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扬传统美德
注弘扬传统美德,奠定公民道德基石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投入大,收效低,工作难做,甚至道德滑坡现象,深究细析,原因颇多。其中,近些年来在宣传和教育方面忽视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事物新思想的不断涌现,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但应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做好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思想的融合工作。可是,近些年来,人们重视了经济建设,忽视了人文精神;强化了现代意识,淡化了传统美德;强调了生存竞争心理,丢却了诚信友善品格。一些人觉得传统教育过时了,于是,思想上轻视,态度上怠慢,或提而不讲,或讲而不信,或干脆不讲。甚至视继承传统为因循守旧,视优良作风为保守思想,这是非常错误和危险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觉。
轻视、放弃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教育后果将是严重的:
1、将会导致道德滑坡、精神文明消解。传统美德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有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内容,是现代思想发展的根基,需要继承、弘扬。“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丢掉了传统文化等于抛却了历史,势必导致民族美德的继承和与发展发生断裂,出现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行为不良、秩序混乱、腐败滋生现象,使人们的社会
冀先 礼
心理被污染,精神文明被消解。近年来在公民道德方面,一些人表现出的行为恣肆、习惯不良、言行不文明,诚信友善品格丢失的现象,已经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秩序,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注。社会需要优良传统,人们呼唤传统美德,加强公民道德尤其是传统美德教育已十分迫切。
2、丧失政治立场,迷失前进方向。“忧国忧民”,“爱国报国”,“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等,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一个人若只考虑个人前途,不关心国家大事和民族命运,必然胸无大志,自私自利,缺乏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甚至是非不分,美丑不辨。如一些人以奇为美,以怪为美,以奢为美,以洋为美,讲排场,比阔气,作风败坏;一些人犯了错误反思时往往说,忘记了过去,丢掉了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的人甚至以穿印有“星条旗”“米字格”的文化衫为美,以穿“太阳旗”服饰、佩“东洋刀”留影为时髦,这种缺乏优良传统缺乏忧患意识的人不仅失落了道德,而且丧失了政治立场和民族气节,对自己对国家来说都是危险的。
3、导致信仰动摇、精神空虚。毛泽东同志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信仰是道德的基石,精神是品质的支柱,若国无国魄,民无民志,人无精神,民族就没有希望,国家就难以振兴。如果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讲究华服美食,迷恋声色犬马,追求豪宅名车,必然消磨意志,丧失精神家园。那些盲目追歌星,赶时髦,崇洋媚外,行为怪异,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的“香蕉人”,是难以担当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
4、导致个性残缺。不具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人,即使才华出众,有现代意识,也是一个缺乏文化品位,没有人格魅力,心理不健全,个性缺陷的人。一些人只强调个性张扬,却不注意行为规范;竞争中争强好胜,却不会合作共处;我行我素却不对行为负责;强调个人利益却忘记了对别人利益的损害;甚至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恃强凌弱,虚假欺诈,目无尊长,目无纲纪,这种个人主义至上者,肯定是个性不健全,心理有缺陷的人。某名牌大学的“天之骄子”两次残忍地硫酸伤熊,就说明了科学知识代替不了人文精神,才华出众不等于品德超群。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必须把传统美德作为公民道德和学校德育的基石,重视,加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教育,弘扬民族传统美德。
首先,要认识到加强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道德教育,防止道德滑坡已成为人们的公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于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不道德程度已近似悲剧。”[1]我们在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时,也要看到今天的青少年已远离了战争硝烟,远离了艰苦岁月,也远离了传统文化精神,“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报效祖国”、“忧国忧民”„„,对他们已成了概念符号,成了过时的知识。不了解创业的艰辛昨天,也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一些领导干部位高权重后生活方式、工作作风发生了变化,丢掉了优良传统,疏离了人民群众,联系群众、实事求是、艰苦朴素、调查研究已成了过去,讲排场、比阔气成为流行。这种被人民群众视为忘本的蜕变,是一种可怕的演变,是国外敌对势力所企盼的。因此,我们更应认识到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深入学习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从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侵蚀,防腐防变的高度看待传统美德育教育,从党与群众的关系,民心的得失,社会稳定的高度去分析认识,这决非是小题大做。尤其是要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面对多种思潮涌入,价值取向多元化,新的观念层出不穷,我们需要更新观念,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但我们更要有明确的方向,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共产主义信仰不能变,传统美德不能丢,要回到人民群众中去,把丢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找回来,把失去的民心找回来。
