宣传报道,目前已在安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网、滁州市三农网、全椒县政府网以及全椒县农业信息网发布培训信息12篇。
三、强化管理,规范运作。一是制定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规范和要求,分班制定培训方案及每期培训计划,做到“一班一案”、学员人手一份课程表,教材以省统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为主,保证学员人手一套,每套培训教材不少于10本。二是精心组织培训。首先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结合参训农民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分类组织培训,重点培训政策法规、现代农业创业、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知识,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示范园、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基地、规模养殖小区、示范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技能操作,提高学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三是抓好培训管理。每个教学班确定一名班主任,建立班级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健全培训台账及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做好学员满意度调查,每月按时上报培训进度等。
二、存在问题
1、由于培训开始较晚,培训没能结合农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
2、由于培训安排在农忙季节,因事请假较多,学员课堂签到率不高。
3、学员资格认定和扶持政策落实工作还没有结束。
三、几点建议
1、建议上级每年尽早确定下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这样培训机构就可以早点开始培训,就可以结合农时培训,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就更紧密。
2、建议省校每年开展县级农广校校长和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多举办示范县经验交流会,使各示范县能够相互观摩学习借鉴,共同研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
3、建议省农委、农业部尽快出台一些专门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优惠扶持政策,提高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
4、建议各级农业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上下联动,共同营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