其次,正确的对待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要立足传统教育为现实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要认识到继承传统不是照搬传统,不是原封不动,改革创新也不是抛弃传统,丢掉一切,更不是不要传统美德。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美德与现代意识是并行不悖的。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新旧的冲突和融合,内容的选择与扬弃。无庸置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不断清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以促进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但是道德又具有可资继承的超越性。那种蕴涵其中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追求,务实求真的理性态度,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以及宽容仁厚、刚正不阿的美德嘉行,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内在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历经沧桑,文化灿烂,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有熠熠生辉的思想,有长期积淀形成的传统美德,先哲们超越常人的见解,解颐醒世的良言,闪烁着智慧的光韵,朗照着历史的苍穹。合理采撷这些火种,使之烛照人们的心灵,便可不断地激活人们的思绪和才情,智德与良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诚信、节俭等。我党八十年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三大作风”、“三老四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需要世代继承,发扬光大。人们徜徉在这种道德智慧的氛围中,益智增德,如沐春风,陶冶情操,以达善美。只要找对切入口,对准结合点,科学的融合,传统的思想,就会与时代精神一起生辉,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再次,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个性。因为一个人的也言行举止做什么不做什么是由性格决定的,性格良好,品行高尚,个性不良,品行不端。所以,德育要育人,使人们学会做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真人”就是有道德的人,性格健康的人。传统教育中人们十分重视修身养性,把它作为齐家之本,治国之基,认为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有这样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一天,一个牧师正忙于写稿子,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休。牧师无奈,便有随手拾起一本旧杂志,把夹在里面的一副世界地图扯成碎片,丢在地上,说道:“小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奖励你。牧师以为这样会使小约翰花费好多时间,不会再来影响他的工作。但是没过十分钟,儿子就拿着拼好的地图来找他了。牧师惊问儿子是怎么拼好的。儿子说:“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只要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就行了。这个人正确,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这个故事被牧师概括为“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并作为文章的题目。所谓人正确,就是人生观正确,性格良好。那么,他的言行“世界”也一定文明、高尚、正确。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只所以实效性不佳,一些人行为习惯不良,不文明不礼貌,与我们在思想教育方面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行为有关。只有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从小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按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去做,才能养成习惯,形成性格。只要人人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华民族就一定会形成良好的民族性格,成为文明隆盛之邦。
其四,采取多渠道多形式进行优良文化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齐抓公管,多管齐下。政府和宣传部门要加强领导,做好宣传工作,弘扬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唱响主旋律;学校要既教书又育人,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启真、启善、启美,培养青少年优良的品德;家庭要重视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塑造;社区应协助配合,为公民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这样才能形成同质、同步、同向的合力,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2)教育形式要多种多样。传统美德教育不能单靠书本理论、靠说教,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把灌输与熏陶与潜移默化结合,变说教为渗透,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尤其是文学艺术、电视广播、各种报刊杂志、各种媒体,让人们在春风化雨中得到心灵净化,提升道德境界。要防止信息污染,抵制海外不良文化的渗透和腐蚀,充分发挥报刊杂志、音像等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对一切腐蚀青少年思想、灵魂的违法犯罪要进行坚决打击。(3)提高教育的艺术性。教育者须知:“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日臻完美”。所以,教育者进行德育时不能只有生硬批评的槌击,要用美的熏陶,使之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日臻完美。教育者要改变形象,讲究方法,深入青少年,关心研究他们,与他们交朋友。要变对抗为对话,变单向输入为双向交流,既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以感染感化被教育者,使他们者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思想上认同,情感上共鸣,对教育者的教诲,入耳入脑。
第二篇:承传统美德扬时代新风
承传统美德扬时代新风-----记徐萍老师拾金不昧事迹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高尚品质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体现。我校徐萍老师用自己拾金不昧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我校教师优秀的个人品质,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正月二十一上午八点多,她来到太保庄信用社为父亲办事。一进门,一种习惯的力量促使她走到了营业室的东窗口,平时不经常去信用社的她一直以为东窗口是办理存取款业务的。此时东窗口已有两名男士正在办理业务。西窗口的女营业员探起身,主动向她打招呼,示意她到西窗口办理。她顺从地来到窗口前,交代事宜、填单……一切顺利进行着。在等待的空余中,她无意中发现在东窗口那两位男士的旁边的柜台上,有一卷用橡皮绳捆扎的钱。当时,她误以为是那两位男士的。她没有多想什么。可是等她又无意中发现,那两位男士已经走到门口时,那捆钱依然安然地放在那儿。于是,一种本能促使她急切地喊起来:“谁丢了钱,谁丢了钱!”天生大嗓门的她,却没有等来丝丝回声。营业厅里所有的人都瞠目结舌,诧异无比。那三位营业员也很感意外。于是她把钱递给了西窗口为她办理业务的女营业员。她核对完自己的账目,悄无声息地走了。
后经辗转终于找到了失主。为表谢意失主欲用10000元中的1000现金酬谢,却被徐老师婉言谢绝了,并表示这是应该做的。正月二十三日,失主专程赶到我校,向徐老师致以谢意。衷心感谢徐萍老师拾金不昧的高尚行为,高度赞扬学校教师的良好素质并祝福学校的明天更美好。
第三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落实科学发展观 宏扬民族传统美德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落实科学发展观 宏扬民族传统美德
今年暑期,为更好地服务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贯彻院团委《关于组织开展200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的精神,物理与电子学系在总结历年来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系的专业特点,紧密围绕“ 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 ”主题,本着“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出成果”的方针,组织开展了以“健康文明,感受和谐”为主题的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及早落实,认真准备
为组织好2005年暑期社会实践,物理与电子学系按照院团委《关于做好200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的要求,统筹规划,周密布置,精密实施,成立了以系科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及优秀学生干部为成员的暑期社会实践团,认真落实了有关社会实践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保证全系学生的实践参与率,系科在组织工作中特别注重点面结合,采取了集中组团和分散实践两种形式。点上,采取就近、就便、按需组团的原则,从学生干部及文化艺术团中挑选出品学兼优的20余名学生组成的由系科老师指导的重点实践团来到王营镇幸福园敬老院进行实践活动,另外部分教师和优秀学生组建了一支“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小组”,来到苏州人才市场进行了调研,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归纳出五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并且提出五点政策建议;面上,为回家的学生开出了社会实践介绍信,以方便其联系有关单位进行实践。
二、内容丰富,体现大学生风采
实践团分设道德实践小组、文艺表演小组、法律知识宣讲小组、信息服务小组、就业状况调查小组,为当地群众解决了很多麻烦事,切实为当地群众做了一些实事、好事,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各小组具体分工如下:
1.道德实践小组,负责(1)走访先进,组织社会实践团成员走访了当地的革命老同志及优秀共产党员,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年学生自身道德素质;(2)为敬老院打扫卫生,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老人们在一个健康和谐的氛围中度过晚年;(3)给敬老院的老人们送来了生活用品和粮食,东西不多却表达了大家对老人的关爱,送去了最诚挚的慰问。
2.文艺表演小组,负责(1)文娱表演。同学们通过小品、歌曲、健美操等文艺表演,为社区老人排忧解闷,给他们带来了大学生们的智慧与热情;(2)在敬老院所在村,通过现场宣传以及观众提问,激发当地群众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让他们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做到知法、守法。3.就业状况调查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暑期,我系组建了“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小组”,在苏州市人才市场对前往应聘的1000名大学生就业行为和意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外企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2)大学生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归纳出五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并且提出五点政策建议。(具体内容见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三、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物理与电子学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继续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深入开展学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深入到社会最基层,通过文艺活动、理论宣讲、发放传单等多种形式,为群众们营造了一种人人讲道德的积极氛围。实践团在王营切实感受到了实践“三个代表”对国家发展、百姓生活的重要意义,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已经不再停留在知道这个层次了。实践团成员通过切实的努力,使得老人们了解了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团员们也为老人们带来了欢声笑语。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科学技术和法律知识,让他们更快地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四、注重实效,成绩显著
物理与电子学系社会实践活动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基地的建设、服务的内涵和自我的教育。(1)基地建设方面,物理与电子学系在原有社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新开辟了“幸福园敬老院实践基地”,努力实现社会实践“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目标,多途径架起高校与地方公益事业联系的桥梁,拓宽高校科技文化宣传的通道;(2)服务内涵方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深入到当地社区,了解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生活贫困的老人们送去了粮食和生活用品,表达了我们对老人的关心和对老年事业的支持;(3)自我教育方面,通过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围绕素质教育,把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科学教育取得突破,探索一条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新路子。这次活动,同学们准备了很长时间,从活动器材的准备到活动节目的前期培训,都浸透着实践团团员们的心血。活动锻炼了一批有文艺特长的学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在短暂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队员们通过各种活动形式,为老人们带来了精彩的节目,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真正做到敬老、爱老,把暖流送到老人的心里去。实践团的服务时间不长,或许做不了太多的事情,但队员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青年大学生形象却铭刻在乡亲们的心中,给这里带来了一股清爽的新风。
今年,物理与电子学系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社会实践队伍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人民的一致好评,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中《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淮安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我系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作了相应的宣传报道。
总之,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物理与电子学系将不断总结、不断探索,长期地坚持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四篇:传统美德范文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共识性准则始终与文明的发展同步,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社会越发展,公共生活的领域就越扩大,社会公德规范就越多,它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人们情操的陶冶,品德的培养起的作用就越大。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由于来自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冲击,道德状况或多或少地出现震荡,公德缺失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断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如图1所示)。
图1:社会公德现状调查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及美德建设的研究
1、社会公德与个人修养的关系
如今我们谈社会公德建设,离不开公民个人修养的提高。良好的社会公德的体现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违反社会公德主要原因,认为是个人修养不高的占整体被访者的30.1%。舆论监督、管理制度、管理措施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分别是13.5%、16.0%、21.4%(如图2所示),所以可以发现个人修养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文明发展水平。
图2 违反社会公德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如果有了较高的个人修养,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会自觉地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道德的基础。由此可见,个人道德修养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必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
2、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的强调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可归结为儒、释、道三大流派,而其中以儒家思想对世人的影响最深,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尤为深远。儒家思想十分注重自我的道德修养,即“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所谓仁,就是要以人为本,人性关怀;义就是要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礼就是要恭敬尊重,礼仪文明;智就是要崇尚知识,追求真理;信就是要忠于职责,诚实守信。“五常”之间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同时又具有内在联系。其中“仁”是核心,是最高原则,也就是说对人类、对人性、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爱护,应当是最终目的,是至上的道德原则。“义”则是要在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生命价值和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有一个适宜的行为选择限度。“礼”则是以仪的外在形式,将仁义的精神表现于日常社会行为中的实践和操作中。“智”是要必须以不违背人性、不损害人类的根本利益为限度,也就是不能背离仁的精神和义的原则。“信”则主张仁、义、礼、智作为道德理念是真实不虚的,在道德实践中是真诚不二的。
中华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认为以“五常”为核心的“修己”是实现国家统治的两大原则之一,并且是实现以德治国、安邦济世的前提和基础。“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它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长河中具有本源地位。因为道德高尚、风度儒雅而又富于同情心的翩翩君子,是不会随地吐痰、乱扔果皮,也不会拼命拥挤抢座或见死不救的。由此可见,修己对于社会道德的普遍形成和实现以德治国是十分重要的。
二、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公德建设中显现问题
传统道德观念作为我国传统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伦理智慧的结晶,不仅包含着大量一般性的、共同性的、有价值的东西,也包含了个人进行自我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准则的合理因素。但传统道德观念作为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道德准则,延用到现代社会公德建设中就暴露了它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1、重私德轻公德。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道德观,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些责任和义务,是用仁爱、忠孝、礼义、伦常等概念界定下来的,并作为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不得不提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这种“大环境”下的道德准则,强调义在利先,强调家族亲情是最重要的,公德则次之。具体表现为在“身边人”的生活圈子中可以做到尊老爱幼、舍己为人,但与陌生人交往时,往往表现出冷漠和自保的心态,当发生事件和自己没关系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正如我们调查“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只有5%的人会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出面制止。显然,未加修正的传统道德观是不适用于社会公共利益统一的现代公德建设。
图3: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
2、权利义务不清。君仁臣忠、父慈子孝、长惠幼顺、兄爱弟悌、夫义妇从等等。这些看起来平等的道德义务,却在社会发展过程成为上者支配下者的权力。传统社会观念注重人伦关系,强调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从而使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被淡化。修身养性是必要的,但却常常忽视了个体的差异,忽视了公共利益统一的道德建设。个人身份地位不同,遵循的道德准则也不同,这就形成了等级制,等级越高,越有权利破坏公共道德。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个别人形成了视破坏社会公德是一种“特权”的扭曲心理。比如现在许多公厕里都写着“小便入池”、“来也匆匆,去也冲冲”,但有些人就是对此视而不见,故意撒到池外,便后不冲水,以此显示出他的不同。而现代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个人对他人、社会利益的尊重,强调公共利益的统一,强调道德主体的平等。可见,照搬照抄传统道德观念的行为显然不利于现代社会公德的建设。
3、情大于理。从古至今,我们主张先管好自己的家,所谓齐家,然后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家是被排到最前面的。圣人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有一天子路问孔子,我父亲曾经抢过人的羊。抢了别人的羊之后,后来人家就找来了,说这是不是你抢的,他不承认。我知道是我父亲抢的,于是我就去作证说确实是他抢的。我这样做的对不对?孔子说,你做得不对。那应该怎么做呢?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传统道德的矛盾了,一旦亲情和公益发生矛盾,我们的圣人首先强调的是要先保住亲情。这类传统到今天的影响仍然是非常深远的。我们今天看到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比如拉帮结派、徇情枉法、任人唯亲等等,实际上就是强调情,而忽略了公众的利益。
三、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公德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不能将现代社会公德淡漠完全归咎于传统文化及传统道德观的不足。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曾经对传统道德观进行过彻底的否定,把传统的东西都丢了。结果导致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这些西方的垃圾趁虚而入,造成今天中国道德沉沦的状态。
如今我们讲社会公德建设,最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的公德意识,也就是个人修养。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操,就有了一种对“善”的执着追求,在实践中形成稳固的行为标准。现在许多地方提倡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思想通过系统转换都可以为现实服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对新境界的追求,为新事物的努力,体现了自主自强的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忧天下之忧而忧”重视整体精神,强调了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克己复礼为仁”、“兼相爱,交相利”追求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出于污泥而不染”主张以道德为上、重气节、重人格;“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敬而勿失,与人恭而有礼”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我们要从现代社会公德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寻求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智慧,就能为解决现代社会道德问题,提供思想方法。
四、公德建设还需建立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
现代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个人道德修养,还需要建立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如今我们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有些人一面抱怨环境卫生差,但他自己往往又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一面感叹人情淡漠,但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他又往往缺乏应有的热情;一面指责服务态度差,但当他为别人服务时又态度粗暴;一面抱怨别人插队不讲公德,但轮到自己时却“见缝插针”。你能说上述这些人不懂得社会公德吗,他们懂,只是他们觉得别人做了,自己不做会“吃亏”的。
目前有关公德规则制度多是具有倡议性质的规定、公约,或者是与特定公共场合相关的公约。对社会公德的遵守大多依赖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但是由于社会个体的公德意识的差异,对违反公德行为的监督、管理和处罚却无从入手,致使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随地扔垃圾的人得到了方便,插队的人先占到了位置,开车不让行人的节省了时间等等,结果是讲公德的人失去了“利益”,违反公德的人既得到了“好处”又不受惩罚,长此以往,不仅助长了违反公德行为的发展,也不利于维护公德行为的成长,影响了社会公德的建设。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的文明卫生全球闻名,原因之一就是“道德法律化”。新加坡有这样的法规:对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实行鞭刑,随地吐痰罚款200新元,随地乱扔烟头罚款1000新元,后者相当于一般人的月收入。因此,除了对公民进行公德意识的培养外,还要在公德行为上制定管理制度,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让违反社会公德的个体付出时间、金钱或者其他物质上的代价,树立起“违反公德,害人害己”的思想,形成一个公民维护公德的良性循环。
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第五篇: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
中华美德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民族利益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保证。
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勤俭节约、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等等这些从5000年之前就开始流传,有不少先人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还有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 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 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 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反观现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疏离,变得淡薄、冷漠,这些奠基在利益上的人际关系,缺乏彼此的互谅关怀,完全没有温情可言;而家庭不和、子女忤逆而引发的伦常悲剧,差不多每天也可在报纸上读到,在新闻报导中看到——儿女一朝飞黄腾达后,便把父母置之不理,任由父母餐风露宿的事已屡见不鲜;人们的浮夸作风,自以为是、吊儿郎当的处世态度随处可见,这的确是现今社会的一大哀歌。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社会弊病只会越来越多,越积越深,终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固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我认为,中国传统美德是医治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在这个世代,是有重新提倡其价值的必要,廓清社会歪风,为年青的新一代培养优良的品行、淳朴大方的风度,重见我国道德文化的光芒。
同时我也认为现代人格是大学生在当今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是时代精神与道德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自我潜能自然展开与实践中自我超越的统一;培养大学生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人格,是决定其成才与否的关键。现代人格的本质不是对传统人格的割裂,而是对传统人格的现代转换和创新,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美德在大学生现代人格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晶和文化积淀,已经深深地融入民族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产生着潜在地、自发地、持久地影响,并与现代社会特征相结合,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因此,实现传统美德与高校德育的有机结合,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现代人格意义重大。